很多皇帝在自己登基之后就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他们希望自己的陵寝能够华丽、恢弘气派,有各种各样的珍贵陪葬品,比如书画大家的作品、珍贵非凡的珍宝……
因此,帝陵在很多专家心中,是一个研究那个时代的好地方,因为有各种的史料、名家的作品。
虽说帝陵的研究价值很高,但是考古界却没有任何专家敢挖掘主动帝陵;国家禁止了考古人员擅自主动挖掘帝陵,当然了抢救性的是可以额。
不过这是为什么呢?国家为什么要禁止考古专家主动挖掘帝陵呢?
这件事和一个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有关系,他的文化造诣十分的高,但是还是很多人讨厌他,鲁迅先生还公开diss他是“才子加流氓”。
想必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知道是谁了,他就是郭沫若。
其实郭沫若除了文学家以外还有个考古学家的身份,他的对于考古有个大梦想——挖掘秦皇陵、唐乾陵、明长陵。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然后他觉得这是实现梦想的好机会,于是他就联合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人联名上书(那个年代确实叫上书),请求对明十三陵进行发掘。
其实,当时是有很多考古界的专家反对的,他们都认为当时的发掘技术并不先进,是有明显缺陷的,发掘定陵这种大陵寝在当时是有很大风险的。
不过,这些专家并没有能够制止住郭沫若等人的疯狂举动,他们的提案最终被批准了!
在得到批准之后,郭沫若等人就决定第一个发掘的是永乐帝的长陵;不过在探查的时候,专家们发现,定陵已经有坍塌的迹象了,于是就决定对定陵进行实验性的发掘,为以后发掘长陵做准备。实际上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练练手,他隐藏着更大的欲望,只要成功他便会请求挖掘武则天墓。
定陵说实话挺倒霉的,自从建造好之后,史料记载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圆四十里都能看到烟火。当然最倒霉的是遇上了文痞郭沫若。
正式的发掘工作开始了,他们顺利的进入了定陵里面,被里面的字画珠宝震惊到了!
他们兴奋的将里面的文物往外面拿,并且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大量的文物刚见到阳光立刻氧化了、被破坏了。
很多的很珍贵的字画、丝织品(其中包含龙袍)都变硬腐化,最后灰飞烟灭了;还有万历帝的那口金丝楠木精制的巨大的红漆棺椁直接被损坏了。
其他没有被破坏的文物,被随意的郭沫若等人随意的放在了个平房里面,造成了无法修复的破坏,这些文物直到60年之后才被博物馆接手!
万历皇帝是真的倒霉,这次挖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根据记载,墓中很多的丝织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昙花一现,当接触到空气没一会,全部化为了飞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撤出,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一段特殊时期,万历的墓被糟蹋的简直不成样子,很多东西都被村民一扫而光,或者是直接给砸了。
更过分的是,万历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最后被砸碎然后烧毁,可以说是尸骨无存!
就连万历的棺椁都被当地农民给劈开扔入了深山,该墓是一片狼藉。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的棺椁还间接的害死了四个孩子,有家人捡了棺材打造成了柜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钻进去玩,全部在里面窒息而亡。村里人都说那是皇帝的东西,普通人是无福享受的,敢捡回来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宫刚刚打开,定陵的坐兽直接被雷劈掉,同时两个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当时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徐苹芳回忆:即便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我们真是太无知啦。”。
定陵发掘之后酿成悲剧之后,还有一些省份正跃跃欲试地要向帝皇陵进军。汉陵、唐陵、清陵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景,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帝陵的发掘,不要再批准任何帝陵发掘的申请。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的批准,一场劫难才没有降临。
周总理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十分的生气,表示绝对不能主动发掘帝陵,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都不能主动发掘!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明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鹏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从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思陵,共有13座皇帝陵墓。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里除葬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外,还葬有他的孝端、孝靖两个皇后。此陵占地十八万多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但是在定陵被挖掘之后,让后面的世人感觉到非常的可惜和惋惜,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技术没有能够保护好这些文物。
是在当年周恩来总理统一挖掘定陵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想要找到永乐大典的下落,其实一开始,考古工作者想要挖掘的并不是定陵二是长陵,但是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发现长陵的长度比较长,并且无法从中发现缺口,但是在寻找长陵的缺的时候,却发现定陵有一方坍塌了,因此这成为人们开始找永乐大典的一个方向,并且也开始了挖掘定陵的工作。
其实当时一些主张保护文物的考古学家,对于挖掘黄帝的陵寝这一件事情还是坚决的反对的,但是后来的陈滋德,赵其昌和吴晗等同志们一致决定继续挖掘定陵,其实当时考古学家们对于永乐大典究竟在嘉靖皇帝的永陵这件事情并不确定,并且外界也有不少的传闻说,永乐大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著一部分是嘉靖年间的抄袭版本,因此,考古学家在寻找永乐大典的方向定在了嘉靖皇帝的陵墓。
1956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的建议下,考古人员开始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墓进行发掘。整个发掘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到1957年底才结束。
1958年,我国政府正式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发现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来了世界各国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定陵的地下宫殿中出土了各类器物三千多件,包括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等,可以说都是无价之宝。这些物品的发现,为研究明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
然而,此次发掘也带来了巨大的遗憾,由于当时对文物保护的计划不完善,技术不成熟,很多的丝织品和字画接触到空气后被迅速风化,很多的珍贵宝物遭到了损坏,连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棺椁都被毁了。
1959年定陵博物馆在原址修建,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您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考虑到这次定陵发掘的巨大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帝王陵不能轻易考古发掘,从此决定不再轻易地发掘帝王的陵墓,在没有成熟技术之前,对所有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帝王陵墓均只采取保护措施,严禁擅自挖掘。此项政策一出,使得其他帝王陵墓幸免于难。武则天和唐高祖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曾经也在发掘计划,后来被取消了。
中国第一座皇陵博物馆
定陵发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9月,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
首先要修补、复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正在中国帮助工作的苏联著名雕塑家格拉西莫夫听到此事,主动找来,请求把尸骨带回苏联,做修补和模型复制。在这之前,格氏已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了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关方面怕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漏洞,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三具头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钩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这独特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就在塑造万历帝后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装裱完毕,著名文学家、后来又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来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点研究。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件仔细观察,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
“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如果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他的直言不讳,特别是说到错误,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显得十分尴尬。
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未经反复实验,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正在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之际,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皇陵墓进军。还有的省份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并通令全国,一场劫难终于没有降临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这算是郭沫若纪念馆了,郭沫若这个败类!
“复制的棺椁已做好,原来的就扔了吧……”
定陵博物馆一经开放,游客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在这深达27米的地宫深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洞穴。不少游客都满怀失望地问道:“皇帝皇后的原棺原椁哪里去了?打开地宫的时候不是还在吗?”可是,现在却消失了。颇具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进行的。
1959年9月30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几个职工围住楠木棺,要取四周的铜环,挥镐劈了起来。王启发望着四个硕大的铜环鸣响着落到地上,心中莫名其妙地掠过一丝哀痛。“主任,那棺木不能再劈了,找个墙角放着吧。”王启发近似哀求地说。主任正忙于接待前的准备,冲王启发一瞪眼,说出一句令人心寒意冷的话:“你是不是想留下给自己?“轰”的一声,王启发的脑子如同炸开一般。他强按怒火,退出办公室,回到自己的木板房抽起了闷烟。
几十名警卫战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给我扔了。”战士们在主任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全身发抖,脸色煞白,不停地在房里走动,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荡的山谷早已不见棺木的踪影。
一次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总理“嗯”了一声,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献策者红着脸躲到众人身后,不再吭气了。
当帝后尸骨遭遇“革命”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最狂热的年代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惨遭了祸害。
“快交出仓库钥匙,我们要抓万历!”20岁的女讲解员W对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下命令。箱子被一个个打开,只见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完整地躺在里面。
三具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W组织人员进行批斗。除尸骨外,还有一箱帝后的画像、照片等资料性的“罪证”,和尸骨一同被抬了出来。帝后的三幅画像是清理地宫时,发掘队员曹国鉴精描细绘画成的,仅画像上的金粉就用了二两之多。
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与此同时,有人建议批斗结束后,将帝后尸骨砸碎焚烧,以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和气魄。W当机立断,拍手赞成。下午2点15分,定陵园内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除邀请的几个单位人员外,还有附近农村的农民、红卫兵、学生,人们纷纷前来,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见证了这一段沉痛的历史。
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
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后,烈焰腾起。木柴伴着尸骨“叭叭”炸响。烟灰四散飘落……
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W射来。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
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1956年的定陵考古则是一群人在最坏的时间干的一件最蠢的事,如今这些挖掘出土历史的人都已经成了历史,但是错误应该被历史记住,例如吴晗郭沫若。 挖掘后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同时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没有一个是善终的,尤其是联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于非命。
“长明灯”千古不灭之谜团
明定陵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也清理出了不少珍贵的古文物,其实在明定陵被开启之后,我们的考古队那是极其的紧张,因为刚一进入,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到了,因为古墓中居然有一盏燃烧着的灯,这难道不吓人吗?
考古专家说这该不会就是传说中的“长明灯”吧,那么到底“长明灯”是何物?据记载“长明灯”是一种千古不灭的灯,除非油尽,就算你想吹灭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
一般“长明灯”都会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帝王陵墓中,像一般的墓葬中是绝对不允许用“长明灯”的,毕竟这样的规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
相信大家肯定觉得“长明灯”所谓的千古不灭也太假了吧,确实是挺让人不信的,但是“长明灯”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中国的武当山就有“长明灯”的存在,而且还燃烧了几百年,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长明灯”这个东西不仅仅我们中国存在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同样有关于“长明灯”的传说,英国一个叫做康斯坦丁的古墓中就发现了一盏“长明灯”,而且还燃烧了1000多年;古罗马一处古墓中也发现了“长明灯”,而且燃烧的时间更是长达2000余年。
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长明灯”的存在,但是却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实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继续回到了明定陵考古发掘中吧,我们知道明定陵的考古发掘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挖掘的帝陵,为此这次的考古行动也是备受瞩目的,给予考古队的压力非常的大。
当时考古队来到了古墓的时候,发现一口非常巨大的缸子,其实就是“长明灯”,而且当时的“长明灯”居然在燃烧,为此考古队感到很害怕,毕竟明定陵距今也有数百年了,一盏灯居然烧了几百年还没有熄灭,这换成是谁脑门都会不自觉地冒汗吧!
而这口大缸子中到底除了“长明灯”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呢?考古专家细查之下发现这里面都是灯油,很明显专家采集了一部分灯油,然后拿到了实验室进行了检测,得出的结果是这些灯油其实都是蜂蜡,蜂蜡就是工蜂分泌出来的一种脂肪性物质。
除此之外,专家还在明定陵发现了白磷,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长明灯”千古不灭了,其实古墓没有被打开的时候,灯是灭着的,而一旦古墓被开启,氧气就进入了古墓,然后“长明灯”中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了。
所以我们进入古墓之后,看到了“长明灯”亮着了,这就是“长明灯”千古不灭的真正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