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所办,以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
1861年1月,当时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曾奏请朝廷命广东、上海各派二名识解外国(英、法、美)文字语言者,携带各国书籍到京作教习。这是近代中国政府下令学习外语的最早记录。1862年,奕訢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24日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外,其他课程均聘外国人教习。该馆还设有印刷所,译印数、理、化、历史、语文等方面书籍。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说到中国现代“大学”之名的来源,我们要说到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
1901年,丁韪良等人在京师大学堂前合影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京师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成立。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仕学科更名为北京大学 ,旋即冠“国立”,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保留的唯一成果,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对于西学,又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仅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而不为“西学之究竟”。
课程设置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法,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学生凡年在30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30岁以上者可免修。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的区别:
1、创办时间不一样: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8月24日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是1898年7月3日创办的。
2、目的不一样: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京师大学堂则是希望可以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师范馆为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有什么区别?哪个是北大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什么关系或区别?
京师同文馆是现在北京大学吗?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京师大学堂是在什么时期创办的?
京师大学堂什么时候建立的?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北京大学——全球最古老的大学???
胡适《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太学”的正式继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岁来压倒人,它可以追溯“太学”起于汉武帝元朔五年(西历纪元前124年)公孙弘奏请为博士设弟子员五十人。那是历史上可信的“太学”的起源,到今年是两千零七十二年了。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学都年高了!
冯友兰《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在十年动乱以前,北京大学校长陆平提出了一个办北京大学的方针:继承太学,学习苏联,参考英美。大动乱开始以后,他的这项方针受到批判,成为他的罪状之一。当时我也说过,北京大学的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不过,当时的批判并没有涉及我。
季羡林《从太学到北大》
究竟是什么意见呢? 就是:北大的校史应当上溯到汉朝的太学。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第一,中国尊重历史,寰宇国家无出其右者。第二,中国尊重教育。几千年来办教育一向是两条腿走路:官办和民办,民办的可以以各种名目的书院为代表。当然也有官办的书院,那就属于另一条腿。在办教育方面,多 数朝代都有中央、省、府、县——必须说明一句:这三级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几个等级的学校。中国历代都有一个“全国最高学府”的概念,它既是教育 人才的机构,又是管理教育行政的机构。这个“最高学府”的名称也不一样。统而言之,共有两个:太学和国子监。虽然说,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始设太学。但是“太学”之名,先秦已有。我在这里不是专门研究太学的功史,详情就先不去讲它了。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始设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又改名为国子学。唐代因之,一直到清末,其名未变。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在过去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上,改chao换代之事,多次发生。要说太学和国子监一直办下去,一天也没有间断过,那是根本不能够想象的。在兵荒马乱,皇帝和老百姓都处于涂炭之中的情况下,教育机构焉能不中断呢?但是,最令我们惊异的是,这种中断只是暂时的,新政权一旦建立,他们立即想到太学或国子监。因此,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在将近两千年悠长的历史上,太学和国子监这个传统——我姑名之曰学统 ——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断过。不管最高统治者是汉人,还是非汉人,头脑里都有教育这个概念,都有太学或国子监这个全国最高学府的概念,连慈禧和光绪皇帝都 不例外。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周培源《90周年话沧桑》
这次评比,北大独占鳌头,证实了北大的实力,也预示了北大的未来。自汉代的太学到清朝的国子监,直到后来的京师大学堂,中国大学的传统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而北大则是这历史与传统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的历史,北大优良的传统并不仅仅延续了90年,而是2千年。
《北大四十年校庆时的自省》
冯友兰认为,北大的历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理由是,一般说北大的历史,皆追溯到前清的京师大学堂。照当时的奏定章程看,京师大学堂实拟办成全国惟一的、最高的学府,它身兼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和国家最高学府两个职能;大学堂的管学大臣既是国家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又是大学的校长。它的性质,是继承历代的太学。考之京师大学堂开办之由,冯友兰此言不差。
因此冯友兰又提出,抗战结束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以后应该重定校史,新校史应从汉朝的太学算起。不仅如此,汉以前亦有全国最高学府,则北京大学的历史还可上推。如姓名可考,历代的太学祭酒,可列为北大的前任校长;历代的国子博士和助教,可为北大前任教授;历代的太学生和国子监生,可列为北大的老同学。冯友兰还提出,无论北大的校舍在什么地方,都须设一总办公处于国子监衙门。北大举行的大典礼,都应在国子监的彝伦堂或辟雍举行。
冯友兰终生坚持对北大历史的这个看法,他晚年写的《三松堂自序》之《北京大学》一章中,仍然提到这一点。并且表达了心中情愫:“我所以认为北京大学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因为我看见,西方的有名的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北京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和中国的文明古国很不相称。”
蒋梦麟的纪念感言中也提到北大与太学的关系,但与冯说有同有异。……他也认为,中国的大学的历史应该从汉代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不过太学随朝代的更迭而改变,欧洲的大学则不随朝代的变换而改易。中国的书院起自宋代,亦有千余年的历史,也随朝代的更迭而改变。太学之名,后代或改为成均,或改为国子监,其性质未尝不同。戊戌变法以后废除科举,废除国子监,废除书院,以学校代之,是则可以视学校为太学与书院的继承者。京师大学堂自开办之日起,一般人皆视为太学,并以大学堂的毕业生准折科举的某某功名。而且大学堂的经费,一部分来自当时国子监学生的监照费,这也可以证明,清朝执政者把大学堂视为国子监的替身。
太学(西汉)->太学(东汉)->太学(三国)->太学/国子学(西晋)->太学/国子学(东晋)->国子学等(南 朝)->国子监/太学/国子学(隋)->国子监/太学/国子学(唐)->国子监/太学/国子学(五代)->国子监/太学/国子学 (宋)->国子监/国子学(元)->国子监(明)->国子监(清)->京师大学堂(清)->国立北京大学(中华民 国)->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