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断案高手屈指可数,其中一位名气响亮的牛人,野史上断案强到神界凡间通吃,几个铡刀一摆,就把天下坏人都吓傻的断案高手!
没错,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在民间,包拯为官清廉,不附权贵,官至开封府尹,授龙图阁直学士的荣誉,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且他公正严明,刚直不阿,敢于同皇亲权贵斗争。三口铡刀下可斩市斤恶徒,上可斩皇族高官,为无数的穷苦百姓申不平,所以民间称其“包青天”。
包拯可以说是清官的代表,但包拯的真实生活却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清官那样穷困潦倒。既然包拯不贪污,那么收入是从哪来的呢?包拯的收入来源于他的为官俸禄。
有一种黑叫“包拯黑”
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
关于是不是黑脸?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后来包拯的脸面变黑,是元明以来戏剧化的文学艺术形象。
▲历史上的包拯画像
历史上的包拯性格倒是一贯的刚正不阿。
在公堂上收拾皇亲张尧佐,方法也更简单粗暴,更是连当朝宋仁宗都被他碎碎念地喷了一脸唾沫。
包大人已经和阎王爷齐名了,铁面无私,就是皇帝求情,该抓的还是抓,该铡的必须得铡。久而久之,铁面无私也就成了他的符号。
能断案也能搞经济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
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
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副总理),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
所以欧阳修赞叹说“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俨然完美名臣。
包拯也判错案
宋史记载,包拯做权知开封府(并非开封府尹)之时,京城有个说法叫:“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其实包拯的职责主要是监察类,而开封知府履历其实只有两年,其中还闹出了一个笑话。
故事是这样的:有犯人要受杖责,耍心眼买通小吏,俩人故意在公堂上对骂,果然叫包拯上当,误以为小吏欺负人犯,竟真把小吏打一顿,从宽发落了犯人。他哪知道小吏挨过打后龇牙咧嘴数钱,就耍他一人。
这个荒唐事还被沈括写进了《梦溪笔谈》。
包大人年薪百万?
包拯是北宋名臣,那么问题来了,包拯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呢?
人们通常认为,北宋官员的俸禄非常优厚。
比如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宋朝的俸禄制度非常复杂,大体可以分为本俸、添给两类。所谓本俸,包括俸钱、衣赐和禄粟三部分。添给可以理解为“补贴”、“津贴”,种类繁多。
咱们先来看看包拯的年收入情况。
1061年,也就是在包拯去世前一年,他达到了仕途的巅峰,担任朝廷的枢密副使。
按照《宋史·职官志》的记载,枢密副使每月的俸钱是300贯,一年也就是3600贯。虽然按照规定一贯为铜钱1000文,但宋朝的铜钱“短陌”,一贯是770文钱。不仅如此,作为枢密副使,包拯还能领取其他福利,比如说“春、冬各绫十匹,春绢十匹,冬二十匹,棉五十兩”。
此外包拯每月还能领取“禄粟”100石,50人的“元随傔人衣粮”钱、“餐饮补助”25贯等。另外,朝廷每月还要供给包拯一定数量的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纸张,甚至还有马刍粟。
据宋仁宗时期的《嘉佑禄令》记载,龙图阁直学士每年的俸禄是:铜钱1656贯,绫10匹,绢34匹,罗2匹,棉100两。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做开封府尹每年的俸禄是:铜钱19200贯(公使钱18000贯,添支钱1200贯),粮360石(米、麦各一半),柴禾240捆,干草480捆。
除此之外,包拯还分到朝廷无偿划拨的耕地两千亩,而且允许收租,不缴国税。按每年收租一石米算,一年就是2000石。
那么折算成人民币,包拯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呢?有的说年薪过千万,也有人说是几十万。
最后我们算算包拯一年的总收入。实物收入按照当时的物价换算成钱大概是1000贯,再加上现金收入20856贯,总收入是铜钱21856贯,比有些州一年上缴的税收还要多。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50元,计算下来包拯的年薪达到了惊人的1300多万人民币。
根据史学家研究,北宋时期一个老百姓一年最低的生活费是20贯。如果从这个情况来看,包拯的年收入还是挺高的。
由此可见,清官的出现,不仅在于官员本身,宋朝的这种“高薪养廉”的制度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宋朝给官员发高薪,在盛世可以,一旦国力衰退,再遇上天灾战乱,政府财政赤字,入不敷出,就会加重百姓的赋役,激化矛盾,最终导致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