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这是各界人士公认的事实!单从这一点可知秦朝的法制相当不错,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否则汉朝也不会把它的法制搬过来。从制度上讲秦始皇是没有错的。
对于苛政,那么很大可能是汉朝对历史进行适当修改的以证明政权的合理性,这个还是有一定必要的。但在大的方向上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后世把始皇帝说的那么爆裂残忍,更多的可能是文人的抹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有原因的。从几个小点是可以推出一个一二来。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人们为什么喜欢公战?是因为可以升官发财啊。这也就说明,改变命运的可以通过战争这一渠道。可以说把读书的道路给击垮了。
家给人足还有谁会傻乎乎去抱怨呢,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秦始皇时期没人反抗的原因,这在当时观念还比较传统的时代,始皇帝就是衣食父母啊。还有一个原因始皇的权威性让人不敢反抗。太有号召力了,肯定深得不少人的拥护,在那个还在乎身份时代。如果没有始皇帝,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翻身了。但这样的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改变命运,可以说抢了当时各国旧贵族、游士、儒生的蛋糕,断了他们的生路,他们都伺机而动呢。他们的爆发的反抗力量也是不能忽略的。那个时候,肯定也会有舆论战的。这不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那么那些抹黑的言论,毋庸置疑也是在民间慢慢散播开来。
比如怯于私斗,看似管理的很好。其实也说明朝廷的手伸得太长,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私生活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短时间还可以,时间久了难免会受不了。很容易受人挑拨,开始骚操作,造反了!这给了那些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一个舞台。从陈胜吴广起义时,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游士张耳、陈馀甚至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
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搞事情,都是一个理由的!在始皇帝时期,很多改革措施,做的太过匆忙。这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不少社会矛盾。比如受长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响,使秦始皇非常关心六国旧地的动静,担心六国旧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 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 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
修驰道,修长城,统一文字。这些举措不是劳民伤财,就是在戳那些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的心脏啊。这样从他们的嘴里能吐出好听的话来吗?肯定不能啊,没有刨始皇祖坟那是已经很仁慈了。那种恨已经深入骨髓了。
而到了二世的时候,他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样彻底的失去民心,想为他们说话的人也就没了。总总举措累积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恨,除了觉得他的残暴之外没有其他感受了。这也是所谓的苦在当代,功在千秋吧。现在我们看历史尽量有自己的观点,毕竟史书是人写的,不可避免的会有人的情感参杂。我们作为后人,看待历史得有一个理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