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早期庙号的严谨 说说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

news.xixik.com   2019-9-29 19:21:10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西汉四个帝王有庙号,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其他被孝献帝刘协取消。汉朝(西汉和东汉)拥有庙号的七位皇帝。

在隋唐之前,庙号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肯定,“有德者有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的,所以帝王都以获得庙号为荣。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对于礼制十分严格,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中国历史朝代表

终西汉一朝,只有四位皇帝获得庙号,东汉更少只有三位。为了保证庙号的含金量,西汉还废掉了三位皇帝的庙号,东汉则废掉了四位。

为什么西汉王朝十四位皇帝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呢?其实西汉皇帝有庙号的还更多,不过被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给取消了,也即只有以上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后世的承认。

西汉四个帝王有庙号,西汉包含两位少帝和一位废帝,合计十四位皇帝,仅高帝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四人获得庙号,分别是: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刘恒,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即使像汉景帝这样发扬“文景之治”的贤君都没有在死后获得庙号,一个皇帝要想得到庙号,首先德行要能服人,其次文治武功里必须有其一建树,才能享有庙号。所以西汉众多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在庙号的追封上,西汉朝廷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要求,也即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其中,刘邦称太祖是没有争议的,而之后的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则是由治理天下之德,帮助西汉走向了强盛,所以获得了带有宗字的庙号。

东汉三个帝王有庙号,东汉包含两位少帝,合计十四位皇帝,仅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三人获得庙号,分别是: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汉章帝刘炟庙号“肃宗”。

综合“录取比例”只有四分之一,为什么不“扩招”呢?因为庙号授予的标准太高,两汉时期一般只授予以下四种皇帝:

第一类:开国之君。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无疑地位是最重要的,他如果没有庙号,岂不逆天?

第二类:嫡系转移之君。古代宗法制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保证了嫡系一脉,是永不断绝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假如嫡系断绝,也会以过继宗子的方式续上。可事实上,总会有特殊情况发生,导致嫡系断绝。

比如诛灭诸吕后,嫡系从汉惠帝一脉,转移到汉文帝一脉。靖难之役后,嫡系从朱标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这种情况没法过继,直接以武力的方式终结了嫡系,承认了庶系转嫡系的合法性。

如此一来,由庶系转移嫡系的第一位皇帝,就必须以尊崇的地位,宣示其皇位的合法性,他通常会被授予庙号。

第三类:突出贡献之君。这个比较好理解,每个王朝走向鼎盛,都与一位或几位杰出的帝王有关。不过,什么叫“突出贡献”,其标准很含糊,由此也会引来争议,比如汉武帝,一会儿讲他。

第四类:中兴之君。王朝发展到中阶段,大多走向衰败,甚至面临灭亡的危机。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位再造河山,重振雄风的大有为之君,他通常有资格获得庙号。

按照这些标准,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只有四位皇帝有资格获得庙号。两汉时期皇帝驾崩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讨论,才能获得庙号,甚至有的皇帝,获得了庙号又被取消。

庙号不同于谥号,谥号每位皇帝都可以获得,不想要都不行,因为谥号有表扬也有批评。庙号则不同,它只授予政绩非常突出,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帝王。只是后来金字招牌被滥用,越来越不值钱,到最后跟谥号一样,是个皇帝都能获得。

1、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于秦末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与项羽分庭抗礼,重用大将军韩信,尊重有才能的张良,萧何等人,一举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他亭长出身,深知民间百姓疾苦,秦末暴政他深受其害,他不得举起反叛的大旗,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承袭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废除了秦朝严苛的刑法,以霸王道杂之的方法治理天下,同时鼓励老百姓生育,把良田分给百姓,扩大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刘邦这种流氓地痞能当皇帝在历史上开了个恶例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对于刘邦这位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庙号是“太祖”,而不是“高祖”。但是,因为刘邦的谥号高皇帝,也即因为谥号和庙号的混用,促使刘邦被后人称之为“汉高祖”。但是,实际上,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这和之后的唐高祖李渊是不同的

刘邦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太祖高皇帝”,可以叫作“汉太祖”(庙号)或“汉高帝”(谥号),不能叫作“汉高祖”。可是司马迁就这么叫了,后人也只好将错就错,跟着这么称呼了。

2、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

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第三位帝王,他即位后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社会阶级矛盾严重,贵族奢靡之风不绝,贫苦百姓则食不果腹,文帝轻徭薄赋,大兴农桑,改变社会风气,鼓励农民耕种,提倡节俭,自己亲力亲为,就连为自己修建陵墓也禁止铺张浪费,对太子刘启下诏,要求薄葬,一改皇帝风光大葬的习俗,巩固国力,与民生息,抚平大汉多年来的战争创伤,开创“文景之治”,为国家积累财富,为汉武帝争霸四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其庙号为太宗,谥曰孝文皇帝,是为汉太宗。

西汉除了刘邦,刘恒获得庙号最无可争议。一方面他开创了文景之治,让汉帝国走向了富强,政绩突出,另一方面,他以庶系取代嫡系,是后续皇帝合法性的代言人,所以,他必须有庙号。

明嘉靖年间的大礼议,嘉靖帝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升格为“成祖”,并确认他“万世不祧”的地位,其意义跟汉文帝一样,都是为了宣示嫡系转移的合法性。

3.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年(有争议)-前87年3月29日)

汉武帝刘彻是可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的千古一帝,他果断放弃和亲匈奴的国策,对匈奴作战主动出击,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他首先命令卫青收服河套地区,为决战匈奴做出准备,而后一举击败匈奴,使得漠南再无匈奴王庭,他亲率十八万大军北巡,他要实现他四海臣服的终极梦想,他先后收服南越地区,闽越和西南夷,而后他命汉军水陆并进,一举灭亡了朝鲜半岛的卫氏朝鲜,并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把这些地方都划归大汉版图,开辟丝绸之路,颁布太初令,兴太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下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这在皇帝里面是第一个,也为后世做出表率。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汉武帝获得庙号争议最大!

当初,汉宣帝要给曾祖刘彻上庙号,博士夏侯胜提出反对意见,他说,武帝虽然有征伐四夷,开疆拓土之功,但是却“无德泽于民”,把老百姓盘剥得叮当响,整个帝国都从民富国强,衰弱到破产边缘,汉武帝民贼独夫 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死亡上千万有何意义所以,他没资格获得庙号。

一位大臣,如此直言不讳地公开批评先帝,可见当时庙议制度的严格。可是夏侯胜的眼睛,只盯在了庙议本身,没看到汉宣帝“借死人抬活人”的政治意图,即他要通过给汉武帝上庙号和祭祀,宣示他才是嫡系,汉昭帝其实是庶系,他的皇位得来,比汉昭帝还要合法。

这就注定了夏侯胜的反对必然遭到打击,汉宣帝以“大逆不道”之罪,将夏侯胜逮捕入狱。在汉宣帝近乎霸道的操作手法下,刘彻“违规”获得了“世宗”的庙号。

4.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刘询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在牢狱中长大,生活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深知官场黑暗,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治理官场贪污腐败,严明执法,他遣十六万万兵马攻打匈奴,并且节制乌孙骑兵五万攻击匈奴,发动对匈奴大规模的骑兵之战,匈奴无力抵抗大败而归,而后他彻底降服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并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西域的广袤土地正式归属中华,自此之后匈奴不在成为汉朝的隐患,汉宣帝大力整饬吏治,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昭宣中兴”,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汉宣帝刘询不愧于中宗的庙号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汉宣帝派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一改汉昭帝时的防御政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主动策略,但他的这种主动并不是只去打击,而是武力和和谈并用,文德与武道齐抓。

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争雄的局面。汉宣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呼韩耶单于感其德,于公元前51年来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之后汉宣帝又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使河西走廊不再是一条长带,而是与其他大汉国土连成一片。

由于汉宣帝知人善任,宣帝一朝也与汉武帝时期一样人才辈出,在汉宣帝的领导下一起谱写了“昭宣中兴”的光辉时代。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是为汉中宗。

汉宣帝刘询的庙号,基本上也是无可争议。可能有人要说,“昭宣中兴”,汉昭帝的地位应该比汉宣帝重啊,怎么汉昭帝没有庙号呢?

一方面汉昭帝执政时间太短,且皇权事实上掌握在霍光手中,另一方面,汉宣帝的整治作为,也远远高于汉昭帝。此外,还有一个很无奈的原因,汉昭帝绝嗣了,后代怎么评选,没人替他说话,甚至都他被汉宣帝悄悄归入庶系。

这四位帝王无不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们开创了盛世,为后世君主做出表率,其他皇帝如汉昭帝刘弗陵,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虽然也曾拥有过庙号,但是都不被后世所承认,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立庙号,可见在后世人们心中,西汉的这四位皇帝的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原先汉朝皇帝庙号如下: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最初提出给汉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汉景帝为何没有庙号

估计汉景帝看了后辈那些被轰下饭桌的子孙,忍不住感慨:还不如不上桌呢!

有人可能说,“文景之治”是中国帝制时期的第一个盛世,作为开创者之一的汉景帝,他的功绩难道还不够资格获得一个庙号?

1.从汉景帝在西汉的地位上看,他只能比功绩

按照两汉获得庙号的四个标准,开国之君、嫡系转移之君和中兴之君,这三类他都挨不上边。所以,他只能角逐“突出贡献奖”。

可是“突出贡献奖”这东西有点模糊,很难界定,竞争很激烈,总不能有点贡献就颁奖吧?所以,他只能与他爹、他儿子,一对一PK。

2.从功绩角度,他很难超过汉文帝和汉武帝

如果单论“文景之治”的成果,汉文帝是开创者,汉景帝是继承和发展者,缺一不可。可事实上,如果单论“文景之治”,我认为汉文帝也很可能失去庙号,汉文帝的庙号获得,“嫡系转移”与“突出贡献”兼而有之,甚至前者的作用,要远大于后者。

汉武帝的两面性很突出,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其弊政也是醒目的。不过,汉景帝这类皇帝,在历朝历代都不缺,而汉武帝则是“绝品”,他对历史的贡献率,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前面讲过,汉武帝还有一个汉景帝不具备的优势:汉宣帝需要抬高汉武帝为他站台,汉景帝则没有这个价值。有时候辅助价值,反而起到主导作用。

3.士大夫阶层恐怕最不喜欢汉景帝这类君主

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给汉景帝上庙号的动议。汉武帝估计难度太大,没提出,大臣们更是不愿意提,因为汉景帝恐怕是最不受他们欢迎的皇帝。

汉景帝有一个最大的诟病:为人太过冷血,甚至阴险。太子刘荣之死,太尉周亚夫之死,晁错之死,还有吴国太子、栗妃等人的结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阴冷的汉景帝。

有人说,汉武帝不同样冷酷无情吗?不一样,汉武帝像虎狼,他的无情你可以看得见,汉景帝像毒蛇,他的阴险见不得光,让人讨厌。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汉武帝,你可以恨他,但你会有痛快淋漓的感觉;汉景帝呢,你会有一种离他越远越好的感觉。

西汉被废掉庙号的三位皇帝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被取消。相当于上了酒桌,又被轰下去了。

1.汉元帝被取消“高宗”庙号

王莽执政期间,兴建了明堂,在明堂落成典仪上,宣布给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同时加庙号,其中汉元帝庙号“高宗”。

不过,东汉皇帝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九年宣布汉元帝庙号名不副实,予以废除。其实,刘秀登基后,为了自己的合法性,还认汉元帝为父,把自己“夹塞”进了嫡系。可在议庙号时,还是把“爹”赶下了饭桌。

2.汉成帝被取消“统宗”庙号

汉成帝和汉平帝的庙号,也都是王莽执政期间加上的。很显然,以汉成帝和汉平帝的功绩,实在没资格获得庙号,王莽此举大有糟蹋金字招牌的嫌疑。

3.汉平帝被取消“元宗”庙号

汉平帝九岁登基,十四岁驾崩,大权都在王莽手中,他的“元宗”与汉成帝的“统宗”,都被刘秀废除。

东汉初年为确立国家祭祀系统,议及西汉诸帝的庙号问题时,光武帝刘秀批准将元帝的庙号高宗、成帝的庙号统宗、平帝的庙号元宗去掉,最终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

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在王莽乱世时,耗费了十二年之久才恢复了汉室天下,建立了东汉,在位时建立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东汉共持续了一百九十五年,历经了十四位帝王。东汉时期的皇帝,有很多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还有的刚出生就夭折了。虽说一共有十四个帝王,但是真正统治的没有几个人,这其中甚至只有七个人死后才有庙号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四位被取消庙号皇帝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的“穆宗”、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的“恭宗”、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的“敬宗”、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的“威宗”,到了汉献帝的时候,大臣们还上书说有四位皇帝是徒有虚名,应该废了他们的庙号,汉献帝也允准了大臣们的建议。

第一位则是汉和帝刘肇,他是东汉时期第四任皇帝,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82年的时候,汉章帝废黜了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而刘和帝登基的时候还太小,一直是窦太后掌管着朝堂。窦太后听政只是一时的策略,但是到了刘和帝成年之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经很广泛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刘和帝的皇权。窦氏的独权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终于在公元92年的时候,刘和帝联合重臣,一起清扫了窦氏的势力,赐死了窦氏一族。重新掌管权势的刘和帝开始亲政,每日都上朝听大臣们的上书,亲自批阅奏折,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还广纳贤臣。此时的东汉越来越强大,被世人称作“永元之隆”,但是天妒英才,汉和帝还很年轻便去世了,去世时才二十七岁,庙号为穆宗,所有美好的局势也就终结了。

第二位则是汉安帝刘祜,他是东汉的第六位帝王,他原本只是诸侯的儿子。由于汉殇帝早夭,所以刘祜才能够称帝。但是刘安帝在位期间,一直都受制于邓太后,没有办法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一直到邓太后去世后,刘安帝才开始掌权。但是刘安帝对于宦官太过宠信,依靠宦官的势力打压邓氏外戚,大臣们纷纷有了意见,再加上外患不断,边境民族多次谋反窜乱,东汉朝堂内外混乱,导致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公元125年的时候,刘安帝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庙号汉恭宗。

第三位是汉顺帝刘保,他是东汉的第七位皇帝。汉顺帝的政权是依靠宦官的势力得到的,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对宦官十分的宠信,事事顺从。而且汉顺帝的性情柔弱,长此以往,手中没有实权,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了宦官和外戚梁氏手中。从此汉朝政治出现腐败的情况,百姓民不聊生,而汉顺帝对此视若惘然,完全不采取行动,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公元144年,汉顺帝去世,庙号为汉敬宗。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第四位则是汉恒帝刘志,东汉末年民间发起了黄巾起义,自此天下大乱,刘恒帝在位的时候,极大的打击了读书人,没有人想要支持他。而且刘恒帝还是个好色之人,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甚至还公开卖官,打着充实国库的旗号,这样的帝王在历史上也是特令独行的。从那以后皇帝和大臣之间也不再团结,东汉政权遭到了极大的大将,诸侯大臣也纷纷痛骂刘恒帝,可见他在大臣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公元167年,刘恒帝去世,庙号为威宗。

东汉的立国基础大多是依靠豪强地主,所以从东汉初年开始,皇帝们在位都致力于抗衡外戚,上述说到了四位皇帝也不例外。东汉皇帝之中,除了上面四位名不符其实之外,也就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以及汉章帝刘炟此三人有庙号了。

汉朝西汉东汉)拥有庙号的七位皇帝

最终: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就是XX帝。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