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尊炎帝为祖先,发祥于宝鸡,后来其中的一支向西转移,保持着游牧人的习惯,不同于已与华夏族融合的羌族。西汉后期,这部分羌人活动于青海、甘肃一带,与汉人错杂居住,因受地方官吏和汉族地主侵夺,常常起来反抗。东汉初,大将马援、马武、窦固等击败羌人,强迫其迁至天水、扶风一带。内迁的羌人仍受欺凌,遂掀起起更大规模的式装反抗。
公元108年,东汉政府征调羌人充騎兵征西域,羌人恐惧远屯不归,走到酒泉后纷纷逃散,各郡县便发兵截击羌人,并捣毁羌人房屋村落。羌人中的一支—一先零羌在首领滇零的领导下愤起反击。公元109年1月18日,滇零在北地自称“天子”,得到其它部族拥护,进军关中,向东攻到赵、魏,向南攻入蜀、汉。东汉政府急派骑都尉任仁率兵进屯三辅 ( 今关中地区),但屡次被羌人打败。公元110年3月18日,东汉政府在雍县 (今凤翔县)设雍营,驻军镇压羌人反抗。
斗转星移,公元111年,羌人反抗斗争发展到河东 (今晋南、豫西),东汉屯兵孟津抵御。陇西是羌人起义的始发点,东汉政府在这里呆不下去,纷纷内迁,其中安定郡徙至美阳 (今扶风县法门镇) 。
公元114年5月,先零羌进攻雍城,斗争中心转移到西秦。汉安帝下诏免除三辅三年租赋,以分化关中羌人和起义羌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东汉派重兵镇压羌人,羌人的第一次反抗失败了。
时间到了公元140年5月,羌人攻金城 (今兰州市),掀起了第二次反抗斗争。各种羌人联合攻三辅,所到之处,打击贪官污吏,拔除军事据点。东汉政府十分震惊,在扶风、汉阳等筑眉坞堡300余所驻军防守,羌人这次反抗斗争坚持到169年失败。
羌人和汉人在反抗斗争中逐渐融合。东汉政府也不断将羌人内迁,37年迁白马羌5000户,94年迁大(牛羊)夷种羌50余万口;107年迁龙桥羌7280口;108年迁薄申羌36900口,内迁地区主要是陇西、天水和扶风。西秦当时成为羌汉人民杂居的地方。
公元184年,山东爆发黄巾起义,西秦的秦岭以南至汉中由张鲁政权控制,秦岭以北羌人在继续坚持反抗斗争。当年10月,湟中(今青海) 人北宫伯玉领导义从胡羌和先零羌起义,以边章、韩遂为军帅。他们的势力185年发展到三辅。东汉政府派槐里侯皇南镇压,但不能取胜,又派张温、董卓、周慎领步骑10万屯美阳,边章、韩遂主动攻美阳,屡屡获胜。12月某夜,流星如火,这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边章、韩遂却错误地认为是不祥之兆,准备退兵,涣散了军心,东汉军乘机进攻,边章、韩遂败退金城。
三年后的187年,扶风人马腾、汉阳人王国起义,羌汉人民斗争再次出现高潮。金城的韩遂与之联合,推王国为“合众将军”,率军围陈仓,东汉政府派皇甫嵩、董卓领兵4万来救。董卓欲速战。理由是:“智者不后吋,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老奸巨猾的皇甫嵩却认为“陈仓虽小,城守固备”,主张等王国久围陈仓不下、兵力疲怠之时进攻,遂拒绝了董卓的意见。王国忽视了攻陈仓的艰难,围城八十日不下,消耗了实力,疲惫了斗志。皇甫嵩突然发兵攻击,起义军战败,王国在退走途中死去,马腾、韩遂退至陇西。
边章、王国领导的羌汉人民大起义是东汉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坚持斗争6年,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动摇了东汉政权的基础,客观上配合了黄巾农民大起义。此后,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中暴发起来的豪强军阀开始了割据战争。
公元189年,董卓入洛阳专朝政,纵兵烧杀淫掠,被山东诸侯打败。190年,他劫持献帝迁都长安,仍每日淫乐纵姿,他预感到行将灭亡,筑“万岁坞”于眉 (今眉县常兴),高厚7丈,积谷够30年之用。
董卓极其残暴,曾将数百反抗者断舌、折足、凿目、以镬(huò大锅)煮死。这引起民众的仇视,也使他的部下不满。192年5月22日,王允、吕布把董卓诱至长安杀死。皇甫嵩发兵攻破了眉坞。
董卓死后,关中为李催、樊稠等占据。马腾、韩遂也率兵驻扎于眉。194年,双方在槐里 (今陕西兴平) 到陈仓的广阔地带大战。马腾、韩遂败走陇西,军阀混战使关中遭到严重破环,百姓流亡,人口锐减,又发生大早,谷一斛价50万,豆麦一斛20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公元211年,统一了北方的曹操进兵关中,遣将从隃糜(今千阳),进军平定了陇西。215年,又从陈仓出散关,绕阳平关横击汉中,迫张鲁降。曹操留夏侯渊守汉中。
八年后的219年,刘备从益州 (今四川) 出兵打败曹兵,占领了汉中。曹操退守关中,遣曹洪、张郃屯陈仓。西秦成为蜀、汉争锋的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