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产经资讯 > 正文

这个少数民族影响力超过1000年 甚至代指着中国

news.xixik.com   2018/1/15 19:50:21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唐末以来,中国南方汉族政权与中亚和西亚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西方和中国绝大多数交流都是通过辽朝来完成。至今,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斯达夫国家;中亚突厥语系国家;甚至古葡萄牙语、古西班牙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契丹人对中国的三大影响,超过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影响延续至今。“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一般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开的,从新疆到俄罗斯,西亚、东欧的很多国家都以“契丹”称呼中国或中原王朝。

中国用俄语来表示是“Китай”,发音和中文“契丹”发音相似,因此,在东欧国家甚至是中亚,对于古代中国都一直称呼为“契丹”。因为,在他们的第一印象中,“中国”就是“Kitai(契丹)”,“中国人”就是“Kitaitsy(契丹人)”。

现在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Китай,直译过来是“契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语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契丹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表

在俄语、希腊语、中古英语、穆斯林文献中把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Khita,Khata)。这种现象看似奇怪,也很正常,因为在10世纪到12世纪的三百年里,契丹人的辽政权先后称霸漠北与西域。

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根据《剑桥辽宋夏金史》也有相关记载:契丹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的代称。

在欧洲眼里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

契丹指代中国,原因为何?

中国历史上的辽朝是以契丹民族为主体建立的朝代,当时是名震中外的盛大王朝。契丹本指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建立辽朝后与北宋对峙。

金灭辽后,契丹人西迁中亚并建立国家,领地达400万平方公里,西方史籍称哈刺契丹,将其描述为一个财富遍地的庞大帝国,人民几乎都是基督徒,这是欧洲人以契丹指称北中国的原因。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访中国,返欧后所著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行记》),将所见富庶的东方之国称“契丹”(Cathay),马可·波罗使用这一名称,除沿袭欧洲中世纪固有说法外,还与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依蒙古习惯,称中国北方为“契丹”有关。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契丹王国,但影响不大。真正使欧洲人建立正确的东亚地理观并对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另一个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1582年从印度果阿乘船抵达澳门,在中国的华南、南京、北京均生活过,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1596年10月在致耶稣会罗马总会长的信中,根据自己亲见的南京城的特点(如桥梁甚多),发现与《马可·波罗行记》对“契丹”城市记述相类似,由此推测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他在1605年寄往意大利的函札中以断然的语气申述了这一观点。

久而久之,欧洲便以契丹代指中原王朝。另外,中东地区称呼中国为秦,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大秦人民共和国。 西欧称呼中国为昌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昌南人民共和国。话说俄语叫契丹人民共和国,英语叫陶瓷人民共和国,只有日语才管中国叫原汁原味的中国。

一、给了中国一个名字

燕云十六州——“史上影响力最强的要塞”

燕云十六州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燕云十六州又叫幽云十六州

契丹人从儿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即包括北京在内的河北大部和山西的一部分,圆了他们脱离漠北苦寒之地、入主中原的梦想。石敬瑭为了讨得契丹(辽)人相助,不但割地送礼,还管小十岁的耶律德光叫爸爸,可以说是无耻到了尽头,完全丧失了人格。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但可害苦了大汉民族了,在此前汉人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无休止的劫掠杀伐,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最好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长城最重要的关口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

燕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界无险可守,胡人铁骑可以纵马千里大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正因为如此,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汉人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

了解中国象征万里长城的前生今世

契丹在北方建立了大辽后,官场制度、人文典籍都模仿中原王朝,国势日炽,影响愈大,领土最大时等于两个北宋。就这样,古老的丝绸之路被废断,汉人与西方世界建立联系的传统通道全被堵死。

中世纪的西方似乎渐渐忘了波斯和突厥之东有一个中国存在。五代十国的后周皇帝柴荣,一上位后就蓄志收复汉人的幽燕,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在辽国势力正炽之时就敢亲征打对攻,一点没有后来汉人的恐辽症,结果轻易就收复了宁州,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契丹大震,一片惊恐。辽穆宗皇帝都准备放弃燕云十六州了。

但天不假年,这时柴荣忽然重病,不得不退兵。凭周朝的实力和柴荣的雄才大略,不出一年,便可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后灭掉大辽也未可知,可惜他39岁就逝世,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实在让人遗憾。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随后,宋太祖宋太宗两个皇帝收拾了南边的乱局,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于是兵锋一转,北上攻辽,意图恢复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大败。第一次最惨,在北京高梁河附近,北宋十多万大军被全歼,宋太宗右大腿中两箭,坐驴车逃亡。

杨业、潘美断后才保住性命。18年后,太宗还是腿伤复发,暴毙。两次收复之战失利后,汉人王朝的意志没了,再也不谈对北方辽人用兵之事了。但契丹人不善罢甘休,他们还时时想着被周世宗柴荣夺回的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等“失地”之耻。

宋真宗真像,绢本,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姚文翰奉勅绘。

1004年,辽国皇帝辽圣宗和其母亲萧太后率大军亲征北宋,借口就是收回失地。宋人一片惊慌,宋真宗也想南逃,唯有宰相寇准摆明道理,力劝迎敌。辽军围攻瀛洲和澶州(今濮阳)两城,宋军死守,辽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在澶州城下,辽军主帅萧挞凛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用专门毁城拔寨的大型弓箭(八牛弩),从6百多米外射中,登时毙命。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闻讯痛哭不已,五日闭门不出。

契丹武士

辽国不得已只能议和,与宋朝缔结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这个盟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当时交战双方基本遵守了条约,以至宋辽之间以后大约一百多年无战事,边关开放,互通有无……

百年和平对宋朝非常重要,保障了宋代文明达到了世界之最。宋辽和平之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开放,宋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都通过契丹,向西通过中亚而到达东欧和西欧。

契丹人同外国人做生意时总说自己是中国人(契丹久有此中国情结),久而久之,欧洲人就认为契丹就是中国,于是把中国称为了契丹。现在东欧各国和俄罗斯语言中,中国还叫契丹。契丹(大辽)给了世界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叫中国。

下面,本文就来详谈西域人对“契丹”与“中国”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起初,“契丹”与“中国”是不同的概念。

马哈茂德喀什葛里画像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马哈茂德 喀什葛里所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定义:

“桃花石——此乃马秦的名称。秦距契丹有四个月的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巴尔罕;而巴尔罕就是喀什噶尔。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称为马秦,契丹被称为秦。”

西域人称中国为“秦”,称汉人为“桃花石”。《突厥语大词典》中所提到的“桃花石”指宋朝,“巴尔罕”即喀喇汗王朝。宋与契丹、喀喇汗是“秦”的三个部分。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世界地图

“桃花石”这个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拓跋”,一说由“唐家子”音讹而来,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桃花石”是汉人的代称。

喀喇汗曾向北宋朝贡,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可见,喀喇汗认可宋朝的中原正统地位。但喀喇汗同时认为自己也是中国的正统政权之一,并自称“桃花石汗”。

公元10世纪的西域

西辽时起,“契丹”完全成为中国的代称。

海上丝绸之路,从明州港(今宁波)、广州出发经舟山去往各地(制图/王朝阳)

西辽建立时,辽国故地已被女真占领,北宋也亡于金国,南宋与西域的联系彻底断绝(这也是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重要原因),而契丹人的西辽成为西域各邦的宗主国。

耶律大石,西辽开国皇帝。

对于西域人而言,契丹人俨然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桃花石”远在秦岭淮河以南,渐渐淡出了西域人的视野。而西辽以儒家学说立国,汉化程度很高,更使西域人分不清契丹人与汉人。

直到明朝,位于今新疆的东察合台汗国仍称明朝为契丹。甚至在今日,“契丹”仍存在于维吾尔等族对汉族的非正式称呼中。

东察合台汗国,明朝称之为“亦力把里”

随着西辽的对外扩张,契丹人威震四方,“契丹”这个名字由是传向更遥远的西亚与东欧。据说,西方基督徒中盛行的“祭司王约翰”传说,即以西辽皇帝耶律大石为原型。耶律大石曾重创了西亚的塞尔柱帝国,这极大地振奋了十字军的士气。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人对中国有两种称呼:从陆上丝路传播来的“契丹”与海上丝路传来的“秦”,即“China”。直至明末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才证实“契丹”即是“China”。

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之图

顺便提一下,China并非源于瓷器,相反,瓷器是因中国而得名。关于这一称呼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秦朝,第二种是源于梵语中“丝绸”的发音。

瞎打误撞的错误 俄罗斯等国家至今称中国为“契丹”

古代,其它国家对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但是,有这么一个称呼相当特殊,它被沿用至今,这个称呼就是“契丹”,至今,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斯达夫国家;中亚突厥语系国家;甚至古葡萄牙语、古西班牙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这个知识可能很多中国人就相当诧异了,“契丹”这个词在中文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契丹人”后来也确实融入了中华民族当中,但“契丹”绝对不是中国的主体啊,这些国家为什么要用中国北方一个游牧部族的名称来称呼中国主体呢。

“契丹人”,中国古代草原民族

其实,这和辽朝当年的强盛关系不是很大,辽朝强盛的时候和斯拉夫人可不怎么打交道,这个词的扩张其实和13世纪蒙古西征有关,而蒙古人当时称中国北方为契丹(辽朝的影响毕竟还在),之后,由于金帐汗国极为强大,其语言习惯对欧洲,尤其是东欧有深刻影响,这个词通过蒙古人转手给欧洲人,结果泛指中国。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地区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的国度,都已习惯用Kitai(契丹)来称中国。

契丹人并不包含所有的中国人,契丹只是我国很古老的一个民族,这在《魏书》中就有记载。其中,提到:契丹是鲜卑族的支流之一,一般在库莫奚附近活动,初期,契丹虽然设有部落,但是,各部落之间都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联盟。在公元388年,库莫奚被北魏打败之后,契丹一族就隐退到潢水。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契丹一直注重休养生息,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外,契丹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每年都会向北魏“朝献”、“岁贡”。到了隋朝,契丹才开始形成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势力进一步提高。在唐贞观二年之时,契丹选择归顺于唐朝,唐太宗还赐予契丹首领大贺氏摩会旗鼓,这就象征着:契丹部落首领大贺氏摩会得到唐朝的认可。

契丹归顺于唐朝后,势力更是得到空前发展,很多小部落都不敢轻易冒犯。但是,伴随着势力的增大,契丹开始不愿再依附于唐朝,经常会和唐朝发生冲突。作为契丹内部首领的大贺氏,在这一时期开始衰落,最终,被遥辇氏部落联盟所取代。它由八部组成,分别为:迭剌、乙室、品、楮特、乌隗、突吕不、涅槃、突举,首领称夷离堇,自部落贵族家族中选举产生。

到了公元九一六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称“大辽”。当时,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契丹国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但是,后来被金朝所灭。其中,一部分退居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建立了新的王朝,史称“西辽”。西辽在历史上也不过存在了一百多年,后被蒙古大军所灭,至此,历史上再也没有有关契丹的记载了。

虽然,契丹最后被灭国,但是,其建立的王朝,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俄罗斯还叫中国人为“契丹”,可见,其当时的影响有多深远。而且,辽国疆土非常广阔,当时记载“东至克海”,也就是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西至流沙”,与阿尔泰山接壤;“北绝大漠”,到外兴安岭,可见,这国土面积有多宽广。

此外,契丹虽一直都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自己的风俗习惯却一直都保留着。像“祭山仪”、“再生仪”、“射鬼箭”等风俗习惯一直都有传承,不论是早期的契丹部落还是后期建立的辽朝。当然,在与中原交往的时候,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在其中就有一些风俗借鉴了汉族。例如:在中原盛行的道德观念,在契丹也流行起来,各地兴建佛寺、孔子庙等。

然而,在饮食方面,契丹与中原相差甚大。契丹最为原始的习惯是“生食”,也就是吃生肉。虽然,契丹人早就学会了用火,完全可以不用再吃生的食物,但是,契丹人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吃生肉。这可能就像是日本人喜欢生鱼片一个,也或许,是因为他们常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生肉可以提供体内需要的维生素。

契丹人虽吃生肉类的食物,但是,对于熟食也同样喜欢,经常用白水煮肉,很像现在的“清汤火锅”。在契丹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肉干”,很像我们现在吃的肉脯,这样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则比较方便。可以说,肉干在契丹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只要有重要客人到来,才会在准备的食物里放肉干。

并且,为了与邻近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契丹也经常将肉干作为礼物送给各国。据说,宋朝大使来到契丹的时候,在招待会上就有各种肉干以作为答谢。此外,这里还得提到契丹人喜欢的一种美食,在宋朝的很多书中都有记载,其中,提到一种动物叫“貔狸”,长的跟老鼠差不多大小,是一种穴居动物,喜欢吃果子谷物,也特别的喜欢吃肉。

这种野生动物契丹人很是喜欢,特别是上层人物。但是,至于这种动物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实,古代人们口中的狸,除了真正的狸以外,也意味着山猫、穴熊的动物,因为晚上的视线不好,光线又太暗,实在不容易看清楚狸的长相,狸和貉经常会被人搞混。在日本的民间传说里,狸又叫狸猫,作为妇孺皆知的传统妖怪,在日本民间流传已久。

《齐东野语》中认为是“獾狸”貌似“浣熊”,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是“黄鼠”。所以,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个定论。在清朝,很多的大臣都认为“貔狸”,就是“黄鼠”,就连知识渊博的“纪晓岚”也这般认为。这种动物在清朝还是很少见的,因为,纪晓岚曾说过:“明人尚重之,今不食矣。”

在几年前的蒙古国纪录片里就有一个片段是蒙古国人民捕食旱獭,并在野外将其烤熟之后互相撕着吃。虽然,旱獭会传播鼠疫杆菌,但是,好像内蒙古人民对此毫不在乎。他们使用的烹饪方法,与古代我国边疆的少数名族很像,可能,这也是辽朝遗留下来的习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野味,契丹人民真的特别喜欢的。

马可波罗就用“契丹”称呼元朝,后来称呼传到欧洲

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赴撒马尔罕觐见帖木儿汗在《克拉维约东使记》用契丹来称呼中国。大部分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称中国为契丹,阿拉伯人则更早,而且有关中国的一切东西,都喜欢用契丹来称呼,比如,那个时代, 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约在13世纪晚期成书)仍将火药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等。

中国人早期其实注意过这个情况,清代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卷二南城】中引述乾隆年间蒙族文人博明的《西斎偶得》就解释了:“蒙古呼中国为‘契塔特’,西洋呼中国为‘吉代’,皆‘契丹’之转音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后来很多地方又把这个词引进回来了,还成了雅称,在英语中,由“Khitan”演变而来的“Cathay”也是中国的雅称,但多用于诗歌中。甚至,连汉语也引进了这个词,不过汉语地区肯定不可能用“契丹”来称中国(外国人称中国为秦,为唐,甚至为支那(日本人用坏之前是雅称),大家都能接受,但用契丹,大家估计都觉得怪怪的),于是,这个词在汉语中被译为“国泰”,如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国泰电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华懋饭店被译作Cathay Hotel。

“Cathay”,实际就是契丹

其实,国外对于中国的称呼,大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秦”系中国称呼,这个最典型的就是China,现在欧洲语言中,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这些词的语源均与印度梵语的Shina或Cīna相同,也是秦的音变(同上),中国人情感复杂的“支那”也是源于此。第二就是这个“契丹”系中国称呼,就是本文说的这些,还有少量的怪称呼,比如“桃花石”(古代中国在中亚另别名,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部的名字)、“赛里斯”(古希腊和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一般认为指当时中国或中国附近地区,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

不仅是国外,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如此,维吾尔语中,也有把中国的称呼为 “契丹”的习惯性说法;而蒙古语则特殊,内蒙古对中国的蒙语官方称号是“中国”、“中华”的音译;而蒙古国中国的称呼则是“契丹”的音译(Хятад Улс(Khyatad uls))。

总体来说,把中国称为契丹是长期以来蒙古人、中亚突厥人、东斯拉夫人和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而且多为模糊之词,称呼也不统一,第一个称中国为契丹的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将元朝称契丹。但真正使欧洲人为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1605年寄给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

不过,就地缘上来看,这个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唐末以来,中国南方汉族政权与中亚和西亚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西方和中国绝大多数交流都是通过辽朝来完成,对北方其它民族也一样,蒙古人便是如此,把契丹作为汉地的代称。

后来,欧洲人事实上注意到了这个错误,很多欧洲传教士已经发现了“契丹”和“中国”的真实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所以有些语言又把中国改成了“China”,比如上图,只有北边长城外用(Cathaya,契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契丹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也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契丹”作为中国的另一个称呼也无不可。

二、北京今天的首都地位,最早是契丹人确立

北京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北京的?

北京的地理重要性和皇家风水的妙好,是契丹人第一个发现的。是他们第一个把北京定位为正统王朝的首都的。春秋战国时的燕国虽然定都为蓟,但毕竟是一个诸侯之城,还不能算是号令海内的王朝都城。

而把北京正式定位一个王朝之都的是契丹人,虽然有五个都城,北京只是其中的燕都“南京”,但在五个都城中,北京最大最繁华。

当然,北京在辽朝之前就已经有了较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但其重要性却在辽朝发生了质变。自辽朝开始,金、元、明、清,所有的正统王朝皆定都北京。这恐怕是契丹人给我们今天所带来的最大的影响。

三、半岛脱离中国,契丹人是要负责的

自箕子朝鲜开始,朝鲜与中国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箕子是商末的王族,带领5千人到朝鲜建国,可以说是商末华夏的一个诸侯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周天子认为箕子德高望重,承认并公开把朝鲜分封给箕子。周武王封召公奭(音“是”)于燕。燕国强盛的时候,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的全部,还包括朝鲜、韩国的大部分,箕子朝鲜一部分领土也为燕所有。

在秦末战乱中,有一个名叫卫满的燕人,率领1千多名部属来到了朝鲜半岛,灭了已经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卫氏朝鲜”。

总之,先秦近千年时光中,一直是华夏“汉人”在统治左右着朝鲜半岛。后来,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在辽东及朝鲜设置郡县,将朝鲜半岛核心地区划入直接统治区,此时的朝鲜故地,毫无疑问更是“中国”的一部分。

由于汉末魏晋南北朝中原的战乱,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半岛的控制,辽东及朝鲜半岛进入了独立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时期”。但是,在统治者的心理层面上,朝鲜半岛却始终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因此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统治者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朝鲜的“高句丽”≠“高丽” 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隋朝因为长年征劳,因此覆灭了。而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又是坚持不懈地征讨朝鲜半岛,直到唐高宗时才达到了目的,灭了高句丽、百济,(计划是把新罗一起灭了,但失败了)并设置安东都护府、鸡林州都督府,重新将朝鲜半岛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唐末五代战乱,中原王朝再次失去对朝鲜半岛的控制。随后统治北方的契丹人,虽然统治范围曾经到达库页岛和中亚地区,半个东亚和北亚都在她的势力范围,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继承前代王对朝鲜半岛的态度,默认了王氏高丽的独立发展。

可能还是忌讳汉人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所以把华北中原地区视为重点防御之地,资源有所偏重。就像苏联时代,虽然在世界上与美国、中国等多有冲突,但始终把欧洲地区看为她最重要的命门所在,华约的坦克集群等各种重武器资源都布置在东欧平原上。

契丹人的统治心态,被金、元、明、清继承了,此后中原王朝仅满足于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的臣服,没有进一步将其划入直接统治(元虽设征东行省,但也没有真正统治朝鲜半岛。让半岛慢慢发展成了朝鲜、韩国两个独立国家。

今天的中国,不得不面对半岛空前复杂的外交环境。这一切,契丹人是要负相当大在责任的。说得有点远,但不是空谈。

被唐朝打得抬不起头的契丹 为何到了宋朝就兴风作浪

一部唐朝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游牧民族打仗的历史。

开始跟突厥打,接着跟吐蕃打,随后跟奚族打,然后跟契丹打……今天,咱就来聊聊契丹的事儿。

与其他游牧民族相比,契丹兴起较晚。他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在白山黑水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唐朝建立初期,契丹曾经派遣使者来到唐朝都城长安,给唐高祖李渊进贡名马、丰貂,表示臣服之意。但实际上,由于唐朝鞭长莫及,契丹还是甘当突厥的小弟。毕竟,突厥也不是好惹的主儿。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契丹的一个酉长大贺摩会率领他的部落投靠唐朝。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闻讯,愿意用此前投降突厥的梁师都换取大贺摩会。李世民当然不干了,他义正辞严地批评了颉利可汗一通,反过来赐予大贺摩会鼓纛,作为权力的象征。后来,李世民在今天的赤峰、通辽一带设置松漠都督府,由大贺摩会的后裔大贺窟哥担任松漠都督,赐姓李氏。

 

武则天当政后,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妻弟孙万荣发起反叛,李尽忠自称为可汗。这激怒了武则天。她给李尽忠和孙万荣改了名字,分别叫“李尽灭”和“孙万斩”。不过,幸运女神似乎并没眷顾武则天,她所派出的征伐军队被李尽忠打败,灰头土脸地回来了……武则天不服气,再打,终于打败了孙万荣。

接下来的100多年时间里,契丹和唐朝玩起了猫鼠游戏。契丹强大时,就随时南下侵扰中原百姓;契丹弱小时,就温顺得跟猫儿一样,对唐朝百依百顺。不过,总体来说,唐朝对契丹保持压倒性优势,唐朝将领张守珪、安禄山、薛仁贵等都有过轻松击败契丹的记录。

说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吧。唐高宗李治即位初期,契丹联合奚族反叛。李治派军征伐,这次上阵的是大家熟悉的薛仁贵。薛仁贵大军刚到,契丹与奚族叛军就自行崩溃了,绑缚了首领举手投降。

这么懂事的叛军,还有谁?

907年,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人成为契丹可汗。

耶律阿保机的名字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一般来说,一个人被写入历史教科书,要么是创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要么是干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坏事。耶律阿保机显然属于前者。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统一了契丹八部,结束了部落历史,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即我们所熟知的辽国

从部落到国家,看起来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实际上并不是。在部落时代,自然条件很差,生产力落后,大家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能够聚集起一支军队打仗,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强大如匈奴、鲜卑、突厥等,在汉朝、隋朝、唐朝等封建王朝面前也占不到便宜,倒是吐蕃建立国家后,曾经与唐朝分庭抗礼。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一方面组建了正规军队。在耶律阿保机统治期间,辽国有了文字,有了法律,有了文官制度,有了正规军队,后来又吞并了渤海国,逐步强盛起来。辽国全盛时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足有489万平方公里。

960年,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时,一个强大的辽国已经出现在他们的东北方了。

这真是北宋王朝的不幸啊。

“唐宗宋祖”,这里是与唐太宗并称的“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放眼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赵匡胤是屈指可数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他在世之际,启动了统一之战,扫荡了荆、湖地区,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对于虎视眈眈的契丹,赵匡胤没有轻易动手,只是部署了重兵于东北边境,严加防范。

在赵匡胤的威慑下,辽国也没有轻举妄动。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对峙的情况发生了改变。赵光义继承哥哥的事业后,继续统一之战,于979年御驾亲征,征伐北汉。北汉是辽国的邻居,他们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便派数万人援助北汉。不过,北宋军队风头正劲,打败了辽国援军,灭亡了北汉。

鉴于辽国的不怀好意,在灭掉北伐后,赵光义再接再厉,趁势而上亲征辽国。双方在高粱河展开决战。一场激战后,北宋军队被击败,赵光义中箭受伤,不得不撤离战场,北伐失败。

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5位大将,分东中西3路再次北伐,征伐辽国。虽然西路和中路进军很顺利,但主力部队东路军屡遭挫折,未能与中、西路会和,被击溃而退。这带动了西路和中路被迫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在撤退时战死沙场。北伐宣告失败。

在这以后,北宋基本上就难以发起像样的北伐,从攻势转为守势。而辽国却转守为攻,向北宋发起了猛烈进攻。

1004年,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南征,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御驾亲征来到澶州(今濮阳)督战。北宋军队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前锋,还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凛。

然而,底气不足的宋真宗还是在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约定每年向辽国支付30万银绢。

在那以后,辽国跟开了外挂一样,动不动就南征北战。一边是欺负西夏,一边是讹诈北宋。总之,手痒了,就敲打西夏;没钱用了,就找北宋麻烦。搞的西夏和北宋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辽朝灭亡后,百万契丹人都去哪了?

契丹曾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王国,传位9帝,享国210年。疆域也非常大,今日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以北区域都属于大辽国。这个以契丹民族为主体的国度,人口超过百万。但是,辽国灭亡后,我们就找不到契丹族的影子了。那么,百万契丹人去哪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契丹族?

辽国疆域图(右上角浅绿色)

上图是辽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图,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国土面积非常大。

这个国家是契丹民族建立的。这个民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关于契丹,从唐朝时期有了明确的记载,契丹族早期分为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管辖这个区域。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唐朝末年,契丹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916年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

与其他民族不同,契丹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据史书记载,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至今还会在一些文物中出现。此外,契丹人的文学造诣也非常高,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和诸部人。

更让人羡慕的是,契丹民族画家也很多,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和东丹王耶律倍所画多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

契丹民族

契丹民族骠勇善战,足智多谋,梁羽生、金庸笔下,经常描写辽国的契丹人搏击长空英勇善战动人情节。辽国在宋代时是北方很强盛的一个国家,曾辉煌一时,金戈铁马往来于东北关内,草原中原,长城内外。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强盛的民族,自明代以后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在辽西只能从一些寺庙及出土的石碑上找寻一些关于契丹人的丝足马迹,而辽国历史少有文字记载,又因国破山河碎,历史档案更无从谈起 。

那么,这些契丹民族去哪了呢?

1、本土居民融入到女真等族中

辽国最后一位皇帝是天祚帝,面对金国的崛起,天祚帝只能做亡命天子,东奔西窜,最后被杀,辽国民众也融入到金国居民中。后面的元朝、明朝、清朝,随着文化交流和民族发展,契丹就渐渐融入到女真等族中。

2、融入穆斯林居民中

根据资料记载,金灭辽后,耶律大石召集西北地区十八个部落,征兵万人,设置官员。1130年,率部西行,至叶密立一带,建号称帝,仍用辽国号,史称“西辽”。1134年,耶律大石在楚河南岸建都。其国土东北至叶密河(今新疆额敏河),东有今天山南路之地,西到今天的咸海,南至今天的阿姆河,是当时西域的最大强国。当时,辽国内很多居民看到天祚帝残暴,仰慕耶律大石,纷纷从辽国西奔投靠耶律大石。

到1218年,西辽国被蒙古大将哲别率军灭亡。1222年,西辽国将领八剌黑·哈只卜率一部分西辽臣民逃亡到今伊朗的克尔曼省建立了完全伊斯兰化的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或西契丹。1303年,起儿漫王朝被伊尔汗国灭亡,这是契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后来,这些契丹人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穆斯林居民中。

契丹人

3、流散全国各地

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人已经无法聚堆了,而按照民族的划分,应该是在共同区域内居住很多人,才可以称为一个民族。但是,契丹族太分散了,融入到各个民族中。

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没有契丹族。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了含有契丹人基因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达斡尔族。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在茫茫大兴安岭,清澈的嫩江,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交汇的地方,达斡尔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当地的一个传说引起了民族史学家们的兴趣: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这个传说把达斡尔与契丹联系在一起,但传说中的故事会是历史的真相吗?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达斡尔源于契丹,也有现代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另外,辽宁省凌海市右卫满族自治镇也有关于契丹民族下落的传说,那里有一个村子叫达子营,据老人们一辈辈口头传说,达子营就是古代一个屯兵的据点,也就是达斡尔人的祖先,当年辽国契丹人屯兵的地方。而且这一带还有古墓群,足可以说明达子营是兵家驻军之地。几年前当地修京沈高速公路,出土的古墓全是当地早已绝迹的大块青砖搭建的。

契丹武士

在云南,也发现了契丹人的后裔。

据说在辽国灭亡后,天祚帝八弟阿育率部转战云贵川一带,他们就地落户,取阿保机的首字改姓为阿,继而改姓莽、蒋,后来自称“本人”,现有人口10万,主要散居在云南保山、大理、临沧等地,分属汉、彝、布朗、佤等10多个民族。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到底怎样才能判断谁才是契丹民族的后裔呢?

一门新兴的技术为解开这个千古悬案带来了希望。纵然历史已被遗忘,文字已经失传,语言已经改变,在契丹后裔的血液中,总还会有一种记忆在流淌,那就是基因。现代科技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传说只能是线索,科技才能下定论,这也叫证据。

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他们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特别是在东北,1125年辽灭亡后,又经过1115—1234年金代,1206—1368年的元代,1368—1644年的明代,1616—1911年的清代,前后经历了786年,即便是剩有数百万之众,但作为亡国之民,又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没有了自己的地位,不是替别人征战就是隐姓埋偷生,谁还敢承认自己是契丹人?

征战、迁徙、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契丹人终于如同汇入大海中的水一般,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存在了。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