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发布2019年第1号留学预警。
教育部发布2019年1号留学预警: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对中方留学人员正常赴美学习,或在美顺利完成学业造成影响。教育部提醒广大学生学者,出国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做好相应准备。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透露,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派赴美留学拒签率高达13.5%。
教育部办公厅巡视员兼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发布教育部2019年1号留学预警,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对中方留学人员正常赴美学习,或在美顺利完成学业造成影响。教育部提醒广大学生学者,出国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做好相应准备。
在谈到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的影响时,徐永吉表示,美方无端指责中国学生学者在美开展“非传统间谍活动”,不断滋扰。在留学生交流方面,近一段时间来美联邦政府对中国部分专业赴美学生进行签证限制,延长签证审查周期,缩短有效期限,拒签率上升。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18年,中方计划公派赴美留学10313人。其中因签证问题无法按原计划赴美331人,占计划派出人员数量的3.2%。2019年,1月至3月,中方计划公派赴美留学,1353人,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182人,占计划派出逾13.5%。
徐永吉说,2018年以来,美国以“反间谍”为由,吊销或重新审查中方赴美人员的签证,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扩散。近期美方还取消了一批中方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学者十年签证,上述种种行为已经对中国赞美留学人员的尊严伤害,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可以说美方的行为正在使中美教育交流合作遭遇寒流,希望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多做有益于促进两国教育交流合作的事情,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而努力。
消息出来后,朋友圈和各大新闻媒体都陷入了恐慌,纷纷把一段文字铺出并宣传出去。再加上上周朋友圈里流行的“哥大硕士生被问及贸易战后拒签”事件,还没签证的学生已经在感叹“我的签证还能不能过了?”
从教育部掌握的数据来看,目前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一直在持续,但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的总体形势保持了平稳的态势,而且美国大学发给中国学生的录取和往年相比大体相当。
也有学生和家长表示担心,如果签证不放,光有学校的录取有什么用呢?也一样读不了书啊!针对大家对签证形势的担忧,特意爬上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的官方网站去翻过去两年的签证数据。
签证收紧,但整体F1签证数量依旧增长
对比了2017年4月、2018年4月和2019年4月,美国给中国大陆地区发放的签证数量 (2019年5月数据未公布,故挑选了最近的4月作对比)。
以近三年4月的数据为观察点,我们可以看到B1/2签证在2019年4月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2017年同期;而F1学生签证、J1交换学者签证发放的数量,2019年4月比2017年和2018年同期都有持续上升。
从4月的数据可以看到,尽管我们明确感觉到美国签证的审核更严格了,留学生签证数量仍然在上升——确实不少留学生都感受到了压力,仍有很多人都坚持了自己当初的留学梦。
因为我们相信:紧张的国际关系只是一时的,而知识,却可以受用一生。
而从留学生签证发放数量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留学生的签证只是审核更严谨,但并没有限制留学生的数量,只要是合资格的留学生,获得美国的学生签证并不难。我们可以提前做好更周全的准备,却不必过度惊慌。
在发布了声明后,教育部又补充道:尽管中美经贸摩擦 美国高校对华交往合作态度是开放的 对中国留学生是欢迎的。
这几所美国大学得到中国外交部的点名表扬
面对前景未明的中美贸易摩擦,很多美国知名高校发表声明,称国际之间的正常学术交流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包括斯坦福,耶鲁,莱斯等高校更是发表了力挺华人学生和学者、支持学术交流自由的言论,并且对华人研究者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由衷感谢。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发表了一则声明表示,“我代表耶鲁,对国际学生和学者重申我们坚定的承诺,你们对耶鲁社区至关重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副校长以及教务长给全校师生发出了一封联名信,重申了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的支持。
并援引历史,表示“根据出生地或祖籍怀疑人,可能会导致可怕的不公正”。
Science 杂志也指出,美国能成功位于全球科技领导地位,离不开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这些研究型大学的高新科技培养出年轻的人才,进而吸引世界各地的学者,很多人选择留下来做贡献。这便构成了美国科技的繁荣链。
若美国对华裔等外籍学者持续持排挤态度,将会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科技繁荣。
学术界的接连发声,对于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粒定心丸。
如同知识界所呼吁的,人有国籍之分,但教育和科学研究应该是无国界的。面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无数难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解决,需要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学生和研究者充分的自由交流,创造更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封闭和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