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十四节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介绍的:
China—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nowledge of time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in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divided the sun’s annual circular motion into 24 segments, calling each segment a specific ‘Solar Term’. The criteria for its formulation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hanges of seasons, astronomy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The element remain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farmers for guiding their practices. Some rituals and festiv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erm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ommunity’s cultural identity. Knowledge of the element is transmitted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means of education.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雨水、霜降等“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些民间节日习俗也与这些节气相关,成为社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知识在家族和学校中传承。
以下为香港天文台二十四节气译本:
1. 立春 Spring Commences
2. 雨水 Spring Showers
3. 惊蛰 Insects Waken
4. 春分 Vernal Equinox
5. 清明 Bright and Clear
6. 谷雨 Corn Rain
7. 立夏 Summer Commences
8. 小满 Corn Forms
9. 芒种 Corn on Ear
10. 夏至 Summer Solstice
11. 小暑 Moderate Heat
12. 大暑 Great Heat
13. 立秋 Autumn Commences
14. 处暑 End of Heat
15. 白露 White Dew
16. 秋分 Autumnal Equinox
17. 寒露 Cold Dew
18. 霜降 Frost
19. 立冬 Winter Commences
20. 小雪 Light Snow
21. 大雪 Heavy Snow
22. 冬至 Winter Solstice
23. 小寒 Moderate Cold
24. 大寒 Severe Cold
就二十四节气翻译来说,香港天文台的译法是相对最好的。
要承认翻译这类跟这种与语言文化紧密结合的东西时是非常困难的。就像我们将唐诗翻译成英文,或者将十四行诗译成中文,无论怎么看译文,都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要表达韵味,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每个字词在各自语言中的意象,又比如押韵的情况。更加重要的是,翻译这类时有特别的桎梏,比如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是两个字,所以我们在英译中看到的大多数情况也“被迫”翻译成两个词。别说翻译成一句话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就是把“立春”翻译成Start of Spring,你都觉得这破坏了原本简略的美感。
基本上说,翻译有两种思路,一种叫意译,一种叫直译。拿“清明”来举例,“清”,“明”两个字分开各自有各自的意思,“清明”两个字和在一起又是第二层意思,这种情况下指望着用两个英文里的词语来表达如何深刻的意义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译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直译,将“清”字译为Clear,“明”字译为"bright",可是clear bright实在说着不通顺啊,就在中间加个and。结局就是“清明”翻译成Clear and Bright。然后,大家就觉得,嗯……这翻译好像缺了点儿韵味啊。
所以说,翻译这类东西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无法把所谓的韵味都表达出来在很多情况下,实在是在所难免……很多时候能做的只是微调,比如调整各用词,比如立春翻译成Spring begins,好像俗了点儿,那么换成Spring Commences,是不是觉得稍微雅了点儿? 其实译者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完全遵照意思 没考虑信雅达的翻译
小寒 First Term of Cold Season
大寒 Second Term of Cold Season
立春 Vernal commence
雨水 Last Term of Cold Season(惊蛰)
惊蛰 First Term of Rainy Season(雨水)
春分 Vernal Equinox
清明 Second Term of Rainy Season(谷雨)
谷雨 Last Term of Rainy Season(清明)
立夏 Summer commence
小满 First Term of Growing Season
芒种 Second Term of Growing Season
夏至 Summer Solstice, Last Term of Growing Season
小暑 First Term of Hot Season
大暑 Second Term of Hot Season
立秋 Autumn Commence
处暑 Last Term of Hot Season
白露 First Term of Dew Season
秋分 Autumn Equinox
寒露 Second Term of Dew Season
霜降 Last Term of Dew Season
立冬 Winter Commence
小雪 First Term of Snowy Season
大雪 Second Term of Snowy Season
冬至 Winter Solstice, Last Term of Snowy Season
二十四节气介绍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立春(Beginning of Spring)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Rain Water)
降雨开始,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Insects Awakening)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春分(Spring Equinox)
分是平分的意思。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清明(Fresh Green)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谷雨(Grain Rain)
雨生百谷。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古时人们有“走谷雨”、“品谷雨茶”、“赏牡丹花”等习俗。
立夏(Beginning of Summer)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Lesser Fullness)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降雨多、雨量大。
芒种(Grain in Ear)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
”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夏至(Summer Solstice)
炎热的夏天来临。气候特点主要是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
小暑(Lesser Heat)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
大暑(Greater Heat)
高度酷热,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吃羊肉汤等习俗。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
秋季的开始。但是“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处暑(End of Heat)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处暑这一节气也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白露(White Dew)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同时,“白露”才是真正意义上代表着暑热的结束,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而在季节转化过程中,丰收的秋季带给了人们与健康有关的食物以及民俗。
秋分(Autumn Equinox)
昼夜平分,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并且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寒露(Cold Dew)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First Frost)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
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
表示冬季的开始,万物自此闭藏。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小雪(Light Snow)
开始下雪。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大雪(Heavy Snow)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也随之增多
冬至(Winter Solstice)
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期间,阴气至极,阳气渐生
小寒(Lesser Cold)
气候开始寒冷。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大寒(Greater Cold)
天气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到来。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这时候,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年节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