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简的城市改名浪潮。
陕西省
其中陕西省有14个县市因之改名,数量位列全国之冠。
雒改洛涉及到今天的商洛市和洛南县,而这次改名,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拿回了它们本来的名字。
在公元1620年之前,一直沿用的都是“洛”,但是在这一年的8月18日,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其子明光宗朱常洛在8月28日登基,为避明光宗的名讳,“洛”改“雒”,称之为商雒、雒南。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市解放之后设立商雒专区,统管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商县成为了商州区,原来的名字日渐不为人知。
盩厔县改周至县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始置盩厔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之后的2000余年隶属虽几经变革,但县名一直未变,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
郿县改眉县
元顺帝至元元年定郿县名,此后近700年间,一直称郿县。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郿”字改为“眉”,从此遂为眉县。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在今天的礼泉烟霞镇湾里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当时称作谷口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合阳此次改名,实际上也是恢复了其原本的地名。合阳之名,起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当时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
1948年3月26日郃阳解放,同年12月郃阳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黑龙江
铁骊县改铁力县
铁力市,隶属黑龙江省伊春市,因古代铁利府与铁骊部而得名。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铁力市。
1956年,成立绥化专署,辖铁骊县;11月19日,国务院决定,改铁骊县为铁力县。
瑷珲县改爱辉县
1954年2月,第一次全县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瑷珲县政府改称为瑷珲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以瑷珲二字生僻难认,改为爱辉县。
1983年撤销爱辉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
亹源【mén yuán】回族自治县改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
1953年12月19日建立亹(亹,音men门)源回族自治区,同年12月31日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进驻亹源。1955年改为自治县。
1959年因“亹”字难写,亹源回族自治县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新疆改名主要是围绕着现在的和田地区进行,将“阗[tián]”改为“田”,原和阗专区改和田专区,下辖的和田县、于田县也是如此。
和阗专区改和田专区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和阗解放。
1950年,设立和阗专区专员公署。
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和田市。
和阗县改和田县
1950年6月,和阗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10月,和阗县人民政府改称和田县人民委员会。
于阗县改于田县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于田县城;4月成立了于田县人民政府。
1959年县名简写为于田,并于1977年隶属和田地区。
婼羌县改若羌县
若羌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地处巴州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婼【ruo】羌县,属焉耆府辖,县名一直沿用。
汉字简化运动的开展,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婼羌”改为“若羌”。
随着楼兰古城的发掘,若羌县计划撤县建市计划申请命名为“楼兰市”。
汉字简化,渖(氵宀番)阳市改为沈阳市。
濬县改为浚县
浚【 xùn】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时修改,属于异体字整理,在此之前均写作“濬县”。
注: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江西
雩都县改于都县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原名为雩[yú]都县,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邬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雩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雩都近250年之久。1957年改称“于都”。
大庾县改大余县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75公里处。原名大庾县,因地处江西省南缘,大庾峙北麓,从而得名大庾县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同年,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
1957年5月1日,因庾字生僻,在推行简化字的政策下,为方便群众识字书写,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同音不同字。
虔南县改全南县
全南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1903年建县,原名“虔南县”,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
1949年8月20日,虔南解放。同年9月1日成立虔南县人民政府,1957年,改“虔”为“全”,称全南县。
新淦县改新干县
新干县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吉安市的“北大门”。原名为新淦县,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流经紫淦山,蜿蜒向西北,于樟树之南注入赣江,水以山名,县以水名,故名新淦。但在1957年,国务院因淦字生僻,将新淦县改为新干县。
新喻改新余
新余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原名新喻。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
1957年5月,国务院公布,将新喻改名新余。
1960年9月,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余县设立新余市,由省直辖。1963年,由于新余钢铁工业建设规模压缩,撤销新余市,恢复新余县,仍属宜春专区(后改称宜春地区)。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新余市,并将宜春地区的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
鄱阳县改波阳县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岸,因湖得名。1957年5月,鄱阳县改称波阳县。2003年12月17日经民政部批准,波阳县县名恢复为鄱阳县。
寻邬县改寻乌县
寻乌县,江西省赣州市辖县,万历四年(1576)建县,取名长宁县,民国3年(1914年)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长宁县,取寻邬河之名,改为寻邬县。
1949年8月27日,寻邬解放,成立寻邬县人民政府。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县名寻邬改为寻乌。
广西
郁林县改玉林县
玉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古称郁林州,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美誉。
1956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郁林县更名玉林县。
1997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
四川
酆都县改丰都县
丰都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单独设县,原名为酆都县。
1958年周恩来总理定名为丰都。
石砫县改石柱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重庆万州区)之武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砫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砫宣抚司,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砫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正式成立石砫县人民政府,1959年,改为石柱县。
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越嶲县改越西县
越西县古称越嶲[xī],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1950年解放,1956年结束民改。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后更名为越西县。
呷洛县改甘洛县
甘洛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甘洛,彝语为甘姓人居住的山谷。
1956年12月建县时名为呷洛,因“呷[xiā]”字读音与原地名误差太大,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甘洛。
贵州
婺川县改务川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渝边沿结合部。隋开皇19年(公元599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仡佬之源、丹砂古县、铝土矿都、银杏之乡”的美誉。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务川县城因婺星飞流化石坠地,改务川县为“婺川县”。
1950年,婺川解放,隶属遵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8年因“婺”字生僻改名为务川县。
1986年8月,国务院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
鳛水县改习水县
习水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习水古称鳛【xí 】,其地域原属仁怀县管辖,但因道路不便,晚晴时期盗贼四起。民国初年,经当地德高望众之人发起,于1915年设立鳛水县。
195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習【 xí】水县,1964年随着简化字的进一步推行又简化为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