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兴皇帝赵构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

news.xixik.com   2017/9/14 21:00:01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他一生坎坷一直在逃难,虽然贵为皇帝,只能偏安一隅,前半生不尽人意,望风而跑锻炼了他的体魄。后半生奉行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只想守着江南那一亩三分地,白白蹉跎了一生,实在令人气愤莫名。他就是宋朝中兴皇帝赵构。

他贵为皇帝,却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

纵观历史上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的是由于先天身体等方面缺陷导致的,有的是后天的经历塑造的。胆小这个名词似乎跟皇帝沾不上边,因为皇帝一生权势在身,即使之前再怎么落魄,等继位坐上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即使再懦弱都被直接逆转,变得威武至极来。

但历史却真有这么一个人,尽管贵为一国之君,但是一生坎坷一直在逃难,虽然贵为皇帝,只能偏安一隅,前半生不尽人意,望风而跑锻炼了他的体魄。后半生奉行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只想守着江南那一亩三分地,白白蹉跎了一生,实在令人气愤莫名。他就是历史上南宋有名的逃跑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一生都在猥琐妥协,结果反而是最长寿的。宋朝皇帝寿命排行榜 政治平庸高宗赵构最长寿

中国历史朝代表

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民间和史学家评价差异化最大的帝王。在民间,其对金国卑躬屈膝,屈辱求和,坐视北宋大片山河落入他人之手,重用奸臣秦桧,处死民族英雄岳飞,可谓罄竹难书,人人皆恨之。

赵构也是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赵构的母亲是韦贤妃,在靖康之难的时候韦贤妃也被金国俘虏了,在金国受尽侮辱,最后被完颜宗贤强娶为妾,韦贤妃还给完颜宗贤生下了儿子。赵构的妻子叫邢秉懿,也就是宪节皇后,也在靖康之难的时候俘虏了,当时落入金兵之手的北宋女性无论等级都受尽了金国人的侮辱,后来邢秉懿被金国人送去了洗衣院(金国人官营妓院),邢秉懿就这样被金国人玷污了,而赵构的女儿们也被金国人俘虏了,一直被囚禁在金国,遭遇也非常悲惨。

按道理赵构的母亲、妻子、女儿都被金国人欺负了,应该和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致力于击败金国,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当时有很多抗金名将,比如岳飞打得金国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一直打下去很可能收回失地,甚至最后彻底击败金国,但是赵构却一心想着和金国和好,最后处死了岳飞,然后和金国议和了,可谓窝囊至极。

但是在史学界,他临危受命,重整山河,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从死亡边界发展为我国艺术史上的巅峰王朝,罢黜''中兴四将'',杀岳飞以震慑江南士绅,更是令本已分散的兵权再度集中赵宋皇室手中,保证了赵宋王朝的延续,被誉为宋朝中兴之主,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1107年,赵构出生了,他是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作为庶出的第九子(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掰掰历代皇帝的出身),母亲根本不受宠,宋徽宗赵佶有这么多儿子,他哥哥钦宗又有子嗣,可以说不管怎么轮皇位都轮不到赵构,他本来是完全没有资格做皇帝。他生来没有留下什么稀奇古怪的异象(用神话包装的帝王生日 为何个个出生时都有异象),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默默无闻是他那时的写照。不过有那样一个风流而颇具艺术细胞的父亲,他的教育绝对是跟得上整个时代的。于是从小他就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偶尔闲暇,也会温故一下艺术科目。 因为他记忆力超群,加上又特别的自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知识越来越渊博,性格上也越发的温文尔雅,整一个书呆子形象。不过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文化人是最受重视的,能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的一生追求。这样的赵构开始逐渐锋芒毕露起来,虽然不能成为太子,但是作为实权的王爷还是很不错的。

1121年,他被封为康王,父亲希望他一生健健健康。次年,他15岁,举行成人礼,并按照惯例,把家搬到了宫外去,开始了独立的生活。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羡慕,古人皇室家庭教育制度的先进,那么小居然就开始分家自己讨生活了。而现代的我们呢,这个时候估计还没有读完初中,想想这其中的差别,我们还真是很汗颜。

1126年,金兵第一次南下包围开封府时,悲催的他开始以亲王的身份作为人质和少宰张邦昌去了金军大营。这是赵构第一次作为历史主角,登上舞台。隔了没多久,双方达成了和解之后,他才被放了出来。16岁的他开始见识到了人生残酷和黑暗的一面,他知道了金军的强大,也晓得了宋朝的空虚和怯弱。没想到第二年,金军再次来袭,本来倒霉的他,随即奉命前去对面求和,结果被大臣宗泽所劝住,留下来以免被俘虏。

不过关于赵构在金营中的表现,迄今为止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史》中说他不仅''慷慨请行'',而且''意气闲暇'',丝毫不惧金人。搞得金人最后都觉得这是个不重要的假皇子,要求宋廷更换更重要的人质五皇子赵枢过来。但是在清朝学者洪亮吉的《历朝史案》中,却说赵构害怕到呆若木鸡,以为宋廷是派了个白痴过来,于是要求更换赵枢。

总之不论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赵构人品爆发从金人营帐中回来了,因此赵宋王朝有了个宋高宗。毕竟替换后的赵枢是被直接掳到北方去,生死不知的。

不久以后,金军再次包围都城,北宋朝廷封他为河北地区的兵马大元帅,择机收拢兵力来救援京师,以解京城之围。《宋史》记载:城危矣。康王北使,为河朔士民留不得进,殆天意也。请就拜大元帅,俾召天下兵入援。这里我们要注意四个字''殆天意也'',也就是说赵构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是运气非常非常好的情况。

宋朝由于吸取了前朝皇室宗亲藩王作乱的教训,所以对宗亲有着严格的限制。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身为皇子的赵构一出生便获封蜀国公,等到成年自动进封康王,但是为了防止藩王成势,宋朝的藩王即无封地,也无兵权,无非就是给你些经济特权。这也是为什么终宋一代,从未出现藩王做乱的现象,就是源于皇权在皇帝手中的高度集中和对宗亲的严格管制。

实际上早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一次围困开封的时候,傅亮就提议宋钦宗把兵权让给各路亲王,让他们进兵河朔赶走金兵。结果宋钦宗一听脸色立马变了,''万一亲王反过来直接夺权怎么办''?于是直接叫人把傅亮架了出去。

等到金军第二次南侵的时候,又有人建议任命康王赵构为元帅,出兵抗金。但是宋钦宗还是''犹豫未决'',最终即使坐视开封被围困,对皇帝来说,他也不愿意把兵权交至其他兄弟亲王手中。

结果赵构这个家伙可能由于之前对金兵的心理阴影,变得胆小怕事来,根本没去救援,反而还逃跑到了山东,准备暂时避开金国的势力。这下好了,这一年,宋徽宗,钦宗两父子,也就是他的父亲哥哥全部被金兵所俘虏,同时被掠夺走的还有许多妃子,大臣,百姓等。以当时宋朝的实力,几十倍军力高于金国,竟然输的这么惨烈,宋钦宗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掌握兵权的九弟,真就拿到了皇位。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这简直就是整个中原人的耻辱,而且北宋就这样直接灭亡了。赵构了一听,更是吓破了胆,他不但不后悔,没有痛定思痛,反而还又往南京方向逃跑。同年五月,他开始在应天称帝改元,史称南宋,他为宋高宗。其实想想也对,整个赵氏家族除了他之外全部都被俘虏了,剩下的皇位只有他能坐上。靖康耻,对赵宋的人除了他之外的人是祸,唯独对他来说是福。

对金国俯首称臣,残害忠臣良将

赵构是昏君还是明君?

"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这是元祐太后,也就是赵构的伯母,发布的高宗继位诏书中所说之言。

她将高宗描述成是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又比作晋国的重耳,意思就是赵构即为赵宋的中兴之君。

因为徽钦二帝北狩,康王泥马渡南江,又在杭州重整河山,延续了宋朝的统治,是为南宋。

对于他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的。"昏耶?明耶?",关于宋高宗赵构的双重面相,应当从他在位的种种行为来判断。

面对金国,赵构是千古罪人的卖国贼,按法理,赵构只是一个王爷,也就是臣,不去北伐收复失地是为不忠,作为臣杀害忠良岳飞等众多北伐爱国将领是为不仁,作为皇帝的儿子不去救是为不孝,赵构被起义军俘虏,岳飞救出赵构,赵构恩将仇报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不能因为南宋135年的国运而掩盖,南宋也不是赵构建立的,南宋是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无数北伐名将打下的果实,赵构只是坐享其成而已,赵构有做了什么功绩之事吗?赵构和秦桧破坏北伐卖国割让国土,还有杀害岳飞等很多北伐爱国将领,这完全是卖国行为,表面上看南宋开国皇帝,实际上是实打实的卖国贼,换做任何一个人,都能支持岳飞收复失地统一国家,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能统一,但至少能收复很多领土,毕竟岳飞已经打到开封了,开封以南的领土不能再割让。

也有人认为要抨击赵构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那必须先批判他老爹宋徽宗,不光畏敌,还骄奢淫逸,不务正业,一天到晚就知道舞文弄墨。人家赵构好歹也将他的小半壁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宋高宗不是昏君,恰恰是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成常人之所不能成,所以才能保存汉族王朝的一缕血脉。在南宋初期,又一句俗语,叫“苏湖熟,天下足。”可见当时经济的发达程度。而且,在杀岳飞的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赵构既有昏庸的一面,又有英明的一面。说实话,虽然我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英烈,但如果我是赵构的话我也会看岳飞越看越不顺眼(宋高宗赵构:岳飞的忠是“愚忠” 政治上太幼稚)。自古以来,像这种功高盖主的功臣都没什么好下场,但我会等到岳飞打败金国以后在杀他。这样的话,不说名垂青史吧,怎么也不会留下一个坏名声。这也许是赵氏家族一个遗传的毛病——懦弱。可怜的赵构就这样成了与他老爹齐名的昏君。赵构也贪图享受(天无二日当两代君主同堂时 赵构条件最高的太上皇),他是宋徽宗的儿子中他小算盘打得最精。其实,他不是昏庸无能,他就是卖国。他清楚的知道杀岳飞和北伐到底的利弊,但为了一己私欲至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他一点都不昏,他是单纯的坏,坏的精明。不过是算小账丢大钱的混账,一点也不昏,神情气爽地卖国。一般情况下把国家陷于亡国境地的算昏君,比如秦二世,司马衷,陈叔宝,杨广,宋徽宗。赵构算开国皇帝中的昏君。和他差不多的有王莽,石敬瑭。

也有观点认为,对比南明,赵构堪称英明。明崇祯帝亡后,明各王爷为啥没能守护住南明,并重整河山,而赵构却之身渡长江,重新整合朝廷,使能够正常运行,在军事上能够控制各军事将领的军队,使之不能割据一方,另一方面重整经济,使之能募集军队,不至于长江以南被金所占领,从不受父皇兄长所看好的王爷,却能做出避免中华文明被灭亡的危险,其功不可谓不大,至于昏君,哈哈,尔等不读史,仅从电视,人言所看所听,才是真正的昏聩,等你真的了解赵构的一生的历史结合他所处环境,再去想想,不觉得说出的话,如此可笑。

你们都搞错了,赵构其实一直是坚定的吴越复国主义者。赵构上台靠的是吴越王后裔钱景臻家族的支持,执政时自称是吴越王钱镠转世,首都定在吴越国旧都,外交上模仿吴越国对契丹航海输贡称臣纳贡,奉契丹为天下共主,甚至直接帮助契丹攻取燕云十六州的做法。 赵构执政期间,后吴越国的疆域比前吴越国扩大数十倍,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从前吴越只能关门门来当国主到可以关起来来称帝),顺便和金国联手消灭了中原前宋实力的顽固反抗,报了被前宋灭国之仇。综上所述,赵构分明是我大吴越国历史上第一大帝。手动斜眼。

(一)、俯首称臣,残害忠臣良将

"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宋高宗的软弱无能,那在历史上都是远近闻名的。早在南京应天府称帝之时,高宗就一直以怯懦的态度示人。

而且,一昧的启用那些主和派,从未想过真的要为父兄报仇。这才引发了苗刘之变,后来到了南方,又让金国的军队一路追赶到海上。直到后来,才于行在杭州定居下来。

1. 卑躬屈膝,甘愿沦为敌国之臣

"臣构言:窃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体方述职,邦国之永图"。在他和金国皇帝的书信之中,每每都是臣如何如何,臣如何如何。

要知道,普通百姓如果直呼皇帝名讳那都是大不敬的罪过,而面对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赵构却对金国如此的趋炎附势。

而且,每次在处于战争优势状态时,赵构总是拿出这幅样子,来讨好金国人。他想的是模仿祖宗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那样,与金国划江而治。自此,两个国家互不侵犯,而且自己失去点尊严,失去点主权,那都是无所谓的。

绍兴十一年,金国正式册封赵构为大宋皇帝。这是如此的荒唐,如此的滑稽。那个号称中原正统的大皇帝,竟然需要外族政权来册封。赵宋软弱可欺丢人 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

而且,每年还要向金国进贡大量的金银珠宝。所以,后世有很多人戏谑的称之为"完颜构"。

认为他就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小人,只想着暂时的图求安稳,却胸无大志。金国把北宋给亡了,还俘虏了徽钦二帝,赵构不去想着报仇,还拿出那幅谄媚的样子来讨别人欢心。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2. 任用宵小,随意祸害朝纲

"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还在北方的时候,赵构就与投降派的汪伯彦、黄潜善为伍。

臣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这才有了苗刘之变。幸得有韩世忠相救,否则赵构很有可能都到不了南方。

碍于形势所迫,赵构会启用那些主战派的将领。就像岳飞和韩世忠这样的忠义臣子,不过对于岳飞,赵构始终是排斥态度。

用的到的时候,怎么都行,用不到的时候,就放在一边。毕竟,这些主战派的武将,不是高宗的基本盘。

他所信任的人,就是秦桧等能够顺着他心意的。而且,赵构还不断的央求金国"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见哀而赦矣",可以说是毫无半点帝王之气。最让他丑名远播的,莫过于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忠臣良将岳飞。

"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岳飞的功绩,那都是有目共睹的。

自他去世以后,很多人为其感到惋惜,也愈发的痛恨赵构。就连脱脱都在《宋史》中愤懑的写道"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有人认为赵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那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功过参半,不可全盘否定

谥法"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历史是由后人评定的,从赵构的这个谥号高宗上看,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把他直接定性为昏君。

此人的确是有些执拗和懦弱,站在他的角度上看,他知道岳飞是忠臣,但是岳飞太过于心切,而且还总打着迎回二圣的旗号,那高宗自然是心怀不满。

1. 通晓忠奸,但有自己的想法

《宋论》"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孰忠孰奸,赵构本人其实比谁都清楚。不过,忠于大宋江山的那不是真正的忠,只有忠于皇帝,那才是真正的忠诚。对于赵构而言,岳飞之于赵构,自然是后者要忠诚一些。

因为他不和自己唱反调,都按照皇帝的部署来做。赵构本身就是一个主和派,他不希望去付出很大的代价收复中原失地,能拿回来最好,拿不回来,也罢。不过拿回来有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他想做的就是要维护好现有的统治,所以他不需要岳飞那样的激进派。整日说要迎回徽钦二帝,要直捣黄龙府。以秦桧为代表的奸佞之臣,对于赵构而言,不过就是自己手中的一枚棋子。说白了,就是给他背黑锅的。

就像残害岳飞一事,赵构和他的子孙把责任完全都推到了秦桧身上。秦桧夫妇,至今还在那里跪着。所以,虽然赵构软弱,但是他并不无能。

他对于很多东西,都是十分明晰的。只不过,他要根据自己的用途,来取舍启用谁或者舍弃谁。可以说他昏庸,也可以说他是"明君"。

2. 复国之功,重新恢复秩序

赵构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南宋。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偏安政权,不过也给了北方流离失所的中原百姓,一个好去处。

而且,他绝对不是像司马睿那样朝政大权都在他人手中把持的君王,任由世家大族们胡作非为,跑马圈地。

而且他也不是一昧的只知道称臣求和,在早年间的富平之战还有和尚原之战以及饶凤关之战,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等时局安稳以后,赵构开始着手恢复北宋的统治体系。他定期的临朝听政有时候也会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致力于组织御前会议,和大臣们共同商议国是。

此外,他还表现出仁宗那样开张圣听的态度。谏官们随时都可以入宫请对,而宰相以及枢密使每天都必须到他面前汇报工作。

每逢出现重大事宜,就召集文武百官,大家一起商量。如此一来,才有人称这是中兴之治;称韩世忠,岳飞等四人为中兴四将。因此,不能直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三)、曲线救国,并非无才无能之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赵构俯首称臣就是因为他懦弱,也可以说他是给予治下百姓以稳定的社会环境。反正历史是由后人评述的,至于如何表达,就完全看自己心中的理解。

朱熙瑞教授曾说"高宗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从而保证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因此他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

1. 竭尽己能,还天下一太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至于收不收复中原,那不是大多数人该考虑的问题。既然皇帝都不想着拿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其他人再议自然没有多少意义。

而且,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什么民族自尊心,什么死社稷,都不如活着,来得更为实在一些。

当时北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赵构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北伐可以,那兵马和粮草从何而来?自然是从底层百姓的手里。

所以,倒不如安心建设好自己的领土。北方的汉人,如果受不了金国的统治,那他们还有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绍兴十二年,高宗设经界所。归正之人,于各乡领田地;再贷以牛马。流民亦可贷以田种、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于一切租赋。"

从北方来的人,赵构给他们钱,给他们地,而且没有利息的为他们添置农具和家具,这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很多大一统王朝的君王,都没想到这些。所以,赵构可以给他定性为一个明君。

2. 振兴经济,重开科举

赵构俨然已经把南方,当成了自己的基本盘。他想方设法的给民众创造福利,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

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土地越多越好。丧失了中原,父兄被人俘虏, 那自然是莫大的耻辱。赵构可以冲冠一怒,竭尽全国之力去对抗金国。

可是,打赢了,又该当如何,还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金国携灭辽之威气势汹汹。赵构能够保住江南国土,难度犹如乾坤再造。要是想再取得更大的胜利,怕是难上加难。倒不如好生经营自己所辖之地。

所以,赵构开始不断地发展海洋经济,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他又把耽搁多年的科举制度,重新恢复起来。让那些寒门子弟,也能够入朝为官。

赵构是昏君还是明君?其实,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人们可以把赵构屈辱称臣看成是莫大的耻辱,也可以看成是他在为治下的百姓着想。所以,不能片面的认定了赵构就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

两次冒险行为救了他一命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子、皇女、后妃等四百七十余人,皇室宗亲三千多人被俘北上,为何只有康王赵构没有被俘,反而建立了南宋呢?其实赵构在“靖康之变”前夕的危险系数比其他所有皇室都要高——他曾经两次冒险前往金军大营充当人质,然而,也正是这两次冒险行为救了他一命。

第一次前往金军大营——被释放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包围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府,并要求宋朝的亲王和宰相前往金军大营议和(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宋朝朝廷决定割让太原、河间以及中山三地给金国,并派亲王前往交割。此时,康王赵构主动请缨(帝慷慨请行),遂与少宰张邦昌(他后来被金国任命为伪楚国皇帝)一同前往金军大营。

但是在金营的十几天期间赵构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甚至“意气闲暇”,但是到了二月,赵构和张邦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突然对金营发动夜袭,金国人非常生气,并责备赵构和张邦昌,他们随时有被杀的危险。此时“(张)邦昌恐惧涕泣”,而赵构却不为所动。金军主帅完颜斡离不感觉非常奇怪,甚至开始怀疑——这位毫无畏惧的赵构是不是宋朝某位想杀身成名的忠臣假扮的?于是,完颜斡离不要求宋朝用肃王赵枢(宋徽宗第五子)交换康王赵构,赵构便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宋朝。

第二次前往金军大营——没去成

而同年十月,宋朝派往金国议和的使臣回到都城,告诉宋钦宗,金国还想要赵构前往议和,并索取大面积的土地,否则就要出兵攻打宋朝都城(金人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都),于是,赵构在十一月再次受命前往金国议和。

但是这一次赵构并没有顺利抵达金营——他们一行走到磁州(在今河北邯郸)之时,守将宗泽对赵构说:“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赵构正在纠结之际,又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磁州人怀疑陪同赵构北上的兵部员外郎王云被磁州百姓怀疑为投降金国的卖国贼,百姓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他杀了!赵构见事情不妙——我要是继续北上,是不是也会被人怀疑成通敌卖国呢?于是他返回了相州(在今河南安阳一带)。

赵构到相州之后不久,汴京再次被金军围困,宋钦宗以密旨授命赵构“尽起河北兵入卫”(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接到的两道致命“蜡丸诏书”),而赵构尚未抵达京师之际,徽钦二帝已经被金军俘虏了,他便成了宋徽宗五十多个孩子中唯一一个逃过金国魔爪的皇子。

所以赵构第一次前往金军大营,是以自己的魄力争取了被释放的机会,而第二次则是因为运气比较好了,而《宋史》中说“(王)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即如果赵构在磁州之时没有发生哗变,他肯定也会被金国扣押,也就没有后来享国一百五十二年的南宋了。

不过南宋政权初立的时候,一切形势都还是微妙的,天下百姓还不认同这个新政权的建立,而金兵还在想一鼓作气,消灭所有的宋朝反抗力量,统一整个天下,建立新王朝。面对这种局面南宋朝廷不得不开始抗争起来,就连赵构这个喜欢逃跑的家伙,也不得不迫于当前的复杂形势,启用抗战派主力李纲为相,同金军开始斗争起来。

结果金兵一加大攻势,恐吓威胁赵构,就不得不让赵构放弃了李纲,开始使用汪伯彦等奸佞小人投降派,而且还在极度的恐惧心理下,继续一路逃难到了扬州。结果1129年,金兵又大举杀来,并一直紧追不舍,他就一直南逃,后来到了杭州,稍稍喘了口气。这个时候,他是狼狈的,作为一国之主,像个丧家之犬一样,到处苟且偷生,实在悲哀,也实在令人气愤。

赵构这样的行为,甚至连当时的一些大臣和兵士们都看不下去了。就在这一年,其中一部分人发动了军事政变,杀死了那些投降派和奸臣小人,宋高宗也被迫退位。但是他又在另外一部分人的帮助下复辟了。结果赵构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吸取经验教训,而是继续向金兵求和,以换取暂时的生存,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抵抗策略。金兵一直没有理他,直接又开始南下,誓不消灭他不回去。都说软弱的人实在可以欺负,赵构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投降策略一直没有换取对方半点的同情,最后被金兵追到了越州,甚至赵构逃亡到了大海,在大海上进行了漂泊。想想这一行为,真是大宋的耻辱!

一直到1130年,金军撤退以后,可怜的赵构才终于回到了杭州,并决定把这个作为都城。于此同时他利用金军撤退,不再南下的这个空闲时间段,开始镇压领域内的农民起义和各种叛乱等。这个时候,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出世了,分别被派往各地区域防守,赵构生怕金军再次南侵,从来没有一点儿往北收复失地的打算,想想还真是奇葩。

之后的十多年,双方偶尔有一些战争,在这其中,岳飞等将领逐渐成长起来,慢慢地打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收复了许多失地。不过气量狭小,胆小怕事的赵构,生怕这些将领尾大不掉,于是找了机会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大英雄岳飞。从那以后,陷害岳飞的秦桧出名了,同时出名的还有赵构这个逃跑的长寿皇帝。

南宋行在临安的老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仍能从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体会它曾经的繁华。

宋人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自建炎南渡以来,宋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江南,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发展,让南宋的商品经济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然而然,临安也从一个小城市逐渐上升为繁华大都会,让那些忘却靖康之耻的人们似乎又找到了开封的感觉,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如今,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这里(杭州)真的建了一座宋城,似乎把整个东京都搬了过来。然而,这些人已经无福消受。

不可否认,南宋的繁华程度不输北宋,在某些方面似乎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南宋比北宋好?或者,偏安一隅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是这样的话,南宋人为什么会写下那么多悲愤的诗词?

“千古才女”李清照《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朱熹的老师刘子翚(音恢)《汴京纪事》: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爱国诗人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忠一节”杨万里《初入淮河》: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一首比一首读着悲伤,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南宋就是一个苟且偷安的朝廷,他们为了眼前的快活,而忘了国仇家恨。忘得了吗?李清照忘不了,岳飞忘不了,北方人民忘不了,“南漂”们忘不了。但,唯独赵构忘得了,秦桧忘得了,软骨头们忘得了,这就足够了,他们注定让大宋继续沉沦。

宋高宗心里究竟有多少难言之隐?

有多少无法化解的纠结? 

他贪图安逸,一味求和,而且与秦桧狼狈为奸害死抗金名将岳飞,从而留下千古骂名;也是他,把摇摇欲坠的大宋王朝重新扶稳,保住了半壁江山,使得赵宋的统治又延续了150年,被人称为中兴之主;他不信任任何文臣武将,牢牢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但在56岁帝位稳固之时,却又主动退居二线,做了25年的太上皇。他,就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在他心里,究竟有多少难言之隐?有多少无法化解的纠结?

一、不可告人的恐金症

1127年5月,在靖康之变中侥幸成为漏网之鱼的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时年赵构21岁。

金兵探知这一消息,遂于1127年秋大举攻宋,那时的赵构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逃奔若飞。《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赵构听到金兵南侵,急忙将朝廷迁到扬州。1129年2月,金兵奇袭扬州,正在后宫寻欢作乐的赵构,慌忙出城逃跑。他经镇江府逃到瓜洲,再渡江南逃,经过常州、平江府、吴江县、秀州、崇德县,最后才在杭州安置下来。但金兵依然在后紧追不舍,赵构又离开杭州狂逃,先后来到常州、江宁府、浙西、镇江府、平江府,又逃到浙东等地,经越州、钱清镇、明州、定海县、昌国县,到达温州、台州。而金兵也是日夜不停地在后穷追猛打,赵构眼见在陆地无法躲过金兵的追赶,急忙登船入海,在温州沿海飘荡了4个月。1130年4月,获悉金兵北撤,赵构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1132年,赵构又迁都杭州,至此,南宋政府方才站稳了脚跟。

从宋高宗登基称帝后的几年间,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期间受到过无数次惊吓,尤其是在扬州听到金兵来临的消息时,由于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唯一的亲生儿子,也在流亡过程中夭折。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日子,让宋高宗一生一世都难忘记,想起来就后脊背发冷。这种恐金症,自然不敢在朝堂之上明言,只能悄悄地藏在心里,成为难言之隐。《朱子语类》记载道,直到1163年,也即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第二年,南宋军队被金兵打败,消息传来,当时已57岁、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日雇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随时准备逃命。那时距离南宋建立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宋高宗依旧如此害怕,心有余悸,真正是被金兵吓破了胆。谈金色变,成为宋高宗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无法言表的钦宗纠结

宋高宗心中还有一个无法明说的纠结,那就是被金兵掳走的其兄宋钦宗。宋高宗称帝时,宋钦宗不过28岁,正当壮年。宋高宗虽然表面上要迎还徽、钦二帝,但他心里十分清楚,一旦宋钦宗回来,宋高宗将面对一个烫手的洋芋,不好处置。万一惹急金朝,金朝为了瓦解南宋,立宋钦宗为宋朝傀儡皇帝,那样,势必使南宋臣民分心,到那时,宋高宗的皇位也岌岌可危。基于此,宋高宗权衡再三,想出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一味求和,维持现状,偏安一隅。

宋高宗心中的钦宗纠结,就是在与金人议和时,也暴露无遗。绍兴和议时,金人派遣使者前来,宋高宗道:今立誓言,当明言归我太后、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宋高宗只要求将生父宋徽宗的灵柩与生母韦太后接回,只字不提宋钦宗。韦太后归来时,宋钦宗哭着对韦太后说,他若回去,只当一位太乙宫主即可,但宋高宗依旧不理不睬。绍兴和议后,金人册封赵构为皇帝,也算是金人给赵构的一个承诺。1143年,也即宋高宗母亲韦太后归国的第二年,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但宋高宗始终没有积极回应,致使包括宋钦宗在内的北掳的北宋宗室全部死于异国他乡。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宗的妻女当时也一同被掳往北方,但宋高宗始终没有提及寻找或迎还之事,其中的隐情已不得而知。

三、难以启齿的猜忌与防范

宋高宗深知,南宋初建,国力弱小,财力匮乏,灭金谈何容易,再加上恐金症与宋钦宗的纠结,于是他量身定制了安内和外,维持现状的治国战略,但又不能过于明言,否则会被认为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战略决策,宋高宗便在文武大臣中施展拉拢、平衡、猜忌、排挤、打压之事。宋高宗对待文臣武将,往往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软弱中隐藏着强硬,微笑中透露着凶光。很多时候,宋高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真正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议和策略的时候,他就会采取断然措施,毫不留情。

譬如对于抗金名将岳飞,他一方面极力拉拢,目的只是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宋史·岳飞传》记载道,宋高宗曾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给岳飞,还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另一方面,因为岳飞屡屡提出主动进攻,要迎还徽、钦二帝,这正戳痛了宋高宗敏感的神经。有一次,宋高宗当面答应将淮西军划拨给岳飞指挥,但又害怕岳飞拥兵自重,因此又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岳飞一气之下,以为母守孝为借口,擅自离开鄂州军营,上了庐山赌气,引起了宋高宗的极度不满,他引用宋太祖的话严厉警告岳飞:犯吾法者,唯吾剑耳;还有一次,岳飞竟然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这让没有亲生儿子的宋高宗十分反感,对岳飞呵斥道: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更重要的是,岳飞坚定地反对宋高宗制定的议和大战略,成为议和之路上的绊脚石,不得不让宋高宗痛下杀手。

对丞相秦桧,宋高宗表面上也是极力赞赏,《宋史·秦桧传》记载道,宋高宗初奇桧,继恶桧,后爱桧,晚复畏桧。宋高宗曾夸赞秦桧说: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并亲书一德阁天匾额赠给秦桧,但暗地里却对秦桧防范有加。绍兴二年八月,当听到秦桧拉党结派时,宋高宗果断罢免其丞相职务。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宋高宗曾对大臣说:此乃秦桧任意所为,不欲朕知天下事耳,矛头直指秦桧。《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病重时,宋高宗亲临秦桧府邸探视,秦桧儿子秦绯嘶奏请代居相位者,但宋高宗绝不糊涂,回应道:此事卿不当与,直接拒绝了秦缦胍继任丞相的愿望。第二日,宋高宗便将秦桧、秦绺缸用夤伲其党羽纷纷被贬或被罢职,当晚,66岁的秦桧一命呜呼。《朱子语类》中还说,秦桧死后,宋高宗对其心腹大臣说,朕今日始免得膝裤中带匕首,意思是宋高宗经常身藏匕首以防范秦桧,尽管里面有夸大其词、推卸责任的成分,但足可看出他对秦桧的不信任。

由此可见,岳飞也好,秦桧也罢,都是宋高宗求和大棋局上的几颗棋子而已。

四、不能明说的禅位原因

1161年,对于宋高宗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那年有两件事,让他悲喜交加。第一件事是宋钦宗之死。早在1156年6月,57岁的宋钦宗就病死在金朝,但直到1161年,宋钦宗的死讯才传到南宋。宋高宗得知消息后,表面上悲痛不已,实质上乐在心中,他心中最大的纠结终于化解,从此一身轻松;第二件事是金兵南侵。1161年,金朝完颜亮政变夺权后,随即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此役宣告让宋金之间维持了20年和平的绍兴和议作废,这对一直主张和议、为和议付出毕生心血的宋高宗打击颇大,彻底击碎了宋高宗凭一纸和议就可高枕无忧的美梦。1162年5月,宋高宗提出禅位,宰相劝道: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但宋高宗置之不理,毅然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1162年6月,时年56岁的宋高宗正式下诏退位,由养子宋孝宗继位。禅位时,宋高宗对大臣们说: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可见,他对自己当皇帝以来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宋孝宗继位后,立即对岳飞冤案进行平反昭雪,此举得到了当时已经退居太上皇的宋高宗的默许。宋高宗心中比谁都明白,岳飞的确是冤枉而死的。在平反岳飞一案中,宋孝宗在诏书中就有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等语,显然是受到了宋高宗的支持。

看来,无论心中有多少纠结,宋高宗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明白人。1187年,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带着他一生所有的纠结离开了人世,时年81岁。

逃跑皇帝赵构轶事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这么一个辩论——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到底是一个昏君,还是一个明君?

我个人认为,宋高宗是一个明君。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他确实是一个明君。

第一,这个皇帝很爱才。

根据元人李有(一说李东有)《古杭杂记》记载,宋高宗很喜欢养鸽子,还天天在后宫遛鸽子。一个书生得知此事后,认为皇帝是在玩物丧志。为此,书生写了一首诗,讽刺此事:“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皇帝有那闲工夫养鸽子,不如养几只大雁。大雁飞得远,可以让这些大雁飞到北国的沙漠,传递被俘二帝的家书!

这首诗把宋高宗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形象,描写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讽刺完皇帝后,这个书生竟然还把这首诗贴在了皇宫的墙上,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这一下子,事情闹大了。

看见这首诗后,皇宫的守卫吓得不轻,他们立刻抓捕了书生,并且奏请皇帝,请求将其治罪,必须千刀万剐、株连九族。

毕竟,历朝历代,谁敢这样公开讽刺当今圣上,谁就死定了。即使大罗神仙求情,也没用。

然而,负责审理的官员惊讶地发现,宋高宗一点也没有生气,他反而对群臣道:“如此忧国忧民、敢于直言进谏的书生,是一个人才呀。”宋高宗赦免了这个书生,还给了他一个官职,让他去报效朝廷了。

第二,这个皇帝很仁慈。

根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高宗每次吃饭都要准备两副筷子,一副公筷,一副私筷。

吃饭时,宋高宗会先使用那副公筷,把要吃的饭菜拨出来,再用私筷吃。

拨出来的饭菜,宋高宗会全部吃完,绝不浪费。没有拨出来的饭菜,宋高宗绝不会用私筷去夹,即使想再吃两口,宋高宗也一定会用公筷去夹。

对于皇帝的这个举动,嫔妃们百思不得其解,吴皇后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一次聊天时,大家询问此事,希望皇帝给一个解释。

听完问题后,宋高宗哈哈大笑道:“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原来,皇帝吃剩下的那些食物,会给下人们拿去分食。宋高宗不想让其他人吃自己的残羹冷炙,所以才特意用了两双筷子。

宋高宗说完后,宫女宦官们都甚为感动,大家下跪磕头,三呼万岁。

跟自己的祖先宋仁宗一样,宋高宗也有一颗顾及他人感受的心,这种“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君主,焉能是一个昏君?

第三,这个皇帝知错能改。

根据明人刘绩《霏雪录》记载,有一天早上,宋高宗吃早餐时,发现厨子不用心,给自己煮的馄饨竟然还是生的。宋高宗雷霆大怒,下令把这个厨子打入大理寺,依律治罪,等待圣裁。

厨子因为糊涂,没煮熟御膳,最多打一顿便是。然而,厨子被关押到大理寺后,官员们一看,这是皇帝钦定的罪犯呀,于是,官员们不等皇帝下旨就对厨子严刑拷打,几乎把厨子打死。

后来,有一个滑稽艺人知道了此事,就想为厨子打抱不平。于是,滑稽艺人安排了一出表演,特意演给高宗看。

表演时,滑稽艺人安排了两个演员上台,问他们的年龄。一人道:“我是甲子年出生的。”另一人道:“我是丙子年出生的。”滑稽艺人大怒道:“来人,将这二人缉捕归案,押送至大理寺治罪!”

一听这话,宋高宗大惑不解,问其缘故。

滑稽艺人回答道:“夹子(宋朝的煎饼叫夹子,与‘甲子’音近)和饼子(‘丙子’谐音)都是生的,他们跟馄饨一样,都不熟,所以同罪!”

滑稽艺人这么一解释,宋高宗茅塞顿开,哈哈大笑。在大笑之余,宋高宗也明白了这个滑稽艺人的隐喻。于是,宋高宗不仅把那个厨子释放了,还让他继续负责自己的饮食。

第四,这个皇帝明是非、辨忠奸。

根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高宗也讨厌女子干涉朝政。对于干涉朝政的女子,宋高宗跟宋仁宗一样: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而且,在这个方面,宋高宗比宋仁宗还狠,即使是自己最宠爱的女子也照杀不误!

当时,为了扳倒自己的政敌刘锜,秦桧跟宋高宗最宠爱的刘贵妃勾结了起来,秦桧希望这个女人能多吹吹枕边风,借皇帝的手把刘锜扳倒。

有一天,刘贵妃在侍寝前,看见宋高宗在浏览奏折,便问道:“天色已晚,官人为何还不休息?什么样的奏折,让官人如此废寝忘食?”

因为是自己宠幸的女子,宋高宗便回答道:“是大将刘锜的奏折,说金人正在调兵遣将,好像要攻打我们,让我们加强防备。”

一听是刘锜的事情,刘贵妃立刻来了精神,她羞答答道:“区区小事,定是那刘锜妄言,让官家烦恼!”

这里的话外之音是——刘锜肯定是谎报军情,以战邀功,以功请赏。刘贵妃本以为这么说,能将刘锜一军。然而,她话音未落,就见宋高宗怒气冲冲地看着她,大吼道:“你一个妇人女子,怎么能够知道外面的事情?这些话,肯定是有人告诉你的!”

皇帝的话外之音是——这个女子不守妇道,勾结大臣!

宋高宗下令,把刘贵妃打入冷宫。不管刘贵妃如何哭喊,宋高宗还是毫不留情地把她轰走了。当然,由于宋高宗非常宠爱这个妃子,因此没过多久,就把刘贵妃释放了。

其实,宋高宗驱除的,又何止是宠爱的女子?在这位皇帝的眼中,即使是自己需要的大臣,甚至是掌管自己性命的大臣,一旦发生了干涉朝政、祸乱朝纲的事情,也要驱逐。

比如,宋高宗的私人医生王继先。

王继先原是一个卖黑虎丹的医生。按道教之说,“黑”指的是肾。按古代生物学之说,“虎”也指的是肾。这个“黑虎丹”,就是补充肾脏、增强生育功能的药。

当时,宋高宗因惊吓而阳痿、无法生育,王继先就负责治这个疾病,他给皇帝开了一服药,叫作淫羊藿。

宋高宗吃后觉得还不错,就擢升了王继先的官职,让他当自己的“私人医生”。

就这样,王继先凭借这一手绝活一飞冲天了。然而,王继先品德极差,为人奸黠,喜谄佞,善亵狎,仗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横行不法,无恶不作。

当时,针对王继先的所作所为,大家接连上疏,要求严惩此人、以儆效尤。

然而,收到了群臣的弹劾奏章后,宋高宗却选择了护犊子,他只用了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桧,国之司命;继先,朕之司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宰相秦桧,掌管着大宋王朝的性命;而这个王继先,则掌管着自己的性命!

宋高宗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已经没法商量了。看来,用不了多久,宋太宗时期发生的那场为了诛杀侯莫陈利用而爆发的“讨价还价”的闹剧,也将如期而至了。

然而,群臣还没有发动进攻,就惊讶地发现,宋高宗罢免了王继先,把他轰出朝廷了。

原来,是王继先干了一件蠢事,把自己给解决了。

神奇的是,王继先罢官,竟然也跟刘锜有关。

原来,为了扳倒刘锜,秦桧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偷偷与王继先结成联盟,让王继先替自己出头,去弹劾刘锜。

两人完成交易后,有一天,在与皇帝闲聊时,王继先故意摆出了一副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嘴脸,对宋高宗道:“新进主兵官,好作弗靖,若斩一二人,和好复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呀,有一些年轻的将领,一心喜欢生事,就喜欢打仗,好建功立业,这样的人,不利于两国和好。我们应该斩杀一两个这样的人,打压一下主战派的气焰,好跟金国继续交好。

王继先本以为这么说,能够打压一下天天要求打仗的刘锜,狠狠地将他一军。他认为,即使自己说错了,宋高宗也不会怪罪他,毕竟皇帝还得用他。而且,这个皇帝是一个铁杆求和派,根本不想打仗。

然而,王继先惊讶地发现——自己错了,而且还错得一塌糊涂!

王继先话音未落,宋高宗已经勃然大怒,他痛骂道:“你这话的意思,是让我斩了刘锜吧(是欲我斩刘锜乎)!”说完,不等王继先辩解,宋高宗立刻颁布了一道圣旨,把王继先逐出宫廷、回家待罪了。

王继先应该知道,擅自干涉朝政只能迎来这个结局。毕竟,在宋高宗的眼中,私人医生固然重要,但这种人一旦干涉朝政,就会变成一个阴险小人。宋高宗绝对不能让这种人危害江山社稷。

王继先失宠后,群臣立刻开启了“痛打落水狗”模式,他们像秋风一样,玩命扫这个“落叶”。

御史们弹劾王继先十大罪状,要求对其严惩不贷。对于这些罪证,失去圣宠的王继先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乖乖认栽。

于是,宋高宗颁布圣旨,将王继先罢官抄家、永世不再起用。那些攀附王继先的官员,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中可见,在宋高宗眼中,身体诚可贵,江山价更高,若要二选一,宁将健康抛!在这个方面,宋高宗比祖上宋太宗还要出色。

综上所述,宋高宗还是一个昏君吗?这不就是一个明君嘛!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宋高宗到底是一个昏君,还是一个明君呢?

历史自有公论!

不管宋高宗干了多少漂亮的事情,只要干了那一件坏事,他就是一个昏君,一个“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 “偷安忍耻,匿怨忘亲”的昏君!

毕竟,他曾诛杀了岳飞!单凭这一件坏事,他就要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万死不足赎其罪!

南宋为何一直没有定都 打死也不承认临安是首都

提起南宋的首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临安或杭州。上学的时候老师是那么教的,我们也是那么学的。其实南宋的首都还真不是临安(杭州),临安是南宋国都是专家说的。那么有人就要问了,不是临安是哪?答案是东京。

其实不管南宋还是北宋法定首都都是东京(汴梁、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 临安只是南宋的行在、行都,也就是临时首都,地位比陪都建康(南京)高一些。南宋的皇帝一直都不承认临安是首都。

宋朝是一个很蛋疼的朝代,虽然国家富庶,但军事不行,一直被游牧民族欺负。靖康之耻简直把老赵家的脸丢到了家,皇帝和妃子被抓走了,北方的国土也都丢了。就留下赵构一个漏网之鱼,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一路南逃,在海上漂泊了几个月都不敢下船。

北宋王朝灭亡开始,宋朝宗室就处于一路逃亡的状态,公元1127年即靖康二年,赵构从河北逃亡到北宋的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继位称帝,改元建炎,代表着南宋政权的建立。赵构称帝之后,又在敌兵的驱赶之下继续逃亡,中国历朝历代,只有这样一位皇帝是在不断逃亡的过程中坚持了这么多年。直到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军,将金兵赶回北方赵构才敢上岸。

北宋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东京汴梁太过靠近敌方前线,不仅会不断的消耗国力,而且会在防线出现疏漏的时候导致自己的国都没有任何防守屏障,短时间就被敌军攻破。南宋王朝倒不是吸取了这一点教训,只是因为皇帝太过怕死,不敢把自己的都城放置在离敌人太近的地方,所以政治中心的选择自然是离敌人越远越好。

公元1130年,赵构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即今南京市),把这个城市打造为行都,不过很不幸,金军的兵锋又指向建康府,吓得赵构又灰溜溜的逃走,再也不敢回到自己的行都所在。

建康虽然有天险可以防守,但是敌军一旦渡江,建康的形势就会和北宋的都城汴梁一样,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赵构坚持要去残破不堪的临安,因为临安离前线远,离海近,一旦金兵打过来可以直接从海上跑。就这样,赵构把行在搬到了临安,在东南一隅当起了安乐皇帝。

公元1131年,南宋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皇帝行在。这个时候估计皇帝心里也没有建都的想法了,随时准备着继续逃亡。把建康府作为留都,表示自己的国家还有一个预备都城存在,强撑着自己的面子,不敢承认自己逃亡的行为。

杭州一直作为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却没有升级为都城,也可以说整个南宋王朝就没有正式的都城存在,这是一个很奇葩也很尴尬的事情。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把南京作为留都,表示自己对于收复故土的决心,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作秀,好歹给这些南逃的人留下了一个念想。然后把自己放在更加安全的杭州,这样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大家很默契的不再追究这个事情,也没有人有脸提把杭州变成都城。

不过临安虽然是南宋事实上的首都,但皇帝谁都不敢承认临安是首都。百姓和官员们都盼着一雪国耻,打回北方,收复故土,和北方的亲人们团聚,但赵宋已经被吓破了胆,根本不可能打回去。所以只能忽悠老百姓,临安是临时驻跸的地方,是行都,总有一天要收复失去的河山,重返首都东京。所以宋朝皇帝打死都不承认临安是首都,他们怕承认了就会被老百姓的唾沫淹死。当然老百姓也不是好忽悠的,有文人作诗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皇帝赵构的逃亡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大船穿梭于江河大海之中,所以南宋王朝对于水有过分的偏爱,杭州地区水系发达,非常适合自己逃跑,可以直接乘舟出海,消失在浩渺烟波之中,让敌人没有办法追击。所以南宋选择了杭州,多半是因为这里水运交通方便,在南宋皇帝眼里,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这种掩耳盗铃的小把戏只能给南宋统治者找块遮羞布而已,南宋终究没能北复中原,最后被蒙古人给灭了。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搜索 赵构 宋高宗 逃跑皇帝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