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六朝是一个羸弱不堪,不思进取的时代,在军事方面毫无建树,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东吴一直到南陈,六朝的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猛人、牛人,很多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如果要排一个座次的话,笔者认为,南朝的“开启者”、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应该是“六朝第一猛人”。
李延寿曾说:“晋自社稷南迁,王纲弛紊。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帝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衅末。桓玄乘时藉运,加以先资,革命受终,人无异望。”而其中将晋朝基业夺取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南朝第一帝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在彭城,也就是江苏徐州,其家人移居京口,也就是现在的镇江。
到了宋代,辛弃疾来到镇江北固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翻译成白话文是说,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都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怀古的词人在伤怀往事之时,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记录了刘裕这位“六朝第一名将”立下的丰功伟绩。
辛弃疾回顾刘裕的丰功伟绩时激动不已。
刘裕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生下他不久就死去,父亲因为太穷准备将他丢弃,是同乡刘怀敬的母亲收养了他。刘裕长大后,曾靠卖草鞋为生,这一点和他的本家前辈刘备一样。这两个人的共同点还有不少,比如都是乱世中起兵或者投军,后来也都当过开国皇帝。
据史料记载,刘裕本人身体强壮,仪表堂堂,不是一个久居人下之人,颇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老家混到36岁,刘裕结识了名将刘牢之,在刘牢之的引荐下,他加入了“北府兵”。
北府兵,是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精锐部队,由谢玄在镇江(当时也称为北府)建立,其成员大多是从北方躲避战乱而来的流民,战斗力极为强悍,在淝水大战中立有战功。
北府兵战斗力极强。
加入北府兵之后,刘裕有了用武之地,其军事天赋得以展现。在镇压孙恩、卢循起义的作战中,他崭露头角,声威大震,升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东晋元兴元年(402),重臣桓玄叛乱,率军杀入建康(南京),把持东晋朝政。次年,也就是元兴二年(403),桓玄逼迫晋安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改年号为“永始”。
桓玄的楚政权仅仅存在一年,元兴三年(404),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人起兵讨伐桓玄。刘裕兵临南京城外覆舟山下,向桓玄的大将桓谦发起攻击,同时纵火助攻。桓谦战败,仓皇溃散。桓玄急忙从宫中逃出,由石头城乘船经长江逃往南方,后来在江陵被杀。
刘裕顺利收复建康,接回晋安帝,在分封功臣时,刘裕功劳最大,先后被封为车骑将军、侍中、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职务,全面控制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篡位者桓玄。
东晋皇帝没有想到,帮助自己赶走篡位者桓玄的刘裕,恰恰是东晋皇朝的掘墓人,这是后话,最后再说。
位极人臣的刘裕大权独揽,他出身贫寒,却能够取得如此成功,重创了当时的门阀政治。
刘裕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人,总揽朝政后,他环顾四周,深深感到北方南燕、后秦、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是东晋存在的最大威胁。其中,由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南燕,控制的地盘最小,但兵力却很强,经常侵犯东晋领土淮北地区。
刘裕决定,他的北伐,先拿南燕开刀。
这两幅刘裕画像很奇怪,所戴的“帽子”好似麻将牌。
义熙五年(409),刘裕率军十余万从南京出发,讨伐南燕。东晋军队先由水路进发,经邗沟、淮河、泗水,在下邳登陆,取道琅邪杀入南燕境内。在顺利通过大岘天险后,晋军进抵临朐,与南燕皇帝慕容超亲自统帅的四万燕军铁骑,在临朐城外摆开阵势决战。此战从头一天早上杀到第二天中午,双方相持不下。
刘裕见燕军主力倾巢而出,后方空虚,派大将胡藩率领一支精兵,绕过敌阵,直取临朐。晋军偷袭成功,拿下临朐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正在苦战的慕容超大惊失色,连忙率军向首都广固(今山东青州)撤退。
晋军紧追不舍,燕军大败,损失惨重。大量辎重马匹落入晋军手中,其中包括慕容超的玉玺。
刘裕进而率军包围广固。困守城中的慕容超派人向后秦皇帝姚兴求救。姚兴没有派兵来救,只派了一位使者前来全刘裕退兵,并威胁说,十万秦兵已经到了洛阳,即将攻击东晋。
刘裕闻讯,轻蔑一笑:我正准备灭掉燕国后,再去收拾你们,没想到你们自己送上门来,欢迎来送死啊!秦国使者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
义熙六年(410)二月,东晋军队攻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广固城,俘虏慕容超,南燕亡国。
这场战役是东晋成立后第一次灭亡北方政权的伟大胜利,慕容超被押送到南京,在市集上公开斩首。
刘裕灭南燕进军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刘裕灭掉南燕,凯旋回南京后,又打了一仗。原来,此前和孙恩起义的卢循并没有完全被剿灭,他乘着东晋主力伐南燕之际,率大军由水路北上,袭击建康(南京)。刘裕闻讯后,立刻率军回到南京。他拒绝了部下提出的迁都提议,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加固城防。
卢循久攻不下,力量逐渐消耗,只能引兵退去,后来,卢循多次被刘裕派出的水军击败,在苍梧、郁林(今广西境内)等地流亡时自杀。孙恩、卢循之乱彻底平定。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还派兵讨伐歌剧四川的谯纵,谯纵兵败自杀,其建立的西蜀政权灭亡。
孙恩卢循起义进军路线。
刘裕攻灭南燕后,威望达到最高顶点,他本人也计划着再次北伐,消灭后秦(羌人建立的政权),收复晋朝的故都洛阳与长安,建立盖世奇功。
义熙十二年(416)正月,投奔后秦的鲁轨率军围攻东晋的重镇襄阳。三月份,刘裕就任中外大都督,借这个机会宣布北伐。
此次北伐,刘裕兵分多路,他亲自率领檀道济、王镇恶等名将由南京出发,经徐州至巨野,入黄河,直接杀往洛阳。攻陷洛阳后,刘裕和其他赶来的晋军汇合,杀入关中,最终攻下了长安,擒获了后秦皇帝姚泓,后秦亡。
亡国皇帝姚泓获得了和慕容超一样的待遇,被押到南京,在闹市上公开处斩。
很多人都说,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是短命王朝,孙皓、陈叔宝、李煜等末代皇帝在南京被俘,被押到北方长期关押,下场悲惨。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也有值得骄傲和夸耀的军事成就,慕容超、姚泓这两位皇帝就是被从南京出征的东晋军队亡国,被俘后拉到南京,以最羞辱的方式,在南京普通百姓面前结束了生命。
这辉煌胜利的缔造者,正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刘裕。
在刘裕的努力下,东晋的疆域范围达到顶峰,超过六朝时期任何一个时代。刘裕本人也积累了充足的称帝资本。元熙二年(420),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恭帝“禅位”(被迫的)于刘裕。东晋灭亡,刘裕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宋,开启了南朝(宋齐梁陈)。
刘宋版图
灭了五个政权(桓楚、南燕、后秦、西蜀、东晋)的刘裕于永初三年(422)去世,葬“蒋山初宁陵”。
“初宁陵”石刻
目前,江宁麒麟铺一对南朝石麒麟被认为是刘裕初宁陵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对麒麟其实是宋文帝长宁陵石刻。
刘裕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高,其功绩彰显,绝对是南朝第一。镇压四方,收复割据势力,北上攻伐后秦,攻克长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常人难及的事情。就像王夫之说的:“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
当然人无完人,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存在着正反两个观点的。在大部分学者都称赞刘裕功绩出众,同辈无人能及之时,也有一部分的人抱有异议。倒不是说他们不同意刘裕的个人成就,而是认为刘裕本人是个冷血之人,毫无容人之心。
这具体的事件吗!就是说刘裕在登基之前,曾经连杀了六个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势。等到登基之后,更是将司马氏杀了个精光。这事儿真的存在吗?他真的杀了六个皇帝吗?
刘裕第一个动手的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虽然脑袋不灵光,但是身体却非常的棒。加之怎么也是后晋的皇帝,身边护卫自然不少。所以虽然攻克长安返回建安之后,刘裕有动手的心思,但是却没有动手的机会。
一直等到后来司马德宗生病了,刘裕才终于有机会结果司马德宗。在司马德宗生病之时,刘裕派自己的亲信王韶之偷偷跑了进去,把晋安帝勒死。
晋安帝去世之后,刘裕奉“遗诏”,立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估计心理也大概猜到自己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对于刘裕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的讨好。他封刘裕为宋王,后来还甚至下诏让刘裕掌控中央朝政。
尽管司马德文让刘裕成为了实际上的后晋第一人,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刘裕的野心。尽管掌握大权,但是只要不登上皇位,始终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扶持起司马德文不久之后,刘裕便开始将自己的野心付诸于实际。
他将禅位诏书摆在司马德文的面前,逼迫司马德文禅位让贤。司马德文早就知道这一天迟早回来,所以倒是十分的平静。签下诏书,退位让贤之后,便带着自己的妃嫔后嗣,搬到了建康南郊的秣陵,成为了零陵王。
虽然失去了权势和皇位,但是司马德文这个时候心态却十分的平和。然而刘裕到底还是不放心,严格禁锢司马德文一家。当时司马德文的妻妾,只要生下了儿子,就会被溺死。等到后来,终于让心腹将一杯毒酒放在了司马德文面前。
司马德文表示自己是佛教徒,拒绝喝毒酒死亡,随后便被刘裕的部下用被子捂住脸,窒息而亡。
看官们看到这儿,一定想说,这不就杀了两个皇帝吗?其余的四个在哪儿呢!其余的四个,倒不是后晋的皇帝,而是刘裕多年征战讨伐的国君。其中包括: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
要说刘裕最终登基,其实还是有征诏的。民间有传言,刘裕出生的时候有神光照亮室内,天降甘霖。后来他长大之后,遇见了一条大蛇,刘裕用刀剑刺杀了大蛇,大蛇负伤逃跑。其后他遇见两个童子在捣药,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制药。其中有一个小童答:“我们的王被刘寄奴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刘裕又问:“既然你们大王有神通,为何不杀了刘寄奴?”小童又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
还有流传说,刘裕身边一直都有两条小龙跟随。不止是他自己看见了,就连旁人也曾经看见过。等到后来刘裕权势越重,声望越高,两条小龙也慢慢变大。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所以又称他为宋武帝,因为小名寄奴,一些故事传说中又称呼他为刘寄奴。
刘裕生于公元363年,去世于公元422年,字德舆,是南朝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刘裕自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虽然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是毕竟那个时候据祖辈上的荣光已经很久了。而且因为父亲的早逝,刘裕年幼时家境十分贫寒,后来他十多岁的时候参军,寻找出路。后来在镇压孙恩的战役中,战功卓著,从此开始崛起。
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裕不断高升,最终掌控东晋政权。随后平定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后又吞并西蜀,统一中国南方;对外攻灭南燕,后秦等国,击败北魏,收复黄河以南及关中地区,使南朝疆域达到极盛。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刘宋,虽然在位仅三年就去世。但是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打压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为刘宋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样一位君王,后世评价自然极高,但同时也有人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指出刘裕的不足之处。
刘裕曾经率兵北上,攻克了长安。但是没有多久,就匆忙率兵东归建康,长安因此不久又再次失去。对于这点,司马光曾经叹息道:“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有这样的感叹,使得后世许多人也拿这件事情说事儿。认为刘裕实在不该如此迅速东归,而是应该留在长安,最好是迁都长安。但是这种想法真的是对的吗?刘裕真的不该东归建康吗?恐怕不见得。
虽然刘裕的确攻克了长安,但是南方整体军事实力比北方军事实力弱是存在的事实。刘裕之所以能顺利攻克长安,恐怕很大程度上是趁燕秦两国帝王去世,朝廷不稳之机。
最为重要的是,刘裕不仅受限于东晋的实力以及北魏对东晋的牵制,因此他不可能坚守长安,更不可能统一北方。所以尽管刘裕本人能力出色,但也不可能逆天改命。南北统一时机还不成熟,刘裕根本不可能守住长安。
对于刘裕放弃长安,迅速东归,后世王夫之就明确点出其中的原因。王夫之说:“”刘裕灭姚秦,欲留长安经略西北,不果而归,而中原遂终于沦没。史称将佐思归,裕之饰说也。……夫裕欲归而急于篡,固其情已“小编个人还是比较赞同这种说法的。
除了错失长安之外,刘裕对于司马一族的大肆屠杀也受到后世的贬低。后世人认为,既然司马德文已经签下了禅位诏书,那么刘裕就应该有容人之心。他后来对司马氏一族的追杀屠戮,没有包容前朝帝王的宽容,倒是显得冷酷无情。
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本身就片面的。这种小想法,大部分都是从平常人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的。但是作为一位帝王,如果没有一颗铁血坚毅之心,那么又如何能实现统一天下,巩固权势的野心呢?
谁说刘裕开杀前朝皇室之先河?项羽杀义弟,诛灭赢氏三族算不算残忍,算不算杀前朝宗室?刘聪杀西晋二帝算不算杀前朝宗室,算不算残忍?司马昭诛杀曹髦,司马家族杀了多少曹魏宗室,算不算杀前朝宗室。他们照样杀前朝皇室,究竟比刘裕仁慈多少?怎么说刘裕开杀前朝皇室之先河?有几个史学家说过,刘裕开杀前朝皇室之先河,无非就是钱文忠,之后一群帮闲看了几篇网文之后,就咋咋呼呼刘裕开杀前朝皇室之先河。
刘裕杀司马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证自己的权利,防止司马氏一族在他人的帮助下,危害刘宋王朝。
当时与刘宋争锋相对的北魏,就经常扶植司马家族的人,与刘裕对着干。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对于刘宋王朝的统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也不怪,后来刘裕遇见一个司马氏族人,就要将人给杀了。
作为南朝宋国的皇帝,刘裕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算太高,但要论起军事能力,刘裕绝对是历代皇帝中的翘楚。
刘裕出身寒门,母亲分娩后因病去世,他还险些被父亲遗弃。后因才能出众,投到东晋北府军将领孙无终麾下,并从军营里一步步走向巅峰,直至取代东晋成为“南朝第一帝”,所凭的全是自己东征西讨的赫赫战功。
他平定桓玄、收复淮北、攻灭南燕、平定卢循、征讨刘毅、西灭西蜀、反击仇池、征讨司马休之,在刘裕的征讨下,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灭亡,南方归为一统。东晋境内,全由刘裕势力统治了。
刘裕在消灭司马休之后获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崇礼,次年(416年)正月更获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至此其一人已经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共二十二州。
权倾朝野的刘裕趁后秦主姚兴去世,姚泓继位,内部叛乱送起,政权不稳的机会,任命刘穆之担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北灭后秦。自己亲自带兵征讨后秦,可谓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很快就灭掉后秦,攻占长安,其地位也越来越高。
后来,刘裕的“好基友”刘穆之去世,后方有了动荡,刘裕不顾长安百姓的挽留,毅然南归。刘裕之所以果断的放弃统一北方的机会,固然与刘穆之去世有很大关系,但他想的更多的是东晋是不是该换个招牌了。
这时的刘裕已经50多岁了,在平均年龄30来岁的古代,这个年龄意味着随时可能见先祖。刘裕的军事能力固然没得说,但咱们不能要求他境界高到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
418年6月,他在彭城接受了朝廷对他的两个封赏:宋公、加九锡。就在上一年,他曾拼命摇手拒绝。但现在他接受了,还在年底派人暗杀了晋安帝,刘裕随即称奉遗诏拥立司马德文继承皇位,史称晋恭帝。
司马德文对刘裕可是毕恭毕敬,生怕服侍得不周到。419年正月,下诏封刘裕为宋王,刘裕又推辞,半年之后才接受封号,把驻地从彭城移到了寿阳(今安徽寿县),离建康(南京)越来越近。
420年初,刘裕在中书令傅亮的帮助下,回到京城“养老”。这年6月,傅亮走进皇宫,恭恭敬敬地送上一篇“文稿”,这是皇帝宣布禅让的诏书草稿,傅亮已经代劳了。
司马德文看到后,平静地说:桓玄篡位的时候,晋朝就失去了天下,多亏刘公出兵讨平,才让晋朝再延长了20年。今天禅位,我是心甘情愿,没有什么怨恨的啊。说完,就提笔抄誊了诏书,交给傅亮。
刘裕经过几次谦让之后,7月5日,登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这一年,他58岁,史称宋高祖。傅亮被封为建城县公,以中书令身份兼任太子詹事。
尽管司马德文对待刘裕篡权之事并无太大不满,但刘裕清除隐患还是将司马德文一家陆续杀死,以绝后患。自此,南朝凡是禅位的皇帝都是不久后被杀,这是刘裕开的头。
至此,刘裕创造了一项纪录,一生共杀死了6位皇帝,分别是: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对外称王、对内称皇帝)、后秦姚泓、东晋司马德宗、司马德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客观而言,刘裕还是个不错的皇帝,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刘裕的统治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报应?刘裕后代子弑父,兄杀弟,叔杀侄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壮大自已的势力的过程中,杀了五位皇帝。灭南燕时,把南燕皇帝慕容超送到南京斩首。灭后秦时,把后秦皇帝姚泓送到南京砍头示威。又杀了桓楚皇帝桓玄。在刘裕取代东晋的过程中,先是派人暗杀了晋安帝。然后,逼迫晋恭帝禅位后,还是杀了恭帝,自已登上皇位。刘裕仅仅做了二年皇帝就驾崩了,享年59岁。他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
然后,杀害前朝皇帝的报应就来了。也许可能是报应,刘宋一代,父子兄弟之间骨肉相残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最严重的。刘裕的七个儿子义符、义真、义隆、义康、义恭、义宣、义季除了最小的儿子刘义季二十多岁酗酒早卒没有卷入斗争有后代外,其他六个最后全部绝后,且没有一个是善终的。
刘义符登基后,因为行事过于荒唐,不理朝政,引起臣子的不满。几个大臣联手杀了他,又杀了刘裕的次子刘义真,然后,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即位。之后,刘义隆因为害怕大臣会再兴废立,把拥立自已的几个大臣全部杀掉了,连主动提前退休的也没能幸免。再后来,刘义隆因为自已的猜忌多疑,又被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刘劭登基后,仅三个月,即被率兵讨逆的武陵王刘骏(刘义隆的第三子)击溃。刘劭兵败被俘,遭到处斩。
登基后的刘骏,为了巩固帝位,大肆诛杀刘宋宗室,为其死后十几年间,刘宋宗室进一步内斗直到灭亡,埋下隐患。刘骏病死时,年仅35岁。其长子刘子业即位。但刘子业因为乱伦加残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刘义隆第十一子)等人弑杀,时年17岁。
刘彧即位后,再次屠杀宗亲。刘彧33岁就死了,之后,刘昱即位。刘昱非常残暴,动辄杀人。一次,他对侍从杨玉夫说:“你在庭院里等着织女度河,看见了,立刻报告我,看不见,就杀你。”牛郎织女相会只是一个神话,哪里看得见?杨玉夫十分恐惧,在刘昱熟睡的时候,用刀子杀了他。刘昱死时,年仅15岁。
之后,刘宋最后一个皇帝刘准继位。在位仅二年,就被迫禅位给权臣萧道成。但刘准仍然被杀,死时年仅13岁。刘氏宗亲全部被幽禁而死。
注意,刘氏在并没有亡国,还在执掌天下时,报应就开始了。整个刘宋的历史,几乎就是一个自已人杀自已人的过程。刘宋一共九任皇帝,被自已人杀了六个皇帝,无数亲王宗室,最后绝嗣。正常死亡的皇帝只有三个,还全部短命。易经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真是一点没错。
即刘义符和刘义真为大臣徐羡之谢晦所杀,刘义隆被儿子刘劭所弑,刘义康被刘义隆所杀,刘义宣被刘义隆子孝武帝刘骏所杀,刘义恭被刘骏儿子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宋文帝十九个儿子除了早夭和孝武帝刘骏、明帝刘彧,刘昶被逼得出逃北魏,其他的全部死于骨肉之手,为刘骏、刘彧、刘子业三人所杀。
刘骏二十八子,十个早夭,两个为刘子业所杀,其余十六个全部为明帝刘彧所杀。
明帝十二子早夭除外最后全部为萧道成所杀。
上面所列出的刘宋宗室相互残杀的只是一部分,还不是全部。刘裕有七子,四十多孙子,六七十个曾孙,十之六七,大都死于非命。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刘宋的王侯子孙无论老少全部被杀,杀前朝皇帝是刘裕开的头,刘裕后代子孙也终受其祸,也就只能说是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