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想起的会是谁?
是李白?
不对~李白一生收录入册的诗有1010首
是杜甫?
不对~杜甫一生收录入册的诗有1400多首
那是白居易?
也不对~白居易一生收录入册的诗有3840首
那肯定是陆游吧?
陆游专业写诗60年
留存于世的诗可是高达9000多首诶
通通都不对!别瞎猜了,公布答案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乾隆的诗业生涯可谓极具特点
数量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这一生写了43630首诗。
由此乾隆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既多又快的“风一样的男人”。
有证据: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与此前的推论基本吻合。
43630是什么概念?
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这些文案高手发力,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
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仅凭一人之力,从产量上就吊打了2200多位高手。厉害了,我的帝!
如果说写诗是一个职业,产量大,顶多也就证明这个人勤勉,而乾隆在诗上的造诣,可绝不止勤奋那么简单——
随时随地都能发作。
这么跟你算吧,乾隆一辈子总共活了89年,如果说乾隆从刚生下来就开始写诗,平均每天也要有1.3首作品问世。
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个赵翼就亲眼见识了这个“风一般的男人”是怎样写诗的,他的《檐曝杂记》记载乾隆皇帝上一次厕所,四首诗就出来了,而且乾隆皇帝对于写诗可不是简单地附庸风雅,而是真爱,“而诗尤为常课,日必数首”。
进去一首,蹲下一首,站起来一首,出来又一首。
借韩寒《三重门》的一句话,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乾隆)争锋!
量变并未引起质变
诗霸乾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在这些大作里头,上可推及天文地理,下可低至鸡毛蒜皮,但重点还是鸡毛蒜皮。
比如说这首写日常生活的——
《习字》
间日视阁章,山庄有清暇,
有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
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
棐几铺玉版,嘉荫就松架。
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
举首瞻奎文,当年此消夏。
先不谈论题目的水平如何,毕竟还算朴实易懂,照顾了大部分人。
内容也毫无新意,妥妥的流水账既视感:
哎呀,朕今天真的好闲~这么闲干嘛好呢?不如就练字吧,嗯,说干就干,朕真是个爱学习的好皇上。
比如谈时政的: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就像美国川统领照顾英文没过三级的人,而乾隆确实照顾中国小学生,他的诗大多只要看一遍就懂,毫无遗韵,也不需要多加雕琢,挥笔就来。
比如上述这首这不就是大白话嘛,我三次来过这里好穷好穷啊,我免了他们的正供,他们就活的非常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再说茆簷悬匦这几个字估计他自己也念不出来。简单来说就是雅俗结合,给你一种熟悉的杀马特贵族的装逼快感。
再比如说这首写吃香喝辣的——
《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不知道说乾隆是江郎才尽好,还是他压力太大,夸个黄瓜都别具“特色”:
黄瓜好吃,尤其是北京的黄瓜最好吃,不写首诗夸夸黄瓜都不是朕了~
还有专门夸城墙的——
《咏城墙》
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
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
……
夸完城墙还夸雪的——
《咏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
艾玛!卡壳了!
怎么办?
卡壳不用怕,皇上有专门的接盘侠。
像写诗这么不省心的事,乾隆初次尝到了掏钱就能有人分忧的甜头,竟一发不可收拾——
接盘算个球,直接代笔岂不更爽?
就这样,沈德潜成为了乾隆身边的御用接盘侠,开启了兢兢业业的疯狂写诗人生。
而乾隆呢?负责在朋友圈坐享其成(俗称骗zan)就行了。
两人分工合理,配合得天衣无缝,联手打造了乾隆才帝这一光辉形象。
这对营销cp手法如此之强,一时之间竟找不出任何破绽。
论人情味,乾隆是个“你对我好,我就对你更好”,人情味加plus的好老板,老沈在职时高官厚禄样样不少,还曾搁下情诗一句:
“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福”
直白,露骨,羡煞旁人。
哪怕沈德潜退休以后,金银珠宝照例赏赐,职位头衔直追太子太傅。
乾隆对他是爱,也是感激,从未止步。
就这样,老沈在浩浩荡荡的皇恩之下,风风光光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可乾隆哪里想得到——
沈德潜人老以后,脑子也进水了,竟然来了招釜底抽薪,胆敢把他买断了著作权的诗统统收录到自己的诗集中。
这特么就尴尬了。
老沈这不是明摆着说乾隆就是抄袭狗么?
乾隆哪忍得了,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立即,马上下令——
剥夺沈德潜终身荣誉,铲平墓碑,开棺戮尸,以解心头之恨。
这桩悲剧之所以发生,怪就怪在沈德潜,拿人钱财还不替人消灾,所以下辈子再做枪手,一定要厚道啊。
疯狂的盖章狂魔
所以他到底疯狂到什么地步呢?
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本来长这样:
结果到乾隆手中后,变成了这样:
因为太爱这幅画,所以乾隆每次拿出来欣赏的时候都要写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下江南时,他还专门去了一趟富春山,每走到与画上契合的一个地方,就开心的拿出来再题首诗,盖个章。
仔细数一数,图中被乾隆点赞的地方共有56处。而且所盖之处,处处有题跋。幸好这是副赝品……
可王羲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王羲之的《快雪晴时帖》只有28个字,除了箭头处是王羲之的真迹,其他剩下的上万字读后感。
还有这幅王献之的《中秋帖》也被疯狂打(盖)call(章)!虽然只有30多个字,却被盖了80多个章……盖章狂魔本魔没错了。
不过乾隆也有例外,就是有关他自己的帅相,绝不多盖……
看到没?这就是赤裸裸的区别对待!
纵观乾隆蜜汁爱写诗的这一生,以写得多、写得快位居写诗界的榜首。
虽然并没有谁认同过他诗人这一身份,他的四万余首诗也尘封至今三百年,但朕身为后人,还是十分感谢他的伟大——
勤勤勉勉,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一辈子,为后世记载了当时有料的史实,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呀。
而且,敲重点。
在这四万首诗里头,并没有一首出现在语文教材里,需要我们去背诵。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你真是个臭傻逼!
不禁深思:在众多古诗词人中,谁用最少的写作量,占据了最多的背诵量?
谁占据了最多的背诵量?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两个数据:第一,入选教材的有哪些古诗词。第二,这些诗人总共写了多少诗。
1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搜集了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上的所有古诗词。十八本教材,总共有140首古诗词。
▲不知道这些图片能否唤起你一些猛烈的情绪
其中《木兰辞》字数最多,多达332个字。不过大概是因为害怕后人背诵的时候太招仇恨,这位诗人写完这首长长的诗后未留下姓名,可以说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如今我们只知道他是北朝人,作者一栏只好写佚名。
除了《木兰诗》以外,140首中还有3首来自《诗经》,1首《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自汉乐府,创作者都无名可循。
而剩下的135首,总共出自63个诗人。也就是说,在古往今来群星闪耀的无数诗人中,只有63个诗人的背诵率大于零。这么一想,乾隆皇帝一点也不委屈。他做的不对的地方只是写得多了一点。从背诵率看,他还能排名并列第64位,或者说,并列倒数第一。
我们来看一下入选次数最多的两人:
毫不意外,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一人独占14首,其作品涵盖了七个年级。我们从课本上遇到的第一首诗,就是他的《静夜思》。乾隆要是知道这一点,肯定会感叹,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李白的头号粉丝杜甫也有11首入选。
2
作品数量入选得多,不意味着背诵率就高,因为大家创作的数量不一样。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这些诗人总共写过多少诗?
一个准确的回答是:不知。
不是每个诗人都有乾隆那样的幸运,不管写得多滥,诗都能传下来。大部分诗人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历史长河里云深不知处。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诗人今天留存下来的诗的数量。
我们以古诗词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多种渠道搜集了这63位诗人的存诗数量,并计算了他们的背诵率。
63位诗人中,存诗最多的是南宋的陆游,存诗9416首。由于基数实在太大,虽然他有3首作品入选了教材,但是其背诵率只有可怜的0.03%。
不过陆游的背诵率还不是63人中最低的。背诵率在63人中垫底的两位,是清代诗人赵翼和袁枚。两人存诗都达到了4000多首,分别入选了1首。
背诵率最高的,也是存诗作品最少的,是唐代诗人林杰。林杰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十七,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入选三年级教材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也就是说,他的背诵率高达50%,遥遥领先于其他诗人。
紧随其后的两位背诵率都为10%。第一位是王湾,存诗十首,入选了《次北固山下》。第二位是贺知章,存诗二十首,入选的两首是广为传诵的《咏柳》和《回乡偶书》。
而李白杜甫虽然入选作品多,但是写得也多,导致背诵率不太高,只有1.2%;杜甫更低,只有0.7%。诗写得多,肯定要牺牲一点背诵率。要是能重来,你还选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