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减持美国债44亿美元
新华网6月16日报道 中国连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动作终于停止。记者15日晚间从美国财政部网站获悉,截止今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635亿美元,低于3月底的7679亿美元。这意味着,4月份我国减持了约44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已“坐稳”美国最大债主交椅。相关资料显示,美国2009年和2010年发债规模将各达2.56万亿美元和1.14万亿美元,今年9月份前发债规模大约在7000亿左右。
据美国财政部去年底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而日本当月的持有量从8月的5860亿美元减少到5732亿美元。自此,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
这是我国一年多来首次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网站近一年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5月份以来,中国一直在增持美国国债,一年间的增持额在2600亿美元左右。
实际上,近一年多来,伴随着中国连续增持美国国债, 业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达到了顶点。部分人士认为,考虑到可能的贬值风险,应谨慎购买美国国债。另一部分人士则表示,美国国债仍是外储投资的最佳选择。
今年3月份,国家外汇局局长胡晓炼表示,对美国国债进行投资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运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国会继续根据需要购买美国国债。同时我国对于资产的价值波动也是高度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外汇局有关人士近期表示,我国积极考虑愿在安全、收益合理的范围内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新债券。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央行上周三也表示,计划抛售一部分的美国国债,并利用所得外汇收入来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行的债券。巴西官员同一天也宣称,于将购买IMF债券的缘故,该国计划卖出美国国债。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并不是4月份唯一减持美国国债的国家。包括日本、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减持了一定的美国国债。在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前5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英国增持了246亿美元美国国债。
不过,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
关于美国国债
美债指美国联邦政府欠美国国库券持有者的金额。国债是政府欠债权人的债务,不论该债权人是国民或外国人。而外债则是所有国内机构,包括公营和私营,欠外国债权人的债务。在美国,美国外债大部分是政府欠外国债权人。
关于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形式上是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本质上是对公民与企业财富的借贷。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它是政府依据强制结汇政策,从国内市场上用等值的人民币换来的外国货币,可以看作国家暂时代管的一笔账面资产,是政府手里的一笔“不真实的国家财富”。
中国外汇储备为何暴涨
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到2008年底、2009年初,外汇储备高达19500亿美元。16年增长近93倍。
1990年以来中国外资锐减、外贸形势走入低谷、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93年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而当年的贸易逆差就达122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持两年的贸易逆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要求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也必须把高于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入外汇、积累外汇储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出口退税等其他财政政策的作用下,中国贸易顺差连年增长,出口创汇数额随之激增。通过强制结售汇机制,外汇储备也连年暴涨。同时,这种结售汇制度也带来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
2003年以来,随着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步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意愿结售汇部分,从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完全实现自主;而个人无外汇持有限额的同时,也将个人购汇的额度从3000美元逐步提到2万美元,并由逐笔审批过渡到年度总额管理。
2007年8月1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至此,“强制结售汇”制度终结,过渡为“意愿结售汇”制度。但微调后的“结售汇”的主动权并不在政府手里,而是在外汇的拥有者手中。央行仍需要被动地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