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北京、“魔都”上海、“妖都”广州……在当今的中文互联网上,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称呼。北京那名副其实的“帝都”称谓,上海被称为“魔都”倒是带上了几分语焉不详的奇幻色彩,以至于“魔都”的本义却与这个名词的发明人——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一起湮没在历史中。
上海“魔都”的称谓来自日本。“魔都”一词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上海的别称之一的。一直到今天,它都被用来形容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
六十年前的大上海,昔日沪上生活记忆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根据在上海租界内外的见闻,出版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
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 ,每当人们提到上海,提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却仍然找不到其他任何语言,能够比“魔都”更加入木三分。
《魔都》中的上海具有世界其它城市所没有的“魔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源,则在于因租界的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即租界和县城)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的结果,使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兼容”的都市,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魔都”一词来笼统地概括。
事实上,“魔都”一词及其意象被创制出来的当时,在中日两国都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在日本,由于梢风的文学影响力有限,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间或有人提及),而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注意到梢风的文学作品,他的《魔都》以及记述他在上海经历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上海》都没有被译介到中国来,因此这一词语差不多一直沉寂了几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开始新的腾飞,上海的近现代发展历程又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瞩目。
1995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派出了一批记者来到上海作专题采访,从历史的演绎来考察日中关系的未来,在当年的5月出版了一部《魔都上海十万日本人》。2000年,来自中国的刘建辉经由讲谈社出版了一部日文著作《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介绍了20世纪初叶日本人与上海的关联。在此前后,日本一些报道或研究论文对上海使用了“魔都”一词,尤其是在日本的上海史研究界。梢风以自己的中国游历为素材所撰写的两部长篇小说《上海》和《男装的丽人》,被东京的大空社作为“重刊‘外地’文学选集”的两种分别按原版本影印出版,标志着日本出版界重新注意到了梢风在这方面的影响。但在中国本土,当时“魔都”一词似乎仍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随着日本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内地的传播,“魔都”一词也随着进入普通人们的视野。例如,曾经在内地火热一时的日本动漫《中华小当家》第34集的标语“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在其他的日漫里,如《中华一番》《浪客剑心》《苍天一拳》,也能找到称上海为魔都片段。
香港《文汇报》曾称上海是“日本人的第二个家”。据统计,在中国所有城市中,上海是拥有日本人最多的,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有十万之多。
在日本人的心中,最喜欢的中国城市也是上海,除了上海的地理位置与日本比较接近之外,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也是日本人特别钟情上海的原因。
“魔都”就这样突然在中国蹿红起来,且往往与时尚和流行交织在了一起,染上了些许魔幻的色彩。世博会期间,上海被誉为“魔力之都”,进一步加深了“魔都”的归属。
现在,人们把上海称作魔都,更多的是取“魔力之都”的意思。一个让人着魔的城市,称之魔都,仅此而已。
上海,就是“魔都”
“魔都”,就是上海
这在今日几乎毋庸置疑
虽然早在95年前
“魔都”一词便已问世
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
每当人们提到上海
提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城市”
却仍然找不到其他任何语言
能够比“魔都”更加入木三分
▼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根据在上海租界内外的见闻,出版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下图为上海市夜景,摄影师@秋裤Choku
2.上海市夜景,摄影师@秋裤Choku
可是,为什么“魔都”如此贴切?
上海的“魔性”又在哪里?
人们的答案却千差万别。
以至于整个城市的形象,
似乎也极其复杂而混沌。
3.在黎明的雾气下,城市充满了神秘色彩,摄影师@邬大卫(请横屏观看)
是的,就是混沌
这种令人难以捉摸的
迷离、矛盾和瞬息万变
造就了上海最独特的城市美学
01 迷幻之城
上海,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是镇守长江的最后一把锁钥
▼
上海市位置,制图@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这里依江座海,苏州河和黄浦江一横一纵穿城而过,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流向广阔无垠的东海。加之每年夏季来自南方的湿润季风,造就了水汽丰沛的气候环境。
▼
穿城而过的黄浦江,摄影师@张殿文
这里平均海拔仅有4米,最高点也不过百米,地势可谓坦荡如砥。但即便如此,由于常有云雾雨雪交相掩映,整座城市也显得模糊而迷离,令人难以轻易看清它的全貌。
▼
从高空看上海,摄影师@堂少
春冬的夜晚,地表和海面温度降低,充沛的水汽不断凝结成雾,并在地表附近徘徊氤氲,直到黎明来临。
8.清晨薄雾,摄影师@一乙(请横屏观看)
若遇气流的水平运动,雾气又如行云流水、长久不散,似乎分隔着天上和人间。
上海平流雾,摄影师@Powerstation
到了夏季,冷暖气流在这里对峙拉锯,城市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中,烟雨蒙蒙可达月余。
雨后初晴,摄影师@PVC3001
而随着北方的寒潮来袭,一场暴雪正蓄势待发,其降雪强度之猛烈,将超越众多北方城市。
承载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根据1961-2012年数据,上海的降雪强度(单位降雪时间内的降雪量)在3毫米/天左右,相较之下北京仅有1.5-2毫米/天,摄影师@北北
另一方面,汽车数量迅猛增长,各色工业崛地而起,工程建造如火如荼,大量微小颗粒物纷纷进入空气。而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这些颗粒物悬浮在空中,一片混浊且不易消散,如同浓雾迷城,成为“霾”。
形成霾的颗粒物包括尘粒、烟粒和盐粒等,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工业生产和扬尘等,摄影师@尼古拉斯张(请横屏观看)
云、雾、雨、雪、霾,如同这座城市的面纱,催生了一个朦胧迷幻的世界。只有影影绰绰的高楼大厦,若隐若现的行人车流,让人得以窥见城市的一支半节。
迷幻世界,摄影师@北北
即便是云开雾散、晴空万里,整座城市在眼前一览无余,但其面貌却愈发捉摸不定。深刻的矛盾、激烈的冲突在这里集中上演,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混沌空间。
晴空万里的大景,摄影师@阿努比斯(请横屏观看)
02 混沌空间
上海地名的出现,可以追溯至750余年前的南宋时代。
但上海传奇的诞生,却仅仅经历了170余年的岁月。
170多年前,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口岸被迫开放通商。而外接东海、内连长江的上海则以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青睐。
随后,英、美、法三国相继在此划定势力范围设立“租界”。
▼
租界范围,资料来源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1910)》,制图@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租界外的世界混乱动荡,但租界内却依然繁花似锦。
跑马场的马照跑,百乐门的舞照跳,内外两个迥异的时空,在同一座城市里撕扯交错。
▼
大世界,曾是法租界著名的游乐场所 摄影师@番茄炒蛋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
矛盾与冲突就融合在这座城市中
成为它最为鲜明的特质。
① 中还是西?
租界的诞生是耻辱的,但却点燃了现代化的火种。
中国第一盏电灯,第一条自来水管道,众多最先进的西方科技。
纷纷出现于此。
▼
上海车墩影视城中复原的租界场景,摄影师@蓝月
风格多样的西式建筑拔地而起,其中尤以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最为声名大噪
1500多米长的滨江地带上,20余栋西式建筑依次排布。保险、银行、商行、饭店、政府公署、俱乐部一应俱全,“十里洋场”盛况空前。
▼
外滩临江而立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摄影师@潘锐之
即便100多年过去,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这里依然闪烁着一个时代的光辉。
与外滩相连的,还有一条鼎鼎有名的“大马路”,即南京路。
作为上海开埠后的第一条商业街,众多国内外资本、商品纷纷入驻,一时间万商云集、寸土寸金。
▼
南京路上密集的霓虹灯,摄影师@吕威
虽然带着西式基因出生,但将南京路推向鼎盛的却还是一批中国人。
时值1936年,经过整整7年的修建,南京路上第四家百货大楼,大新百货终于落成。至此,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在这条5.5千米长的街道上悉数问世,它们的创始人是四名乘着时代浪潮而来的广东人。但他们也许并没有预料到,这条街道、这座城在为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将彻底改变中国的商业文化。
四大百货公司的创立者都来自中国广东香山,下图为永安百货,摄影师@戴勤
而在南京路的另一头,则是一座上海最古老的佛寺,静安寺。这里飞檐斗拱、殿阁错落,一座7层的方形宝塔格外庄严肃穆。它安静地伫立于此,见证着800多年的暮鼓晨钟。
▼
静安寺夜景,摄影师@吕威
一头是古老的静安寺,一头是灯火辉煌的外滩。
充满传奇色彩的南京路,同时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
穿梭在南京路上的人流,摄影师@黄昆震
此外,还有近600年历史的城隍庙
▼
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宫观,用于祭祀护城之神城隍爷
下图为城隍庙春节元宵灯会,摄影师@蓝月
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宫观,用于祭祀护城之神城隍爷,下图为城隍庙春节元宵灯会,摄影师@蓝月
历经440余年风雨的豫园
▼
豫园起初是一座私家园林,毗邻城隍庙
摄影师@秋裤Choku
在距离外滩不到1千米的范围内,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和交织便已上演。
② 新还是旧?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计划启动,一个新上海开始高速崛起,这座城市的命运也将被彻底改写。
数年后,在原本一片滩涂的浦东,一座高约468米的庞然大物赫然耸立 ,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三高塔,人们称之为“东方明珠”。
▼
曾经上海第一高建筑: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摄影师@尼古拉斯张
随后的近20年间,高420.5米的上海金茂大厦
▼
金茂大厦位于陆家嘴世纪大道88号,楼高88层,外形为8角结构,摄影师@一乙
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开瓶器”上方的风洞用于降低高空大风的影响;摄于2017年5月10日19:27,摄影师@曾诚宇
以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目前为世界第二高楼,摄影师@张殿文
一众摩天大楼相继问世,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呼中,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的边界。
此外,时尚前卫的理念,纷纷在这座城市中上演
深坑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又名:世茂深坑洲际酒店),摄影师@无界
别具一格的造型,纷纷在这座城市中上演。
保利大剧院,摄影师@无界
刺穿黑夜的灯光宛如时代的锋芒,玻璃幕墙反射出光怪陆离的镜像,似乎一切都是“新”的。
陆家嘴,不,并非一切都是新的。
在重重高楼的缝隙间,依然挤满了旧日的生活和记忆。
“三件套”下的老房子,摄影师@北北
19世纪40至50年代,源源不断的逃难者涌入上海。为了容纳足够多的人口,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民居在上海城内遍地开花。黑漆厚木的门扇、砖石雕刻的门框是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得名“石库门”。
▼
石库门建筑,摄影师@李晓棠
石库门建筑排列整齐紧密,楼宇间留有幽深的巷道,人们亦称之为“弄堂”。
▼
弄堂空间,摄影师@曹安杰
和那些新式建筑不同
形形色色的人们杂居于此
生活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空间利用也显得杂乱无章
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价值取向
都在这里杂糅、混合
在今天依然是这座城市鲜明的符号
▼
雪后的上海,摄影师@北北
2007年6月,中心城区的144条道路街巷被定为城市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将永不进行拓宽。这就意味着,道路沿线的老建筑不会再因城市的发展而面临消失,老上海的传统古朴,新上海的时尚前卫,将长期共存在这座城市中。
四川中路和九江路路口,两条均为风貌保护道路,摄影师@李毅恒
③ 快还是慢?
放眼全国,上海无疑是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它拥有几乎所有现代交通方式。公交、出租、地铁、飞机、火车、轮渡,以及中国首条磁悬浮。
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附近出发的飞机和高铁;虹桥枢纽内含除轮渡外各种交通方式,甚至预留了磁悬浮入口,摄影师@刘慎库
城市高架层层交叠,大桥隧道跨江越河,
南浦大桥悬日,摄影师@秋裤Choku
415个地铁站,连接起超过700千米的地铁系统,运营里程雄踞世界首位。
以上数据来自《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包括磁浮线数据,图为上海地铁,摄影师@吕威
每天,超过1000万人次涌入上海地铁,接近整个城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一趟趟繁忙的地铁,几乎和柴米油盐一样,成了城市人的生活日常。
地铁站中的人流,摄影师@吕威
极为便捷的交通网络,支撑着城市高速运转,却依然无法破解早晚高峰的魔咒。根据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在早高峰期间,上海以34.74千米/小时的平均车速,成功跻身全国城市拥堵排名前10强。
以上数据来自《滴滴出行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晚高峰拥堵情况更为严重,平均车速33.74千米/小时,图为晚高峰车流,摄影师@吕威
灯火通明的写字楼中,坐满了在这里奋斗的人们。人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成为这所大都会的一员,并且和这座城市一样,时刻保持着高速运转。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其中40%左右为非本地户籍人口;下图为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摄影师@一乙
对效率的追求,催生了格外发达的便利店网络,几乎出门即有、随处可见。平均每3278人,就拥有一家连锁便利店,而这个数字在北京则为9620人。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7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摄影师@吕威
但有趣的是,高速运转的上海,以5567家咖啡店领跑全国,约为北京的1.5倍、广州的2倍。
上海人热衷咖啡文化,即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同样如此。人们在咖啡店里闲坐、聊天,为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增添了些许别样的生活情调
以上数据来自咖门美团点评研究院《中国咖啡馆生存报告》,摄影师@吴朝娜
一个多面共存的世界,或许可以用任意一面描述它,却永远无法完整地概括它。
而这些混杂交织的矛盾和冲突,却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城市中,成就了惊人的魔都传奇。
03 浪奔浪流
今天的上海以超过3万亿元的GDP领跑全国所有城市,明亮的霓虹灯和橱窗,竭力地引诱着路人的目光。迷醉其中的人们纷纷不由自主倾囊消费,这便是商业世界的魔力。
▼
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图为五角场环岛,摄影师@江元冰
2016年,上海新建购物中心的面积体量超越广州和深圳的总和,居于全国城市首位。
截至2018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万亿元,平均每秒超过4万元,这也是上海连续第二年超越北京,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消费天堂。
以上购物中心数量数据来自上海购物中心协会;消费数据来自《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为某购物中心一角,摄影师@吕威
金融市场的交易额一分钟便高达31亿元人民币,商品、资本和财富统统变成一连串跳动的数字,随着黄浦江奔腾向前的浪潮,在这座大都会中滚动、翻炒。
▼
下图出镜的有盘古银行上海分行、
轮船招商局大楼、浦发银行、
上海海关和上海市总工会等
摄影师@刘晨
以上数据基于《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图中出镜的有盘古银行上海分行、轮船招商局大楼、浦发银行、上海海关和上海市总工会等,摄影师@刘晨
然而,上海的奇迹并非一日而就。自开埠以来的170余年,它数次伫立于时代的风口,随时准备着连接世界,随时准备着改变和革新。
▼
中国光明大楼和远处的东方明珠
摄影师@何炜
浦东开发后,在众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外国银行、跨国集团、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在这里落脚。1992年后,上海的经济增速迅速赶超南方诸省,一江之隔的陆家嘴和外滩,如同两个隔江相望的黄金时代。
今日的陆家嘴接力外滩,是新世纪上海的财富中心,摄影师@张殿文
1992-1995年间,商业大楼建设如日中天,甚至超过了香港40年来所建造写字楼的数量总和。
以上数据来自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图为陆家嘴聚集的银行大楼,摄影师@蓝月
到了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高歌猛进,上市公司数量迅速赶超深圳,交易量也超越了香港。
上海证券交易所,摄影师@汤真凉
今天,上海站、上海西站、上海南站、虹桥站如同一个个放射中心,从上海辐射全国各地。
上海站,摄影师@吕威
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一西一东坐镇上海门户。
上海浦东机场,摄影师@大徐
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拥有国际航线80余条,来自200多个国家、地区的商品从这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而众多的“中国制造”也从这里前往遍布全球的500多个港口。
上海洋山深水港,摄影师@赵高翔
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加上现代化的运输条件,让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连接全球的枢纽,成为形形色色的世界文化融入中国的窗口。
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境外企业达到3617家,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下图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摄影师@老J不老
这里曾最早接受东八区标准时间,与世界接轨。
上海海关大楼,楼上的大钟来自伦敦;以上资料参考纪录片《航拍中国》,摄影师@蓝月
全市一年开设的国际展览项目可达300个之多,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展览走入人们的生活。
以上数据来自《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为上海展览中心,摄影师@包卡利亚
F1方程式赛车比赛现场,摄影师@柯伟
世界博览会等。国际盛会遍地开花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新的生活方式,也迅速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便是今日之上海。
上海春浪音乐节,摄影师@赵高翔
而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已超过全市贸易额的1/5,属于这里的新一波浪潮指日可待,届时又将有万千普通人投身于此,
成为下一个魔都传奇的创造者。
以上数据来自《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为阳光下金碧辉煌的陆家嘴,摄影师@icecream
回顾上海崛起的历史,它仅用短短170余年时间,便“轻易”地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让多数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无情”地拉扯着这座城市。当有人还未来得及看清时代的影子,有人却被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于是,
这里极其传统、极其世俗、极其自我,
却又极其前卫、极其精致、极其包容
混沌之城,摄影师@北北(请横屏观看)
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曾说:
“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改造文化,这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
而上海确实做到了。
▼
魔都·上海,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白吉尔《上海史·现代化之路》,经典中国编辑部《上海》,刘建辉《魔都上海》,《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