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西班牙语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 Falkland Islands)的归属,爆发了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促使英阿两国兵戎相见的原因在战后逐渐浮出水面,到底是谁动了马岛这块“奶酪”呢?
1965年,联合国大会的2065号决议中, 更是明确提及了福兰克群岛问题。
原文称:“……剔除各种殖民主义之夙愿,而福兰克群岛即属此种形式之一。” 官司断到这里,道理已经非常清楚了。不过, 英国人并不认账。继续非法占领着马尔维纳斯群岛。 在谈判无果,双方谁都互不相让之后。1982年,两国终于兵戎相见。
阿根廷认为地利在己,可以一战英国虽要长途远征,但也绝不肯松手。
战争发生的这个时间段,也十分微妙。1976年阿根廷军政府上台,在国内推行高压统治,到处暗杀和逮捕反政府人士,人心惶惶。这时阿根廷的经济也出现了滑坡。
当时被杀害、失踪或遭受酷刑的以及被迫流亡的人,大概有三万人之多。
阿根廷本是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度自认南美一哥。但由于缺乏工业基础,产业单一,严重依赖农产品出口, 在全球性的大萧条之中由于农产品滞销而经济衰退。此后, 由于政治的纷乱,当权者更无心无力打造国内工业基础。
阿根廷的美好时代结束了。毕竟一个如此仰赖他国的经济体。再富裕也是一时的。
加之阿根廷在二战中错误站队,表现出亲轴心国的政治倾向,在英阿对立阶段,时任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直接用“法西斯分子”称呼阿根廷军政府。由于这个原因, 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也融不进美苏两大阵营所主导的圈子。
经济的凋敝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矛盾,阿根廷迫切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缓解国内尖锐的矛盾。
加尔铁里本想转移视线,解决危机没想到打完自己下台了。
而彼时的英国,也不太好过。经历了多年的和平年代,也伴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英国的军费开支一减再减,到了1980年,英国海军呈现出一副装备老化,人浮于事的景象。可以说,战斗力已经跌到了二战以来的最低谷。
万里转进
1982年4月2日, 阿根廷突然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驻扎在马岛的英国官兵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做了阿根廷人的俘虏。英军趴在地上受降的照片迅速在全世界传开,英方颜面扫地。
本以为闪击之下,衰弱的英国即使应战也没多大胜算
结果却出乎阿根廷人意料
英国人迅速组织力量予以反击, 但是阿根廷人并不担心。英国距离马岛万里之遥,而且承平日久,许多军舰都没有定时检修,能开到南大西洋已然不错了,更遑论打仗?
战争最开始还没有脱离阿根廷人的预期,英国当时能动员的两艘航母中,“无敌号”航母在离港不到一小时,就出现了故障。
就是他2011年被土耳其竞拍走拆成废铁
但是,英国作为老牌海上强国, 不管是战略决心,还是海上动员能力都有深厚的基础。航母出现了故障,就先开着,在海上一边奔赴战场,一边修理。舰船不足,就先征用民船。
在这场跨越了半个地球的行军当中,英军大部分的船都是民用船只。队伍中既有67000吨的豪华邮轮维多利亚女王号,也有移民客船堪培拉号等等……它们有的刚刚运送完一波客人,就得到了“您的船只受到了女王的征用”的信息。
从护卫驱逐舰上看无敌号航母
这个过程中, 英军官兵展示出了惊人的组织力和军事素养,即使在万里之遥的南半球作战,也没有让战场上出现补给不足等后勤问题。
相比之下,100多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热战的阿根廷,对于战争的血腥味十分陌生。本土作战, 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本可以逸待劳,但后勤补给方面却做得一言难尽,守岛部队的武器和人数,以及岛上的防御工事,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战争初期,法国禁止了对阿根廷出口“飞鱼”导弹,可见列强们的立场已经很清楚了。
战争以阿根廷战败告终,英国继续占领着马尔维纳斯群岛直至今日。
6月14日,阿根廷投降。
现在的圣马丁广场竖立着阵亡战士的纪念碑
当然,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这样的现状要保持多久。 我们仍然要以是非标准来看下马岛的归属问题。
当年阿根廷的独立,标志着殖民主义在这一地区的终结,殖民者再以过去那种野蛮的方式强占一片海外领土,必然是要被国际社会唾弃的。
圣马丁和玻利瓦尔
永远的解放者,永远的美洲英雄
如今,殖民主义早就应该成为过去式, 却还有个别国家仍在抱残守缺。二战结束时,包括我国的港澳两地在内,世界上约有70个殖民地。今天还剩下17个,其中10个是英国的,这就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马岛战争英国胜利后不久,撒切尔夫人旋即同中国谈判香港回归问题, 但面对我国领导人的强硬表态,“铁娘子”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马岛的胜利对撒切尔夫人来说是很大的助力,但中国对主权问题也决不妥协。
除了马岛之外, 英国还非法占据着很多海外领地。比如联合国明确认定属于毛里求斯共和国的查戈斯群岛,岛上的原住民还一度被英国所驱逐。经过多年的仲裁决议,才勉强获得居住权。联合国要求英国无条件撤离查戈斯群岛,但英国表示反对。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日不落帝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英国脱欧、国际社会出现强权政治抬头的趋势之下,要英国结束自己的殖民时代,恐怕还要很久 。
马岛战争如今已经过去了39年,然而有关双方对于该岛主权的争端仍未平息。那么,英阿两国对于这个坐落于南大西洋的群岛的声索究竟以何为凭据,阿根廷又能否要回这一领土呢?
马岛今昔 百年争端
阿根廷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以大马尔维纳斯(西福克兰岛)和索莱托岛(东福克兰岛)为主,马岛首府斯坦利港,人口约2000人,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
据考证,最早到达这里的人类是阿根廷南部的原住民,也就是传说中的“巴塔哥尼亚巨人”。在欧洲男性平均身高不到165cm的时候,巴塔哥尼亚人平均能达到181cm的高度,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巨人。“巨人”越传越邪乎还有人说在这里看到过3.7米的尸体。
巴塔哥尼亚原住民并未在马岛上设置定居点,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马尔维纳斯群岛几乎都是无人的荒岛。
整个群岛由346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距阿根廷约500公里,距英国约13000公里。
如今全岛大部分地区还都是这个样子(索莱达岛的细节连接处)
至于哪个欧洲国家的航海家先发现了这个群岛,目前众说纷纭,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都说他们率先发现了马岛。在大航海时代,绕行合恩角的时候,谁都有可能瞥见雾中有这么一片陆地,所以具体时间谁先发现的,无可考证。
可以确定的是,马岛上第一个人类定居点,是法国人建立的。1764年,法国著名航海家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在索莱达岛(东岛)建立了一个港口。并以该船队在法国的母港“圣马洛港”为名,给这座群岛起名为“马洛伊内斯群岛”(îles Malouines),也就是后来西班牙语中“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名称来源。
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在索莱达岛建立的圣路易斯港(致敬法王路易十五)
法国占据东岛后,英国殖民者随之而来,在西岛也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后来,西班牙援引“教皇子午线”的规定,向两国索取马岛的领土。西班牙先是支付了法国一笔款项得到了东岛,后又武力驱逐了英国人,得到了西岛。 马岛全境,就这样成为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
西班牙葡萄牙这瓜分世界法颇为霸道 而且真正实力完全跟不上这个flag
两年后,西班牙王国在自己的南美洲殖民地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区,首府定在今天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个总督区被视为是阿根廷的前身,而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包括在内。
拉普拉塔总督区发展迅速,经济几乎可以自给自足1806年还凭自己的力量击退了英国的入侵,并推动了他们自身走向独立。
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西班牙殖民统治革命运动,建立了临时政府。6年后,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在之后的10年内, 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动荡、整合与分裂之后,一个被称为阿根廷的国家出现在世界上。
五月革命,创造了阿根廷。在法理上,阿根廷继承了西班牙在该地区的殖民地,包括马岛。不过, 英国人趁着西班牙殖民者撤出,岛上权力空虚之际,又派出了人马强占马尔维纳斯群岛。1841年,英国人完成了驱逐阿根廷官员的行动,并且在岛上任命了一名英国副总督。将这个南大西洋的遗失之地,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
路易港被英国人更名为斯坦利港,成为当地政府的所在地
阿根廷的独立,是人类结束殖民历史的重要一步,而英国人反过来侵略这个新生的国家,扩大自己殖民地的行为, 无疑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马尔维纳斯群岛只能算大英帝国辽阔地盘的小角落 但对于阿根廷来说却是重要的海上要地▼
上图_ 约翰·戴维斯 (十六世纪英国探险家)
1592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戴维斯指挥“希望号”探险船率先发现了马岛。1598年,荷兰人塞巴尔德·德·弗特成为第一位登上马岛的海员。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在地图上标注了马岛的位置,把两大主岛之间的海峡称为“福克兰海峡”,英国因此将马岛叫做“福克兰群岛”。
此后,马岛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之间易手。1764年,法国在马岛修建了第一个定居点。1765年,英国也在马岛修建了定居点。1767年,法国人将马岛的定居点卖给了西班牙人。1770年,西班牙人驱逐了马岛上的所有英国人,控制了全部马岛。虽然英国人于1771年在马岛上修建了前哨基地,但在三年后因为经济困难而撤出。马岛此后完全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但英国人一直主张自己对马岛拥有主权。西班牙人将马岛划入南美殖民地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管辖范围,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就是阿根廷的前身。
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西班牙殖民遗产,原属于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马岛自然成为阿根廷的领土。
1831年,阿根廷的马岛定居点扣押了三艘猎捕海豹的美国船只,引起了美国的不满。为了报复,美国军舰勒星顿号摧毁了阿根廷在马岛上的定居点。虽然摧毁了阿根廷的定居点,但美国人并没有占领马岛,阿根廷则因为国内动乱而没有恢复马岛的驻军。于是英国人便趁虚而入,在1833年占领了处于真空状态的马岛,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全部驱逐。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人摧毁了阿根廷在马岛上的定居点,英国恐怕没有第二次占领马岛的机会,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争”可能也就不存在了。纵观历史风云,马岛犹如一颗超长待机的炸弹,随时将英阿双方拖入战争的深渊。
上图_ 巴拿马运河
区位优势 得天独厚
马岛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南大西洋南端,距南美洲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东端仅450海里。在巴拿马运河未开通之前,马岛是远洋船只航行麦哲伦海峡或合恩角的必经之路。在航海界称为“打开太平洋的钥匙”。
1914年,巴拿马运河投入运营。马岛仍是南大西洋和南美大陆的军事前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依托马岛的天然良港,数次击败前来挑衅的德国海军。二战后,世界各地兴起了南极探险热,各国船只云集马岛,此地进可控制南极,退可物资中转,成了染指南极的关键基地。
上世纪80年代,载重量突破16万吨的超级油轮因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只得绕行传统航线,马岛成为全球石油运输航线中不可或缺的节点。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一旦巴拿马运河停航,那么马岛立刻突显出扼守两洋通道的潜在价值。可以说,谁掌握了马岛,谁就控制了“南大西洋的门户”,这一点英阿两国心知肚明。
上图_ 1881年 通航早期的苏伊士运河
黑金诱惑 利益攸关
英阿双方既关注看得见的马岛,又盯着看不见的石油。上世纪70年代,经地质勘探表明,马岛附近的大陆架蕴藏着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仅当地海底潜藏的石油资源最多可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总储量。因当时油价过低、开发成本过高,这个“聚宝盆”未受重视。
时移事易,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策划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随之产生波动,而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油价的攀升。世界各国加快海洋油气资料的勘探、开发和控制。据专家估算,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70%。
受到危机和利益的刺激,马岛引起了英阿两国的关注。一旦当地油气资源得到开发,可以确保英国未来25年充足的能源供应。1973年,一位英国议员强调:“英国可以失去五个北爱尔兰,但绝不能失去一个福克兰群岛。”英国开发马岛的急切态度可见一斑。
上图_ 马岛战争中坚守马岛的阿根廷士兵
就阿根廷而言,马岛是它的“百年伤痛”。地理位置自然不言而喻,同时关乎民族情感、国家安全、外交策略和能源保障。上世纪70年代,英阿两国针对马岛问题开展多次外交谈判。1981年,英国议会要求“冻结”有关马岛归属的谈判。
阿根廷眼见谈判无望,失去了依靠和平方式重夺马岛的耐心,决心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其他途径”,期望根除149年来“领土被分割的屈辱”。在利益和民族情感的驱使下,英阿两国的对抗从谈判桌延伸至军事领域。
上图_ 马岛战争示意图
以硬制强 互不相让
英阿两国的强硬立场,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1981年,阿根廷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年全国GDP为786.7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4%,外债高达340亿美元,占GDP的43.21%。通货膨胀率增至600%,失业率接近30%。经济的疲软对阿根廷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此时,军人出身的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任阿根廷总统。他认为不结盟运动会议和美洲国家多次表示支持阿根廷收回马岛主权,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而英国在二战后孱弱不堪,不但“压缩海军建设”,还“减少马岛防务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战争就能转移国内日益激烈的矛盾,凝聚人心,巩固地位。
于是,加尔铁里作出了“武力夺占马岛”的决策。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发动代号为“罗莎里奥”的军事行动,数百名英军士兵遭遇突袭,猝不及防,进行象征性抵抗之后就投降阿军。阿根廷随后向世界宣布夺回马岛主权。
上图_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第49任英国首相)
不过,强势的加尔铁里遇到了铁腕的撒切尔夫人。马岛被占的消息传回英国,政坛和民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由于补给线过长,英国防部做出了“福克兰群岛一旦沦陷就不能夺回”的结论。大部分内阁成员考虑到国力不足,对战争持消极态度。反观民间,英国《每日邮报》在头版用“耻辱”一词传达对失去马岛的不满,民众也在唐宁街10号前集会抗议。
内阁首脑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认为马岛事关英国战略利益,应不惜代价为之一战,而且民心可用,是重塑英国自信和国际形象的大好时机。她在议会上用“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的口号,赢得了议会的支持。
上图_ 马岛战争 旧照
4月3日,撒切尔夫人组成“战时内阁”,对外宣布:“联合王国将出兵远征,收复南大西洋失地。”这位“铁娘子”规定英国的军事行动只限定在马岛和限定的海上禁区,不涉及阿根廷本土,此外,在2天之内,集中了英国海军2/3的力量,组成特混舰队,任命约翰·伍德沃德为舰队司令。“旧勋”和“新贵”之间角力由政治波及军事,国家机器已经运转,战争已然无法避免。
历时74天,英国耗资27亿美元,以258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再占马岛。阿根廷战败后,加尔铁里倒台,法院以“指挥失误”的罪名,判其入狱12年。撒切尔夫人受到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战争虽然结束,但英阿两国仍将围绕马岛主权、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等领域进行博弈,一场新的战争早已拉开的帷幕。
这是英国二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作战,交战的双方是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大动干戈的目标,仅仅是一座大西洋上的岛屿——马尔维纳斯群岛。
一方面,英国已经在该岛苦心经营了150余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基础;而阿根廷一直没有忘记将其置于自身版图之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爆发了这场激烈的世纪大战,史称"马岛战争"。
一、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开始前,英阿两国已经因为强烈的国内矛盾而喘不上气来:虽然在二战后成为战胜国,但大量的战争支出使得英国财政出现了大量问题,再加上之前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的经济从1940年代末就持续低迷。
阿根廷方面,50年代因为农业和畜牧业大规模发展,经济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一举跃升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但阿根廷国内的政治动荡,引发长达20年的政治混乱,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也向上飙升,以至于到了197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开始急速下降。
80年代初,在银行门口排队取钱的阿根廷民众
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1.4%。军政府的新任领导人莱昂纳多·加尔铁里上台后,为了转移国内日益严重的内政矛盾,决定发动一场战争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战争的发动之处,就是英阿两国角力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
作为大西洋上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岛屿,马尔维纳斯群岛一直以来都是英国的心头肉。而阿根廷也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希望将马岛据为己有,因此双方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激化起来。
1982年3月,一艘阿根廷商船将几十名阿根廷居民送往岛上,英军"坚忍号"破冰船曾想将阿根廷人驱离,但阿海军的"喜事湾"号运输船阻止了英军的举动,这也彻底引发了双方的武装对峙。为了令两国战争气氛有所缓和,联合国等第三方曾对两国进行了调解,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两艘对峙船只,左为坚忍号,右为喜事湾号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方发动了代号为"蓝色作战"(西班牙语:Operación Azul)的岛屿占领计划。一支阿军特种部队在驻岛英军毫无反应的区情况下,成功占领了首府斯坦利港的兵营、总督和关键机构。4月4日,英国驻岛政府被迫宣布投降,前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马岛。
被阿军俘虏的英军士兵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本土,还没有搞清马岛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一度以为阿根廷占领马岛只是谣传。直到几个小时后,前方发来一份含糊其词的电报才证实了情况。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顿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派兵参战,则意味着军队将开赴千里之外去作战,后勤、行政诸多方面都会困难重重,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如果放任阿根廷的占领,对马岛置之不理,群情激愤的英国人绝对会将政府咒骂得一塌糊涂。经过再三考虑,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决定与阿根廷兵戎相见。在紧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她坚定地宣布道:"先生们,为了英国的尊严,我们必须还击!"
二、出兵福克兰群岛
1982年4月5日,英国朴茨茅斯军港人头攒动,成千上万的英国人静静伫立在雨中,面色阴沉地望着海浪中上下涌动的军舰,用希冀的目光注视着舰上的亲人。一声冗长的汽笛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宁静,以航空母舰"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为首的特混舰队,翻卷着白色的浪花,渐渐驶离了港口。
4月下旬,英军特混舰队经过多日的海上颠簸抵达马岛海域。当得知调解失败的消息后,英军便根据指挥部要求向马岛边角的南乔治岛发起猛攻。岛上几百名阿根廷守军,无论在武器还是士气上都不敌英军,最后全体人员举白旗投降,英军的首次作战以完胜而告终。
被俘虏的阿根廷士兵
4月25日,阿海军的"圣菲号"潜艇在设伏袭击英军舰队时,被英军驱逐舰上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之后英军舰船和战机向潜艇发射了多枚反潜火箭弹和深水炸弹,深受重伤的"圣菲号"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搁浅,潜艇上人员全部向英军投降。
而英军海战中最为成功的战斗,就是在5月2日,英军使用核动力潜艇成功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旗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323名船员因此丧生,这一次战斗的死伤人数占了阿军总伤亡的将近一半。"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沉没,让阿根廷在战争中失去了部分制海权,也让英海军的威胁顿时减少了一半。
进水即将沉没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从表面来看,阿根廷军队从各方面都处于下风,但其实这个南美军队也有自己的"杀手锏"——从法国进口的"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前者集侦察、攻击两种功能于一体,隐蔽性强,机动灵活,可低空飞行躲避雷达。后者专为攻击军舰设计,制导系统灵敏,攻击力强,百公里内弹无虚发。
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导弹
5月4日,志得意满的阿根廷军队选好了他们的目标:英国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执行攻击任务的两架"超军旗"在经过空中加油后,躲过英军的雷达跟踪,距离驱逐舰30海里处发射了几枚"飞鱼"反舰导弹。几秒钟后,导弹击中了"谢菲尔德"号的舰身中部,引发的大火造成了英军20人阵亡,24人严重烧伤。燃烧殆尽的"谢菲尔德"最终在10日沉迷在公海之上,这也给此前骄傲的英国人极大地冲击,影响了英国的舆论。
冒起浓烟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在几千公里外的马岛,英国士兵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情绪也弥漫到了英国本土,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一封写给马岛参战的父亲的信中说:"我希望我们将会取胜,爸爸,我想我们会的,但我不肯定。"好在与英国相比,阿根廷国力实在弱小,相持阶段未经多久。到了5月下旬,英国的军舰和飞机牢牢封锁住了马岛海域和空域,阿根廷军队开始向失败的道路上前进。
三、英军的胜利之战
5月21日晚,4000余名来自英军第三突击旅和伞兵团第二、第三营的士兵,乘坐登陆艇成功在东福克兰岛北岸登陆。作为回应,阿军派出军机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火力轰炸,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天。
之后的日子里,英军空降兵和阿根廷特种兵围绕肯特山周边展开了多次战斗。面对英军的攻击,阿军依然坚持利用房屋的作为屏障,并从建筑的缝隙和角落还击,最终在英军的层层包围下,才在最后弹尽粮绝后宣告投降。
6月13日,英军经过一番炮火袭击后,地面部队冲进首府斯坦利港与负隅顽抗的阿根廷军队展开最后的战斗。英军的火力十分凶猛,让对手根本无法反制,阿根廷守军方寸大乱,丝毫阻挡不住英军的猛烈攻势。直至黎明来临,整个斯坦利港已被烟云笼罩。
1982年6月14日凌晨3时,斯坦利港的战斗全部结束,驻守岛上的阿军全部向英军举手投降,城中各建筑都挂满了白旗;
当天下午,阿军指挥官马里奥·梅内德斯少将签署了投降协议,9800名阿军成了英军的战俘。6月20日,这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海空作战以英国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结语:
马岛战争的胜利,激发了英国民间的爱国情绪,政府的威信达到最高点;而阿根廷方面,好战的加尔铁里政府因此黯然辞职,阿根廷民间至此与英国产生了长达40余年的领土纠纷,至今未能很好地消除。
殖民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西方列强利用自己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对弱小国家和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行径,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 终结殖民时代,剔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也是联合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联合国有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会向各个非自治领土派遣视察团和特派团,已推动了80个殖民地获得了独立。
1960年12月14日, 联合国大会发布第1514号决议,决议强调:“考虑到联合国在帮助托管地和非自治领地内的独立运动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消灭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 重申各国人民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在互利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自由地处理他们的自然财富和资源,而不损害以互利原则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所产生的任何义务。”
总而言之, 该决议表明了联合国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殖民主义的建立。这给了阿根廷极大的信心,来声索原本属于他们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2021年6月2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大非殖特委会上表示,中方坚定支持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正当要求。
参考资料:
【1】王 勇 《马岛之战:撒切尔的重要“遗产”》
【2】乔正高 《英阿马岛的地缘政治观》
【3】邓颖洁 《马岛主权引发的民族战争》
【4】孙建业等 《英阿马岛油气之争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