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众多,虽说从始皇帝伊始,距满清末帝也不过区区数百个,期间不乏震古烁今的明主,自然也少不了“何不食肉糜”的庸帝。而最被高估的皇帝,他如果谦称第二,那么将无人敢称第一。他就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被时人和后世成为“乾隆皇帝”。他的身上有两个人人皆知的标签:命最好的皇帝和被演绎最多的皇帝。其实客观地说,他还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而且,没有之一。
乾隆皇帝老年全身像
为什么说乾隆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呢?
命最好的皇帝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而且不是嫡子,按理说轮不到他做皇帝,然而清初顺治、康熙、雍正都不是嫡子继位,预示着弘历也有继位的可能。
雍正能够上位,绝对不像电视剧里演绎的那样精彩绝伦。事实是雍正能够上位,并非依靠超人一等的谋划,反而是因为无足轻重,不为人注意最终守得云破天开。
康熙五十年,弘历出生,在他之前,雍正已有四个儿子。
然而比他靠前的皇子们一个个为他让出了位子,先是雍正的第一个皇后孝敬宪皇后名叫弘晖的嫡子在8岁的时候夭折了。其他的要么夭折,要么在成长过程中一命呜呼,最终剩下的唯一竞争者仅有弘时。
弘时大弘历七岁,母亲是齐妃,身份地位都高于弘历的生母钮枯禄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弘时继位的可能性都要远远大于弘历。
此时的康熙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面对这个双商都不错的孙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已经溢满了紫禁城。
不过,满清虽然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各种文化习俗,但是在传位大统的时候,却并没有承袭汉文化中的嫡长子制度。而是主要看各位皇子的能力。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道。
弘历上位得益于受到祖父康熙的赏识,并在康熙六十年被接入宫中恩养,同时也因为康熙对他的喜爱,成了传位于雍正的一个坚定理由。不然,出身平庸,能力平平的雍正怎么可能有机会上位?正是因为雍正继位都沾了弘历的光,所以他在雍正元年就被秘密立为储君。弘时彻底没了戏,不但如此,雍正为了扫清弘历继位的障碍,还在雍正五年就将24岁的弘时赐死。
康熙与小弘历(电视剧照)
得到祖、父亲两代帝王的恩宠,弘历可谓是命好的不行。这还不算完,下面四点更说明了他命好得不行。
其一,他活到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而且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病;俩王八: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和最长寿的乾隆
其二,他12岁被秘密立储,25岁继位,期间顺风顺水,毫无波折;
其三,在他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时间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国库充盈,物阜民丰;
其四,他掌权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顶峰,而且是皇权最鼎盛时期,皇帝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做皇帝做到这种程度,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说他是命最好的皇帝。
被演绎最多的皇帝
乾隆身体健康,性格好动,既有钱也有时间,因此喜欢四处走动。他六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另有拜谒东陵,围猎木兰,这些活动数不胜数,并且在此期间确实发生过许许多多真实的事件,比如他第二个皇后那拉氏就是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因为“断发之谜”被乾隆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类似的这些事件经过官员们的推理、文人的演绎、百姓们出于窥私皇家秘事的目的,逐渐发酵出了许多故事,历经几百年,这些故事便流传了下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乾隆自然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皇帝。
这和当年的一部电视剧不无联系。此前,香港片代表着亚洲影视业的最高水准,风靡整个东亚和东南亚。1991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红遍海内外的《戏说乾隆》。郑少秋接将一个有血有肉、风流倜傥,侠骨柔情、丰功伟绩的乾隆演绎的出神入化,直接带动了人们对乾隆的喜爱。接下来,对于乾隆的研究越来越多。
自此,乾隆便频频出现在影视剧中,《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等电视剧层出不穷,为中国各阶层的民众普及了一下乾隆的生平事迹。尽管其中多数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如同现在人们追捧明星一样,乾隆也逐渐被人们提起并赞誉有加,甚至有人称其为“千古一帝”或“乾隆大帝”。可不是都说了是戏说么……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乾隆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的人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被高估的皇帝
乾隆的身高不高,长相一般,与人们印象中的高大英俊、风流潇洒相去甚远,如果不是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罢了。乾隆的才情也很一般,他写过四万多首诗,超过唐朝所有诗人作诗之和,然而他流传下来的不过一首仿佛歌谣般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从中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乾隆,文学根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本身乾隆身上也有诸多槽点。前文说到他幸运到任性的地步,其实最幸运的乃是他有一个好爷爷,还有一个兢兢业业的老爸。
康熙一举奠定了满清边疆的稳固,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不菲的家底。雍正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是也算是勤勤恳恳,将康熙积攒的家底变得愈加丰厚。最终这些都留给了乾隆。有钱,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去了。于是有了六次下江南,在这其中,演绎了诸多风流韵事,虽然后面看确实劳民伤财,但是也做了些许对地方比较好的事情。
除了六下江南外,乾隆还有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另有拜谒东陵,围猎木兰,这些活动数不胜数。可以说,在旅游这方面,乾隆堪称满清第一人。出去的次数多了,遇到的事情自然也多,演绎出来的新闻,旧闻,绯闻,丑闻自然就更多了。再加上文人向来捕风捉影,有的没的添油加醋,入不了正史,也进了野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话题之王。
如果说那时候有明星,乾隆就是当时最大的流量,试想,全国人晚上没有韩剧可追,没有游戏可打,除了研究造人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讨论乾隆。这绝对是明星中的明星。
在文人没有底线的追捧中,在民众愉快的口口相传中,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等等,都被安在了乾隆头上。四万首打油诗,比贾浅浅的屎尿屁诗强不了多少。充其量也就是厕所文学的水平。
至于其他的十全武功,更多是夸大其词。有一说二,有二说十,极尽夸张之能事。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命人编撰了《四库全书》,这算是对中国文化做了一项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编书过程中,也毁了一大批古籍记载和明史档案,焚书总数将近15万册,可谓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但是同时,文字狱在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
被后人极尽赞誉的“康乾盛世”其实根本就名不副实。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全世界开始抢占殖民地,发展对外贸易,研究科学技术的时候,乾隆却在固步自封,面对英国人进献的科技产品,不仅不屑一顾,还全都打进冷宫蒙尘。最终导致满清屈辱的近代史。这些才是乾隆最真实的作为。电视剧中的千古一帝形象,和乾隆相去甚远。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盛极而衰的悲歌,只是可惜,他并不知道。
我们还可以从武功和国库两方面印证乾隆的所谓“盛世”。被误解最深的乾隆盛世,可耻的盛世饥饿的盛世!
乾隆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这“十全武功”指的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这其中三次新疆用兵,两次抗击廓尔喀,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千秋之下我们也要承认他的功绩,然而其他用兵,有的小题大做,比如两次金川之役,有的非正义之举,如镇压林爽文起义,还有的是以败求胜,如缅甸及安南之役。
所以,他的“武功”方面比照乃祖康熙可谓天壤之别,有好大喜功之嫌。
至于他的“治国”,从国库由充盈变空虚可以看出水平来。他刚继位时,用“国富民强”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大清帝国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到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低于警戒线4亩水平,而且这些耕地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占人口5%左右的大地主阶级的手中,普通百姓则耕无余粮,以至于1793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老百姓都蓬头垢面,衣杉褴褛,英国人当垃圾扔掉的食物也被这些人抢着吃。
“康乾盛世”在乾隆末年一点点地撕下伪装,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以至于仅仅半个世纪后,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老大帝国的大门,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从乾隆中晚期就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清朝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经过之外,乾隆作为国家元首,责无旁贷。他六下江南,沿途挥金如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对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宠信和珅,造成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统治阶级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使中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如果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么它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衰退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奋五世之余烈”的乾隆皇帝只是抓住了历史阶段的尾巴,而并没有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千古一帝”、“乾隆大帝”的称呼实在是高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