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终结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暴力推翻,例如秦朝;二就是被权臣篡位,皇帝被迫将皇位“禅让”出去,如汉、魏。禅位的皇帝都是傀儡天子,命悬人手,做皇帝做得战战兢兢,最后被迫禅让皇位时,颁布的退位诏书,也是辛酸至极,这些诏书也是皇帝最后一份圣旨,诏书中第一会叙说自己无能,王朝气数已尽;第二吹捧篡位者英明神武,深得民心,理应登上皇位;第三强调天命无常,君权天授,当归有德之人,上天旨意不可违抗;最后拉出上古贤君尧、舜,表明禅让是效法先贤。中国十个亡国之君的退位诏书
“禅让”这事,在历史上也不是汉献帝独创(末代皇帝基本不得善终 汉献帝是如何做到自保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王哙就为了图个尧舜之名,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而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后,曹丕得意洋洋地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这话的意思还真值得玩味。
那么,中国历史上那些禅让是真想禅让呢?还是被迫而为之呢?禅让传说是历史还是谣言?我来告诉你:纯属瞎掰
周静帝禅让于国丈杨坚
话说周宣帝病逝后,继位的周静帝年幼,国丈杨坚摄政,掌握朝中大权。随后尉迟迥等人反叛,结果都被杨坚镇压了下来。
“末代皇帝”周静帝眼看大势已去,想到了一个关键词—禅让。
禅让,对于周静帝来说已是没办法的事,他明白身陷囹圄的自己要想活命,禅让是唯一的选择。当然,周静帝在禅让之前,还做了一件事,一件实事,一件试探杨坚野心的大实事。
公元580年12月,周静帝“任命”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晋爵为随王,并且给他至高无上的权力:统辖百官,总理国家政事。为了让戏演得更真实些,他还“备设九锡之礼” 来请杨坚上任。
这个时候,所有的“窃国者”都会选择以退为进的谦让。杨坚是位智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不敢当”为由进行了婉拒,表示只能接受随王的爵位。杨坚谦让,周静帝就坚持,几个回合后,杨坚最后“不得已”才接受相国的封号。
周静帝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杨坚的野心不单单是“相国”这么简单,终极目标是“皇帝”。他再不识趣去禅让,等待他的将是杨坚哪天冲冠一怒的“冲动的惩罚”。
公元581年2月,在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周静帝发表公开演讲,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自己年纪小,不能胜任皇帝这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
二是表示杨坚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出人意料的是,对于周静帝的言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杨坚。他表示自己无才无德却最红已经是个奇迹了,让他来当皇帝,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周静帝当然又要做“思想工作”了,接下来两人再次上演推让作秀的好戏。最后,杨坚发表总结陈词,首先肯定和表扬了周静帝大公无私的禅让精神,然后表示皇帝自己坚决不能当,最后表示可以暂时当随国的王。
当然,他这个随国的王其实和北周的皇也差不了多少,吃喝拉撒和一切福利待遇都和皇帝是一样的。
杨坚一日不当皇帝,周静帝就一日不能安宁。他充分发挥不灰心不气馁的优良传统作风,马上进行了第二次公开演讲。虽然论点还是老调重弹,但演讲内容更深情更动人,结束语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如果你(杨坚)不接受,我就死在你面前。
眼看这样闹下去就要闹出人命来了,杨坚总算来了个回心转意,含泪表示自己暂时代理皇帝一职,等找到合适人选再换贤人。
周静帝等的就是杨坚这句话,虽然打心眼里最痛恨的也是这句话,但在命运的面前,他别无选择。随后,他亲自提笔写了退位诏书,命太傅、杞公宇文椿奉着诏书,太宗伯赵炬奉玺绂,交给杨坚。
这一回杨坚没有再作秀,毫不客气地接过了诏书和玉玺。众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一个新的皇帝,一个新的王朝,一个新的时代,一段新的历史诞生了。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 就勉为其难下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
这一年是公元581年,这个皇朝的名字叫隋朝,杨坚便是隋朝开国皇帝,年号开皇,谥号隋文帝。
周静帝原本以为自己高风亮节的“禅让”定会感动杨坚,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使自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辈子。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想得太美,却死得太惨。
二月禅让皇位,五月便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死因很多,有的人说是无名肿毒而死,有的人说是暴病而死,有的人说是郁闷压抑而死,有的人说是看破红尘而死……总之,死得不明又不白,死得稀里又糊涂。
隋恭帝禅让于李渊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对外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对内年年出游,开运河、造离宫,大兴土木,劳命伤财,以致百姓苦不堪言,民怨四起,随即各地爆发起义,天下大乱!
李世民见天下大乱,群雄涿鹿,而自己的父亲李渊独霸一方,兵多将广,却迟迟没有动作,心里很是着急,于是便和密友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等人商议起兵事宜!
李世民本想将起兵之事跟李渊明说,但又害怕李渊反对,于是便找裴寂商量对策,没想到裴寂却胸有成竹,一口便将说服李渊的重任担了下来!
晋阳宫本是隋炀帝杨广在太原行宫,而裴寂又是晋阳宫的副监,于是便邀李渊到晋阳宫一起饮酒,李渊不知是计,欣然前往,二人推杯换盏,喝的是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
李渊被裴寂给灌得晕晕乎乎,见裴寂安排两侍女陪自己就寝,心里还美滋滋的,也没多想,半推半就便和二女回屋颠龙倒凤去了……
可第二天早上酒醒之后,李渊却被吓了个半死,原来裴寂给李渊安排的并非是寻常女子,而是杨广的两位妃子,此事若败露,那绝对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李渊一时六神无主,慌忙找来裴寂商量对策!
裴寂见李渊吓得不浅,便说:“出了这样的事情,一旦败露必死无疑,反正都是死,不如起兵造反,放手一搏,说不定还有出路”!
李渊一听,也是,反正隋炀帝昏庸无道,天下大乱,隋朝灭亡是迟早之事,于是暗中招兵买马,积极策划造反事宜!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十五日,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历数隋炀帝罪状,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名号,起兵反隋,一路势如破竹,过关斩将,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打到长安。李渊打进长安之前,特意命令部队,不得侵犯隋朝的社稷宗庙,不得侵扰代王杨侑。李渊的部队打进长安的时候,代王杨侑身边的人基本上逃光了,他带着老臣姚思廉躲在东宫,瑟瑟发抖的等待李渊的发落。
杨侑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大业三年(607年),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隋炀帝亲征高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今陕西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杨侑跟从隋炀帝巡幸晋阳(今山西太原),隋炀帝任命他为太原太守。不久,镇守京师。
唐高祖李渊
李渊的部队攻入隋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来到东宫之外,整整齐齐排好队。杨侑看着全副武装的李家军包围了东宫,他不知道李渊会怎么处理他,已经吓得六神无主了。李渊知道已经控制了东宫,便毕恭毕敬的进入东宫,恭请杨侑移居天兴殿。
13岁的杨侑,只能战战兢兢的任李渊摆布。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恭请杨侑在天兴殿正式登基,改年号为“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杨侑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登上了大隋天子的宝座。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杨侑也知道李渊想让他当吉祥物,国家大事他说了不算,于是就册封李渊为唐王,还任命李渊为丞相。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无历史图,用电视剧图充数)
李渊成了丞相之后,国家大事都是他说了算。杨侑这个傀儡皇帝,只能赐李渊加九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自古以来的臣子,只要做到这个地步,臣子就做不下去了,只能进皇帝位了。李渊坦然接受了这些政治待遇之后,杨侑知道他想当皇帝了。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杨侑和李渊遥尊的太上皇杨广在江都被杀。消息传到了长安,李渊哭了,还哭得特别伤心。杨广毕竟是李渊的亲表弟,哥俩小时候是一起玩耍长大的,李渊有真哭的成分。李渊哭杨广,演技爆棚,他是哭给天下臣民看的。隋炀帝死了,杨侑的命也到尽头了……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
李渊哭杨广,丝毫没有影响李渊夺杨广的江山。在接到杨广的死讯之后,李渊加快了登基称帝的步伐。李渊要当皇帝,于同年五月十四日(618年6月12日)逼他退位,不过必须让傀儡皇帝杨侑走一下禅让的程序。杨侑这个时候就是待宰羔羊,他只能任李渊摆布,他只能配合李渊演戏。杨侑按照禅让的古礼,三次下诏求李渊接受禅让登基称帝。
李渊按照受禅的古礼,三次推辞,表示不愿意接受禅让。这套三揖三让的把戏,魏王曹丕玩过(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曹丕一句话戳中要点),晋王司马炎玩过(司马炎是如何逼迫曹奂让出帝位的?),随国公杨坚也玩过(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 就勉为其难下),现在轮到唐国公李渊玩了。三揖三让的程序完成之后,杨侑第四次下诏禅位,李渊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杨侑被降封为酅国公,闲居长安。不过,中国历史上多了个伟大的朝代——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新唐书》、《资治通鉴》皆作八月初一日,即公元619年9月14日),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杨侑死后没有子嗣,以族子杨行基袭封酅国公的爵位。
资治通鉴上面说杨行基只是族子,只能勉强算是隋皇宗室。所以杨行基绝对不是杨侑的儿子,最多是杨侑死后由家族内部过继给杨侑的继子。杨行基也不太可能是文帝的后裔,因为文帝只有五子,而炀帝对这些直系子孙看的非常严,结果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全剁了,因此他很有可能只是文帝兄弟的后裔。如果不算支系和继子,隋皇宗室(文帝后裔)真正能留下血脉,也只能从杨政道这一脉来找了,首先,史书上只记载了杨政道之子杨崇礼,之孙杨慎矜、杨慎余、杨慎名等等,非常可惜,杨慎矜被李林甫政治迫害,卷入谋反案,全家都遭了殃。最终,杨慎矜三兄弟自尽,子女则被发配岭南,当时来说,流放岭南那个鬼地方和送死没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不过还好,杨慎矜三兄弟的子孙都成了年,而且也当过大官,又是世家,人脉不错。运气好,岭南的地方官还会罩着他们,再加上流放时间也不长,安史之乱后,杨慎矜他们就被平反了,所以杨崇礼这一脉可能还留下点人。最后,杨崇礼到底是不是杨政道的独子?杨崇礼到底有没有兄弟?如果有的话,他们能不能在杨慎矜谋反案中少受波及?若是能够做到这些的话,那这一脉留下后裔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不过总体上来说,希望也算不上大。隋杨和其他王朝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支系几乎没受过什么大的打击,不过文帝这一脉,很可能就绝嗣了。隋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作为短命王朝,虽然主枝基本覆灭,但至少没有伤及旁支,主枝也还有杨政道这一脉可能留传下来,看看杨坚自己怎么对待北周皇室的,最后居然要找个关系很远很远的宇文洛来继承介国公这个爵位,不过杨坚也没办法,隋是篡位篡来的,唐是打出来的,谁让隋的根基不稳呢。
显然人被他连逼带吓的害死是预料中的事情,也许自己不好意思,给杨侑按皇帝规格修建了一座陵墓,自己也带头拿出一些宝贝陪葬,当然手下的大臣为了迎合皇帝,也就纷纷捐物,这样反而是杨侑的陵墓中陪葬了不少宝贝,当然很多富有之家也就纷纷把自己的祖墓迁来这里陪葬,这也是很适合当时具体情况的,能陪着皇上,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呀,所以搞的是这里曾经着实热闹了一吧。
汉献帝让了15次位曹丕才接受
汉献帝非常悲催,他在位的时候,权臣当道,并且还层出不穷。先是被权臣董卓迎立为帝,打着他的旗号号令诸侯,而他有名无权,只能听任董卓摆布。
董卓死后,权臣曹操又将汉献帝迎至许昌。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寄人篱下的汉献帝为了报恩,赐他权力无上的“节钺”,希望他能匡扶汉室。
不过曹操才不做赔本的买卖呢。他本来就是利用汉献帝的名号,完成他统一天下的野心,于是开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而汉献帝再次郁闷地成为傀儡。
当然小青年汉献帝也曾为此而反抗过。他曾暗下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谋杀曹操。
董承忠于汉室,听命于汉献帝,于是暗中与左将军刘备等人密谋,结果还未起事,就泄漏了风声,就这样窝囊地成了曹操的刀下鬼。可怜还有孕在身的董贵人,也跟着送了命。
事情发生后,曹操对待汉献帝像没事人一样。可是他越是这样平静,让汉献帝和伏皇后完越是害怕。于是伏皇后和汉献帝暗中商量,想寻求父亲伏完的帮助。她秘密地写了封信给伏完,希望他能杀死曹操。遗憾的是,伏完在忠诚和保命之间,选择了保命。所以他收到信后,只是装聋作哑。结果他果然保全了性命,而他死后,有人将伏皇后的事告密,伏皇后再次成为牺牲品,她和汉献帝所生的两个皇子也在这次事件中被曹操借故铲除。
可以说,在强大的曹操面前,汉献帝真是无计可施。再加上后来曹操又将三个女儿都嫁入后宫,也就意味着前堂有曹操坐镇,后宫有他三个女儿做眼线,汉献帝想要行动,更是孤掌难鸣。
公元220年,曹操统一了中原腹地。然而还没等他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却一病不起。
曹操去世后,次子曹丕继承了相位。
此时的军队都是他曹家的私兵,而官员也是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后招募的人才。虽然汉献帝是皇帝,可这些人吃的是曹家的饭,领的是曹家的工资,当然曹家才是他们的大BOSS。因此,曹丕继位后,这些人对新主子要表忠心,有人就提出,曹家白养了汉献帝这么多年,是时候让他禅让帝位了。
这话曹丕爱听,他早就想以魏代汉,完成曹操遗志了。
不过曹丕不能去对汉献帝明言。当然这事也不用曹丕说,就有人找到汉献帝,好一番威胁,汉献帝知道时不我待,如不禅让,小命也会玩完。也许禅让还能留得性命,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依从建议,写下了禅让诏书。
曹丕大喜,再说他也觉得汉献帝不过在股掌之中,夺取帝位不过是早晚的事,所以他坦然地准备接受禅让诏书。
想立功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比如司马懿就赶紧在这时表示,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给天下人诟病,那么帝位就有些来路不正了。
于是,这才有了文武大臣多次上表进言劝曹丕称帝的行为。据史书记载,像这样的行为多达15次。
同时,汉献帝也是个聪明人,自然也懂得作戏,于是他连下四次禅让诏书,劝曹丕称帝。飘薄万里不负苍生之千古诏书《汉献帝退位诏》
而曹丕呢,则再三推让,表示自己能力不够。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
有了这些铺垫,天下皆知汉献帝要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待一切戏做足后,曹丕这才“不情不愿”地在繁阳亭接受玉玺,登基称帝,是为魏文帝。
也许是太过得意,曹丕在接受禅让后对群臣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才退位不久的汉献帝立刻跪伏在地,高呼:“陛下万岁,万万岁!”
群臣也立刻跪倒在地,高呼:“陛下万岁,万万岁!”(参考资料:《三国志》)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
曹丕玩了一把“三揖三让而后受”的把戏夺了大汉政权,司马炎也用同样的“三揖三让而后受”夺了曹魏政权(司马炎是如何逼迫曹奂让出帝位的?)。当年杨坚用卑鄙的手段夺了北周政权,李渊用同样的手段夺了大隋政权。历史就是一个轮回,把前一段历史和后一段历史对照,总能发现惊人的相似。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三国志》《晋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