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皇帝赐予的免死金牌——钱镠“金书铁券”沉浮记

news.xixik.com   2020/6/8 19:27:49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现今存世最早的丹书铁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颁给钱镠的。钱镠是后来的吴越国王。这时唐帝国已朝不保夕(正式灭亡是公元907年),各地藩镇割据,已没有听从朝廷指挥的,因此钱镠的这一举措让唐昭宗高兴得不得了,决定给予他特别褒奖——颁赐“金书铁券”。

目录

 一、吴越王钱镠“免死金牌”在温岭浮出水面………………4
   二、钱镠与金书铁券……………………………………………5
   三、钱鏐铁券传入台州…………………………………………10
   四、钱鏐铁券失而复得………………………………………14
   五、“钱鏐铁券”见效过一次…………………………………16
   六、乾隆亲题《观钱镠铁券歌》……………………………18
   七、“钱鏐铁券”沉浮辗转宝落他乡…………………………21
   八、“钱鏐铁券”归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3
   附:
   钱镠铁券沉浮传记示意图……………………………………26

钱镠“金书铁券”沉浮记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一、吴越王钱镠“免死金牌”在温岭浮出水面

在《水浒传》中曾阅览到小旋风柴进家传有皇帝“丹书铁券”,在电影中曾见有关“铁券”的影视画面,真正有此事倒是第一次听说,引起我的好奇心和撰写的兴趣。于是我在《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十八杂物(古器·墨迹)中查找到了 “钱镠嵌金铁券”在温岭离奇浮出水面的传记,事载陶宗仪《辍耕录》。据此笔者顺着这条线索潜心搜集查阅了相关资料,现整理成文,以承其传。

《嘉庆太平县志》里,记载着一段曾经与台州结缘的“金书铁券”即“钱镠铁券”于元朝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在温岭泽国浮出水面的传记。它是唐五代十国时期唐皇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史称唐昭宗李晔(公元889—904年)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八月四日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的一块免死金牌即“金书铁券”。钱镠在得券后十年,受后梁封为吴越王,铁券也就一直珍藏于吴越国宫中。北宋末年,此铁券随钱忱(吴越王后人钱景臻驸马与秦鲁国大长公主〔即宋仁宗女儿、宋英宗妹妹〕之子)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随宋室南迁徙居临海传入台州收藏,后在南宋恭帝德祐丙子年间(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城战乱时铁券却离奇失踪,直到元朝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渔人在黄岩县泽库(今温岭泽国)官渭水中撒网捕鱼时偶尔打捞到了“钱镠铁券”,此时在泽国河中已淹没了56年,而后又重回到临海钱氏族人手中世代相传。

铁券即出泽国,后人遂踵事增华,在出券处建铁券桥纪之。清《光绪太平续志?津梁》载:“铁券桥,即泽库之新桥。光绪间,里人阮萃恩立碑于上,碑刻‘得钱武肃王铁券处’八字,并改今名。”钱武肃王,即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人钱镠,武肃王是其谥号。据清《光绪太平续志-选举志》载:“阮萃恩,字贤杰,号晓云,泰恩弟。光绪中例授广东灵山县知县,加同知衔。”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铁券桥。桥原为三孔人行石拱桥,新中国成立后升高为人行水泥石梁桥,3孔,长约23.25米,宽约3.5米。1992年又重修之,即今泽国上街老小菜场边(长征路中)之新桥,桥梁边出券处“得钱武肃王铁券处”碑碣今毁无存,年长者都熟知铁券桥传记一、二。岁月沧桑,而铁券桥依然。“钱镠铁券”

这段遥远的传奇,寄寓于桥,流传至今。

如今,它作为我国明代以前仅存最早的一块“金书铁券”— “免死金牌”,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列于国家宝藏之室,与商彝周鼎并列,曾多次在国家60多万件文物中遴选为国家典藏珍宝展;在我国首次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48件(组)中名列第八;还是中国首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这块“钱镠铁券”,历经千年沧桑,沉浮波折,曾经“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身世最为传奇。2005年6月29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曾据铁券传奇故事制作专题片《寻踪生死牌—丹书铁券》。

 钱鏐,字具美,唐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王。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亲本欲弃之,但因婆婆心中不忍,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因此钱镠小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镠”,叫作钱镠。钱镠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皇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并且越做越大。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授镇海军节度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兼领镇东军节度使,统领两浙十三州。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则其归顺于后梁皇朝,钱镠于后梁开平元年受封为吴越王,吴越国自此创建。在位间(公元907—932年),兴修钱塘江海塘等水利工程,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5年)授诸道兵马元帅,次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五代诗人贯休曾经写诗给吴越王钱鏐,诗中有“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说明吴越国最强盛时他管辖的有14个州,成为一时之雄杰。

钱鏐本来是自称大越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唐末,追随董昌镇压黄巢起义军,以功任镇海等节度使,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二月,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自立为王后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鏐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奉旨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反戈一击,擒获董昌并把他献给朝廷。要知道唐朝到昭宗时,朝廷已经奄奄一息,各地藩镇的割据势力远远大于朝廷的势力,那时真正听从朝廷指挥的藩镇少得可怜。因此,钱鏐的这一举措让唐昭宗惊喜不已。唐昭宗鉴于钱镠招讨董昌有功,为了嘉奖钱鏐忠于朝廷,镇压叛乱,维护东南一方安定的功绩,唐昭宗特赐金书铁券于他,免其本人九死、子孙三死。于翌年特命焦楚锽带了这块铁券至杭颁赐时任彭城郡王的钱镠。

元黄岩文学史学家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九《钱武肃铁券》条文中记,至元丙子(公元1276年)钱武肃铁券在战乱中丢失,后至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铁券被一渔农捞得,后被钱贇购回,重回钱氏族人手中世代相传。宗仪过访钱贇,钱曾出示铁券给宗仪一观,宗仪以为“青毡复还,诚为异事”,当即抄录券词和武肃王当时所上的谢表文稿。在铁券上刻的券词是唐昭宗的诏文:“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早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使、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鏐。朕闻:铭邓陟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褒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瓯越于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余杭于金汤之间,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旂常,流在丹素。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在诏文中,唐昭宗褒奖钱鏐削平董昌的功绩,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他称钱鏐的功劳“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因此,他“用赐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简单地说,朝廷可以让钱缪永袭宠荣,并且免他九次死罪,免他的子孙三次死罪,而且对他一般的罪过根本不予追究,是皇帝赐给钱镠的一种奖赏和特权信物。

 当年钱鏐接受这个“金书铁券”时,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同年十月,钱鏐请文学家、钱塘县令罗隐起草《谢赐铁券表》,向朝廷表示谢表称:“伏承恩旨,赐臣金书铁券,恕臣九死,子孙三死者,出于睿眷,形此纶言,录臣以丝发之劳,赐臣以山河之誓,镌金作字,指日成文,震动神祇,飞扬肝胆……”以表对唐皇朝的忠心。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中归纳唐代颁赐铁券缘由曰:“迄唐中叶,藩臣骄蹇,朝廷虑其为变,赐之铁券,以安其心。文中明言,虽有重罪,皆赦不治。”赐藩镇铁券,既为不得已之举,亦为去除后顾之忧。企求苟安一时,维系统一的表象。钱镠虽然也在谢表中奏陈诚敬之情,但并未矢忠唐室。残酷的史实是:朱温指使部属杀害唐昭宗,钱镠并未声讨。朱温篡唐自立,建立后梁政权,钱镠表示臣服并受封为吴越王。这充分说明:颁赐铁券,只是出于利害的考虑,并非真是“皇恩浩荡”。被封建政治理论神秘化的“丹书铁券”有其虚伪性的一面。

   “钱鏐铁券”是用铁铸成的,形状就像筒瓦,中穹旁垂,质如绿玉,券上刻着唐昭宗的诏书。关于铁券的形制,据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身(指钱鏐本人)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刻用金填。”因为是用金子填刻的,所以又叫“金书铁券”。书中还记有它的规格,沈德符亲自量过,还亲自秤过,他说:“以建初尺度之,高一尺三寸,广二尺一寸五分,厚一分半,重一百三十二两。”清代钱氏后裔钱泳两次看过光彩射目的铁券,在他所著的《履园丛话》中对“铁券”的形制也有确切的记载:“唐昭宗乾宁四年,赐先武肃王铁券,为吾家之宝……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熔铁而成,镂金其上者。”清朝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称铁券:“晶光闪烁,天语温纯。”“钱鏐铁券”纵29.8cm,横52cm,厚2.41cm,上嵌金字一共333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字体猷劲,金字多有剥落。

追溯“铁券”一词始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券”。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民间称“免死金牌”,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程大昌《演繁露》中云,铁券状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卷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不过从现存唐及明以前保存至今仅存世的一块 “钱镠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简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收藏。据史料载,早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其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当时的铁券还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封侯的凭证,南北朝以后,始有免死的功用。西魏还密赐予欲归附者,作为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护,并听世相传袭。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给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后世基本上仿唐制“钱镠铁券”形制。到宋元明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给铁券,不得逾越。而到了清代废止就再也没有颁发过“金书铁券”,因而明代的“金书铁券”就成了古代中国最后的一批免死金牌,保存至今的明代以前的最早铁卷实物,仅有唐昭宗赐
给钱镠的“金书铁券”存世。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廷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三、钱鏐铁券传入台州

五代时,钱氏家族三代出了五个吴越国王,而且吴越国王钱鏐家与台州有着很深的关系,其中有五人曾经出任台州刺史、台州郡守等职。他的弟弟钱镒在五代天祐年间就出任过台州刺史。吴越王钱俶(公元929—988年),字文德,本名弘俶,钱镠的孙子在后晋开元中,做过台州刺史,在任时间不长,但政绩卓著。钱俶之子钱惟治、钱俶之孙钱暄都曾经担任过台州郡守,特别是钱暄在任台州郡守期间,开凿临海东湖、徙筑台州城东城墙等,都可以称之为德政,他也因此深受台州老百姓的称戴。今台州府城有一条路叫“钱暄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钱俶在五代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被授予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授诸道兵马都元帅,次年,授天下兵马元帅。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钱俶为了表明归顺的心意,他将台州城墙全部拆除归顺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封忠懿王。钱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他又遵照钱鏐“善事中国,弗废臣礼”的遗训,审时度势,主动将他当时所辖的13州、86县、55万多户、11.5万士兵“纳土归宋”,为大宋实现和平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封他为南阳国王、邓王,仍充兵马都元帅。钱俶全家于此时迁汴京,住进早两年宋太祖赵匡胤专为钱俶建造的礼贤宅。

钱俶迁宫到河南南阳,后来死在那里,但“钱鏐铁券”及历代皇帝所赐的竹册、玉册、诏诰等家传文物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杭州地方官将铁券等全部吴越旧物运到汴京献给宋太宗赵匡义。为了安抚钱氏,宋太宗观赏铁券后下诏将铁券等归钱俶之子安僖王钱惟濬(俶第二子)保管,钱惟濬去世后交给他的弟弟钱惟演收藏,当时铁券收藏在京师的昭化坊赐第。钱惟演去世后,“钱鏐铁券”交给他的第二个儿子钱晦(惟濬之侄)保管,宋仁宗登位,霸州防御使钱晦侍仁宗左右,帝问起铁券想看一看,晦呈上。继而又转给钱惟演之孙、冀国公钱暄之子钱景臻保管。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帝特命钱氏后裔孙朝奉大夫藻進呈铁券。宋神宗皇帝观赏后,仍付钱氏永传后世。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钱景臻做了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公元1060—1146年)的驸马。“金书铁券”开始珍藏在钱景臻的驸马府。钱景臻,字道邃,跟秦鲁国大长公主结婚时,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驸马都尉。后来官至少师、安武军节度使,封康国公。后又受封太傅、会稽郡王,八十四岁时去世。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汴京沦陷,帝诏公主出走(这年景臻刚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其长子容国公钱忱奉他母亲(公主)之命随宋室南迁,陪带铁券辗转到台州府所在地临海,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公主的侄曾孙宋高宗赵构下旨在临海城内赐“行尊年高”的公主一座公主第“一行宅”美德坊,并御题“忠孝之家”,让她安享尊荣富贵,从此钱氏就在台州定居下来,铁券就藏于临海崇和门内公主第美德坊(“一行宅”的位置在当时临海县的美德坊,大体在今临海市台州中学老校园的东侧)。南宋建都临安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宋高宗又赐钱忱第在临海县治东北的白云山下。

钱氏居住到台州以后,逐渐成为台州的大族、望族。秦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她是由其哥哥宋英宗主持下嫁给钱景臻。公主有四个儿子——钱忱(公元1083—1151年)、钱愕、钱愐、钱恺。长子钱忱,字伯诚,是她自己所生,也最受她宠爱。大长公主曾经不断向宋高宗为钱忱求官爵,公主在生时,钱忱已经累封至开府仪同三司,官至吏、户二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公主去世时,钱忱又被加封为少保、荣国公,后又迁升为太师、汉国公、豫国公。在他的子孙中如钱端礼,绍兴三年(公1133年),做过台州通判,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赐同进士出身,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进参知政事,著有《诸史提要》、《佛祖纲目》等。他的孙子钱象祖更是累官至左丞相兼太子太傅。这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命真是好,福禄寿都占齐了,她一生享受荣华富贵,她的老公、驸马钱景臻官至太傅、会稽郡王,活了84岁,儿子钱忱被理宗皇帝加封为少保、荣国公,后又迁少师。命好得连宋高宗赵构都忍不住酸溜溜地感叹,这仁宗皇帝四十二年的“深仁厚泽”都集于大长公主一身。秦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子女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仁宗性情宽厚,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他有一个儿子和13个女儿,但以短命的居多,唯一的儿子赵昕三岁就夭亡了,9个女儿早夭,另两个女儿也是英年早逝,只有秦鲁国大长公主活了86岁。

秦鲁国大长公主避难台州时,吴越王的“钱鏐铁券”亦“落籍”台州,“钱鏐铁券”也由钱忱携藏在临海宅第,成为台州钱氏的“镇世族宝”。从那以后,“钱鏐铁券”长留临海近800年之久,世守不坠。著名文学家陆游83岁时写了一篇《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回忆说,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在他十二三岁时随母至姨母家,拜见了这位老长辈大长公主,看到了铁券、节度使印等宝物,他说:“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筩瓦。今七十馀年,乃得见录本于武肃诸孙槱家。后十字,盖文僖手书。某家旧藏文僖书帖,亦有押字,皆与此同。武胜军节度使印,则文僖尹洛时所领邓州节钺也。开禧三年六月乙巳,山阴陆某谨书。”这以后一百多年,“钱鏐铁券”就在临海钱氏家族中收藏递承,倒也平安无事。

四、钱鏐铁券失而复得

南宋末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时,钱氏祖传的“钱武肃王铁券”由钱焘保存,却被他在战乱中丢失了。钱焘,字君寿,临海人,官朝散大夫、直秘阁太府寺卿等。“钱鏐铁券”怎么丢失的呢?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钱焘携带“钱鏐铁券”逃避到黄岩官渭别墅,然而,在匆忙的逃亡中,他把“铁券”投入黄岩县南泽库(今温岭市泽国镇)的水中,以求得安全,却忘记了地点,就这样把“钱鏐铁券”丢失了。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钱焘带着他的儿子钱叔澴一起逃避战乱,“钱鏐铁券”在他儿子钱叔澴身上,钱叔澴落水而死。元兵第二次进攻临海时,台州府城被攻陷,钱焘也被俘,并被拘留了好几年才得以归来,所以钱焘也记不清楚“钱鏐铁券”丢失的确切地点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钱氏后裔钱叔澴偷出钱氏铁券南逃。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有家人窃负以逃,莫知所在。”因此,钱叔澴完全有可能就是钱焘的家人。在兵荒马乱中,钱叔澴落水而死,从此铁券不知去向。

时隔56年之后,在元朝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有一位捕鱼的渔人在泽库的深水河中撒网捕鱼时网到了“钱鏐铁券”。他一开始很高兴,以为它是金质的,可是用斧头劈了一角,见是铁,但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这件东西的珍贵,以为是不值钱的东西,就把它丢弃在一边。一个偶然的机会,“钱鏐铁券”被黄岩官渭别墅邻近村里的一个学究看到了,学究知道铁券的由来,马上出钱竟以铁价把“钱鏐铁券”买了下来。后来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给钱氏子孙,钱氏十四世孙、钱焘的儿子钱贇、字世珪(公元1276—1346年)以十斛谷买回了“钱鏐铁券”。就这样,这一件宝物重见天日后,又回到了临海钱氏的手中,可说是失而复得。可惜的是,由于浸水56年之久,嵌在“钱鏐铁券”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经过彻底清洗,除部分字迹剥蚀外,其余尚完好。但这是一件传家宝呀,钱氏后裔又小心地把它收藏起来了,一直到元朝灭亡都没有发生什么闪失。

元末明初黄岩著名文史学家、陶宗仪在他著名的《辍耕录》卷之十九中有记《钱武肃铁券》篇,文中也有“吾乡钱叔琛氏赟,乃武肃王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馀,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的记载。《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十八载:“铁券,故临海钱氏所藏。唐乾宁四年,昭宗赐节度使钱镠嵌金券,文共三百三十三字,券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形如半瓦。其后子孙居台州,券亦随焉。至元丙子,家人携以逃难,失去莫知所在。越再丙子,渔者于邑泽库水中网得,以斧试击,则铁也。一村学究颇闻赐券事,贱市之,亦不悟其字为金。有报于钱叔琛之兄者,用十斛谷易归。一角有斧痕,余完好如故(事载陶宗仪《辍耕录》)。又宋濂《送钱允一还天台序》称,宋季兵乱,券沉官渭水中者五十六年,元至顺二年渔人获之,售尚德之父世珪,说微不同。实则泽库即官渭上游(官渭即泽国水系,今九龙汇一带),一水相通,其记所出处不甚远。若黄岩打网桥亦称以获券名,则于纪载无考矣。

五、“钱鏐铁券”见效过一次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也想赐开国元勋以铁券,无奈朝中官员谁也没见过铁券真面目,当明太祖召集群臣商议时,翰林学士危素上奏:唐昭宗曾赐给钱镠铁券,现藏在他的15世孙钱尚德家中,可取来参考。尚德字允一,号存斋,是钱世珪的儿子,元末时任青田教谕。太祖立即派遣使者寻访,尚德应诏奉券及五王遗像送到南京呈上。明太祖于外朝召丞相定国公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主事王肃等大臣一同鉴赏,并设宴于仪朝,恩意有加;鉴赏后,朱元璋命礼部照样雕了一个模子,并翻刻制成木刻铁券,仍将“钱鏐铁券”及五王遗像交还钱尚德,让他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期间刘基、宋濂、王祎等都赠诗称颂,钱尚德回到临海将上述手迹装裱成券。

《明史-舆服志四》中、清朝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铁券》中清代考古学家林洋藻在《礼绍篇》中都记载了当时这个情况。“钱镠铁券”在历史上颇为出名。这次“钱鏐铁券”进京,让朱元璋的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迭,当时的文坛领袖宋濂就特地为它撰写了一篇《送钱允一还天台序》来纪念这件事。从五代到明朝初年,“钱鏐铁券”在临海钱氏收藏了五百年,却一直没有见效过。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6年) 钱鏐16世孙克邦由大臣推荐赴京,吏部引见。时朱元璋想起钱俶“纳士归宋”一事,可作为向北方归降者进行宣传的史例,遂于不久授钱克邦为江西建昌知府。朱元璋正以酷刑惩贪污,清户口,动辄对官吏抄家,都察院查勘克邦建昌知府任上税银方面出事了,查抄公文上报朝廷,于是抄没了他的家产。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89年)时,“钱鏐铁券”曾经见效过一次,这也是它唯一的一次见效。当时,“钱鏐铁券”由钱用勤收藏,克邦的儿子钱怞,(字汝贤、一字士俊,嗜古,性淡泊,读书善吟,著有《就正稿》)为了救他的父亲,想到了“钱鏐铁券”,就捧着“钱鏐铁券”到京城,引奏唐皇赐券及他的先祖吴越五王像,诣阙自陈是钱镠后代“纳土”的功德。明太祖朱元璋由都察院引见在奉天殿接见了他,朱元璋竟宽容地说:前当五代时,天下大乱,各据偏方,钱氏祖先保持了两浙民众,未动干戈,到宋兴,认准宋太祖、宋太宗为真命天子,遂将土地归附。祖先为此忠孝,过去所受待遇,理当继续延享,券、像仍归钱氏后裔,下令有司发还从他家抄没的全部田产家财。想不到唐朝的铁券居然在明朝还起作用,实际上是因为朱元璋处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已。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曾御览过“钱鏐铁券”。当时,他派遣行人曹闰来到临海,钱氏后代公推钱仕复(公元1366—1433年)奉券入京。朱棣观赏后仍然命钱仕复把“钱鏐铁券”带回临海,这件宝物由钱凤墀家妥善保存。

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二十五代孙钱珍等带着铁券躲进了深山。十几年后,他们才带着铁券重新回到钱家祠堂。

六、乾隆亲题《观钱镠铁券歌》

清朝康熙皇帝时,“钱鏐铁券”转藏在钱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三次南巡行宫杭州时想一睹这件稀世古物,于是钱氏后裔武进士钱选等人把铁券及五王画像送到杭州,让他观赏。乾隆皇帝很是高兴,不但御览了铁券,还赋诗作歌、并赐紫檀柜一座,给钱选藏铁券,把他亲题的《观钱鏐铁券歌》命工匠刻在安置铁券的紫檀木盒宝匣上赐给临海钱氏,连同铁券还给钱氏子孙保管,埀训万古。乾隆皇帝的《观钱鏐铁券歌》云:

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鏐,董昌僭伪为昏狂。
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贵荣宠长。
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
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
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羶芗。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

当时一些大臣、名士,如庄有恭、范清供、齐召南、沈德潜、蒋士铨、沈初等都作诗“恭和”,为一时之盛。其中齐召南的诗长达74句。齐召南是台州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另撰有《铁券考》或许也是这件事情触发的灵感。

这以后,“钱鏐铁券”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的白石山下一个叫岭外钱(今浙江省临海市大田办事处岭外村)的小村庄内,都姓钱,有为藏券而建小楼三间,内还有五王像及忠懿王草书真迹及宋、元、明名人题跋等,由钱文川兄弟三人皆务农轮流值管。钱氏后裔对它爱护备至。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也提到:“券藏白石村民钱文川家。”临海著名学者宋世荦曾经去观赏铁券,并撰《钱王铁券歌》一首:

九百年来一片铁,土花剥蚀银钩缺。几时飞入九渊中,饿蜃馋螭不敢窃。
婆留小儿真英雄,约束蛟鳄弯长弓。纥千山头冻煞雀,临安陌上春融融。
杀宏诛昌霸业盛,两浙河山平似镜。臣鏐再拜捷书驰,争得銮舆遂反正。
十四州土敛霜寒,锦衣玉带万人看。罗刹江头潮已落,婴兰堂里梦初阑。
券高一尺广二尺,锐三角形森铁画。恕卿九死子孙三,三百卅言辉典册。
火龙绕柱困不飞,老臣西望泪沾衣。开门且作节度使,湖山如画迎骖騑。
三世四王依浙水,蹋践羖羊愤欲死。夹马香孩光烛天,使有文孙识真主。
版图收拾去朝天,地下有知定欣然。寻肯梦中还索土,西湖重见草芊芊。
富贵神仙总销歇,带砺铭词券中列。无人更话乾宁年,有客又吊熙宁碣。
君不见,唐家玉册久销沉,寿世谁如此吉金。神物终防破匣去,海山夜夜老龙吟。

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临海洪瞻墉(公元—1862年),字容甫,号少筠,在岭外借来铁券盒,把乾隆皇帝的《观钱镠铁券歌》拓下来,把它与六舟和尚摹写的铁券全文合裱成一个册页,今藏临海市博物馆。洪瞻墉还著有《钱王铁券考》三卷。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浙江省文物展览会上,洪氏后裔拿出钱王铁券摹本及金石书画多件应征,项士元先生曾经作《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一):

山馆荒凉久化埃,劫余喜有未寒灰。最叹吴越留余迹,钩勒分明摹本开。

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也曾到临海观赏铁券,并留下了墨宝。

七、“钱鏐铁券”沉浮辗转宝落他乡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攻入台州,钱氏子孙为防“钱镠铁券”丢失,而将它沉放在水井中。等到捞出来以后,铁券上的金字剥落得更加厉害了。村里人无知,将这件祖上的宝贝视为“神物”,并且以为它是灵验的“药物”,在小孩受惊吓时,他们就用铁券上的金字来治疗,你挖一点,我挖一点,把铁券上的金子挖去了不少。晚清学者王舟瑶在他编纂的《光绪台州府志-金石略》中说:“今文字完者仅一百八十馀。”

到了清末,台州钱氏后裔日渐衰落,典当不慎,于光绪辛丑(公元1901年),临海岭外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钱氏家族日夜派人看守的藏在宗祠里的“钱鏐铁券”不翼而飞,这件宝物的命运又起了波折,扑朔迷离,不知去向。不久,“钱鏐铁券” 出现在嵊县被窃贼寻觅兜售,时任嵊县县令的常熟人徐印士颇知此铁券来历传奇名贵,得悉随遣人出400银元购得了这件宝物,据为己有。

   “钱鏐铁券”在徐印士那里收藏没有几年,就被钱氏后裔、清末举人、民国时曾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领事的钱文选知道了。钱文选通过正以观察兵部在浙江办公的哥哥乙斋与嵊县长乐乡一大批钱氏族人一起向徐印士力争,终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原价从徐印士手中赎回“钱鏐铁券”,一起赎回的还有乾隆御赐的那件宝匣。赎回的时候,长乐乡的钱氏族人很高兴,为了表示庆贺,他们演了10天戏。此后,“钱镠铁券”就此辗转流落到了嵊县归长乐乡钱氏三房后裔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在三房的房长监护下,钱氏后裔会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钱鏐铁券”抬到祠堂供大家观赏(长乐钱氏系宋时〔公元1177年〕从台州迁徙过去)。

1938年,嵊县长乐乡被日军占领。钱氏族人为了防止“钱鏐铁券”遗失,他们决定将它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钱赓麟夫妇俩为此忙碌了一番,他们先是给铁券涂上油,然后封蜡,再将铁券用棉线缠好,外面再封上蜡。他们生怕铁券放入水中会浮上来,又在铁券外面绑上铜钱,然后把它投入井里。就这样,“钱鏐铁券”在井里存放了7年。1945年11月,钱赓麟夫妇才把“钱鏐铁券”从井里拿上来,并把它藏到商会会长钱元瑞家中。

   《长乐宗谱》载:“从来祖宗法物,祖宗灵爽存焉,非异孽可觊觎。我祖武肃王,公德冠于郡藩,唐主赐以殊恩。一千多年来,铁券或隐或现,曾七上天子之廷,受到六位帝王的观瞻,曾落水三次,第一次长眠水中,无人知晓,竟达56年之久,青氈复还,铁质不变,金字闪光。又有两次被盗,最后还是完好地赎回到钱氏后裔族中,实是罕事,有长乐钱氏的一大功绩”。

八、“钱鏐铁券”归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49年5月,长乐乡解放了,钱氏族人决定由钱元瑞代表他们将“钱鏐铁券”捐献给国家。1951年,“钱鏐铁券”从长乐乡的钱氏祠堂取出,移送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这件铁券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调藏这件无价之宝,将它以一级文物珍藏,它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

1957年2月2日,临海大田岭里村有钱氏后裔二人送来盛放“金书铁券”的木箱一只,交由临海文管组保存。这件木箱外刻篆书“天章云汉”四个大字,另一面刻有篆书小字一百多个,说的是同治八年,礼部左侍郎徐树铭督学浙江时,到临海观赏铁券等。这是与“钱缪铁券”相关的在临海保存至今的唯一的一件实物。

乾隆皇帝《观钱镠铁券歌》里面开头就叙述“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之句,连乾隆皇帝都知道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金书铁券”原是藏在台州的传世族宝。这块“钱缪铁券”,自宋代绍兴元年(1131)传入台州临海到清光绪辛丑年(1901)在近八百年的时光里,一直是台州钱氏世守的传家“族宝”,直到清末光绪辛丑(公元1901年)遭窃盗辗转流落到了嵊县归长乐乡钱氏三房后裔轮流保管,最终,这块凝聚了功勋和权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免死金牌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公主当年的嫁妆大铜瓶则藏身于临海市博物馆,无声地提醒着钱氏一家珍世宝藏的荣华与炫耀。

《唐昭宗赐钱镠铁券》来龙去脉清楚,内容翔实可靠,不仅为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制度提供实证,反映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揭示封建制度发生、嬗变、完善、定型的客观过程,而且还能补典章内容之阙失,纠史籍记载之偏颇。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这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是吻合的。

   “金书铁券”是君王嘉奖功臣的一大凭证,是君王的意旨超越法律的一大见证,是功臣及其后裔引以自豪并视比生命的一大宠物,是旧时代兴衰成败的一大标志见证。“金书铁券”虽“铁质嵌金”,但无法久用。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想保全千秋万代平安只是一厢情愿。“金书铁券”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从中可以解读许多历史谜团和真相,但愿这个瑰宝能长驻不失,为后人所观赏。

曾经“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的“钱缪铁券”,历经千年沧桑,岁月更替,沉浮波折,流传有绪。它见证了封建皇权吏治制度;它褒奖了功臣的特权和荣耀;它见证了至高无上的奢求侈望;它的沉浮更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更替时期的命运波折;它也为台州人文的繁衍生息注入了生机活力;它终于留下了最为传奇的历史记忆。

【“钱镠铁券沉浮传记示意图”备注附后】

【附注】:

①【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与儿子钱忱来台州时,公主九岁的孙子钱端礼随父亲钱忱迁住台州,钱端礼后官至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其女则被选为王妃。钱端礼很赏识同乡谢深甫,多次向皇上和吏部引荐谢深甫,谢深甫才能出众,后官至右丞相。谢深甫因援立杨妃当上皇后有功,理宗选后时,当年的杨妃已成了权重一时的杨太后,太后投桃报李,坚持要立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为皇后。谢道清由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来自台州临海人的皇朝太皇太后。随公主定居临海的先后有南宋吕頣浩贤相和重臣、学士范宗尹、瞿汝文、陈与义、贺允中、王之望、杨栋、洪拟、綦崇礼、韩昭、成大享、钱忱、谢克家、谢伋、郭中荀、李擢、卢知原、张师正、蔡向、曹勋、姜洗、桑庄、虞似良、林同、李龟朋、于恕等20多位名臣学士,有宰相〔副相〕8人,被视为“内相”的綦崇礼。在南宋执政的153年中,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对台州文化影响很大,创“五个中国第一”,如:陈骙的《文则》是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是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书、陈仁玉的《菌谱》是中国第一部实用菌专著、徐似道的《检验尸格》是中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贾似道的《促织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还有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是一部公认的名志,台州每次参加郡试者近万人,得中进士第者554人,相等于北宋的15陪,其中状元3人〔含太学上舍考试第一名2人〕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吕頣浩曾陪同宋高宗来到台州和时属临海的章安〔今属椒江区〕,目睹这里的锦绣河山,风景如画,因而他选准了,定都临安,陪都章安,故有之说。因此,靖康元年,金人入侵,汴京沧陷,帝召公主随宋室南迁陪带铁券辗转来到临海定居,临海赵巷一带则成了南迁皇族的聚居地。】

②【参考资料】: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县续志》、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王铭《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钱镠铁券》考析、王铭《唐昭宗赐铁券》研究《浙江档案》2002年05期、《丹书铁券-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台州传世文物之最—钱镠铁券收藏考略(6)》、《金书铁券与临海钱氏》(中新浙江网)、《吴越钱氏“金书铁券”话沧桑(9)》(中华钱氏网)、钱大荠《钱镠金书铁券来嵊纪实》、钱越民《金书铁券:吴越王免死金牌》(嵊县新闻网)、《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1日)费成康撰《明代金书铁券—中国档案珍品》、《丹书铁券的历史与五代吴越国王钱镠铁券考略》(日志网文物资料)、《读城记》等。

此件为我国明代以前唐五代十国时存世最早的唯一一件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的“金书铁券”,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铁券为明代仿“钱镠铁券”形制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