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宋朝,诸多后世人可谓是五味杂陈。宋朝曾有过繁华盛世的景象,也曾有过生灵涂炭的悲惨。当年金人入侵北宋,靖康之乱,成为了历史上的耻辱之一。宋徽宗的家眷妃嫔,几乎全部被金人俘获,向金人俯首称臣。而徽宗唯一遗留在外的儿子,便是他的第九个儿子赵构了。宋朝虽然满目疮痍,但好歹有旧臣在努力收拾残局。待到金军北返之后,宋朝的旧臣便将赵构拥戴为宋高宗,建立南宋。然而赵构虽登基为皇,却丝毫没有君王的气概和威严。当时金人听闻南宋建立,“搜山检海”找寻赵构。而赵构听闻此事,吓得到处逃窜,为此还吓到失去生育能力。没有生育能力的皇帝,自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了。于是赵构只能选择养子,但他选养子时,为何要选太祖的子孙呢?
老天有眼,186年后,赵匡胤的子孙又做了皇帝
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
有宋一朝,分为南北,总计传承319年,南北各9帝。两宋皇帝的世系传习也很有意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赵匡胤若在天有灵,会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还有做皇帝的那天?
也许是因果报应,继承了哥哥皇位的赵光义做了龌龊事,下场也不好,后代曾经两次绝嗣,一次是在仁宗时期,宋仁宗是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这样的守成之君却没有后代,只好过继堂叔的孙子来做太子,并将江山传给他。赵光义第二次绝嗣是在南宋高宗时期,这一次绝嗣更彻底,赵构收养了太祖后裔的儿子赵伯琮(赵昚),此后皇位又在太祖这一脉继承。说来很可笑,赵光义做了那么多事,兜兜转转,害人害己,最后皇位又回到太祖后代的手中,正应了那句话:是你的,抢也抢不走,不是你的,抢走了还会回来的。
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1127年11月27日,赵伯琮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青杉闸的官舍。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六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宋高宗赵构的远房堂兄。在赵伯琮出生时任嘉兴县丞。绍兴二年(1132年),他被宋高宗赵构育于宫中,翌年改名为瑗。绍兴五年(1135年),受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封普安郡王,出宫居住。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建王,改名为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赵昚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平反岳飞,起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宋金之间的和平状态。此后,他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陈桥兵变 赵家人抢了柴家的皇位
宋太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圣君明主,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时任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抵抗契丹和北汉的联合进犯。军队刚行走到汴梁城外不远处的陈桥驿,士兵就联合起来发动兵变,强行将黄袍穿在主帅赵匡胤的身上,并拥护赵匡胤回京称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庙号宋太祖。为防止历史重演,他称帝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开国元勋兵权,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
大家都以为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其实真正的主谋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当时赵光义一直跟随赵匡胤在军中,知道赵匡胤在后周军中威信很高,将士们都很爱戴赵匡胤,而他自己则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有兄长富贵了,他自己才能跟着兄长一起富贵,只有兄长上位了,他自己要上位才更简单。于是赵光义利用契丹入侵的消息和赵匡胤带兵出征的契机,鼓动赵匡胤的手下发动兵变,将赵匡胤推上皇位,而自己则被封为晋王。这是赵光义为了实现他的野心走出的第一步。
赵匡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说起赵匡胤这位伟大的帝王了,肃然起敬的同时思绪万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些流传千年的词汇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图:兵变处的系马槐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原在黄河南因河流改道今归封丘隶属的陈桥驿(河南省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陈桥乡陈桥村中部)
赵匡胤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如果没有他,可能就没有一个叫宋的繁荣时代,当然我们更看不到《清明上河图》上开封的繁华,或许我们也无法感受宋词里,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浪漫,岳飞“怒发冲关”的豪情,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宋朝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自豪,值得我们回眸!
苏绣版《清明上河图》(局部)《清明上河图》放大高清晰版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动乱使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到了唐僖宗(公元873年---公元888年)时期本来就破败不堪的国家,又爆发了“黄巢起义”和天灾,这就给唐朝以致命一击,到了公元907年,实力最强的军阀朱温,最终灭掉大唐,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
“五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的时期,在短短的54年中,中原历经了五朝八姓十四个皇帝,同时在南方和山西还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因此说,从唐朝的“安史之乱”到赵匡胤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中原文明已经在持续动荡中煎熬了200多年。
赵匡胤就生长在这个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也正是这样的时代成就了他。当时33岁的赵匡胤的确出手不凡,他在陈桥兵变同时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并竭力减少兵变产生的社会震荡,使后周和北宋的政权平稳过渡,展示了他将国家带出灾难并领上坦途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在宋朝建立后的体制改革和国家统一的大业中,赵匡胤的稳健与宽容的作风又屡屡显示其魅力。最终,他将当时中国带出了长达数百年年的战乱时代,使其重新走上繁荣和富强。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帝王。
很多书上只要评价古代帝王的功绩,就挑三拣四的大肆渲染时代的局限性。其实只要是已成历史的人都有时代的局限,这个局限是我们今人用今天的视角衡量的。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就广为诟病,说他是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我认为如果真是欺负的话,也该欺负,天下乱了那么久了,人心思定,后周7岁的小皇帝能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吗?应该是历史选择了赵匡胤。再说,他建立宋朝后,不但没欺负还优待了这“孤儿寡母”把小皇帝柴宗训封为郑王和符太后还做太后,这就是赵匡胤宽容的人格魅力。 宋太祖赵匡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建立宋朝以后,前朝的官一律留用,更没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肆杀戮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弟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就收回了功臣手中的兵权,这是多大的智慧。在后面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赵匡胤的智慧和宽容又起了决定性作用。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历史有这些记载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76年11月14日在深宫之内暴毙。十四史中的《宋史》中没有太多关于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史称“烛影斧声”,即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践祚的谜案。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去世之后,皇位并没有按照惯例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这个谜有各种版本,其同一处都是说宋太宗赵光义谋杀了他亲哥赵匡胤(烛影斧声太祖驾崩 赵光义不愿迁都搞死了赵匡胤?),而这种古代的大逆不道,欺天灭伦之事,不过这事太不隐秘了,弄得很多野史家们都晓得了,以致多少年后留下各种版本:
北宋初期文莹和尚《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上面这段文字并不艰涩,但却让人感到充满了玄机:第一,赵匡胤一代英主,能如此相信一个道士的话吗?第二,赵匡胤把所有人都撵出去,只留下赵光义一个人,究竟在和他说什么?第三,赵光义“时或避席”,究竟是在谦让帝位,还是在和赵匡胤争吵着什么?第四,赵匡胤既然在三鼓时还能出殿,手拿柱斧用力戳地,还能大叫“好做”,根本不像是将死之人,为什么不到五鼓就死了?第五,什么叫“好做”?难道赵匡胤真的是在嘱托赵光义要好好做皇帝吗?这种事用得着拿着斧子狠狠戳地吗?我看倒更像是在吵架:“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如果是后者,那么赵匡胤的死反倒好解释了!所谓“烛光斧影,千古之谜”,恰恰反映出人们对赵匡胤的真正死因始终持有深深的怀疑,只是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赵光义谋杀了他的亲哥哥。
文莹和尚对于这个事件的描述言辞闪烁,追随之人不在少数,执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这一段记载的开始,文莹和尚是想宣扬太宗得位的神秘性,但一不小心,把太宗上位的可疑性给暴露了出来。身体健康的太祖次日凌晨突然驾崩,而且身边只有御弟一人。人们无法不怀疑太宗继位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于是,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闻,从这时起,便开始被后世史家、文人论证了。
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
金匮之盟便是所知比较早的史料来源,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这个事件起来有点牵强,因为《续资治通鉴》的作者,也就是清代史学家毕沅的观点: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弑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遗诏即位的,因为太祖“未尝明降诏旨”,“非实有遗诏也”。《续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宋太祖“非实有遗诏”的观点一经问世,即被视作史料论断上的权威结论而被广泛接受,影响了史学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宋太祖驾崩之前在寝殿中跟赵光义的那一出“烛影斧声”,实际上太祖引斧戳地、“拄地有声”的那个斧是玉斧(柱斧),是源于商朝的传统礼器,取“纳君于正、去邪勿疑”之义。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清代长联中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一句,“玉斧”典故即宋太祖灭蜀后,鉴于唐朝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于是在地图上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曰『此外非吾有也』。
据石介《三朝圣政录》、司马光《涑水纪闻》等书记载,『太祖一日后苑挟弓弹雀于后苑,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赵匡胤打落劝谏臣子(张霭)牙齿的也是柱斧。
朱熹《朱子语类》:『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至宣政间方罢之,今人遂不识此物,亦不闻其名矣』。几寸的小斧,不是砍人用的真斧头。元朝、明朝时的宫廷礼器中仍有玉斧,其制“斵苍玉为之,长径九寸有竒,戚之刄满六寸,坚厚二寸,上以双蟠螭冒其端,下以玉束管承其窍”。
建隆二年宋太祖以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开封府尹究竟是个什么官?)。依照五代时期的惯例,出任此职者多被视为储贰,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后汉高祖刘知远长子刘承训。另外从家族寿命来看,赵匡胤本人驾崩时五十岁,其父亲赵弘殷是五十八岁死的。赵光义五十九岁死,真宗五十五岁死,仁宗五十四岁死。也就是说宋朝头几代君主都没活过六十岁。之后宋英宗三十六岁死,宋神宗三十八岁死,宋哲宗二十五岁死,寿命就更短了。从流传至今的画像看,宋太祖身材肥胖,面色发黑,不排除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其死时,尸体“玉色温润”,淡青如玉的颜色,应当也是疾病的症状。
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太祖去世几十年后,史学大家司马光撰写了《涑水纪闻》的书,在书中为太宗辩解“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次子、秦王赵德芳入宫,安排后事。王继恩却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当时赵光义亲信程德玄也在府外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雪地步行进宫,径自进入太祖寝殿。宋皇后问:‘德芳来耶?’王继恩答:‘晋王至矣。’宋皇后知事有变,哭对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得出结论,太祖死时,太宗不在寝殿,故不可能弑兄。太宗弑兄的可能性被排除,但即便如此,太宗夺位之嫌并不能抹杀。
司马光是个极其严谨的史学家,但在这段文字中却出现了好几个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赵匡胤的长子名叫赵德昭,按照古代嫡长继承的制度,宋皇后不可能丢开皇帝的长子,而宣召次子继承皇位。再说赵德芳也不是宋皇后所生,宋皇后没有任何理由舍本取末。究其根源,大概是司马光把赵德芳当成宋皇后的儿子了;又如到开封府去叫赵光义的太监名叫王继恩,《涑水纪闻》里却写成了“王继隆”。按照司马光的说法,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没有任何牵连,因为他当时没有在第一现场,当然不可能背负谋杀兄长的嫌疑。司马光为什么要记载这样一段文字呢?难道这种说法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他这样写的根据又在哪里?值得注意的是,南宋人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清朝人毕沅所著的《续资治通鉴》,几乎原封不动地采用了司马光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弄清这个谜团,还得从文莹和司马光的两种记载谈起。文莹是个和尚,不属于统治阶级圈内人,他那段话,或是来自民间广泛的流传,或是来自士大夫们的私下议论,也就是说,当时人们都在怀疑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的谋杀有关。民间或士大夫间存在着这样的猜测,司马光可能毫无所闻吗?我想,作为一个忠于朝廷的大臣,出于对皇权的维护,深谙史学的司马光必然要对此事有所表示。他决不愿意这种对赵光义十分不利的议论继续传播下去,所以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上面那段文字,以抵消流传已久的“烛光斧影”之说,为赵光义洗刷谋逆的罪名,使既定的正统皇权永远放射仁义的光辉。事实证明,他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了,李焘、毕沅等后来史家在修史的时候,当然不会置司马光于不顾,去相信一个疯和尚的话。再加上史家从来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为贤者讳”。既然司马光都说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无关,李焘、毕沅又何必非要拗着前哲呢?然而我却觉得,司马光这样做,未必真能达到掩盖赵光义罪恶的目的,直到现在,人们宁可相信赵匡胤死于赵光义之手,也不相信司马光这段煞费苦心的文饰,就是一个明证。
中国历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情色画(春宫图)《熙陵幸小周后图》,据传便是由宋太宗亲自命人作画。“熙陵”是指宋太宗,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讽刺之味犹浓。而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也描述了这幅作品,语言犀利直白,浅显易懂,太宗为人可见一斑。
再有,赵光义是个好色之徒,花蕊夫人、小周后的死,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赵匡胤的皇后宋氏也是个极其美貌的女子,赵光义对她垂涎,是情理之中的事。史书上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立即封宋氏为“开宝皇后”,允许她不出后宫,自己也不立皇后,这种做法与常情大相违戾,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为得到宋氏而做出的让步。《宋史·太宗纪》的最后明确记载:宋氏死后,赵光义坚持不准将宋氏与赵匡胤合葬,直到赵光义驾崩之前,宋氏一直没有下葬,这是什么意思?史官说:“宋后之不成葬,则后世不能无讥焉。”作为一代正史,话已经说到这种份儿上,读者应该悟出其中三昧了吧?
还有一部由宋末元初徐大焯所编,在清朝才现于世的野史《烬余录》中所说,赵光义对赵匡胤妃子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便是其所作)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重昏睡时调戏,赵匡胤惊醒,要用玉斧砍杀他,赵光义遂杀之。在历史记载中香艳的情史似乎比刻板的正史更让人信服,至少人们更愿意看到有凭有据的结论,而不是史书中语焉不详的记载。
到了这里,由一段不见于世的记载佐证,太宗篡位也算是盖棺定论了。
自古以来因果报应向来不虚,靖康之耻便是一个很好的论证。根据《宋史》记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三千多人、其他人员一万多人被掳北上,女为奴为娼,男子则被海陵王完颜亮所杀,侥幸出逃的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赵构无后,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让位于他的养子、太祖七世孙赵昚,宋朝的皇位在180多年后回到了太祖一系。而在宋朝末年崖山一役中,年仅七岁的幼帝则被大臣陆秀夫背起,跳海殉国。一时间前来追随者,不下十万,投海殉难。其亡国之惨烈,历代皇朝莫能比肩。
赵氏得国于柴氏七岁的幼帝,却在三百一十九年之后失之于七岁的幼帝赵昺,历史在这里成了一个圆点。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当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有专家认为赵光义早有篡位之意,当时开封府尹赵光义不断在帝都内培植党羽,贿赂御史中丞刘温叟、禁军殿前司控鹤指挥使田重进。赵普发现赵光义的亲信刘嶅贿赂冯瓒,事后刘嶅仅是免职。赵普很早就因姚恕、刘嶅事件与赵光义结怨,王禹偁《建隆遗事》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赵光义成为开封府尹兼晋王。据吴蔚所著《宋史疑云》里之考证,“烛影斧声”之“斧”不指“斧头”,而是指“纸镇”。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反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只是,他这皇位,似乎来得有点不地道,于是千年以来,“烛光斧影”的传说流传至今。
赵光义知道外头有传言,当然不会坐而视之。不过他没蠢到把传这些话的人都抓起来。一抓,反而坐实,反而传得更广。他搞出了个“金匮之盟”,讲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曾问哥哥,你知道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吗?还不是因为柴家孤儿寡母,你抢来的?为了使我大宋江山不被抢走,得找个成年的皇帝啊……你就传位给弟弟吧,让他以后再传给你儿子……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大臣们好像都想清楚了,这就是你赵皇帝的家事,我们不掺和。数百年后,当篡位的朱棣昭告天下,我夺朱允炆的皇帝是我们老朱家的事,你们别管,却有那么多明朝臣子,争先恐后把脑袋伸到刀下,随你砍,就是不承认你的正统,好像大明江山,他们真的也有份一样——相较而言,宋人无疑更聪明,更看得明白皇权的本质。
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皇位并没有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而是沿着赵光义这一支往下走,直到靖康之耻,北宋被金朝所灭,建炎南渡,赵构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事情才有了转机。
赵构不行了!哪里不行?当时是1129年,赵构也才二十二岁。其实开始他是行的,生了好几个女儿,二十岁的时候,还生了个儿子赵旉。这儿子,也是有皇帝命的——建炎三年,苗傅和刘正彦兵变,史称“苗刘兵变”,软禁了高宗,把赵旉扶上位当了傀儡,做了二十六天皇帝。之后高宗复位,未久,因保姆不慎踢到了火盆,赵旉惊吓而死,赵构大哭了三天。不管如何,反正,他确实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了。皇位怎么办?按说,可以兄终弟及。但,他的兄弟们命苦。他老爸赵佶儿子可不少,但除了钦宗赵桓和高宗赵构,其他,都只有生年,没有卒年——原来都被金朝掳去了,生死不明。兄弟这条路断了,只好找其他宗室。这下,赵匡胤显灵了。
收养太祖后裔也是有原因的
选择太宗的后人会带来潜在的威胁。当年,北宋曾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濮议”事件。当年宋仁宗迟迟没有儿子,于是便将赵光义的曾孙赵宗实收为养子。随后赵宗实继位为宋英宗,明明是托宋仁宗的福,但宋英宗却希望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这在当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斗争和反对。宋英宗虽然胜利在望,但由于他过早崩殂,这件事也没有了最终的定论。虽然是有惊无险,但却给了宋朝偌大的警戒。濮王虽祖孙满堂,但手里也有着强悍的势力。赵构自然不敢收留太宗的后人作为养子,这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此外,太祖系的后人鲜有威胁。当年,宋太祖崩殂后,便有人大胆预言说:太祖的后代还会再得江山。而赵构登基后,此话又被宣扬出来。赵构便开始极力铲除威胁,赵子崧遭到流放,死于被贬之地。不仅如此,威望赵廷美的后人也惨遭构陷。凡是一些有威望的宗亲,赵构宁错杀一百,也不肯放过其一,以至于冤案无数。而作为北宋地位高贵的安定郡王系,赵构也进行了势力的削弱。他将选养子的事宜交予了赵令旷,撇清了自己到底责任。而赵令旷又深知赵构的用意,便选了两个家世最不入流的养子,作为赵构未来要培养的皇子。而作为回馈赵令旷做了新的郡王。
当然,赵构选养子并不是说选就能选的,他也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选择太祖后人为养子的原因。毕竟太宗的后人也在虎视眈眈,赵构如何才能服众呢?于是他便借由孟太后托梦一事,名正言顺地选择太祖的后人,这一托词也让朝堂之人哑口无言。孟太后是宋朝的一代传奇太后,他本是宋哲宗的皇后。当时宋朝新旧党派争执不下,而孟太后因为支持旧党被废后。但宋徽宗登基后,旧党又一朝得势,孟太后又被复位。但随后新党再起,孟太后又再次被废后。但这时又正逢靖康之乱,宫中有名分的妃嫔都被金人掳走,可孟太后此时乃是废人,自然无人关心她的处境。于是当宋朝朝堂乱作一片时,作为现今唯一有话语权的孟太后,再次受到万人的尊敬。孟太后去世后,她的地位在南宋也是尤为尊贵的。因此赵构便说,自己之所以要择太祖的后人为养子,这也是出自孟太后的意愿。而古人又尤为信托梦一说,故而信以为真。
赵构贵为皇帝,却终日沉溺安逸与庸碌,实不配为皇帝。但不得不说,赵构在选择养子一事上,倒还真是用心良苦。先是谨记北宋先前的教训,由此忌讳太宗一代的后人。再进行对太祖系的势力削弱,以铲除对皇权的威胁。随后,再用孟太后托梦一事作为自己的有力托辞,表面上显得自己敬重先人老祖宗。但实际上,赵构又怎会是尊重先辈的那种仁义君王?一切不过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罢了,从他选择养子就能看出。他并不在乎南宋交给谁的手里,才能迎来国力的昌盛。赵构只在乎哪位养子能够顺从自己的命令,不对自己造成威胁。至于南宋以后会发展成何等景象,赵构自然是丝毫不在意。事实也证明,太祖一脉更差……
赵构大会群臣,朝他们讲,“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遭时多艰,零落可悯,八个字,道尽了太祖一系自皇位未传之后的苦啊。
从赵匡胤976年驾崩,到后来高宗所选的宗室子、赵匡胤七世孙赵昚1162年即位,186年过去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根本都活不到这么久啊——
赵昚的生父赵子偁(一作“赵子侢”),最开始,只是个县丞……多小的官啊!赵子偁曾为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丞,居住在嘉兴运河杉青闸一带的官邸。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十月,于官邸生下赵昚(初名“伯琮”后改名“瑗”,字元永),被立为太子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封秀王,谥安僖。
当然,可能他家还算好的,更多的赵匡胤的子孙真如赵构所言,七零八落,可怜可叹。
高宗的想法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他们纷纷表示,圣上英明,当年太祖的儿子们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他高风亮节,传位弟弟,堪比尧舜。现在您要传位给太祖的子孙,您真可与太祖比肩,跟尧舜也差不了多少啊……
赵昚生时,“红光满室,如日正中”,帝王之象。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英主、明君,被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当然史载赵构出生的时候“赤光照室”,哪个皇帝出生时不天降异象?
孝宗理宗两度绝嗣 再次从赵匡胤一脉选人
赵德芳和赵德昭的后代是南宋除了赵构外的皇帝
赵德芳的第六世孙宋孝宗赵眘——孝宗原来有四个儿子,长子赵愭在乾道元年(1165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乾道三年(1167年)就去世了,年二十四岁,追谥庄文太子。虽然赵愭留下一个儿子赵挺,可是于乾道九年(1173年)也因病夭折,无后,孝宗长子一系绝嗣。
孝宗次子赵恺,是庄文太子的同母弟,按道理说庄文太子去世后就是他继任太子,但是孝宗因为赵恺为人过于忠厚温和,不宜当皇帝,所以改立其弟赵惇为皇太子。赵恺在乾道七年(1171年)进封魏王,兼判宁国府,淳熙元年(1174年)改判明州(浙江宁波)。淳熙七年(1180年),三十五岁的赵恺在明州去世,身后有两个儿子赵摅、赵抦。赵摅早夭,赵抦长大后任耀州观察使、昭庆军节度使,先封嘉国公后晋吴兴郡王。开禧二年(1206年)赵抦去世,他的独子赵垓则早在三岁时就夭折了,所以孝宗次子一脉最终也绝嗣。
孝宗第三子赵惇,乾道七年(1171年)被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内禅登基为帝,即宋光宗。光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梃很小时候就去世了,也没后代,次子即宋宁宗赵扩。宁宗虽然有九个儿子:赵埈、赵坦、赵增、赵觌、赵埛、赵圻、赵墌、赵垍、赵坁,但是他们都于幼年时夭折了,只能先后收养宗室子弟为嗣子,承袭皇位。所以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驾崩后,孝宗第三子这一系也绝嗣了。
孝宗第四子赵恪,在孝宗还是高宗养子的时候就夭折了,没有后代,所以孝宗第四子一系也是绝嗣。
这样,虽然孝宗有四个儿子,亲孙子也有五个,曾孙超过了十个,但不是无后就是幼年夭折,搞得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最富进取之心的孝宗皇帝居然在三代之后血脉断绝了,这对于孝宗来说,是最残忍的事情,虽然他本人生前并不知道自己会绝嗣。所以皇帝不好色固然是美德,但是对于江山社稷未必是好事。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生近九个儿子,但这九个儿子夭折,绝嗣,以致于宋宁宗从皇室支派中挑选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赵贵诚(初名赵与莒),更为赵昀来继承位,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有三儿子:赵缉,追封永王,谥号冲安。赵绎,追封昭王,谥号冲纯。赵维,母不详。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生,十一月甲寅夭折,追封祁王,谥号冲昭。宋理宗三子早逝,也绝嗣。
因宋理宗三子早夭,赵禥(1240年5月2日 - 1274年8月12日)被收为养子,他是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赵孟启,又名赵孜,字长源。先后被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继位,改年号为“咸淳”,是为宋度宗。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国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咸淳十年(1274年),赵禥驾崩于临安,终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庙号度宗,葬永绍陵。
赵禥宋度宗有六个儿子:
崇国公(一作崇国政资国公)、广冲善王赵焯:生母不详。夭折。
赵舒:全皇后所生。其父宋度宗即位的次年,夭折。
益国冲定公赵宪:俞修容所生。次年,夭折。
岐冲靖王赵锽:杨淑妃所生。夭折。
宋端宗赵昰,杨淑妃所生。
宋恭帝赵显,全皇后所生。
宋怀宗赵昺,俞修容所生。
赵显即位之时,蒙古铁骑已将四川拿下,长江中上游基本被元朝占领,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南宋向大元投降后,赵昺、赵昰轮番就位,也无法挽救赵宋江山。南宋最后的三位皇帝——投降、病死、投海殉国
解析:就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
赵光义也有着雄才大略,他辅佐兄长发动陈桥兵变,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碍于颜面及兄弟之情,赵光义并没有和兄长争帝位,但他始终期待着兄长有朝一日能够将帝位传给他。
然而事与愿违,宋太祖晚年根本没有打算将帝位传于赵光义,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赵光义的心里很不平衡,谋逆之心渐生,以至后来趁着太祖醉酒的当口,一不做二不休,果断地取了太祖的性命,自立为帝。
1、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起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2、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3、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前的晚上,只有皇帝和他弟弟,是弟弟杀了哥哥。
用尽心机除掉赵匡胤的子嗣
北宋开宝九年,赵匡胤猝然崩逝。赵匡胤崩逝的前一夜,曾经召长子赵德昭到寝宫议事。宣召的内侍被赵光义收买了,于是,赵光义自己无召入内去见赵匡胤,到了寝殿先和赵匡胤喝酒谈天,后来传出“斧声”。第二天天一亮就传出赵匡胤崩逝的消息,而在赵匡胤的尸体旁边放着的是让晋王赵光义继承皇位的诏书,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前继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登基之后,害怕外人怀疑他的用心,揭穿他的阴谋,先是对赵匡胤留下的两个儿子和遗孀十分照顾,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加官晋爵,还派赵德昭出征北汉。赵德昭出征北汉后,骁勇善战,再加上他是太祖的嫡长子,颇得人心,有一天晚上,将士们将黄袍穿到了赵德昭的身上,并摇旗呐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这件事让赵德昭十分惊恐,害怕传到赵光义的耳朵里,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终于还是让赵光义知道了。赵光义知道将士们十分爱戴赵德昭后,表面上像没事人一样,实际上却十分心虚,他找了一个借口将赵德昭召入宫,训斥了赵德昭一番。赵德昭出宫后,就自杀了。
赵德昭死后,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在两年之后也病死了,年仅22岁,史称“八贤王”。赵德芳被后人神化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贤王”形象,可见他为人应该是仁德正义、深得民心的。这就触犯到叔叔赵光义的利益了,赵光义一言不发,就让他“病死”了。
赵德昭、赵德芳都死了,张匡胤的嫡系威胁不存在了,接下来就轮到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了。赵光义登基时,对外界的解释是,他登基是母亲杜太后的意思,杜太后留下懿旨,要求宋朝的皇帝继承必须是兄终弟及,所以赵匡胤死了,他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如此说来,等到赵光义自己百年之后,他的皇位就必须由弟弟赵廷美来继承。赵光义当然不愿意让弟弟赵廷美坐享其成,他费了这么多功夫,百年之后皇位当然要传给自己的儿子。
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就得除掉赵廷美这个障碍。赵光义为了实现这一步,让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不再受到任何威胁,可谓煞费苦心。他先是找一些借口将赵廷美贬官流放,后来干脆以谋反的罪名将弟弟赵廷美下狱,并对外宣称赵廷美和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是父亲赵弘殷的妾室所生,并非母亲杜太后所出,因此不符合兄终弟及的条件。虽然后来赵光义又假装顾念兄弟同胞之情将赵廷美释放了,但是赵廷美出狱之后无官无爵,只是一介闲人,早就心灰意冷,不久也郁郁而终了。
至此,赵光义铲除了所有障碍,不仅自己稳坐皇位,也顺利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另一说:被一太监改变历史进程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夜,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暴死。时年五十岁,在殿西举行了殡葬仪式,次年葬入永昌陵。关于宋太祖的驾崩,《宋史》的记载很简单:“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此前的十九日夜间,赵匡胤曾召见弟弟赵光义一起饮酒,仅仅隔了数小时,赵匡胤就暴病身亡,期间疑点重重。
《宋史》记载:“程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当天夜间,御医程德玄夜宿信陵坊,听到有人叫门,大声喊着要去官员的住宅。程德玄急忙起身,也没洗脸梳头,就来到晋王府,当时大门紧闭,等到三更鼓敲响的时候,程德玄在晋王府门口徘徊了很久。一个御医,大半夜不睡觉,跑晋王府门口意欲何为?
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很显然,宋皇后想的是,以相对年幼的赵德芳继承皇位,自己就会顺利地成为皇太后。王继恩也许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他没有按照皇后的交待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了晋王府。王继恩自以为太祖素来打算传位给光义,竟敢不宣德芳,竟赴开封府赵晋王光义。
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德玄坐在府门口,便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召,出门却不见人影。如此情况,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程德玄“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继恩感到怪异,便告以宫中大事。王继恩所称的“遗诏”来自何处,不得而知,程德玄也跟着进了晋王府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大惊,犹豫不行,声称要与家人商议,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皇位将为他人所有了。”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继恩欲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德玄说:“直接进去,何待之有?”三人俱至寝殿。
王继恩先到,宋皇后急忙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回答:“晋王至矣!”宋皇后心里咯噔一下,知道事有变故,自己的图谋失败了,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见到赵光义入宫,宋皇后反应极快,对晋王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代皇帝的专称,宋皇后为了身家性命,说了声“官家”,等于承认了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赵光义哭着对宋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也!”赵光义顺利即位,史称宋太宗。
此后为确立自身即位的合法性,赵普为宋太宗炮制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即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临终前约定皇位的传承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光义死了传位弟弟廷美,廷美死了,传位侄子德昭,正史称为“金匮之盟”。
但是,在皇位巩固后,宋太宗并不愿意传位于四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于是,在979年,将29岁的赵德昭逼得自杀;在981年,年仅23岁的赵德芳暴病身亡;在984年,将38岁的赵廷美以“谋反罪”流放,死于房州。至此皇位传承的潜在因素都被清除,宋太宗的儿子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
《宋史纪事本末》、《湘山野录》等野史却不承认有“金匮之盟”,提出“烛影斧声”一说,认为赵光义谋杀了哥哥赵匡胤。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酌酒对饮……嘱以后事。”
十月十九日夜间,宋太祖赵匡胤召见晋王赵光义,一起饮酒,并向弟弟嘱托后事,屏退了左右侍从。
“左右皆不得闻”,没人知道两人说了些什么,却隐约看见有退避的样子,不一会儿,有人听到皇帝投掷玉斧落地的声音,皇帝大呼:“好为之!”
不久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当时是四更(凌晨一至三点)时分。
宋皇后发现晋王赵光义时“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可见,宋皇后意识到了晋王将继承皇位。
晋王哭着说:“共保富贵,无忧也!”不久,晋王赵光义即位,更名赵炅,史称宋太宗。
也有一些史学家为赵光义极力辩解,认为“烛影斧声”之说属于诬陷,究竟孰是孰非,早已无法查到证据,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143年后北宋灭亡,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建立南宋王朝。由于他在逃亡路上受了惊吓,成了不育之疾,偏偏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了,不得不从幸免于北俘之难的赵氏皇族子孙中挑选继承人。刚开始的时候,赵构仍然想从宋太宗的后人中做选择,但对于自己的祖宗在兄终弟及之后做的那些亏心事,他自己也不能不心中有愧。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一个晚上赵构竟梦见宋太祖赵匡胤领着自己重游案发现场,并泪诉其弟(赵光义)其言非真,兼之害死皇子赵德昭、皇弟赵廷美之事。从梦中惊醒的赵构遍体大汗,终于下定决心。而且据说做此梦者不止赵构一人,还包括他的伯母、宋哲宗之妻隆佑太后。
于是,赵构从宋太祖的子孙中挑出伯琮伯玖为自己的养子,并将皇位传给了伯琮,是为宋孝宗赵眘。宋王朝的帝位转了一个大圈,终于在赵匡胤父子离奇去世一百八十六年后,又回到了其后人的手里。巧合的是,此后南宋诸帝皆是赵匡胤一脉的子孙,而非赵光义一脉之子孙。对于这个结果,不知赵光义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提前二十多年退位?为何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两个问题。
第一个,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第二个,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
先回答第一个。
原本,赵构是有生育能力的。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赵构的妃子潘氏(潘贤妃)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生下一子,取名赵旉。
赵构对这个儿子爱若珍宝,儿子尚在襁褓中,他已迫不及待地拜其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30年),统制官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软禁了赵构,扶持只有三岁的赵旉当皇帝,改元“明受”,史称“苗刘兵变”
“明受皇帝”在位时间只有26天,就被宰相张浚和大将韩世忠、张俊等人废黜,赵构成功复辟。
赵构重登帝位,封“明受皇帝”为“魏国公”。但这位“魏国公”命短,因宫女疏忽踢完翻脚盆受惊吓而死。胆小鬼,跟赵构果然是一个种的。这个宫女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
赵构悲痛欲绝,杀了宫女,追封亡子为“元懿太子”。
有趣的是,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追谥这位“元懿太子”为“靖文元懿殇孝皇帝”,建庙,称宋简宗。
赵构漫长的一生中,所生育的女儿五个,而儿子就唯有宋简宗一人而已。
宋高宗赵构有几个子女?
宋高宗赵构,在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就有1个儿子5个女儿。
宋高宗赵构仅有一亲生之子赵旉,早夭。
赵构为康王时,曾育有五女,后皆被掳。《新安县志》载高宗其中一女于建炎三年被江西县令邓元亮于起兵勤王时于道上收养,长大后嫁给邓元亮之子邓自明。至宋光宗即位,赵氏带长子面见光宗,光宗称赵氏为皇姑,封为郡主,并把邓自明追赠为“税院郡马”,并赐地于东莞。后人散居到香港八乡、屏山、厦门、大埔及粉岭龙跃头等地。
康大宗姬赵佛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洗衣院。
康二宗姬赵神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洗衣院。
康三宗姬,北迁时三岁,死于途中。
康四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康五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养子赵伯琮,即宋孝宗,养母张贤妃
养子赵伯玖,更名赵璩,养母吴皇后
其他类似问题
宋高宗有没有儿子?
宋高宗有亲生儿子吗
历史上宋高宗有多少个儿子?
宋高宗有亲生儿子吗?
宋高宗有几个孩子?
宋徽宗有几个子女?
究其原因,是建炎三年(1130年)二月三日,金将耶律马五率军夜袭扬州时,赵构正在行宫寻欢作乐,闻报金兵已至,“惧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此后,赵构遍寻天下名医(P,南宋就半个天下),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兀术废黜了伪齐刘豫,放出声音,说要立宋钦宗赵桓的儿子赵谌为皇帝,定都北宋旧都汴梁,另建“北宋”,和赵构的“南宋”叫板,一争天下正统。
赵构阳痿不育,无儿无女,他的南宋朝廷,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没有将来的朝廷。
要粉碎敌人的阴谋,就必须定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论理,赵构要定立皇位继承人,就应该在自己的亲子侄辈中找,即在宋徽宗一脉中去找。
但,宋徽宗这一脉,除了赵构本人,其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
那就只能从其他支系中找了。
赵构前思后想,最后决定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当年赵光义既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就没想过要将帝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世间传言说,金主吴乞买是赵匡胤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
赵构觉得,只有把帝还给赵匡胤的后人,才能延续宋朝的国祚。
他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还有一种说法,即《异迹略》中记载,宋太祖托梦赵构,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
除了迷信方面的因素,从实际效果来看,赵构传位给太祖后人,也收获了许多士大夫的点赞,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赵构的禅位时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此年他才五十六岁,正值盛年,而且身强体健,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八十一岁才心满意足而逝,的的确确是“提前”退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知,赵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稍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谋取逃跑计。
禅位期间,金人已经撕毁和约,频繁剽掠。
赵构禅位的主要原因是要拿继位的宋孝宗为挡箭牌,以便于自己轻身逃跑。《朱子语类高宗朝》记:隆兴元年(1163),即赵构禅位的第二年,南宋军队打了败仗,赵构两股振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时刻准备着逃跑。
赵构禅位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自己之前奉行了投降路线,面对金人的侵扰,实在下不来台,有意让宋孝宗上台帮自己擦屁股,给岳飞昭雪。
以上所述,便是宋高宗赵构“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的全部原因。
赵构是赵光义后代,却传位于赵匡胤一脉,都是私心在作祟
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宋徽宗第九子,皇位本与他无缘,没想到爆发了“靖康之变”他成了延续宋朝国祚的关键人物。1162年,56岁的赵构退休了,将皇位禅让于皇太子赵昚(shèn)。
赵昚是没落皇族——,赵匡胤的后代,即使当时赵构无子继位,也可以从太宗一脉选继承人,为什么要选赵匡胤的后代呢?
而且赵构活了81岁,这可是一个长寿的人,宋仁宗赵祯晚年也面临无子继位的问题,却与大国们据理力争了16年,也不愿意立宗室子为储,而赵构却在1132年,即自己25岁时,就收养了赵昚,虽然养子不代表一定继承皇位,但至少说明赵构有传位于赵匡胤一脉的打算。
普通百姓都知道,自家的家产不能给外人,更何况是争权夺利的皇家,赵构又为何要传位于旁系后代呢?
历史上的窃位之说
关于赵光义的继位,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北宋皇宫发生的“斧声烛影”,成了赵光义窃位之说的起源。
尽管赵匡胤母亲一直希望“兄终弟及”,再由赵光义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然而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先后离奇死亡,最后到赵光义传位给赵匡胤一脉时,就不了了之了,自此,赵宋皇位就归赵光义一脉。
赵构选着赵匡胤一脉
赵构为什么选赵匡胤一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127年,北宋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九皇子赵构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同时赵构的儿子赵旉出生了。
1128年,金兵南下,赵构不顾主战派宰相李纲等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南京,逃到了扬州,又从扬州一路逃,先后途经浙江绍兴、宁波、舟山、温州,最后还上了船,在海上飘荡了四个月。
这事弄得很多大臣不满,苗傅和刘正彦趁势逼迫赵构退位,让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位,但各地将领均不认可赵旉,反而发兵勤王攻打苗刘,赵旉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惊吓而亡,自此,赵构失去了他唯一的儿子。
失去儿子的赵构,也面临宋仁宗相同的问题,被大臣劝收养宗室子为养子,将来生了儿子再还回去。
许多人认为,选赵匡胤一脉是因为靖康之变,太宗一脉几乎都被金人祸害了,无人可选。而实际上,当时太宗一脉比较有实力的有濮王的三个儿子赵士从、赵士街、赵士篯,还有扶持过赵构登基建立南宋的安郡王赵士,以及赵构其他叔伯的后代,所以若要真从太宗一脉选人,那可选的对象还是很多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放弃本家,而选旁系赵匡胤一代呢?
宋太祖报仇说
宋朝一向重文轻武,到了后期弊端开始凸显,弄得原本富庶的宋朝疲于应付、残破不堪,南宋群臣们开始怀念国力强盛、太祖英明神武的宋初时代了。
此时上虞丞娄寅亮向高宗上书:“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
意思是说:太祖后裔本来应该得到福荫优待的,但自从太宗继位后,太祖后裔地位越来越低,和庶民差不多,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使宋朝遭受“靖康之难”。
而此时,有一个被俘虏的汉人说,他在金国见到金太祖完颜晟与宋太祖赵匡胤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坊间传言,就是宋太祖回来报夺位之仇。
赵构怕死后被清算
北宋灭亡后,大批皇族沦陷于金人之手,而赵构却偏安一隅,不愿北伐,岳飞、韩世忠捷报连传后,赵构想的并不是收复失地,而是借此作为议和筹码,并迅速收回了岳飞、韩世忠的兵权与金商量议和之事。
从后来赵构的这些行为来看,赵构根本不想北伐,这也导致许多皇族后代惨死异国他乡,因而备受同宗责备,此时,若选太宗一脉继承皇位,将来也有死后被清算的可能性。
但若选太祖一脉,必然对他感恩戴德,奉若神明,同时又赢得”尧舜“的美名,而且还满足了朝臣、百姓渴望太祖治世再现的愿望,何乐而不为。
趁着娄寅亮的上书,赵构顺势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昚和赵璩被选入宫,成了宋高宗的养子。
《宋史》载:“太祖以神武定天拢铀锊坏孟碇馐倍嗉瑁懵淇擅酢k奕舨环ㄈ首冢煜录疲我晕吭谔熘椋?”
尽管皇子有着落了,但赵构却迟迟没有立储,因为宋仁宗传位于养子赵曙,结果却闹出了宋英宗坚持追封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帝的闹剧。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加上赵构也觉得自己的病能治好,万一将来有儿子呢,所以不急于立储。
而在这时,却收到了一条来自岳飞的情报。
据张戒《默记》载:“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意思是,金人打算放回钦宗的儿子赵谌,而赵谌在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此时金人将他放回,意图太明显,就是想看南宋内乱的,若宋朝已经另立太子,那金人的阴谋就不攻自破了。
而此时,朝中也有大臣不断进谏,劝说赵构立赵昚为储君。
最终,宋高宗妥协了,于1162年5月28日立赵昚为太子。
赵构选择赵昚继承皇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隐疾,无子继位很尴尬,而另一方面,却是别有用心的选择了赵匡胤一脉,即是为了满足大臣们的期盼,同时也是为自己在位期间不抵抗,一味逃跑而找退路,避免自己被清算。
虽说赵构当皇帝不怎么样,但他选的继承人还是很不错的。1162年,56岁的宋高宗赵构退休后,赵昚一直对他非常尊敬,让他享受了25年的太上皇生活,还能不时地对朝政指手画脚。
赵昚在位27年,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积极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经济,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所以,赵构选赵昚当继承人,其实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一场私心,为自己的晚年谋求福利。
一只猫定太子?
据史书记载,当时大臣李回进谏说:“太祖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太宗,是因为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陛下如今要立嗣,不妨效法太祖。”
还有的大臣直接指出,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如今默默无闻,如同凡夫俗子一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为了宋室江山的千秋大业,应该从太祖一支中选嗣。
高宗赵构见没有别的办法,同时为了博得一个好的名声,便接受了群臣的建议,与宋太宗的后代不同,当时宋太祖的后代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想在这一千多人之中选出合适的人选亦并非易事,经过一番仔细的搜寻,在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中选嗣,于是就按着辈分的大小,在“伯”字辈的皇族中挑选了七岁以下的男童十人,再经仔细查看后,最后留下了一胖一瘦两个小孩,胖的是伯玖,瘦的是伯琮。
刚开始,宋高宗对赵眘并没有太大的好感,而是中意胖点的小孩,按理说赵眘继承皇位的机会应当也就到此画上了句号,但是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在他放弃做皇帝的梦想之时,发生了一件微小的事情,进而使整个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宋高宗将赵眘(原名伯琮)和胖小孩叫到一起,恰巧此时闯进了一只猫,赵眘正全神贯注地听宋高宗讲话,猫闯进来后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而胖小孩却不同,猫闯进来后他显得很惊慌,再也无心听宋高宗讲话,连忙伸脚去踢猫,动作极其粗鲁,胖小孩这一粗鲁的举动彻底葬送了高宗原本对他仅存的一丝好感,赵构看了很不高兴,说:“如此轻狂,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便留下了伯琮,将他以候选人的身份养育在宫中。
伯琮于建炎元年(1127年)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他的大世祖是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八贤王赵德芳,伯琮入宫后,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异于常人,很受赵构的喜欢,受到后宫的重点培养,高宗派人以行宫新建书院为资善堂,作为伯琮读书的地方,并派学士富才赡作为赞读,伯琮也很争气,尊师重教,勤奋好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便成长起来。
按理说,伯琮被留在宫中之后,皇位继承人非他莫属了,但是他在宫中待了将近有20年,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这让人匪夷所思。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赵眘非宋高宗亲生,宋高宗始终对他怀有成见,他希望多给自己留些时间,渴望出现自己能生育的奇迹;其二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不喜欢赵眘,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她一直劝高宗立赵琢为太子,,而深受赵构重用的秦桧则主张立伯玖为太子,因为伯琮对秦桧充满敌意,坚决主张抗击金国。这使宋高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不知如何取舍。
宋高宗用十个处女选出了赵眘?
有个老掉牙的历史段子,说是这么选出了赵昚。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既可以不使韦太后生气,又可以考验赵眘和赵琢的万全之策:给他们两人分别送去10名绝色处女,待半个月之后再将这些绝色佳丽召回来认真查验,谁破处最少,谁将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宋高宗想出的这个招数很管用,效果也很明显,送给赵眘的十个佳丽被召回来之后完好如初,而送给赵琢的十个佳丽却全部都不再是处女,最终,赵眘通过了宋高宗的考验,顺利地被立为太子,直至登上皇帝的宝座。
在封建社会,皇子皇孙地位尊贵,有个三妻四妾本是极为平常的事,贪婪女色、留连宫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宋高宗何以竟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太子人选呢?原因有二:
一是北宋以来,理学兴盛,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要求士大夫克己守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禁欲主义成为伦理纲常的基本要求,朝廷上也要求皇族大臣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从而形成了一种道德评判,所以伯琮的不近女色就成为道德高尚、品质端正的代表,受到高宗的钟爱。
二是高宗本来就喜欢伯琮,伯琮对高宗赵构非常有礼,孝敬有加,对高宗的教诲言听计从,时时流露出对高宗知遇的感激之情,而且伯琮对时局形势的分析,外交国策的建议每每让高宗深以为是,还曾帮助他识破了秦桧暗中谋划让自己的儿子做宰相的计划,展现出卓越的才华,所以他内心早已决定立他为太子,高宗深知伯琮不是好色之徒,宫闱生活尚称严谨,因而采用了“处女”考验的办法,也幸亏伯琮听从了老师史浩的建议,在美色面前严格自制,经受住了这次“处女”考验,从而登上了太子的宝位。
宋高宗赵构用处女考验后选出来的继承人的传言很无聊
宋高宗赵构用“处女”来考验太子人选,最终决定继承人的事,是真是假还有一些争议。这件事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由于没有子嗣,从皇族中选了两个孩子收养,在最终决定谁为太子的时候,宋高宗采取给每人10名处女来考验他们,后来,贪色的赵璩出局,而10名处女完好无损的赵瑗(宋孝宗赵昚)胜出,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不过也有人对此事持怀疑态度。
后继无人成为困扰宋朝几位皇帝的大问题
没有子嗣也是一个困扰宋朝皇帝的大问题,由于没有子嗣,在宋朝皇帝中,不得不从皇族中收养儿子的就有五位皇帝,分别是宋仁宗赵祯、宋哲宗赵煦、宋高宗赵构、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五人,他们不是没有儿子,而是所生的儿子全部皁夭,只得通过收养儿子来解决继承人的问题。
我们今天说的赵构就遇到了后继无人的问题,赵构在“靖康之难”发生后,成为为数不多幸存的皇子,最终他在南京建都史称南宋,也算得上是宋朝的中兴之主。赵构在位36年,在退位后又做了15年的太上皇,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去世,活了81岁,在历代皇帝中算是比较高寿了。
作为皇帝,繁衍子嗣是皇家的大事,赵构在位期间也是努力“造人”,他有2位皇后,另外有记载的就有12位嫔妃,没有名姓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在这些后妃中有3人为赵构生下过皇子,也就是说赵构曾有3个儿子,但其中2个生下来就死了,只有潘贤妃生下的儿子赵旉得以成活,但也只活了不到3岁就夭折了。这个赵旉在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兵变时,曾被拥立为傀儡皇帝,后来兵变平息后,赵旉被册立为皇太子,但是不久因为在生病中受到惊吓而死,被追谥为“元懿太子”。
在太子赵旉夭折后,大臣们就开始为皇储之事担心,多次有人上书要赵构在宗室里挑选合适人选重新册立太子,但是,宋高宗赵构认为大臣是羞辱他没有儿子,就推脱说当前战事紧张,哪里有时间选立太子?并将上疏的大臣撤职查办,大臣们看到皇帝如此态度,也就没有人再敢于议论立储的事情了。
宋高宗无奈之下的选择
等到后来战局逐渐稳定,立储的事情又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赵构的宪圣皇后有一次做了一个怪梦,不解其意,她和宋高宗说了以后,宋高宗认为是祖先托梦告诉他选嗣的事情,恰在这时,大臣范宗尹有上奏希望皇帝早日决定皇嗣之事。宋高宗就对大臣们说:“太祖皇帝以神勇之武定天下,可是他的子孙没有享受承继之福,现在遭遇乱世艰难,他的后代更是飘零可怜,我若不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怎能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自此以后,宋朝的皇位就一支在宋太宗这一支上往下传继,而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就再无缘皇位了。这一次宋高宗选嗣就决定从宋太祖这一支里选择继承人选。宋高宗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是宋太宗这一支的子孙大多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兵俘获,无法选出合适人选;二是由于宋高宗认为其祖宗在宪圣皇后梦中对选择皇嗣给了暗示。
宋高宗从宋太祖七世孙“伯”字辈中开始挑选合适人选,“伯”字辈的共有1645人,在经过挑选后,从7至12岁的幼童中间挑选出10人,宋高宗进过反复审看,最后相中了一胖一瘦两个孩子。本来宋高宗决定“留胖去瘦”,准备给瘦的那个孩子300两银子让他回家,就在这时候,一只猫从两个孩子身边过,胖孩子突然用脚将猫踢了一脚,宋高宗认为这个孩子太轻狂,就改变主意决定“留瘦去胖”。随后,这个叫赵伯琮的孩子就被留在宫中,改名叫赵瑗,宋高宗将他交给自己的张贤妃抚养。
虽然宋高宗收养了一个儿子,但是从他内心还是没有准备将他册立为太子,他还想努一把力,生下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事与愿违,宋高宗一直没有再有儿子出生。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竟然又从宋太祖子孙中收养了一个孩子,改名为赵伯玖,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储君候选人。见此情景,大臣们又催促宋高宗尽快册立皇太子,但是宋高宗对此并没有理会。
就这样,两个孩子逐渐长大,赵瑗被封为普安郡王,赵伯玖改名为赵璩后被封为吴国公,后来晋封为思平郡王。但是宋高宗对选择那孩子作为太子一直在犹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大臣们再次提出册立皇太子的事情,宋高宗仍然难以决定。据说他有一天忽然灵机一动,挑选了20名还是处女之身的宫女,赐给赵瑗和赵璩各10名。
在过一段时间后,宋高宗让人对赐给赵瑗和赵璩的20名宫女进行验身,发现赐给赵璩的10名宫女全部不再是处女,而赐给赵瑗的10人则完璧如初。宋高宗认为女色可以乱性、可以致祸,赵瑗作为正人君子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选。就这样,宋高宗选择了赵瑗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绍兴三十年(1160年)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宋高宗将赵瑗改名为赵玮。
宋高宗用“处女”选皇储的事可信度不高
选择皇储这个严肃而又重大的事情,用处女去进行考验,有点荒唐。我们想一下,宋高宗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子嗣,才不得不从宗室中过继儿子来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的,他竟然以女色来考验皇储候选人,这有点不合符情理,难道他希望找一个不近女色的继承人,再像他一样后继无人?所以说,宋高宗通过处女选太子可信度并不高。
其实,宋高宗之所以册立赵瑗为太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一是赵瑗比赵璩年纪稍大,而且其“喜俭约,厌恶骄奢”,其品德非常好,另外,赵瑗先是由张贤妃抚养,后来由晋封为皇后的宪圣皇后吴氏抚养,这对他被册立为皇太子也有不少的加分。所以论资历和地位,赵瑗比赵璩都占优势。
二是皇后吴氏为赵瑗在宋高宗面前没少说好话,据《宋史.吴皇后传》记载:“伯琮(赵瑗)性恭俭,喜读书,帝与后皆爱之。”史书中还记载:“后尝语帝曰:普安(赵瑗被封为普安郡王),其天日之表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吴皇后经常对宋高宗说赵瑗有帝王的仪表。吴皇后的态度也对宋高宗最终册立赵瑗玮太子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是有大臣们的劝谏,赵瑗在大臣中的人缘比赵璩要好一些,比如岳飞在见到赵瑗时就认为他英武俊伟,可以立为储君。大臣赵鼎也多次在宋高宗面前称赞赵瑗,宰相汤恩退等人也纷纷上疏要宋高宗尽快册立太子,这些因素也对宋高宗册立赵瑗为太子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赵瑗的身体比赵璩健壮,赵瑗喜爱骑马,具有娴熟的骑术,而且他喜欢打马球,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赵瑗拥有了强健的体魄,皇帝有着 康的身体,对处于战乱的宋朝非常重要,这应该也是宋高宗考虑的一个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说宋高宗通过处女来选择接班人的事并不一定是真的,何况宋高宗自己就是个好色之人,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高宗出宫时一次就带了390余名宫女,可见其好色程度。他自己如此,又怎么可能用女色来考验皇储候选人呢?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正式册立伯琮为太子,改名为赵昚,同年,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了赵昚,是为宋孝宗。他说:“我将社稷托付得当之人,没有什么遗憾了”。
宋孝宗即位后,立即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并重新拜主战大臣张浚为相,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严肃军纪,培养军事人才,开始积极抗金,收复失地,成为南宋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后人评价宋高宗赵构的一生: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说他一生行事,唯选太子最称公允,能上慰天地,下慰祖宗,仅此而已,然而,一则有宋太祖的先例,二来自己没有儿子,所以选立孝宗,也实在是出于无奈罢了。看似荒唐之举,背后也掺杂了些许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