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是去往海外的通行证,向海外展示本国的色彩。护照一次次的更新与变革,经历过起起伏伏,护照变得十分精美,但是它的前世今生是波折起伏的。护照是带着它自身的历史走向我们与世界的。
当战狼2风靡全国的时候,片尾护照背面的一段文字,让所有国人激动万分。这种激动都源于民族自豪感,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自豪。这段话就是: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请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当然这一句话并不是真实存在在护照上的,中国护照的背面没有任何文字。
中国护照的内页是这么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此护照的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quests all civil and military authorities of foreign countries to allowed the bearer of this passport to pass freely and afford assistance in case of need.
这完全是全世界很多国家外交部标准的措辞,大家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
护照的穿越版——关卡通行证
如果单单从护照的功能追溯的话,那么中国早就有了“护照”。在清朝以前,护照的有效范围是在国内,也就是所谓的“关卡通行证”。古代的科技没有现代先进,而且对于地方和百姓的管理也有不少困难。所以,这些通行证的存在极为重要。“关”在古代是要人把守的,很多朝代都为此特意设立了职能机构,以核验过关者的身份还有过关者的过关资格。比如从宏观角度来理解,中原是最体现政府作为的地方,所以要保持地域的安定和谐,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那么山大王或者土匪或者一些蛮夷就不可通行,因为他们的目的大多是烧伤抢掠,会造成混乱与恐慌,自然也不会有关卡通行证了。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通行证就开始盛行,但是那时的通行证一般都是用石头或者铜铸得而成。当然,持有这些通行证的一般也是达官贵人,普通人是不会有通关权利的。之后人们都认为作为通行证,石头或者铜块太过沉重,就改成了较为轻便的竹子。
当然,纸张的发明和盛行无疑是古代通行证的历史转折点。纸张轻便,利于携带,且不易磨损笔迹,对于通行证而言是最好的载体了。所以,后代出现的过关文书,通行文册之类都是原本石制或铜铸通行证的高级衍生品。总而言之,护照并非始于现代,它的历史很久远,它进化历程的背后顶着时代的沧海浮沉。
清朝伊始,竟是出于被迫
护照的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在清朝。清朝的护照和当下的护照,区别只在于纸张形式和照片。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乾隆帝以为,大清王朝,疆土广阔,物产丰富,是无敌的世界大国。但是天不遂人愿,中国关闭国门,错过了世界工艺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时间段。与世界脱轨,后果就是被世界抛弃。清朝的强盛没有维持世世代代。所以当国门被迫打开时,国家处于被动的状态,护照也就被迫产生了。
清晚期有许多人选择去海外务工,海外也大量征收廉价劳动力。许多国家要求清政府必须证明务工或出国人员的身份,所以护照也就在此强压之下产生了。海外要求中国的护照可以证明持有者的身份,清政府为之也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当时的照相技术没有普遍,平常人是不会有照片的,但是又为了证明身份。所以清政府在护照上精准描述了护照持有者的长相。
诞生于清晚期的现代护照,经历了群体护照,一人一单,最后成了单本护照。晚清时期的护照不管是轻飘飘的一张纸,还是印有多国语言的册子,都映射了那个年代的动荡摇摆。
国弱山河犹在,往今爱民情深
清晚期是弱国无外交的时期,被强权压迫。但是那时清政府还是在子民的护照上硬气写下二十七个字,为了保护华夏儿女。这二十七个字是:“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查验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现在看到这话,平平常常。我们的思想里,国家保护人民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理所应当。我们的国家,就应该保护我们的权益。但是,清晚期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一样。清晚期,列强欺辱中国,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患猖獗。中国虽然是千年古国,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历史悠久,可是不作为的清政府没有珍惜好这些让人眼红的宝贝。所以抢的抢,割的割,掠的掠。在那样的压力下,护照上的话,其实应该算作他们为了保护华夏儿女做出的唯一反抗。
那时出国在外国关口被为难的人不占少数。护照上的话也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用处。虽说国家保护子民的行为古往今来没有变过。可是国家实力弱而且孤立无援,态度再强硬别人也不会在意,只是凭心情做事罢了。但那时的时局,那本护照上的文字代表了国家的爱,也给了许多国人莫大的安慰。
一直以来,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太低,好多想去的地方都去不了。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65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开放了免签/落地签,这个数字,也一直在增长!但对比一下能免签100多个国家的德美日韩护照,许多人还是表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