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欧洲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苏联解体,一件是南斯拉夫解体。
苏联的解体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美国阴谋手段下的大国悲剧,但在当时除了二战期间被苏联强行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外,苏联主体大部分加盟国是不想分离的。
只不过是俄罗斯在财长崩溃的情况下,不想让其他难兄难弟吃大户了。
苏联作为沿袭沙皇俄国体系的大国,本质上是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上的殖民帝国。
因此它的解体是早晚的事。
但是南斯拉夫则完全不同,南斯拉夫的解体是宗教对立和民族矛盾导致的分裂过程。
南下的斯拉夫人
塞尔维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世纪,当时欧洲中部的斯拉夫人内乱不断,经常分成几个小团伙打架斗殴。
打着打着这伙斯拉夫人决定就地解散,于是斯拉夫人分化成了三支。
一支往东,成了东斯拉夫人。
一支往西,成了西斯拉夫人。
一支往南,成了南斯拉夫人。
公元7世纪初,南下的这支斯拉夫人慢慢与当地不同的土著融合,大体上形成:
聚居在黑海西岸的保加利亚人
聚居在亚得里亚海的斯洛文尼亚人
聚居在德拉瓦河与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克罗地亚人
聚居在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之间巴尔干中部的塞尔维亚人。
他们统称为南斯拉夫人。
从7世纪末开始,南斯拉夫人和另外两支斯拉夫兄弟一样,陆续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
比如克罗地亚人建立的克罗地亚大公国,斯洛文尼亚人建立的卡兰塔尼亚公国,黑山人建立的杜可利亚国。
塞尔维亚人崛起的比较晚,直到13世纪初他们才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了封建王国。
1217年大公斯提芬·尼曼雅二世加冕称王,塞尔维亚成为封建王国。
1340年,塞尔维亚的王位由杜尚继承,他迎娶了保加利亚国王的女儿,双方结盟攻打陷入内乱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称雄巴尔干。
塞尔维亚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后,杜尚开始幻想构建强大的塞尔维亚帝国,他开始自称"塞尔维亚与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
如同几百年后的南斯拉夫一样,塞尔维亚一直面临着一个困境:
疆域越大,民族越多,统治越难以维持。
杜尚之后,塞尔维亚很快由盛转衰,开启了漫长的悲情历史。
从1370年开始,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巴尔干扩张,塞尔维亚人与穆斯林历史上最牛叉的战争机器迎面相撞,双方互有胜负,一打就是19年。
1389年6月28日,决定胜负的战役爆发了。
塞尔维亚的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战斗,双方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拉扎尔战死,而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也被塞尔维亚刺客刺杀。
最终塞尔维亚王国战败,开始了长达500年被土耳其统治的时期。
从此以后,6月28日就成了塞尔维亚人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不仅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而且历史上几乎与塞尔维亚相关的一切重大事件都与这个日子有关。
比如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充满挑衅地在这天阅兵,极大地刺激了塞族人,挑衅的代价就是被枪杀。
从1459年开始,塞尔维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此后500年间,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人从未真正信服过土耳其人的统治。
统一中的分裂
进入工业时代后,奥斯曼土耳其逐步衰弱,塞族人终于在1830年取得革命成功,塞尔维亚公国独立,然而领土只拥有贝尔格莱德。
1882年王国再立,塞族人重建塞尔维亚王国,并开始不断地领土扩张。
从摆脱控制到真正独立,再到领土扩张,塞族人因为接连的胜利而野心膨胀。
他们宣称受到了“统一南部斯拉夫”思潮的影响,实际上是想以此为借口扩大势力范围。
于是塞尔维亚人开始阴谋挑起战争。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功挑起了一战。
战后,奥匈帝国瓦解。
巴尔干各民族趁机脱离列强的控制,南部斯拉夫人第一次实现了集体摆脱外族的统治和压迫。
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形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
这是第一南斯拉夫,二战后铁托统治的是第二南斯拉夫,而南联盟内战后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邦一度也叫南斯拉夫,即第三南斯拉夫。
从最初的三国联合名字就可以看出,南斯拉夫一开始就存在深刻的内部分裂。
虽然南部斯拉夫民族都是同源同祖,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已不同,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不同。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地区信仰天主教,而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地区则信仰东正教。
双方水火不容,遭受外敌入侵或者利益相同时还可以联合起来,利益不同时各过各的。
这就如同他们的亲兄弟波兰和俄罗斯一样,西斯拉夫人波兰信奉天主教,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信仰东正教,千百年来斗得你死我活,能把对方打死就绝不留一口气。
这种内部分裂在二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战开始后,南斯拉夫被瓜分,亲纳粹的克罗地亚人对塞族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据说前后杀了60万人。
而铁托的游击队也对亲德国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进行无情的报复。
我们很难分清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立场不同还是因为宗教对立。
但清楚的是“南斯拉夫”已经名存实亡,民族矛盾已经在南斯拉夫人直接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1945年随着苏联进入南斯拉夫,铁托在大林子的帮助下成功复国。
当时的南斯拉夫有一个八字真言:
一个领袖:南共终身制主席铁托;
两种文字: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
三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四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黑山语;
五大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
六个自治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波黑;
七个邻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
八个自治区:六个自治共国、科索沃自治省、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这种复杂的局面,意味着稍有不慎这个国家就会四分五裂。
铁托凭借强大的个人魅力(铁腕)和非凡才能(有枪),将南斯拉夫重新拧成了一股绳,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产生的裂痕却是难以弥合的。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各族人民,铁托吸取了第一南斯拉夫内部分裂的教训,开始有意打压“大塞尔维亚主义”,以牺牲塞族人的利益来团结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
铁托这一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留下了两大隐患:
一是塞族人感觉自己吃了大亏,开始记仇,以后找回场子。
二是为了避免塞尔维亚疆域过大,划分自治共和国的时候没有按照民族聚居区来划分。这就导致了克罗地亚境内有塞族人聚居区,还人造了一个民族混居的共和国波黑,这成了隐藏的火药桶。
但只要有铁托在,南斯拉夫的场子靠他的铁腕镇压仍保持着暴风雨前的平静。
剧变
1980年,给巴尔干带来35年平静的铁托去世了。
铁托的离世仿佛是一个信号,一个民族矛盾爆发的信号。
长期被他铁腕镇压的民族矛盾开始迅速激化。
特别是具有“大塞尔维亚主义”的米洛舍维奇上台后,塞族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敌意飙升。
米洛舍维奇一上台就着急为塞族人找回场子,先后撤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领导人的职务,还取消了1974年宪法赋予科索沃的高度自治权。
这极大的刺激了其他各族的危机意识和跑路倾向。
但铁托没了,东欧还有苏联这个老大哥镇着场子,一时也乱不起来。
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几年苏联也没了。
1991年苏联解体……
南斯拉夫塞族人和其他民族从1991年到1999年发生了四场内战。
塞尔维亚人四战皆败。
八年四战,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相继独立。
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相继独立后,塞尔维亚和黑抱团取暖,一起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但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
结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或许可以融合,但宗教只有你死我活,欧洲多次大规模战争都是因为宗教冲突引起。
因此关于南斯拉夫的分裂,其根本原因还是各国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
就这样,连同一直存在争议的科索沃在内,辉煌一时的南斯拉夫一分为七。
曾经的巴尔干雄鹰也如同折翼一般,再难在欧洲发出自己的声音。
1
南斯拉夫地处于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这里是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的复杂性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是造成这里自古以来战争、动荡的基本因素。
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这些民族也没有被同一个政权统治过。大致就是有的独自建国,有的被其他国家统治。一直到一战结束的时候,状况发生了变化。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成为一战导火索。最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同盟国这边损失最大的要数奥匈帝国,直接就崩溃了,国家不复存在。
协约国这边,法国是最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在他旁边,造成威胁。在法国的强烈运作下,战胜国们决定在巴尔干南部的斯拉夫地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想以此牵制住德国。
于是,1918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应运而生了,史称第一南斯拉夫,他是后来真正南斯拉夫的一个雏形,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是当时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国家。
这完全是按照法国人的意愿,将不同民族硬生生攒在一起的,组成一个所谓的强大的斯拉夫国家。从这个王国冗长而拗口的名字上,就让人隐约感觉到一种不安,心中充满了疑问——几个并不友好的不同的民族,他们能过到一起吗?
1929年的时候,可能他们也觉得这个名字太过冗长拗口,就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之所以叫这个国名和一个民族有关,这个民族就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出现得非常早,公元4世纪的时候就出现了。古罗马时期,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都被称为野蛮人。因为这些文明和古罗马相比,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当然,后来斯拉夫人逐渐壮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生活的区域也越来越大。最终居住在东面东欧一带的斯拉夫人被称为东斯拉夫,居住在西方中欧一带的斯拉夫人被称为西斯拉夫,居住在南方南欧一带的斯拉夫人被称为南斯拉夫。他们虽然同根同源,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差异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东斯拉夫、西斯拉夫还是南斯拉夫,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数也越来越多,内部差异也越来越大,都诞生了很多新的民族。以南斯拉夫为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等民族都是南斯拉夫衍生出来的。虽然这些民族之间有差异,但他们还是有一定共性的。
2
1941年纳粹德国剑指南斯拉夫王国,仅仅十天,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就在投降书上签字。可能连希特勒也没想到他们投降那么快。
但有一个人对这种投降行为坚决说不,他就是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南斯拉夫的创建者铁托,一位口碑最好的独裁者
铁托是克罗地亚人,年轻时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进攻塞尔维亚,当时的奥匈侵略军把塞尔维亚平民吊死在柳树上,把他们认为可能的塞尔维亚游击队员挖掉双眼再枪杀……就这比天高比海深的仇怨,铁托搞什么塞克和解咋可能成功?铁托才是那个最积极拆台的。
一战中与沙俄军队打仗,结果被俘虏到了俄国。后来,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作为俘虏的铁托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标。
1920年,铁托带着俄国妻子回到克罗地亚,不久之后即加入了南共。南斯拉夫王国当局宣布南共为非法组织,铁托也被捕入狱。
1925年铁托被放出来,之后的几年却成了监狱常客,经常被当局抓起来关一下,因为铁托此时已成为了南共的骨干。一般坐过牢放出来,都会受到尊敬,也会更加得到组织的信赖。
到1937年时,铁托就开始成为南共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了,1940年当选为南共zongshuji。
南斯拉夫王国10天就向希特勒投降,铁托坚决不答应。他领导着南斯拉夫人民,与纳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挺过来了,二战胜利了。
在铁托的领导下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又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称“第二南斯拉夫”,我们平常所指的南斯拉夫就是这个“第二南斯拉夫”。
3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本身就是缝合怪,是近代削弱和瓦解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产物。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全境多山,自身地缘实力有限,难以孕育强势本土势力,再加上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缺乏强势核心。在政治上,难以整合在一起;在人文结构上,因地处东欧(东正教)、西亚(伊斯兰)、欧洲(中南欧天主教)三大地缘文明势力的交汇,外来文明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了复杂的民族、文化构成。
而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半岛的主体大国,很自然,其国家结构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人文环境高度吻合,体现在:
政治上,因国家内部地缘结构支离破碎,缺乏强势核心势力,导致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足。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不仅指一个政治上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和地缘板块。
人文上,受内部的地缘撕裂与外部各大文明势力的影响,南斯拉夫在民族和宗教构成上非常复杂。境内有五大主体民族: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诺文尼亚语、黑山语;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因民族、语言、宗教的差异,南斯拉夫人被分割成多个实力都差不多的不同族群。
这样一个经历了血与火磨砺的国家,貌似看起来更强了,但其国情却变得更加复杂:一个国家说着三种官方语言,有五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有四种不同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教义里。宗教远高于亲情,民族。
哪怕是奥斯曼时期,南斯拉夫都没有这么糟过。大家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民族,人民都知道有个苏丹,彼此通婚不断,也关系融洽。但是奥斯曼倒台之后,民族意识崛起。铁托统治时期,划分民族。打击大塞族主义。成功的把塞族变成了少数民族。失去主体民族支撑掌控的南斯拉夫。自相残杀后,走向分裂是必然。
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复杂的人文结构,且领土有有限,长久积累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十分尖锐。最终会导致十分艰难维持国家统一的局面。
南斯拉夫各派利益冲突过大,分权民主并适合这里。比如,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的克族人,认为塞尔维亚族抢了他们的地盘,要他们退出克罗地亚;相对富裕斯诺文尼亚,认为中央政府不应该用他们的钱,去补贴波黑的那帮穷鬼。波黑的穆族和塞族,围绕着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更是有着千年的积怨。这些矛盾,用民主的方式显得太无力。若强行搞民主,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最后各方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方式,只能一哄而散,最严重的结果便可能是爆发内战。
既然,分权民主无效,那就只能搞中央集权了。
在中央集权上,南斯拉夫也必须高度借鉴苏式模式。
二战前,当时南斯拉夫王国便以宣扬泛斯拉夫主义来作为维持民族同一的纽带,弥补族群的分歧,进而形成国家向心力。
于是,南斯拉夫只能以红色意识形态和基于领袖“铁托”的高度个人崇拜,来构建国民的共同情感纽带和国家认同。
二战后,红色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大涨。红色意识形态突破了地缘、民族、语言等横向结构限制。主张的无神论的红色意识形态,去取代宗教体系的说服力也越来越强。
培养对红色意识形态认同,可破解南斯拉夫地缘、人文困局。正因如此,在脱离苏联后,南斯拉夫依然坚定的尊奉红色意识形态,以此来维系南斯拉夫国家认同。
不过,红色信仰的纽带作用,仅仅只体现在精神领域,鉴于南斯拉夫国情的极端复杂性,在世俗层面上,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依托。
这就是铁托的绝对独裁与个人崇拜。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形式,独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统治集团的分歧内耗。鉴于领袖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通过塑造领袖的英雄形象,来吸引国民的崇拜和认同,再将这种对现实中客观存在人物的认同,传导到对虚拟的国家的认同上,进而达到增加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红色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与南共以及铁托主观利益考量相结合,共同决定了与苏联分道扬镳后的南斯拉夫,依然整体上继承苏式政治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以及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有力措施,使南斯拉夫在建国后头三十年内,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得到有力维护和保障。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系南斯拉夫国家统一的两条纽带,都出现了松动,且愈演愈烈,最终彻底断裂,不仅导致了南共政权的覆没,甚至还引发了南斯拉夫的解体,与内战的爆发。
所以南斯拉夫的分裂,是铁托一早就埋下的伏笔。
当然,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在铁托的领导下,还是有一段巅峰期的。从60年代开始,南斯拉夫的经济飞速发展,很快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发达的国家,远超苏联。
他们人人享有免费教育和医疗,也有比较可观的退休金。南斯拉夫老百姓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平均每8人中就有一辆汽车。国家拥有宽阔的高速公路,一栋栋小别墅拔地而起……城市里到处都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十分丰富。当时我们中国同志去了南斯拉夫,都无不感到羡慕,将南斯拉夫看成我的发展榜样。
在经济发达的背后,依然无法掩盖南斯拉夫存在问题。不同的民族成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这个国家的向心力一直都不强,仅仅是一种行政上的统一。塞尔维亚人不认为克罗地亚人跟他们亲密而友好,克罗地亚人也会认为黑山人跟他们亲密而友好。
铁托在这方面也有所失误,他下放了太多的权力到各个共和国,中央政府几乎只剩下外交和国防的权力,长期以来各共和国、各民族拥有较高独立自主权,各自为政。
1948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脱离了苏联,结束了不到3年的亲密关系。
在政治上,南斯拉夫有独立自主权力,可是,在国家组织架构设计上,依旧和苏联保持高度一致: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以党治国,南共一党专政,同时,在权力金字塔顶端,铁托掌握绝对权威,近似独裁。
在民族政策上,南斯拉夫采用苏式的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以民族和聚居区域为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塞尔维亚、斯诺文尼亚、黑山、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六个加盟共和国,还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这些加盟国和自治省在自身区域范围内,享有高度自主权。
虽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渐行渐远,唯独在政治体制上,南共仍延续了对苏式体制的传承。由南共的红色出身决定。南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红色世界老大哥苏联的影响并继承。而且,南斯拉夫依旧沿用苏联经典政治体制几乎是其唯一出路。
铁托此人不懂经济,总想对各个共和国一碗水端平。比如这个共和国要建一个钢铁厂,那么其他几个共和国也要建一个钢铁厂,全然不顾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建钢铁厂,有没有经济效益。看似是一种公平的行为,其实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中,典型的为了建厂而建厂,一种政治行为的建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使各共和国感觉公平,反倒无处不在充满这攀比,稍有不公平就怨声载道。
在铁托执政的后期,南斯拉夫国内僵化的政治和民族政策已经令许多民众心生不满,「均等化」的发展政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轮流坐庄」政策进一步催化了这种不满情绪,南斯拉夫解体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铁托只不过施加了一个外力,使得大家表面能抛弃成见,重新回到一起;但铁托死后,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强力人物,能使大家继续联合下去,能压制住“大塞尔维亚主义”,另一方面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也对每年拿出大把的钱去支援落后的马其顿、黑山等怨声载道。
4
铁托在世时,凭借他在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威望尚能统一着国家,当他去世之后国家就散了,人心也散了。这就像老祖母去世之后,儿孙们来往就不会那么多了,都各有各的家,那一个大家庭就不复存在。
铁托为何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一是因铁托在二战中带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驱逐了纳粹德国;二是因他在南共体系内,获得了绝对的权力。
不过,南斯拉夫不是君主世袭制国家。1980年,铁托去世,其作为民族英雄所获得的威望也随之而去。加上铁托并未指定接班人,更没有给接班人培育个人势力和威望,导致南共核心层一下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在各派互相制衡之下,最后形成了一个主席团集体领导,各派轮番执政的局面。不仅大幅削弱了南共中枢的实力,也使领袖个人崇拜的纽带不复存在。
其次,20世纪后期,国际共运陷入阶段性低潮,苏联颓势尽显。红色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萎缩,在民众中的认同度也逐渐下降。在意识形态体系与苏联一脉相承的南斯拉夫也受到了波及。
东欧剧变后,在欧洲红色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也跌到谷底,严重冲击了南共政权的合法性,维系南斯拉夫国民共同认同的另一条精神纽带也出现裂痕。
随着个人崇拜与红色意识形态,这维系南斯拉夫国家统一的两大支柱的崩塌后,南共政权土崩瓦解,原先被压制的内部地缘、人文矛盾又重新爆发,到最后,南斯拉夫直接到分裂解体的地步。
之后,前南地区爆发了为期10年的大规模内战(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0年南联盟总统——米诺舍维奇下台),这个曾经的巴尔干之虎彻底没落。
当然,美国在分裂南斯拉夫中也有重大戏份,特别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直接出兵给南斯拉夫致命一击。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各自独立,宣告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也彻底没落,此后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在冷战时,南斯拉夫一直是高度独立,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而后南斯拉夫也主动放弃红色意识形态,积极向西式国家转型。
1980铁托去世,南斯拉夫的诸多问题便开始浮出了水面。首先经济就不断恶化,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又受到西方“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南斯拉夫终于被推倒了悬崖边。全国冒出了1000多个政党,南共和中央政府被架空。
到1991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四大共和国,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的六大共和国就独立出去了四个,要玩不下去了。剩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在1992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就是我们所说的南联盟,史称“第三南斯拉夫”。
但分裂并没有停止下来。南联盟的一个地区科索沃,其主体民族是阿尔巴尼亚人,占到90%以上,他们要求独立出去,南联盟当然不会允许。然后科索沃的独立武装就和南联盟军队开始作战,北约便以此为借口进行武装干涉。
2003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分裂却还在继续下去,2006年黑山又宣布独立。当初的南斯拉夫共和国中只剩下了塞尔维亚。只剩一个国家,已不可能再继承任何与南斯拉夫有关的东西了。
2008年,科索沃正式从塞尔维亚独立出去,目前已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承认。
我们不知道这种分裂还会不会持续下去,巴尔干半岛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到今天依然存在,民族矛盾也没有和解的迹象。
南斯拉夫为什么会存在,这是个意外,有铁托强人政治下的社会主义,一旦民主化,这种权威不在了,强扭的瓜就要散了。
南斯拉夫:苏联和美国两方都拉拢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半岛一直被称为是欧洲的火药桶。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由于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欧洲虽然是一体的,但其实它也有东西之分和南北之分,西部欧洲比东部欧洲富裕,北部欧洲比南部欧洲富裕。而南斯拉夫恰好处在东西南北交汇的地方,同时又有广阔的出海口。所以,南斯拉夫历来战事不断。
铁托领导南斯拉夫的时候,是欧洲历史上最分裂的一个时期。东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西部的资本主义阵营壁垒森严,苏联和美国在欧洲各霸一方,剑拔弩张。而南斯拉夫处在冷战的最前沿,照理说,南斯拉夫应该是最不安稳的,遇到的危险是最大的,南斯拉夫是注定不会太平的。但是,恰恰是在那个时期,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是那块地域历史上最稳定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团结的一个时期。而且,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会争相巴结南斯拉夫。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是南斯拉夫奉行不结盟政策。
虽然南斯拉夫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南斯拉夫并没有和苏联走得太近。南斯拉夫不像东德,完全依附苏联,成为苏联伸出去的拳头,而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和别的国家结盟,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和别的国家结盟,其实是非常好的,因此可以不受制于别的国家,不被别的国家带着节奏走。尤其是和大国结盟,你必须要积极配合大国做事情,这样常常会搞得自己很难受。比如现在的日本,它和美国结盟,美国要求它必须要和中国对抗。既然结盟了,他不敢不这样做。但是它和中国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它知道中国对它来说无比重要,但它又不能不配合美国,这就是它最难受的地方。
不结盟的国家,反而常常也会被大国拉拢。比如当年的印度,它就是一个不结盟国家。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会积极地拉拢他。南斯拉夫也获得了这样的效果。
二是铁托在国内努力致力于和平与经济繁荣。
南斯拉夫国内所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民族矛盾的问题。南斯拉夫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主体民族汉族,而且汉族文化又具有高度的同化能力,因此,这样就形成了一干多枝的态势。这种态势,极好地促进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和平稳定。
但是南斯拉夫不一样,在南斯拉夫国内,虽然塞尔维亚人数要多一些,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同时,在文化上,塞尔维亚的文化,也对其他民族没有没有太大的同化能力,不可能形成绝对的优势,这就是南斯拉夫最难搞的一个地方。
所以铁托在领导南斯拉夫的时候,他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压制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让塞尔维亚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主体民族来看待。在压制塞尔维亚的同时,努力促进国内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确保一碗水端平。因为,这样也就极好地缓解了国内的矛盾,争端不多,就平稳了。但是也正是这样,将塞尔维亚的力量拆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维系南斯拉夫的能力,也是铁托拆散了南斯拉夫。铁托确实是强人,强人政治的结果也必然是强人死后一地鸡毛,尤其是巴尔干这种火药桶。细思恐极,现在的俄罗斯不是也全靠普京的人治。
参照物是罗马尼亚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名声现在不太好。但在任期间,积极促进罗马尼亚主体达契亚人的生育。对抗,捷克,斯洛伐克族的民族人口。才使得罗马尼亚没有分裂。
铁托去世以后,南斯拉夫后面的领导,尤其是米洛索维奇,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把塞尔维亚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塞尔维亚为主。但是,由于塞尔维亚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其他民族就很不服气,所以才会闹分裂。再加上外部势力的介入,这种分裂就会更加厉害,所以南斯拉夫死后就陷入不断的分裂之中,分成了好几个国家。
另外一个方面,铁托努力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虽然铁托自身比较腐化,但是他同时让国内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并没有人去计较铁托腐化的问题。后来的领导者,国内经济没办法搞得像铁托那样,所以尽管那些领导者可能比较清廉,但是大家都不喜欢他。
总之,由于铁托极好地处理了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矛盾,让自己独立自主,因此他反而成为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是美国和苏联,都会争相与他结盟,让南斯拉夫加入到自己的阵营。
南斯拉夫这一国家消失了?不是消失了,而是回到原来面目
南斯拉夫这个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的国家,曾经也是巴尔干半岛上的统一的大国,成为当时南欧的重要力量,以致于成为欧美和苏联竞相拉拢的对象。然而,这个国家只存在了88年就香消玉殒了,分裂成7个独立的国家。那么南斯拉夫究竟为何突然消失了呢?难道是被火药桶炸翻了吗?
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不假,这一地区长期因民族宗教矛盾战乱不断,在加上外来势力的介入,使这个火药桶一点就爆。
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地缘关系错综复杂,外来势力介入频繁,外部势力的介入成为南斯拉夫分裂的重要推动力量。
南斯拉夫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是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6个国家组成,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人(1991年)。
南斯拉夫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简直就是奇迹,因为其民族宗教等相当复杂。主要的民族有斯洛文尼亚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穆斯林族、马其顿族、阿尔巴尼亚族、马扎尔族、保加利亚族等众多族群,并且各个族群人口没有达到50%以上的,没有单一的主体族群,各个族群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明明流着一样的血脉,说着同一口乡音,世代居住在一起的人,却因为信了某种一神教,而把自己的家园化成了地狱,到底哪里出错了?
比如,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对其他族群实行打压。而出生克罗地亚的有着“优异血统”的铁托总统上台执政以后,在他的认知中,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一方面是外来的民族,另一方面带有着鄙陋无知的特性。采取对塞尔维亚族群的打压政策,从1961年开始,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塞尔维亚人就从占国家人口的42.1%降到了36.3%。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在铁托对主体民族的打击政策下,民族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使得整个国家各个族群之间不能相互融合、团结,无法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由于各个族群的独立性比较强,这就为以后脱离联邦而独立提供了基础条件,为南斯拉夫后来得解体埋下了伏笔。
南斯拉夫各个族群信仰的宗教也不同,因为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受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过,所以信仰的宗教有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南斯拉夫的西部靠近基督教的中心地区罗马,跟意大利接壤的斯洛文尼亚信仰基督教;而塞尔维亚、黑山 、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国信仰东正教;波黑以信仰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为主,科索沃信仰伊斯兰教。各个国家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除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成为南斯拉夫走向分裂的根源。
最终南斯拉夫分裂成好几个小国,不是消失了,而是回到原来的面目。
南斯拉夫和隶属东斯拉夫国家的俄罗斯、乌克兰等欧洲国家本是一个祖先,后来才分裂成了很多的国家,可是语言的语种都是一样的,直到现在俄罗斯还在向巴尔干半岛施压,他认为此地是自己的民众在居住,事实上,俄罗斯的野心我们也昭然若揭,历史上的沙俄就想将巴尔干半岛占领,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
南斯拉夫真正的历史存在也就是从一九二九年到二零零三年期间,还不到八十年的存在时间,而且中间国家时局动荡,经历了很多次的变迁,其实从这期间的国家的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南斯拉夫一直是不太稳定的,它还被称为“世界火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南斯拉夫脱离奥匈帝国独立,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后来又被别国占领,幸得苏联的帮助,才战胜了别国,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迅速,苏联其实是想将南斯拉夫收入自己的囊中,可是南斯拉夫却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铁托虽然自幼在苏联接受红色军事教育,但是面对苏联先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观念,后又不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还是感到十分不满。ta不会加入苏联,也就是所谓的铁托主义,于是,他便坚决摒弃了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政策,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只要对经济有利、对人民有益的事就推行,丝毫不顾苏联的干预。短短数十年间,南斯拉夫就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外交网络和保障机制。
在铁托去世之前,南斯拉夫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人均GDP几乎可以与苏联持平,成为了诸国学习的目标。从战后到70年代短短20年,南斯拉夫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人均GDP更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最富有的国家。南斯拉夫人在铁托时代享有免费教育和医疗,也有比较可观的退休金,平均每3个人拥有一辆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机。
1955 年万隆会议上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加纳总理恩克鲁马、埃及总统纳萨尔、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冷战时期,美苏形成两大阵营,在美苏争霸的特殊局势下,南斯拉夫还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中立的态度,更和尼赫鲁与埃及的总统一同提出了“不结盟运动”,广交周边各国为友。刻意和苏联保持距离,没有加入苏联主导的华约,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这也给欧美西方国家争取南斯拉夫的机会,虽然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各异,但是美欧为了对抗苏联,给予南斯拉夫经济援助,于是南斯拉夫成为欧美和苏联竞相拉拢的对象。不过由于南斯拉夫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引起苏联的强烈不满,苏联联合其他巴尔干半岛上华约国家孤立南斯拉夫,并将其开除出情报系统。
不过苏联为了冲出土耳其对黑海的控制和封锁,贯彻通过东欧平原南下巴尔干半岛,从巴尔干半岛进入地中海的战略,使苏联对南斯拉夫国家的影响和控制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实力大幅衰落,俄罗斯也长期与黑山保持密切关系,得以使用黑山位于亚德里亚海沿岸的港口基地。而一旦黑山加入欧盟和北约,那么俄罗斯将会失去这一出海口。所以,南斯拉夫也成为俄罗斯同欧美势力对抗和角逐的战场。
1980年,5月4日,南斯拉夫共和国缔造者铁托逝世,来自全世界128个国家的209个代表团参加了铁托的葬礼。
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南斯拉夫的“独立”发展还是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于是在铁托离世之后,苏联最终选择将这把握不住的沙完全扬掉,不采取任何形势的援助来帮助南斯拉夫新任领导人树立起中央权威。
南斯拉夫还持有百万规模的军队,装备有当时先进的武器,被称为“巴尔干猛虎”,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南斯拉夫能够脱离苏联控制而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但随着铁托的逝世,盛世背后的隐患渐渐浮出水面。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被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最终爆发,塞尔维亚人民纷纷走上街头抗击着克罗地亚人的完全领导,曾经被歧视的其他联合国家也在不断向中央“输血”之后终于走上了抗争之路。
1991年,斯洛文尼亚率先举起了独立的大旗,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马其顿跟紧脚步,纷纷从南斯拉夫的控制中挣脱出来,南斯拉夫内战爆发。
南斯拉夫成员国也纷纷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而独立,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而欧洲和美国对于独立的国家马上宣布承认,欧美的分化瓦解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然而,对于南斯拉夫解体后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建的南联盟欧美也不放过。为了使其继续分裂,欧美一方面对南联盟实施经济、政治、军事制裁,另一方面继续对黑山和塞尔维亚进行分化和瓦解。
1992年,南斯拉夫正式宣布解体,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科索沃地区现在也是半独立的形态,所以说,多民族之间宗教冲突和领导人的错误决策使得在历史上起起伏伏七十四年的南斯拉夫从世界政治版图上消失。
1999年欧美借科索沃危机之际出兵轰炸南联盟,使科索沃在欧美的保护下最终得以从南联盟独立,南联盟进一步解体。
2006年随着黑山的独立,标志着南联盟完全彻底的解体,这个存在了88年的巴尔干大国从此不复存在。2008年,科索沃正式独立。
南斯拉夫是一个从灰烬中重生的国家,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为历史的发展贡献出无限的经验和价值。
从其起到引领作用的方面来看,首先,南斯拉夫不畏强权,一生一直都在抗争的道路中发展。无论是在克罗地亚皇室的统治下,还是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的人民永远将真理作为自己行事的唯一准则,哪怕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苏联都无法控制这个国家的发展。
其次,它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圈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国家之间的矛盾做了很好的缓冲,也成为了世界和平的绝对原因,这也得益于南斯拉夫对于人民利益的重视。
但是在其失败的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其一,就是它难以平等对待本国的所有民众,几次民族的“清洗”可谓是伤透了塞尔维亚人民的心,加剧了民族的内部矛盾。
其二,就是南斯拉夫在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味索要,而没有付出。这对于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在不断索要之后南斯拉夫开始将很多事情认为是理所当然,于是在这些国家愤怒地断绝了它的资源来源之后,也成为了它解体的导火索。
就是南斯拉夫传统的皇室统治思维根深蒂固,在过分谋求皇室的利益时自然会阻碍国家的整体利益,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便会不断被激化。
最后,就是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在铁托离世之后,南斯拉夫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可以领导国家发展的掌舵人,这也成为了南斯拉夫最终走向解体的最后一把刀子。
南斯拉夫虽然在历史的舞台上仅有七十四载的发展历程,却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反思和价值,它的解体并不是终点,而是世界发展之书上的绝美一章。
综上,南斯拉夫作为一个时代已经终结,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主体民族较为分化,再加上民族政策适用不当,导致各民族之间不能有效地团结和融合,没有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这是导致国家分裂的内在原因。而欧美国家对南斯拉夫的渗透和分化瓦解对南斯拉夫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叠加多种矛盾,最终使这个巴尔干半岛从地图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