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皇帝的称呼繁多,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一般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等。在这之中,庙号是大臣在皇帝死后取的,是帝王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的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称呼。
据记载,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并且,在庙号之中,能称“祖”的,一般都是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或是开国皇帝对自己祖先进行追封,之后的皇帝则普遍以“宗”为庙号,我们所说的“祖宗”就源于此。“祖”和“宗”分别代表什么。“祖”一般意义上代表着这个皇帝是开国皇帝或者功劳等同于开国,“宗”则代表着守国皇帝。很明显,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的皇帝都应以“宗”为庙号。但是,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却有三个皇帝庙号都带有“祖”。
努尔哈赤称“祖”毫无疑问,作为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他在二十五岁时南征北伐,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割据辽东建立后金。在这一点上,他与汉朝时的汉太祖刘邦、明朝时的明太祖朱元璋类似。
“庙号”发展到清代,从总体来说,早已失去了“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的本义。就算是庙号所用之汉字,与君王的实际作为也可以有千里之遥。譬如光绪皇帝,一辈子受制于慈禧太后,又有何德何能可以与远赴万里之外恢复故国的西辽创建者耶律大石共用一个“德宗”庙号呢?
实际上,帝制发展到清代,皇权登峰造极,“庙号”在本质上已经沦为吹捧前代皇帝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一朝三祖”的奇观。曹魏有“三祖”。但其中的曹操是追尊,在世时并未称帝。因此实际上只有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睿)两位皇帝称“祖”。反观清代,迁都北京不久,就追尊顺治帝的八世祖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五世祖福满为兴祖直皇帝、高祖昌安为景祖翼皇帝、曾祖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要是算上这几位没当过皇帝的祖先,那就是不是“一朝三祖”而是“一朝七祖”了。
既然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庙号被定为清太宗,其子顺治哪怕作为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也不太适合被称为清世祖,加之其孙康熙也成了清圣祖,这让皇太极情以何堪?
一朝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偏偏三祖中间尴尬地夹了一个清太宗,的确有点乱,有点滑稽。这荒唐事的幕后推手,就是孝庄。皇太极死后,虽然有辅政大臣,但最后拍板的一定是继位的顺治之生母孝庄皇太后,从一定意义说,皇太极的太宗文皇帝之庙号谥号,是孝庄主导的。
顺治死后,八岁的康熙继位,虽然仍有索尼、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最后话事的还是孝庄太皇太后。顺治的世祖章皇帝之庙号谥号,确切地说也是孝庄确定的。顺治帝福临是清朝的第一位入关称帝的皇帝,顺治之前,他的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父亲清太宗皇太极都在关外,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之主。因此,在福临死后,大臣们给福临定庙号时,就选择了“祖”字,谓其形同开国。孝庄让儿子顺治成“祖”、丈夫皇太极为“宗”,或许是孝庄对当年皇太极仅让她成为四妃之末的报复,否则很难解释这反常逻辑。
康熙的圣祖仁皇帝,庙号谥号都美的无以复加。康熙皇帝已经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第四位君主了,而且他的爷爷皇太极已经称为“太宗”,后嗣君主自然也应该循例称“宗”,父亲福临称为“世祖”尚有情可原,康熙帝凭什么称“祖”呢?
在鞑子满清看来,康熙皇帝简直是大清最好的皇帝。康熙皇帝在位共六十一年,是为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位帝王八岁登基,在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教导和帮助之下,年幼之时便除鳌拜夺回帝王权柄。执政初期,国内外的形势都不算好,既有内忧,也有外患。
在内,吴三桂等藩王势力雄厚虎视眈眈;在外,沙俄远征军垂涎我国疆土,不停骚扰我国北方边境。在严峻的形势之下,年轻的康熙皇帝没有退缩,他坚持用兵,以保证国家的领土完整。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旨“撤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由,拉开了一场全国性叛乱的帷幕,全国各地的反叛势力纷纷反抗清朝统治,清政府在短时间内摇摇欲坠。
对此,年轻的康熙帝制定了对策——针对打击吴三桂,绝对没有任何讲和的余地,对待其他叛变者则采取招抚政策,以达到分化削弱叛军的效果。康熙二十一年,在这位皇帝坐镇北京城的指挥下,三藩全部平定。而后,康熙帝并没有停下脚步,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趁台湾政权内部政变之时,派遣施琅率领水师出兵台湾,台湾被收复。
而后,面对沙俄远征军在我国边境的多次骚扰,康熙帝派军将其围困于雅克萨,最终,签署《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 但却是彻底失土条约。之后,康熙皇帝又亲征准噶尔将漠北地区纳入大清版图之下。可以说,中国现今的版图,基本上是在康熙皇帝的手中真正确定下来的。
在鞑清看来,康熙帝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也因此,康熙被评价为了“千古一帝”。揭秘“康乾盛世”的历史真相 这是哪门子的盛世?因此,在位六十一年的玄烨驾崩之后,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礼部、翰林院奏请继位的雍正皇帝确定庙号时候,就拟称“宗”。但事情偏偏出乎意料,雍正皇帝虽然承认皇考(康熙皇帝)“本应称宗”,但借口康熙帝功绩超群,“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则为开创”,所以“宜崇祖号”。当朝皇帝既然已经有了授意,诸王贝勒、文武大臣一阵忙碌以后,确定康熙帝的庙号为“圣祖”。这位皇帝虽然只是清王朝的守国之君,但是在鞑清时,他的功业显著形同开国,所以,一致决定为他上庙号时以“祖”尊称,毕竟清朝矮子皇帝里拔姚明。
问题在于,此前“圣祖”这个庙号只用过两次,一次是西南一隅的大理(在今云南)统治者郑买嗣,小国寡民固无足道。另一次是北宋的宋真宗,追尊赵公明(民间传说中的财神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这更是天上神仙的尊号,与人间无涉了。“圣”这个字眼,来自《尚书》里的“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作为最贤明的君主的称颂之词。在清代之前,就连用过“圣宗”庙号的也只有辽圣宗耶律隆绪一人,何况“圣祖”?康熙皇帝的功绩果真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么?
但雍正皇帝就是给老爸玄烨用上了“圣祖”的庙号。不仅如此,雍正皇帝还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康熙帝的灵柩葬于东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之前都是火葬)。这还不够,雍正皇帝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这一借口,把自己处理政务的地方从“乾清宫”移到了“养心殿”,进而在养心殿、景山寿皇殿等处供奉康熙帝神主、遗像。这实在是有尊崇过度之嫌,不能不令人联想到流传至今的雍正皇帝即位疑云。对先帝格外尊崇或许是“四爷”宣示继位合法性的手段,也未可知。
有种观点认为是弑父夺位的雍正找补之举。雍正的世宗宪皇帝,说明乾隆并不太认可他。乾隆的高宗纯皇帝,也许还有嘉庆将之比为非得当几年太上皇才过瘾的宋高宗的嘲讽意味。
乾隆驾崩前留下遗命,“庙号毋庸称祖”,即叮嘱嘉庆及众臣工千万不要给他加上“祖”的庙号,称“宗”即可。乾隆的庙号后被确定为高宗。个人认为,乾隆此举有点矫情了。他特意嘱托不要称他为“祖”,其实他也压根不够称“祖”的资质。康熙崩后之所以被称为清圣祖,实则是雍正为显示仁孝超格硬加的,毕竟康熙之前已经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两个“祖”了,按惯例康熙只能被称为清圣宗。
乾隆不让嘉庆给他加“祖”庙号,有没可能是故意提醒儿子呢?以他的一贯骄傲自矜来看,这事也不是没有可能,否则明知道自己会被称“宗”还要多此一举?
更怪的是,努尔哈赤的谥号起初为“武”,而非开国皇帝专属的“高”,后来才改为高,如果不给努尔哈赤加谥为“高”,这个“高”可能就会被加到顺治身上,太奇怪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通常来说,开国皇帝凭开创之功庙号为祖,之后守成皇帝只能称宗。作为入关后的满清第一位皇帝,顺治被称为清世祖还说得过去,康熙称祖已是超格,更不要说乾隆了,虽然他自诩“十全武功”。
道光驾崩前也留下了一道遗旨,说他治国期间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了,对不起列祖列宗,死后牌位不进太庙,祭天时也不用郊配(是指帝王行郊天祭礼时,以始祖配祭)。
继位的咸丰听了一半,即道光牌位进太庙,否则后人无法祭拜,但“毋庸郊配”这款就按道光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