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临海地标变迁
40年,往事并不如烟。
40年前,临海城旧、路窄、楼矮,人们为生计而忙碌;
40年后,城美、路畅、楼高,人们为品质生活而追求。
上世纪80年代临海城区
古城新貌
灵湖新城
40年,每个地标性建筑的变迁,背后都是一串耐人寻求的往事。
市政府——
上世纪80年代的临海市政府(就是现在的临海耀达商场)
1995年,临海市政府新大楼落成启用(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99号),拉开城区东扩的序幕。
2018年10月1日,国庆节。早上7点半不到,临海市政广场上已经来了数百名自发前来观看升旗仪式的市民。
这样庄严的仪式,每天都在临海的市政广场举行。
18年来,风雨无阻,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成了临海的一道特殊而庄重的风景线。
台州府城墙——
在问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
你是大人口中的历史传奇,
是趴在爸爸背上“走”完的郊游。
肇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的台州府城墙,郡守辛景在大固山筑城抵御孙恩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修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瓮城,此后城墙虽屡经整修,但基本形制再未变更。
1995年8月,临海市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同年,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开工。
1998年,历经三年,台州府城墙全数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了台州府城墙工程完工剪彩。
登上揽胜门,看东湖的水光倒映着天空,
看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浸染小城一隅,
看冬日梅园,簇簇梅花下张张爱笑的脸庞。
纷至沓来的不仅是游客,
哪怕是地道的临海人,从小生活在临海这座古城里,
抬头便可以看见长城,转角可以遇见东湖,
但眼皮底下这些风景似乎都怎么都看不厌。
车站——
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
以为告别还会再见,哪知道一去不还。
临海崇和门老车站,也是临海的第一座车站。
那时的私家车遥不可及,别说动车,整个台州都没一寸铁路也没。
2000年,临海新客站落成运营,
2018年的9月12日,随着最后一班车发出后宣告谢幕,
你以为的新客站,成了记忆里的老客站,
这座陪伴临海人10多年的车站,再见喽!
2017年5月19日,临海客运中心正式搬迁至临海大道。
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窗外换了季节,
车站也一再搬迁,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是否有些怀念,十几年前,
去趟杭州,排着长队,问举旗子的检票员拿矿泉水、小面包的日子?
街心公园——
很多人都知道,临海有一个灵动的别名,叫“鹿城”。
30多年前,去三角马路的街心公园,叫“旅游”。
和三头“奔鹿”合影,是80、90后临海人的集体童年回忆。
矫健的公鹿和母鹿带着一只懵懂可爱的小鹿呈欢快地奔跑状,“跑”进无数人的记忆深处。
1986年,对于城区面积只有7.9平方公里的临海来说,街心公园无疑就是城市地标了。
现如今,周边的建筑、商铺一换再换,但那头奔鹿,被绿植包围,还在记忆里的那个地方,看车来车往。
大老鹰——
大鹏展翅临东海,背负青天足乱云。
愈是惊涛愈奋发,雄心自在不同群。
1996年,临海大转盘建成。
1996年,为减轻104国道交通压力,临海建成靖江路,靖江路与崇和路交界处为立交。
那只53米高15米长的“大老鹰”(鹏雕)展翅翱翔,很快取代了“奔鹿”在临海人心目中地标性城雕的位置。大老鹰成为了临海的新标志和旅途上的导航。
大老鹰见证着临海的变化,向往来的客人展现临海展翅高飞的气度。
随着交通发展,靖江转盘已经起不到原来缓解交通的作用,大转盘由立交改平交通行。
2013年8月17日,大老鹰搬迁到旧址背面100米处的新家,100米路飞了半个多小时。
当时向市民公布了几套方案,一是把老鹰彻底拆除,二是往东移至大田,三是就近移。”
最后初步定下3个安置点,一处是在旧址北面100米,另外两处是在旧址的东北面。
为了让市民最直观地感受到“大老鹰”搬家后的视觉效果,指挥部还专门在这三个点放置了氢气球,最终有近68%的市民认为在旧址北面100米处安置“大老鹰”比较好。临海还是民主的,城雕搬迁问政于民。
在很多市民心中,它已不单单是一座雕塑,而是浓缩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崇和门——
2001年,崇和门广场建成,成为临海市民新的休闲娱乐聚集地。
这里曾经临海最繁华的商圈。
添置过年的行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崇和门。
改造前的崇和门
2002年4月,国内县市首家多厅影院——崇和影城开业,也是浙江省内县级影院前三甲,当时,更是吸引了周边各县市区的人来此大饱眼福。
现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来广场上娱乐休闲的市民仍络绎不绝。
桥——
东临东海,灵江穿境而过。
桥梁成了南来北往的人们重要的交通方式。
1977年西门浮桥
没有围栏、看上去还有点危险。
建设中的望江门大桥
当时的人们观望大桥的建设
灵江大桥旧照,又称一桥,1965年10月1日通车:该桥长549.6米,宽9米,双向单车道通行。
1992年建成的望江门大桥,建于1994年12月。望江门大桥为简支梁桥,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设计荷载为汽-10,只允许小车通行。
台州市第一座斜拉桥———临海大桥(惯称为三桥),2007年7月9日完工,是江南分区与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桥长306米,线路全长927.32米,桥面宽31.2米,为目前国内最宽,双向六车道通行。
台州中学——
时光荏苒,百年台中不断谱写辉煌,
名称更迭变化,校区扩大更新,
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这里度过自己人生最充实的三年。
1980年代台州中学老校门
台州初级中学
北固山下,那是很多人记忆里的老台中。
那几年,诺基亚的辉煌刚刚崛起,学校里一小撮人最先开始有了手机,白屏诺基亚已经是高端配置,彩屏的塞班智能机稀罕程度完爆今年的Iphone X。哦对,那时候,苹果还只是一家做电脑的新公司,更不知iPhone为何物……
那几年,校园里流行将校服下摆的松紧带拆掉,宽松晃荡的校服是许多人后来回想起来穿过最舒适的衣服……
那几年,街上还没有这么堵,哪家同学家里有私家车还是新潮事儿,马路边也没有各种小黄小蓝小绿共享单车。校门口旁,蓝色自行车棚里,五花八门的自行车是绝大多数人上下学的“专属座驾”,有辆捷安特山地车,已经是“高富帅的”配置……
时至今日,位于灵湖侧畔的台州中学新校区,早已绿树成荫,运作如常。
想要借一幕青春,想要求一段情节,让我客串一回那曾厌恶不及的课堂。
巾山路——
摇一树春暖花开,
剪一抹玉兰花海,
临海,我愿与你撞个满怀!
1970年代的巾山路
巾山中路是玉兰花开得最繁盛的一条街。
当早春的风还带着微微的凉意,
满街的玉兰花已经兀自开放。
商场——
1993年,詹耀良以每亩100万元购得临海老市政府所在地的23亩土地的使用权。100万元一亩地在当时算得上是天价了,买下之后在临海当地引起了不少轰动。
1995年,临海市政府迁走。第二年年初,临海耀达商场开始动工,1998年竣工。当时的台州还没有一家大型购物商场,耀达商场开业当天,几千名市民齐刷刷地涌入。
20年间,耀达商场几经整改,一楼卖时装如今改成了卖家电。
临海第一家kfc就开在商场边上,还记得如今已下架的香芋甜心、田园脆鸡堡的味道。可惜的是,由于临海市中医院的外扩,这家kfc也歇业了。
2016年,靖江中路的耀达大厦开业。
当下,说起逛街、吃饭、聚会,银泰城似乎成了不二之选。
吉利——
40多年前,我的父母还没相爱,我还没出生。
汽车梦似乎还是天方夜谭。
上世纪80年代,
李书福还扛着相机给人拍照,
开冰箱厂,
后来开始造摩托。
1980年代
早年吉利摩托车生产线
1998 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1998年8月8日,吉利研发的第一辆豪情轿车在浙江临海基地建成投产下线,开启了民营造车企业批量造车的历史。
2010年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并于同年8月2日完成交割,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公司。
如今的吉利汽车生产车间
90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
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到“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再到“做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引领者”,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集团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图片来源于临海市委宣传部、临海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