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避讳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则,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各种各样的避讳大体上都离不开这个大的规则。在这个大规则中,为尊者讳是最为必要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又有那么多的皇帝,说起避讳来就会非常的多,比如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避讳就是皇帝的名字,姓氏是早就有了的,可以不用避讳,但是后面的就必须避讳了。
历史上姓名的避讳与更改你都了解吗?
几年前,河南省登封市就出过一件改姓的事:该市唐庄乡张村村民宋秋丽从派出所领到了新的户口本和居民身份证。在新的户口本和居民身份证上,她丈夫的姓由“苟”改成了“敬”。这一改,揭开了一个“苟姓人家原姓敬”的历史真相。原来,在五代以前,姓“苟”的人本姓“敬”。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统治时期,朝内有个大臣姓敬,犯了这位石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石敬瑭便下令让他改姓“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身之祸,这位敬姓大臣及其家人从此被迫改姓“苟”。这样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苟”姓是“敬”为避讳改之 后人“苟”姓难忍外号小狗
其实,像“苟”姓这样的遭遇,在封建社会并不鲜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圣人、长官及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随意叫和写的,平时用到与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开或改写,这就是所谓“避讳”。这一法规,在封建社会要求极为严格,一旦犯讳,便会大祸临头。
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如秦始皇名嬴政,将“正月”改叫“端月”;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被改成了“茂才”;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字代替民字,而“观世音”被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避讳大体分为两类,即国讳和家讳。避统治者之名叫国讳,也称公讳;避自己祖先和尊长之名叫家讳,也称私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自身“安全”,不让人随便诅咒伤害自己,尤其是对自己施行巫术;另一方面为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便强迫臣民避用他们的名字。这便是国讳的开始。
到了秦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法规也初步确立。秦始皇姓嬴名政,为避“政”字,便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便改“楚”为“荆”。
西汉中期以后,避讳制度进一步确立。为避皇帝名讳,犯讳者必须改姓换名。例如汉明帝名刘庄,为避“庄”讳,凡姓“庄”的一律改姓“严”。当时还一度将已死去数百年的庄子改称“严子”。直到汉朝覆亡后的魏晋时代,“严”姓才恢复为“庄”姓。
三国孙权之太子名和,不但避讳“和”字,还避讳同音字“禾”,《三国志·吴主传二》云:“(赤乌)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
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更加严厉,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如简文帝时期,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以表示对父、祖的孝心。《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东晋桓玄初任洗马时,有一个叫王忱的人来看望他,他便设宴招待。王忱因刚服用过五石散,不能吃冷食,便频呼取温酒来。而桓玄的父亲名温,他一听到“温酒”犯了父讳,便大哭不止,一直哭到不能出声。
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末代皇帝,避讳真的不少。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为避隋炀帝杨广之“广”字,一下子就改掉几十个城市之名,其中广饶县改东海,广安县改延安,广都县改双流,广化县改河池,广州改为番州,广陵改为江都等。
也许是杨广的名声不太好,隋炀帝杨广是昏庸无道的暴君 为何老想着洗白?有些城市在以后又恢复了原称。
避正讳“广”字
代字:凡遇必要避讳之字,改用他字代替。(以同义字最为常见)
“广”在隋代可以用以下的字代替!
①以“大”代“广”
②以“博”代“广”
③以“阔”代“广”
④以“开”代“广”
避讳更改的地名有:
广安改延安
广昌改飞狐(枣阳)
广长改修城
广城改乐寿
广川改长河
广德改大德
广定改浦江
广都改双流
广恩改洮河(洮阳)
广丰改丰城
广福改安福
广汉改绵竹
广乐改河池
广梁改大梁
广陵改邗冮
广洛改金明
广牧改安兴
广年改永年
广平改永平
广戚改大戚
广宁改汝北
广饶改东海
广润改灵武
广通改通义
广武改?门
广县改大县
广泽改连山
广阳改汶山
广州改番州(鲁州)
南广改南溪
至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
唐朝建立后,为避讳李渊祖父李虎的名字,遇“虎”则改为“武”,比如虎牢关就改成了武牢关,韩擒虎有时候会被记载为韩擒武。
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父辈祖辈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时候有一个叫冯宿的官员,曾经被任命为华州刺史,但是他并没有上任。原因就是他的父亲名为冯子华,需要避讳“华”字,这个的话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著名诗人李贺的遭遇就比较悲催了,就因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他就不被允许参加进士考试。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李世民继位之后,对于避讳有自己的看法,毕竟“世”和“民”的出现是非常广的,如果都要避讳会给百姓造成很多麻烦,因此李世民要求只要不是这两个字一起使用,就没有必要避讳——“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旧唐书·太宗本纪》),也就是说可以单独使用“世”或者“民”,这让百姓长舒了一口气。但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凡称“世”的一律改为“代”(唐朝和明朝都是代宗 这俩庙号代宗含义大为不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就是将原来的“三世”改为“三代”。
李治继位后,也要避讳“治”,于是治书侍御史改名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改名为司马,治礼郎该名为奉礼郎。而且李治还要求避讳父亲李世民名字中的“世”与“民”,李世民不在意的东西,他这个儿子不能不在意,于是六部(吏、民、礼、兵、刑、工)之一的民部就被改为了户部。介绍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在卷三中《尚书户部》记载:“隋初日度支尚书,开皇三年改为民部,皇朝因之。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明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户部。”由此可见。“民部”改为“户部”发生在贞观年间。而贞观虽是唐太宗的年号,但贞观年间和唐太宗在位期间不能完全画等号。《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病逝。很快,继位的唐高宗李治,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旧唐书·志·职官一》)。显然,这处避讳,发生在太宗去世不久,高宗刚刚继位并在当年仍沿用旧的贞观年号时。综上所述,将“民部”改为“户部”是在贞观末年,是唐高宗为表达对先帝李世民的孝心和尊崇而改动;但不能说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
而唐朝著名将领李勣的名字也一改再改,最开始李勣的名字是徐世勣,归附大唐后被李渊赐姓李,成为李世勣,也没有为避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世”字。但高宗李治却特别看重避讳,上台伊始就为避先帝名讳而改“民部”为“户部”;至于几朝元老李世勣也在“永徽(高宗年号)中,以犯太宗讳,单名李勣焉”(《旧唐书·李勣列传》)。李世勣就成了李勣(徐世勣为什么要改名李勣?原因是什么?)。凡此种种,后世的避讳也是只多不少。
唐肃宗最看不起小人安禄山,以其为国仇恶闻其姓,把当时有“安”字的城市名一律改掉,于是改了几十个城名。据《举例》卷二记载,他把当时的安康改为汉阴,同安县改为桐城,绥安县改为广德,宝安县改为东莞,安昌县改为义昌等。有的不但改原字,连同音字也一律改掉。
唐德宗李适避讳就宽多了,他不但避讳“适”,连长得像“适”的“括”字也不放过。《闻见后录》卷二六云:“处州,旧为括州,唐德宗立,当避其名,适处士星见分野,故改为处州,音楮。
唐宪宗李淳,也是连同音字都要避讳,《旧唐书·宪宗纪上》说:“丁未,改桂州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到了宋太宗赵匡胤时,蒙州正义县又改为蒙山。不过,赵光义还算通情达理,允许同音字存在。他把丹州义川县改为宜川,常州义兴县改为宜兴,郴州义章县改为宜章,戎州义宾县改为宜宾等。
从以上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安禄山的“安”字是“憎讳”外,其余全部是“敬讳”。“敬讳”是避讳的主流。至于“忌讳”,多是凶杀不吉字眼,地名中很少用到,所以在史书中也很少有因“忌讳”而改名的城市。
宋朝的避讳制度比唐朝更进了一步。在宋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宋孝宗赵眘虽然是中国历史少有长寿且有作为的帝王,但是在他治内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为由辞去这一差使。
与以上朝代相比,清代的避讳制度最为严苛。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清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入关之初,避讳制度并不严格。如顺治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按讳法本应避“福临”二字。可是当时顺治皇帝下诏,宣布凡遇自己的名字“福临”二字,可不用避讳,不可因他一人而使天下人无福。可是到了乾隆时期,避讳制度变得空前严厉,不但皇帝的名字要避讳,连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违者常常引来杀身之祸。如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一本叫《字贯》的书中触犯了康熙玄烨、雍正胤稹和乾隆弘历的名讳,使得乾隆龙颜大怒,认为“大逆不法”“罪不容诛”,竟因此将其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战。都说了祖宗顺治皇帝都不在乎天下人用“福临”了,可是乾隆却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这个违背祖训的孬种。
到了慈禧太后时代,避讳变得更加离奇荒唐。尽管慈禧是封号而非其名,却不让大臣和百姓的名字带“禧”字,凡带“禧”字的名字统统要改名。慈禧喜欢听戏,戏班里的人知道慈禧讳言“禧”字,因此凡带“禧”字的戏一律改名——《红鸾禧》改为《秀才讨饭》,《喜崇台》改为《登台笑客》……这种自作聪明的避讳,除了彰显愚昧,只能徒留笑柄。
当然晚辈不用上一辈的名字,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而他的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再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洵儿子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凡此种种,其实有很多时候避讳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那么隋朝的皇帝姓杨,“羊”会不会被避讳呢?实际上史籍中并没有记载这个避讳,也就是说杨坚也好,杨广也好,都没有认为应该避讳“羊”这种动物。《隋书》中处处可见“羊”的身影,要知道古代祭祀大礼上,羊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祭品,它与牛、豕合为太牢,还有一个是少牢(羊、豕),该祭祀就祭祀,该宰羊就宰羊,所以百姓照常养羊、杀羊,而且“羊”在隋朝似乎也没有改名字。
当然隋朝也不是没有避讳,比如名字,还是需要避讳的,杨坚的父亲杨忠,其中的“忠”字就需要避讳,一般改成“诚”,连带着同音字“中”也需要避讳,需要用到“中”的地方一般会代之以“内”,比如中书省被改为内史省等。
总起来说,唐朝以前的避讳还是比较少的,但唐朝之后,宋元明清时期的避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关键很多避讳只是一时的,过了这一时,又改为另一个避讳。有些避讳甚至跨越了千年,比如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到了清朝康熙时期,硬生生被改名为李元霸,只因为康熙帝的名字是玄烨。
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废除。不过,有些家讳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不直呼父辈的名字,不用父辈名字用过的字起名等,这些都已成为表示尊敬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语言等都不会造成危害。
在我国古代,城市的改名易称,大多因为汉字的避讳。翻开古典史籍,发现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有的城市因避不同人的讳,还不止一次改名。
揭秘中国古代哪些城市因避讳皇室而改名。
那么,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地址和人物因为避讳而遭到改名呢?从目前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可谓不计其数。
1.楚州→荆州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原来楚国的地盘“楚” 地改为“荆”,楚州改为荆州,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完整记载。那这种该法有依据吗?原来“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古时也“楚”叫做“荆”。我们现在所说的“荆楚大地”就是这么来的。
2.广州→番州,广陵→江都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为避隋炀帝杨广之讳,一下子就改掉几十个带“广”字的城市名,其中就有广州,被改称番州。另外还有:广饶县改东海县,广安县改延安县,广都县改双流县,广化县改河池县,广陵改为江都等。也许是杨广的名声不太好,有些城市在以后又恢复了原称。
3.括州→处州
如果说杨广只避一个“广”字,唐德宗李适避讳就宽多了,他不但避讳“适”,连长得像“适”的“括”字也不放过。《闻见后录》卷二六云:“处州,旧为括州,唐德宗立,当避其名,适处士星见分野,故改为处州,音楮(chǔ)。今俗误为‘处所’之‘处’矣。”
4.玄武门→神武门
说起玄武门,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场发生在唐朝初期争夺继承权而发生的血腥宫廷之变--玄武门政变,无疑,这扇门开启了李世民的帝王生涯。“玄武门”三个字经常出没于影视古装剧中,这不,热播清宫宫斗剧《甄嬛传》的第三十集中,周宁海就向华妃禀报:“皇上和皇后的銮驾已经在玄武门外了。”不过,在这部电视剧中出现“玄武门”这几个字,在那个时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玄武门在康熙年间重修时,因“玄”字犯了康熙皇帝名“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成了“神武门”。雍正朝中任何人说“玄武门”,都是犯了大忌,要严厉惩罚的。
5.禾兴→嘉兴
三国时,吴黄龙三年(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认为嘉禾,故改县名禾兴。后来,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但避讳“和”字,还避讳同音字“禾”,《三国志·吴主传二》云:“(赤乌)五年(242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
6.纯化县→慕化县
纯义县→正义县→蒙山县
义川县→宜川县,常州义兴县→宜兴县,郴州义章县→宜章县,戎州义宾县→宜宾县
同样需要避讳同音字的还有唐宪宗李淳。《旧唐书·宪宗纪上》说:“丁未,改桂州(笔者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
到了北宋太平天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斧声烛影)当上了皇帝,又将正义县改为蒙山县(现属梧州市)。
不过,赵光义还算通情达理,允许同音字存在。他把丹州(现属陕西延安市)义川县改为宜川县,常州义兴县改为宜兴县,郴州义章县改为宜章县,戎州义宾县改为宜宾县等。
避讳的结果,往往导致人名、地名、官名、书名,以及其他各种专用名的变易,甚至造成史实的改窜、古书的淆乱,给读者带来困惑与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