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爆出的红星美凯龙广州首店倒闭这一消息令业界唏嘘不已,更令许多不明其中复杂原因的消费者震惊:红星美凯龙不是大牌家居卖场吗?其分店遍布全国大中城市,面积之大装潢之奢足能傲视同行,“闪瞎”消费者,何以落到惨淡经营,关店走人的地步?
而红星美凯龙关店事件也非特例,近年频传大型家居卖场撤店消息,使得“家居卖场撤店潮来临”一说愈发流行。昔日金碧辉煌风光无限的品牌家居卖场此刻正面临着一场暗战,危机已悄然来临。
红星美凯龙琶洲店遭撤柜 商户:租金过高效益不佳
2010年7月开业的红星美凯龙广州最大旗舰店琶洲店正在遭遇商户撤柜。
日前,记者在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内看到,上下四层的商场里一片萧条,除了偶尔路过的保洁员,难见人影。商场里一部分品牌的铺位早已人去铺空,三分之一的铺位也无人、无灯光,但留有大批的货物样品。部分品牌铺位保持店内陈设,亮着灯,但没有营业员。偌大的商城只剩下三楼的慕思、百得胜、卡喏亚,二楼的尚品宅配等少数几个品牌仍有店员营业。
有知情人士表示,琶洲店当时的开业有点仓促,而且在琶洲店尚未旺场的情况下,红星美凯龙天河店又开始营业,激烈的竞争环境,让红星美凯龙在广州市场有些水土不服。
此外,在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商户中传播着“红星美凯龙正在同广州国际采购中心谈判终止合作”的消息。昨日,红星美凯龙方面并未给予正面回应。
面对商户的质疑,红星美凯龙总经理黄宝文在非公开场合回应称:商场不会倒闭,但红星美凯龙没有了。在昨日的电话采访中,黄宝文声称:没有接到集团关于琶洲店撤场的通知。
琶洲店为红星美凯龙广州首家店,位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B区东侧100米处,面积15万平方米。
已经撤出去的商户说:赚不到钱,还不如早点撤。店铺里还存有货物的商户郑女士(化名)介绍,撤出去的商户都是经营不下去了,有的通过申请流程撤场,有的则通过其他途径撤走。
在此前的6月18日,在商场尚未关门(装修效果图)的情况下,红星美凯龙摘掉了竖立在楼顶上的大招牌。面对众商户的质疑,楼管人员给出的回复是:摘下来洗洗。但至今已近一个月,楼顶招牌仍没有安放归位,如今楼顶上只剩一排支撑招牌的铁架子。
虽然红星美凯龙方面还没有正式对商户发放停店结业的通知,但早在3个月前,就有商家陆续撤出商场。
作为还在营业,并且刚刚新装修完店面的卡喏亚来说,也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该店负责人表示:“不搬,要讨个说法。”与卡喏亚同处3楼并相邻不远的百得胜,7月初也才刚刚装修完,据其店员介绍,“光设计费就花了100万元”。
红星美凯龙管理层均在电话中向记者以“不好发言”为由,未对琶洲店是否撤场作出置评。
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红星美凯龙广州市场2家店中的另一家,红星美凯龙天河店的业绩也一般,但相较于琶洲店仍热闹些。
有琶洲店商户表示,主要是因为家居行业整体下滑和红星美凯龙家居卖场租金过高,萧条中的商户难以支付租金便会撤场走人,或干脆连货也不要了,用来抵押租金。
知情人士也表示,虽然2011年下半年红星美凯龙大幅下调了租金,但价格仍然偏高。加上遇到家居市场的萎缩期,很多品牌经销商撑不下去,拖欠商场租金,导致商场的运作受到很大影响。据某些商户介绍,琶洲店里大部分留货,但无人无灯的商铺,都欠着红星美凯龙的租金,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琶洲虽是广州新生代的商业区,琶洲会馆每年承接很多大型的商业展会,但地理位置略显偏僻,人流量不足。据一位在琶洲上班的导购介绍,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对面的吉盛伟邦,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人流量也比较稀少,但周末和展会期间,客流量明显好很多。
也有品牌经销商认为,红星美凯龙琶洲店的冷清,除了选址问题外,跟商场的销售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承诺的广告宣传,配合商家的促销活动并没有落到实处,一味的“坐店”并不能带来好的销售成绩。
据琶洲店的商户透露,红星美凯龙琶洲店的不稳定,也使其天河店的很多商户产生怀疑,大部分持观望态度。
家居行业资深专家张赟城认为,家居行业的不景气一是受楼市低迷影响,但消费者信心的下降,给家居行业带来的伤害不亚于楼市调控。他认为如何挽救消费者信心是家居行业的当前重要的课题。
红星美凯龙广州店关闭进行时……
|
||||||||||||||||||||||||
|
图:家居卖场撤店潮来临
不做“二房东”是否家居卖场转型良方
近日“二房东”一词成了媒体和业界用来形容依靠收取租金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传统家居卖场的热门关键词。而细数业态转型的新式卖场,的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再充当“二房东”角色。
无论是将商业地产模式引入家居行业的香江家居CBD、金盛国门1号,还是号称“直销”、“自营”,实行产品自主采购、自主销售和配送的欧华尚美、祥和之家,似乎都认为依靠租地,打造卖场,再将铺位出租给家居品牌经销商的方式已经完全跟不上市场的新局势了。然而,坐拥地皮,自建物业的“地主”和不收租金,改做买卖的“大经销商”,是否真能确保家居流通行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业界却众说不一,多持观望态度。
部分家居企业不看好商业地产
香江、国门等企业投资巨款买地,自建物业,并通过强势运营方式做旺市场,使得物业迅速增值,之后卖铺、租铺,获取高额收益。自成都香江全球家居CBD开始招商以来,厂商、投资者疯狂抢滩,看似局面一片大好。6月,香河首期核心馆接受排号,亦是全场爆满,人山人海。
但是这种狂热情绪并未感染到一些头脑清醒冷静的家居商家,对于开发商是否能在物业脱手后,仍然对商户及消费者尽心尽力,不少家具建材商持怀疑态度。米兰春天散热器总经理王廷国表示,家居行业商家卖铺子的模式早就存在,并非始自香江。但以前这类情况往往是某些开发商为了更快的套现,帮助企业运转,而打出来一些听来很有创意的方法,一旦物业炒火,房子卖出去了,也就没有下文了。这样当商家拿到店面之后,没有了后续的宣传和开发商的支持力度,也就很难再支撑下去了。
另一位不愿表明身份的北京某家居卖场高层管理者向记者透露,该卖场在与家居厂商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当下一些商业地产模式的家居卖场企业,对外宣称为厂商和采购者提供直接对接平台,但实际上大部分还是由厂家授权的经销商开店的,真正的厂家直营店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与店面距离过远的生产厂家,人员管理投入较大,难于把控。而一旦涉及到经销商,商业地产模式的卖场同样难以完全避免中间成本。
“大经销商”身份引起小竞争者强烈不满
从二线品牌占80%的欧华尚美直销广场到一线品牌高达70%的祥和之家“全球家具品牌自营店”,卖场充当“大经销商”,从家居厂家统一进货,统一销售,省去中间成本,低价售卖产品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侵犯到了入驻传统卖场的经销商的利益。
为了与传统卖场的品牌、产品打好差异牌,欧华尚美从2011年试水直销模式起,大部分都选择了消费者较少听到的二线品牌,只有依诺维绅和华源轩等几家店面是在北京略有知名度的。而2012年终以“自营”模式开业的祥和之家,与传统卖场重叠的一线品牌则有所增加,如左右布艺、 迪诺雅、华源轩、柏森、绿之岛、喜临门、城市之窗等品牌,在其他连锁卖场也可见其身影。一些消费者表示,同样的产品在祥和之家的确卖得比其他卖场更便宜。 这时,背负高额场租的同品牌经销商便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过高的渠道成本,使得他们无力血拼价格,只能暗暗吃亏。记者走访卖场,与上述品牌的店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不少人流露了不满情绪。“如果产品真的一模一样,他们卖得那么低价的话,我们生意要怎么做?”一位导购人员愤愤不平。
经销商的不满无疑也会给品牌商家带来一定压力,新模式卖场是否可以合作,合作后产生的问题如何处理,对于多数家居企业来讲,仍是需要全方位思考的问题。
做好服务是卖场生存永恒主题
在传统卖场客流量下滑,新兴模式卖场尚待观望的迷茫时期,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传统租赁式卖场,还是转型后的商业地产与“直销”、“自营”等新兴模式卖场,做好服务,都是卖场生存的永恒主题。
王廷国认为,目前的很多家居卖场并没有真正做到将消费者视为上帝。“很多卖场里面连停车位都找不到,甚至还有停车收费的;大多数卖场的区域划分都很混乱,找一款产品要用很长时间;卖场中的商户及引导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不能把最适合消费者的选择放在第一位。”种种问题都说明一直在倡导提升服务的家居卖场为消费者考虑得依然不足。而一个不够温暖的购物环境,对于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选购目标越来越清晰,刚性需求比之往年则明显下降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难保持吸引力的。
家具行业“卖场时代”的局面暂难改变
中国家具业的危机表现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方面,而解决这场危机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去产能化”。———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长许美琪
一边是家居卖场大量撤场,一边是新的更大卖场不断在开,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
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倒闭是否会带来连锁反应?中国家具业展会的规模是否太大?日前,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长许美琪等重量级人物在松山湖中国家具论坛首场活动中现身说法,从专业角度解读当前家具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危机表现在产能过剩
“2012年中国家具业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许美琪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国内市场由于宏观调控影响,家具业出现了萧条局面。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原辅材料涨价,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而且面临着更多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中国家具业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企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许美琪说,2008年金融海啸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但中国家具在随后的3年里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1年中国家具业的总产值达到1.01万亿元(1540亿美元),出口额达到388亿美元。从今年的形势看,“家具业的好日子似乎真的到头了”,中国家具业的危机表现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方面,而解决这场危机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去产能化”。
大卖场应向产业品牌转型
“今年家居卖场撤场现象大量出现,这是商业地产升值的表现。”针对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倒闭事件,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分析,国内多数家居卖场都是租赁物业经营,逐年上涨的租金早已令驻场商户不堪重负,商业地产升值是压垮“二房东”的关键因素。
陈宝光举例说,拥有220万平方米经营规模的香河家居卖场,今年租金由120元/平方米降至80元/平方米以下,商户生意都十分困难。尽管如此,旁边又开了一家经营面积在50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家居卖场,“一边是家居卖场大量撤场,一边是新的更大卖场不断在开,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许美琪教授表示,大卖场“贪得无厌”的扩张必将自食恶果,像红星美凯龙、吉盛伟邦这样的连锁企业,应主动由商业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型,才能避免行业出现大的动荡。
未来或现100万m2家具展
当前国内的家具展越办越大,展会是否过多过滥了?深圳家具协会会长黄伟业说,自己的家具厂第一次参展时,展位只有9平方米,现在每次参展已经达到了2000平方米。一年两次参展,每次拿大展位,是为了企业的脸面,也可以说是很多企业被展会“绑架”了。但参展过频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一些成长型的家具企业很不利,“这两年行情不好,有些家具企业交了展位费也不去参展,觉得没有效果。”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认为,目前经济压力下,家具企业的转型之路很痛苦,面临产业转移和品牌升级的挑战。企业关键要找准自身定位,“学会放弃”。陈宝光表示,今年秋季上海家具展的规模预计达到50万平方米,展位依然紧俏,预计10年内中国将出现规模在100万平方米的家具展,“所以家具企业要有信心,亚洲家具制造业的上升仍是大趋势。”
卖场VS.经销商 关键词释义
二房东
媒体和业界用来形容依靠收取租金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传统家居卖场。大部分卖场不是自有地自建性质,而是通过合建或者租赁的方式运营,如果是纯租赁,卖场本身就承担着高额租金,因此它们一方面想从业主方拿到低廉租金,另一方面又要拉抬租户的租金。
租金捆绑
扮演着“二房东”随角色的卖场从租金上控制了经销商的经营。着卖场的高速扩张,经销商必须为其买单,因而需承受节节攀升的租金。如果无力承担则要自动出局。
被扩张
卖场要求品牌入驻其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如果商家不愿意进入新开的某一卖场,那么以后也将失去进入这个连锁卖场的其他机会,即便进入也不能优先选择摆放权。这一行为在卖场疯狂扩张的时期对经销商产生的影响尤为恶劣。
成本转嫁
大多卖场场地都并非卖场品牌自建而是租赁,因此卖场总是拼命想抬高租户的租金,从而将卖场疯狂扩张的租赁成本转嫁给经销商,导致经销商经营成本增加,只能提高售价,再将这个成本转嫁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