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一直被灌输这样一种观点: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并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反面哲学命题来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当然,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的,但不断地强化这种观念,会导致人们对具体细节的忽视。这也是现代史上理论僵化、教条之类的错误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其实,正如孟子向梁惠王所设问的:
“有能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人吗?不可能!秋天鸟兽身上的细毛都能看清楚的人,还能看不见一车柴禾吗?其实,我觉得细节比大势、主流、大节更重要。所谓的大势、主流、大节不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具体的细节来表现吗?而且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具有表现力,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成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征兆。
细节可以预见胜负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北洋军舰上侦察。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等很多指标上都与日本不相上下,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一“发现”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北洋海军惨败,最终全军覆没,未被摧毁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见风节
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等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守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指派家人“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心里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明成祖继位后,七位要为孝文帝死节的名士中,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名士”老老实实做了“贰臣”。
细节可现操守
明朝末年,明朝将领,蓟辽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抗清的最高统帅洪承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那么这个铮铮铁汉为何后来又改了主意呢?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关在皇宫内的三官庙里。兵败被清军俘虏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对皇太极骂不绝口,好像真的要宁死不屈一样。皇太极不仅不生气,还动员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前去劝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
范文程面对洪承畴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恼怒,反而和风细雨地与之谈古论今,让洪承畴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人就怕冷静,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从牛角尖中钻出来,发现天地之大,就不会一心求死了。
恰在这时,积在房梁上的灰尘飘落下来,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由自主地用手轻轻掸去。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随即告辞出来,径直向皇太极禀报: “承畴不会死,这种时候,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弹落掉在衣服上的灰尘,在军舰的炮塔上晾衣服以及是否喂猪的回话,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反映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因而成为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征兆。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