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历史:中国历朝历代各个政权首都国都一览

news.xixik.com   2019-8-9 19:12:12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朝代更替方面,中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在这么多的朝代更替中,不断地有城市变成都城,成为那个时代的文明河繁华的代表,有些得到了传承至今还是繁华的都市,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在哪里都已经无从寻找踪迹了。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朝代更替方面,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根本无法和中国相比。

都城,即就是就是今天所说的首都,又称为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它通常是各类国家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有的国家不只有一个首都,也有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而进行迁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这么多的朝代更替中,不断地有城市变成都城,成为那个时代的文明河繁华的代表,有些得到了传承至今还是繁华的都市,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在哪里都已经无从寻找踪迹了。历史上朝代都不是一个首都 最多有五个首都

帝都,是对封建帝国的首都的简称。现今世界上已没有国号为“帝国”的帝制国家,“帝都”一词在官方几乎已不再使用。

氏族/朝代/国号 首都 年代
女娲氏(三皇)   女娲
有巢氏(三皇)   有巢
燧人氏(三皇) 商(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燧人
祝融氏(三皇)   祝融
伏羲氏(三皇) 陈(相传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伏羲(相传约前2852年—约前2737年)
神农氏(三皇五帝) 鲁(相传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神农(相传约前2737年—约前2699年)
有熊(相传今河南省郑州市) 炎帝(相传约前2737年—约前2699年)
有熊氏(三皇五帝) 轩辕(相传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黄帝(相传约前2699年—约前2588年)
庖羲氏(五帝) 宛丘(相传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太昊
穷桑氏(五帝) 穷桑(相传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北) 少昊(相传约前2587年—约前2491年)
共工氏(三皇)   共工
高阳氏(五帝) 高阳(相传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庞口镇旧城村北) 帝颛顼(相传约前2490年—约前25世纪)
帝丘(相传今河南省濮阳市) 帝颛顼(相传约前25世纪—约前2413年)
高辛氏(五帝) 亳(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帝喾(相传约前2412年—约前24世纪)
亳(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帝喾(相传约前24世纪—约前2343年)
青阳氏(五帝) 清化(相传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东) 帝挚(相传约前2343年—约前2333年)
陶唐氏(五帝) 平阳(相传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尧(相传约前2333年—约前2234年)
有虞氏(五帝) 蒲坂(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舜(相传约前2233年—约前2184年)
先夏 大夏(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鲧
崇(相传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阳城(相传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
阳翟(相传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禹—太康
有穷氏 夏邑(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穷石(相传今河南省洛阳市南) 羿(有穷氏政权) 羿、寒浞  (有穷氏、伯明氏政权)
有易氏 有易(相传今河北省易水流域) 有易(有易氏、易阳国)
  斟(一说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29公里处芝田镇稍柴村,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太康、中康
帝丘(相传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相、少康
原(一说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老丘(相传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杼—扃
西河(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南) 廑—发
斟(一说今河南省郑州市旧巩县西南29公里处,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河南”(当今位置不明,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先商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商(今河南省商丘市) 昭明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相土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相土
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上甲
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王亥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殷侯”
早商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大乙汤—大戊密(约前1600年-前1422年)
嚣(今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 中丁庄、卜壬发(仲丁元年,约前1421年-前1386年)
相(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戋甲整(河亶甲元年,约前1385年-前1377年)
西亳(今河南省洛阳市) 且乙滕—且丁新(约前1376年-前1328年)
西亳(今河南省洛阳市) 且乙滕—且丁新(约前1376年-前1328年)
奄(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南庚更、象甲和(约前1327年-前1315年)
晚商 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般庚旬—帝辛受(约前1314年-前1046年)
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 帝辛受(约前1046年)
先周 邰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弃-不窋
戎狄(今甘肃省庆阳市) 不窋-公刘
北豳(今甘肃省庆阳市) 公刘
豳(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 公刘-周太王
岐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周原) 周太王-周文王
丰京(都城、西政治中心,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处,咸阳市秦都区钓台街道) 周文王-约前1046年
西周 镐京/宗周(都城、政治中心,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处,咸阳市秦都区钓台街道) 约前1046年-前771年
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约前1046年-前771年
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周穆王
犬丘(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槐里城) 周懿王
东周 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前770年-前367年
洛(西周国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前367年-前256年
巩(东周国都城,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前367年-前249年
西垂(今甘肃省一带) ?-非子
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 非子-前822年
犬丘(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前822年-前776年
汧邑(一说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磨儿塬村西) 前776年-前762年
汧渭之会(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前762年-前714年
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 前714年-前677年
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 前677年-前383年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 前383年-前350年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前350年-前207年
西汉 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前202年 前202年-8年
常安(即长安) 8年-23年农历二月
玄汉 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23年农历二月-23年农历十月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23年农历十月-24年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4年-25年农历十月
赤眉汉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5年农历十月-27年
东汉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26年-190年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191年-195年
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 196年-220年
蜀汉(三国)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221年-263年
魏(三国)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204年-220年
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 220年-221年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221年-265年
吴(三国) 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 -221年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东) 221年-229年农历九月
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229年农历九月-265年农历九月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东) 265年农历九月-266年农历十二月
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266年农历十二月-280年
西晋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265年-311年农历六月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313年农历正月-316年农历十一月
东晋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317年-420年
魏(北朝) 代国
  (十六国)
  338年-340年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340年-376年
牛川(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的塔布河河畔) 386年农历正月-386年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386年-386年农历四月
北魏 (北朝)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386年农历四月-398年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市区偏北) 398年农历七月-494年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494年-534年
东魏 (北朝)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534年-550年
西魏 (北朝)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535年-557年
齐(北朝)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550年-577年
周(北朝)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557年-581年
宋(南朝)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420年-479年
齐(南朝)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479年-502年
梁(南朝)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502年-552年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552年-555年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555年-557年
西梁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555年-587年
陈(南朝)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557年-589年
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582年-618年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606年-618年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618年-690年
武周 神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690年-705年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705年-904年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904年-907年
梁(五代) 东都(今河南省开封市) 907年-909年
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 909年-913年
东都(今河南省开封市) 913年-923年
唐(五代) 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923年-936年
晋(五代)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936年-947年
汉(五代)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947年-951年
北汉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951年-979年
周(五代)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951年-960年
北宋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
南宋 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1127年6月12日-1128年
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1130年-1276年
大辽 契丹   907年-916年
契丹国   916年-918年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918年-936年至947年间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947年间-983年
契丹国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983年-1066年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1066年-1120年
北辽 南京(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丰台区东) 1122年-1123年
西北辽 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其楞县青托罗盖古城) 1124年-1130年
西辽 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 1132年-1134年
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布拉纳城) 1134年-1218年
东辽 中京(今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 1213年-1269年
后辽 澄州(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 1216年-1219年
大金 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115年-1153年农历三月
中都(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丰台区东) 1153年农历三月-1214年
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 1161年10月27日-1161年农历十二月
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1214年-1232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
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 1232年-?
蔡州(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1234年2月9日
大元 大蒙古国 阔迭额阿剌勒(今蒙古国肯特省德勒格尔汗县阔迭兀岛附近) 成吉思汗—蒙哥
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喇和林县) 1220年-1264年8月
  开平/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 1260年5月5日-1276年
燕京/大都(今北京市) 1271年-1368年农历八月
北元 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1368年农历八月-1369年
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 1369年-1370年
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喇和林县哈喇和林市额尔德尼召寺庙北) 1370年-1388年
大明  明 南京 1368年1月23日-1421年2月2日
北京 1421年2月2日-1424年
南京 1424年-1441年
北京 1441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 南京 1644年6月7日-1645年6月17日(福王朱由崧)
福州 1645年6月29日-1646年10月7日(唐王朱聿键)
广州 1646年12月8日-1647年1月20日(唐王朱聿𨮁)
杭州 1645年7月1日-1645年7月7日(潞王朱常淓)
肇庆 1646年11月20日-1652年3月15日(桂王朱由榔)
安隆(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1652年3月15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朱由榔)
绍兴 1645年8月3日-1646年7月14日(鲁王朱以海)
台州 1646年7月14日-1653年4月(鲁王朱以海)
桂林 1645年9月22日-1645年10月14日(靖江王朱亨嘉)
抚州 1645年11月(益王朱慈炲)
龙游 1646年(益阳王朱术雅)
揭阳 1647年10月18日-1647年10月21日(益王朱由榛)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1649年2月-1650年春(楚王朱容藩)
明郑 东都/东宁(今台湾省台南市) 1661年4月-1683年(郑成功、郑经、郑克塽)
大清 女真国 佛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村) 1587年2月-1603年2月
大金 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1603年2月-1620年11月
界藩(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章党镇高丽村与李家乡竖碑村交界处) 1620年11月-1621年9月
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新城村) 1621年9月-1625年4月11日
沈阳/盛京 1625年4月11日-1636年5月15日
 清 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 1636年5月15日-1644年9月20日
北京 1644年9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北京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商汤灭夏后建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南),曾多次迁都。后有盘庚迁都于 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河南郾城)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周是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公元772年,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把平王东迁后叫做东周,迁都前称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的六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 (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 (今广东广州)

汉朝(西汉-新朝-玄汉-东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 (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武昌(今湖北武汉)公元265年—公元267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晋朝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 (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江陵 (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建业 (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平城 (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吐谷浑』(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今西藏琼结县);逻些城 (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 (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宋朝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中国古代曾经有5个城市叫过“北京”

在中国历史资料里看到过的“北京”并非都是当今的中国首都——北京。

  

从公元938年开始,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的国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尤其是明朝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成为了明清的首都,成为一个承载中国文化跟历史的城市。在历史上,不仅仅有我们现在的北京,还有5个城市叫“北京”,你知道是哪5个吗?

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但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战国的时候北京叫盐都,是燕国的都城,在两汉、魏晋、唐代时,北京叫做幽州,成为各国的国都之后,还曾经叫过京城。更有意思的是,北京还曾经跟现在的南京撞过名。在辽太宗时期,就建号南京,又称燕京。元朝的时候北京叫做大都,明初时期北京叫做北平。

  

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位真正给北京命名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实力非常强,灭掉了元朝,为了纪念北方的功绩,把大都改为了北平。直至1403年,明永乐元年,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将燕王时的封地北平,改为了顺天府,建北京城。从那之后,北京也就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名字,至今也已经有600多年了。北京这两个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大名府是宋朝时期的一个地名,大名府所在的遗址是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城。大名府在宋朝的时候叫做“北京”。宋朝总共有4个京城,分别是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个个都非常有名,只可惜后来这座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唐朝的时候太原也被称“北京”。太原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晋阳(太原古称)留守李渊从这里起家建立了唐朝,设立了五京。唐朝就以太原为北都,742年的时候又改北都为北京。

  

开封在北宋叫东京被人熟知,但是开封也曾叫过北京。当年朱元璋攻下开封的时候,把汴梁路改为开封府,又以开封府为北京相称。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撤销开封府“北京”的称号。

  

金朝时期,公元1153年,把辽中京改名为北京,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

  

金熙宗天眷元年时,金熙宗把辽上京改名为北京,他也常到此处来避暑,辽上京也就是现今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中国四大古都

北京故宫

北京

北京是一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上,燕国、辽国、金国、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都在这里建都。

从西周到唐朝,北京被称为"冀"。自西周燕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片肥沃的土地盛产一种奇特的草,叫蓟,尤其是在西北山区,蓟很茂盛,被称为蓟山,所以人们习惯在这里叫蓟。从周末的集秋到盐都,从唐代的幽州到辽代的燕京,从晋中到元都到北平和北京,再到八朝古都,几百年的盛衰交替出现在这一风水中。

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图:西汉时期,北京被称为燕国、燕都、卓君、幽州、广阳、广阳。东汉时期,它也被称为上谷县。隋代叫幽州、藩阳,唐代叫榆阳。在辽朝,它正式更名为燕京。在晋代,北京被称为圣都和中都,而在元代,它被称为中都和大都。在明朝,它被称为北平和北京,在清朝,它被重新命名为燕京。在民国时期,它被称为京都和北平。1949年以后,它被称为北京。

其实北京之所以被明朝和清朝选为首都,是因为当时北方的蒙古(原外蒙古)、外兴安岭(已被俄罗斯吞并)等地带仍被视为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北京可以兼顾南北,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显然面临巨大的军事战略风险。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京已经是最好的历史说明。

西安古城墙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由此,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还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南京秦淮河畔

南京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南京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所周知,南京为“六朝古都”,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在此建立国都。

牡丹花都

13朝古都——洛阳

洛阳,古称洛京、神都、洛城等,同时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当然,洛阳还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493年才自大同迁都至此)、隋、唐、后梁、后晋、后唐均以洛阳作国都(见解释)。洛阳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

1。夏、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这些朝代的都城从历史纵向上看可能不只一个,洛阳是其中的一个。例如商就先后多次迁都,所以安阳、郑州、洛阳都自称是商的都城。

2。还有的朝代其首都不只一个。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虽然在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所以一般上还是应该认为是都城。

为什么会有“东都洛阳,西都长安”的说法?

长安与洛阳,在我国古代历史的中前期,往往被视为东西两大片区的统治重心,王朝统治者往往在长安与洛阳之中选择一个作为帝都(统治中心),并把另一个设置成【第一陪都】(第一统治重心)。

在周、秦、汉、唐的近两千年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907年),整个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黄河流域,整个华夏天下的格局,也便以关东(又名关外)、关陇(又名关西、关中)两大片区为重心。在这样的军政经济格局下,以周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为主的两千年便始终尽量以长安为西都坐镇西方关陇、以洛阳为东都坐镇东方关东。下面,寒鲲为您梳理一番东西双都并称的王朝。

西周王朝:宗周与成周

西周以宗周丰镐为统治关中平原、陇山东西乃至汾河下游的核心,并且将大量畿内诸侯分封在这片区域,强大的王师也驻扎在此处,周室宗庙也在岐山、丰镐有所设置,构成了西周统治的核心力量与信仰核心。西周又在周公东征前后营造了成周洛邑,供周王室凭借“殷八师”的武装力量控制关东诸侯,并且为关东诸侯的朝觐天子、缴纳贡赋提供一个更方便、更短途的场合。

莽新东汉:长安与洛阳

秦与西汉始终没有把洛阳设置为东都,但西汉中后期便由儒生掀起了一波迁都洛阳的舆论势头,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符合儒生心中的理想国都。这一思潮最终影响了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王莽再度抬高洛阳地位,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并一度准备迎合儒生迁都洛阳,奈何王莽施政过于理想,无法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这才作罢。

刘秀建立东汉之时,一方面考虑到当时尚未稳定控制西部地区的形势,一方面也考虑到儒生对于洛阳的推崇,也便干脆把帝都定在了洛阳,并以长安为西汉帝都、帝陵所在,而尊为“西京”,并保留“京兆”设置。与此同时,刘秀还把家乡南阳设置为南都,与东西二都并立,构成东汉三都。

曹魏:洛阳与四都

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的帝都以及东汉对于陪都的设置,并且在东汉三都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把与曹操霸业相关的许昌、邺城都算了进来,外加一个曹魏帝乡——谯,构成了曹魏五都(洛阳、长安、谯、许昌、邺)。对于曹魏而言,许昌、邺与长安分别是曹魏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上的军政重镇,谯都的象征意义更浓一些。

隋唐:长安与洛阳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乱世,隋唐与武周,先后营造了久经战乱破坏之后的新长安与新洛阳,并且先后正式定都在长安与洛阳,比如隋炀帝、武则天就曾正式以洛阳为帝都。唐朝除过尊崇洛阳为神都、尊崇长安为上京的时期,往往直接给长安、洛阳上个“西京”、“东京”的名号,与东汉时期相仿,东西并称为京。

长安与洛阳的一同衰落

唐末五代的战乱导致长安与洛阳的一同衰落,加上开封占据大运河漕运的便利,导致宋金二代往往以开封作为黄河流域的统治核心。随着宋金战争与蒙元南下,黄河流域在几番拉锯苦斗中进一步衰落,长安与洛阳乃至开封的政治地位也便只得拱手让给北京与南京,经济地位则彻底让给了南方的长江流域。

中国历史上的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

“京”这个词有个特指的含义,就是指国都。中国历史上做过都城的城市以地理位置相区分,所以有“北京”、“南京”、“西京”、“东京”。前两个好理解,现在还保持了这个称呼,即现在的北京市和南京市。后两个是指西安和汴梁。

以东、南、西、北区分的地理位置都是相对的,比如洛阳,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京,而到了北宋时期就被称为西京。这是和当时同时的其它都城的地理位置相对比的称呼。也有以地名特指的。比如先周时的都城“丰京”、“镐京”。其实丰京和镐京从地理位置上说都在现在的西安。

东京

东京,是北宋首都的“京号”,当时是北宋的政治、贸易中心,人口百万,盛极一时。地处黄河母亲河畔中原腹地的七朝古都开封,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不同的历史朝代曾名东京、东都,是华夏民族、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举、教育中心。

西京

确实西京应该是最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名称,但是这个城市大家很熟悉,因为虽然是京城,大家一般都不称呼他为西京,因为他还有更响亮的名号。这个地方就是鼎鼎大名的西安。中国历史上西安沿袭过几个朝代长期被称作西京,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京师。

西周的宗周镐京,西汉京师长安,东汉的京师长安;隋唐时期,长安为京师首都,有时也称西京。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京兆府长安为中京 ,改凤翔为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建都洛阳,东汉王朝建立。由于刘秀以西汉的继承人自居,在洛阳成为国都的情况下,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当时的长安被称为“西京”、“西都”,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都对陪都长安有过描述。

而东都洛阳,也成了长安之外的首选之地。在历经了东周,东汉之后,在隋唐时期,进入了“二京共治”的时代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共管天下,皇帝们通常秋冬二季在长安办公,春夏两季则在洛阳避暑。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隋唐时期,关中平原人口剧增,仅长安城的人数就有百万之多,但本地的粮食产量不稳定,运输又不容易。这就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连皇家也不能幸免。因此,在秋冬粮食富足时皇帝们可以待在长安,而春夏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就去洛阳了,毕竟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且交通方便。后来解决了长安春夏季粮食危机的是大奸臣杨国忠。只可惜,这个福利唐玄宗没享受几天,就给安禄山赶到四川去了。

东西二京的衰落,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所以大批百姓南下,使得南方迅速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到了北宋时期,二京已被损毁殆尽,帝王之气也所剩无几。因此,北宋定都于一个新“东京”,也称作汴梁,汴京,即今天的开封。

在北宋时期,“西京”是指洛阳,“东京”指的则是开封。由此,对于日本东京来说,其历史要晚于北宋东京开封的。并且,对于北宋朝廷来说,除了西京、东京外,还有南京、北京。对于北宋的南京,指的是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而北宋的北京,指的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当然,就北宋来说,东京汴梁之外的其他三京,实际地位是陪都而不是国都。

南京

唐代以成都为南京不到三年时间。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辽代,以北京为南京。金代,以开封为南京。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京师应天府(今南京)改称为南京,作为留都。

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中京

中京为洛阳,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一、东晋时称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初唐、盛唐。二、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时称洛阳为中京。三、金兴定元年(1217年)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治洛阳,即今洛阳市),建号中京。

西安不仅是西京,也是中京。 不过大家更是喜欢称呼它为长安,因为长安作为中国最鼎盛的唐朝的首都为大家所熟知,是古代中国的国际大都市,各国商人使节汇聚朝拜的大都会。 所以在古代,有南京和北京,就必定有东京和西京的。隋唐时期,长安为京师首都,有时也称西京。

东南西北京,其中西京和东京的称号都已经淹没的滚滚历史洪河之中,现如今的中国还现存南京和北京的称呼,不得不说的是,即使在现代中国,北京和南京名称的并存都可能是古代“两京制度”的缩影,毕竟不是所有城市都带有“京”这个字。

中国历代都城定都的哲学

看中国的地形图,可以发现,中国地势,北高南低,所以南方适合于发展经济,但不利于作为政治中心。在南方建都一般都为短命王朝或被北方国家灭亡,除明初建都在南京,但之后却迁都于北京,其他诸如东晋、南宋以及后来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一般都趋于保守,在外交军事之中处于守势,基本是被动挨打。

南方(长江中下游)易攻难守

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位于华北平原,而且黄河难于治理经常泛滥成灾,但这片土地却能得到商朝与北宋统治者的青睐。商朝多次迁都却一直在河南中东部、山东东部、河北南部的中原地区,一直到盘庚迁都于殷(即安阳)才安定下来。至于北宋,它是直接继承了北周,而北周处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北方所经历的五代中有三代(梁、唐、晋、汉、周中的晋、汉、周)都相继建都于东京(即河南开封),所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便直接定都于此。但是,开封四周无险可凭,处于四战之地,一旦北方入侵者渡过黄河基本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所以赵匡胤自建国之起就想要迁都与洛阳,之后若有可能还要再迁入关中的长安。但是此事却一直没能实现,宋太祖死后,这件事就永远的搁置了。之后的统治者却十分喜欢开封城,由于背靠黄河,所以漕运发达,全国各地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都城。这促使了开封经济的繁荣,其熙熙攘攘的景象,千年之后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但是建都开封的弊端从真宗开始就显露了出来,直到靖康之变国家败亡,北宋皇帝却钟爱这片土地。据说黄河常年泛滥,开封城多次被毁,但统治者却坚持在城上筑城,形成了城垒城的奇观。我们分析北宋的灭亡,除了其政治制度有裂痕之外,它的都城所在地没有任何战略优势,也应当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原地区一马平川

与建都在南方与河南地区的朝代不同,建都于北京的朝代,如明朝,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应该是中原王朝面对强大外敌时,最有气节的一代了。它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一直抵抗到最后。但由于其内部长期以来的党争,早已将国力消耗殆尽,最终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紫禁城之内灭亡,被满清所取代。除明之外,元清两代也建都于此,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都还不是汉人,蒙古人依靠他们的铁骑横扫了欧亚大陆,但是但是当起定都于北京,建国立号之后,不到100年便又离开北京,可谓“来势汹汹,去也匆匆。”再看看满清政权,在关外与明朝抗衡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它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不久便将整个中华民族带入了屈辱的近代。这时建都北京的弊端便暴露了出来:西方列强,自广州起,沿海北上,到达天津,攻陷大沽口,一路北上,不费吹灰之力北京就沦陷了,根本无险可守。在北京建都的明朝受到北方部族的侵扰,而清朝便直接面对那一群海上强盗了。民国时期,国家危亡,那是百世不遇的大乱世,北京也多次作为国家的首都出现过,但是之后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再次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背靠燕山、太行山,形似太师椅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中央进京之前,毛泽东在西柏坡,曾经就建都一事询问过王稼祥。王稼祥认为应当定都北京,理由有四:1、南京离沿海太近,这是它的很大缺陷,首都当然不能选在南京;2、黄河沿岸的洛阳、开封等古都、因为中原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短期无法改变,所以失去了作为京都的地位;3、西安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今天中国经济重心是在沿海和江南地区,由此看西安也不合适;4、北平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从战略上看,能扼守连接东北和关内的咽喉地带。同时北平背靠苏联和外蒙,短期内无战事之忧。虽然离海近,但是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东,山东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京师震动。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500年的帝都,从人民群众心里也乐意接受。毛主席听了王稼祥的分析表示认同,之后中共便决定定都北京了。

以上是对定都于南方、河南中原一代以及北京的分析。最后,来看看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自周以来,多次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秦统六国、大汉一统、盛唐气象无不发端于此。关中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八百里秦川纵横东西;北靠黄土高原;南倚秦巴山脉;东部函谷关、崤山及潼关无一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部便是大西北,高原隆起。建都于此,出了东部的潼关,便可直至华北平原;西入甘肃,便可直入河西走廊,控制西北,自此向南又可至青藏高原;向南过了大散关,过蜀道,便是西南地区,尽在掌握。所以秦汉得以大一统,唐朝可以达到封建王朝的鼎盛。但是,唐朝以后,两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发生了转移。关中地区,由于长久以来的环境破坏,以及北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再加之气候变化,它便由台前退居幕后。

分析历代以来中国的都城,可以发现,一般只有在乱世,而且南北对立时,统治者才会建都于南方一代,最终统一全国的一般都是北方国家(明是特例)。中国的大治之世,也就是出现盛世,且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由于夏商仍在考证,所以从西周看起,西周、汉、唐、明、清共有五代六朝,可谓是中国君主制时期,统治时间的前六位了。西周建都于镐京,西汉建都于长安,东汉建都于洛阳,唐朝建都于长安,明先建于南京后迁于北京,清建都于北京。再对这六朝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西周,西汉,唐都建都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占六朝一半。明清定都于北京,占三分之一。东汉之洛阳,明两代帝王所在的南京相比之下过于短暂。

关中地区四塞之地,可攻可守

现就西安与北京做一比较,北京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安处于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域,所以两地一年四季都很分明,但是北京纬度高于西安,所以平均气温比西安更低。据考证,古时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居住。王稼祥所说的北京靠近沿海且渤海是内海也没有问题,但是我认为清朝就失败在没能制止海上强盗的掠夺,所以这并不安全,而关中地理优势前面已经讲过了。西安之所以没能成为我国首都的原因,我认为那正如王稼祥所说经济中心已移至东南沿海,而建都于关中地区,难以控制。所谓鞭长莫及的地方有二:即东北地区与东南地区。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东南沿海,重工业中心又在东北地区,而北京正是控制这两个地区的咽喉。这一点由三大战役也可以看出,先是辽沈战役,再是淮海战役,最后平津战役。这应该是西安没能战胜北京而成为首都最为关键的一点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建都的地方有很多,适合建都的地方就比较少了,而符合国家利益,适宜于长远发展的建都地点就更少了。关键是统治者能够认清时事,做出顺天应时的决定。从古代圣贤那里可以知道,监督在哪里并不是一个政权兴衰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关键因素,其决定因素当然是:这个政权是否是民心所向,若是民心向背,不论建都何处都是枉然。从这一点讲,建都何处似乎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投诉/举报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