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的岁月悠远流长,风在走,云在飘,包围四周的黄沙在不停飞舞,唯有这神秘敦实的塔座,带着沧桑的色彩,静默矗立在蓝天沙漠之间,笑看头顶云卷云舒,风过无痕!
金字塔的建造可谓是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而所谓的金字塔其实也就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金字塔在中是不可小觑的存在,充满着传奇色彩。本期一起来了解埃及金字塔名字的由来。
埃及金字塔名字的由来
吉萨金字塔群 📷 Sebastien Nagy ????
金字塔的英文名Pyramid,来源于希腊语Pyramis,本意是“糕饼”,因为金字塔形状象古希腊人的糕饼。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是因其形状像汉文“金”字。19世纪的中国人还称其为“埃及王陵”。康有为在1904年去埃及游历后,在《海程道经记》称之为“金字塔”。从此中国人便通称之为金字塔。
金字塔在阿拉伯文里是“放锥体”的意思,因为形状颇似汉字“金”,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金字塔。金字塔(Pyramids)一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用作陵墓或者祭祀之用。因为它的外型像中国的汉字“金”,所以就叫它金字塔。其实与“金”并没有关系。金字塔一般指的是埃及金字塔。其他着名的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
据说胡夫金字塔和周边的几个金字塔构成了猎户座。金字塔,在阿拉伯文里是“放锥体”的意思,形状颇似汉字的“金”字,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金字塔。最着名的金字塔有,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孟卡拉金字塔等。它是古埃及人埋葬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其建造的历史从埃及第三王朝延续到第十三王朝(前2686年-前2181),距今已有四千六百多年。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古埃及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建筑物。1980年,古埃及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目前有96座金字塔。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部的吉萨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塔内有甬道、石阶、墓室、木乃伊也就是法老的尸体等。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为出名。埃及金字塔成为了古埃及文明最具有影响力和持久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又称吉萨大金字塔,位于吉萨金字塔群的中央,约建于前2580年,完工于前2560年,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胡夫金字塔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其塔身由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总重量达到约684万吨。
哈夫拉金字塔
在胡夫金字塔的主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去世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
哈夫拉金字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除狮子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红金字塔
埃及第三大金字塔,代赫舒尔红金字塔
红金字塔又称红色金字塔,是位于埃及代赫舒尔(Dahshur)的一座金字塔,它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斯尼夫鲁的陵墓,建造时间约在公元前27世纪—前26世纪之间,是世界上第一座真金字塔。据说因为建筑时用了淡红色的石灰石,在光线下会泛出微微的粉红色,所以才有“红色金字塔”之称。
红金字塔高104米,基座宽220米,塔身斜率达到43°19’,是埃及的第三大金字塔,仅次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以及卡夫拉金字塔。据说红金字塔在完工后随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直到后来的胡夫金字塔才超过它。
埃及有一句谚语:人类惧怕时间,时间惧怕金字塔!
在世界古代七大奇迹里,金字塔比其他几项早了两千多年,却是唯一没有被时光摧毁,至今屹立不倒的。几乎可以说,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金字塔就是永恒的象征!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那么,为何金字塔的形状是角锥体?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另外,金字塔形制的建造是依环境而生的,建筑体通过保持恒定适温有目的地保存尸体于密室空间,但由于生产力和原材料的限制要求,通过相应的数学水平计算出最大限制“少用”建造用料,金字塔形制设计就此应生。
试想如果古埃及人把金字塔形制建造成方正体,建筑用料将会是金字塔形体的大倍级,对人力劳作、原材料和建造工时的需求就是多倍级。
我们知道古埃及最早期的长老寝陵并不是正方金字塔体,而是略有斜角锥体甚至大梯形(小时候在田野上用泥块堆垒的红薯窑结构)。金字塔是地面建筑是因为古埃及法老认为是太阳神的子嗣,所以不会将自己的躯体埋入地底,但又不能暴露躯体于野,那么计算设计后用料量少却能达到功用的金字塔形制寝陵就因此建立。
如果说关于金字塔大胆而奇妙的设计的传说还能为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它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建造过程就难以令人想象了。
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垒起来的,每块石头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吨重。这些巨石是从尼罗河东岸开采出来,即无吊车装卸,也无轮车运送。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不过我们如今知道,石头多半是本地开采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
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
最令人惊奇的是,金字塔的建筑完美的运用了地磁场和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稍倾斜的原理,建造在非常接近正北纬30度的29度58分51秒的线上,这一有意的误差使得金字塔随地球自转运动而承受极小震幅,可以常年屹立不倒。
开始于2013年的对瓦迪港第三期挖掘的成果更加震惊了世界,考古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好几整卷的埃及莎草纸文稿,有一卷竟长达数英尺,这些四千六百年前的莎草纸上的埃及象形文字多数仍清晰可辨。
不看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这些文稿竟是一位名为米勒的工作日志。米勒是胡夫金字塔工程的中层管理者,他直接向Ankh-haf负责,后者即是法老胡夫的异母兄弟-整个胡夫金字塔工程的总指挥。
莎草纸上详细纪录下了米勒和他手下二百名金字塔建设者的任务清单和项目进度,该日志每天更新两次,粗看上去很像现代人用微软的Excel产生的电子表格。
这些莎草纸文稿也有力的反驳了金字塔不是古埃及人建造的种种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