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正史对于这场著名的历史事件,给出的答案是唐太宗李世民被太子李建成等人逼得不得不发动兵变。然而后世许多人的看法,则正好相反。不管历史事实如何,李世民最终还是由秦王成为了皇帝,一路干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包括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李渊画像
李世民杀兄弑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无视,而刚刚从隋朝隋文帝教训中走出来的大唐李渊,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可能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因此,李渊龙椅还没坐热,就乖乖的退位了,那他的太上皇日子是怎样的呢?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从此不问政事,但是李世民也许怎么也没有想到,只是因为父亲太闲了,在当太上皇的日子里,他真的是什么事都不操心,就缩在后宫中一门心思地和嫔妃生孩子。大概是身体康健体力足,他竟然又生了30多个孩子,看来心也是够大。不过,李渊向下蛋一样生了一堆孩子,他倒是高兴子嗣绵长,但却给李世民找了不少麻烦。
首先便是辈分方面的关系,当时的李世民也已经是爷爷级的人物了,却依然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接连出生。这样一来,皇室里的称呼就完全乱了套了。
但是其实还不是让他最头疼的问题,那些年幼的弟弟妹妹都不是乖孩子,有相当一部分还经常在外面惹祸,使得皇帝也被官员给投诉了。但为了顾及自己良好的名声,唐太宗也就只能忍则忍了,一个好好的皇帝也当得憋屈了起来。
李世民画像
虽然在太上皇在九年的时间里生了30多个孩子,但正史里只记载了李元晓、子李元婴两位,此时毕竟大权掌握在李世民手里,历史怎么记载就由不得这位太上皇了。
当太上皇的九年间,生了两位皇子,分别是二十一子李元晓,二十二子李元婴。
其中最小的儿子李元婴,生于贞观四年,那个时候李渊已经六十四岁了。这两位皇子分别有何结局呢?
二十一子李元晓,母亲为唐高祖李渊才人鲁氏。虽然李渊在他年幼时去世,但是李世民对这个弟弟还算不错。贞观年间任命他为虢州刺史,封地千户。
二十二子李元婴,母亲为唐高祖李渊后妃柳宝林。唐太宗时期,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封地滕州。
滕王李元婴先修了滕王阁,此阁后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而为后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李渊最小的儿子修的。
这就是李渊最小的两个儿子,皆是他在当太上皇时所生,结局也都还不错。
头三年,李渊还是住在皇帝专属宫殿太极宫,李世民住在东宫做皇帝,但是李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其不能随意外出,而且大臣也不能来拜见。
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李世民连太极殿都不让李渊呆了,找了个借口,将李渊搬迁到弘义宫,被李世民改为大安宫,意思是老实点。这里阴冷潮湿,当时李渊已经60多岁,而且形同囚禁,比在太极殿更加没有自由了。每年,李世民都会去当年隋炀帝修建的仁寿宫避暑,但是,从来不让李渊过去。在此情况下,身体条件越来越差。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很少看望李渊,晚年的李渊郁郁寡欢长安人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当皇帝时,曾与裴寂非常要好,李世民当皇帝的第三年,就将裴寂流放到静州,裴寂请求留在京师,李世民对他说:“你才学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对你的宠爱,你怎么会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间政法谬误极多,纲纪也非常紊乱,你都负有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忍处置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李世民虽然表面是在说裴寂,但言外之意却是指桑骂槐,抨击裴寂身后的李渊“宠信庸碌之人,施政不当”。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而此时李渊已经病入膏肓,此举更像是李世民的作秀,然而大明宫刚刚破土半年,李渊就病死了,享年70岁。庙号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将其陵墓也一再缩水,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而李渊的献陵缺只有六丈。李渊被安葬后,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驾崩后,李世民非常思念,在长安建起层观,以望昭陵。还经常让大臣们前来观看,而魏征则假装就是看不见,李世民最后不高兴的说:这么大一个陵墓你就看不见吗?魏征则讥讽说:“我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由此可见李渊在李世民心中远不如一个女人的地位高,这也难怪他会遭到魏征的直接讽刺。
李渊退位生了一大帮儿女,害得李世民经常埋葬弟妹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逼迫,装病传位给了李世民,成为太上皇的典故。李渊成为太上皇后,没什么事情好做,只能沉迷于酒色打发老年寂寞时光。李世民对于老爸,采取的态度是只要不干预朝政,要钱给钱,要美女给美女的态度。李渊一三五播撒希望的种子,二四六努力造人,礼拜天也流连于花丛之中,结果在晚年给李世民生了一大帮弟弟妹妹。
李渊总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外加十八个女儿,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李智云是在李渊起兵前生的。李玄霸、李智云早逝,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所以二郎李世民成了众多弟弟妹妹的长兄。李世民登基后,李渊儿子生了一个又一个,李世民只能按礼制,册封了一个又一个的亲王。其中在贞观五年二月,同一天批发封了五个弟弟为亲王,五个亲王分别是封李元裕为郐王,封李元名为谯王,封李灵夔为魏王,封李元祥为许王,封李元晓为密王。
这些个年纪小的弟弟和妹妹,让李世民操碎了心。李世民怕他们长不大夭折,只能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照顾弟弟妹妹们,希望他们平安成长。但是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李世民在他当政的那些年里,隔三差五死弟弟妹妹,比如周王李元方死于贞观三年,李元亨死于贞观六年。李世民没办法,只能隔三差五就埋葬弟弟妹妹。
长不大的弟弟妹妹让李世民操碎了心,长大成人的弟弟,则是让李世民担惊受怕,他时刻的提防他们谋朝篡位。比如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就想搞玄武门之变2. 0版本,被发现后赐死了李元昌。李世民对弟弟们的态度很明确,只要你们安安心心喝酒泡妞,别想着皇位,就是朕的好兄弟。你们要是惦记着皇位,李元昌的下场就是你们的榜样!
除了弟弟之外,李世民还有18个妹妹。这些个妹妹,也不让李世民省心。妹妹们长大了,李世民长兄如父,得给她们找老公。比如丹阳公主长大后,李世民就把她嫁给名将薛万彻。薛万彻这人,《新唐书》说他“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
李世民没办法,自己挑的妹夫,含着泪也得提供售后服务。他办了一桌酒席,请妹妹妹夫喝酒。李世民当着妹妹的面和妹夫比赛握槊,然后故意输给妹夫,给足了妹妹妹夫面子,但是妹妹妹夫的感情依然没有好转。李世民一打听,才发现是妹夫不懂撩妹之术,使得妹妹产生哀怨。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把妹夫叫进宫,手把手教妹夫撩妹技巧,才让妹妹妹夫和好。
李世民一边怕弟弟妹妹长不大,一边还得害怕长大的弟弟妹妹抢班夺权,可谓是让弟弟妹妹们弄得焦头烂额。李世民一手拿着金元宝,一手拿着屠刀,弟弟妹妹在他恩威并施之下,表面上还算老实。等李世民一死,李元景和薛万彻就想发动政变,差点干掉李治。李治发现之后,杀了李元景。李渊生了四十个子女,让李世民李治父子操碎了心。估计这爷俩没少抱怨李渊不懂得“少生孩子多种树,小康路上迈大步”的道理吧。
隋唐往事:李渊53岁以后生了30个子女,使得李世民压力山大
李渊的子女非常多,按照《新旧两唐书》的记载,李渊的儿子,有一个隐太子,一个太宗皇帝李世民,外加二十王,总共就是22个儿子。
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窦皇后生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万贵妃生李智云,莫嫔生李元景,孙嫔生李元昌,尹德妃生李元亨,张氏生李元方,郭婕妤生李元礼,宇文昭仪生李元嘉及第十九子李灵夔,王才人生李元则,张宝林生李元懿,张美人生李元轨,杨美人生李凤,刘婕妤生李元庆,崔嫔生李元裕,小杨嫔生李元名,杨嫔生李元祥,鲁才人生李元晓,柳宝林生李元婴。李智云、李元景无后人。
按照《新唐书》《唐会要》的记载,李渊总共有19个女儿。李渊的22个儿子,有5个是在他登基称帝之前生的,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巢刺王李元吉、楚悼王李智云。李渊的女儿,总数是19个。由于古代女性地位低下,李渊的公主们出生年月没有正史记载,导致李渊登基称帝之前出生的女儿数量无法确切考证。李渊登基称帝之前生的女儿数量,有5个6个7个三种说法,采信李渊登基称帝之前有6个女儿的说法。
李渊登基称帝的时候,已经虚岁53岁,周岁52岁了。他在登基称帝之之后,总共生了17个儿子,外加13个女儿。换句话说就是李渊当皇帝之后,给李世民生了30个弟弟妹妹。这些个弟弟妹妹,在李世民登基称帝的时候,都还是小不点。在隐太子李建成已经薨殁的情况下,李世民成了这30个弟弟妹妹的长兄了。古人云:“长兄如父”,李世民面对这30个弟弟妹妹,真的是又当哥哥又当爹,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压力山大了。
按照礼制,皇帝的儿子必须封亲王,女儿必须封公主。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21年5月23日),同时受封的有第九子周王李元方、第十子郑王李元礼((619-672年)、第十一子宋王李元嘉、第六子荆王李元景、第二十子滕王李元婴。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只得把这些弟弟妹妹们封为亲王公主。古代的亲王,不是给个封号就行,还得给他们建国。亲王受封之后,皇帝要给他一块封地,然后在封地里建立社稷。建立社稷之后,一个国家就算建成。建国之后,还得给封国配置行政官员,还得给亲王配备仪仗卫队,这些都得大把大把的花钱。
李世民登基称帝的时候,大唐朝的户口只有不到300万户,国家的岁入根本就抵不上岁支。李世民为了节省朝廷岁支,刚上台就大规模裁减宗室封号,把一大批没有功劳的郡王降等裁撤。李世民得罪了一大批的叔叔伯伯和堂哥堂弟,好不容易通过裁撤藩国省点钱。结果因为李渊的子女太多,省下来那点钱根本就抵不上弟弟妹妹的新增的开支。
给弟弟妹妹们封地食邑,这些钱花了,顶多让李世民肉疼一下,更麻烦的是李世民怕这些个天潢贵胄们不老实,怕他们惦记太极殿正当中那把椅子。李世民为了防备弟弟们谋反,就下了一道恩诏。这道恩诏话说得非常漂亮,就是说要让弟弟们成为大唐藩卫,让他前往封国就藩。李世民的恩诏下达之后,他的弟弟们纷纷前往封地任职。这些个小王爷,都是在只有八、九岁的时候,离开长安,前往封地享受哥哥的恩诏。
古代的时候,亲王就藩,一般得等到胜衣之年。李世民的弟弟们不到10岁就要出去就藩,李世民因此遭了颇多非议。李世民怕弟弟们造反,偏偏他的弟弟李元昌就谋反了。李世民想放过李元昌,又怕别的弟弟效仿。李世民想杀了李元昌,又怕承担诛杀亲弟弟的骂名。李世民在没办法,只好和大臣们唱双簧。李世民一再表示要赦免李元昌,大臣们一再表示要赐死李元昌。最后的结果是李世民拗不过大臣们,只好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流着眼泪赐死了李元昌。
李世民的弟弟们让李世民压力山大,他的妹妹们也没让李世民省心。妹妹们长大的时候,李渊已经驾崩了。儿女婚姻,父母之命,老爸不在,大哥做主。李世民作为妹妹们的大哥,她们的婚姻大事自然要李世民操心了。李世民屁颠屁颠的忙活着把妹妹们许配出去,还得给妹妹们陪嫁一份丰厚的嫁妆。到了李世民自己嫁女儿的时候,魏征出来找茬了。
李世民嫁第一个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当岳父,大概是高兴过头,就给女儿一份丰盛的嫁妆。魏征出来找茬,理直气壮的说:“按照礼制,皇帝的妹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女儿是公主,长公主比公主尊贵。如今陛下嫁公主的嫁妆比嫁长公主的嫁妆丰厚,这是不符合礼制的。”(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礼有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
大家将心比心,都是对女儿比妹妹亲,李世民给女儿的嫁妆比给妹妹的嫁妆丰厚,这是人之常情。偏偏碰上魏征这么一个找茬的,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把女儿的嫁妆减等。从那以后,李世民嫁女儿的嫁妆就只能跟嫁妹妹的嫁妆一样了。
李世民自己有14个儿子19个女儿,外加李渊老年生的30个子女。李世民要抚养60几个孩子,李世民虽然富有四海,但是也是被这些孩子弄得亚历山大啊。
参考书目:《新旧两唐书》《唐会要》
为报复李世民,李渊怒生30多个子女,哪想武则天一招便解决问题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场重要的胜利。在这次政变中,他先发制人,当场格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并将其死忠残余一举歼灭。随后,他更是聚拢己军,收编投降的敌军,最后在众人的簇拥下,逼宫李渊,迫使其禅让。这场玄武门之变,最终也以李世民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无疑与李渊的优柔寡断,有着极大的关联。起兵前,他曾向李世民信誓旦旦的保证,若登基,则他便为太子。然而当他真的称帝后,却将李建成设为太子,并开始扶持李建成一系。这就导致秦王系与太子系的水火不容,因此不管是谁上位,另一人都必死无疑。即便李世民没有逼宫,李建成也会逼宫,结局早已注定。
不过作为父亲,当听到儿子们手足相残,两子被杀,甚至就连子孙都被殃及时,李渊的心里绝对不好受。可能他会痛恨自己的优柔寡断,恨李世民的痛下杀手,恨李建成对弟弟的处处相逼,但不管怎样,都以无力回天。此后,心灰意冷的他无心国事,除大事外都不会出宫、不会见人,往后岁月基本都是抱着宫中数百名妃子过活,随后更是接连生下了30多位子女!然而,当大家以为他只是没事做才造人的举动,却内有玄机。
不得不说,李渊这招极狠。首先,弟弟妹妹们出生过晚,他们根本无法威胁到李世民的帝位。其次,从李世民执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因而在面对父亲造下的这么多弟弟妹妹时,出于对父亲的愧疚,他只会对他们更好。
不过,当李世民把他们拉扯大,并将弟弟封王,妹妹风光嫁出后却蓦然发现:这些弟弟妹妹们,哪有一丝天真可爱啊!他们简直就是恶魔!如滕王李元婴,不仅所到之处处处留情,更还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让李世民可没少给他擦屁股。再如鲁王李元昌,天天煽动太子反抗,使得李世民不得不令立李治为太子。这一切的一切明显超出了李世民的预料,令他头疼不已。
不过,这件令李世民头疼不已的事,到了武则天手上却轻松解决。原来,她采取的方法很简单,那便是斩尽杀绝!也正因此,武则天在位时,唐皇后人足足被其杀害34人之多!通往皇帝之路武则天到底杀了多少人?
李渊的22子,有人活得精彩有人死得憋屈,还有的被赐“毒姓”
唐高祖李渊有个小爱好,当了皇帝的他热衷于造人。52岁的李渊越活越年轻,用11年时间连得17子,加上登基前的5个儿子,他一生有22个儿子,另外还有19个女儿,可谓老当益壮。
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
陇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隐王→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
敦煌郡公→秦国公→赵国公→秦王→皇太子→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
卫怀王李玄霸(母窦皇后)
姑臧郡公→齐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后)
楚哀王李智云(母万贵妃)
赵王→荆王李元景(母莫嫔)
鲁王→汉王李元昌(母孙嫔)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张婕妤)
郑王→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
宋王→徐王→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
荆王→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
滕王→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
蜀王→吴王→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
豳王→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
汉王→陈王→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
郐王→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
谯王→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
魏王→燕王→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
许王→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
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
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
这些儿子中,有人光宗耀祖,也有人丢尽了李家的脸,下文按序齿,细细扒一下李渊的儿子们。
1.隐太子李建成(589—626),生母太穆皇后窦氏,形象标签:被抹黑的人。
李建成,小名毗沙门。生性散漫放荡,不受约束,荒淫好色,嗜酒如命,成天游玩打猎,随从的都是一些财徒豪侠。唐国建立后,拜为世子,开府设置官属。升任抚军大将军,任东讨元帅,率兵一万攻取洛阳,任尚书令。李渊称帝后,立为皇太子。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征认为李建成军功不如李世民,劝李建成多立战功以巩固太子地位。李渊令李世民住在西宫的承乾殿,李元吉住武德殿。李建成私募勇士和恶少2000人作为东宫部队,驻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李建成与李世民宴饮时,李世民饮下毒酒未死。李世民率九人作为护卫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被射伤,被尉迟敬德追上杀死。随后李建成、李元吉士兵3000人攻打玄武门,流箭射到大殿的屋上,李世民数百骑兵攻打,李建成士兵在内外夹击下逃走。李建成死时38岁。李建成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被处死。历史就是这么残忍: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绝后
李建成其实远不像史书描写那么不堪,他能力很强,之所以败给了李世民,跟他始终坚持对弟弟“只夺权不伤性命”的原则有关。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生母太穆皇后窦氏,形象标签:一代圣君。
3.卫王李玄霸(599—614),生母太穆皇后窦氏,形象标签:被演义消费的人。
李玄霸,字大德。年少时能言善辩,聪明伶俐,隋朝大业十年去世,时年16岁。没有儿子。
清朝时期为了避讳康熙的名讳,李玄霸被改成李元霸。跟《隋唐演义》中的第一好汉不同,李玄霸不是靠武艺吃饭,而是以口才和聪慧著称,只可惜他没等到父亲起兵就早夭。
4.巢王李元吉(603—626),生母太穆皇后窦氏,形象标签:站错队很惨。
巢剌王李元吉。小名三胡。李渊称帝后,封齐王,任并州总管。李元吉阴险好战,骄横奢侈。经常令家奴宾客、诸妾数百人身甲胄演习战事,互相攻打刺杀,死伤众多。夜晚私下外出淫乱民妇,府门不闭。经常外出打猎,踩踏百姓庄稼,放纵左右抢劫。经常在大街上射箭,观看别人躲避箭头以取乐,百姓怨恨。后来任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又任司空。后任司徒,兼任侍中、并州大都督。李元吉与李建成勾结,多次合谋杀李世民,并在李渊面前公开说李世民要“谋反”,下属裴宣俨被免官后到李世民处任职,被李元吉毒杀。李元吉死时24岁,儿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被诛杀。
跟李建成一样,李元吉其实也没那么不堪,但水平跟两位哥哥相比确实差了几个档次。因为支持李建成,他被李世民灭了族,还被抢了老婆。唐太宗的杨妃 一个是杨广之女另一是杀弟夺妻之果
5.楚王李智云(604—617),生母万贵妃,形象标签:李家唯一烈士。
李智云是李渊登基前唯一一个庶出的儿子,原名李稚诠。也是唯一一个受父兄牵连被隋廷捕杀的儿子。善于射箭,擅长书法、下棋。李渊起兵前派人到河东让儿子们赶紧去晋阳,结果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了,却丢下了李智云被隋朝官吏捕获,送往长安,结果李智云被阴世师杀害,时年14岁。李渊后来杀了阴世师,李世民抢了阴世师的女儿阴月娥(为李世民生出了第五个儿子李祐),总算给李智云报了仇。
6.荆王李元景(618—653),生母莫丽芳,形象标签:第一龙子。
李元景是李渊登基后的第一个“作品”,可惜这孩子命不好,母亲难产而死。武德三年封赵王。贞观初年,任雍州牧。十年,改封荆王。后改任鄜州刺史。永徽初年,任司徒。人到中年又因为儿子卷入房遗爱谋反案件被赐死。
7.汉王李元昌(618—643),生母孙嫔,形象标签:失败投资家。
李元昌,初封鲁王。后任梁州都督,改封汉王。多次违犯法令,被李世民下诏责备。
李元昌有点像二哥李世民,文武全才,他自幼善骑射,力大无穷,他擅长书画,其作品被后人推崇为一绝。李元昌还是个很有野心的“投资家”,他早早地傍上了太子李承乾,常常夜宿东宫。
有一次李元昌看上了李世民身边一个擅长弹奏琵琶思维宫女,于是他对李承乾说:“你将来登基要把她赐给我。”李承乾不光欣然答应,还与他割破胳膊歃血为盟。
李承乾谋反败露后,李元昌被赐死。
8.酆王李元亨(619—632),生母阴德妃,形象标签:老妈是大坑。
阴德妃当年站在李建成一边,不断跟李世民作对,搞得李世民一度岌岌可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李世民登基当年,8岁的李元亨就去封地就藩,任金州刺史,又在13岁时早夭,谥号为悼,没有儿子。
9.周王李元方(619—629),生母张氏,形象标签:死得太早。
武德四年封王,这孩子在史书上几乎空白,贞观三年去世,他10岁早夭,什么也没留下。
10.徐王李元礼(619—672),生母郭嫔,形象标签:被儿子饿死。
李元礼,始封郑王,任郑州刺史。后改封徐王,任徐州都督。又任绛州刺史。永徽年间,加司徒,兼任潞州刺史。去世,追赠太尉、冀州大都督。有三个儿子,李茂封淮南王,其余的封公爵。李茂品行邪恶不端,曾经逼迫李元礼之妾赵氏与之乱伦,李元礼严加斥责,李茂怨恨,撤除李元礼侍卫,断除医药饮食,李元礼被饿死。上元年间,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开元年间的李延年是李茂之孙。
李元礼声誉相当好,他为人低调谦恭,又擅长骑射,在治理藩地期间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遗憾的是,一生谨小慎微的李元礼却有个德行败坏的儿子,还死在了这个败类手上。
他的这个儿子叫李茂。李元礼有个姬妾长得很漂亮,李茂趁老爸生病,对美人来了个霸王硬上弓。李元礼气得大骂儿子,李茂居然赶走了父亲身边的侍从:“当了五十年的王够了吧,还需要服药吗?”就这样,李元礼被活活饿死!
几年后真相被爆出,李茂被唐高宗流死于三亚。
11.韩王李元嘉(619—688),生母宇文昭仪,形象标签:第一宠子。
生母宇文昭仪是宇文述的女儿。当年大哥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挟持杨浩北归,却被窦建德杀死。三哥宇文士及带着她逃往长安投了李唐,并将她嫁给了李渊。
在众多粉黛中,李渊最喜欢宇文昭仪,曾经准备立她做皇后,却被聪明的宇文昭仪拒绝。宇文昭仪也是李渊登基后,唯一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嫔妃。
子以母宠,李元嘉是众多皇子中最得宠的一个。不过李元嘉没有被宠坏,他品行出众,喜好读书,擅长书画,府上的藏书超过万卷。他还有一个身份——房玄龄的女婿。
李元嘉,始封宋王,后改封徐王,任潞州刺史。年少时好学不倦,藏书多达一万卷,都参考古代的本子考订文字同异。贞观九年,改封韩王,任滑州都督。高宗末年,任泽州刺史。武后临朝执政,任太尉,改任定州刺史。
垂拱年间,改任绛州刺史,与儿子李譔和越王的儿子李冲聚集宗至子弟共同起兵反武,由于联络不畅,只有李冲一人起兵了,李元嘉在京师被武则天逼迫自杀,时年70岁。下诏改李元嘉、鲁王、越王姓为虺氏。李元嘉有六个儿子。李训早逝。李谊封武陵王。李谌封上党公。李譔封黄公,擅长写文章。李谌通晓音乐,历任杭州别驾,与李譔一同而死。抄家的人中,李冲、李譔家中的书籍最多,书中的文句都经过详细校订,秘阁中的书籍都比不上。神龙初年,追复李元嘉爵位,以其第五子李讷继嗣。
12.彭王李元则(620—651),生母王才人,形象标签:浪子回头。
李元则,字彝。初封荆王,任婺州刺史。贞观十年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后免官,出任澧州刺史。去世后,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没有儿子。
李元则17岁出任遂州都督,也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居然犯了冠服僭越之罪,由此遭到免职处分。不过这次教训之后李元则就悔过自新,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时间,他“折节厉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3.郑王李元懿(620—673),生母张宝林,形象标签:神探王爷。
李元懿,始封滕王。贞观年间,任兖州刺史,改封郑王,历任郑、潞、绛三州刺史。喜好儒家经学,多次判决大案,务求宽大公平。去世后,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有十个儿子,长子李璥任鄂州刺史。李璥儿子李希言、李察言。李希言开元年任右金吾大将军。李夷简是李察言之孙。
李元懿喜好儒家经术,为人宽和,在地方治理上颇得民心。他还有个特长——善断大狱,再疑难的案件,到他手上总能轻松化解。
14.霍王李元轨(621—688),生母张美人,形象标签:正版空城计。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封蜀王,后改封吴王。多才多艺。娶魏征之女。贞观七年,任寿州刺史。十年,改封霍王,历任绛、徐、定三州刺史。在任上,总是闭门读书,把政事委托给长史、司马。谦虚谨慎,未曾得罪于人。李治去世后,任司徒,出任襄、青二州刺史。越王起兵失败,李元轨因与越王通谋受牵连,流放黔州,用槛车载送到陈仓而死。有六个儿子,李绪封江都王,李纯封安定王,其余的封公爵。
李元轨的声誉相当的好,他多才多艺,好读书,为人孝顺,深得李渊的喜爱。李世民有一次曾经问魏征对王子们的看法,魏征对李元轨大加赞赏,说他的文采堪比两汉的河间王刘德和东平王刘苍,孝行可比曾子和闵子。
李世民深以为然,于是干脆做了个月老,让李元轨纳魏征的女儿为王妃。
有一次,李元轨随李世民打猎,遇上一群野猪。李世民令李元轨放箭,李元轨箭不虚发,瞬间射杀所有的野猪。李世民大为感慨:“这箭术太高超了,可惜天下已定,你真是生不逢时啊。”
李元轨担任地方刺史时,留下很多美谈。在定州时,有一次突厥来犯,猝不及防之下,李元轨灵机一动,下令城门大开,放倒旗帜。突厥人被他的“空城计”吓着了,在城外转了几个圈后趁着夜色逃遁了。
高宗在位时,每遇到大事都会令驿站用快马传送文件,秘密咨询李元轨。这么一位贤王,很不幸也卷入了李贞谋反案,被武则天下旨流放黔州,半路自杀身亡。
15.虢王李凤(622—675),生母杨美人,形象标签:整蛊王。
李凤,字季成。始封豳王,任邓州刺史。后改封虢王,历任虢、豫、青三州刺史。喜欢游玩打猎,对官属不礼貌。死后赠司徒、扬州大都督。有七年儿子。
李凤此人既贪婪,又轻佻,尤其喜欢仗着王爷的身份,轻慢侮辱官员。他还特别喜欢恶搞,有一次他蒙上虎皮,突然出现在部下陆英俊眼前,把陆英俊吓得昏厥过去,自己却在一旁哈哈大笑。
16.道王李元庆(623—664),生母刘婕妤,形象标签:孝顺孩子。
李元庆,始封汉王,后改封陈王,任赵州刺史。贞观十年,改封道王,任豫州刺史。当时诸王的俸钱都少于皇帝之子,以致经常出现贫困,大臣都不敢上言。高宗时,任滑州刺史,历任徐、沁、卫三州刺史。去世后,赠司徒、益州都督。有九个儿子。
李元庆在某电视剧上,扮演着二哥李世民的盟友角色,并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那不是事实,玄武门之变时,他才三岁。
李元庆在历史上比较干巴,没什么具体事迹,史书说他在滑州期间声誉不错,多次受到李世民的表扬。同时他是个孝顺的孩子,母亲去世后请求亲自去修坟墓,没被批准。
17.邓王李元裕(624—665),生母崔嫔,形象标签:藏书家。
李元裕。贞观五年始封郐王,十一年改封邓王。喜好读书,善于谈论名理之学。与典签卢照邻成为贫贱之交。五次任州刺史,升任兖州都督。去世后,赠司徒、益州大都督。没有儿子。
李元裕又是一个藏书家,他家藏书12,与李元嘉不相上下。当然李元裕也好读书,尤长于议论名和理,身上有魏晋名士的遗风,与大诗人卢照邻以布衣相交。
18.舒王李元名(624—689),生母小杨嫔,形象标签:高洁之士。
李元名,始封谯王,后改封舒王。端庄严肃,不看重钱财,未曾过问家人的产业。历任五州刺史。儿子豫章王李亶,任江州刺史,有美政。李元名任石州刺史20年,经常游玩山谷林间,有隐逸之意。垂拱年间,任郑州刺史,为政廉洁有威望。进加司空。武后时期,李亶被丘神勣诬陷下诏狱而死,李元名被牵连改任利州刺史,不久被杀。神龙初年,恢复官爵,追赠司徒。李亶儿子李津在开元年间任左威卫将军。
李元名比李元裕更具名士的傲骨,被世人认为是个品行高洁的人。李渊禅位后,李世民每天会派人去大安宫问起居。李元名那时候每天都生活在李渊身边,保姆告诉他:“皇帝派来的人是大官,你要拜见。”李元名一仰头:“那是我二哥家的奴才,凭什么给他拜?”
据说李世民听了大加赞赏:“真不愧是我的弟弟!”
19.鲁王李灵夔(625—688),生母宇文昭仪,形象标签:被改姓“虺”
李灵夔。专心好学,擅长草隶书法,通晓音律。初封魏王,后改封燕王,任幽州都督,不久改封鲁王。历任五州刺史,升任太子太师。垂拱元年,改任相州刺史,因与越王同谋获罪,流放振州,自杀而死。孙子李道坚在开元年间任汴州刺史、河南道采访使,入朝任宗正卿。李道坚之子李宇随玄宗入蜀,任右金吾将军。
李灵夔跟同母哥哥友爱,也跟李元嘉性情相同,他好读书,擅长草书和音律。当然结局也是因李贞案被流放三亚,在半路自杀。武则天还剥夺了李元嘉、李元轨、李灵夔三家的李姓资格,赐姓“虺”。
虺,即一种毒蛇。武则天先后给政敌们赐姓枭(萧淑妃母族)、蟒(王皇后母族)、蝮(武惟良、武怀运家族)、虺四大毒姓。
20.江王李元祥(626—680),生母杨嫔,形象标签:兽行之家。
李元祥。始封许王,后改封江王。四次任州刺史。生性鄙陋吝啬,放任官之地贪财无厌。当时滕、蒋、虢三王都贪婪残暴,被任为其王府属官的人都不愿去任职。死后赠司徒、并州大司徒。有七个儿子,武后时大多被诛杀。
李元祥是李渊“退休”后生下的第一个儿子,那年李渊60岁了。李元祥身体很特别,瞎了一只眼,肥腰十围(三米多),饭量其大。他为人庸俗、贪婪无度、残暴不仁,对下属极为苛刻。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儋、崖、振、白四州,泛指最荒芜的岭南之地,意思是,大伙儿宁可被流放,也不愿意在江滕蒋虢四王府上谋差事。
李元祥上梁不正,他的儿子们下梁歪,长子李晫犯“禽兽行”(乱L)被处死,武则天掌权后,把李元祥一门几乎砍得光光。
21.密王李元晓(627—678),生母鲁才人,形象标签:实在看不清。
李元晓。贞观年间任虢州刺史。后改任泽州刺史。去世后,赠司徒、扬州都督。儿子李颖,封南安王。
李元晓最特别,作为王爷,在51年的生命中,居然在史书上没留下任何事迹。
22.滕王李元婴(628—684),生母柳宝林,形象标签:打脸故事多。
李元婴,贞观十三年封滕王。任金州刺史,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后任洪州都督,逼迫有美色的官属之妻与之私通。曾经受到典签崔简之妻郑氏的责骂,并用鞋子打得李元婴脸部流血,才得以免遭污辱。李元婴后贬往滁州安置。又起用为寿州刺史,改授隆州刺史,还是不守法纪。武后时,任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死后,赠司徒、冀州都督。有十八个儿子,垂拱年间,有六个儿子死于诏狱。开元年间,李元婴之孙李涉任左骁卫将军。李涉之子李湛然随玄宗入蜀,任左金吾将军。
李元婴跟李元晓相反,他就是个“故事会”。不过,李元婴远没有他的两个作品有名——滕王阁和滕派蝶画。
我们光知道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事实上李元婴一生修建了三座滕王阁,分别在山东滕州、江西洪州和四川阆中,人们熟知的滕王阁是指洪州的这座,它气势宏大,以至于一千多年来人们都舍不得废弃,几十次重建。李元婴一个人建了三座,由此可见,这是个多么豪奢的王爷。滕王阁本来就是赝品 历朝历代屡建屡毁重建29次
滕派蝶画创作方式别具一格,除了被鲁迅盛赞的艺术水准外,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所采用的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名贵品。
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这家伙无视法律,肆意贪腐。有一次高宗李治给诸王赏綵缎500匹,却唯独给李元婴和蒋王李恽(李世民第七子)赏了两车麻:“滕叔和蒋弟不需要赏赐,给他们两车麻,好做穿钱的绳子用。”
李元婴不光贪财,还宴饮无度,轻狂狎昵,活脱脱一个猥琐的鼹鼠。他还有一个爱好,专挑下属的妻子下手。
有个叫崔简的典书记,妻子长得漂亮,被李元婴看上了。于是李元婴逼崔简带着老婆到滕王阁赴宴,崔氏一进门,李元婴就立刻上手。
崔氏急了,脱下鞋子猛抽李元婴的脸,打得李元婴一脸血,并乘机逃走了。破了相的李元婴没脸见人,整整窝在家里几十天不敢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