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的大型建筑群,它不仅代表了皇权统治者的最高地位,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中国宫殿以面积浩大、气势磅礴、造型优美而闻名世界,是其他任何文明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自从始皇帝夷平六国、一统天下以来,为了显示前所未有的盖世功业,他开始营建了空前壮伟的咸阳宫殿群,著名的阿房宫也只是这一伟大宫殿建筑中的一角。可惜秦末战乱,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全都毁于楚人一炬,但是继秦而兴的汉朝,其宫室之高大华美比之毫不逊色。而且因为汉朝享国更久,其宫殿建筑经百年积累,规模更胜前朝,著名的未央宫、长乐宫等前汉宫室占地之广是后世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所无法比拟的。
秦汉时期的宫室建筑保留了先秦时期台阁式建筑的特点,所谓台阁式建筑是先依山势垒筑高大的夯土堆,建筑号台基后在上面建造宫室,几组这样的高大台阁式宫殿之间会有复道天梯互相勾连,这样一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群远远看去仿佛漂浮在云间,好似神仙居处。秦之咸阳阿房、汉之长乐未央,大约都是这样的造型。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秦汉时期的皇宫加上附属建筑,往往占地数平方公里,与之相比,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小得太多了。
到了隋唐时期,京城也在西汉长安附近,汉朝遗留下来的未央宫虽然多有残破,但规制仍在。唐朝的大明宫与前朝宫殿规模接近,富丽堂皇尤有过之,体现了盛唐时国力的空前强盛,同样令后来的皇宫建筑望尘莫及。根据考古探测表明,大明宫的占地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还要加上规模相仿的长乐宫、兴庆宫,整个“大唐三内”宫城占地可能有10平方公里,其宏伟可想而知。这一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观彻底毁灭于唐末五代的战乱年代,连同未央宫的残迹一起被建立后梁的朱温夷为平地,后人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再结合史料记录、凭借想象力来对它们进行复原。
汉唐宫殿如此庞大的规模为何不能在明清各朝重现呢?我们在参观明清故宫时,虽然同样惊叹它的伟大,但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壮丽。对比今人对汉唐宫殿复原的效果图,明清故宫似乎显得局促了一些,其实这一来体现了汉唐时国力的强盛超过后人想象,更重要的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境内已经很难找到适合营造大型宫殿的合用木料了。因为我国传统的建筑都采用木料构建,越是宏伟的宫殿,越需要粗壮耐用的原木来做梁柱支撑,而经过数千年的砍伐,这样的珍稀木种已经十分罕见。以致于到了清朝中后期故宫三大殿的主柱竟然只能采用拼接的方式来进行维修更换,更别说要建造达到汉唐规模的大殿了。
到了今天,像大明宫这样唐时宫殿的复建已经提上了日程,不过这样的仿古建筑其实已经很难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它即使勉强建成,内部支撑也只能是钢筋水泥,外面在做一些模仿古人的装饰而已,真正的汉唐遗风已经深埋于地下黄土,后人只能感怀了!
故宫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宫殿群,同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群。然而与中国历史上曾存在的其他宫殿群相比,故宫只能称得上是一座“袖珍版的宫殿”。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古代十大宫殿,领略下中国历朝历代宫殿的壮丽风采。
10.故宫
朝代:明、清
面积:0.72平方千米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千多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殿。
9.兴庆宫
朝代:唐
面积:1.3平方公里
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初为唐玄宗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进行大规模扩建。但由于即位之初,唐玄宗标榜节俭,所以虽经过扩建,但与其他两宫相比规模并不是很大。扩建完成后,兴庆宫东西长1080米,南北1250米,总占地达130多万平方千米。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唐末长安城被毁,兴庆宫便从此被废弃。
8.大明宫
朝代:唐
面积:3.2平方千米
大明宫,位于唐京师长安城北侧的龙首原,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兴建于唐太宗贞观8年,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两百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其建筑风格影响当时唐帝国周边多个国家。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故宫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但遗憾的是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
注:央视曾拍摄过一部《大明宫》纪录片,高度还原了唐时大明宫的规模和风采,推荐大家去观看。
7.洛阳宫
朝代:隋、唐
面积:4.09平方千米
洛阳宫历经隋唐两朝,隋时称“紫微宫”,唐太宗号“洛阳宫”,武则天时称“太初宫”。唐时洛阳宫基本沿袭了隋时结构,周回十二里,四面有十二个门,只是城门名称有所变动。显庆二年,唐高宗正式定洛阳为东都,洛阳宫城成了皇家宫殿。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后,更是将洛阳当做帝国的首都,称为神都。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全面东移,洛阳皇宫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洛阳宫顶峰时总面积约4.09平方公里,相当于约六个故宫大小。
6.太极宫
朝代:隋、唐
面积:4.2平方千米
太极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太极宫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核心区内,被现代建筑所覆压,尚无条件进行考古发掘。单根据文献记载及勘测可知,太极宫东西宽达2830米,南北长达1492米,相当于6个故宫大小。城墙高10.3米,墙基厚度在14-18米,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太极宫的恢宏壮观。太极宫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5.未央宫
朝代:汉
面积:5平方千米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未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成为汉帝国的主要宫殿。之后历经新莽时期,王莽以未央宫为皇宫。东汉光武帝和汉顺帝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之后汉桓帝对未央宫进行修葺工作。
东汉末年,因为董卓被诛引发了在长安城内的激烈战争,未央宫再次被严重破坏。西晋时期晋愍帝修复未央宫,改名太极殿。前赵时期,赵昭文帝刘曜对长安宫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后赵时期,赵武帝石虎下令修长安未央宫。前秦时期,把未央宫作为皇宫。后秦时期,以未央宫作为皇宫。北魏孝文帝曾住过未央宫。西魏时期以未央宫为皇宫。北周时期以未央宫为皇宫。
唐敬宗李湛和唐武宗李炎对未央宫进行修缮。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朱温一把大火烧了长安城,未央宫也沦为废墟。
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共作为十个朝代、三十多位皇帝的大朝正殿使用长达360多年,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从汉高祖时期到唐朝末年,未央宫被很多朝代作为皇宫使用,历代更是对其进行修缮。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未央宫经历一千多年而没有被毁坏,且被很多朝代作为皇宫使用,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唐末天下大乱,一把大火将其沦为废墟,它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历史,留下一地焦土,未央宫是被后世讴歌最多的宫殿,它的存在是值得骄傲的,它的毁灭又是值得惋惜的。
4.建章宫
朝代:汉
面积:5平方千米(比未央宫稍大)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有“千门万户”之称,汉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为显示大汉的国威和强盛,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宫还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建章宫最终毁于汉末王莽战火之中。
3.长乐宫
朝代:汉
面积:6平方千米
长乐宫是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建于秦兴乐宫基础之上,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长乐宫意为“长久快乐”,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与未央宫、建章宫并成为汉代三宫,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
根据考古发现其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相当于8个故宫大小。
长乐宫,是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始建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居于此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惠帝以后的汉帝居未央宫。
2.阿房宫
朝代:秦
面积:15平方公里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大一统的标志性建筑。
《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庞大规模的描述:阿房宫覆盖地面三百余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北建起向西折,直奔咸阳。渭水和樊川,滔滔滚滚,流入宫墙。宫内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楼阁层层像蜂房,似水涡,高高耸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这虽未免有艺术夸张之处,但是可以想见阿房宫那宏伟壮丽的建筑规模。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同时也记载着中国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印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是秦帝国暴虐专政、劳民伤财的象征,是秦帝国行将毁灭前的最后辉煌。
1.咸阳宫
朝代:秦
面积:未知(约为故宫的2000倍)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即秦国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在咸阳塬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扩建皇宫,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冀阙”、“甘泉宫”、“上林苑”等宫室145处、宫殿270座。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繁华的大都市。
除了咸阳宫主殿之外,在咸阳周围还建有三百离宫别苑,《汉书》载:“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史记》云:“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其范围涵盖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地市。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除了咸阳宫主宫之外还有300多个离宫别馆,这些离宫别馆之间用各种复道、甬道、阁道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型封闭圈,构成广义上的咸阳宫,直径有80余公里,其面积相当于汉长安城的近百倍,故宫的两千多倍。
咸阳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弘壮丽的宫殿之一,其规模空前绝后,但也因此耗费过甚,过度役使民力,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纵火焚烧,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
注: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单纯以紫禁城与唐时大明宫、汉时未央宫相比并不严谨,而应该与北京内城或者皇城相比较,但目前尚无科学的定论。
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的皇宫规模为何越来越小?
1.社会说:远古君王乱世开国,多以大兴土木来彰显自身霸气权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礼制的进步,仁礼明德等品行日益为人所接受和提倡,而且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则失民心灭王朝的教训被认知和接受。杨广建了个大运河就被叼了不知道多少年,那还是市政工程、民生工程呢,后来的皇帝要造个自己享受的地方也怕舆论啊。因而后世的君王多倡礼制,规定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德兼济天下,更走亲民路线,欲得民心,稳朝政。
既是由霸主(攻占)到朝政事务统治者(守治)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当然也可能受历史上古代国力逐渐衰退的影响。
2.位置说:远古人烟稀少,开国者多新辟祥地,大兴土木筑宫城。 而后皇城居中的传统逐渐兴起,而且许多朝代延续前朝旧址辟宫城(如唐长安延隋、清北京延元大都),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聚居区逐渐形成,宫城基址的范围受到城市肌理的限定,因而宫城的规模越来越小。
3.建材说:中国传统木阳石阴,传统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木构建筑的体量严重受到材料尺寸的制约。远古森林繁茂,木材高大广多,取材方便木料多,有许多大体量的优秀木材可以用来建设。 而后不注重保护和砍伐无度,平原的人员聚居区木料逐年稀少,高大的好木料更是罕见,到清时皇家专用的楠木等高大木材要到云贵高原的深山中才能获得。
由上面可以看出,越往后的朝代,宫殿建筑面积越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皇帝吸收了前人教训,注意节俭了,而是资源不足,直观的说就是木材的匮乏导致很难再建造庞大的宫殿。秦汉可以就近去伐终南山的树木去营造大殿,隋唐时终南山已难寻栋梁之材,但还可以从南方山林砍伐之后运到长安,到了明清只能全国搜寻了,因此宫殿越建越小,不过就算最小的故宫太和殿,现在看来也觉得非常震撼。人类的扩张导致森林的减少,以及大体量木材的逐年稀少,也是导致宫殿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
宫殿规模越来越小,可能是上述3个原因和各种可能原因,共同综合导致的结果。
还有原因一是宫苑分离,你看唐大明宫北部就有个太液池,相当于中南海(其实中南海在明清就叫做太液池),是供皇帝后妃游玩居住的地方,如果把中南海算作皇宫的一部分你再看看故宫有多大╮(╯▽╰)╭
第二是因为自宋以来中国受理学影响越来越大,将一切包括建筑都至于“礼”之内,宫殿要建的中规中矩,阿房宫前殿始皇想建多大就建多大因为他不受礼仪束缚,同样隋唐建筑宽敞大气,太和殿和唐代皇宫的正殿相比就是小不点,也是因为唐三教并立,不似宋明清一般注重儒教。不然难以想象大唐的皇宫平面居然是个不规则图形……
第三是因为春秋战国至秦汉奴隶制尚未完全瓦解,能动用的劳动力比后世多的多,自然能建出庞大的宫室。汉唐时代有徭役,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使用。而唐之后平民需承担的徭役也被减轻不少,于是宫殿越造越小。而宋以后,都是雇佣,劳动力成本明显增高,相对来说,同样的投入,只能建小很多的宫殿。所以会导致建筑体量与宫殿占地面积秦汉>隋唐>明清的现象
宋朝那么富裕,皇宫为什么那么小?
先来说说宋朝的皇宫是不是比较小。北宋开封的宫城范围为东西宽1050米,南北长1090米(不包括延福宫),周长为4280米,合算宋制刚好为七里,面积为1144500平方米,大约是故宫的1.5倍。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宋朝皇宫并不比清明皇宫小。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可能不知道,北宋开封城只有三重,即外城、内城、宫城(皇城),而清代的北京城是四重的,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故宫只是宫城的范围罢了。整个皇城的范围要比宫城大得多,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约2790米,面积约6.9平方公里。是北宋皇城的好几倍。
明清故宫范围只包括午门,皇城并不属于宫城内,与宋宫性质不同,宋宫主要是用来皇居和大朝会,只有少数中央机构在宋皇宫内,其余均列于皇宫宣德门以南御街两侧,所以不能拿宋皇宫(皇城)与北京明清皇城对比,毕竟北京皇城不属于帝居,而是官署与外宫苑的所在地!
因此,相对于汉唐明清,宋代皇城的格局确实是比较小的。既不如汉唐长安宫城之恢宏,也不及明清北京皇城之宽阔。甚至站在汴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宫禁,所以后来官府干脆禁止市民在丰乐楼的顶层眺望,以免他们“下视禁中”。
再来说说北宋皇城为什么会比较小。主要的原因是,汴梁城是从唐代的州城发展起来的,宫城的前身只是节度使的治所,自然不可跟长安、洛阳这样的故都相比。宋立国后,宋太祖曾按洛阳宫殿的模样,扩建了汴梁皇城的东北隅,”虽然号称“壮丽”,其实周长也不过五里,而明代北京城的皇城周长为十八里。
宋朝的皇帝不想将皇城扩展得更加阔气、大气一些吗?肯定想。但如果这么做,首先必须面临一个问题:拆迁。这是因为,汴梁城跟宋代之前的城市有点不一样,以前的城市是权力规划出来的,显得工整而呆板;汴梁则是自发“生长”出来的,显得杂乱无章,而又生机勃勃。宫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民房、商铺。不论从哪个方向扩展宫城,都势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宋代君主不是没有想过要扩建皇城,让自己住得更舒坦点。据《宋会要辑稿》,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十七日,楚王宫失火,让宋太宗下了决心“欲广宫城”,便下了诏书,提出了建设规划,让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测绘图纸。不久图纸画了出来,太宗一看,要拆迁太多民居,便说,“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下诏停止扩修宫城的计划。另据《宋史地理志》,太宗可能还曾叫官员去找拆迁征地范围内的居民征询意见,“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愿意搬走。历史不总是在进步的,千年以前皇帝都不敢迁拆……
宋太宗没有今人的胆魄,不敢搞强拆,只好作罢。现在有一些杂文、评论作者,将发生在太宗朝的这桩事情安到宋仁宗身上,并作了夸张其词的演绎。比如有篇文章说:“宋仁宗因皇宫太小,打算扩建,于是就让大臣与拆迁户协商。拆迁户们拒绝了,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搬,事情就这样僵持着。最后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其实这是以讹传讹。以宋仁宗的俭朴、宽仁性情,我觉得他不大可能提出扩建宫城的计划,因为他会觉得居住的地方已经够大了。
北宋东京大内考古真实数据其实已经出来,面积与故宫相当,龙亭公园内的东西80米,南北60余米的大庆殿遗址实际属于北宋大内内朝紫宸殿或崇政殿遗址而非大庆殿,宣德门遗址与数据已经确定,为东西长139米,南北深75米的巨型阙型门址,位于今御街南端新街口处,而大庆殿遗址因为位置位于御街到龙亭南门石狮子之间的大范围,所以还未挖掘,目前没有数据!而龙亭公园正南门石狮子东西一线为北宋大内东西华门横街遗址,这样已经否决了对外公布的570X690米的五里小城即大内皇城的错误判断!北宋皇宫大内整体范围数据有待日后公布!
历史上那么多小朝代,他们皇宫在哪里?
历史上很多自立为王的人,那些存在没几天就被打没了的不算,如五代十国这些存在几年或几十年的小朝廷,他们每个朝代都会建造自己的皇宫么?
毕竟前朝的皇宫就一个,并存的其它小朝廷的皇帝总不能住野外吧。
后梁
朱温在篡位前曾经令张全义修缮唐朝东都皇宫,篡位后他大部分时候也居住在西京洛阳。原来他在汴州的节度使衙门被改造成皇宫,位置就在今天的开封龙亭一带。朱友贞杀兄自立后,把都城迁到东京开封,住在节度使衙署改建的皇宫里
后唐
李存勖自称中兴唐室,所以以洛阳为都,自然也住在朱温原来的皇宫里。
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
石敬瑭即位没多久,就把都城迁到汴州,住在朱温汴州皇宫,一直到北宋灭亡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皇宫。金宣宗南迁的时候也修复了北宋皇宫并居住在里头。
前蜀、后蜀
成都本就有剑南西川节度使衙署。王建建立前蜀后就把衙门改建为宫殿,位置在今天四川科技馆。孟知祥建立后蜀后同样以此地为皇宫。后蜀灭亡后成为成都府衙门。明代又在此建立蜀王府。清代改为贡院
南汉
南汉宫殿就是今天在广州广东省财政厅边上的南越王国的宫殿,从南越国到清代2100年来这里一直是广州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南楚
长沙有条马王巷,有说法成“马王”就是指马楚国王,然而又有说法称“马王”指的是全国常见的马王庙的马王。结合长沙唐以前城市变迁历史,我认为偏居城东的马王街一带不太可能是王宫所在地,更有可能是在太平街、人民路、登隆街和五一大道围绕成的这块区域之内。而马楚第三代王马希范曾在小西门一带修建奢华的天策府,可能他是以这里为王宫的。
闽国
福州的福建省政府大门往南一直走,在湖东路和鼓屏路交界处有一个上坡,这里是福州最早的市政府——晋安郡署所在地。后来又成为福州都督府署和福建观察使衙门。王审知入闽之后,以此地为王宫。王审知之子王鏻称帝后这里又成为皇宫。闽国灭亡后复为福州州署,明代在此设立布政使司衙门
南吴
吴国以扬州为都城,就是今天的扬州唐子城。吴扬州皇宫的位置今天已经找不到了。
南唐
李昪篡位后将都城从扬州迁到金陵,并把他原来在金陵的衙署改建为宫殿,位置今天南京洪武路与白下路交界处。面积不大,东边到火瓦巷,西边到富民坊附近稍微往西一些,南边到青溪,北边大致在城开国际往北一些。
吴越
今天杭州凤凰山下的南宋皇宫遗址就是吴越王宫。之所以不把王宫建在繁华的杭州城区而是建在城南的山脚下,大概是钱镠打算以凤凰山作为王宫的镇山和屏障吧。
南平
荆州的南平王宫在明朝成为王府,毁于明末战乱。大概位置在玄妙观以东、屈原路以西、荆中路以北直抵城墙根这一带。
北赵(成德节度使)
成德节度使王鎔被朱温封为赵王以共同抗拒李克用。赵王宫大概在今天河北的正定县政府。在县政府门口的府前街东西各发掘出一块石碑,其中一块是很明确是李宝臣纪功碑,另一块可能是和安重荣有关的石碑。此二人都曾担任过成德节度使。一般体现自己光荣的东西都会被放在家门口炫耀。而且正定县政府在民国以前一直都是正定政治中心
岐(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被唐昭宗封为岐王、尚书令,成为李世民、郭子仪后唐朝第三个尚书令。他的府邸大概在今日的凤翔县府前巷一带。一直到清朝灭亡这里都是凤翔府衙门所在
北平(义武节度使)
义武节度使王处直被朱温封为北平王,他的府邸位于今日定州市中山中路的定州署。当时的面积不得而知,明清的定州衙署是在原址上改建的。从唐朝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这里都是定州政治中心,1972年成为定州中学,前年又改建为景区
西平(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以夏州为治所。夏州在今天陕西定边县白城子村。今天已经成为遗址。后周时定难节度使李彝兴被封为西平王。今日的夏州西平王府已经被埋没在黄土之下
燕国(卢龙节度使)
唐五代北京曾出现两个燕国,一个是安史二人的燕国,一个是刘守光的燕国。北京在元朝建大都以前,城市一直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唐朝的幽州城北起中央音乐学院,南到白纸坊一带,西到莲花河,东边就到著名的法源寺。而在幽州城内又有子城。子城西、南墙与外城墙重合,北墙在广内大街,东墙在南线阁。今天的金中都公园一带曾经是辽南京宫殿和金中都宫殿,也有可能是唐代卢龙节度使衙门和燕国宫殿
无论多小的朝廷,不管他的君主是自称皇帝,还是依附于中央政权自成王。都会有自己的皇宫或者王宫,当然是大是小就取决于国力和野心了
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地方王国,无论是称帝还是依附别人称王,这些小国家除了南平,北汉这样的袖珍国家(但也能控制几个大都市),其余的基本都能控制如今日中等面积的省份,人口有个数百万不成问题,为帝王提供修筑舒适豪华的宫殿还是足够的。目前这些国家原来的宫殿都还能找的到遗址。
其实比这些小朝廷袖珍的多的地方政权有很多,而且都有宫殿。比如台湾的延平王(或称东宁国)政权,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的遥尊永历帝为正朔的政权。这个政权所辖范围有多袖珍呢?远远不是今日台湾全岛的范围,或者说仅仅是台湾岛的一小部分。顶多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大一点的县城加上附近几个村镇的规模,人口不过20余万。但也是有宫殿的,而且不止一处。首先是所谓的王城,郑成功死后,郑经夺取政权,变以之前荷兰殖民者修建的热兰遮城的基础上修建王城和宫殿。
荷兰殖民时期的热兰遮城堡规模
而在城堡制高点上的高台上,留存至今的洋楼,差不多就是昔日的延平王府宫殿规模。
其次,虽然算是国王,但还是遥尊大陆的永历帝为正朔,怎么也得彰显下正统吧。于是郑经把明朝的宁靖王朱术桂一家迎到台湾,为其建造宫室供养起来。
今日台南的著名景点大天妃宫,原来就是在原宁靖王府的基础上改建的,现在天妃宫的规模与历史上的宁靖王府差不多
最后,为方便监视宁靖王,同时也是为了方便与群臣宴饮,郑经本人还在于其王城一江之隔的地方。
(今天妃宫附近),于荷兰的普罗民遮城上修建了一座行宫, 赤崁楼。
所以说,无论多袖珍的朝廷,该有的宫殿王城还是要有的,否则就不能被称之为朝廷了。
皇宫不仅仅是皇帝起居的地方,更是权利的象征!汉初刘邦在外征战,萧何在长安为刘邦营造宫殿。刘邦从外面回来一看,这萧何营造的宫殿宏伟壮丽,华丽无比,刘邦非常生气的对萧何说:‘’天下大乱,至今未定,民不聊生,烽火连天,你修这么豪华的宫殿,是置我与不义啊‘’!萧何是这么说得的,天子以四海为家,他的宫殿如果不宏伟壮丽,不足以表示他的权威。所以皇帝为了体现权威,必然是会修建皇宫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是皇帝,你起居的地方就可以叫做皇宫。连洪秀全都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天王府,五代十国那些皇帝不用多说吧!
几十年的时间足够修一个王宫了。十国中许多政权是由藩镇发展而来,在建国前就已经有一定规格的节度使府。而且这些政权一般以区域性的大城市为都城,当地多半有前朝的宫室或者王府。
南楚国的主要宫殿应该是天策府,因为南楚王同时被册封为天策上将军。
史料记载三任楚王马希范建造天策府时,“ 门窗栏槛都用金玉作装饰,涂刷墙壁用的朱红色的砂粉就使用几十万斤;铺盖地面用的地衣,春天和夏天用竹篾编织的席子,秋天和冬天用木棉纺织的布匹 ”。此外还建立了王家园林会春园,园内有紫薇山、碧浪湖、开福寺等景点。还有小瀛洲、文昭园、碧湘宫等园林和行宫。
当时的局势,由于江淮和蜀地长期与中原对立,断绝贸易往来,吴越在陆上又受江淮的阻隔,导致中原缺少茶叶供给。南楚便趁此发展茶叶贸易,此后又发展布匹贸易,经济兴盛一时。
帝王所居即是宫殿。比如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中途有一天睡在草地,史官就把这片草地称为行宫。
皇宫嘛,也就是个建筑。能继承前朝正统皇宫的自然最多只有一个势力 但并不代表其他势力的皇帝就要住野外了。
可以使用节度使府、州牧府等高级官僚驻地 当然这就比较屌丝了;也可以使用前朝的行宫 这个例子很多而且行宫确实挺好用;
如果立国时间足够且政权稳定 基本就是自己营造。
所谓帝王有排山倒海之力,何况区区一处宅子?当然题主举的例子五代十国也是闹心,一般像南北朝的皇帝这样地盘大实力强的或者西夏那样挺得久的,才是比较正规的皇帝。
五代十国的皇帝在整个皇帝圈子中算是比较屌丝的 所谓“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便是如此 也没多少精力折腾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