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民族问题一直是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和汉族始终有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例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问题;唐朝时期的突厥问题;明朝时期的蒙古族问题等等……而宋朝则先后被多个少数民族打败,最终议和。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宋朝时期的澶(chán)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区别,供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参考。下面就是小编从三个角度将二者进行对比的详细内容,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从辽朝的角度看,辽朝是契丹灭后晋在汴梁成立的,因此辽朝因为在后晋的合法性是辽,而非后汉。后汉是从辽朝叛变出来的,和后晋没有关系。后汉、后周、北宋都是伪政权。从北宋角度来看,契丹是外来民族,从来没有得到中原的合法性;北宋才是后晋后来的继承者,而非辽朝。
在燕云十六州问题上,辽朝认为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得以建立的前提,是后晋割让并承认的辽国土地,若北宋以后晋后继人自称,就应当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北宋认为燕云十六州是汉唐传统汉人生活地区——但实际上从五胡十六国直到五代,燕云十六州的胡人非常多,不能认为是非汉人地区。
在后周、北宋攻取燕云十六州失败之后,辽朝进行了反击,最后双方达成了一个本质是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的和平协议:澶渊之盟。因此,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兄弟结盟、只送岁币、不割地,但北宋承认燕云十六州非北宋土地,在本质上就是割地。
海上之盟
北宋在蔡京改革下,财政得到恢复,手里有了钱,加上东北的完颜阿骨打反叛辽朝,建立金国。看到辽朝难以遏制金国的崛起,北宋于是就有意撕毁澶渊之盟,不再承认燕云十六州是辽朝土地,并和东北的金国建立了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北宋和金国的一个平等条约:1、双方南北夹击辽朝:金国攻打上京、中京,北宋攻打燕京和西京——这条,金国实现了,但北宋没有实现;2、北宋将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国;3、约定燕云十六州归北宋。海上之盟和澶渊之盟一样都是兄弟同盟、只有岁币,不但没有割地,还收复失地。
虽然金国要求北宋以20万白银、30万绢、一百万贯钱的代价得到燕京,但这不算无理要求,谁叫北宋自己攻打不下燕京——更多反省自己的责任吧。即便是被掳掠过的空城,以北宋的财力,填充燕京不成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北宋一心想要不属于燕云十六州的平州,并册封投降金朝的张觉为世袭节度使——这是完颜阿骨打严肃拒绝的。
作战不力,还闹事,这就是海上之盟实践时的北宋。如果燕云二州是北宋攻取下来,金国自然没有什么话说。可金国自己攻下的燕云二州,肯定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搏命得来的土地白白让给别人——可完颜阿骨打还是如约给了北宋,当然要北宋支付一点费用,合情合理。
金宋开战,金宋海上之盟的信任越来越薄弱。随着宋钦宗不肯履行割让太原四镇,金朝越来越不相信赵氏能够履行金宋以黄河为界的约定:
即山西、河北、山东归金国,河南、陕西和江南、巴蜀归北宋。
在第二次汴梁之围中,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决定废赵氏另立,不再信任赵氏。即便是在张邦昌转身就让位给赵构,金国依然不肯承认赵构即位的合法性,哪怕是宋徽宗上书要求。为了是否承认赵构即位合法性的问题,金宋进行了15年的战争。金国不惜直接治理河南、陕西二地。
绍兴和议的本质就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即靖康之变中金宋谈判的遗留问题。第一次绍兴和议,本质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并重回靖康和约。第二次绍兴和议,本质是金国承认南宋的合法性,但废弃靖康和约而立新条约。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八月, 辽国准备大举南伐,宋朝震惊。宋朝宰相寇准力主出兵抗击,皇帝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
宋时,黄河从今濮阳县城南穿过,河南北两岸分别筑城,时称南澶、北澶,中有浮桥相连。
同年闰九月初八,辽军开始大举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连续攻陷多座城池。十一月二十日,拖延3个多月的宋真宗御驾亲征才算付诸行动,从东京(今河南开封)出发,进驻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后,督促民夫凿开黄河的封冰,以防辽骑渡河。
同日,辽圣宗与萧太后率主力进抵澶州北城外,立即从东北西三面将北城团团围住。宋澶州守将的严防死守下,辽军痛失大将萧挞凛,但仍以主力围困澶州,并分兵继续南进,又攻下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有越过澶州,进逼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之势。
宋真宗驻韦城,见辽有渡河之势,群臣中有的重提徙都之事,有的说应该避辽锋芒,再作它计。真宗迟疑不决,在寇准等主战派的力陈下,真宗才下了进驻澶州的决心,从南面进入澶州。
由于一时谁也不能取得胜利,于是辽宋在澶州城下边打边谈。辽写信给宋真宗表达愿与宋重修“旧好”,宋真宗也派殿直曹利用为宋和义使臣。因为辽坚持索取关南之地,而宋坚持地不可归,只许金帛的意见,所以未能谈成。经过反复磋商,曹利用指出:“若北朝(指辽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归关南之地),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辽圣宗和萧太后权衡利敝之后,同意了宋的条件,在十二月初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的停战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历经近4个月的澶渊之战至此即告结束。
自从订立了澶渊之盟,辽宋之间的和好关系延续了近120年,这样长久的和好关系,在我国古代边疆王朝与中原王朝、边疆民族与中原民族相互关系的历史上,是罕有其匹的。
“澶渊之盟”为何能使宋辽百年再无战事?原因有四:
其一,契丹贵族在战争中掳掠了不少汉人,同时有许多汉人为了避难求生,也投奔到了契丹,双方的融合交流,使辽朝的创立者以汉族文明的爱慕者和吸收者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契丹、汉两个民族之间原有的壁垒,随着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逐渐破除了。待到太平日久,彼此敌意渐消,只要没有意外的事变,就更不愿轻启战端了。辽朝统治集团中汉人的增多,汉人在长城以北的分布愈来愈广。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通汉语,熟知中原的风土人情。他对俘获、流入、来降的汉人,尤其是汉族官吏、儒生、医师和工匠尤为看重,有人甚至都成为“佐命之臣”。
其二,契丹文的创制,也与汉人的帮助分不开。契丹文相传是仿照回鹘文创制的,但是也由汉字的笔画构成。辽朝还采用中原的历法,早在辽太宗时,就引进了乙未元历。到辽圣宗时,又引进了大明历。就是税制,也是由汉人参与制定的,契丹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三,随着宋辽长期和平交往,契丹与汉人之间联合的成分越来越多,而争斗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南北息兵讲和,契丹贵族不再南下俘掠汉人,这对中原人民的安定和契丹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契丹社会封建化程度的加深,汉人在辽朝的境遇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辽朝为了骑兵活动的便利,曾在南京道实行军行要地不得种稻的禁令。
其四,宋辽榷场贸易亦随南北通好而发展,其影响和意义远在岁币之上。契丹人与汉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榷场贸易进行的。辽、宋双方在榷场贸易中都获得了大宗税收,契丹人和汉人也都在榷场贸易中得到了实惠。辽人在贸易中多用宋钱,据考古显示,辽墓中出土的钱,宋钱占多数,唐钱次之,辽钱传世的则很少。
自宋真宗与辽圣宗互称兄弟始,按辈份计,宋仁宗与辽道宗为叔侄,辽道宗与宋神宗为叔侄,辽道宗与宋哲宗以及辽天祚帝与宋徽宗则为翁孙了。这种关系在契丹后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耶律楚材的诗中就说:“辽宋分南北,翁孙谋礼仪。”
澶渊之盟、海上之盟、绍兴和议的比较
从内容上看,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都有:边界划分、国家地位关系、派遣使节、岁币四方面内容。从边界划分看,澶渊之盟是以燕云十六州为边界,海上之盟还是以燕云十六州为边界,靖康和约是以黄河为边界,绍兴和议以淮水为边界。
从国家地位关系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都是兄弟关系,靖康和约、绍兴和约并非平等的兄弟关系,都是册封与被册封的宗主国、藩属国关系。从派遣使者来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是互派使者问候,靖康和约、绍兴和议是单项派遣使者问候(金国不派遣使者问候)。
从岁币看,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靖康和约、绍兴和议都有岁币:澶渊之盟、海上之盟岁币都是10万银、20万绢。靖康和约数目不详,绍兴和议是25万银、25万绢。
综述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和平协议,不同的是皇帝面子和地位——但这重要吗?能上升到国仇家恨、民族自尊心的程度吗?
澶渊之盟、海上之盟,都是地位平等的关系。但北宋不但没有能力按照约定夺取自己想要的燕云二州,还扭扭捏捏的不愿意支付雇佣金军的费用。更在云州还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不是积极稳固两国的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平州将原本脆弱的金宋信任摧毁。
完颜宗翰和宋钦宗在汴梁谈妥的靖康和约,因为金太宗不立赵氏的决定而没有得到执行。金国所立的张邦昌、刘豫都没有能力有效的治理河南、陕西二地,只能依靠金国进行治理。最后金国在要不要河南、陕西二地犹豫了一下,最后承认南宋的合法性,达成绍兴和议。
从历史角度看,海上之盟是对北宋最有利的,但最先破坏它的竟然是北宋;澶渊之盟次之,靖康和约和绍兴和议都是退步。澶渊之盟是辽宋关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绍兴和议是金宋关于南宋地位问题。
宋朝自立国之后就长期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对立,在两宋历史上曾经签订过两个非常著名的条约,分别是北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和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和议”。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主要区别包括:
第一、签订背景不同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承天萧太后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他们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黄河边。大宋朝廷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寇准软硬皆施,让宋真宗也御驾亲征了。最终,在双方都认为自己必败的情况下,签订了“澶渊之盟”。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形势,对南宋来说是一片大好——金国最著名的将领,如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昌等人都以去世,完颜宗弼(即金兀朮)在顺昌败给刘锜的“八字军”,在郾城和颍昌败给岳飞的“岳家军”。在金国不利的情况下,赵构抓住机会,签订了“绍兴和议”。
第二、条约性质不同
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平等的,绍兴和议是不平等的。澶渊之盟中规定,一、宋辽两国互称兄弟,大宋皇帝虚长几岁,是哥哥。二、双方确定边境线,以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三、开放榷场,平等互利;四、宋哥每年给辽弟银绢三十万两匹。
绍兴和议签订前后,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随后岳飞等人被杀;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朝的新任皇帝需要得到金国皇帝的册封;岳飞收复的三个半州郡归还给金国;宋臣每年给金君银绢二十五万两匹;所有“叛逃”至宋国境内的北方人,均需遣返。
第三、影响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双方都是受益者,实际上,宋朝在这场货币战争中获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绍兴和议签订后,宋朝在名、利两方面惨败,并且留下一个深远的影响——北方汉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大宋子民!
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对比
首先,《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签订的背景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国承天皇太后萧氏和辽圣宗耶律隆亲率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亦欲灭宋,而面对国家存亡之机,宋真宗也亲自来到前线御驾亲征,最终,宋朝挫败了辽国的进攻,但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并且双方也都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必败无疑,《澶渊之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而《绍兴和议》是在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军,南宋王朝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签订的,此时双方军事的发展对于金朝极为不利。
其次,《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签订的性质不同:
相对于《澶渊之盟》签订双方的平等性,《绍兴和议》则显得是一个极为不平等的和议。虽然两个和议都明确提出宋朝给予“北国”的岁币,但是《澶渊之盟》中约定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朝时兄,辽国为弟。但《绍兴和议》却规定宋朝向金国称臣,并且要求宋朝皇帝世世代代,谨守臣子礼节。从兄弟到君臣,其不平等性和其明显。
第三,《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产生的影响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直到辽国灭亡,双方边境载在未发生较大规模战争,而边境上榷场的开放也使得宋辽双方获利颇丰,不仅加强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也使得两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相反,《绍兴和议》签订后,不仅是金朝占有北宋故地合法化,也使得南宋方面名利双失,不仅丧失了大量国土,同时,大批能战善战的将领被削除兵权,南宋政府从此安于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