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皇帝赐予大臣的特殊待遇,拥有这种特权的人要么是皇帝身边的宠臣,比如说萧何。要么就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比如说梁冀、曹操、王敦、侯景、杨坚、李渊等人。
那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入朝不趋:古代臣子觐见皇帝的时候,不能大步向前走,必须小步快走以示对皇帝的恭敬。但是拥有“入朝不趋”的待遇之后,就不用小步快走,可以用正常的速度前进。
赞拜不名:臣子去觐见皇帝时,臣子要先在宫门外等待,等赞礼官向皇帝通报臣子的官职和名字。拥有“赞拜不名”的待遇之后,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
在古代,一个人除了有姓名以外,还有字。例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司马懿,字仲达;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可以被称为曹孟德,诸葛亮也可以被称为诸葛孔明。从“直呼其名”这个成语可以看出,直呼一个人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大臣觐见皇帝的时候,首先需要大臣在宫门外等着,等太监通报皇帝,皇帝允许大臣觐见以后,大臣才能进宫见到皇帝。这时太监就会在一旁喊这个人的名字和官职:宣曹操觐见。
当大臣获得这样殊荣以后,并不是大臣可以不需要皇帝的允许而直接闯进皇宫,而是大臣在觐见皇帝的时候,不会再有人喊大臣的名字,但是要称呼官职:宣丞相觐见。
剑履上殿:剑就是指武器,臣子觐见皇帝不能带武器。履指的是鞋子,见皇帝还得脱掉鞋子。至于能不能穿袜子,这还要看臣子的个人地位。拥有“剑履上殿”的待遇之后,可以佩着剑穿着鞋见皇帝。
在皇宫里,只有卫士和皇帝可以佩戴武器,其他的大臣觐见皇帝是不允许的带武器的。而且在大臣觐见皇帝的时候,是不允许穿鞋子的。是否能穿袜子呢,要看这个人的地位。获得剑履上殿的殊荣以后,大臣就能带着武器,穿着鞋子进出皇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大臣带着武器,穿着鞋子,大摇大摆的走在皇宫里,甚至身后还跟着一群士兵,这是多么的嚣张跋扈。
在西汉初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第二十四》:“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萧何凭借功劳第一,才得到这样的恩宠。后来萧何自污名节才保全了自己。然而除了最开始获得这项殊荣的大臣萧何以外,其他获得这项殊荣的大臣,无一不是横行霸道、大权独揽,比如: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懿、司马师。
再比如东汉的梁冀,《后汉书·梁冀传》:“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梁冀权倾朝野,梁氏一门前后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后来梁冀家族不论老少都处以死刑,暴尸街头。
拥有这些特权的也不能少了我们的曹丞相,《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曹操,被封为魏王,然后加九锡,官位、特权可以世袭。军政大权在握的曹操只差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
后来的还有宇宙大将军梁汉帝侯景,《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自进位为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在杀死梁武帝、简文帝和豫章王后,侯景篡位为帝,建立汉国。最后,侯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历史上还有不少拥有这三种特权的人,除了极个别是皇帝赐予的之外,其他的都是自己“拿”的。
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本领有多大,手段有多高,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就像张良。如果一个大臣功高盖主而又不知道收敛,那么等待他的也只能是灭顶之灾。这点可以参考年羹尧和韩信。
但是大臣一旦敢于接受这项殊荣,很大的可能是皇帝已经失去了实权,成为了傀儡。就像开头提到的: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懿,他们有的人废帝,有的人自立,都是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当到他们这个份上,皇帝是否对他们疑心,他们已经不在乎了。因为皇帝已经是他们手中的傀儡,只能任他们摆布。他们大多数都做好了谋权篡位的准备,大权独揽的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