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奇闻趣事 > 正文

中国各省边界为啥如犬牙交错?美国州界是直线?

news.xixik.com   2020/9/18 19:27:54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中国省级行政区界线如犬牙交错,而美国的各个州之间的边界是横竖平整的进行划分的。是不是生长在自由女神国度里的美国人对直线也情有独钟,而龙的传人更喜欢一种蜿蜒曲折的美?或许您也正思考着问题的答案。

翻开世界地图,在太平洋的两岸,屹立着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从地图上看,我们很直观的就可以发现, 中美之间在纬度位置、海洋气候、农作物带、山脉、河流、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的布局等对比条件上都基本相同。

在国土面积方面,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 美国国十面积936万平方千米,由50个州和一个特区组成。究竟哪个国家的面积是世界第三?中国还是美国?

中国历史朝代表

如果说我们将中国与美国的地图拿出来对比的话,那么会发现什么呢?一定是会注意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那就是美国的各个州之间的边界是横竖平整的进行划分的为什么美国州界是直线 州版图是规则的方块形?),很少有一些曲折的分界线,那么在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我们中国的三十多个省份之间的边界线划分就显得有些曲折了,省级行政区界线却如犬牙交错。是不是生长在自由女神国度里的美国人对直线也情有独钟,而龙的传人更喜欢一种蜿蜒曲折的美?或许您也正思考着问题的答案。

中国这么大,省界是怎么划分的?

翻开中国地图,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区划。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各省之间的界线,都是弯弯曲曲的。美国的州界线大多数是笔直的;除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受地理位置影响而被隔开以外,其余48州都足直线划成的块状结构的行政区。

美国的州界线,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基本都是“笔管条直”。 像科罗拉多、怀俄明、新墨西哥、堪萨斯等州,完全是单调的长方块。  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城镇之间的界线,很多都是笔直的。美国这种别树一帜的做法,与他短暂独特的建国历史、持续不断的开拓扩张,以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有关。

美国是个通过移民开拓建立起来的国家。1620年9月,英国“五月花”号船载着100多个清教徒移民,开始横渡大西洋;经过漫长的海上漂泊,他们于12月抵达北美的普利茅斯,进行殖民活动。  大约从那时起到1775年以前,英国在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随着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融合,13个殖民地逐渐联合起来,并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经过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统治,并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独立以后,根据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的规定,占领了密西西比河、大湖区和俄亥俄河为界的土地(老西北地区)。面对如此广大的国土,还有大批蜂拥而入的拓殖者,新生的美国马上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怎么来划分、管理和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为此,美国国会先后在1784年、1785年和1787年颁布了3个有关的土地法令。

首先,在1784年十地法令中,美国拟在西部建16个州。接着在1785年又提出对西部领土进行勘察,政府对各州土地按长方形进行丈量;测定出一个个36平方英里的城镇,每镇分为36个区。

还规定各州划拨1/6的土地作为教育方面的用途。

根据这一规定,在具体操作时,测量员首先根据法令确定一条南北线,也就是“最初子午线”(即现在俄亥俄州一印第安纳州的北疆界线),接着划定一条东西向的“基线”,两线成直角交叉。

测量员就从交叉点出发,沿着最初子午线和基线每隔6英里再划出一条平行直线。线条纵横交错,把新十地分成许多面积为36平方英里的方块,这每个方块就是一个“城镇”。

1787年美国国会通过《西北区法令》,规定西北地区的领地(准州)自由居民达到6万时,可建立正式的州政府;经国会批准后,就变成了成员州。

美国颁布的1875年土地法令,使中西部土地被按照棋盘形格局划成了一个个农场、乡镇、城镇,他们可以被方便地组合成县和州,从而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美国大小行政区划边界笔直的格局。

行政区划是—种历史现象,任何时代的行政区划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前代原有体系的继承与改革。  美国的这种人为的事先规划和严格设计,是与当时美国的国情相一致的。美国当时是称不上有什么历史,广大的西北部地区当时对美国人来说还是一片处女地,如果说历史,也只能说足印第安人的历史。

所以美国可以用尺和绳划分其国土。

[文中备注:1、部分地名: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密歇根=密执安。爱荷华=衣阿华/艾奥瓦。弗吉尼亚=维珍尼亚。内布拉斯加=奈布拉斯卡。2、有时候为了方便叙述,对于有前后衔接关系的“xxx殖民地”、“xxx领地”和“xxx州”可能有混用。3、多次提到的法印战争在欧洲叫做英法七年战争,在美洲是英国+部分印第安人vs法国+其它印第安人。]

美国各州(尤其在西部)之间的边界大量使用直线,使得很多州的形状呈比较规则的方块形。然而这些直线大多数并不是随随便便在地图上画的。有的直线考虑了自然因素(例如俄勒冈和加州之间的那条直线,考虑了河流的流向);有的考虑了地图投影(例如缅因和新罕布夏之间的边界);有的和绕开印第安部落有关(例如俄克拉荷马的东界);有的为的是让各州之间面积尽量相近(例如密西西比/阿拉巴马的边界,以及西部各州东西7度南北4度的基础格局);而还有大量的直线是南北战争前,蓄奴州和自由州之间的对峙和妥协(例如北纬36度30分和北纬40度)。

当然,还有的边线看似是直线,实则是曲线或折线(例如田纳西北界、密苏里北界的苏里万线、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的边界等)。各种因素的结合造成了美国各州(特别是西部各州)看起来形状比较规则的结果。

下面是美国本土48州每段边界的介绍,顺序(括号表示这几个州一起介绍)为:密歇根、宾州、科罗拉多、怀俄明、田纳西、北卡、南卡、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佛罗里达、密苏里、(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南达科他、北达科他)、明尼苏达、爱荷华、威斯康辛、[美国西南西北国境线]、(加州、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犹他)、德州、(阿肯色、路易斯安那)、俄克拉荷马、(蒙大拿、爱达荷、华盛顿、俄勒冈)、(特拉华、新泽西、纽约、佛蒙特)、(麻省、康涅狄格、罗德岛、缅因、新罕布夏)、(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马里兰、(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肯塔基。附加阿拉斯加和华府。

一、密歇根州:

1、密歇根的陆上边界大概分为三部分。东界A是和加拿大的边界,是以自然的河流和圣克莱尔湖为界,来源于1783年独立战争以后的美英巴黎合约,不必赘述。有意思的是南界B和西北边界C。

2、仔细看的话,南界B是由两段组成的,分别是和西边印第安纳州和东边俄亥俄州的两段界。两个州之间有一个转折。密歇根1836年正式加入美国联邦之前是西北领地的一部分,那时候它和印第安纳的界限是由与密歇根湖南岸相切的纬线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印第安纳只拥有无限小的一点密歇根湖的湖岸。随着纽约州绕过尼亚加拉瀑布的伊利运河的开通,从大西洋航行到五大湖已经成为现实,拥有一段密歇根湖的湖岸线成为了印第安纳的目标。1816年,美国国会同意将印第安纳的北部边界向北移动10英里,因此印第安纳拥有了很长一段密歇根湖的水岸线。1836年密歇根建州加入联邦,和印第安纳的边界就这么定下了,可是和东部俄亥俄州的边界却出了问题。密歇根主张伊利湖岸边的重要港口托莱多是自己的领土,但是俄亥俄州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两州互不相让,最后在1837年爆发了托莱多战争。美国国会不得不出面调停。由于俄亥俄州人口多于密歇根州,因此托莱多被划归了俄亥俄州。

3、作为对南部边界的补偿,密歇根获得了上半岛原属于威斯康辛的大片土地,即图中的边界C以东的土地。C具体来说分四段:梅诺米尼河、布鲁尔河、蒙特利尔河,以及蒙特利尔河和布鲁尔河源头之间的连线。威斯康辛人口更少,因此在当时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1908年,威斯康辛和密歇根的边界问题再度爆发了。根据当年的勘界文献,C边界最西北的一段是沿着蒙特利尔河划分的,可是这条河的上游有东西两条支流,都叫同一个名字。密歇根占据着两条支流之间的土地,即以西支流与威斯康辛为界。然而,威斯康辛则申明,东支流才是真正的边界。两州之间的冲突再度惊动国会,后来国会又出面调停。但是这一次问题再没完全解决,至今两条支流以及其延长线之间仍然有数百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

二、宾夕法尼亚州:

1、A断边界是美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条边界,名为梅森·迪克森线。早在1632年,美国东部还是13个殖民地的时候,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就把马里兰殖民地的北界定位北纬40度。然而,这条线横穿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它横穿当时宾夕法尼亚的首府费城。之后,两个殖民地私下协商解决,可是未果,原因是它们和特拉华的三边争议。特拉华占据着出海口,而宾夕法尼亚正好想得到出海口,但是特拉华坚决不同意。后来为了尽快解决和马里兰的边界问题,宾州做出来妥协,放弃了出海口。因此宾州和特拉华之间形成了一段弧线边界(F)。具体弧线的划法参见后文特拉华州。

2、解决了特拉华的问题,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再度协商,最重马里兰同意将北界南移到距费城15英里的北纬39度30分的地方。为了彻底划清界限,双方请来了英国的两名著名测绘专家——梅森和迪克森,来划线,后形成梅森·迪克森线(A)。

3、B边界也有不少历史背景。B为宾州的西界,主要是和西弗吉尼亚、俄亥俄两州的边界。而在当时,西弗吉尼亚还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一部分。随着梅森·迪克森线的划定,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两个殖民地之间的界限也发生了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则是俄亥俄河以南、蒙隆梅海拉河以西的土地。1763年法印战争结束后,法国主张占领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所有土地,但是这些英国殖民地也主张拥有俄亥俄河以西的土地。为了增加影响力,弗吉尼亚殖民地沿着俄亥俄河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占领了不少法国领地的同时也占领了一部分宾夕法尼亚的土地。独立战争以后,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之间签订边界协定:从梅森迪克森线东部延长线和特拉华和交界处的对应经线算起,向西跨5个经度的那条经线就是宾州的西部边界,即B。
4、宾州的北界CD在美国独立以前是宾州和康涅狄格殖民地的边界。虽然康涅狄格几乎从来没有向西扩展到这么远的地方,但是1662年,康涅狄格声称它的西部边界是太平洋。法印战争以后,弗吉尼亚开始开发俄亥俄河流域,康涅狄格不甘落后,成立了萨斯奎哈纳公司,向西开发萨斯奎哈纳河流域以及伊利湖南岸的中西部。然而萨斯奎哈纳河传统上是宾夕法尼亚的地盘,因此为了阻止康涅狄格西进,宾夕法尼亚占领了伊利湖南岸的一片土地,把康涅狄格和其西部区域阻隔开,迫使其停止西进。因此宾夕法尼亚在西北部有一个突出的部分(图里的C),在那里拥有其第四大城市伊利。在那以后,纽约后来居上,先于康涅狄格占领了宾夕法尼亚以北的土地。双方再度勘界后,在条约上写明“以北纬第43条纬线为界”。可是这个措辞后来又引起了麻烦:宾夕法尼亚认为是北纬43度,而纽约则认为第43条纬线是42度,且纽约并不承认宾夕法尼亚在伊利湖南岸的C地区。最后在1785年双方达成妥协:双方以北纬42度为界(D段),但纽约把C部分划给了宾夕法尼亚。

5、最后E边界是特拉华河,当年独立战争,华盛顿将军逆转局势的一战就是夜渡特拉华河奇袭特伦敦。之所以宾夕法尼亚建立之初东界只到特拉华河,是因为当时特拉华河以东是荷兰人的殖民地。

下面来看美国最方的两个州。

三、科罗拉多:

1、在世界地图或美国地图这种比例尺的地图上,科罗拉多看起来是个长方形。实际上科罗拉多是个球面梯形(注意是球面),北部边界比南部边界短。之所以看起来像长方形,是和那些地图的投影有关系,且其四个角的确是90度。

2、科罗拉多的东西边界(A和B)很好解释,它们是两条经线,相隔7度。由于是经线,所以它们并不平行(经线在北极会交于一点)。不仅是科罗拉多,美国西部的华盛顿、北达科他、南达科他、怀俄明和俄勒冈等州都是东西宽7度。

3、在科罗拉多州建立以前,它曾经被规划为一个叫做杰斐逊领地的territory。在遵守了东西7度的政策之后,杰斐逊领地政府在南北边界的问题上比较激进。他们希望自己的南部边界划在北纬35度线,这样就能包括进至少4个大型金矿。而至于其北界,当地政府的计划是划在北纬42度,大致和1790年英国和西班牙殖民地之间的界线重合。可是如果这样划界,科罗拉多州和其东部已经成立的几个临州比,面积也太大了。因此国会最终把科罗拉多的南界往北推移了2度,北界往南推移了1度,这样,科罗拉多的南界是北纬37度(C),北界是北纬41度(D),中间相隔4度。一个东西7度南北4度的完美球面梯形州就这么诞生了。而南北4度的设置影响了后来成立的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

四、怀俄明州:

1、实际上怀俄明州也是个球面梯形,原因同科罗拉多。

2、怀俄明的边界比较简单粗暴。最早怀俄明是片几乎没有什么人的地方,到了1868年才脱离爱达荷领地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地。而在那个时候,它的四条边其实已经自动形成了:南界即科罗拉多的北界,北纬41度(D)。而其北界则是参照科罗拉多南北4度的格局,划在了北纬45度(C)。其东界则沿用了1863年美国国会对爱达荷领地东界即西经104度的规定。

3、怀俄明州的东西宽仍然参照了美国西部各州的7度惯例,既然东界是西经104度(B),西界自然就是西经111度了(A)。又一个梯形画好了。

接下来说一个看似是直线其实并非直线的典型代表。

五、田纳西州:

首先得交代一个常识:田纳西州曾经是卡罗来纳殖民地的一部分,1712年卡罗来纳分裂成北卡和南卡,田纳西跟了北卡,直到1796年脱离北卡建州。

1、它的东西两边的边界比较简单,是自然界线。西界(A)是密西西比河(1819年以前是田纳西河,后从印第安部落购买土地,延伸到密西西比河),东界(B)是阿巴拉契亚山海拔最高的山脊。

2、田纳西的南北两边在小比例尺的图上看貌似是直线,实则不然。先说南界(C)。我们说过,卡罗来纳于1712年分家,分家的时候,北卡在阿巴拉契亚山以西控制着田纳西河流域,而南卡也控制着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部分土地。两卡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划界已经是争吵得焦头烂额,因此双方在英王的调停下,都同意在山西侧的界线划得简单一些:以北纬35度为界。可是,在1804年,田纳西州和南方的密西西比领地(包括今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之间详细划分边界的时候,由于测绘技术原因,在田纳西河与北纬35度交接的地方测歪了,因此形成了一段比较明显的折线(图中1处):现在田纳西河密西西比州的界线比田纳西和阿拉巴马州的界线偏南。

3、再说北界(D)。田纳西北边的肯塔基州以前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属地。田纳西北界的划分也是在田纳西独立建州之前的事,是北卡和弗吉尼亚两个殖民地之间划分的。如果说南界的那一点转折还可以忽略不计,那北界就完全是不能算作直线的。北卡和弗吉尼亚就阿巴拉契亚山西侧的领地界线进行了马拉松式的划界谈判。最初的结果是双方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可是双方在殖民和建设过程中,并没完全遵守这条界线,因此后来双方的边界问题再度白热化。到了1802年,已经加入美国联邦的双方差点像俄亥俄/密歇根以及德克萨斯/俄克拉荷马那样为了边界开战,幸亏美国政府即时调停才免去了战火,双方在比原定界线偏北的地方达成了妥协线。肯塔基和田纳西相继独立之后,两州加上弗吉尼亚三方重开划界谈判,最终在1901年达成共识:田纳西北部边界东头起始于北纬36度36分,西行15英里之后(图中2处),渐渐向南偏向1802年的妥协线,一直走完和弗吉尼亚的边界。在和肯塔基接壤以后,边界顺着康伯兰隘口转向南2英里(图中3处),再直转向西。在达到前文提到的1819年从印第安人处购买的土地时再随着田纳西河向南跳跃回到最初的北纬36度30分直到遇到密西西比河(图中4处)。后来因为测绘原因以及途径的农场主土地归属的原因,这条线进一步弯曲,形成了一条似直实弯的边界。

既然说到田纳西了,那就再顺道说两个卡罗来纳吧。

六、北卡罗来纳:

殖民地时代两个卡罗来纳本来是一家,名为卡罗来纳省,可是两边的社会结构却并不相同。北卡一侧和弗吉尼亚、马里兰比较类似,以种植烟草为主。南卡一侧来自非洲和巴巴多斯的黑人后裔比较多,是一个奴隶制的贵族庄园社会。1700年以后,双方的社会矛盾发展失控。再加上境内印第安人的抵抗,省内爆发了图斯卡鲁拉战争和亚马溪战争。1710年后,卡罗来纳省再无法控制局势,于是决定南北分家。

1、南界:最初双方的边界定为从开普菲尔河的入海口算起,分界线沿河而上,交汇北纬35度线后沿着纬线向西直到太平洋(当时美东各殖民地都把领土claim到了太平洋海岸)。可是这么划线有个缺点,就是把卡塔巴和切诺基两个比较强大的印第安人部落领地切开了。由于在法印战争的时候,这两个部落是支持英国,敌视法国的,英王在1735年改变了这次划界以保持切诺基部落的领土完整:在经过这两个部落的时候,要从北纬35度线往南移动13英里。可是,勘界的时候再一次出了问题,南卡因为技术原因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引发了后来双方的争执,因此双方不得不再次谈判边界。新的划界方法之一为以北纬35°线和皮迪河更北的那一个为界,意思是当皮迪河在北纬35°线以南的时候,以北纬35°线为界;当皮迪河在北纬35°以北时,以皮迪河为界。可是由于这种划界法过于复杂,双方并未采纳,最终双方决定就以前一次画好的边界为基础,多划进南卡的领土由边界的东段地区割地补偿。于是,边界的东部起点被移动到了开普菲尔河入海口西南方向30英里处,然后大致平行河流,斜线往西北,直到遇上北纬35度以南13英里的纬线。这就决定了南卡和北卡之间的那条界线。

2、北卡的北界是和弗吉尼亚交界,这条边界在美国建国之前就定下来了。最初双方划界时,围绕着北纬37度和36度两种方案争论不下。北纬37度线横穿切萨皮克海湾,而北纬36度横穿阿尔本马尔海湾。这两个海湾分别是弗吉尼亚和北卡两个以出口烟草为主的殖民地的海上生命线,双方都不愿意让自己的海湾被别人划走一半。最终,双方的协议是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这样边界线就划在了两个海湾之间的地方,双方的利益都得以保全。这也算是前面提到的田纳西北界勘定的前奏曲。

3、北卡的西界就是前文提到的田纳西东界,双方以阿巴拉契亚山最高的山脊为界。

说完北卡,南卡罗来纳就比较好说了。

七、南卡罗来纳:


1、南卡的北界见上文北卡罗来纳。从北卡分家后,南卡其实还拥有不少土地,包括几乎整个佐治亚以及今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两州的北部。

2、南界:1732年,英王乔治二世宣布成立佐治亚殖民地,佐治亚脱离南卡,双方以萨凡纳河为界。但是佐治亚的北界还维持在北纬35度,因此完全掐断了南卡对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控制(详见下面佐治亚一节)。南卡也就被限制成现在的形状。

八、佐治亚:

1、北界:北纬35度线,是北卡和南卡分界线最初计划的延伸线。上文田纳西一节提到过,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土地,北卡和南卡以北纬35度为界划分。

2、东界:萨凡纳河。

3、南界:在早先时候,佐治亚以南的佛罗里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佐治亚只控制阿塔马哈河以北的土地。1742年,英属的佐治亚殖民地和西属的佛罗里达殖民地之间爆发战争,佐治亚军队在圣西蒙斯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赢下了一场血战,将边界的东部推到了圣玛丽河北岸并一直保持在了那里。而战败的佛罗里达必须割地求和。最终佐治亚的南界为:从圣玛丽河河口到源头,之后从圣玛丽河源头一直直线往西,直到查特胡奇河和弗林特河的交汇处。

4、西界:南半截为查特胡奇河,从查特胡奇河所到达的最西点(西点湖拐弯处)起,边界离开河道,折向西北。具体的划线方法和阿拉巴马、密西西比两州有关,体现了当时美国成立新州份的时候面积平均的理念。

九、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

这两个州一起说,因为它们的划界体现了当时美国对新建各州面积均衡的一种想法。

1、这两个州最初是一家,叫做密西西比领地。建立的时候地盘就是图中粉红的那一条,夹在南卡和西属佛罗里达之间。前文说过,佐治亚脱离南卡后阻碍了南卡对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控制,因此密西西比领地在19世纪初吞并了南卡在山西的土地(图中蓝色区域),和田纳西大致以北纬35度为界(详见上文田纳西,黄色区域是由于测绘误差造成的)。密西西比的西界是密西西比河,这也是曾经南卡的势力范围到达的最远处。河对岸是法国的路易斯安那。
2、南界:上文说到佐治亚和西属佛罗里达交战后,双方划定了新边界。在那以前,佐治亚只控制阿塔马哈河以北的土地,大致是北纬31度。由于密西西比领地并未和西班牙开战,因此它们和佛罗里达的边界并未和佐治亚对齐,而是保留在北纬31度。1812年,美英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英国在战争初期占优,火烧了白宫。已经不复当年勇的西班牙为了浑水摸鱼捞点油,和英国结成了同盟。结果美国在安杜鲁·杰克逊等人的带领下实现了战争大逆转,击败了英国,西班牙自然也成了战败国,不得不再度割地。为了获得墨西哥湾出海口,美国要求西班牙把珍珠河和佩尔迪多河之间的领土割让给了密西西比领地。于是密西西比领地获得了图中的橙色区域。

3、两州之间的边界:1816年,密西西比领地申请加入联邦,并获得通过。然而当时密西西比领地的面积是邻近的佐治亚的两倍,因此美国国会决定将其一分为二,核心部分成立密西西比州,而其东部脱离出来成立阿拉巴马领地。由于是密西西比州加入联邦,他们比阿拉巴马更有话语权。他们希望把墨西哥湾沿岸大片土壤肥沃的河流冲积平原纳入自己的版图,因此他们建议选择汤比格比河作为界线。可是这样的画法会导致密西西比的面积明显大于阿拉巴马,因此未能获得同意。密西西比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北方相对贫瘠的土地,画一条略微倾斜的南北向界线,也就是今天两州界线的南段。如果这样划线,结果又变成了阿拉巴马的面积远大于密西西比。最后,美国国会从中调和:南方边界按照密西西比的提议,而在该线穿过的华盛顿郡西北角后,右转十度向北,直到遇上田纳西河。

4、阿拉巴马的东界:最初阿拉巴马是以查特胡奇河与佐治亚为界,但是因为同样的面积均衡的原因,在查特胡奇河上西点湖转弯处,边界离开河道。这样,阿拉巴马、密西西比河佐治亚三个州的面积才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5、至此,“佛罗里达州”的边界其实也讲完了(佐治亚+阿拉巴马)。这里着

重讲的直线,那有两个景色最无聊的州就不得不说: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但在这之前必须提一下“密苏里州”。这几个州的勘界体现了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制的倡导者们为了压缩北方的领地而做的一些“地图工作”。

十、密苏里州:

1、密苏里是路易斯安那购买案的一部分。这个购买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这里不多说,但正因为它以前属于法属路易斯安那,因此它的东界只能到密西西比河。

2、密苏里州的南界大致沿用了北卡和弗吉尼亚之间界限的延伸线,即北纬36度30分。在1820年密苏里州作为蓄奴州,和自由州缅因州配对加入联邦后,南北方达成了妥协案:从那之后,北纬36度30分以北地区不再有新的蓄奴州。

3、南方的农场主为了保留自己在国会里同北方的均势,希望有尽量多的蓄奴州而尽量少的自由州,因此在给密苏里州划界时,他们claim了大片的北方土地,想要压缩北方。他们贪婪且不切实际地占领了印第安福克斯部族以及爱荷华领地的大片领土。甚至于密苏里州凭空捏造出了一个“莫伊尼斯河急流”的地名,并以此画了一条“布朗线”,把北界向北推了100多公里。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打破了美国新建州的土地均势的传统,也让国会意识到了他们压缩北方的意图。后来在国会的支持下,爱荷华领地发动边界战争(史称蜂蜜之战),向南夺回了大部分领土,把边界维持在了北纬40.6度。并且爱荷华还顺势以找不到“莫伊尼斯河急流”河段为名,顺河南下,占领了该河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一片土地。当然,密苏里还不死心,在和爱荷华一起测边时,密苏里的代表苏里万故意利用技术漏洞将原本应该东西向水平的边界线化成了一段弧线,神不知鬼不觉地夺取了爱荷华州的一部分土地。后来这段看似直线实则弧线的边界被称为苏里万线。

4、解决了和爱荷华的争端,密苏里又试图拓土西进。为了阻止他们,美国政府抢先和福克斯和苏族等印第安人部落签下了奥萨奇条约,划定了奥萨奇线,把密苏里州的疆域限制在西经94度35分以东。可是,后来密苏里还是沿着密苏里河向西北方向驱逐了福克斯部印第安人,因此其西界北侧并未遵守奥萨奇线,而是延伸到了密苏里河西岸。

5、最后是南界。前面说过密苏里的南界主体遵守了36度30分,可是在圣弗朗西斯河以东,他们私自把边界推进到了北纬30度,占有了阿肯色的部分土地。期初,阿肯色也发出过抗议,但是阿肯色一位名叫沃克的17岁男孩提出,密苏里州坐拥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两条重要航道,并且兵强马壮有良田千亩。阿肯色贫弱,应该去抱密苏里这个大腿才对。阿肯色的政府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正式将这片区域让给密苏里,以结盟。
现在可以看“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了,“南达科他和北达科他”也顺便一起带过。

十一、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

1、这两个州的勘界和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前历史有关,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搜细节,这里简单说,1820年妥协案的其中一个规定是:美国以北纬36度30分(北卡弗吉尼亚的分界,见上文)为准,后加入联邦的州在线北则为自由州,线南则为蓄奴州。当时控制了广大地域的内布拉斯加领地正在申请加入联邦。内布拉斯加领地整体位于北纬37度以北,照理来说,如果成为新的州,就为自由州。然而其邻近的密苏里州是个蓄奴州,该州担心一旦内布拉斯加成为自由州,密苏里州的奴隶会大量逃往内布拉斯加。因此密苏里州联合南方各州在国会里极力阻挠内布拉斯加的申请。由于北方各州不团结,最终南方投票获胜,内布拉斯加领地以北纬40度为界,分为两部分,北方仍为内布拉斯加领地,南方作堪萨斯领地,可以实行奴隶制。这样实际上是南方各州把奴隶制向北推进了3个纬度。北纬40度后来也成了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州的边界,直到现在。但是后来,这个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引发了堪萨斯内战,并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

2、堪萨斯的东界几乎等于密苏里的西界,雏形形成于奥萨奇条约,详见上面。

3、堪萨斯的西界最初与德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的西界齐平,为西经103度。后来在其西侧的杰斐逊领地(详见上文科罗拉多)发现金矿,国会开始大力发展那个领地。可是那个领地主体位于落基山上,缺少平原以耕种,因此国会要求堪萨斯把西侧的边界后撤1个纬度到西经102度,让出了部分平原地区。内布拉斯加州的西界南段也就随了102度。

4、堪萨斯建州加入联邦后,内布拉斯加又过了数年才加入联邦。到那时,内布拉斯加的四边有三边已经划好:南界北纬40度,东界密苏里河,西界南部为西经102度,等往北超过杰斐逊领地的北界后转向西,一直到密苏里河沿岸。后来爱达荷领地成立后,内布拉斯加放弃了西经104度以西的土地。

5、内布拉斯加的北界划分还和堪萨斯有关。当时内布拉斯加领地还控制着北到加拿大边界的土地。堪萨斯的南北跨度是北纬37度到北纬40度,跨越了三个纬度。而从北纬40度直到美加边界北纬49度,正好可以每隔3度分出三个州来。因此内布拉斯加领地被一分为三,最南部的三分之一成为了内布拉斯加州,北界为北纬43度。

十二、南达科他、北达科他:

1、北纬43度和北纬46度之间建立南达科他州。东西方向,南达科他西到西经104度,东边最初以大苏族河和北红河为界与明尼苏达接壤。后来由于测绘艰难,明尼苏达主动放弃了大苏族河以东、西经96.5度以西的土地,划给了南达科他州。
2、北纬46度到北纬49度之间为北达科他州。东西方向,北达科他东以北红河为界,西以西经104度为界。后来,两个达科他之间决定用北纬45度55分取代北纬46度作为边界,因为45分55度这条线正好和牧场高地的北缘相切。

十三、明尼苏达:

1、明尼苏达的西界参看上文两个达科他。

2、南界:明尼苏达的南界虽然是条直线(北纬43度30分),但却和自然地形有关。

这纬度是圣彼得河(密西西比河的一条二级支流,现改名明尼苏达河)最南端的小支流所到达的最南点,按照这个纬度划线,整个明尼苏达河流域就都位于明尼苏达境内,不会因水域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3、东界:前面说过,威斯康辛比较惨,东北部被密歇根咬了一大口。其实它西北部被明尼苏达咬了更大一口。法印战争之后,威斯康辛占领了从源头开始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而又在其源头画一条南北直线,一直交汇到美加边界北纬49度,作为其西界,也就是明尼苏达东界(如图)。但是,在西进运动的潮流下,国会为了扶持更西边的州,于是要求威斯康辛退回圣克洛伊斯河以东,使得明尼苏达拥有一段苏必利尔湖的水岸线,利于商贸。因此,明尼苏达的东界就分三段:北段为苏必利尔湖,南段为圣克洛伊斯河,中间为苏必利尔湖最西端所在的经线。

4、再说北界:北界的西段是最初明尼苏达的北界,是北纬49度线(1818年公约)。在获取了威斯康辛的土地后,新土地与英属加拿大之间条约规定以一系列北纬49度以南且东南-西北走向的自然河湖为界,直到与北纬49度交汇。然而最终测绘的时候,伍兹湖的一个半岛被误认为是在北纬49度以南。当时双方都没发现这个错误,在后来再度测绘时意识到这个失误之后,边界已经形成很久了。于是双方都同意约定俗成,使得美国在伍兹湖西北岸有了一片飞地。
说到这,实际上“爱荷华”也画出来了:西界参看内布拉斯加的东界,北界参看明尼苏达的南界,南界参看密苏里的北界。爱荷华东界是密西西比河,因为爱荷华也是路易斯安那购买案的一部分。那个很惨的“威斯康辛”也差不多出来了。

十四、威斯康辛:


西界北段参看明尼苏达、西界南段是密西西比河,因为曾经对岸是法属路易斯安那。东北界参看密歇根。东部是密歇根湖。威斯康辛的西北和东北分别被明尼苏达和密歇根咬了一口,那南边呢?对不起,伊利诺伊也咬了一口。理由参见密歇根南界的印第安纳段。伊利诺伊咬得比印第安纳恨多了。印第安纳为了获得水岸线,只是把边界往北推了10英里。而伊利诺伊则是推了60英里,并吞并了芝加哥。为什么大家都欺负威斯康辛?因为当时它人少……
接下来大规模说西南西北各州(一起说)。不是偷懒,是因为它们的疆界之间确实有很紧密的联系。首先我们看美国西南的外围国境线是怎么来的?

十五、西南诸州(加州、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内华达、犹他、德克萨斯、俄克拉荷马)

先来看图中美国几块主要国土的来历:

A:1802年的美国。

B: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买案,从拿破仑法国的殖民地买来的地区。

C:1819年佛州并入美国,但美国转让一部分西部地区给西班牙。两年后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

D:1836年德克萨斯脱离墨西哥,成立孤星共和国,其南界为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9年后主动并入美国。

E:1846年美英俄勒冈条约后归入美国的原未定领土,成立俄勒冈领地。其北界为北纬49度,南界为北纬42度。为什么南界为北纬42度?这是以前英国人和西班牙、俄国签的协约。因为这条线以北大部分河流都流入哥伦比亚河,这条线以南大部分河都流入旧金山海湾或直接入海。这样的话双方就不用为航行权产生不必要的纠葛。这条线后来成为加州、内华达和犹他的北界,以及俄勒冈、爱达荷的南界。

F:1848年美墨战争后墨西哥割让的土地。其南界分三段:西段为北纬32度18分,拉斯克鲁瑟斯以南,是当时的停战线。中段以吉拉河为界。东段为现加州南界,原计划是以吉拉河与科罗拉多河交汇处为准,做东西向直线直到太平洋。然而这样做的话,重要港口圣迭戈就会留给墨西哥。美国作为战胜者,自然不希望这样,因此他们从河流交汇处起,让这条线往南偏了5度角,把圣迭戈收入囊中。

G:1853年盖兹登购地法案获得的土地。美国购买此处土地的原因是想控制当地山中的一些重要关口。其南界分两段:西经111度以东以北纬31度20分为界。西经111度以西做斜线,连接吉拉河与科罗拉多河交汇处以南20英里处。之所以不和加州南界东端交汇,是为了给边境小城尤马留下缓冲带。勘界时发生了一起乌龙事件:由于签订协议时,德克萨斯实际占领着图中箭头所指区域,因此美国认为这块区域并不算数,就没派人继续占领。可是德克萨斯却在后来退出了那里,导致那里最终留在了墨西哥。

这样,我们就可以详细看看美国内部那几条线是怎么来的了。其实这都不用再写字,直接看图更清楚。下面来看西南各州。

1、加州:南界北界看上文。东界为两条直线,规则是使加州平均宽215英里。划界的人比较有创意,这个州太远了也没人考虑大小问题,因此“平均215英里”这个划法正好可以把内华达雪山上的金矿划到加州境内。

2、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它们以前是一家,叫新墨西哥自治领。最初自治领和德克萨斯以格兰德河为界。1850年,自治领从德克萨斯购买了西经103度(圣塔菲以东3度)以西、厄尔帕索所在纬线以北的土地(德克萨斯不卖厄尔帕索)。为什么要买这片地?第一,德克萨斯太大了,第二,现有的自治领面积如果建一个州太大,建两个州太小。1863年两州分家,最初他们以北纬34度为界分为南北两州,南为亚利桑那,北为新墨西哥。但是为了战略考虑,最终他们选择垂直划分两州。而它们的边界正是前文讲过的科罗拉多州西界的延长线。这条线正好将原自治领分为面积相近的两块。两州的北界就是科罗拉多的南界及延长线(北纬37度)。亚利桑那的西界是西经114度或科罗拉多河更靠西边的那一个。

3、内华达:北界和西界都说了,其东界变过三次:最初是西经116度,1862年改为115度,1864年改为现在的114度。向东推进边界的主要原因是国会想给内华达这个干旱的州更多的水源。从116度推到114度之后,内华达拥有了科罗拉多河的几条完整支流,缓解了他们极度缺水的形式。同样的原因,1867年,国会又要求亚利桑那把科罗拉多河以西、加州边界以东的三角地带给了内华达,使得内华达也拥有了一部分科罗拉多河。

4、犹他:其实已经说完了,参见地图、科罗拉多、怀俄明、内华达、亚利桑那,以及领土扩张那一节。

5、德克萨斯:德州西界请参考新墨西哥,南界参考美国疆域扩张。这里我们从南到北说德州东界和北界。

第一段是萨班河,这是在美国介入以前,法国和西班牙人之间划好的界线。

当边界沿萨班河逆流而上,跨越北纬32度以后,离开河道垂直北上到达红河。之后随着红河西上直到遇上西经100度界线。以红河为界而不是以一条更北的纬线为界,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昆西亚当(后为总统)争取来的。他认为红河更应该作为美西之间的分界线,理由有二:一是红河比萨班河更长,且总体来说是东西向,在当地更适合作边界。二是比较自私的想法:美国可以和西班牙共享红河的航运权。但是这条红河边界也惹来过麻烦,后来德州和俄克拉荷马为了河上的大桥发生过战争,史称红河大桥之战,这是后话。在西经100度线,边界沿经线而上。1819年的谈判中,这条边界一直延伸到阿肯色河,并沿着阿肯色河到达源头。现在的德州只保留了南部的一段,到北纬36度30分为止。在北纬36度30分,德州边界随纬线折向西方,直到和西界交汇。为什么这段南北边界停在了36度30分?前面已经说过多次,这条线以北不允许有奴隶制。最初作为蓄奴州加入美国的德州不得不放弃了线北的地区。这

也为俄克拉荷马的那一条”菜刀刀柄“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其实写到这里,路易斯安那和阿肯色州的边界也几乎讲完了(上面德州地图中的LA和AR)。关于这两个州,唯一剩下的是它们之间的边界。这条边界是北纬33度,是由买下这片土地的托马斯·杰斐逊亲自定下的。其余各条边参见周围各州。

6、“菜刀”俄克拉荷马:南界参考上文德州。

东界牵扯到美国的黑历史:最初,俄克拉荷马地区(还不是州)和阿肯色的边界是和密苏里的西界齐平的(奥萨奇线,见上文)。1820年,美国和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印第安人(主要是乔克托部)签署了不平等的Doak Stand条约,并以武力威胁,把他们撵进了美西边界的不毛之地,即俄克拉荷马的地区。乔克托人虽然被迫迁徙,但他们仍然想尽量停留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因此他们聚集在奥萨奇线附近建立了新的家园,其中有一部分乔克托人落在了奥萨奇线以东。后来俄克拉荷马建州,重新勘界的时候,为了省去再次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的麻烦,俄克拉荷马和阿肯色决定不再采用奥萨奇线。新的划法是:从密苏里州西南角做斜线连接阿肯色境内的要塞史密斯堡城外以西100步的点,在转折直线南下。这样就把所有乔克托人的聚集区划在了俄克拉荷马境内。

最后是北边的刀柄的来历。前面说了,德州因为是蓄奴州,放弃了北纬36度30分以北的土地。西边新墨西哥只购买了圣塔菲以东3个经度,也就是西经104度以西的土地。北边堪萨斯州遵循3度法则,南界划在北纬37度。因此中间这个三不管地区只能就近加入俄克拉荷马,成了菜刀的刀柄和刀背。

十六、西北各州

看图,几乎没什么好说的,记住原则:东西7度,南北4度。

1、蒙大拿和爱达荷:前面说过,科罗拉多设下了东西7度南北4度的模板,

后来,后又从爱达荷领地里直接复制了一个怀俄明州。怀俄明州北界北纬45度,距离加拿大边界正好4度,因此那里计划设立蒙大拿州;怀俄明州西界西经111度,距离太平洋大约14度,因此其西边正好可以平行设立两个州,而紧邻其西侧计划设立爱达荷州。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外其实也够再设立一个面积相当的州。但是在人烟稀少的落基山高原,设立三个州似乎有些多余,因此国会决定只设立2州——爱达荷和蒙大拿。在怀俄明西北方向,正好有一条分水岭,其东所有河流归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其西所有河流流到太平洋,因此两州决定以分水岭为界。可是分水岭以西的部分居民希望加入蒙大拿州,因为毕竟蒙大拿州还拥有部分平原,不像爱达荷全是山地,发展很困难。因此他们派出了一位名叫艾杰顿的律师前去谈判。艾杰顿仅仅花了2000美元就贿赂了双方,让双方同意把边界的北段改为比特鲁特山。爱达荷西界见下文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块。

2、俄勒冈和华盛顿:俄勒冈先与华盛顿建州,其南界为北纬42度(详见美国疆域扩张一段)。它也参考了科罗拉多,南北设为4度,因此北界为北纬46度。后来和华盛顿的谈判中,双方为了共享航运权,因此把西段边界改为了科罗拉多河。华盛顿自然获得了科罗拉多河及北纬46度以北剩下的土地。它们的东界原定为西经117度,这样,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三个州都大致符合东西7度的格局。后来,爱达荷和俄勒冈同样是为了共享河流,把边界的很大一部分改为了大致沿西经117度南北流淌的蛇河。只是在蛇河上游,河道大幅度偏离西经117度以后,边界才改回西经117度。
十七、特拉华、纽约、新泽西和佛蒙特:

最初,荷兰人在北美主张特拉华河与康涅狄格河之间的所有领土,和英国人的殖民地有很大的重合。纽约、新泽西、特拉华河佛蒙特就是在新尼德兰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1、特拉华:北界的弧线是威廉·宾和荷兰人在1632年谈判的结果。最终,荷兰人利用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两个英属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见上文宾州),成功渔翁得利地以这段弧线击碎了宾夕法尼亚的出海口梦。这条弧线具体画法:圆形是当时荷兰人在特拉华河河口的据点纽卡斯尔(今特拉华最大城市威尔明顿以南),半径为12英里。而特拉华的西界则是与这条弧线相切的正南北向直线(西经75度47分)。后来,马里兰和宾夕法尼亚之间的梅森·迪克森线(北纬39度30分)划好之后,该线与弧线的交点所在纬度比弧线和特拉华西界的切点偏北25英里,因此形成了一个“无人区”(No Man's Land)。1750年,这个区域被特拉华毫不客气地笑纳了。特拉华的南界在条约里写的是恒洛彭角所在的纬度,可是在和马里兰勘界时,马里兰代表巴尔的摩勋爵的地图上,把恒洛彭角印在了芬威克岛上(北纬38度27分),因此特拉华得到了额外的土地。

(梅森——迪克森线)

2、新泽西:

西界:1647年到1664年,英国人驱逐了北美的荷兰人,占领了大部分新尼德兰。英国国王把新尼德兰交给了约克公爵。约克公爵又转而在他新领地的南方割让出两块儿,分别分封给伯克利勋爵和卡特莱特爵士(即图中的东泽西和西泽西)。约克公爵交代这两位说他们的西界就是特拉华河。这个边界后来一直没有变化,成了现在新泽西和宾州的界线。伯克利勋爵和卡特莱特爵士去世后,宾夕法尼亚的建立者威廉·宾曾经试图说服他们的遗孀,把土地并入宾夕法尼亚。约克公爵一看形势不对,就收回了这两片封地,合并为新泽西,归公爵自己的领地纽约管辖。

北界:约克公爵在1681年规定的新泽西的北界线为一条直线:西北端为特拉华河所到的最北点,东南端为哈德逊河与北纬41度的交点。1783年,新泽西从纽约独立为新的殖民地。英国决定沿用以前的界线划分纽约和新泽西。可是在1681年,已发现的特拉华河到达的最北处为北纬41度40分,而到了1783年,经过一百年的探险考察,已知的特拉华河最北边的河湾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北纬42度。由此人们发现,约克公爵的划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大家决定另选一点来做新泽西北界的西端。后来,双方发现特拉华河在北纬41度40分以南,距离特伦敦城不远处,有一个接近90度角的大拐弯,于是双方决定以这个河湾为新界线的西端起点。而东端起点仍旧是哈德逊河和北纬41度的交点。

3、佛蒙特:

佛蒙特最初也是随着荷兰人的撤离被划给了约克公爵的领地纽约,可是马萨诸塞和新罕布夏两个殖民地也都主张对佛蒙特地区拥有管理权。三方争论不下,最后英国国王的仲裁是,佛蒙特归新罕布夏。因此,佛蒙特的南界就和新罕布夏的南界齐平了(具体画法见后文新罕布夏)。

佛蒙特和纽约之间的界线分两段:北段为尚普兰湖及其南部的一条支流Poultney河,而在Poultney和的一个向南的急转处,做支线连接马萨诸塞的西北角,形成其南段。
1763年,英国人在法印战争中击败法国。在战后谈判中,英法之间在圣劳伦斯河与康涅狄格河之间地区的界线定为北纬45度,而在其以西沿圣劳伦斯河及五大湖为界。因此佛蒙特和魁北克之间的界线是北纬45度。1791年,佛蒙特正式脱离新罕布夏建州,而它们之间的界线是传统的边界康涅狄格河。

4、纽约:纽约的边界看似复杂,实际上很简单。
纽约和马萨诸塞及康涅狄格的东界的划法和前文提到的加州划界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几条直线划界,但原则是在哈德逊河以西形成平均20英里的缓冲带。纽约和佛蒙特的边界见上文。纽约的北界也参考佛蒙特的北界。1785年,纽约抢在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和马萨诸塞之前进入了萨斯奎哈娜河流域开发,并击败了当地的易诺魁人。它和宾夕法尼亚之间签署的界线为北纬42度(伊利地区除外),详见上文宾夕法尼亚。

十八、新英格兰其余五个州:

新英格兰各州的边界在美国算是比较有历史底蕴的。
1、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罗德岛之间的边界。

马萨诸塞州最初是由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和普利茅斯殖民地合并来的;康涅狄格是由纽黑文等殖民地发展而来的;罗德岛则是在罗格·威廉姆斯的率领下从马萨诸塞殖民地分出来的。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之间的边界线的雏形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但是直到独立战争以后才最终确立下来。这条边线大致是一条直线:距离Neponset河所到达的最南点3英里。这样做的目的在前面讲的州也有提到,就是让整个Neponset河归入马萨诸塞,避免河流引发纠纷。当然,这条直线上有两处小转折(图中A处),即直线穿越Cogamond湖和康涅狄格河的地方。这里的转折并非因为测绘失误。在康涅狄格河的偏移是为了经济考虑:双方为了更好地共享河上的一个渡口。可是这次偏移后,马萨诸塞损失了一些土地,因此双方在Cogamond湖再次让边界偏移,在线的南侧划一些土地给马萨诸塞予以补偿。

罗德岛的北界最初也采用了和康涅狄格北界一样的划法:距离Neponset河所到达的最南点3英里处划东西向直线。可是,事实是仅有罗德岛的东北角在这条线上(边界线向西南偏了一个很小的角度)。这个结果也不是因为测绘失误,而是为了避开一些马萨诸塞境内已经做好了建城规划的土地。

罗德岛和康涅狄格之间的边界在划界时出了些问题。当时有两条河流成为了候选边界,然而这两条河的名字都是当地的印第安人起的,且名字又长又拗口,因此签合约的时候双方都弄糊涂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除了最南端采用其中一条较西边的河做边界以外,其余就在两条河之间找了一条南北向直线做边界。罗德岛的东界和马萨诸塞进行过大量且多次的土地交换,才形成今天的样子,这里就不多费篇幅了。马萨诸塞的北界(新罕布夏和佛蒙特的南界):B处的画法为:在梅里马克河的河口以北3英里处开始,沿着河的走势做永远平行于河道的曲线,沿河而上,直到梅里马克河的河道转而向北。这时,就在曲线所到的最南处作东西向直线,直到和纽约边线交会。

2、缅因和新罕布夏:缅因、新罕布夏和加拿大之间的边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只因为美国和加拿大关系太铁,所以一直没人关注。缅因和新罕布夏的边界分为两段:南段为完整的Salmon Falls河;在这条河的源头靠北偏西2度的直线,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边界,为北段。为什么不做正南正北的线?这和地图投影有关。在一张等面积投影的美国地图上,如果在缅因这个位置做南北直线,在地图上显示则为弧线。当时划界的时候为了让这条线在地图上是直的,就故意做了一条偏离南北方向的线。这里就不多叙述了。新罕布夏的其它边界见前文佛蒙特和马萨诸塞。

十九、弗吉尼亚和西弗吉尼亚:

这两个州在南北战争以前都是一起的。周围一圈边界:南界是北纬36度30分,和切萨皮克海湾有关,详见北卡。A为波托马克河,B参见宾夕法尼亚,C为俄亥俄河,D为Tug Fork河,这些自然边界都是在殖民地时代逐渐形成的(弗吉尼亚是英国在北美的第一片殖民地,1607年建立)。E比较特别。E西边是肯塔基州,以前也是弗吉尼亚的一部分。肯塔基分家的时候,边界附近的郡县各自组织投票决定自己的归属。这条边界是投票投出来的。南北战争以前,弗吉尼亚站在了南方蓄奴州的一边。弗吉尼亚支持北方自由州的郡县脱离弗吉尼亚自成一州,即西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和弗吉尼亚之间的边界和E一样,是由一系列郡县的边界组成的,具体的每个都有不同,但是大体上是根据地形来的。F是在内战后后加入西弗吉尼亚的三个县。
马里兰到现在已经也讲完了。

二十、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肯塔基:

这几个州跟密歇根、威斯康辛最初都是属于西北领地,后来脱离之后建州。先把俄亥俄、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作为整体看:它们的北界参考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的南界。它们的西边是密西西比河,因为对岸曾属法国。它们的东界可参考上文宾州的西界。它们的南界是俄亥俄河,也是殖民地时期(法印战争时期)就形成的自然边界。这三个州之间的边界划分:

伊利诺伊/印第安纳边界:从南到北,先是按照沃巴什河划分。1787年双方最初划界是,当河流流经小城文森特的时候,边界离开河道,竖直北上,直插密歇根湖。但是由于在文森特以北,沃巴什河仍旧会来回穿越这条线数次,不便于双方管理这条河流,因此后来双方决定,在文森特以北,边界继续沿河北上,直到最后一次跨过文森特所在的经线,再离开河道。

印第安纳/俄亥俄边界:这条划于1787年的边界很简单:从俄亥俄河与大迈阿密河交汇处,沿经线北上。

肯塔基的边界参见其周围一圈的州。

二十一、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的边界划定和美国的关系不大。在阿拉斯加1867年并入美国之前,它的边界就已经被英国和俄国划定好了。阿拉斯加的陆地边界分为两段,北边为直线(西经141度),而南段则是沿着海岸山脉的分水岭画的。最初,俄国人在北美的势力范围达到了现美国的加州境内,旧金山以北的一条叫做Russia River的河流沿岸。1821年,俄国人开始准备在北美勘定疆界。他们主张的领土沿着海岸线南下,南界为北纬51度,即在温哥华附近。这时候美国和英国还处于敌对状态,可是面对俄国这个共同的威胁,他们暂时搁置了争执,一起在今美国本土西北部位建立了俄勒冈地区(见上文俄勒冈、华盛顿等州)。俄勒冈地区的北界为北纬55度。经过一系列妥协,俄国人做出了退让,最后把疆界的南界定在了北纬54度40分。后来,英属加拿大和俄国二度勘界。俄国得到了西经140度以西的所有土地,但其南界退回到北纬60度以北。而阿拉斯加最终的疆界是在三度勘界的时候定下的。当时俄国人为了控制整个阿拉斯加湾,以保护自己的商船,就主动在陆地上和英国交换了一些土地:俄国人发现,阿拉斯加湾西侧的重要岛屿锡特吉纳克岛和东侧的重要城镇凯奇坎的连线的中垂线正好指向了圣艾利阿斯山(北美的第二高峰),而圣艾利阿斯山位于西经141度。因此,俄国人提议,圣艾利阿斯山以北,俄国和英国以西经141度为界,而圣艾利阿斯山以南,俄国将得到海湾东岸的群岛以及海岸与山脉之间的狭长陆地,直到位于北纬55度的凯奇坎。英国同意了这一划界方法。后来美国在1867年从俄国购入阿拉斯加,也就沿袭了这个疆界。

二十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790年,美国国会决定建立新首都(原首都为费城)。新首都的范围是波多马克河两岸的一个边长为10英里的正方形,而备选地为弗吉尼亚的亚历山大里亚以北、及马里兰的一条叫Conococheague Creek的小溪(靠近宾州边境)以南的一个长条形地带。这一片狭长地带作为备选地的原因:

1、 波多马克河基本处于南北方之间。

2、在Conococheague Creek以北不远就是阿巴拉契亚山的阿勒格尼高原,而当时法律规定禁止开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地区。

3、亚历山大里亚以南为河口地区,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两州不大可能愿意献出重要的河口地区建立首都,而且当地土壤肥沃,还有不少的私人种植园。最后,开国总统华盛顿敲定了一个最终地点:马里兰的乔治城和弗吉尼亚的亚历山大里亚之间的10英里乘以10英里的方形土地,因为乔治城是切萨皮克湾的海潮沿河而上能到达的最远位置,适于通航。

4、接下来是具体的划界。首先划定的是首都的东北边界。波多马克河在当地有条汇入的支流,安纳科斯提亚河。从汇合点算起,安纳科斯提亚河大约有5.5英里适于通航。因此,华盛顿总统决定将首都的东北边界划在安纳科斯提亚河距河口的5.5英里处。这条线的角度是以与波多马克河的5英里缓冲(buffer zone)相切为准。

5、西北边界。最初,华盛顿准备以波多马克河的通航起点所在的与东北界垂直的直线为界,可是华盛顿希望首都成为一个正方形。如果以那里为界,其东南界就会落到上文提到的候选区域以南。因此,西北边界被往西北移动了3英里,这样,西南边界就回到了候选区以内。

6、以上两条线画好,正方形的首都边界就划出了。这样的话,弗吉尼亚的亚历山大里亚和阿灵顿也被划给了首都地区。但是在1846年,由于种族矛盾和经济原因,阿灵顿和亚历山大里亚要求回到弗吉尼亚。在两地居民连连不断的抗议下,首都最后不得不同意让它们回到弗吉尼亚。在那以后,弗吉尼亚和首都之间的边界就是波多马克河。但是和传统的河流边界以主航道或者水域中线为界不同,弗吉尼亚和首都的边界是波多马克河的南岸。
二十三、海外州及自治领:

夏威夷州以及波多黎各、北马里亚纳、维京群岛这些岛确实没啥好说的了(略)。

(夏威夷州)

(波多黎各)

▲ 北马里亚纳群岛与关岛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北马里亚纳群岛曾被大国几度易手,塞班岛作为其最大岛屿,也跟着经历不断被殖民的灾难。它先后从西班牙、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的手上流转,并且在日本托管时期,还成为了二战袭击美属关岛的主要战力。

 

美属维京群岛主要由三个岛屿组成,即圣克罗伊(St. Croix)、圣托马斯(St. Thomas)和圣约翰( St. John)岛。它们的北边是北大西洋,南边是加勒比海。那里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别是占据了圣约翰岛一半面积的维京群岛国家公园,是各种热带雨林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天堂,堪称热带天堂,是人们去那里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该群岛因此得到“美国的天堂”(American Paradise)这一昵称。

美属萨摩亚的位置

美属萨摩亚地图

中国省界线是弯曲的 而美国州界线却是规整的

谈到中国目前的省级行政区划,则应从历史中去迫本溯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天下六合为一,建立了强大的统—王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分天下为36郡。

汉朝13州

唐朝的道

宋朝24路

这—创举,开中国行政区划之先河,为中国行政区划制度奠定了基础。以后各代,虽有汉州、唐道、宋路的变化,但基本上没行跳出这—框架。

元朝在地方创立了行省制度。  这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元朝在全国共设立中书、河南江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四川、江西11个行省。

明代改元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京师、南京二京。总称为十五省。今山西、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的行政区划明代巳基本确立下来。

清代基本上因袭明代,但对部分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尤其在康熙年间。明南京,入清后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江南分省,东为江苏,西为安徽。陕西也于康熙二年分省,东为陕西,西为甘肃。

 康熙3年,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光绪11年建台湾省,山东划出辽东都司。至清—代,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已基本确立。

1949年以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太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设立了海南省、重庆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走到了今天。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界线,几乎全都足弯弯曲曲,一点也不规整。

其中原因也只能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白秦始皇统—中国后,中国的行政区划,特别是一级政区,在元代以前—直用天然山脉、河流作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基本—致。唐代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

  唐州界与山川走向—致,300多州分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一致,双重辐合关系,对后世影响颇大。  中国现行的政区界线,陕西、山西以黄河为界,山西、河北以太行山为界。这些都体现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以“山川形便”原则划分的政区,因与自然地理形势相符合,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但往往会形成“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政区划界,特别是高层政区的划界处于两难境地。

自唐以后,逐渐采用“犬牙相入”的做法,使相邻政区彼此交错,从而互相牵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王朝,它“北逾阴山,两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将如此“地大民众”的大帝国,划分为11个行省。

每个行省的管辖范围非常广阔,如湖广行省辖境相当于今湖南、广西、海南三省,贵州的大部分,湖北、广东的一部分。  而且元代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极大,但元代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且从此以后各代都末出现大的分裂割据局面。

这里的原因,上要是元代省区的划分突破了“山川形便”的传统方式,以政治统治、军事战略需要为第一原则,采用了“犬牙相入”的做法。

元朝建立后,吸取了历代地方军阀据险割据、对抗中央的教训,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防止某一省区自成一体,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魏源在《圣武记》中论及元代省域时写到,“合河南河北为一,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汀之险失。介湖南湖北为一,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

汉中隶秦,归州隶楚,义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两广地区原有五岭之险,元朝将五岭分别划给江西、湖广二行省。  现在,越城、都庞、萌诸岭地跨湖南、广西,大庾岭地跨广东、江西,骑田岭在湖南境内。

张北高原,在自然地理单元卜属于内蒙古高原的—部分。元、明、清三代建都于北京,张北高原就成厂北京的西北屏障,喜峰口、占北口等险隘拱卫北京的安全。如果把张北高原按“山川形变”的原则划到别的行政区。

则北京的西北角完全敞开着。所以元、明、清二代都把张北高原划入直隶区。这一地区的政区经过多次调整,现在张北高原隶属于河北省。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以南京和他家乡风阳这两个点为中心,划了周围很大一个区域为“直隶”。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直隶”,区划不变。 

清朝改为“江南省”。康熙时,觉得这个省太大。要把它一分为二。又因如果分成南北两省,则贫富过于悬殊。所以就分成东西二省,东为江苏,西为安徽。

这样划下来,便形成了2省都有江南、江北、淮北3个不同经济风俗地域的格局。

我们在地图上还发现,安徽的天长如—个“马头”,伸到了江苏,正在高邮湖里喝水呢。

最明显的莫过于陕西行省的划分。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是中国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其南、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秦汉至唐宋一直分属两个一级政区。但秦岭自古以来为四川盆地之屏障,元—贯推行以北制南的政策,籍以加强他的统治,他不愿意秦岭以南完整地划属于—个行政区,将秦岭南一部分(今汉中、安康)划入陕内行省,使四川无险可守。

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差异,使得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北方地区由于降水偏少,农业用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南方地区由于降水较多,农业用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再比如在交通方面,中国北方地区河流数量较少且流量小,古代交通以陆地交通为主;南方地区河流数量多且流量大,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所以中国古代有“南船北马”的说法。

历史沿袭至今,形成了700年来这样一个地跨秦岭南北的一个极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现在秦岭之南汉中盆地还是隶属于岭北的陕西省,而它在人文地理景观和交通设施上更接近四川、湖北。

元朝这种犬牙交错的省界划分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分裂割据。但也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区与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和统—。 

民国时期傅角今在《重划中国省区论》一书中对此评价称:“元、明、清划省之目的在于统治及控制。

放纵的方面,指挥系统务求严密,惮阶层复杂;横的方面。区域划分肯重率制。不厌支离破碎。自难求其符合地理(环境)。”

“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是中国历史行政区划边界的划定所遵循着两条基本原则,历史的沿袭形成了我们现行的行政区划边界。

行政区划作为体国经野之道。中美行政区划及其边界的差异。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中美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国各省的形状,差异也很大,山东像个棱形,内蒙是个长条,甘肃像个如意、海南岛像菠萝、广东像个炸鸡腿……也有人说像个火腿……呃,怎么说来说去都是吃?中国人到底有多能吃?何解中华民族的吃货基因

▲广东省……让人流口水啊

对比某些外国的行政区划分,中国的省界显得比较复杂。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其各州的界线以直线居多,就像用刀劈出来的一样。

▲澳大利亚的行政区,几乎全是直线

其实,这个强烈的对比恰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省界是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而来的,而美、澳这些起源于殖民地的年轻国家,则是为省事而直线划界。

中国省界的划分,大体遵从两个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交错”。

▲陕晋两省隔河相望

“山川形便”,就是依照山脉、河流来划定边界。比如山西和陕西的边界,就完全由黄河来担当了;山西与河北的界线,就是太行山脉,四川与西藏,则是以长江划界。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省事的办法,相当于让老天爷,大自然当了边界的仲裁者,公平合理,大家都没话说。现在各省的名称,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比如山东和山西(太行山以东和以西)、湖南和湖北(洞庭湖以南和以北)、河南和河北(黄河以南和以北)。

其实对于我们中国的面积现状是很奇特的一个现象,从元朝的海棠叶,再到现在的大雄鸡,以及每个省份的面积划分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像是说北京的所在位置,就像是心脏的位置,的确北京是我们住过的政治以及文化中心,所以它的位置也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心脏位置,那么像是天津就像是一颗樱桃一样,镶嵌在了渤海之滨,神采奕奕,河北则像是火炬,如果是说以北京为火芯,熊熊燃烧的火炬,光芒四射,照耀着华夏大地。那么我们也是发现了中国省份的划分线是曲折的,而美国各州之间的划分是横平竖直,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对于中国的省界划分一直都是有着两个原则的,首先就是山川形便,再来就是犬牙相错。再划分边界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以山脉、河流等等自然条件来进行划分的,犬牙交错也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了,再来就是地理单元了,社会文化都是很显然的属于四川的汉中被划分给了陕西省了,其实也正是因为汉中对于四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古以来格局了四川,比占据汉中,不过再元朝设行省,偏偏就把汉中划分给了陕西,从这字后,明、清、民国,乃至现在皆因袭之,以汉中入陕西,而不敢给四川。因为如果是吧汉中划分给四川的话,则四川形胜立即完备,具备了割据的条件。

那么对于我们中国的来说的话,划分的标准也就比较多了,我们今天的行省制度其实是在元朝建立的,再到明朝各个省份的边界也大多都是敲定了,基本上就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进行划分的,但是在后来统治者为了要防止省份利用了天险割据,也往往故意打乱这种地理分隔,江苏省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来就是汉中作为巴蜀门户,却划分给了陕西。

除了以上的这一个原因之外,其实民族的习惯也是形成省份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我们几个自治区的划分也都是根据了民族聚居的情况来进行设立的,再来就是中国的省份划分都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的,如果说在这期间去结合了民族、历史、习俗等等因素,而美国的省份是与现在的非洲地区的划分是一样的,都是殖民地时代的产物。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也是知道了为什么会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不一样的分界线,在看到我们国家省份之间的分界线其实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且看到这样 “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的共同使用,也正是造就了今天中国省和省之间界线的模样。

河南好大一陀在黄河以北啊

不过,细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以地理划界的原则,并不完全合乎现实。比如,河南河北的省界,其实不是黄河,而是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除了山东,还有河北;浙江和江苏,也不以长江为界。

河南为何有这么一块在黄河以北?这是因为当年朱元璋打元朝时,是从南向北打的,他从河南出兵,渡过黄河向北攻击,占领了黄河以北的这块桥头堡,于是朱元璋马上就把这块地方划归河南。这么一来,黄河就不再成为河南、河北(直隶)之间的天险,无论是河南还是河北,想凭借黄河之险来割据就不可能了。

这就是“犬牙交错”的原则在起作用了,而且这还有点“政治智慧”的意思。

现在的省界,基本沿袭自民国时期(略有调整),而民国则是沿袭自清朝清朝又是在元明的基础上划定……所以,省界划分,大体上也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的。

古代王朝划分行政区,除了考虑地理因素外,还有另一个判断的维度,那就是防止割据。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罕见的特例——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民,差异极大的地理,各地不同的方言和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长期保持统一,政区划分的因素不可忽视。

▲汉中的归属,是一个典型例子

仅按山川地理来分,方便倒是方便了,但容易形成割据。比如四川盆地,如果就依盆地四周的山脉和河流来划界,那就会形成一个天然大城墙和护城河,要是地方官图谋不轨,利用这种山川险阻关起门来当土皇帝,那是相当容易的。

事实上,历史上四川的确出过好几次割据政权,好在时间不长,不成气候。但王朝的中央政府总得防着点这种事,这时候,行政区的划界就能派上用场了——将汉中这个原本属于四川文化圈的险要之地划给陕西,想割据就不容易了,因为北边的“城墙”没有了。

清朝的江苏省,连省会都设了两个

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江苏,如果去过苏南的人都不难发现,苏南的文化和方言,其实更接近于浙北。把这片地方划归江苏,就使长江天险失去了作用,同一文化圈的人群也被分隔在两省,不容易抱团——清朝设置江苏省,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不过,割据倒是不会了,但副作用就是江苏成了著名的“大内斗省”。

▲吴语区只占江苏一部分

所以,中国的省界,是历史上长期管理实践的结果,大体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兼顾地方文化和内政治理,共同形成了现在这种弯弯曲曲,相互交错的界线。

▲甘肃基本沿着祁连山设省,看护着河西走廊

但是,省界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

我们都知道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其实,国内各省之间,也同样会有“省土”纠纷——两个相邻的省之间,会为一块地方的归属争论不休。

在山东和江苏交界的黄海海面上,有三座小岛——车牛山岛、达山岛和平岛,车牛山岛上有灯塔,平岛上有直升机机场,曾经是海防前哨,曾先后由济南军区和南京军区的部队驻守,后来改为公安边防部队驻扎(现为民兵哨所)。

因为这片海域是渔场和重要的养殖基地,山东和江苏两省长期对三岛的归属存在争议。山东日照市和江苏连云港市都设立了“前三岛乡”,管辖范围也完全一样,实在是一大奇观。1997年4月26日,山东日照市的三家养殖企业与连云港的海上执法人员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突,双方互有损失。

目前,三岛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际控制,在岛上设有派出所,但山东方面并不认账。

唯一有好处的,可能就是曾经的驻军了——每到八一、国庆这样的节日,岛上的驻军会收到来自山东和江苏的双份慰问“大礼包”,因为双方都要籍此表现这里是自己的“省土”……

山东和江苏之间,还有一个更著名的争端——微山湖。

微山湖地区,在历史上曾因黄河改道而出现地形地貌的显著变化,从清朝起就有两省农民因争夺新出现的荒地而械斗的事情,直到建国以后,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有记载的冲突,有好多次

1959年,山东省在微山湖上建成二级坝,导致水面降低,出现了大量因干涸形成的湖田。微山县(山东)和沛县(江苏)各自组织抢种,发生了械斗。此次冲突由两省各让一步得到解决,但随后的20多年,冲突一直没有断过,双方村民甚至私藏枪支对打,出现死伤。

2003年,两省就划界问题基本达成一致,沛县和微山县结成友好县,严格收缴枪支,这个问题算得到了一个解决。不过,微山湖上的省界究竟如何划定,依然有一些模糊之处,因为湖的水位和岸滩总在变化,好在双方都不计较了。

其实这也反映了完全依照地理划界的不足之处——万一自然地理的界线变了,甚至没了,重新划界就比较麻烦。

▲双黄圈里的就是争议岛屿,注意那一片绿色是较浅的海床,岛其实很小

福建和浙江同样有岛屿争端,在两省交界的东海上,有几个无人岛屿,两省均宣称拥有,甚至各自起的名都不一样——浙江管这几个岛叫“七星列岛”,福建则把它们叫“星仔列岛”。

岛上无人居住,但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两省均不放弃,从1955年就开始争了。1985年,浙江(苍南县)派人登岛立碑,但紧接着福建(宁德市)方面就把碑炸掉了……2002年,浙江再立碑,福建再炸……2013年,浙江第三次立碑,福建又炸……

2016年,浙江第四次立碑,这次没有炸——福建方面在岛上建了一个无人气象站。现在,石碑和气象站都立在岛上,争议仍在。

▲中国最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被两个省争来争去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省土”纠纷,发生在内蒙和甘肃之间。而且,我们非常熟悉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就位“争议地区”之内!

具体的讲,争议发生在内蒙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之间。1969年,额济纳旗曾被划给甘肃省,10年后,又划回了内蒙古自治区。这一来一还之间,出现了几十公里未明确地段,争议由此而起。

▲两省各自出版的地图,省界的划分也不同

2005年,额济纳旗设置了东风镇,2006年,金塔县成立了航天镇,这两个镇有不小的重叠区域。作为权宜之计,临时的解决方案是额济纳旗拥有东风航天城的税收(航天城有旅游收入),甘肃则负责提供航天城的后勤保障。

但矛盾并没有解决,两地因修路、开荒等问题,还时有冲突。2015年12月6日,在一次冲突中,内蒙马莲井综合执法检查站完全损毁,损失达1000万人民币以上。

类似的“省土”纠纷,或者一省之内的两个地区、市县之间的“市土”、“县土”纠纷,其实还有不少。比如深圳与珠海长期争夺内伶仃岛(就是“伶仃洋里叹零丁”里的“伶仃”)的管辖权,两市都在岛上设派出所……

▲红圈内就是内伶仃岛

你可能会问,都是中国的地方,有啥好争的,国家出面裁定一下,一省一半不行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中国各地的治理,是从省一级开始落实的,省界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历史沿革,也要考虑到现实因素,比如地理的变化、人民的实际利益、文化心理等等。中央直接强行划分,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而且,像岛屿这样的地方,也不能一分两半。

所以,让当事两省协商解决更好。国务院于1988年制定的《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大体上就是这个原则。其中第11条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争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解决;经协商未达成协议的,双方应当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附边界线地形图,报国务院处理。”

“国务院受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争议,由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调解;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由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苏鲁两省关于微山湖的矛盾就是这么解决的,一句话,都是中国的土地,手心手背都是肉,内部矛盾嘛,总归都能解决好。

江苏与山东、浙江、安徽都有省界争议,“罪魁祸首”是朱元璋

江苏省可太难了!在省内,各地市之间彼此“不服气”,因此被调侃为 “散装江苏”。在省外,江苏与相邻的山东、浙江、安徽都有省界争议。北边与山东争微山湖、前三岛,西边与安徽争洪泽湖,南边与浙江争太湖……

那么,江苏省为何有这么多内外争议,到底是谁“坑”了江苏省呢?我们看一下历史渊源。

咱们先说“散装”。我们今天常说的苏南、苏北并不是行政概念,只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俗称,以长江为界,南部地市称为苏南,北部地市称为苏北。在历史上,苏南苏北就是“聚少离多”的状态:

秦朝时,苏南属会稽郡,苏北属东海郡和泗水郡;东汉时,苏南属扬州,苏北属徐州;三国时,苏南属孙吴,苏北属曹魏;西晋初期,苏南属扬州,苏北属徐州;元代,苏南属江浙行省,苏北属河南江北行省。没有提到的那些朝代,江苏地区更为“散装”。

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定都南京,并围绕南京建立一个加大版的行省——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及上海地区,苏南、苏北才第一次属于同一个省。朱棣迁都北京后,直隶改称南直隶。

清朝时,南直隶原辖区改为江南省。由于地盘太大,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就把江南省分成了江南左布政使司和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别在江宁(今南京)、苏州。

后来,江南左布政使司改名为安徽(安庆与徽州),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江宁与苏州),安徽被单独分出去,但由于当时的安徽没有省会,就继续留在江宁(今南京)办公。这就造成了安徽“没有省会”,江苏有“两个省会”的奇特现象,如今的南京被戏称为“徽京”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历史上看,明朝之前的江苏尽管“散装”,但各自安好。苏北地区与山东、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地域相邻、风俗相近,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文化认同感强,整体还是很和谐。

苏南地区与浙江,在唐朝都归江南道,在宋朝都归两浙地区,在元朝时还属于江浙行省,直到明朝,朱元璋硬是以太湖为界,活活拆散了江浙地区。

所以说,朱元璋就是江苏“内斗”的“罪魁祸首”,而且是有意为之。明朝是我国唯一一个由南向北建立的王朝,所以朱元璋深知江南地区的强大,所以故意拆散江浙,并将苏南与苏北合并,这样一来,长江天堑的作用也被弱化,有利于明朝的统治。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眼光确实很准。元朝的江浙行省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如今,江苏、浙江是GDP排名全国第二、第四的省份,福建也排名第七,上海更是世界顶级金融中心,这要是不拆开,其经济实力将排到全球前五,着实惊人。

2021年,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GDP在5000亿以上的就有9个,在1万亿以上的有4个,分别是苏州(20170.5亿)、南京(14818亿)、无锡(12370.5亿)、南通(10036.3亿),由此可见,江苏虽然“散装”,但每一家的实力都很强劲,还算是幸福的烦恼,但与省外的地域争议就比较闹心了。我们先看一下争议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江苏与山东的微山湖之争,源于清朝时期。由于洪灾泛滥,微山湖周边(主要是微山湖南部)形成了大量湖田,为了抢种无主的湖田,两地争斗了150余年,造成的伤亡近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协商,将所有的湖边都划给了山东统一管理,还把沛县的15个沿湖村庄给了山东,并约定以湖田为界。但湖田会随着湖水的深浅发生变化,形成了“湖水涨到哪里哪里就是山东,湖水退到哪里哪里就是江苏”的局面,因此争议依然不断。直到近年来,老百姓对湖田的依赖减少,在两地共同的努力下,微山湖已经恢复了平静。

江苏与山东的前三岛之争,源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前三岛乡被日军所占领,属于伪连云港市。解放战争期间,由于苏南解放得比较晚,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市都曾被山东代管,在两市重回江苏时,遗留了不少争议。前三岛就属于这种情况。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三岛乡由山东方面控制,后来则是江苏方面控制。在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的区划中,至今还都有前三岛乡,到了八一、国庆等节日,两地都会去岛上慰问。

江苏与浙江的太湖之争是在明朝埋下的隐患。明朝以前,太湖绝大部分时候都属于同一区划, 如秦朝的会稽郡,三国时期的吴国,唐朝的江南道,北宋时的两浙路,元朝时的江浙行省等。可以说,太湖之争完全是朱元璋为了分割江浙,而有意为之。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如今,太湖已经整体归属到了江苏省,而当时隶属江苏的嵊泗列岛(历史上,江苏、浙江、上海都曾管辖过此地),则划到了浙江省,双方也因此达到了相对平衡。如今,浙江的湖州地区只拥有南太湖的部分使用权——沿湖岸向里70米。

江苏与安徽的洪泽湖之争,是清朝埋下的隐患。在明朝时,朱元璋将今天的江苏、安徽及上海地区并为直隶省,清朝初期又改为江南省,由于江南省实在太大,便把安徽分了出去。原本在江南省中间的洪泽湖,成了苏、皖两省的界湖。

解放后,为了解决洪泽湖的边界争议,经过协商,将洪泽湖整体划归江苏省,为了便于管理,江苏徐州北部的砀山县和萧县划给安徽省,安徽省的泗洪县和盱眙县被划归江苏省。

综上所述,江苏“内斗、外争”的“罪魁祸首”主要是朱元璋,他将原来的江浙割开,又将苏北、苏南、安徽凑在一起,并最终导致了此后的诸多争端。好在,这些争议如今大多已经平息。

为读者介绍了不少地域之争,有网友好奇“为啥会有这么多地域争议”,也有网友指责“小编是不是想激化矛盾”。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大到邻省,小到邻村、邻里,因为土地等引发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还造成过无数次的争斗甚至战争,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问题。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