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对他们也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而在近现代历史中清朝短短几百年,却经历了建国、辉煌、覆灭的整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他经历了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伴随着清朝的灭亡,他的历史也消逝了。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深受慈禧太后和朝廷的倚重。他在政坛上能力非凡,享誉海内外;在私生活中还是个美食家,这一点大家都了解的不多吧?聊聊李中堂与美食的话题。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故世人多尊称其为 “李中堂”,因行二,又称 “李二先生”。
李鸿章的父亲是进士出身,曾经和曾国藩是同考生。后来李鸿章道光二十年中秀才被选为优贡,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成为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的仕途一路顺畅,从庶吉士最后做到了直隶总督的位置。
在任几十年经历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多次重大事件,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晚年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朋友都会记得,李鸿章第一次出镜就是坐着悠然自得边品尝鲈鱼的美味边游刃有余地处理政务的情景,将其 “爱吃” 和 “讲究吃” 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讲的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在吃鱼的场景。李中堂在吃鱼的同时,也正一边听下属在汇报工作。
首先画面的焦点聚集在李鸿章聚精会神吃鱼上,李鸿章吃的是一条清蒸鲈鱼。我们知道鲈鱼的刺比较少,味道鲜美,是河鲜中的上品美味。李鸿章吃鱼比较讲究,单看到的工具就有八大件,更别提这条鱼是如何买到和烹制的了。
李鸿章在认真吃鱼的过程中,下属也正在身旁一件一件汇报工作:
1/
下属: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崔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需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
李鸿章:噢(手头上一直在忙活吃鱼)
2/
下属: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征讨清国策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了,日本人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清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
李鸿章:知道了(手头上一直在忙活吃鱼)
3/
下属:禀中堂,湖广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由法国人督建的汉阳铁厂,已经出铁,共耗资官银二百八十万两。张之洞上的折子说,此后我大清,军工生产、铁路铺设,乃至我北洋新造招商轮船,皆可由他汉阳铁厂供应生铁,保证数十年供应不辍。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
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手头上一直在忙活吃鱼)
下属:袁…袁世凯
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手头上一直在忙活吃鱼)
4/
下属: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
李鸿章:(继续吃鱼,没搭理)
5/
下属:(急匆匆跑进来)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
李鸿章:啊(停下吃鱼,怔住)
下属: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
李鸿章:啊(焦急状,放下筷子,咳嗽)
下属向李鸿章汇报的这五件事,按照我们外人的理解,其轻重缓急程度应该是:2、1、4、3、5。前四件事中,李鸿章的表现是继续吃鱼没有理会,反而最后一件看起来无关轻重的事,让李鸿章面色凝重和焦虑了起来。
这个小小的片段,可以说非常好的概括了当时的整个局势。而李鸿章是可以左右整个局势发展的中心人物。
下属汇报的第一件和第四件事中,表示军费上要催银子了。李鸿章作为直接领导,上个折子或者签个字,钱的事基本上就解决了。对于李鸿章来说,直接办了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此时他表现出来的不屑,可能是有自己的算盘。如何把这两件事办得更完美一些,最大限度让自己从中获利?这些无从得知,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李鸿章并没有掏钱,导致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也不复存在。
第三件事中下属提到的张之洞,对李鸿章来说,可能涉及到自己的地位问题,李鸿章立马想到的是袁世凯。在李鸿章看来,此时贪功争宠是没有用的,重要的要手里有枪,而袁世凯就是他手里一把强有力的武器!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最后并没有过多干预,反而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很可惜在持续的烧钱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最后所产生的效益也十分有限。
第二件事中下属汇报的国际大事,李鸿章表现出来故作镇定,一方面这件事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再者可能是低估了对手。可以断定为李鸿章个人能力上的不足,眼光太局限。
下属汇报的最后一件事,李鸿章的反应实在是过于戏剧化。仿佛是前面四件国家大事,都不如一只鸟的事情重要。给慈禧送鹦鹉,讨好慈禧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答案只能是,只有讨好了慈禧,才能办好事情,或者说增强自己立足的根基。能力和办好差使固然重要,但是这都不如给上司送礼更容易讨得领导的喜欢,从而得到真正的器重。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古老的帝国,已经烂到顶层的腐朽,不亡才怪呢。不能怪别人多强,只是自己太弱。
李鸿章是个美食家
按李鸿章的清贫家庭出身来说,他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之多,他又是排行第二的哥哥,所以小时候一定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穷。做了大官以后,生活品质上也就越来越讲究,尤其是在饭食上,虽然看起来简单,并非每餐几十上百道菜,可样样精细之极。
据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吴永记载,李鸿章的生活的确极为规律、简单,但是十分精细:每天清晨六点多必起床,稍微用些早点后便检阅公文,或者随意翻看《资治通鉴》类的史书;中午的时候李鸿章食欲颇佳,鱼翅、燕窝等进食量很大,饭后还必定要喝一杯浓鸡汁(可别小看这杯鸡汁,这可是用两只老母鸡慢慢熬炖出来的补品精华),稍停,服铁水一盅;晚饭过后还会饮铁酒一盅(铁水和铁酒都是用人参黄芩等配制的补品)。此作息饮食规律数十年未曾改变过。
根据亲信和随从仆人等的叙说记载,李鸿章每年在个人饮食上的花费就高达白银一万两以上。清朝末年的一两白银折合成现代的人民币相当于二百元,那么一万多两就相当于两百万元以上。如果再细算到每天,则李鸿章三餐的花费平均要六千元左右了,真是没亏待自己的胃啊。
另外,李鸿章在吃上还有过两个有趣的故事。其一:他在访问欧洲期间,收到英国贵族赠送的一只非常珍贵的宠物狗。结果,李中堂竟以为是洋人送来的美食,当天晚上就把狗给炖了,并且还特意写信告诉贵族:“狗肉很美味,虽然我近来身体不好,胃口不佳,但是也很尽力的吃了一大碗……” 这件事情一时在国外被传为笑谈。
其二:李鸿章远渡重洋,在船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实在是苦不堪言。当到达目的地后,他便马上命厨师做中餐来宴请贵宾。洋人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中国食物,个个眉开眼笑食欲颇佳,厨师上多少他们吃多少。最后,厨房中只剩下一些杂料,厨师只好混在一起炖了给端上餐桌。不料,洋人们还是吃地特别开心,大呼:“ It tastes great ” ,然后纷纷询问李鸿章这是什么菜,李鸿章随口说了句:“ 杂碎 ”。从此,“ 李鸿章杂碎 ” 这道美食火遍欧美,当时满街的中餐馆都将它做为自己的招牌菜。
大清的裱糊匠也是大清的终结者之续命功臣
为什么说他是清朝的裱糊匠呢?如果没有李鸿章,清朝可能早就灭亡了,那么,李鸿章都做了哪些事情,为清朝续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镇压天平天国,评定捻军
我们大家都知道,李鸿章所在的年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就是说康乾盛世已经过,清朝正在逐步走向衰落,清朝和帝国列强签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已经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李鸿章出仕的时候,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也从此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行列当中,而他师从曾国藩,在模仿湘军的基础上,建立了淮军,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区别于曾国藩的传统军队,李鸿章是比较重视火器的,淮军是比较早装备西方火器的。这让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无往不利。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续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还用已经练成的淮军镇压了山东作乱的捻军,这都是直接为清朝续命的。
领导洋务运动
李鸿章还参与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展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能够直接为清朝续命,但是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建立,这也给清朝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后来的清军的装备都是在洋务运动中所建立工厂生产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清朝的税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极力减少赔款数额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多个条约,基本上都是不平等条约,由此他也被称为卖国贼,先不管这些条约的签订时谁的责任,至少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减少赔款金额,这里说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赔款是白银2亿两,但是谈判过程中,伊藤博文要价是3亿两,但是有日本人刺杀李鸿章,打到了李鸿章的脸边,血流不止,由此李鸿章要求将赔款数额降到2亿两。
还有一个就是《辛丑条约》,其实签订这个条约,李鸿章是彻底的替罪羊,一切都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责任,当时去谈判,李鸿章已经生病,他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建立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
鉴于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李鸿章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由此,北洋水师开始轰轰烈烈的建设,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此举使我国东边的邻居日本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大家伙也知道,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但是如果没有北洋水师,中国岂不是任由日本人欺负。
李鸿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李鸿章一度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和他生前替慈禧做的一切不无关系。
慈禧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但是她不会明着卖,她需要一个前期的白手套和后期背锅者,李鸿章就是这种人。既然李鸿章替西太后做了这件事,无论他初心如何,他都损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作为当朝宰相,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既然已经知道朝廷病入膏肓,居然还身居高位贪得无厌;清朝打赢了法国,李鸿章却割地赔款,世界震惊;极力反对左公收复新彊,提议放弃新彊;为维持岌岌可危的满清,签下无数丧权辱国条约。
另李鸿章一生,培养党羽,经营私产,又无权倾朝野的野心和勇气,却私立国内家业势力,他心中先有家,再有国,与商人爱国心态没什么两样,先要维护家产利益,才考虑国家利益。屈辱条约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说,李鸿章被后世唾弃主要是由于:北洋水师一战“成名”;清未外交,经其所签的条约是晚清所有条约中赔款第一多约,达数十亿两白银;死后家资数千万两白银,比国库的还多!
但对待历史应该客观,无论怎么评价李鸿章也不应挖坟掘墓,他毕竟是洋务活动的第一人,深知增强国力的重要,弱国无外交,“辛丑条约”签定之时大清帝国风雨漂摇,非李鸿章一人能撑,一位老臣很努力了,即使是全身都是铁能打多少钉?
满清败局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制度
客观地说,李鸿章是能臣,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现代工业都有他的身影。李鸿章、皮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大伟人足以说明李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臣子,李鸿章虽然达不到古代忠君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天下境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是那个时代官员的写照,单他在海外银行的存款就是天文数字,在清朝岌岌可危的时候,也没有散尽家财先大家后小家的崇高精神。
但是仅凭这点让他背负骂名也有失公平。至于所谓的签订条约,丧权辱国就更谈不上了,谈判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战场上都失败了,谈判桌上怎么赢?根本原因还是落后腐朽的制度,换个人去可能结果更糟。
举一个例子,伊藤点名李鸿章作为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不会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李鸿章是当时唯一一个懂得规则敬畏结果又有资格去日本的中国人。日本人希望能成功签署马关条约,如果签署失败日本势必陷入更大的战事,中国有巨大的战略纵深,不见得能最终讨得便宜。满清也希望签署条约以免受到更大的侮辱。做个比喻的话,就像商业谈判你一定会更希望对方是个专业人士而不是紧张狂,被害妄想症或者强迫症患者。
日本人当时天津在望,为谈判创造气氛才停战,可谓一手好牌为何会害怕一个谈判对象。只是看重了李鸿章不会脑子一热管他生灵涂炭主上蒙尘我就是不愿意受辱拒绝签字。而李鸿章在日本中了一枪,日本害怕李鸿章因此撤回中国游说西方对日本施压,客观上使得赔款从3亿两下降到2亿两。李鸿章当时断言过分的条件使得两国交恶最终会让日本自食其果,而历史也证明了这点。这只是一个例子,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复杂的,脸谱化的解读方式更适合评书。
李鸿章对中华民族应该是有功劳的,作为清朝官员李鸿章为朝廷效力无可厚非,清朝虽然是外族统治,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不能用狭隘的眼光理解清朝是哪族人统治哪族人。为国效力平定太平天国李鸿章功不可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制造业晚清的李鸿章这方面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学习外国的技术和制造业,也是为了抵抗当时的外来侵略,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鉴定条约是不得已而为之,又怎么能怪他。
李鸿章当年的所思所想是正确的,只是有些力不从心而已。 卖不卖国不是李鸿章的事,他只是当着这官,管着这事而已。当时的日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别说是个小小的大臣了。所以李鸿章也卖不了国,更求不了荣。简直是不成立的事!都是民众愚昧而才喊出的口号如:“打倒李鸿章!李鸿章卖国求荣!” 至于把他的尸体挖出来拿拖拉机拖拉,这是没有人性而不道德的人之所为。这类应该是愚昧无知的小人逻辑的人而弄的事。
总之,李鸿章,大清朝的裱糊匠,然而糊的技术再好,也阻止不了房塌,因为大清朝是从头烂到尾了。
李鸿章后人现状
1901年荣辱参半的李鸿章病逝于北京,他死后他的后人现在都怎么样呢?李鸿章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和两个侍妾,虽然妻妾众多但是他的子嗣并不多。三十多岁的时候李鸿章还没有一儿半女,因此从六房李昭庆家过继来一个儿子,就是大儿子李经方。
后来又先后生下了两儿两女,儿子李经述和李经迈,女儿李菊藕以及李经溥。李经方和李经迈在父亲的教导之下成为了外交使臣,分别出使过英国和澳洲,在历史上十分的平庸,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事迹。李经述是李鸿章的次子,年仅21岁就考中举人,是个很有名的诗人,中举后跟着李鸿章出使欧美各国,成为了一名外交官。李鸿章逝世后,李经述继承了父亲一等侯爵的爵位。可惜的是,在李鸿章逝世几个月后,悲痛欲绝的李经述也随之逝世,年仅38岁。李鸿章的嫡出儿子李经述,孙辈、曾孙辈随着时局的变化,基本散落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都生活的还不错。
李经迈是李鸿章最小的一个儿子,中华民国建立后,李经迈举家迁往了上海租界居住,凭借李氏家族积累的家产,加上善于理财的缘故,李经迈很快拥有了万贯家财,是个有名的收藏家。
李经迈有一子名叫李国超,1949年前夕,李国超变卖了自己在上海的所有的产业,一家老小也全部迁往了香港,这一支的子孙后代又陆续迁往了美国和英国,遍布全球。此人眼光可谓不一般。
而李家老六房“家”字辈的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在经过历史的沉浮之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在60年代开始经商。解放之后兄弟三人在香港纺织界闯出了名堂,生意越做越大。而他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完全与自己的祖先无关,他们没有祖先的光环,只靠自己的努力。
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三兄弟的生意涉及的领域很广,做到了全世界,现在已经是亿万富翁。但是因为定居国外,又十分的低调,很少有人知道。而李鸿章最有名气的后人就是张爱玲,她是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的曾外孙女。
子孙后代都这么有出息应该是李鸿章最安慰的事了吧!李鸿章的孙辈在那个乱世各自奔波,子孙遍及海内外。有的人回归平静,有的人则在自己的事业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李氏家族绵延几代人,每一代人都有精英出现。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李鸿章的身后事:1958年被掘墓 尸体被游街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作为清朝的代表与西方11列强签订中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巅峰之作的《辛丑条约》。或许是内心的悲痛吧,李鸿章在这份条约上的签名,三个字团缩在一起,显得格外的弱小与无力。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回到家中即开始大口吐血,经过诊断得知,乃是胃血管破裂所致。两个月后的11月7日,李鸿章撒手离开人世。
慈禧太后对于李鸿章的离世非常惋惜,她感叹道:大局未定,再有大事,恐无人能担!惋惜之余,慈禧太后追封李鸿章为太傅,晋升一等侯爵,又赏赐李家治丧费用5000两白银,算是对李鸿章一生功劳苦劳的最终肯定与褒奖。丧事办毕,李鸿章的遗体被安葬在安徽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合肥东乡夏小影)。按照慈禧的旨意,李鸿章得以风光大葬,坟墓占地900平米。
当时大兴集只是附近几座小村落的商品集散地,据说早先还是太平天国设在合肥城外的买卖街。看来李鸿章真是生生世世和太平军对上了。
李鸿章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
现在的李鸿章墓是个假文物了,真墓早在1958年被毁,当然就算没有被毁,文革也难逃厄运——几千年的文化浩劫:文革时期掘坟史
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取久久之意,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合肥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崇仰包拯。1882年他还解囊白银二千八百两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记。当时包拯葬地就是在大兴集,所以李鸿章墓址就在离包拯墓约300米的小夏郢村。由此,本地民众通称李鸿章墓、包拯墓以及贴近的明朝开国功臣蔡国公张德胜墓(20世纪年代初,修筑铁路被毁)为“一里三公”。而李鸿章的墓因兴修年代未久,又官位最高,规模更为宏大。
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地人民为了迎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到来,兴办钢铁厂。对于“卖国贼”李鸿章墓,很多人对他早已窥觑已久。经过请示,他们得到批准:可以!当地高级生产合作社抽调了32个生产队的队长对李鸿章墓进行发掘。但谁知李鸿章的墓坚固异常,一铁锤砸下去没有丝毫反应,甚至炸药也不起作用,一阵烟雾过后,墓门一动不动。于是人们采用“远挖深钻”的方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终于摸进了李鸿章墓内。当掀开墓穴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两具棺材。
墓室里并排着两口棺材,分别是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的。赵夫人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她身着华贵的衣服,就像睡着了一样。棺材里的那条慈禧太后特赐陪葬的陀罗经被还是好好的,被人拿回去洗洗后盖了。赵夫人棺柩旁的一个小箱子里还有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有人用秤称了一下,近30斤重。大家都认为这两块“金砖”一定是金子做成的,但经过银行鉴定,却发现是铜制成的。 李鸿章尸体因为层层棉絮包扎,保存尚属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宝下还有一本册子,是他亲笔所写的自传。这是不是美国人1913年发表的那本《李鸿章回忆录》就不得而知了。李鸿章的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陪葬品中有一把宝剑,最后被省剧团借去充当道具。
当时挖墓的人如今回忆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李鸿章的尸体则被抬出地道,人们用粗麻绳把他的尸体绑起来,然后把它绑在拖拉机上。拖拉机慢慢启动时,李鸿章就这样被拖着拖着,伴随着风口冒出的浓浓黑烟缓缓前行,原来他们要拿李鸿章的尸体游街示众。等拖拉机停下时,李鸿章的尸体早已灰飞烟灭。
李鸿章墓被挖以后,上面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只有享堂的几间房子,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因为做了钢厂的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