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感于杨振宁的报道
在新浪网上看到《扬子晚报》报道杨振宁4月20日在扬州大学作报告时,称“中国科学家20年内必拿诺贝尔奖”,对此我毫无新鲜感,因为杨先生在其他场合已讲过不止一次。国人自然希望杨氏的预言早日实现,但在这一天来到之前,任何评论都没有意义。
令我感叹的倒是报道中提到的其他两点。
一是杨先生批评顾颉刚:“自己曾经在北京保利博物馆看到一件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铜器,表面铭文上有‘国王禹治水,施行德政’的文字。”“这些文字既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德文化’,还批驳了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个说法。作为历史学权威的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是不可靠的,大禹治水就是个民间传说,根本就没有禹这个人。而这件铜器,就可以佐证顾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件铜器既然属西周时期,距今至多3000余年,而大禹治水的事(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发生在4000余年前,一千年后有这样的记载,怎么就能肯定实有其事呢?这件铜器上的铭文至多能证明,在大禹后一千年已经有了这样的传说。按照杨先生的逻辑,今人对公元11世纪的记载如能传到后世,就都可以作为当时确有其事的证据了。即使顾颉刚的说法完全错误,杨先生的论据也说明不了问题。
一是有关杨夫人翁帆的报道,无疑已喧宾夺主。据称:“想一睹杨博士及其夫人风采的大学生和市民太多”,“原本设置上千个座位的礼堂‘挤’进了近两千人,走道里站满了‘粉丝’”。从后面的报道内容看,显然,大学生与市民想睹的还是杨夫人的风采,“粉丝”中自然也以杨夫人的居多。果然,“昨天上午9:50,杨振宁和翁帆下车后,手拉手走向演讲礼堂,翁帆一头短发,一袭黑衣,显得清爽干练。行走时翁帆和杨振宁十指紧扣,大大的眼睛透含着笑意,风度优雅,不时引起大学生的惊呼。演讲前,主持人介绍起翁帆时,听众爆发出的掌声‘长’过了主角杨振宁。”堂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科学家完全成了太太的配角,只要隐去杨振宁的名字,这段文字完全可以用之于当红明星出场。而大学生惊呼的是翁帆“好年轻,好有气质”,却不是杨先生的老当益壮或科学家的风采。
这也难怪年轻学子如此疯狂,因为翁帆再年轻(33岁,至少大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再有风度和气质,也是因为旁边有了杨先生。但在这样的场合,杨先生既没有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礼仪,也显示不了西方社会的绅士风度,有的只是与翁帆“十指紧扣”的老夫少妻公开表演,想象力再丰富的年轻人也联系不到科学与传统文化,只能当作明星出场。
不过这样一来,杨先生有关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预测与对大学生的创新教导总得打些折扣了。(葛剑雄)
评论:杨振宁先生,怎成了算命先生
2009-04-21 大洋网 作者:叶志军
杨振宁先生又一次扮演了诺贝尔奖预言家的角色。19日,他做客扬州大学,放言“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4月20日《扬子晚报》)
在诺奖的华裔获奖者中,杨振宁先生无疑是和舆情互动最好的一位。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杨先生已不止一次谈到中国和诺贝尔奖的问题,至于获奖时间,也从十年、二十年到五十年不等。
公众情绪在杨先生的描绘里,变得心猿意马。可惜一次次挫败,使这种热切变得意兴阑珊。杨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抛开空间范畴,直指时间概念。于是,我们和诺贝尔的邂逅,貌似只剩下个时间问题。
从一个获奖的物理学家,到一个布道的知识分子,再到一个专擅替人看前程的江湖“金门”算命先生。在预测未来的事情上,杨先生和其他人一样,既没有水晶球,也没有塔罗牌。奇怪的是,明知故问的人们却屡屡把杨先生视为能参透玄机的占卜师,更难得的是杨先生也乐此不疲。
《战国策》中有卖马者以“一朝之贾”请伯乐“做托”之事。杨先生是否有“一朝之贾”,不得而知。但人们把杨先生看作一言九鼎、慧眼独具的诺奖伯乐,却是不争的事实。说到底,靠“权威”的占卜来声张自己的信心,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从“言必称希腊”到动辄看西方,躯体站起来的国人似乎仍然患思想“软骨病”。仿佛没被西方肯定,就没和国际接轨。于是,只要没有获得那些按西方规则设定的奖项,就如同仍徘徊在世界之外。
说起来,诺奖如同一件首饰,一个人的气质和成熟,是不可能靠首饰的多少堆砌出来的。这种不知所谓的卜卦,还是少些为妙。
评论:杨振宁的预言哄人发笑
2009-04-21 中国网 作者:杨亚军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近日做客扬州大学,在回答学子的现场提问时,杨振宁更是将去年底在东南大学演讲时"预测"的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时间向前推了10年,他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4月20日 扬子晚报)
杨振宁到我的母校去演讲,我应该说点好话才对,但老先生再次高调"放炮",让我觉得不爽。我曾经写文章把杨振宁与金庸放在一起对比,虽说有点牵强,一个是其作品风靡华语世界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是自然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有共同点,都是名人,都是八十多岁的老者,都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金庸在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尽量淡出人们的视野,不仅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职位,还远去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并且是用功的读书,不为学位而为学问,近来,还在北京大学读国学,作为完全可以在家含饴弄孙的老者,对学问的执著追求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而杨振宁先生却在晚年回到清华园,不仅住上豪宅,并拥有"上帝赐给我最后的礼物"年轻美貌的翁帆,他时常带着娇妻到各地演讲,并像赶场子似的出席一些活动,他们扮着好夫妻的模样,不时的曝光自己,又适时的躲避媒体的围堵,87多岁老人演着"空中飞人"和"大明星"的角色,成为媒体追逐的娱乐"明星",是不是很累,只有他自己知道,可笑的是杨博士在台上常常发表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演说,时常惹得台下嘘声一片。
也许诺贝尔奖的光环让杨振宁快乐了一辈子,步入老年的他不再是科学家,而成了演说家和预言家,前几年,他在东南大学《我的生平》的演讲中说:"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为什么中国本土还没人问鼎诺贝尔奖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不对头,我完全不同意!"杨振宁还说:"我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生的平均程度比哈佛高。"他屡屡给我国高校戴高帽子,许多人一笑了之,甚至有人谑称杨振宁是"老年痴呆症发作",或直言"杨振宁就是一糖衣炮弹!"。
这次杨振宁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不知这样的说法又有几个人相信,从观众给翁帆的掌声"长"过了主角杨振宁说明:学生们是来看人的,演讲的内容也许是次要的。人们不再把杨老和科学划等号了,不知杨振宁在下一场演讲中,会不会还有哄人发笑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