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产经资讯 > 正文

英国华裔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news.xixik.com   2009-10-6 22:42:38 资讯来源:新华社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9年博伊尔和史密斯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中国历史朝代表

高琨简历

华人科学家高锟(资料图)

高锟 (Char les K.Kao),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著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高锟——“光纤之父”

高锟是继去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卸任。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高锟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他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布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高锟在得知获奖后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他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贺高锟教授获此殊荣。高锟教授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

博伊尔简介:

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3岁时随家人搬迁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尔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博伊尔高中时代在蒙特利尔的一家私立学校度过,高中毕业后即加入加拿大海军,成为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久二战就结束了,博伊尔从没参与过真正的战斗。

1950年,博伊尔又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3年后他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今天,提起博伊尔,人们知道他是CCD图像传感器两名发明者之一,但实际上他作出的贡献很多,包括1962年与他人合作发明第一台红宝石连续激光器等。博伊尔还与另一名科学家获得了有关半导体注入式激光器设想的第一个专利。今天,光碟(CD)录制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半导体激光器技术。

史密斯简介:

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由于史密斯作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奖项。

博伊尔、史密斯——让数码相机风靡全球

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两人发明CCD图像传感器时均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委英厄马尔·伦德斯特勒默在发布会上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另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他说,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博伊尔在接到获奖通知电话后,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喜讯,“这是真的吗?”在他看来,他们的成就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我们的成果,小型照相机才风靡全球”。“当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的时候,它也带了一个小相机——没有我们的发明,那是不可能的。”而睡梦中的史密斯错过了第一个通知电话,直到第二个电话才完全醒来,“哦,我的天啊!这真是太令人吃惊了!”

获奖感言:能做前所没有的事我感觉很满足

中新网10月6日电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他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被问及“您发明光纤,发现光纤可以做传输介体的这个理论,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应该得诺贝尔奖,为甚么到现在没有得”时,高锟表示,“这事你要去问诺贝尔奖金的评判人”。

高锟说,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能够做一件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感觉很满足。

他说,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又有很大的变化,好象那个时候印刷机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了解将来的影响是甚么样,而你知道印刷机出来之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跟读书人一样,可以拿到印刷出来的书,那么他们可以增加知识,这么便把我们的知识时代,能够进一步的作了解跟应用,所以我觉得光纤的开始,至少把我们所有的信息,所有要传送的资料,都可以很快地送给人家。

高锟说:“所以我很满足,我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是没有甚么意思”。

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人说“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高锟说,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他说,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

高锟说,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对化学,对科学方面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因为自己的同学中间,有几个朋友都是常玩这种东西的。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险性而去做,但是当然有一个很好的自发性。

高锟说,可以说不听话就是顽皮,但如果做一点不正常的东西,人家没有做过的,那个不应该算是顽皮的,那个是“小孩子的自由”。

婚姻的实验我不需要做

有传闻说高锟和太太结婚之前,也曾经像做科学实验似的,太太提出要做一个试验,说大家分开半年,这个半年不见面,看是不是彼此还挂念对方,如果要是挂念的话,说明是相爱的。

高锟对此说,这件事曾经发生。但是很快就说不行,这个没有用,时间当然是一个考验的过程,假使每天见面,忽然之间一个星期不见面,这种情形之下,可能会使到那个人想得清楚一点……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一生的一件事,所以说大家来分手半年,这种提议是没有甚么意思。

高锟说,实验室应该做实验的,但是这个(婚姻的)实验不能够做,我不需要做。

2009诺奖得主高锟:我传记第一章就写太太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前段时间,高锟正忙于写自己的传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他告诉记者:“我的传记第一个章节就是写我和太太结婚的情形,你可以猜想这是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出版。”

“现在您经常谈及新时代中新生活的新工具,您预计在多长的时间内,光纤会被另一种新工具取代?”

“我相信在一千年内也不会。”绝少以高姿态说话的高锟,这次的回答却充满信心,但旋即又加了一句:“你最好也不要太相信我,正如以往我也不相信专家。”说罢,他兀自笑起来,笑声中荡漾著自信和追求。

香港跟美国硅谷不同

高锟教授认为,今后的科技发展会比过去快速千百倍,可见科技发展的神速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能够控制的领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香港人如何突围而出,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作为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的委员,高锟强调:香港如果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反而会减缓或者放慢香港的科技发展速度,因为香港跟硅谷完全不同,所以香港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发展。1

香港不缺科技人才

“很多人都说香港缺乏创意人才和科技人才,您觉得香港在科技方面人才短缺吗?”

高锟教授肯定地说:“香港人才是不短缺的,科技人才也不短缺。你看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地产方面没得做了,都纷纷转向科技方面。”

“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转行成为科技人才的。因为科技人才绝不是一日可以培养起来的?”

“那你太低估香港人了,你不知道香港人的聪明。每个行业的科技含量可高可低,科技行业并不一定需要每一个人都是科技人才,他只需要会运用科技的成果去赚钱就可以了。”

喜欢化学自制炸弹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著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光纤发明未带来巨富

在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而行为及思想常常出人意表的高锟却坚信自己的理论,他像传道一样到处推销他的信念,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对于自己相信的东西,他很固执。终于在一九八一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

“但当时您也没有估计到自己的发明会促成了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但是这项惊世发明并没有给您的一生带来巨大财富?”

“是的,因为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我不敢说自己的发明有多伟大,只能说对资讯的传输产生了相当大的革命。”高锟教授谦和地说。

亲近家人宁当“阿四”

光纤,是高锟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亦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一项实验;而另一项萦绕他一生的实验则是甜蜜的爱情。

一提及太太黄美芳,高锟更掩不住满脸的幸福和满足。只要一有机会,高锟就对太太赞不绝口。“你看我每次讲座的电脑程序及幻灯片都是我太太帮我准备和设计好的;对我的演讲很有帮助。记得我在一九六六年宣读论文时的电脑幻灯片也是太太帮我做的。”

“听说您在研究光纤的过程中,什么实验都难不倒您,而面对爱情的考验却连半年的时间也熬不过去?”

“噢,都是我和太太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太太要给我一个考验:叫我半年内不要去找她,如果半年之内大家都很挂念对方,那就是当真的。我就不肯答应,说如果现在大家都没有信心,那半年后也不会有信心。”高锟边说边笑,在灿烂笑容的背后是对太太情深不渝的爱恋。

高锟夫妇现有一子一女,如今都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夫妇两人每年都会抽空到美国探望他们。

“我很爱他们,但又很少时间陪他们,所以相聚的时间总会主动当‘阿四’,目的只有一个:为家人做一顿丰富的晚餐。”面对亲眷和爱人,再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放下自己的身份,更何况是一向平易近人的高锟教授呢?

闲来潜水捏陶塑

科研工作背后的高锟充满孩子气,因而在儿女眼中,他是一位思想广阔、寓工作于游戏的好父亲;而且他性情随和,与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从未见他发过脾气。

对高锟而言,凡是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极大兴趣。他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潜水。“当潜水的时候,可以欣赏到一览无余的美丽海底世界,令人心情愉悦。”

喜欢翱游海底、借此减压的高锟教授如今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打网球需要跑动,您的体力能跟上吗?”

“还好。不过我现在最喜欢做陶艺,一个个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高锟教授的这番话令我刹那间想到了世界名著《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当她身心疲惫回到故乡陶乐疗伤之际,只要一捧起陶乐的泥土,就立刻使她获得了再生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与此同时又令我联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名言:“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恍然顿悟为何高锟教授能够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埋藏在泥土之下的无数条光纤支撑著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份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1996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高锟星”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6日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英国科学博物馆里摆置了他的照片和科学成就,表扬他对人类科学界所做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96年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高锟星”的命名典礼上致词时曾说:“今天以后,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孙女看夜空的时候,将会告诉她,其中一颗是‘高锟星’。我还会对她说,就在那刹那,数不清的光纤,正在传递着数不尽的数位(bits),把人类世界推进高速资讯的新纪元。”

高锟教授生于上海,1948年举家移居香港,高中毕业后到英国深造。1957年加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英国的标准电信研究实验室当研究员。

高锟教授在1965年考获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的博士学位。同一时期,他开始提出用光纤来传送资讯,并且为传送讯息的这个新的媒介进行设计。

高锟教授在1987年到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科学家又兼任教育家。但是从自己的经验,他也很难具体说得清怎样的环境可以培养科学家。

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科技,是自然有兴趣的。小学时代,我已经在玩很多科学实验,拿它们作玩具,什么都要拆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心很强。我的父母亲和科学完全没有关系,他们也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要我读科学。”

高教授笑说:“不是研究,是看里面好不好玩。我运气很好,没有人罚我。如果当时他们觉得我这么做是不好的习惯,那我的好奇心可能会受到打击。”

高教授还特别提到中学里一位让他印象深刻的科学老师。高教授清楚记得,老师当时讲一个沙特利耶(Chatelier)原理,即任何物体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将会自然收缩,使自己的构造能够尽量减低所承受的外来压力。

“老师当时说,我站在课室的角落,你们来推我时,我的身体一定会挪动,以设法减少压力。而假使很多人在推挤一个人时,那就可以呈现晶体的形成了。”

高锟教授说,这是一个自然的原理,但是老师生动的讲解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他说:“有多少学生听过这样的说法,但我不知道其他人听见他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同样觉得很有道理。我想,这真是人生的奥妙。”

高锟教授说:“两个人谈话,我所要说的东西跟你吸收的东西肯定有差别。因为我的年纪比你多了至少一半,你学了比我至少少一半年纪的知识。你是用你的生活经验作成本基础来了解我讲的东西,而我说话的时候,有自己的背景和意念,这是你不知道的。我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我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不一定是这几个字眼就能够清楚表达的。”

高锟教授说:“我们听到什么,都会按自己当时要的反应来处理,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绝对性的了解。这正是现在信息时代里最大的问题。”

科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他说:“我觉得很难。”

他解释道:“每一个电脑都有人工智能,假使将来做得成功,但你教它一部分的智能之后,它的‘思想’就受到那个方面限制。所以一个电脑就会跟另一个你灌输不同知识的电脑不同。所以电脑将来也会跟人一样,每个都不同。一个电脑和一个人一样,都是受到环境的限制。”

他说:“假使要电脑和人一样聪明,它吸收知识的速度,必须像人一样慢慢地吸收基本的知识,因为这有一个接触和经验的过程,而人就是把这许多东西混杂在一起,消化吸收,然后有了自己的理解。”

虽然人与人之间因为语言造成了距离,使人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这是人生的奥妙”,但是他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之间也应该进行沟通。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高教授说:“现在感测器和沟通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快,如果感测器的科技做得好,那以后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机器人告诉一套沙发说:‘我要打扫房间,沙发,你把自己移开,我要扫沙发底下。”

从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来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人类已经能够操纵一个原子了。只要人类能够操纵一个原子,他就能够做各种各样的事。”

高教授说:“我想我们将来的世界将是我们创造的。我们要它怎样,它就变成怎样。但过程可能会很麻烦,因为保守派和非保守派之间会有争论,会争权夺利。”

至于科学家要负怎样的责任,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高教授曾在接受访问谈到自己当时认为可以透过玻璃传送资讯,但却不为许多人所信,而自己却非常执着。他当时说:“科学家都应该固执。”

但是科学家在坚持自己的信念,进行任何发明时,却未必能够预料它的后果。以高锟教授发明光纤来说,他当时认为人类应该有更好的讯息交流道路,减少传送资讯的压力,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后来的网际网络虽然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带来很大的危险。

高教授指出:“保留和环保的问题实际上有冲突。一类生物的逐渐消失到底是自然的,或者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世界是很复杂的,而读科学的人可能比不读科学的人更要领会这种问题,因此大家更要三思而行。”

近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2008年,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则因有关对称性破缺起源的发现而获奖。

 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美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因“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获奖。

2009年诺贝尔奖项的揭晓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尼治时间5日9时30分(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格林尼治时间6日9时45分(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

化学奖:格林尼治时间7日9时45分(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文学奖:格林尼治时间8日11时(北京时间8日19时);

和平奖:格林尼治时间9日9时(北京时间9日17时);

经济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

2009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八位华裔科学家

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 杨振宁

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

荣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

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

荣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

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奖的钱永健

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

资料: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