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是这样介绍我们中国的:中国是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世界大国,长江、黄河贯穿其中。
由于领土庞大,各地区的差异也很大,为了方便管理,我国官方将秦岭至淮河一线定为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我国北方,反之则为南方。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在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而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包的粽子是甜口的,南方人包的则是咸口的,甚至还会包肉粽子。
再比如北方一到冬天有暖气,可以在暖气屋里,舒舒服服地只穿个T恤衫就可以了,南方人没有暖气,在家里也要穿棉袄。因此,即便是在养老这个话题上,许多城市也分成了“避暑”和“避寒”两大类,夏天去北方避暑,冬天去南方过冬。
这个简单的划分确实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参考,可偏偏有一个省,它所处的位置正好被这条分界线一分为二,在南方人眼里它属于北方,而在北方人看来,它更多的领土则处在南方,这个尴尬的省份就是被称为“八皖”的安徽。
在我们生活中,谈论起南方的省会城市,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广州、南京、杭州等,而北方省会城市,则以西安、济南、太原为主,谁都不会优先想到合肥这座地处中原的城市,甚至还会出现“合肥是哪里的省会?”“南方还是北方?”类似的困惑。
名称由来略尴尬
其实要是说起安徽的城市,人们大多都不会显得陌生,合肥、芜湖、黄山、宿州,但如果要说起对安徽的整体印象,除了本地人,好像大家都略感陌生。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省会合肥,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处在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
因此,安徽人也分成了明显的两大“派系”,淮北人的生活习惯和北方人一样,都爱吃面条,但是淮南人的生活习惯就更偏向于南方,爱吃米饭。并且,从当地的建筑风格上来看,也不一样。淮北地区四合院多,但淮南地区就多是亭台楼阁。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这些文化也融入了淮北和淮南两个方面。皖北地区打造的是江淮文化,其中包括楚汉文化,还有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皖南地区主打的则是徽州文化,徽学等等。
所以,如果你去安徽旅游,很难分辨自己究竟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有网友就机智地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咱们栽桔子树去,哪里果实结成桔即为南,哪里果实结为枳则为北。简单不,实用不?
也有网友说:皖北吃面,说普通话;皖南吃大米,农村说方言。北边说的是普通话,吃面条,南方人说的啥话我就听不懂,而北方有一部分都是山东过来的,我家就是。安徽的阜阳、宿县、蒙城,绝对是北方的。
当外地人被问起提起安徽会想到什么时,好像除了黄山大家都很难再说出第二个。这种情况曾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近年来随着安徽省会合肥市的崛起,媒体们才慢慢对这座“风投之城”有所关注。
2020年,安徽的GDP是38680亿,排在全国第十一名;同时它的人均GDP突破60000元,位列全国13。如此看来,安徽的经济状况在全国来看,已经达到平均线以上,那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对它的存在感如此之低,以至于常常误解它呢?
安徽省的由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安徽被人误解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历史上没有响亮的称谓,不像河南有“中原”之称,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浙江、福建有“江南”之称。
安徽的历史: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
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千问网,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这个省份从创立到现在只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明朝初年,安徽之地还与江苏、上海等地区为同一省份,统称为“南直隶”,持续了270年之久。
清军入关后,由于政局不稳定,江南地区又以汉人居多;又贡献了全国近35%的田赋,加上江南地区教育发达,思想进步,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是历朝历代统治政权极为难啃的硬骨头。
所以对清政府来说,江南省就是一个实力极为雄厚,自己却对其依赖性极强的地区。1667年,清政府设立安徽布政使司,标志着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为江苏,西为安徽。
此后,因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原因,江苏、浙江两地传承了“江南”的历史称号,而安徽则慢慢与这个称号渐行渐远,导致后世人们无法从称号的方向给予安徽准确的定位。
社会文化难崛起
其实,被分离出来的安徽在明清时期还继续保持着它的辉煌,由于长江和淮河流经其中,使安徽北部的大片平原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安徽地区的经济在明清时期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在其他角度,安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境内冷暖气候不稳定,西部和南部常常因大雨而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而北方由于两河穿过,加上冷暖不均,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在300年的历史上,安徽涝灾旱灾统共发生过400起之多吗,严重阻碍了安徽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安徽在地理上西可控制湖北、长江水道,下包围重镇南京,北可防中原南下,南又有浙江为后应,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
1853年,安徽北部爆发了捻军起义,安徽南部则被太平天国牢牢控制,安徽便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交火的主要战场。
太平天国运动13年,安徽地区人口锐减2300万,人烟几乎绝迹,战火动摇了安徽发展的基础——稳定,导致清末安徽长期出现财政赤贫的局面。
直到民国时期,安徽也没能从战火中走出来,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安徽的重要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必将作为南方主战场,50年的历史安徽又损失了近300万人。
经济的受挫,使得安徽在全国的影响力直线下降,再也没有出现清中期名冠天下的“徽商”,长此以往,造成人们对安徽的印象渐渐淡忘,就更不用说它的地理位置了。
安徽是由一个多种地域文化构成的省份,作为上沟北方下接南方的过渡区,安徽一直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和拉锯区。安徽一省就包含了淮河、皖江、徽州等多种文化。
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的文化在此杂糅。因此,外地人在谈起安徽时,脑中便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历史文化印象。
经济发展颇曲折
安徽的省会合肥,不仅与南方诸城相比,经济实力较弱存在感极低,与北方省会相比,其浓厚的皖江文化也显得格格不入,导致南北两地对其印象都不深。
在抗战胜利之前,安庆作为安徽的省会已有近300年,可在1945年,民国政府突然将合肥定为安徽省会,其经济总量直到90年代才超过安庆,必然引得安徽其他诸市不满,尤其安庆。
那么民国政府为什么将合肥设为安徽省会呢?主要是因为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可以更方便地联通省内各地,加上抗战时期合肥由于经济落后而免遭战火之灾。“南京是安徽省会”不只是个梗,这梗是有依据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加快,沿海各个省份相继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大量优惠政策和外资投资。但安徽并不在沿海省份之列,并没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
直到90年代,我国相继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可安徽既不算西部省份,更与东北无关,便再一次被排除在发展扶植名单之外。
交通方面,我国铁路的大动脉“京广铁路”,由南向北穿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很好地避开了安徽。而连接北京和上海两个超级城市的“京沪铁路”,也只经过安徽宿州、蚌埠两市,几乎不和安徽有任何交集。
1996年的“京九铁路”,又是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途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却也只在安徽阜阳设立一站便转出安徽。
多条南北走向的铁路路,不是过安徽而不入,就是擦个边就离开,加上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安徽交通发展十分困难,使得安徽在人们印象中是南还是北定论更加模糊不定。
最后一点,安徽在人口和经济分布上一直存在错位的情况,相比皖中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却仅占安徽省的1/5。一直以来,皖中、皖北的劳动人口不断流入沿海外省,安徽本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并不强。
合肥作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其科研机构、院校之多非其他省会可比,但安徽的工业和高科技企业却并没有那么多。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第一产业力的数量失衡造成大量人才外流。
由于劳动力、人才纷纷流向北方的山东、河南和南方的江苏、浙江等地。导致在安徽人聚集的沿海省会中,一部分人认为安徽是南方,一部分人将他们划归给北方,南北之争也由此而来。
总的来说,安徽由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尴尬地理位置,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无视和偏见。
但同时这个位置也正好处于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最高,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它的潜力是任何省会都难以预料的,总有一日,它也会创造属于皖地的奇迹。
事实上,作为安徽人也不用觉得尴尬,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安徽独特的风景。在这里你能看到大气的徽派建筑,也能看到江南水乡的风景。
而随着交通的便利发展,人员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融合越来越多元了。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