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继东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唐朝宦官专权擅政,始于中唐“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期间,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亨即位,因拥立之功,唐肃宗军政大事“一以委之”,长安光复后,又让李辅国掌管禁军,为唐朝后期宦官权势日盛、把持军政大权,随意废立君主甚至弑君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个太监,王守澄为什么能够杀害并废立皇帝?这件事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自古以来,太监都是皇帝的家奴,纵然贪财跋扈,但在主子身边都表现的像小猫咪一样温顺听话。
王守澄做掉的第一位皇帝是唐宪宗,这位爷在历史上的功绩足以和他的先祖唐太宗、唐玄宗比肩齐驱,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这位倚重朝廷大臣,中兴过大唐,取得了元和削藩重大成果的皇帝,虽然树立了中央权威,但最后却死在了一位太监手里。这位爷和秦皇汉武一样,也迷信金丹方术,于是王守澄就把掺了毒药的金丹给宪宗服食,结果一代英主就这样game over,真是意想不到啊。
杀掉宪宗后,王守澄拥立宪宗的第三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这位爷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不仅没报杀父之仇,反而重用王守澄,致使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相勾结,专制国事,势倾朝野,政治更加腐败。而你想不到的是穆宗的生母竟然是唐朝中兴之臣郭子仪的孙女,他和王守澄本是同盟,掰着手指头想想,你就知道毒害宪宗的事,她或多或少也有参与。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穆宗更加倾向于立平时喜爱读书,举止合乎礼法的长子李宁为太子,做自己百年后的接班人。
唐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够这么骄横跋扈?
第一,皇帝们认为宦官是自己家的奴仆,对他们没有大的防备。
第二,太监监军制度。藩镇割据是皇帝心头的大病,于是皇帝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派个自己人监督这帮王八蛋,派谁好呢?找来找去,唯一信得过的还是身边的太监。这就造成了太监也执掌半个军权。
第三,取得了京城卫戍部队的军权。开始太监们只是执掌禁军,但是到了德宗时代,太监们已经掌握了左右神策军的军权,这相当于太监们不仅掌握了首都卫戍部队还掌握了首都军区部队。从此皇帝的命运就掌握在了太监手里。而王守澄就是右神策军的右卫上将军。
第四,宦官缺少自己的死敌。历史上宦官的死敌有两个,一个以文人士大夫为首,另一个更简单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号,外戚。但是在宪宗时代,这两拨势力都不是很强大,甚至他们不仅不是死敌,在拥立谁登基这件事上,这三方简直就是一个同盟。
谁又能想到,看似家奴的太监,拥有军权后,居然变成了欺人的老奴。
唐朝最惨烈的一次“宦祸”,发生在公元835年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此前,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权宦王守澄为争夺拥立之功,杀掉刘克明后立文宗李昂为帝。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功“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旧唐书宦官》),权势更大。
文宗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史载其恭俭儒雅、不好女色、勤勉听政、革除奢靡之风,致力于复兴唐朝。“及即位,锐意于治。”(《新唐书》),特别是对德宗以来宦官欺上罔下、恣意横行、甚至随意弑君废立的行为深恶痛绝,就决心削弱宦官势力,夺回政权。
王守澄看出了文宗的心思,就趁文宗生病期间,给文宗推荐了一个名叫郑注的医生,并将自己的亲信李训推荐给文宗讲解经学,借机监视文宗的举动。郑注进宫后,文宗身体大为好转,加上又天天和郑注、李训在一起,就越来越宠信二人,郑注、李训知道文宗不满宦官专权、想夺回权力的意图后,就私下和文宗密谋,决定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借力打力,以毒攻毒,让宦官互相残杀,借机全部铲除宦官势力。
于是,文宗下诏提拔李训为兵部郎中、翰林学士,郑注为右神策军判官,又任命对王守澄心怀不满的宦官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解王守澄一派的权力。不久,又提拔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窗容使,明升暗降,剥夺了王守澄的实权。有了神策军作后盾,835年10月,文宗又在郑、李二人的建议下,令宦官李好古带着毒酒前往王守澄住宅,赐其自尽,对外宣称王守澄暴病而亡,并秘不发丧。
除掉王守澄后,文宗底气大增,和郑、李二人商定,一鼓作气,借为王守澄下葬之机,组织中尉以下宦官全部参加葬礼,在葬礼上将宦官势力全部清除。计划制定的很周密:先任命郑注到凤翔任节度使,私下挑选几百名亲兵,以护卫葬礼之名,怀揣利斧,伺机诛杀宦官。在朝内,又任命平时比较信任的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让他们各组织数百名亲兵协助诛除宦官。
按理说,这次部署算是很周密了。但计划不如变化,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郑注前脚刚走,他的队友、刚升为宰相的李训就打开了自己的小算盘:葬礼上诛除宦官,功劳岂不成了郑注一人的?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在京城将宦官一举全歼,届时,谁能与我争功?
于是,李训偷偷拉拢宰相舒元舆和王璠、郭行余、韩约、罗立言、李孝本等亲信朝臣,一番密谋,私下决定先在京城除掉宦官,再伺机连郑注一块除掉。这一计划非但其他官员一概不知,连文宗都被蒙在鼓里,于是一场惊心动魄、临时撤换导演的“除宦”大戏即将开场上演。
公元835年11月21日早朝,百官列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首先上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了甘露,这是祥瑞的征兆啊!”李训不失时机地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咫尺,请陛下亲往观之。”于是,文宗率百官退朝,移至含元殿,命李训等官员先去察看。李训和官员们回来后报告说,不太像是真正的甘露,先不要诏告天下。文宗觉得奇怪,于是又令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再去详看。
这边厢,等众宦官出去后,李训急忙下令,让郭行余、王璠去传令早已在门外待命的亲兵,带领他们冲进左金吾后院诛杀宦官,结果,王璠吓得两腿发软,不敢行动,只有郭行余率领几百亲兵赶来。
那边厢,仇士良等宦官来到左金吾后院时,只见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直冒冷汗,一幅惊慌失措的样子,正疑惑间,风吹帐幔,露出了后面埋伏的士兵衣角,还隐隐听到兵器作响的声音,暗叫一声“不好!”,慌忙退回含元殿,一连对皇帝大喊“有兵变”,一边趁乱将文宗拉进轿子,往外急奔,李训紧紧抓住轿子不放,追来的亲兵侍卫砍杀了十几个宦官,殿内乱成一团,文宗也吓得大声斥责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将李训打倒在地,宦官将文宗抢出后关闭了大门。
上朝的百官不明真相,都惊慌四散。李训见皇帝被宦官劫持,知道大事不好,就换了件衣服骑马而逃。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反攻,见人即杀,死者朝臣官员六七百人。接着又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一千多人。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四宰相及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郑注等参与谋事者先后皆被捕杀,并被族诛。第二天,宦官带领禁军还在全城进行大搜捕,烧杀劫掠,血溅长安,惨不忍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经过“甘露之变”,朝列几乎为之一空,史载“公卿半空”。第三天,文宗上朝,看到朝臣稀稀拉拉,一个宰相都没有,连班列都站不整齐,只好临时任命郑覃、李石为相,但此时大权已完全被仇士良掌控,文宗对此一筹莫展,自此疏于政事,饮酒求醉,到后来干脆不见朝臣,公元840年积郁病亡,时年31岁。
宦官本来是宫廷奴仆,皇室家奴,历史上宦官专权虽不乏先例,但多是挟天子之威,专权乱政。而唐朝宦官为祸,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废立君主、弑帝诛王成了家常便饭。这一局面从中唐开始,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祸”最为严重的朝代,实不为过。
(参考资料;《新唐书宦者传下》《旧唐书》)
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藩镇割据的主观原因是自安史之乱开始,整个中原兴起了“否君臣之节,营自家社稷”的思想。自唐代宗以来,藩镇自行任命节度使,甚至对抗中央朝廷。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藩镇对他的考验就接踵而来。
首先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实力较弱,屡战屡败,最后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接着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此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又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将李师道父子三首,遣使送往田弘正的大营。田弘正大喜,露布以闻。淄青和它所属的十二州的叛乱全被平定了下来。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至此,宪宗削藩获得很大胜利,包括像平卢这样的强硬藩镇也尽遵朝廷的约束。结束了自代宗广德以来,六十年时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藩镇自己任命官吏,不供赋税的情况。李纯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宪宗削藩的结果是成功的,但却是短暂而且不彻底的,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而再次开始。唐宪宗在执政后期已经开始懈怠,大有重蹈唐玄宗覆辙的趋势,而且削藩结束后并没有立即跟上急需的政治治理。
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李纯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镈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次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的身体是越来越差,无论是御医还是江湖郎中,甚至柳泌的长生不老药都不管用。吐突承璀能想到的,就是尽量完成宪宗的心愿,于是提前动手,开始谋划挤掉老三李恒让老二接班的事情。吐突承璀的动作惊动了整个太子府,郭氏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而陈弘志会动手就是受了另一个人的指使,他就是王守澄。王守澄是李恒的贴身太监,随着李恒成为太子,王守澄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到了宪宗末年,王守澄开始谋划刺杀皇帝,为太子继位铺平道路。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陈弘志以送药的名义进入皇帝寝宫,一炷香后惊慌失措,说是皇帝驾崩了,宪宗是因为服用了柳泌的丹药,毒性发作死的。作为丹药的制作者,柳泌第一个倒霉,被杀了,曾经推荐柳泌的宰相皇甫镈也没有逃过命运,被流放到海南。还没等大家从皇帝驾崩的消息中反应过来,王守澄带着军队闯进吐突承璀的府邸,把他的一家老小全给杀了,最后进入二阿哥李恽的家里,继续杀光,除了这两位领头的,皇宫中大部分的太监全被杀了。办完这些事,王守澄联络一部分宰相大人,宣布宪宗死亡、吐突承璀叛乱、李恒登基等三件大事,唐朝迎来太监当家作主的黑暗日子。
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等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大太监王守澄-大唐毒杀皇帝第一人
??大唐毒杀皇帝第一人,他还是个大太监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著名的大太监,矫诏让胡亥成为秦二世从而断送秦王朝的赵高;明代令人闻风丧胆的九千岁魏忠贤;清代慈禧身边的心腹李莲英。个个都是遗臭万年,但他们都是依附于皇权的“奴才”,皇帝信任他,才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他们绝不敢蔑视皇权,侵害皇帝。
但本文的主角,他亲手杀了大唐皇帝宪宗,以及两位即将成为皇帝的皇子,又拥立两位皇帝上位,手握军政大权,将大唐皇位玩于鼓掌之间。他就是权倾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的大太监王守澄。
(一)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李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病,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越发希望长生不老。
服药后不久,李纯于大明宫中和殿暴毙,王守澄对外宣称的死因是皇帝无法承受药力。皇帝服食丹药已久,身体每况愈下后加大了服用剂量,朝野上下人尽皆知,大家对这个说法勉强可以接受。
随着宪宗李纯去世,太子李恒登基成为新帝,这场旷日持久的皇位之争落下帷幕,更加不会有人追究宪宗李纯的真正死因。
实际上皇帝无法承受药力以至殒命不假,但是死去的李纯不知道,他日常服用的丹药被动了手脚。王守澄将其换成了十倍药效的烈药,这种丹药无异于剧毒,被壮牛吃掉也会至其倒地不起,更何况是李纯这样病偻了的身体。
宪宗是大唐第一个被太监亲手杀死的皇帝,但不是最后一个。王守澄开启一个大唐皇室的潘多拉魔盒,晚唐期间宦官杀帝废帝控制皇权,可以说都是源自于此。
宪宗李纯是王守澄入宫后侍奉的第一个皇帝,在谋害事件发生之前,王守澄已经担任武宁军节度使李愬的监军。监军不是一个固定职务,甚至没有品级,由皇帝临时任命,他们代表皇帝协理军务,督察将帅。他们的作用就是为皇帝监视、督察军队,最开始他们只是单纯的监督藩镇军队主将,并没有军队和战场的指挥权和决定权,在玄宗之前监军多由朝臣担任。
但武则天死后,唐玄宗靠政变上台,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大唐皇室的各种混乱政变,让玄宗对权力的占有和分配都非常敏感,皇子、朝臣都不能得到信任,他只相信日夜陪伴自己的宦官,因为对藩镇军队的不信任,所以开始委派心腹宦官担任监军。
由于是代表皇帝行事,监军在军队中的的权力慢慢变大,最后竟有了生杀大权,干预指挥作战。军队主帅慑于这些宦官来自皇上身边,对他们百般顺从讨好,以至于这个群体愈发骄横跋扈。
能够被外派做监军的宦官都是皇帝十分信任的人,由此可见宪宗待王守澄不薄,开启监军生涯,意味着宦官地位将快速崛起。也正是这段监军经历让王守澄对权力有了更大的渴望。
成长为权宦是一条比登天还难的道路,刚被去势的男人送进皇宫之后,会从毫无品级的小黄门做起,他们每天被歧视被侮辱被践踏,稍有差错就有被杖毙的危险,小太监的命最不值钱。所以他们内心时刻被摧残,要谨言慎行、察言观色、步步小心、绝不出错,还要脑筋活泛、依附宫中权贵,才有希望和资格向上爬。后宫宫斗有多惊险,太监的上升之路就有多艰难。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血腥丛林,多数太监的心理会变得畸形,对权势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王守澄也不例外。
而军队是大量壮年男子聚集的地方,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孔武有力、血气方刚,处处爆发着雄性荷尔蒙。当王守澄来到军队,他能够感受到人们对自己的歧视,但由于自己是代表着皇帝,自己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一边歧视一边又敬又怕。
王守澄非常享受拥有能决人生死的权力。
王守澄明白手中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按照常理他应该想让皇帝长命百岁才对,是什么原因让王守澄对宪宗痛下杀手呢?仅仅是为了扶植太子李桓上位么?这其中是否有被害人宪宗李纯的个人原因?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纯本人也是一位被宦官拥立上位的皇帝。可以说他的被害并不完全是无辜的,事情还要从他的生平讲起。
(二)
唐宪宗李纯生于安史之乱后。这场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疆域领土大幅度削减。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李纯为宦官俱文珍等拥立,尽废顺宗朝政,停献祥瑞,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减省官员,加强财政管理,以求治理。即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
在李纯的治理下,代宗朝以来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经济民生得到复苏,一度出现“元和中兴”。如果唐朝继续朝着这个势头发展先去,有望恢复开元盛世的磅礴气概。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勤勉肯干的君主,在执政晚期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立下不朽功绩,渐渐变的骄纵奢侈,任用奸臣,政治日见衰败。他信仙好佛,一心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开下诏征求方士。
李纯服用丹药后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身体每况愈下,宫中宦官人人自危。根据《旧唐书》记载,宪宗开始残杀宦官后,王守澄监军任期结束返回到长安,重新回到宫中的王守澄也随时面临着丧命的风险。
同时鉴于宪宗的健康状况,皇位继承的问题让朝堂蠢蠢欲动,观唐一朝几乎没有太子能顺利继位,此时的王守澄也面临着继位人的站队问题。站对了,余生荣华富贵,站错了,新皇上位,自己的小命很可能难保。
宪宗李纯生有三子,分别是长子李宁、次子李恽、三子李桓,长子李宁初为太子在十九岁去世。朝野上下都建议立三皇子为太子,此时最受宪宗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建议应当立长立次子李恽为太子。
吐突承璀当时的权势很大,很会审时度势颇有才干,官至左监门将军、左神策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封蓟国公。吐突承璀党类甚众,是包括王守澄在内很多宦官的奋斗榜样。
宪宗认同吐突承璀的建议属意次子为储,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
反观三皇子母族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她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
拥立三皇子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表次子李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三皇子李桓被立为太子。
宪宗心里对新太子李桓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摆在王守澄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宪宗倾心的二皇子李恽和太子李恒。
在这二者之间,王守澄进行了一番权衡,最后他认为支持太子李桓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选二皇子,已有吐突承璀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其地位是后来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撼动。他日二皇子登基,吐突承璀就是第一功臣,而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王守澄决定赌一把大的。
宪宗二次立储事件,为朝堂留下了祸患。二皇子李恽和太子李恒两派之间开始暗中角力,最终太子李纯能够顺利坐上龙椅,还是靠王守澄之力。而吐突承璀和二皇子在拥有绝对利好的情况下(皇帝支持朝堂支持)失败,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没有王守澄心狠。
(三)
宪宗身体越发恶化,吐突承璀开始加紧推动二皇子李恽的上位。这一切都被王守澄看在眼里,他与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的神策军最高长官神策中尉梁守谦合谋,在吐突承璀动手前,让梁守谦带兵在宫中诛杀了二皇子和吐突承璀。
元和十五年(820年)闰二月,太子李恒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即位,是为唐穆宗。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心腹,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这些宦官的绝对保障。现在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拥立太子李恒的王守澄一党,其余都尽数被诛灭。
王守澄受封成为的枢密使,担任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沟通桥梁,得以参与机密干预国政。唐永泰中期开始设置枢密使一职,为枢密院主官,主要职责是接收朝臣以及全国各地向皇帝发来的表奏,代皇帝像中书门下传达命令,到了穆宗继位的时候,枢密使权力更大,可以直接指挥朝廷政令的制定和颁布。唐代对于枢密使的职级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从史料记录中的“权侔于宰相”,由此可见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等齐,宦官职权在一步步扩大。
王守澄在宫中的敌对势力被铲除,在皇宫宦官中一枝独秀,正式开始了他的“权宦”生涯。
王守澄将自己的亲信郑注推荐到穆宗李恒身边。王守澄担任节度使李愬监军期间,经由李愬引荐,认识了精通医术、善于论辩的郑注,并将其收为心腹。王守澄对郑注拍马屁的能力深有体会,让他去讨好年轻皇帝,自然不在话下。王守澄精力有限,不能时时刻刻跟在皇帝身边,皇帝身边有了郑注就如同多了一双眼睛,可以更多地掌握皇帝动态。
入宫后郑注不负期望,颇受穆宗青睐。那时的王守澄志得意满,宫内全盘掌控后,下一步就是掌控朝堂,他为李逢吉谋来兵部尚书的职位,两人一内一外狼狈为奸,进一步蚕食朝堂权力。
李逢吉,字虚舟,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曾是穆宗为太子期间的侍读,因不受宪宗喜爱被贬斥,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东都留守。
李逢吉不甘东都寂寞,遣侄子李训贿赂郑注,欲以百万巨款结交王守澄,想要回到皇城权力中心。
王守澄毫不犹豫收下巨款,同意帮助李逢吉,他知道李逢吉作为穆宗太子侍读,与穆宗感情笃厚,如今穆宗在位复宠是早晚的事情,自己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同时又能通过李逢吉控制朝堂,何乐而不为。
再者,《新唐书》说:“李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及得权位,务偿好恶。”李逢吉为人刻薄善妒,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愿望,喜欢用阴险邪恶的手段陷害他人。王守澄担心,若拒绝对方一定会怀恨在心,这种小人为己所用才好。
王守澄和李逢吉的联合之后,朝廷再无任何势力能与之抗衡,二人越来越肆无忌惮。王李集团在皇宫内部拉拢其他宦官,在外煽动朝臣,广树朋党,控制朝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党羽有刑部郎中张又新、兵部郎中李训等十六人,时号'八关十六子'。朝臣有所需要,先贿赂十六子,事情到了王守澄、李逢吉手里,只要钱花的足够多没有办不到的。
促成这场结合的李训和郑注一见如故,两人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王守澄绝不会想到,自己安排到皇帝身边的心腹,未来会夺去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