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明朝藩王众多,可传承到崇祯元年之时,已经很少了
对于明朝而言,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明朝的亲王数量实在过大,并且这些人都是吃闲饭的,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以及后期逐渐走下坡路,与这些庞大数量的亲王是有很大关系的。
不过虽然说数量庞大,但是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的时候,实际上这些亲王所剩下的家族已经没有多少家了,根据史料来看,总共就只有30藩国,25位亲王以及1位靖江王尚且存在了,至于他们分别是谁,我继续详细分析一番。
明朝亲王封国
序号 | 封号/谥号 | 姓名 | 封国 | 简介 |
---|---|---|---|---|
01 | 靖江王 | 朱守谦 | 广西临桂 |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
02 | 秦愍王 | 朱樉 | 陕西长安 |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
03 | 晋恭王 | 朱棡 | 山西阳曲 |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
04 | 燕王 | 朱棣 | 北平宛平 |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
05 | 周定王 | 朱橚 | 河南祥符 |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
06 | 楚昭王 | 朱桢 | 湖广江夏 |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
07 | 齐恭王 | 朱榑 | 山东益都 |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
08 | 潭王 | 朱梓 | 湖广长沙 |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
09 | 鲁荒王 | 朱檀 | 山东滋阳 |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
10 | 蜀献王 | 朱椿 | 四川成都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
11 | 湘献王 | 朱柏 | 湖广江陵 |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
12 | 代简王 | 朱桂 | 山西大同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
13 | 肃庄王 | 朱楧 | 陕西兰县 |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
14 | 辽简王 | 朱植 | 湖广江陵 |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
15 | 庆靖王 | 朱栴 | 陕西宁夏 |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
16 | 宁献王 | 朱权 | 江西南昌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
17 | 岷庄王 | 朱楩 | 湖广武冈 |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
18 | 谷王 | 朱橞 | 湖广长沙 |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
19 | 韩宪王 | 朱松 | 陕西平凉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
20 | 沈简王 | 朱模 | 山西长治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
21 | 安惠王 | 朱楹 | 陕西平凉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
22 | 唐定王 | 朱桱 | 河南南阳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
23 | 郢靖王 | 朱栋 | 湖广长寿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
24 | 伊厉王 | 朱木彝 | 河南洛阳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
25 | 吴王 | 朱允熥 | 浙江钱塘 | 明兴宗朱标三子 |
26 | 汉王 | 朱高煦 | 山东乐安 | 明成祖朱棣次子 |
27 | 赵简王 | 朱高燧 | 河南安阳 | 明成祖朱棣三子 |
28 | 郑靖王 | 朱瞻埈 | 河南河内 |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
29 | 越靖王 | 朱瞻墉 | 浙江西安 |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
30 | 襄献王 | 朱瞻墡 | 湖广襄阳 |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
31 | 荆宪王 | 朱瞻堈 | 湖广蕲春 |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
32 | 淮靖王 | 朱瞻墺 | 江西鄱阳 |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
33 | 滕怀王 | 朱瞻垲 | 云南昆明 |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
34 | 梁庄王 | 朱瞻垍 | 湖广长寿 |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
35 | 卫恭王 | 朱瞻埏 | 河南河内 |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
36 | 德庄王 | 朱见潾 | 山东历城 |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
37 | 秀怀王 | 朱见澍 | 河南汝阳 |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
38 | 崇简王 | 朱见泽 | 河南汝阳 |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
39 | 吉简王 | 朱见浚 | 湖广长沙 |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
40 | 徽庄王 | 朱见沛 | 河南阳翟 |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
41 | 兴献王 | 朱祐杬 | 湖广钟祥 |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
42 | 岐惠王 | 朱祐棆 | 湖广安陆 |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
43 | 益端王 | 朱祐槟 | 江西南城 |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
44 | 衡恭王 | 朱祐楎 | 山东益都 |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
45 | 雍靖王 | 朱祐枟 | 湖广衡阳 |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
46 | 寿定王 | 朱祐榰 | 湖广安陆 |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
47 | 汝安王 | 朱祐梈 | 河南汲县 |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
48 | 泾简王 | 朱祐橓 | 山东沂州 |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
49 | 荣庄王 | 朱祐枢 | 湖广武陵 |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
50 | 申懿王 | 朱祐楷 | 四川宜宾 |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
51 | 景恭王 | 朱载圳 | 湖广安陆 |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
52 | 潞简王 | 朱翊镠 | 河南汲县 |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
53 | 福忠王 | 朱常洵 | 河南洛阳 |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
54 | 瑞王 | 朱常浩 | 陕西南郑 |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
55 | 惠王 | 朱常润 | 湖广江陵 |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
56 | 桂端王 | 朱常瀛 | 湖广衡阳 |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
太祖朱元璋一脉
想要了解清楚明朝发展到崇祯元年究竟还有多少亲王存在,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根据明朝的所有皇帝子嗣情况来梳理即可,按照顺序来看,明朝从朱元璋的洪武朝开始,后来经历了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13朝,最后来到崇祯元年,在这14朝中,皇帝的子嗣情况,就是最终亲王存在的情况。
在这14朝当中,毫无疑问朱元璋作为第一个皇帝,也是明朝最开始实行封王的皇帝,子嗣情况以及册封的情况是最明显的,所以我们就单独来讲一讲朱元璋这一脉的子嗣情况。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其中朱标早死,长子和幼子都早夭,没有封王,作为太子的朱标后来皇位传到朱允炆一脉那里去了,幼子早夭没有封王,朱棣又是后来靖难之役成功登基入承大统之人,所以也是可以单独拿出来分析的,除掉朱标以及朱棣还有幼子3人之后,还有23个藩王,在23人当中,九子赵王、二十二子安王、二十四子郢王绝嗣;八子潭王牵扯谋反案,惶恐自尽;七子齐王、十九子谷王作乱被废;十二子湘王反抗建文帝削藩,愤而自尽;十五子辽王、十七子宁王、二十五子伊王后裔犯法,被废藩。
也就是说朱元璋一脉当中,还有10个藩国在崇祯元年的时候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剩下13个藩国,其分别是秦、晋、周、楚、鲁、蜀、代、肃、庆、岷、韩、沈、唐,可是这13个藩国当中,还有秦藩秦肃王朱谊漶薨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秦世子朱存枢历经十年等待,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尚未袭封,因此秦藩此时无亲王在位。
其余12个藩国当时都是有亲王在世的,其中分别是晋裕王朱求桂,晋裕王薨于崇祯三年(1630年)、周端王朱肃溱,薨于崇祯八年(1635年)、楚王朱华奎,薨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鲁宪王朱寿鋐,薨于崇祯九年(1636年)、蜀王朱至澍,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代康王朱鼎渭,薨于崇祯二年(1629年)、肃王朱识鋐,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庆王朱倬漼,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岷王朱禋洪,薨于崇祯元年(1628年)、韩王朱亶塉,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沈王朱效镛,崇祯十七年(1644年)下落不明、唐端王朱硕熿,薨于崇祯二年(1629年)。
可以说朱元璋一脉是比较复杂的,24个封王的儿子当中,有朱棣入承大统,还有10个藩国早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13个藩国虽然存在,但是有一个在崇祯元年的时候没有亲王,此时仅存12位亲王。
建文帝以及明成祖一脉
建文帝朱允炆一脉在靖难之役中的一场大火之后,就杳无音讯了,所以建文帝一脉也是没有藩王延续下去的。朱棣虽然入承大统了,可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虽然已经成为皇帝,但是再也没有生下子嗣,因此朱棣的子嗣也是比较少的。
朱棣仅有三子封王,其中长子朱高炽继承大统,次子朱高煦(汉王)因为在朱瞻基一朝谋反被朱瞻基所杀,藩国撤销,只有幼子朱高燧(赵王)一脉得以延续,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在位的亲王是赵顺王朱慈X(这个字打不出来),其薨于崇祯二年(1629年)。
仁宗以及宣宗一脉
仁宗一脉共有10子,除去朱瞻基继承大统之外,还剩下9个藩王,但是三子越王、四子蕲王、八子滕王、九子梁王、十子卫王皆绝嗣,所以藩国没有延续下去,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仅有4个藩国存在。
尚且存在的4个藩国分别是郑、襄、荆、淮四个,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四个藩国只有3个亲王在位,其分别是郑敬王朱载壐,薨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襄忠王朱翊铭,崇祯十四年(1641年)被张献忠所杀、荆王朱慈烟,薨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淮王朱翊钜已去世,淮世子朱常清尚未承袭王位(1631年承袭),故淮藩无亲王在位。
宣宗英年早逝,仅封了朱祁镇一人,结果朱祁镇后来承袭大统成为皇帝,所以宣宗一脉,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藩国以及亲王存在了。
英宗、宪宗一脉
英宗位下共8子封王,其中朱见深继承大统,剩下7子封王,还有四子许王、五子秀王、八子忻王绝嗣、九子徽王后裔犯法,被废藩,所以到了崇祯元年之时,仅有3个藩国尚存,分别是德、崇、吉,三个藩国都有亲王在位,分别是德王朱常洁,薨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王朱由樻,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杀、吉王朱由栋,薨于崇祯九年(1636年)。
宪宗一脉共有10子封王,除去四子兴王朱佑杬子朱厚熜继承大统之外,还有五子岐王、八子雍王、九子寿王、十一子汝王、十二子泾王、十四子申王6个藩王皆绝嗣,所以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尚且存在的藩国只有益、衡、荣三国存在,三国当中,衡宪王朱常已去世,衡世子朱由檡尚未即位(1632年即位),故衡藩无亲王在位。
剩下的2个尚存的亲王分别是益定王朱由本,薨于崇祯七年(1634年)和荣宪王朱由枵,薨于崇祯二年(1629年)。
孝宗、武宗、世宗一脉
孝宗次子蔚王早夭,武宗绝嗣,所以两个皇帝都没有留下藩王延续,世宗共六子封王,除了裕王朱载坖后来承袭大统之外,其余的四子景王绝嗣、五子颖王、六子戚王、七子蓟王、八子均王均早夭,所以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世宗一脉也没有藩国和亲王存在了。
穆宗、神宗一脉
穆宗一脉长子靖王早夭,只有四子潞王延续下去,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尚且在位的亲王是潞王朱常淓,其于弘光元年(1645年)被杀。
神宗一脉共7子封王,其中次子邠王、四子沅王、八子永思王早夭,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只有福、瑞、惠、桂4藩存在,在位的亲王分别是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其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被李自成所杀、神宗五子瑞王朱常浩,其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张献忠所杀、神宗六子惠王朱常润,于弘光元年(1645年)被杀、神宗七子桂端王朱常润瀛,于弘光元年(1645年)十一月病薨于梧州。
光宗一脉以及靖江王
光宗一脉除了信王(崇祯皇帝)承袭大统之外,次子简王、三子齐王、四子怀王、六子湘王、七子惠王共五子皆早夭,所以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已经没有亲王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后裔的藩王靖江王,从太祖侄孙朱守谦始封后,却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元年,此时在位者是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其薨于崇祯七年(1634年)。
虽然说明朝的藩王生活条件十分不错,并且还无忧无虑,可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之后,还是有很多藩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搞垮了自己祖业,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实际上明朝共封过的80个藩王中,只有30个藩国尚存,并且30个藩国中,还有4个当时是没有亲王在位的,只有26个尚且在位,不得不说这也在冥冥之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是后辈不争气,就算是皇帝留下的祖业,也终究会被败光啊!
大明王朝276年,86个亲藩之中,有几个是因为无后绝嗣而除国?
前言: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称帝,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殉国,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一共册封了86位亲王(不含靖江王)。到了明朝末年共计实封亲王65位,追封亲王22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又有16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明朝末年实际有亲王34位。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整理这下那些因为无后绝嗣而除国的大明亲王们。
一、明太祖朱元璋一脉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其中实封亲王而又绝嗣除国的有潭王朱梓、赵王朱杞、湘献王朱柏、安惠王朱楹、郢靖王朱栋。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潭王朱梓
朱梓,朱元璋第八子,生于生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生母定妃达氏。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潭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之国长沙。《明史》记载潭王是个
“英敏好学,善属文”
的的翩翩美少年。但是在朱元璋手书的《御制纪非录》中潭王却有草菅人命、荒淫无耻的罪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潭王妃于氏的娘家被打为了胡党。朱元璋为了安抚儿子,派人到长沙让潭王回京。结果朱梓在恐惧之下,竟然和王妃一起自焚而死,年仅22岁。
正因为朱梓死因成疑,后世才有潭王是陈友谅遗腹子的传说。但是潭王生于1369年,陈友谅死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中间间隔6年,除非朱梓是哪吒plus才行。
赵王朱杞
朱杞,朱元璋第九子,生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生母未详。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赵王,当年即夭折。
湘献王朱柏
朱柏,朱元璋第十二子,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生母顺妃胡氏。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湘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之国荆州。朱柏不但文学造诣很高,还武力过人,史称
"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上马奋捷如飞。"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随即开始大力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朝廷以湘王谮越为辞,派人抓捕湘王。面对朝廷的污蔑,朱柏没有反抗,这证明了他的忠诚。但是他也没有像他别的兄弟们那样束手就擒。看着包围王宫企图抓自己去领赏的朝廷官员,朱柏仰天长叹道:"我乃太祖高皇帝之子,太祖病危我不能前去探视,太祖入葬又不能前去尽孝。现在又将受辱于宵小之辈么?苟延残喘,我做不到。"说完,整理衣冠之后自焚而死,时年29岁。从王妃到宫人,
"阖宫皆从之。"
安惠王朱楹
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生母不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安王,因年幼一直未就藩。朱棣起兵靖难之后于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包围了南京,朱楹因为王妃是燕王妃妹妹的关系,被皇帝派出城求和。朱棣登基后又受命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之国平凉,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去世,享年35岁,谥曰惠。
郢靖王朱栋
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生母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郢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之国安陆。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去世,享年27岁,谥曰靖。郢王妃郭氏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儿,朱栋去世后,王妃殉情。朱栋三女,宣宗朝受封光化郡主、谷城郡主、南漳郡主。
二、明仁宗朱高炽一脉
朱高炽一共十子,其中实封亲王而又绝嗣除国的有越靖王朱瞻墉、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卫恭王朱瞻埏。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越靖王朱瞻墉
朱瞻墉,朱高炽第三子,生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受封越王,建邸衢州府,但朱瞻墉直到去世始终没有就藩。笔者曾经分析过越王之所以一直待在北京,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皇子年幼,作为以防万一的皇家备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去世,年35岁,谥曰靖。
滕怀王朱瞻垲
朱瞻垲,朱高炽第八子,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生母郭贵妃。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受封滕王,封国云南。滕王本是朝廷重新经略云南的人选,可惜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年仅16岁,谥曰怀。
梁庄王朱瞻垍
朱瞻垍,朱高炽第九子,生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生母郭贵妃。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受封梁王,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就籓安陆(即原郢王藩邸)。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朱瞻垍的哥哥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襄阳(今湖北襄阳)路过安陆,与朱瞻垍留连不忍去。濒别,朱瞻垍恸曰:“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去世,享年33岁,谥曰庄。朱瞻垍的墓园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二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
卫恭王朱瞻埏
朱瞻埏,朱高炽第十子,生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7年),生母郭贵妃。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受封卫王,封国怀庆。朱瞻埏自幼多病,此后又一直奉命祭祀长陵、献陵、景陵,不知是不是受此影响,正统三年(公元1439年)去世,年仅23岁,谥曰恭。卫王妃杨氏殉葬。
三、明英宗朱祁镇一脉
朱祁镇一共九子,其中实封亲王而又绝嗣除国的有秀怀王朱见澍、第八子忻穆王朱见治。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秀怀王朱见澍
朱见澍,朱祁镇第五子,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生母庄静安荣淑妃高氏。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就藩汝宁府。王妃黄氏,明仁宗宠妃黄充妃的侄孙女。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去世,年仅二十岁,谥曰怀。秀王留下两个女儿,自幼养于宫中。
忻穆王朱见治
朱见治,朱祁镇第八子,生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生母宸妃万氏。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被封为忻王。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未就藩去世,年仅15岁,谥曰穆,葬于金山。
四、明宪宗朱见深一脉
朱见深一共十子,其中实封亲王而又绝嗣除国的有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寿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泾简王朱祐橓、申懿王朱祐楷。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岐惠王朱祐棆
朱祐棆,朱见深第五子,生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生母邵贵妃,明世宗的亲叔叔。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3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就藩德安。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去世,年仅24岁,谥曰惠。由于岐王无子,孝宗特地下旨将其葬回京城。留下儿女则育于宫中。
雍靖王朱祐枟
朱祐枟,朱见深第八子,生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岐惠王同母弟。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3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衡州(今衡阳)。雍王就藩衡州后,看中了金鳌山的风水。在此辟山移土建造雍王府,形成了一条繁华街巷。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去世,享年27岁,谥曰靖。
寿定王朱祐榰
朱祐榰,朱见深第九子,生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生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寿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就藩保宁,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改就藩德安。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去世,享年65岁,谥曰定。
汝安王朱祐梈
朱祐梈,朱见深第十一子,生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生母德妃张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就藩卫辉。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去世,享年58岁,谥曰安。
泾简王朱祐橓
朱祐橓,朱见深第十二子,生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生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泾王,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就藩沂州。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去世,享年53岁,谥曰简。
申懿王朱祐楷
朱祐楷,朱见深第十四子,生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生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申王,封国叙州。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未就藩去世,享年17岁,谥曰懿。申王去世后朝廷还重新议定了他的丧葬礼仪,葬于京西兰山。
五、明世宗朱厚熜一脉
朱厚熜一共八子,其中实封亲王而又绝嗣除国的有景恭王朱载圳。
陈宝国饰演的明世宗
景恭王朱载圳
朱载圳,朱厚熜第四子,生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生母靖妃卢氏。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受封景王,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之国德安。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去世,享年29岁,谥曰恭。
朱厚熜首位皇太子去世之后,世宗对于新任接班人人选始终犹豫不决。而世宗对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和景王的居处衣服又无任何区别。看到希望的朱载圳对此颇有想法,引起了朝臣的非议。
结语:以上就是史料可查的大明王朝绝嗣除国的全部亲王。这些人虽然都是天皇贵胄,生前也都享受了荣华富贵,虽然无嗣除国的结果对他们自己有些残酷,但对于大明王朝的百姓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福音。
贵为大明第一亲藩,却传承艰难,大宗屡屡绝嗣,郡王一度仅余一家
秦藩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朱樉的封国,堪称“大明第一亲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显贵的藩国,在近三百年历史中,王位传承却非常艰难,大宗屡屡绝嗣,以至于亲王世系发生转移多达六次,这是有明一代藩王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记录。更奇特的是,秦藩在明朝的前半程,下面先后封有12个郡国,可因为入继大宗、绝嗣等原因,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的记载,万历十八年左右存世的郡国仅有永寿王一家。要知道当时宗室势力最大的周王有46位郡王同时在位,太祖系中宗室人口最少的肃藩,也有5位郡王,甚至早在明武宗时期大宗因谋反而被废宁藩,也有3位郡王在位。秦藩的王爵传承之艰难可见一斑。
自我作死的秦藩始封君朱樉
朱樉,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与诸弟(此时年龄最幼的为皇十子朱檀)及堂侄朱守谦同日受封,被册封为秦王,藩地为陕西西安。
明代亲王九旒冕
老朱对这个嫡次子还是非常看重的,不仅将王爵中最高贵的“秦”赐予了他,还将他的封地定在西北重镇古都西安,并命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充任秦府左相。
洪武五年(1372年),组建诸王护卫时,从西安诸府旧军内选一万九千人充秦王府护卫军士,改组成隶属于秦藩的西安三护卫,这规模在诸王中属于顶格的。即便如此,他依然唯恐不足,又于即将就藩前的洪武十年,益以羽林卫军二千二百六十四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四,朱樉正式之国西安。当年七月十九,老朱给他去了一篇《敕谕秦王文》的敕谕,对他军事上的表现不吝赞扬,并加以勉力:“今尔子仔细,遣内使驰驿赴京来奏我甚是欢喜。然此今遍调兵,且依寻常,再后须要依《录》施行。如不依《录》,仍前驰驿来奏,大好。”(《太祖皇帝钦录》)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太祖将主管皇族事务的大宗正院更名为宗人府,朱樉作为皇族中威望仅次于太子朱标的成员,被任命为宗人令,管理宗室成员,约束其他藩王。
可以说朱樉的秦藩,是“大明第一亲藩”,若是他能表现地稍稍如人意点,懿文太子朱标去世后,都有冲击太子宝座的可能。然而这位大明第一亲王实在不争气,就藩之后各种作,到最后是不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不知道,却肯定活成了大多数人讨厌的样子。以至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在藩国多有过失,被老爹召还京师闭门思过,后经皇太子朱标解劝,才于次年放还藩地。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这样的性子,明太祖自然不放心将皇位交给他,经过慎重考虑终于改立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朱樉因过于残暴,被不堪承受的下人下毒毒死,享年40岁,令明太祖悲痛欲绝的同时,也对他痛恨不已。为此亲笔写就一篇震烁古今的祝文——《谕祭秦王祝文》。
开篇就痛斥朱樉:“朕有天下,封建诸子,期在藩屏帝室。而樉次东宫,首封于秦,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余辜显然。特将尔存日所造罪恶,列款昭谕。尔其听之。” (《太祖皇帝钦录》,下同)
随即罗列了“不修国政,于王城内开挑池沼”、“往先文长史在职时,诸般事务拨置停当,却行凌辱本官,及本官告老去职,不听人谏,亲信小人,以致政事销靡”等二十几条罪状。
末了又表示“观尔之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今令尔眷属不与终服,仍敕有司浅葬,降用公礼。俾尔受罪于冥冥,以泄神人之怒。尔其有知,服斯谕祭。”
堂堂当朝皇帝嫡次子,天下第一亲藩,正常情况下身后应该恩荣之极的朱樉,因为为人荒淫,最终落得个以公爵之礼薄葬的下场。即便如此依然不足以表达一个老爹对儿子的痛恨,为此老朱还亲自为其拟定谥号为“愍”。谥法“使民折伤曰愍”,“祸乱方作曰愍”,前一个指行苛政侵害民众,后一个指在位期间多有动乱,十足的一个恶谥。
连续兄终弟及
许是诚如明太祖朱元璋在《谕祭秦王祝文》中所说,朱樉的行为真的“受罪于冥冥”,以至于秦藩诸王普遍寿数不长,265年间共传十一世十五王,和朱老四所在的帝系有的一拼,且世系转移更为频繁。
明代亲王冕服
当年六月,朱樉的嫡长子朱尚炳袭封秦王。
在阿越看来,老朱那有名的护犊子性格,对朱樉还是很有感情的。他发上谕向天下昭告朱樉的罪行,与其说是为惩戒亡子,倒不如说是怒其不争,顺带着敲打一下诸王。所以对老二家的小孙孙袭封,那是相当的上心。老王去世是丧事,新王袭封却是喜事,这红白两事连在一起,大明朝还是头一遭,这中间的因当如何行礼成为了一大难题。为此明太祖命礼部赶紧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流程,以免耽误了他小孙孙袭爵。
朱尚炳袭封没几年,明太祖就驾崩了。随即,他堂兄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削藩,与四叔燕王朱棣乒乒乓乓的打了四个年头。最终,朱老四技高一筹,一把将侄儿攥下龙椅,自个坐了上去,史称明太宗、明成祖,外号永乐大帝。
这下藩王们可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谁知打着恢复祖制的朱老四,在称帝后竟然秉承了侄子的遗志,誓要将削藩进行到底。只不过他采用的手法要高明的多,非常有耐心的用时间换空间,通过祖孙三代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将各地藩王手中的兵权几乎削减殆尽。这期间有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秦藩和晋藩成为其重点关注对象。即位之初,明成祖对秦藩还是以拉拢为主,随着皇位的巩固就迫不及待的露出了獠牙。
永乐六年(1408年),因“秦藩祭祀事件”,秦藩与朝廷的关系骤然紧张。事情的经过是,朱尚炳祭祀父母时称“皇考妣”,又称生母为“愍烈妃”。这两个称呼不管哪个属于僭越,因此明成祖抓住机会狠狠的训了侄子一顿。“皇考妣”是僭越很好理解,因为这是帝室专用的称呼,至于“愍烈妃”为何属于僭越,要从朱尚炳一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说起。
敏敏郡主
朱樉的正妃王氏,是元末名将河南王王保保的妹妹,大名鼎鼎的敏敏郡主赵敏的原型。两人的婚姻属于政治联姻,中间又隔着国仇家恨,是以一直以来夫妻关系就不和谐,没有生育子嗣。洪武八年八月,听说王保保去世,心疼儿子的老朱随即就册封开国元勋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秦王次妃,这位才是朱尚炳的生母。次妃邓氏是朱樉的真爱,三个年长的儿子都是她所生,可次妃毕竟不是正妃,况且邓氏在洪武二十二年左右因事被赐死,没能获得什么哀荣。正妃王氏,虽然长期幽居,但她的名号一直没有被废,朱樉死后被勒令殉葬,却也因此获得了哀荣。故愍烈妃本是“敏敏郡主”的谥号,却被嗣子按到了自己生母头上,当然也属于僭越。
随即明成祖又以讨伐蒙古大汗本雅失里为借口,从几大塞王手中抽调护卫,秦藩自然也在其中。永乐七年九月,宁阳伯陈懋奉命从陕西诸卫及庆、秦两府护卫,选练步骑一万九千人入京,备次年二月北伐所用。
受“秦藩祭祀事件”及抽调秦藩护卫影响,朱尚炳对四叔多有不满。此后但凡朝廷有敕令到来,他都称病不出迎,这又给了明成祖敲打的借口。永乐九年二月初一,遣使给朱尚炳发出一道措辞极其严厉的敕书,拿“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进行威胁,并以辅导官辅佐不利为由,将长史、纪善、典仪等王府主要官员尽数押送京师治罪。
眼见四叔要下狠手,再不服软搞不好老爹当年的故事就降临到自己身上。于是屁滚尿流的于当月二十三日抵京请罪。达成目的的明成祖“宥而免之”。
估计此事给朱尚炳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仅仅一年之后,这位嗣秦王就薨逝了,享年33岁,朝廷赐谥曰隐。“陷拂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不明误国曰隐”,隐可不是个什么好谥号,程度虽然没有“灵”、“厉”等严重,但或多或少的是带有批判口吻的。
话说回来,“晋侯惰玉,见讥无后”这句明成祖金口玉言的话,还真的差点在朱尚炳身上应验。
朱尚炳共有四子,其中次子朱志堩为嫡子。永乐十年九月,年仅9岁的朱志堩袭封秦王爵位。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月,明成祖下令让12岁的朱志堩行冠礼,通过行政手段将其定义为成人,以便其掌理王府事务。
“永乐十三年三月己亥朔,命秦王志堩靖江王佐敬冠。” (《明太宗实录》)
明成祖朱棣剧照
明成祖的这一做法是想体现叔祖对侄孙的关爱,还是另有目的实在不好说,因为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给朱志堩下敕,命其从西安三护卫中选调步骑兵五千,于次年正月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进行操练。
“辛亥,敕周王橚、王楧王(原文如此,应当为肃王楧)、晋王熿、秦王志堩,各于护卫选步骑兵五千,命官管领,以明年正月赴真定操练。” (《明太宗实录》)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第三代秦王朱志堩薨逝,享年21岁,朝廷赐谥曰僖,又是一个不怎么样的谥号。
《明太宗实录》没有朱志堩的婚配记录,很有可能他连婚都没结,子嗣当然更加无从谈起。好在他还有兄弟,大宗绝嗣,自然只能通过“兄终弟及”来完成王位承袭。
当年十月,刚继位的明仁宗册封朱志堩的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为第四任秦王,这是明朝藩王制度建立以来,发生的第一起“兄终弟及”。
朱志均袭封后,朝廷的削藩依然在进行。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朱志均堂叔永兴王府镇国将军朱志埁请求拨给随从,朝廷让朱志均从西安三护卫中拨给。对此,朱志均上疏反驳,要求从永兴王府本府所属校尉中拨给。明宣宗大为不满,直接命兵部下命令从西安三护卫拨给。
“给永兴王府镇国将军志埁从人五十人。先命于西安护卫量给。秦王奏西安护卫官军俱有池役,而永兴王府有校尉五百人,请量给与之。上曰:是秦王不爱弟也,拥三护卫不肯分,乃欲五百人中分之,何其不推恕心。命兵部于西安三护卫给之。”(《明宣宗实录》)
当年十月,朱志均薨逝,享年24岁,朝廷赐谥曰怀。他在去世的上一个月才娶陕西都指挥张麟之女为妃,如此短的时间内也没能留下后嗣。是以不得不再次进行“兄终弟及”。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行在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郎中陈敬为正副使,持节册封秦隐王朱尚炳庶三子,富平王朱志为秦王,正妃陈氏为秦王妃。
秦藩封地西安夜景
面对削藩大势,朱志相当明智的放弃抵抗。宣德四年十二月,因护卫军张嵩、千百户李凯等先后讦奏秦藩府中多有不轨之事,他上疏请辞西安三护卫。明宣宗见其如此识时务,在削藩的同时给秦藩留了一卫。
“庚寅,秦王志奏辞三护卫。上复书曰:比者护卫军张嵩奏王府中诸事,朕知其妄,付锦衣卫治之。既,潼关卫送至千百户李凯等四名,亦告府中事,所言与嵩同。王自嗣封以来安分无过,朕所知者。岂彼小人所能离间,王其安心,凯等亦必不恕。但王存远虑,欲小人之口,恳辞三护卫言之切至,今姑强从。然王不可无侍卫之人,听留一卫以备使令,其二护卫令兵部调来北京。”(《明宣宗实录》)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秦王朱志薨逝,在位27年,享年52岁,朝廷赐谥曰康。经过连续两次兄终弟及,到秦康王这里总算是有了可供袭爵的子嗣,避免了秦隐王一系一直“兄终弟及”下去,最终被击穿。
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朱志的幼子、也是唯一的嫡子,秦世子朱公锡袭爵。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秦王朱公锡薨逝,在位28年,享年50岁,朝廷赐谥曰惠。弘治元年(1488年)九月,朱公锡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因为是庶子,所以根据《皇明祖训》先被封为郡王)袭封。
绝无仅有的镇国中尉入继大宗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秦王朱诚泳,在位11年,享年41岁,朝廷赐谥曰简。朱诚泳虽然在位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口碑却非常好,素有“天性孝友,好礼谦恭”的美名,自己醉心于学问不说,还怀有教化一地百姓的宏愿。
关中书院
当时西安城内鼎鼎有名的正学书院,其所用土地就是他无偿捐赠。与此同时,朱诚泳又另建小学(指古代给儿童、少年实施启蒙的学校),择取军中 “秀慧”子弟,延请儒生教育他们,为保证教学质量他还会亲临小学进行考查。从此以后,王府护卫能够得以入学。
他的行为堪称宗室贤王的典范,以至于《明孝宗实录》在记载他的讣告时,非常罕见的不惜破例花大篇幅来介绍其生平所行善事。
这位秦简王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或者说一生最大额缺点便是没有儿子。于是秦藩在安稳了七十年,历经三传之后,大宗又双叒发生绝嗣。这回问题比前两次还麻烦,连想兄终弟及都无法做到。
朱诚泳他老爹朱公锡和当朝的明孝宗一样,一生只有俩儿子,长子承袭王爵,幼子朱诚河早夭,他在史籍中的唯一一条记录为朝廷赐名。父亲这代靠不住,只能再上推到祖父秦康王朱志身上。
朱志共有四子,年长的三个都是庶子,最小的朱公锡是唯一的嫡子。按照伦序应当由他庶长子朱公铭这一支来承袭王爵。
朱公铭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九月,正统七年(1442年)九月封临潼王,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去世,享年44岁,朝廷赐谥曰惠简。这位临潼郡国始封君至少有6子,其中第四子朱诚澯为嫡子,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袭封临潼王。
朱诚澯作为与朱诚泳关系最近的堂兄弟,正常来讲应当由他来承袭王爵。只可惜这位临潼王福薄,于弘治五年(1492年)十二月薨逝了,享年年40岁,朝廷赐谥曰和僖。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朱诚澯庶长子朱秉欆袭封临潼王,这位总算活过了堂叔秦简王朱诚泳。
因此朱诚泳去世后,秦藩一脉中与大宗关系最亲近的临潼王朱秉欆,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月晋封秦王。只可惜大宗的魔咒再次发作,弘治十四年(1501年)七月,在位仅3年的不幸薨逝,享年22岁,朝廷赐谥曰昭。
昔日秦王府莲花池—莲湖公园
幸运的是,朱秉欆遗留了一个儿子朱惟焯,时年3岁。由于朱惟焯过于年幼,没到可以承袭王爵的年龄,且朝廷也怕他活不到成年,因此让其叔祖母秦简王妃廖氏暂摄府事。
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熬到10岁的朱惟焯终于获得转正,被准许袭封亲王爵位。朱惟焯因有“贤行”受到朝廷嘉奖,同时也为祖辈争取到了追封的机会。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月,朝廷追封朱惟焯曾祖父临潼惠简王朱公铭为秦安王,祖父临潼和僖王朱诚澯为秦恭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秦王朱惟追封焯薨逝,在位37年,享年47岁,朝廷赐谥曰定。虽然在位日久,却面临着其叔祖秦简王朱诚泳同样的尴尬,没能留下子嗣,故此秦藩大宗又双叒叕绝嗣啦。
朱惟焯是独子,两个叔叔朱秉杊和朱秉椟又都早夭,没能留下子嗣。故而这次需要上溯的代数比朱诚泳还要长,要一直逆推到曾祖秦安王朱公铭这才行。
朱公铭的庶长子名朱诚润,一度奉临潼惠简王祀事(朱公铭没被追封前,虽然临潼郡国被除封,但祭祀依然在,需要人打理),之后又由其嫡长子辅国将军朱秉柎继续奉祀,他们一家算是秦藩大宗最近的旁支。朱秉柎当然没能活过朱惟焯,不过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朱惟熜早夭,次子奉国将军朱惟燫则依然在世。
按继承规则,应当由朱惟燫这个远房兄弟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承袭秦王。朱惟燫本人估计也在盼着朝廷让他主丧及署理府事的敕令,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南柯梦。在秦定王妃林氏的奏请下,朝廷敕令朱惟燫之子,21岁的镇国中尉朱怀埢,以从侄的身份主丧并理署理府事,用意很明白。
这就尴尬了。在古代一直强调“父为子纲”,可一旦朱怀埢袭封秦王,父子俩见面时到底该谁给谁行礼呢?这画面想想就很美。想当年为此苦恼不已的汉高祖刘邦,在臣子的提醒下给了老父一个“太上皇”名号,才化解此难题。
秦藩只是一个大明王朝的一个藩国,朱怀埢即便承袭王位,也无权赋予老爹在地位上可以与自己头衔。为化解尴尬,他上疏请求自己只主丧事,而由其父朱惟燫来署理府事,获得朝廷恩准。朱惟燫见状竟自我感觉良好的上疏自请袭封秦王,可想而知这种会打朝廷脸的请求自然会被一票否决。
“乙未,敕故秦定王惟焯从侄怀埢管理府事,待终丧袭封。先是惟焯卒无嗣,继妃林氏奏以怀埢主丧管府事。怀埢自请主丧,而以管理让其父惟燫,得允。惟燫因是遂请进封。礼部奏覆非例。诏不许,敕惟燫归本府,还所降敕。”(《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剧照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朱怀埢由镇国中尉晋封秦王,其妻恭人崔氏进封秦王妃。从宗室排行第六的镇国中尉,一跃而成排行第一的藩王,这反差简直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整个明朝也仅此一例。
老子是奉国将军,儿子是藩王,就问你朱惟燫尴不尴尬!好在朝廷很快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明世宗下旨追封秦王朱怀埢的曾祖父镇国将军朱诚润为秦恭王,祖父辅国将军朱秉柎为秦顺王,生父奉国将军朱惟燫为秦端王。不过这对朱惟燫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份追封诏书的发出,代表着他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八月,秦王朱怀埢薨逝,享年43岁,朝廷赐谥曰宣。由于嫡子朱敬鉁早夭(不见于《明实录》等史籍,但有《秦世子朱敬鉁圹志》出土),由其庶长子隆德王朱敬镕,于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袭封。
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秦王朱敬镕薨逝,享年36岁,朝廷赐谥曰靖。
万历九年(1581年)四月,秦世子朱谊澏袭封。万历十四年(1586年)秦王朱谊澏薨逝,朝廷赐谥曰敬。由于无子,大宗再次绝嗣,世系发生转移。
万历十五年,秦敬王朱谊澏之弟紫阳王朱谊漶袭爵。从朱谊漶这代起,《明史·诸王传》关于秦藩大宗的记载完全错误。
《明史·诸王传》称“弟谊漶由紫阳王嗣。薨,子存枢嗣”。实际上朱谊漶薨逝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谥号为“肃”。而《明史》中的秦藩末王朱存枢,死于崇祯二年(1629年),去世时的身份为秦世子。朱存枢死后不久,朱谊漶的庶三子朱存机被册立为世子并于崇祯十二年六月袭爵,崇祯十四年二月薨逝,享年47岁朝廷赐谥曰景。(以上出自《秦景王圹志》)
《明史》
因朱存枢无子,秦藩在临近明朝灭亡之时再次发生世系转移,由其弟朱存极袭爵。故而朱存极才是秦藩的末王,崇祯十六年西安城破时出降李自成,后被押至北京,清军入关后,去向不明,很可能死于清朝之手,所以《明史·诸王传》才故意把朱存枢当成秦藩末王,以此来进行掩盖。
逐渐消亡的郡国
朱樉的“余辜显然”除影响大宗外,还影响到了秦藩的小宗各个郡国的存亡。
始封君秦愍王朱樉共有六子,故愍王系的郡国共有五家,分别是:嫡次子朱尚烈的永兴王,嫡三子朱尚煜的保安王,四子朱尚烐的兴平王,五子朱尚灴的永寿王,六子朱尚炌的安定王。
第二代秦隐王朱尚炳共有六子,故隐王系的郡国共有三家,分别是:庶长子朱志均的渭南王,三子朱志的富平王,四子朱志堢的宜川王。
第五代秦康王朱志共有四子,故康王系的郡国共有三家,分别是:庶长子朱公铭的临潼王,次子朱公镗的郃阳王,三子朱公鏳的汧阳王。
第六代秦惠王朱公锡一系的郡国只有一家:庶长子朱诚泳的镇安王。
郡王冠冕
这12家是秦藩在明朝前半程获封的郡国。后面因朱怀埢是由镇国中尉晋封秦王,一度被认为是冒封,故除承袭秦王之位的子嗣外,其余子嗣只能获封辅国中尉,直到万历后期才又开始册封郡王,只不过离亡国已经为时不远,很多至亡国之时都还没往下传。故对秦藩的郡国,只看前半程所封的就可。
这14家郡国中,渭南王、富平王、临潼王、镇安王四家因承袭大宗,例不传袭而被除国。
永兴王共传承六代,因第四代永兴王朱诚澜无子,由堂侄奉国将军朱秉榉于正德六年(1511年)嗣封。明世宗即位后严打冒封,朱秉榉以侄继叔被认定为冒封,故其子第六代永兴王朱惟熣在万历二年(1574年)薨逝后,被除国。
保安王共传承七代,因第四代荣穆王朱诚潢、第五代昭和王朱诚渌、第六代靖和王朱诚漖,连续两次兄终弟及,在嘉靖年间被认定为冒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第七代保安王朱秉栈薨逝后,被除国。
兴平王传承三代后,因大宗绝嗣,而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除国。
安定郡国则是因为始封君朱尚炌自己作死,竟然脑残的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想想学四叔造反当皇帝。他四叔,当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就是靠造反起家,哪会将朱尚炌过家家般的儿戏放在眼里,三下五除二将将他镇压了。随即朱尚炌被贬为庶人,一家子去凤阳高墙报到,安定郡国自然也被除国了。
宜川王在传承四世后,在嘉靖元年(1522年)因大宗绝嗣,而被除国。
郃阳王共传承四世,或者也可以说是二世,只有始封君郃阳惠恭王朱公镗,嗣王郃阳温穆王朱诚泓真正在位。第三代郃阳悼安王朱诚浍,第四代郃阳安僖王朱秉檄,都是在朝廷同意其袭封,可尚未册封就以去世,谥号属于追赠。因又要开启第二次兄终弟及,被认定为冒封,故于正德三年(1508年)被除国,朱秉檄之弟辅国将军朱秉橘以本爵奉祀。
汧阳王共传承三世,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大宗绝嗣,而被除国。
明世宗剧照
综合起来,秦藩各郡国中,有4家因入继大宗而例不传袭,1家因造反而除国,3家因冒封而除国,3家因大宗绝嗣除国。只有朱樉第五子永寿怀简王朱尚灴传下来的永寿王这一支,顽强地存活到了明亡。在11:1这个比例下,永寿王能过五关斩六将的连续趟过大宗绝嗣、冒封等陷阱传到明末,还真是不容易。
安王朱楹:一个小透明的藩王,没有留下子嗣,是其永远的痛
安王朱楹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其在老朱的二十六个皇子中,一直都没有很没有存在感,妥妥的小透明一个,由于其死后无子,整个封国还被废除了,所以他也是明朝唯一一个藩王。
朱楹出生于洪武十六年,但他的生母并没有史料记载,连姓氏都没有,估计是朱元璋同皇宫内某个不知名的宫女生的。狠心的老朱可能只认她所生的儿子,并不认其本人,所以就没有给她任何一个名号。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朱楹被封为了安王,封地在平凉,由于当时她才只有6岁,自然无法立即过去就藩,所以在其长大成年之前,就只能待在南京城内,继续接受教育。
过了几年,朱楹也差不多可以定亲的年龄,朱元璋给他配的王妃是,著名开国大将徐达的三女儿。这也就意味着,朱楹同他的四哥燕王朱棣和十三哥代王朱桂成了连襟。
随着安王朱楹的长大成人,按照惯例,是时候要安排他去平凉就藩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命呜呼了,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大行激烈的削藩政策,导致燕王朱棣打起了靖难之役,最终导致安王朱楹、韩王朱松、沈王朱模等藩王的就藩行程被搁置。
后来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并成功登上皇位之后,也向建文帝一样实行了削藩政策,只不过他的手段比较温和罢了。所以对于朱楹、朱松、朱模等还没就藩的亲王,自然从心底里也不愿意他们去封地的,不断地找借口将其留在了南京。
可是后来,在永乐五年的时候,韩王朱松因为长年被留在南京,毫无自由可言,心里积压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早早地病逝了,享年之后二十八岁。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恐遭人议论,所以在第二年,便正式让沈王朱模和安王朱楹等各自回到封地去。平凉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土地贫瘠,十分苦寒,但朱楹来到这个地方后,没有进行丝毫的抱怨,而是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太平藩王,有事就做事,没事的时候就埋头读书,这样的藩王是最讨朝廷开心的了,对于一些游戏玩乐之事向来不感兴趣。
就这样安分守己,直到他于永乐十五年去世为止,都没有为大明王朝做出一些值得载入史书的贡献,也没有做出一些令皇室蒙羞的不法事情,其一生过得十分平淡且透明。
由于朱楹死后无子,所以封国就被直接废除了,这未免让人感到可惜。而其留下来的安王府第,后来给了第二代韩王朱冲火或居住。
安王府具体的规则虽然在史书没有进行明确的记载,但平凉地处偏僻,土地贫瘠,其规模肯定是比蜀王府、周王府要小得多。
当第二代韩王朱冲火或住进了平凉的安王府之后,就大感其太小了,屡屡向朝廷提出请求扩建,宣宗皇帝时终于同意了他这一请求。
安惠王朱楹虽然死后无嗣,封国也被废除了,但他毕竟也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亲儿子,该有的祭祀还是要有的。
可这就看是要让谁人去负责祭祀呢?英宗皇帝在位的时候,便下令让韩王府的长史去管理,可问题是他平时有空的时候,还要供襄陵王朱冲秌使令,这就有点累到人家长史,不是一个长久的方法。
“洪熙初,韩恭王改封平凉,就安王邸。英宗令官校隶韩,长史供安王祀,暇日给韩王子襄陵王冲秌使令。”《明史列传六》
后来,就把祭祀安王的任务转给了襄陵王朱冲秌,襄陵王是韩藩里一个有名的郡王,口碑很不错,所以让他们去祭祀安王也就足以让朝廷放心了。
而且这些宗室成员,平日里事务也不算多,再给他们一个祭祀任务,也算不了什么,不会累着他们!
明朝藩王有哪些趣事?
一、岷庄王朱楩第四子广通王朱徽煠于景泰二年图谋造反,过程有点儿戏搞笑。
先简单介绍下岷庄王朱楩的几个儿子:
嫡长子朱徽焲,起初被封为世子,因在宣德年间诬陷其二弟时任镇南王的朱徽煣毁谤仁庙,被明宣宗查出,废黜了世子之位,于是岷王之位后来由老二镇南王朱徽煣进封。
嫡二子朱徽煣,封镇南王,后袭封岷王;
庶三子朱徽煝,封江川王;
庶四子朱徽煠,封广通王,本次事件的主角;
庶五子朱徽焟,封阳宗王,本次事件的配角。
景泰初,湖广武冈州有段友洪、蒙能、陈添仔等十多人投入广通王朱徽煠府上做家丁,各种挑拨教唆广通王朱徽煠做些不法之事。后来段友洪的父亲段洪山也凭借着所谓的“妖术”进入王府,段友洪可能是受此启发,又向朱徽煠进言,称致仕后府都事于利宾擅长“相术”,并将其引荐给了朱徽煠。
于利宾一见朱徽煠就大呼“王有异相,当主天下!”又神神叨叨地说:“本该去年六月就起兵的,可惜没人来点拨王爷你啊!幸好现在也还有机会,不过最晚也不能超过今年五六月,赶紧打到南京登基。”
朱徽煠这货听完大喜,顿时就打算造反了,和他身边的这帮乌合之众一合计,先用黄金造轰王之宝,用白银造灵武侯、钦武侯印,改元“玄武”,伪作敕书,伪封段友洪、蒙能、陈添仔等人为总兵等官,让他们分别带着银印、财宝等物去游说周边苗寨首领,以封官许爵煽动他们追随自己造反,封都廒寨苖首杨文伯为灵武侯、天住寨苖首苖金龙为钦武侯,以银牌赐横岭峒苖首吴英头等人,打算忽悠他们起兵三五十万,八月初一起来进攻武冈诸处。
杨文伯一听这事估计是有点懵逼的,他们哪来的三五十万人马?跟你造反?他们又不傻,根本不敢接朱徽煠的伪敕,立马就跑了,不料被老二镇南王朱徽煣(后来的岷恭王)给逮住了。
这个朱徽煣是广通王朱徽煠的二哥,两兄弟之前就有点仇,景泰元年的时候,朱徽煠还向景泰帝告状,说他二哥镇南王朱徽煣对他不好,屡加仇害,希望能把他迁到附近的零陵县,以远离他二哥。
镇南王朱徽煣抓到了杨文伯,而蒙能、陈添仔正招诱诸苖未归,一下就问出了他们图谋造反的事,这下算是逮到他弟弟的把柄了,赶紧通知了湖广巡抚李实,李实又迅速地上报朝廷。
朝廷派了监察御史刘孜、锦衣卫指挥卢忠与镇南王及湖广三司逮捕了段友洪等人,并进行审问,得到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赶紧派驸马都尉焦敬、内官李琮把广通王朱徽煠抓到了京师,锦衣卫又抄了段友洪等人的家,把于利宾等人一并抓至京师。而蒙能、陈添仔、李祥等则躲进了苗峒,朝廷一时未能抓获。
当时广通王朱徽煠手上还没有兵,焦敬、李琮等人一到,他只能束手就擒。而杨文伯未受伪命,得以幸免。
接着湖广总兵官保定伯梁珤又上奏,说老五阳宗王朱徽焟使其家人李祥同段友洪等人一起前去召诱苖兵,明显是与广通王共谋造反。于是一起被逮至京师。
景泰二年十二月,一干人犯到京师后,由三法司、皇亲、司礼监官会审于廷,众人犯当面对质,广通王朱徽煠认罪,并表示老五阳宗王朱徽焟也是同谋。
与此同时,陈添仔、蒙能还真招到了两千苗兵,不过等他们赶到武冈,听说朱徽煠已经被逮至京师,只好回去,屯驻在青坡木洞等处,旋即被官军击败,斩杀五百多人,余贼奔溃,堕崖、溺死者甚众,陈添仔受伤后单骑逃走,蒙能率苗兵逃至广西。湖广总督王来的奏报及所得徽煠与苖贼伪敕送至京师,于是广通王、阳宗王谋反一事尘埃落定。
景泰帝还真是宽宏大量,都这样了,还饶朱徽煠、朱徽焟不死,只将其削去王爵,降为庶人,留朱徽煠于京,朱徽焟并两人家属全部圈禁凤阳看守祖陵,每年各家还给与食米二百石及一定的柴薪。而朱徽煠、朱徽焟所有地土田园粗重物件全归镇南王朱徽煣所有,他是最大赢家。
可惜的是蒙能和陈添仔没抓住,尤其是这个蒙能,还真是个人才。
景泰三年二月,山东道监察御史刘孜就上奏说:“广通王徽煠所封伪总兵蒙能、陈添仔、李祥等尚遁藏苗峒,若不设法擒捕,恐诱苗贼出没,遗患边方。”
景泰帝命湖广总督王来和总兵官保定伯梁瑶等榜谕苗?,令其将蒙能等送出,重加赏劳。若阳从阴叛,观望不决,听来等调军殄除以靖地方。
可蒙能不仅没被逮住,竟然还渐渐在苗寨坐大了,招兵买马至数万,攻城拔寨,官军死伤甚众!
景泰五年,蒙能自称“蒙主”,纠集生苗三万多,攻围隆里、新化、铜鼓诸城,湖广震动。景泰帝命贵州、广西、湖广三省大军合兵围剿,竟不敌!
景泰六年十二月,铜鼓、罗围堡等诸卫所、堡寨被蒙能攻占,都指挥汪迪率官军六百策应,全部被杀,蒙能声言欲破龙里城,一时声势大震。巡抚湖广工部尚书王永寿向朝廷告急,少保兵部尚书于谦及侍郎王伟皆自请出征。景泰帝未允许,只命总兵官南和伯方瑛率军进剿。
景泰七年四月,蒙能率苗贼二万攻打平溪卫城,官军以火枪大败之,斩获无算,蒙能为枪击伤,传说已死。
五月,景泰帝因天象示警而下诏大赦,敕书中竟然有“贼首蒙能若能赴官自首,待以不死,决不失信”这样的话,蒙能竟然能把朝廷打到抛出招安的橄榄枝。
至天顺元年四月,蒙能才终于伏诛,但其余党仍屯聚铜鼓等处不断作乱……..
二、嘉靖年间,道君皇帝朱厚熜封徽王朱厚爝、朱载埨和辽王朱宪?为真人,后皆身败国除
1、徽王
第一代徽庄王是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朱见沛,成化十七年就藩河南开封府钧州。嘉靖年间的是第三代徽恭王。
徽恭王朱厚爝先前因为钧州知州陈吉徵解王府禄粮不及时而怀恨在心,另外,朱厚爝这个人非常爱琴,曾与陈吉争斩琴事闹得沸沸扬扬,而陈吉还因事杖笞过王府军校,双方矛盾不小,于是王府长史李应时等人遂率众殴辱陈吉。
陈吉也很愤怒,于是与李应时互相告发,又上疏向朝廷告发徽王的诸多不法事情,徽王上疏自辩,官司打到了嘉靖帝面前。
嘉靖帝很恼火,于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命锦衣卫将陈吉逮捕至京讯鞫,河南巡抚雒昂和河南巡按御史王三聘为陈吉辩护,这让嘉靖帝更加愤怒,以雒昂、王三聘不早奏报为由,命锦衣卫一并逮捕至京。
于是雒昂被杖杀,王三聘和陈吉被发配边疆,一时间舆论哗然,世人不敢非议暴君嘉靖帝,于是纷纷指责徽王。
徽王心里也十分不安,担心日后会被嘉靖帝算账,于是以重金贿赂嘉靖帝当时非常宠信的所谓“真人”陶仲文,求他帮忙。
陶仲文是当时有名的方术之士,擅长装神弄鬼,是道君皇帝朱厚熜修仙问道的好帮手,据说他真正拿手的是房中之术,有神药能够让嘉靖帝重振雄风,夜御数女。
其实陶仲文虽然受到嘉靖帝的宠信,但一直还是非常谨小慎微的,这回受了徽王的重礼,就在嘉靖帝面前说徽王“忠敬奉道”,这算是投其所好。
嘉靖帝果然很高兴,封徽王为太清辅玄宣化忠道真人,并铸金印赐之。
嘉靖二十九年,朱厚爝薨逝,谥恭王,其次子朱载埨嗣位。
朱载埨有样学样,跟他爹一样大搞旁门左道,当时有个南阳人叫梁高辅,炼制房中秘药,其药是取红铅梅子,配新生儿未啼哭之前的口中血炼制,名为“含真饼”,据说服用后有奇效。
朱载埨将秘药献给嘉靖帝,并将梁高辅通过陶仲文引荐于上,嘉靖帝大悦,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又封朱载埨为清微翊教辅化忠孝真人,赐金印如其父。
后来梁高辅在京为上取梅子不得,无法炼制房中秘药,就写信给朱载埨,让他先贡献之前的存货,朱载埨舍不得,没给,梁高辅就怒了,嘉靖帝也开始怀疑梁高辅和朱载埨了。其后愈发厌恶朱载埨,朱载埨害怕了,赶紧派人将红铅送于陶仲文,求其转献于嘉靖帝。
梁高辅得知自己被绕过,再加上已经和与陶仲文产生了嫌隙,于是向嘉靖帝告发此事。
嘉靖帝对陶仲文的信任堪称无人能及,是那么好动摇的吗?他传密旨给陶仲文,让其别管徽王的事了。
嘉靖三十五年,徽王朱载埨被人告发诸多不法事,据调查,他于王府中修筑万岁山,建演武亭,以月河环绕,募壮士于河中荡舟,他于一旁欣赏观看。又私自修建大小殿廊百余间,于民间盗墓七十多处,其府中官员劝谏,不听,竟将其杖杀,前后杀死无辜者二十多人。还曾微服私行,诈称张世德,带着宫女、太监出外游玩,直抵南京,在凤阳被巡逻的人抓获,羁押三日才走脱。朱载埨担心自己的不法事被朝廷知道,暗中派人在京城观察朝廷动静。
嘉靖帝对其厌恶后,刚巧其强夺民耿安之女的事被河南当地官员告发,更多的不法之事得以公之于众。于是嘉靖帝下旨革除其禄米三分之一,追夺真人金印,以其余诸不法事下抚按覆勘。
经过核实,嘉靖帝将其革爵,降为庶人,禁锢高墙,并抄没其私财,撤毁违制亭宇。
朱载埨闻命,先杀其宠妾,接着自缢而死,其正妃沈氏等十六人,旋亦投缳自杀,次妃林氏等取帛殉者,前后五十余人。
说点靖江藩的趣事
正统以后,藩禁更加严格,藩王不得随意出府,更不得出城游玩。如果出城扫墓,也要申请通过后才能成行,简单来说,和坐牢区别不大。
靖江王朱佐敬在他的幼女坟前造了一个享堂,还用围墙围起来,其中建房五十多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宠爱死去的幼女,想把她的坟墓造的豪华一些。其实这位王爷的真正目的是以扫墓为名出城游山玩水。尧山风景秀丽,观庙众多。这位王爷带着妃子随从四十多人,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就睡在坟前的房子里,也不敢多住,往往三五日就回。在被告发受到训斥之后,他再次申请出城扫墓时,皇帝在批文中特别提醒他“在途宜加谨慎,礼毕即还”。
造享堂,外筑周垣十余里,建屋五十余间,常纵妃及宫人内使四十余人往尧山庙、全真观、冷水、清泉二寺游玩,就坟所宿三五日方回。《明英宗实录》卷七
靖江王朱约麒更是在府中寂寞难耐,多次假扮成道士夜游桂林城。地方官上报礼部后,这位王爷解释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治疗“心疾”,也不知是什么心疾,估计是在家里要憋疯了。
庚戌,靖江王约麒屡著道士衣巾夜出至市中,广西守臣以闻。王亦自陈因患心疾至此。礼部请为禁治。上降敕谕王并本府内外官,令以礼匡正,俾慎于其后。《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
靖江王府的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桂林城外。嘉靖二年,靖江王朱经扶趁春祀山川坛的机会到尧山游玩,难掩激动,作诗一首,成为靖江藩二百多年唯一一位在王府外刻有诗文的藩王。
帝入南巡不记还,□□湘竹泪痕斑。
苍梧□□桑榆静,九襄山川草木闲。
斯道毋芝大圣法,今日尤谓至仁艰。
桂石景慕无他识,特把虞名题此山。
受到朝廷训斥严禁后,靖江王不敢再随意出门了。所幸王府花园中有座独秀峰,向往山川之乐的藩王只能在这座60米高的小山上聊以自慰。他们稽古凿洞,观景题字,也别有意趣。正德十四年中秋,靖江王朱经扶与王妃在府内赏月时赋诗一首,并刻之于独秀峰上,至今仍存。
凉浸琼楼宿雨收,卷帘坐对一帘秋。
山河有影悬霄汉,风露无声下斗牛。
夜色阑珊催玉漏,桂香馥郁漾金瓯。
霓裳仙曲犹堪听,不羡当年汗漫游。
靖江王朱邦宁自号“澹仙道人”,他根据旧志将独秀峰下的西洞重开,在内发现了“太平”字样的铜钱,以及其太高祖朱佐敬所作《独秀岩西洞记》与《独秀岩记》,因此改西洞为太平岩,感念朱佐敬“孝友好学,贤德仁恩,被于广右之民六七十年,至今称口不绝”,因而作诗曰:
一柱擎天动古今,高岩孑立起人钦。
他山自是无肩并,吾祖从未有德音。
不羡繁花春绚烂,却宜丛木夏生阴。
洞中此日风光满,帝德亲恩覆载深。
一时间,宗室、地方官、文人、僧道皆以诗词附和,刻满太平岩内,成为嘉靖间桂林文坛的一桩盛事,至今独秀峰上仍存不少包括以上诗作在内的石刻遗迹。
靖江藩闲散宗室不受出城禁令限制,相比藩王则要自由得多。
正德六年孟冬,靖江王府门付潘文起到母塘岭选定坟地,后与辅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宗室人员,王府承奉、典宝、典膳以及地方官吏指挥等二十六人会于一岩。众人酒酣之后到此,见山苍谷幽,心旷神怡,于是列坐其次,摆开盘馔,再次举酌,各作诗文咏之,颇类兰亭集之会。记载此次聚会的摩崖石刻说:
维时天气清爽,主宾情浃,剧饮酒酣,既而舍车徒行来憩于此。仰睇苍峰,俯瞰幽谷,顿觉心旷神怡……身际盛世,辅弼贤王,藩屏清穆,时和岁丰,故得以放浪于林泉之间。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者,仰不愧俯不怍,止无柅而行无牵,真地行之神仙也。
众人将此地命名“会仙岩”,各赋诗宣其意,刻石摩崖;雇工除去杂草,填平沟壑,又掘井筑石,方便后来人在此斋厨,岩洞由此焕然一新,又是正德间广西文坛一盛事也。
朱棣一支的藩王
朱棣一支因为靖难成为“帝系”,朱元璋为他这一支拟定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的辈字也因此在记皇帝顺序时被人们所熟知。只是传到“由”字辈的崇祯时期,大明终于在内忧外患之下完了,之后虽然有南明,但弘光和永历终归也只是崇祯的叔伯兄弟,同属“由”字辈,后十个字“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就这样成了较少为人所知的废字。目前所知只有去台湾的益王(成化帝后人,详后)世子朱怡镐把字辈用到了“怡”字辈,其他房系则下落不明。
那么,这支名字最有识别度的明朝皇室,其传承和繁衍状况如何呢?
自永乐以下至万历各代皇帝子嗣封王状况大体如下(直接继位为下一任皇帝者不计):
太宗文皇帝/永乐诸子
汉庶人朱高煦
赵简王朱高燧
早夭未封朱高曦
仁宗昭皇帝/洪熙诸子
郑靖王朱瞻埈
越靖王朱瞻墉
蕲献王朱瞻垠
襄宪王朱瞻墡
荆宪王朱瞻堈
淮靖王朱瞻墺
滕怀王朱瞻垲
梁庄王朱瞻垍
卫恭王朱瞻埏
宣宗章皇帝/宣德诸子
(似乎只有英宗睿皇帝和代宗景皇帝两人?)
英宗睿皇帝诸子
德庄王朱见潾
(未封)朱见湜
许悼王朱见淳
秀怀王朱见澍
崇简王朱见泽
吉简王朱见浚
忻穆王朱见治
徽庄王朱见沛
代宗景皇帝/景泰诸子
怀献太子朱见济
宪宗纯皇帝/成化诸子
(早亡无名)
悼恭太子朱祐极
兴献王朱祐杬(嘉靖生父)
岐惠王朱祐棆
益端王朱祐槟
衡恭王朱祐楎
雍靖王朱祐枟
寿定王朱祐榰
(早夭无名)
汝安王朱祐梈
泾简王朱祐橓
荣庄王朱祐枢
申懿王朱祐楷
孝宗敬皇帝/弘治诸子
蔚悼王朱厚炜
武宗毅皇帝/正德诸子
(无)
世宗肃皇帝/嘉靖诸子
哀冲太子朱载基
庄敬太子朱载某(打不出来)
景恭王朱载圳
颍殇王朱载某(同上)
戚怀王朱载某(同上)
蓟哀王朱载某(同上)
均思王朱载某(同上)
穆宗庄皇帝/隆庆诸子
宪怀太子朱翊釴
靖悼王朱翊铃
潞简王朱翊镠
神宗显皇帝/万历诸子
邠哀王朱常溆
福忠王朱常洵
沅怀王朱常治
(无谥)瑞王朱常浩
(无谥)惠王朱常润
桂端王朱常瀛
永思王朱常溥
再之后光宗/泰昌诸子只有熹宗/天启和毅宗/崇祯二人长大,天启诸子早夭、崇祯诸子在战乱中下落不明,暂不列。
看上去似乎不算很少了?没那么简单!
在成祖系诸王里汉王(有10个儿子,不少了)因为谋反被杀,子嗣也伏诛,故而只有仁宗和赵王两支有后嗣传世,仁宗诸子中也只有郑、襄、荆、淮四支有后嗣。之后在宣宗时出现第一次瓶颈,代宗子早亡,只有英宗有后嗣,但英宗诸子中也只有德、吉、崇、徽四支传下去,宪宗儿子更多,却大部分早亡和无嗣,除开出了世宗的兴王一系,其他支系只有益、衡、荣三支有后嗣。接下来就是第二次瓶颈:武宗崩后孝宗一系绝嗣,皇室主系断绝,世宗以旁支继统,但世宗诸子也只有穆宗有后,而穆宗的后嗣无论是神宗诸子还是潞王,最终都在明末战乱中断绝,可以说兴王/世宗一系在昭宗/永历遇害之后也断绝了。总之朱棣一系的后人实在不能说繁盛,经过明末清初战乱后(因为其亲缘关系近+名字识别度高)人口就更少了。
万历初年王世贞统计过明朝宗室繁衍情况,朱棣后人状况大致如下:
赵藩,河南彰德府,亲王一位,在府,临漳等王八位,镇、辅、奉国将军一百八十六位,中尉一百十七位,郡县主君二百八十三位,庶人三名,合计男丁315人。
郑藩,河南怀庆府,亲王一位,在府,东垣等王四位,镇、辅、奉国将军六位,中尉五位,郡县主君三位,庶人三名,合计男丁19人。(这一支出了音乐家、数学家朱载堉)
襄藩,湖广襄阳府,亲王一位,在府,枣阳等王四位,镇、辅、奉国将军十二位,中尉十位,郡县主君十位,庶人无,合计男丁27人。
荆藩,湖广蕲州,亲王一位,在州,樊山等王五位,镇、辅、奉国将军三十八位,中尉四位,郡县主君二十八位,庶人一名,合计男丁49人。
淮藩,江西饶州府,亲王一位,在府,永丰等王一十三位,镇、辅、奉国将军三十四位,中尉二位,郡县主君三十一位,庶人无,合计男丁50人。
德藩,山东济南府,亲王一位,在省,临朐等王五位,镇、辅、奉国将军七位,中尉无,郡县主君五位,庶人无,合计男丁13人。
崇藩,河南汝宁府,亲王一位,在府,怀安等王三位,镇、辅、奉国将军七位,中尉无,郡县主君七位,庶人无,合计男丁11人。
吉藩,湖广长沙府,亲王一位,在府,长沙等王二位,镇、辅、奉国将军四位,中尉无,郡县主君四位,庶人无,合计男丁7人。
徽藩,河南钧州,亲王夺,在州,太和等王一十五位,镇、辅、奉国将军三十七位,中尉无,郡县主君二十七位,庶人无,合计男丁52人。
益藩,江西建昌府,亲王一位,在府,金溪等王十二位,镇、奉国将军九位,中尉无,郡县主君十一位,庶人无,合计男丁22人。(这一支后来繁衍较多,去台湾的益王世子、泸溪王、舒城王都是这一支后人;预告:我一个待放出的架空里,这一支最终在19世纪灭清复明成功)
衡藩,山东青州府,亲王一位,在府,玉田等王共十位,镇、辅国将军十二位,奉国及中尉无,郡县主君一十四位,庶人无,合计男丁23人。
荣藩,湖广常德府,亲王一位,在府,惠安等王四位,镇、辅国将军九位,奉国及中尉无,郡县主君一十五位,庶人无,合计男丁14人。
也就是这些人总计602人,算上神宗和潞王也不过604人,但其中竟然足足有315人是朱棣三儿子赵王的后人!同周王房3970人、晋王房3468人、代王房2788人这些相比,朱棣的后人也是相形见绌的。近现代可考的朱棣后人中,比较有名的也只有自称出自吉王的湘军将领周达武。当然,跟其他一些房系比也不算少的——比如在现代出过大名人,在亢龙有悔tod中设定中兴明朝的岷藩,在万历初年不过117人而已。
明朝藩王里,唐藩算是相对的一股清流了,幺蛾子不多,最后的隆武帝也算是维护了明王朝最后的一丝体面和尊严。
不过,唐藩出过一肝火旺盛的妃子。
而承休王芝垠,宪王继妃焦氏子也,妃爱之。遇节旦,召乐妇入宫。芝址诘之,语不逊。焦妃怒,持铁锤击宫门,芝址闭不敢出。
唐宪王的继妃焦氏为了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承休王朱芝垠出气,抡起铁锤砸向唐庄王朱芝址的宫门。
“80!80!80!…………”
顺嘴再吐槽一句,看《明史》里诸王相关内容的时候,发现有个字儿的出现频率贼高。
“烝”
不清楚这字儿啥意思的,可以查一下这字儿作为动词的时候是个啥子解释。
我只想说:这帮龙子龙孙有的时候还真是全然不顾天道人伦。
楚藩传承很慢,但他还不是最慢的,仅在我所知范围内,最慢的是岷王府下的江川王,作为始封王为太祖孙的明朝第一代郡王,该系仅4代5王就传到了明末……。末代江川王是定字辈,是太祖七世孙,该系字辈第6字。横向对比熹宗,思宗兄弟是11世孙,第10字,疑似伪楚王朱华奎是8世孙,第7字。很可能是当时宗室辈分最高的人了。
首代江川王朱徽煝是岷庄王朱楩第3子,其他4子之间的恶斗明天网友讲了一部分,就是凶悍强横,野心勃勃的二子镇南王扳倒大哥,逼反四弟,五弟,最终夺得岷王之位。而江川王能独善其身是因为他一直龟缩缄口,万事忍为先。而不像两个弟弟那样也不太老实。即使这样也还被英宗给斥责了
‘江川王坐观兄弟争竞,略无一言规劝,亦失亲亲之义’
他在国一共40年。去世后,其庶长子镇国将军朱音坄晋封江川王。他在国时间不长,仅5年,在这期间上书宪宗要求迁国宝庆府城,并得到了同意,但未及成行就去世了。
他死后由于无子,所以继承出了乱子。与亲王不同,朝廷对郡王继承限制的很严格,在他所在的成化时,兄终弟及在两可之间,关键看皇帝怎么想。而同时刘妃不甘心肥水流了外人田,打算引外婴冒为故王之子。这可是极其严重的罪行,也有别的网友介绍了其他同类例子。上面说朱华奎是疑似伪王,就是因为同样的伪楚王案,当然此案最后认定朱华奎,朱华壁兄弟为真了。他二弟朱音垫一看急了,立刻上奏举报,甚至把大伯,四叔,五叔的教训抛诸脑后要进京申诉,当然遭到宪宗严厉申斥,但宪宗性格比较老好人,没治他越关之罪,还让他袭封了江川王。他在国一共42年。去世后其长子朱膺鐩袭封。
这位是极其长寿,仅在国就有73年(嘉靖3年-万历25年,1524-1597!!),鸟国伊老佛爷距他也还有4年差距……。他是太祖4世孙,第3字。而在位时的最后一位皇帝是神宗,太祖9世孙,第8字。足足差了5辈,不知道还有没有比这更大了……他的长子长孙都死于他之前。但去世后近40年中,江川王位未得袭封,不知是何缘故,可能是犯事了(岷藩大宗第4代岷简王朱膺鉟曾因‘居丧不以礼’而被‘革去冠带,不许请封’,故而8年未得嗣位,朱音垫曾为其多次求情,宪宗因此开恩恢复他管带并可管理府事)。但在崇祯8年(1635),他曾孙袭封……不过此时大明已不剩多少时日了。
最后附上燕王,楚王,岷王字辈,可以直观地对比。
燕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楚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岷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东安王朱季塛:一子晋封楚王,一子承袭东安王,明朝唯一的特例
肃宪王朱绅尧父子:身处末世,拳拳报国,终究无法对抗大势
肃懿王朱缙(火貴):一个辅国将军的逆袭,“以叔继侄”入继大宗
楚宪王朱季堄:明代楚藩第一位绝嗣的亲王,堪称武昌府内一代贤王播报文章
前言: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镇龙泉山,坐落着南方规模最大的明代亲王陵园。这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首封楚王朱桢的昭园。在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一座石碑。说起这座碑亭,还是由朱桢之孙楚宪王和楚康王两代楚王接力完成。
楚昭王朱桢固然是明初少有的贤王,然而若非他那位同样以贤德著称的孙儿楚宪王朱季堄,这座石碑也是万万立不起来的。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朱季堄这位明代第三位楚王,也是第一位死后无嗣,由弟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来袭封爵位的楚王。
楚昭王陵园碑亭
乌龙王妃事件
朱季堄[音nì],生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楚庄王朱孟烷庶长子,生母诸氏。其父是首封楚王朱桢的嫡长子,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孙,大明开国元勋定远侯王弼的外孙。建文年间封为楚世子,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袭封楚王。
朱孟烷的王妃邓氏,同样出身非凡,她是开国六公爵之一卫国公、追封宁河武顺王邓愈的孙女。邓家虽然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中惨遭株连,但看来似乎并未连累女眷。二人的成婚时间是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即建文二年。
众所周知朱元璋去世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改年号为建文,那么洪武三十三年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因为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篡位之后,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为洪武,表明自己的皇位是来自于太祖皇帝。
尽管朱孟烷和邓氏成婚多年并无嫡子,但朱季堄身为庶长子,也并不能被封为楚世子。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朝廷册封16岁的朱季堄为武陵王。由于此时的武陵王年纪已经不小,楚王朱孟烷开始在武昌府范围内为儿子选妃,选来选去选到了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的女儿鲁氏。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桩婚事竟然被明宣宗给否决了,我们来看下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戊午,命行在礼部停武陵王季堄妃册礼。初,楚王孟烷奏:“已选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女为武陵王妃,发册有日。”既而人言此女许嫁都指挥佥事穆肃为子妇,受其聘矣。上闻,召曾问之,曾不能隐。乃命停册礼,以书谕楚王曰:“婚配,人伦之始,王化之源。彼既许人,理难发册。曾贪冒无耻,岂可玷祖宗家法,贻外人之讥?已令礼部停封册,宜为武陵王别娶。”—《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九》
表面上看,这是鲁曾为了攀龙附凤,闹出了一桩一女二嫁的丑闻。然而在笔者仔细探究了鲁曾的背景之后,感觉这件事情并不简单。
明宣宗剧照
鲁曾其人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上各省的最高军事机构,设正二品的都指挥使1人,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2人,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4人。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在靖难元勋、太师、英国公张辅的举荐之下,鲁曾调任湖广都司。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鲁曾奉旨率湖广都司官军增援交阯明军。但他自起程之后就沿途拖延逗留,遭到巡按广西监察御史汪景明的弹劾。到了交阯之后更是被叛贼黎利俘虏,直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才被释放。
不过这次不光彩的经历,似乎并未对鲁曾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八月,鲁曾的儿子鲁信成为郢王府仪宾。已故郢靖王朱栋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去世。朱栋虽然没有儿子,但却有三个女儿,其中次女谷城郡主嫁给了鲁信。
按理鲁曾的儿子成为仪宾,他本人就应该主动致仕(退休),但是不知为何鲁曾此后始终活跃在湖广官场上,而且还是一个实权派。比如广西总兵官山云想从武昌卫和武昌左卫调兵,遭到了鲁曾的拒绝。又比如福建汀州府知府宋忠回老家之时途径黄州,结果被盗贼所杀。当时黄石港居民陈礼等人被诬陷为真凶,包括鲁曾在内的三司官员尸位素餐,遭到了六科给事中年富等人的弹劾。
己丑,六科给事中年富等劾奏行在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左副都御史陈勉,监察御史丘陵、陈汭,湖广都司都指挥佥事鲁曾,布政司右参议周文,按察副使余士悦等冤抑平人罪。—《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四》
明代亲王府复原图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就在宣德五年年底,宣德六年年初的时候,楚王朱孟烷迫于无奈,向朝廷上缴了王府三护卫中的武昌左护卫和右护卫。武陵王朱季堄虽然只是庶长子,但是在没有嫡子竞争的情况下,他就是下一任楚王的不二人选。楚王为儿子选了一个实权武官的女儿作为王妃,他到底想干什么?想必宣宗皇帝难免心中有这样的疑问,他叫停这桩婚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场楚王府和朝廷的暗战,最大的牺牲者自然是武陵王朱季堄本人。因为直到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闰六月,楚府典簿傅凤之女傅氏才被册封为武陵王妃,而此时的朱季堄已经24岁,妥妥的明代剩男年龄。
武昌府内的贤王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八月二十五日,楚王朱孟烷去世,享年58岁,赐谥曰庄。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四月,28岁的武陵王朱季堄进封楚王,武陵王妃傅氏进封楚王妃。
自首封楚王朱桢就藩武昌以来,楚藩宗室向来都以贤德著称,在劣迹斑斑的明代宗室中堪称一股清流。为了表现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新晋楚王朱季堄提出要在明年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正旦节赴京朝觐,英宗皇帝以“跋涉艰难”为由予以婉拒。明代自从宣宗即位之后,在太祖、太宗两朝所实行的亲王三年朝觐的成例就被废除。但朝廷不要,亲王不能不提,毕竟有没有胆量进京面圣,最能说明亲藩对朝廷的忠心。
而当家亲王能不能替他们出面争取利益,才是本府宗室最为关心的事情,朱季堄这位楚王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合格。就在他进封楚王后一个月,叔父寿昌王朱孟焯去世。这位寿昌王虽然死的时候已经58岁,但他的长子早逝,次子朱季现在年仅3岁,还远不到袭封爵位的年龄。郡王去世之后岁禄就要停支,朱季又不能袭爵,寿昌王府立刻陷入了窘境。此时楚王站出来,为他们向朝廷争取到了每年五百石的养赡米。
庚午,楚王季堄奏:“寿昌安僖王薨,子女四人俱未受封,无禄养赡。”上命岁给米五百石。—《明英宗实录卷七十四》
此后崇阳王朱孟炜第四子镇国将军朱季坩去世,同样碰到了岁禄停支,子女无从养赡的问题。也是楚王出面,向朝廷要来了每年一百二十石的养赡米。
邓愈画像
施惠宗室,称之为贤。奉养嫡母,称之为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楚庄王妃邓氏病危。按照传统礼法来说,邓氏既是楚王嫡母,其身份地位就比朱季堄的生母诸氏贵重得多。因此朱季堄除了亲自侍奉汤药数月以外,还“呼号吁天,愿以身代躬”,意思就是愿意用自己的命换邓氏的命。对于朱季堄这位堂叔的表现,英宗非常满意,特地写信进行了夸奖:
仰惟太祖高皇帝封建楚国,昭王、庄王世有令德。宗藩之贤,楚为首称。叔自袭封,恭谨茂著。兹以孝闻,谅足匹休前人,仪式宗藩。—《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九》
当然正如皇帝信中所写,楚王的行为也只能“仪式宗藩”,毕竟不能真正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二月二十七日,楚庄王妃邓氏去世。英宗辍视朝一日,如例命有司营葬事。
楚昭王陵园立碑事件
当年七月,朱季堄向朝廷提出一个请求,为自己的祖父楚昭王朱桢陵园内立碑,目的是“表扬先德”。但是想在先祖陵园内立碑这件事,其实是很难的,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正统初年,靖江王朱佐敬提出要为其父靖江悼僖王立碑,目的是“以彰懿行”。靖江悼僖王朱赞仪是大都督朱文正的嫡孙、仁祖淳皇帝的玄孙,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恭慎守法,好学善书”。但是礼部官员认为洪武、永乐年间没有为亲王及郡王立碑的先例,英宗最终驳回了朱佐敬的请求。
但是上文说过,对于朱季堄祖父楚昭王,父亲楚庄王,英宗的评价是“世有令德”,说明朝廷对楚藩的印象非常好。因此英宗一口答应了朱季堄的要求,并且认为这是“孝子慈孙当然之义”。至于碑文怎么写,皇帝觉得楚王“文学迈众”,可以自己写。或者口述事实,让王府内的儒臣代写也是可以的。然而此后山西晋藩宁化王朱济焕提出要为其父晋恭王朱棡陵园立碑,英宗却并未同意,让工部出面称此事并无定例,就此不了了之。
楚昭王朱桢陵园
不过朝廷虽然把碑文怎么写的大权下放给了楚王本人,但此事干系重大,朱季堄可不敢自己随便胡写。因为你把朱桢夸得过分,可能会引起朝廷的不满。但是如果写得平平淡淡,那这块碑还不如不立。因此思来想去,楚王认为碑文还是由朝廷赐予更为妥当。最终经过礼部尚书胡濙的汇报,英宗同意碑文由翰林院撰写,碑亭则有楚王自己出资修建,皆大欢喜。
甲辰,礼部尚书胡濙等言:“曩者楚王季堄奏欲立昭、庄二园碑。朝廷令王自述,或府中儒臣代王述。今王复言臣与本府儒官俱学浅才疏,制作不足以表扬先德,乞请名儒撰文。”上曰:“文令翰林院代撰,碑令王自立。”—《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九》
结语: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三月初十日,楚王朱季堄去世,享年31岁,赐谥曰宪。英宗秉持了对这位堂叔一贯的良好印象,亲自赐圹志,给予了这位楚宪王极高的评价:“王天性明敏,克勤问学,孝友谦恭。汉之东平、河间不是过也。”另外提一句,楚王妃傅氏并未殉葬,而是一直活到了四十多年以后的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
朱季堄无嗣,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四月,其弟黔阳王朱季埱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楚王。当年九月,翰林院终于写好了楚昭王和楚庄王两代楚王陵园的碑文。英宗派人将其送往武昌之时,还特地交代新晋楚王朱季埱这是宪王遗志,希望他能认真完成。
甲子,书复楚王季埱曰:“承喻宪王尝请立昭园庄园碑,已命儒臣代撰文并碑额附去。可量宜砻石镌刻,叔其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
楚宪王朱季堄的一生虽然并无显赫工业,但他友爱宗族,孝敬双亲,延续了明初楚藩良好的家风,为天下宗室竖立了一个标杆。相信这也是英宗对于楚藩青眼相加的原因。如果大明的宗室都能如明初昭王、庄王、宪王一样贤德,又何至于引来物议沸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