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皇帝的庙号是按照祖宗称号排序,一般是“先祖后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个皇帝叫“太祖/高祖”(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继承者开始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按照这样的规则,“永乐大帝”朱棣作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业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嗯,没错,朱允炆被直接略过了),死后庙号应该也称“太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该叫“明太宗”的朱棣现在却被我们称之为“明成祖”了呢?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100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
此后,朱棣的庙号就变成了“成祖”,所以很多人对朱棣印象最深的几个标签就变成了“燕王”、“永乐大帝”和“明成祖”。其实朱棣还有个庙号是明太宗,在嘉靖之前,大家确实都叫朱棣太宗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有大功,就称为了“祖”。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世祖”,因为司马炎一统三国,功劳巨大。还有,虽然前面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打下坚实基础,但毕竟皇位是他从老曹家正式撸来的。还有就是元世祖忽必烈,也跟司马炎差不多,灭掉南宋建立统一的帝国。
按照这个逻辑,朱棣被叫“成祖”貌似也说的过去,毕竟下西洋、征蒙古、灭越南都是大功。
但是,功劳再大,也就跟李世民一个水平,并没大到统一天下的程度。其实按朱棣自己的行为来看,这也很不正常的。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上位是比较不正常的,通过“靖难之役”抢了侄子的皇位。朱棣为了抹去自己这么个污点,一辈子都在证明自己的正统。所以,朱棣在活着的时候称马皇后为自己的母亲。《燕王令旨》中载:“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
实际上,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谁估计被他自己给藏起来了,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这么介意自己正当性的朱棣,如果死后给他上了一个“成祖”的庙号,估计会跳出来骂娘。这不就是明摆着说自己是造反得来的皇位吗?大臣们也是很够意思,死后给他上了一个庙号“太宗”。所以一开始朱棣是太宗皇帝。
那么,后来怎么成了成祖了呢?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这件事还得从明朝版“爸爸去哪了”开始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此君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并且武宗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只有明武宗这么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明孝宗一脉已经绝嗣。
他们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他是明宪宗的孙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 这就是典型的以小宗入大宗。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因病去世,未留下任何子嗣。根据《皇明祖训》明确的皇位继承原则,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以朱厚照口吻撰写了一份遗诏,内容为: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紧接着,张皇太后也降下懿旨,内容为:
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于是,朝廷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将朱厚熜从安陆迎到北京,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礼仪之后,朱厚熜于一个多月后宣布继位。
然而,新任皇帝朱厚熜刚刚继位,就与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产生了巨大分歧。因为后者认为,朱厚熜以小宗入大统,必须要从名义上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也就是认朱佑樘为生父、张皇太后为母亲,称自己死去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叔叔,并搬出汉朝定陶恭王刘康、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先例来试图说服朱厚熜。
然而,朱厚熜却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继承的是皇位,而不是“皇子”的身份,所以拒绝了杨廷和等人的请求。朱厚熜自然不肯,他还想让兴献王入宗庙,也能得到一个宗号,于是明朝轰轰烈烈的“大礼议”就此拉开帷幕。
双方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斗争,期间更是惹出了明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事件,当场打死了16名官员。靠着血腥手段及张璁等人帮助,朱厚熜还是取得“大礼议”事件的最终胜利。
然而,虽然朱厚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后世普遍认为“大礼议”事件是明朝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甚至有人公然提出明朝之亡,亡于“大礼议”事件。
那么,既然明朝《皇明祖训》已经明确规定了皇帝无子“兄终弟及”的原则,为何还会引起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事件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看看《皇明祖训》关于皇位继承的两条具体规定。
第一条:“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这条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嫡长制原则,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显然不用考虑这条。
第二条:“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这是杨廷和拥立朱厚熜为帝的重要根据,然而现代普遍只关注到了“兄终弟及”这句话,而很少注意到后面还有一句“须立嫡母所生者”。事实上,这个“兄终弟及”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是嫡母所生。至于如果连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都没有怎么办,朱元璋并未明确,估计他认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杨廷和坚持让朱厚熜认明孝宗为父亲,也并非是无理取闹。因为只有朱厚熜过继给了明孝宗,才算是真的符合了“兄终弟及”的原则。否则的话,让朱厚熜继承皇位就找不到足够的理论依据,毕竟明朝祖制并未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杨廷和也不敢私自就开了先河。只是杨廷和父子拼尽全力,也没有扭转朱厚熜的想法。最后杨廷和黯然离去,朱厚熜获得胜利,就此展开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等到朱厚熜驾崩后,大臣给他的庙号就是“世宗”。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知道,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称为“祖”,比如汉太祖(刘邦真的是汉太祖,叫高祖是司马迁叫的)、唐高祖、宋太祖等。大部分后世子孙都只是称为“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明仁宗。就算是李世民这么牛的皇帝,在去世后都不敢称为祖;赵光义从他哥那里弄来皇位,也不敢称祖——称祖,明显证明自己皇位来历不正嘛。
表面上看,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与太祖朱元璋合称“明朝二祖”是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出于私心。
坐船出游的明世宗 嘉靖皇帝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但他的皇位并不是从他的父亲朱祐杬那继承而来的,因为朱祐杬没有当过皇帝,当皇帝的是朱祐杬同父异母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祐杬一脉基本上就与皇位无缘了。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嘉靖皇帝的皇位是捡来的。他本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照说这皇帝位置怎么都轮不到他。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豹房驾崩。由于朱厚照一生阅女无数膝下无子,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也早早夭折。所以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让近支的皇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这位安陆来的藩王,这就是未来被史学界各种黑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当时才14岁,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而且当时父亲才去世不久,正沉浸在悲痛之中,突然皇上让自己接班,真可谓垃圾桶里捡彩票,中了头彩,天上掉馅饼,白捡了个皇帝。
本来大家只是觉得迎来这么一位十几岁的藩王,会比较好控制。谁知道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这次真失算了。他们会为他们这个愚蠢的决定后悔一辈子,尤其是杨廷和。
按照礼仪,朱厚熜要认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皇帝为父亲,孝宗皇帝的皇后为母亲,朱厚照的叔叔阿姨为自己的叔叔阿姨。朱厚熜和朱厚照这对堂兄弟变成亲兄弟。
如果要是其他少年,没什么主见,可能就答应了。毕竟自己当皇帝,好吃好喝,权力名声啥的,就让他过去吧。但是朱厚熜不是别人,从他之后多年不上朝依然将国家掌控在自己手里就能看得出,这个皇帝不是个善茬。
其实,朱厚熜与杨廷和这帮文官的斗争,从刚到北京就开始了。根据首辅大人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那意思是你要当皇帝,先要认爹,承认自己是朱厚照的儿子。而朱厚熜却一定要从大明门金奉天殿。看起来这只是从哪一个门走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但朱厚熜是个孝子,不想受这点委屈,他对身边的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是说,先皇遗诏是让我当皇帝的,不是让我当皇子的。
从东安门进入,就意味着自己是以皇太子身份当的皇帝,也就是说他是明孝宗的儿子。朱厚熜这么精明,当然不会同意。
当时杨廷和等大臣堵在大明门不让朱厚熜进,两方就这么僵持起来。
本来,这帮大臣想通过这种方式吓唬住这个小孩,朱厚熜却不吃这一套,对杨廷和等大臣说:“如果你们今天不让我从这个门进,那我就回家。”
朱厚熜这么一说,杨廷和等大臣也就没有了办法。朱厚熜哪怕不当这个皇帝也不服从总理的安排。可是皇帝诏书已经昭告天下,要朱厚熜接班,皇帝现在驾崩了,不让朱厚熜接班,大家都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法向全国人民交代。于是,朱厚熜就从此门进入。
两个月后(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厚熜终于幸运地当上了皇帝。
但是,嘉靖皇帝的志向却并不止于此。为了显示自己皇位正统,证明其皇位的合法性,朱厚熜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将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皇帝,并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这就是他夺回皇权的第一战。朱厚熜坚持认为应该认自己的父亲是皇父,自己的母亲是皇母。这一战,朱厚熜不能服软,这不仅仅是名义之争,是他的权力之争,宗亲之争。
所谓“大礼议之争”是指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进士大夫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斗争。当然,很显然,在这场斗争当中,嘉靖皇帝是站在张璁一派这边的。
杨廷和觉得这个小孩太有脾气,必须得吓住他。于是就有了认爹这么个事。而朱厚熜当然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认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亲爹。
无奈的是,朱厚熜孤身一人,并没有帮手。在一番议论后,年轻的朱厚熜哪里是这些老油条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
没有办法,朱厚熜就想私下与杨廷和和解。朱厚熜就派太监去叫杨廷和过来,好声好气的跟杨廷和要个父母的名分。如果就这么和解了,这件事可能就结束了。可惜杨廷和对于权势太过贪婪,并不买朱厚熜的帐。只是说考虑一下,谁知这一考虑就没有了下文。
朱厚熜左等右等,知道杨廷和是把自己耍了。于是就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内阁给他父母一个名分。谁知道,这道旨意直接被内阁给挡了回来。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不是圣旨吗?皇帝的圣旨他们都敢挡?这个还真的敢,因为明朝内阁有“封驳”的权力。对于他们觉得不对的旨意,可以要求重新讨论。
这下朱厚熜郁闷了。突然感到自己虽然贵为皇帝,却并不像民间想的那样呼风唤雨,还得看人脸色行事。看到如此状态,朱厚熜知道只有实力才能扳倒这些不听话的大臣们。
要什么来什么,毕竟想攀附新皇帝的人什么时候都有。新科进士张璁就很聪明,说皇帝是“继统不继嗣”,可以给兴献王另立宗庙。
在张璁的支持下,大礼议再次起了纷争。不过杨廷和权势滔天,张璁等人势单力孤。朱厚熜没有办法,将张璁贬到了南京。作为折中,杨廷和也用迎接太后的礼仪,将朱厚熜的母亲迎入京城。
看起来这件事结束了,实际上这还只是开始。这一年是正德十六年。
嘉靖三年,关于朱厚熜的“爸爸去哪了”再次起了波澜。此时的朱厚熜已经坐稳了皇位,急需一帮自己的嫡系为自己打天下。像杨廷和这帮人早就看不顺眼了。
张璁等人在南京上疏重提旧事,这正好遂了朱厚熜的心。朱厚熜让张璁等人进京,负责处理自己父亲的称号。而此时杨廷和看到时代不同了,就要求致仕。
朱厚熜与杨廷和在此和平分手,嘉靖朝进入了新的时期。
经过长达三年半(1521~1524年)的斗争,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嘉靖三年七月,顺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为“兴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相应地,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来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嘉靖皇帝并未因此满足。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并顺利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庙主殿,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朱祐杬原本是个藩王,现在因为他儿子当了皇帝,所以被改封为献皇帝,所以原本安葬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幕也升级为显陵,要知道当时只有皇帝的幕才能叫陵,你藩王的墓不能叫陵, 只能叫墓,所以湖北省钟祥市就多了唯一一座明朝皇陵,这座皇陵就是朱祐杬的陵墓,由王爷墓升级为皇陵的。
朱厚熜是明朝一个非常特殊的皇帝,他出生安陆府(在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市),然后又被迎立到北京当皇帝,他在安陆府生活了15年,所以安陆府是他的故乡。公元1531年,朱厚熜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府为承天府,为明朝三大直辖府之一,相当今天的直辖市,钟祥所在的承天府与南京所在的应天府和北京所在的顺天府一起并称为明朝三大府,地位非常崇高,要知道明朝自明世宗朱厚熜以来,后面所有的皇帝都出自朱厚熜的子孙,他们要寻祖籍地就要到承天府,所以承天府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虽然这件事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到了嘉靖这一代,太庙主殿的9个位置已经满了,没法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进去,必须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
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太庙的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之外,其他皇帝的排位都是亲近则祧。中间是开国皇帝,两边各有三个是继任的皇帝。朱元璋因为是叫花子出身,出身卑微的人暴富后显摆欲望更强烈,于是就把太庙的排位增加到九个,把自己的父亲也弄到了太庙。不过,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时,太庙的牌位正好用完了【明太祖(洪武)、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在此背景下,如果嘉靖皇帝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睿宗进入太庙的话,必须把另一个皇帝的排位移出去。
移谁呢?周礼早有规定,“亲尽则祧”。
“亲尽则祧”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但是,有一个例外——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并且要永远放在最中间。
按照这个规定,除朱元璋外,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就是朱棣了。
但是朱棣功劳也很大啊,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还出现了“永乐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
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换句话说,不把朱棣移出去得有个说法。
嘉靖皇帝的做法很聪明,也很简单:先表太宗皇帝功绩,再下诏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将之与太祖朱元璋并立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为万世不祧之君。
做完这件事之后,嘉靖皇帝就“顺理成章”的、“名正言顺”的按亲缘关系先将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移到了偏殿,然后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庙主殿。
因此,朱棣的庙号就由“太宗”变成了“成祖”,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因为自己是非嫡子继位,跟朱棣一样都属于小宗入大宗。大宗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的是小宗。
当然,还有一说反驳了上面一说。
当年嘉靖是出于什么原因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了?更多明粉的给出的原因嘉靖是想让他爸睿宗进入太庙,但是此时太庙九个神主已经满了,如果硬要放进去,那么就要把朱棣迁入祧庙,嘉靖不敢这么作,所以提升朱棣为成祖,这样朱棣就可以不用迁了,被迁入祧庙的就成了仁宗。这个说法的流传很广,在原因尚未明确时也有一定的说服性,但要是熟悉明史的人仔细研究下,还是能发现问题的?
所以小编觉得上述这种说法不过是张冠李戴,因为仁宗被迁入祧庙的原因是嘉靖皇帝要把他老婆孝烈皇后升袱太庙。而且嘉靖老爸睿宗进入太庙的时候,太庙中只有八个神主(因为嘉靖九年的时候,嘉靖将明朝远祖德祖迁入祧庙,把朱元璋视为周后稷,神主放在正中,所以此时太庙只有太祖,太宗,仁,宣,英,宪,孝,武共八个神主)根本不存在有人进来,会有人被挤出来。那么,这个说法完全无稽之谈。
好了,下面就来为大家讲明“嘉靖皇帝要尊朱棣为成祖”的原由。
嘉靖皇帝一直试图让自己的老爸称宗袱庙,可是阻力太大,这时有人提出要恢复“明堂”制度,给嘉靖老爸加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制度是什么呢?按照周礼,郊祭以后稷配天,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是因为周文王有大功于周。对比于明朝,明太祖作为始祖自然自比于后稷。而朱棣再造家邦,自然可以比于周文王,享受明堂祭祀。然而,周以后,汉唐宋的一些皇帝都用自己的父亲去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可以以此为借口,让老爸进入明堂。
但是嘉靖老爸作为一个没什么功劳,甚至没当过皇帝的人,去与朱棣争夺明堂祭祀,这实在有违宗法。因此,大臣唐胄就上书,认为应该用朱棣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严惩了反对者。为了达到让老爸称宗袱庙,嘉靖还专门写了《明堂或问》,以问答的形式,提出自己老爸必须要称宗袱庙。但是对于自己老爸抢了朱棣的明堂祭祀,嘉靖自己可能也觉的不妥。所以在《明堂或问》中提出应该如何补偿棣。
他说:“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我太宗当 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尤其朱棣本人,如果知道后人将之升格为“祖”,一定气得从棺椁里爬起来。
综合上述原由,我们就能得出嘉靖之所以尊朱棣为成祖,是因为他老爸抢了朱棣的明堂祭祀,自觉不妥,所以尊朱棣为祖,百世不迁,用这种办法来“补偿”朱棣。所以在嘉靖十七年九月,朱棣“荣升”成祖,而嘉靖老爸也“荣升”睿宗。由于嘉靖改朱棣为明成祖,清朝雍正皇帝也效法明朝,将康熙皇帝庙号称为清圣祖,来显示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
《礼记·祭法》: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 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
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嘉靖继承皇位后,兴王由谁继承?
皇帝不能兼任兴王吧?那兴王就从此没了?
初,杨廷和等议封益王次子崇仁王厚炫为兴王,奉献帝祀。不允。兴国封除。
继承是为了祭祀先祖(或者说承祧)不是为了保存爵位,后来兴献王被追尊为睿宗,直接入了太庙由帝室祭祀,也就不需要继承了。
湖北钟祥为何有明帝陵?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设立的都城是南京,但是,明朝历史有两次地方藩王即皇帝位的情况,一次是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由于朱棣的封地在北京,所以朱棣即位后,逐渐把北京作为正式都城,而南京逐渐沦为陪都。
另一次就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31岁去世时没有儿子,也没有存活在世的亲兄弟,于是在临死前与大臣选定自己的堂弟朱厚熜为下一任皇帝,朱厚熜当时是被封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祐杬是明武宗的朱厚照的堂叔,是明武宗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同母亲弟弟,最终,朱厚熜以藩王身份进京城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就是明世宗。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第一任兴王,他在北京出生,成年后被封到湖北钟祥,也是第三个被封到湖北钟祥的明朝藩王,在他前面还有两位藩王,一个是朱元璋的第23个儿子郢王朱栋,另一个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9个儿子梁王朱瞻垍。
历史回到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一切从头说起。
北京的七月是最热的,初二这天,闷热无比,没有一丝微风空气仿佛凝滞了。太阳烤着大地,树梢上的蝉儿有气无力无气地叫了几声。有片院子出奇的忙碌,一个男人在窗外焦急地等着,走来走去紧张的满头是汗。一个老婆子推开门拜服在地上:“皇爷万福金安,是个皇子”话音一落紧张的氛围顿时被喜悦所掩盖,生下来的小孩就是—朱祐杬。
受兄长宠爱的亲王
明宪宗专宠万贵妃,朱祐杬成了母亲邵妃唯一的牵挂,她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儿子身上。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杬被封为兴王,弘治三年,孝宗拨锦衣卫校尉六百名,厨师十一人给兴王服务。弘治五年兴王大婚,孝宗亲自主持并且赐给他银两万余,远超其他弟弟们。婚后礼部 商议让兴王就藩卫辉府,但朱祐杬上书:“卫辉贫瘠,且地势低洼,河水泛滥不可立府”他请求就藩安陆,安陆有前梁王留下的豪华王府、大量庄园,孝宗欣然允诺。
本是一生碌碌无为的亲王父子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怕其他藩王学他造反,于是将所有藩王的护卫削除,并且不允许出城,不能为官,实际上被圈养起来。
朱厚熜出生于湖北钟祥,被立为兴王世子。
朱祐杬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长子早亡,朱厚熜是次子,出生于正德二年,朱厚熜12岁周岁的时候,正德十四年六月,朱祐杬因病去世,于是朱厚熜继承了父亲的兴王爵位,接管了兴王府,并且为父亲守孝三年,而朱祐杬刚以藩王的礼节安葬在湖北钟祥东北方向的一片松树林中,这就是兴献王墓,是朱厚熜父母亲的合葬陵墓,也就是后来的明显陵,钟祥市唯一的明皇陵。
年仅十二岁的朱厚熜接掌王府。幸赖世子聪敏过人,从小就被教导学习王府的各种礼仪和规范,在长史袁宗皋的协助下,小小年纪竟把藩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切本应在此画下句号。
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明孝宗只有张皇后,他是历史上唯一不纳妾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孝宗与张皇后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武宗生性潇洒,不愿意接受礼教的束缚,走南闯北,就是玩!可惜玩过头了,正德十六年武宗落水后染病,不久去世。皇帝玩了一辈子也没留下子嗣,死前朱厚照将国家托付给母亲以及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武宗遗诏:“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托。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三月十六日,司礼监太监谷大用,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礼部尚书毛澄前往安陆迎立朱厚熜。四月,朱厚熜泪别母亲以及安陆父老乡亲,临行前母亲嘱咐:“吾儿此行,荷负重任,慎无轻言”四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奉天殿登基。
明显陵
当时那里还不叫钟祥,叫安陆府,朱祐杬去世几年后,明武宗朱厚照也因病去世,然后就是新一任兴王朱厚熜被一批北京来的代表团迎到北京当皇帝,朱厚熜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帝,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朱厚照没有亲兄弟,朱厚熜是离朱厚照关系最接近的堂兄弟,两人血缘关系算是最近,两人的父亲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二是朱厚熜年龄小,看上去也不强势,大臣们选皇帝一般喜欢选弱一点的,毕竟作为臣子都不喜欢一个强势的皇帝。
当时朱厚熜才15岁,一个未成年人,朝中大臣以为比较好控制,可以按大臣的意思来行事,但是朝廷的大臣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很快与15岁的年轻皇帝发生了冲突,第一个冲突就是:朱厚熜进北京城从哪个门进?住在哪里?
明朝皇帝世系表
明武宗时期的首辅廷和安排朱厚熜从东华门进,入住文华殿,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门,文华殿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这等于是把朱厚熜当成朱厚照的太子来对待,但是,朱厚熜可是朱厚照的堂弟,怎么能住在太子府呢?所以朱厚熜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而且态度非常强硬,拒绝从东华门进,朝廷大臣和朱厚熜双方互不相让,就僵持在那里。
最后还是皇太后居中调停,让朝廷大臣让了一步,在郊外让朝臣劝进,然后从大明门进入,再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大明门就是皇宫的正门,奉天殿就是皇宫的正殿,是皇帝登基的场所,这个结果等是15岁的朱厚熜取得了胜利,也让朝臣第一次领教了年轻皇帝的厉害,绝不是一个容易受到控制的皇帝,年纪轻轻就如此强硬,但这个时候已经没后悔药,皇帝已经即位了。
朱厚熜即位后不久就改元嘉靖,朱厚熜就是嘉靖帝,然后嘉靖帝与朝臣又暴发了第二次冲突,内容就是:尊谁为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古人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作为延续香火的传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明武宗朱厚照就没有儿子,而朱厚熜继承的是朱厚照的皇帝位,所以朝臣要求朱厚熜尊朱厚照为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虽然实际上他俩是堂兄弟,但在法律上朝臣认为应该是父子,以延续朱厚照的香火,但是嘉靖帝朱厚熜不同意。
嘉靖帝与朝臣就此事争议了三年半时间,最终还是嘉靖帝一意孤身并取得了胜利,想想看,一大群上了年纪的大臣们和一个十七八岁年轻皇帝之间的争议,是怎样一种情景,但是最终嘉靖帝还是赢了,他不管朝臣如何反对,还是尊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不仅只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亲,而且把自己亲生父母亲追封为皇帝和皇太后,只尊明武宗朱厚照为皇伯考,所谓的伯考就是伯父的意思。
明显陵——是朱厚熜的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的陵墓
明显陵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把承天府的治所所在地命名为钟祥,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风水宝地、祥瑞所钟”,钟祥这个名字就从嘉靖朝一直沿用到现在。而朱祐杬的显陵则成为华中六省唯一的明代皇陵,实际上,钟祥除了有显陵之外,还有郢王朱栋墓和梁王朱瞻垍墓,所以湖北省钟祥市有很深厚的明朝文化,也出土了很多明朝时期的文物。
如今的钟祥市只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这个地级市,位于湖北省的正中间位置,在襄阳以南,荆州以北,宜昌以东,武汉以西的位置,而显陵则位于钟祥市东北五公里的纯德山上,显陵占地面积有2746亩,整个陵园外城周长为3600米,是明朝所有单一皇陵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明世宗朱厚熜是史上最独特的皇帝
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 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
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虽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官吏,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而非影视剧情演绎的那样昏庸无能。那么他又是为什么会被宫女谋杀呢?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的爱好——炼丹修道。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嘉靖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
结果,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一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这就是在历史留下浓墨重笔的“壬寅宫变”。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当然也有人说,嘉靖帝死于纵欲。传闻明世宗朱厚熜一夜御十女,50多岁的朱厚熜服食她们经血做的壮阳药后,淫兴大发,又在这些宫女身上来检验药效。有一次,服食了壮阳药后药性大作,浑身燥热难忍,朱厚熜立即拉过在醮坛边为他讼经的一位13岁尚姓女孩“练习”,这女孩生理尚没有发育成熟,搞得她跪在床上鬼叫求饶方止。
不管明世宗到底为何而死,他的功绩如何,成为史上第一个造成宫女起义,谋杀自己可谓是千古第一人。
嘉靖帝想回家看看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嘉靖皇帝却很难去显陵拜祭,因为从北京到湖北,千里迢迢实在太远。于是他打算将显陵搬迁到北京。这是一件大事情,嘉靖皇帝拿出来让大臣们讨论。
时任礼部尚书夏言说:“兴献帝的已埋葬很久了,贸然打开陵墓,怕会泄了陵寝的灵气。也许兴献帝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啊。”
嘉靖皇帝一听,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虽然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可嘉靖皇帝心里还是怀念家乡。公元1539年,离开家乡已经差不多18年的嘉靖皇帝,率领夏言、严嵩等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来到湖北承天府,住进了当年的卿云宫,想到昔日的父母姐妹,都已经离他而去,不禁流泪。在承天,嘉靖不顾礼制在龙飞门接受百官朝贺,举行国祭,他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拜谒显陵。
皇帝回家,与众不同。嘉靖皇帝给家乡父老送了一个大礼包:免去承天府三年田税。也算是做了一件民生实事吧。
嘉靖对故乡百姓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还罕见地用白话文发布了一道圣旨:
说与故里的众百姓每 ,我父母昔在孝宗皇帝时,封国在这里 。我父母积许大的德行 ,生我承受天位 ,今我为父母来到这里 。你每也有昔年的旧老 ,也有与我同后生者 ,今日一相见 ,但只是我全没德行 ,父母都上天去了,这苦情你每也见么。我今事此回京,说与你每几句言语 ,各要为子的尽孝道 ,为父的教训子孙 ,长者抚那幼的,幼的敬那长 的,勤生理 ,作好人 ,依我此言语 。况我也能深文,这等与你每说,以便那不知文理之人,教他便省的,你每可记着
回到家乡的朱厚熜,连皇帝的架子都没有了,与百姓耄老闲谈,整日面带笑脸平易近人,让随行的大臣好一番吃惊。玩到兴头上,忍不住作律诗一首抒发对故乡无限感恩:
陵国南来三月初 ,双亲欲奠孝躬舒。讫事出封凝目处 ,临邦迥绕汉江渡 。流波若叶千叠茂 ,滚浪如花万里疏 。谁道郢湘非盛地 ,放勋玄德天予。
当然,嘉靖皇帝没有意料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回到家乡,也是最后一次。在那以后,他终生再也没有能够踏上家乡的土地。
嘉靖皇帝活到了60岁,在位时间长达45年,年龄和在位时间在明朝历代皇帝中都属于比较长的。但人终有辞世的一天。到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生了一场重病,他感觉到时日不长,萌发了回家乡湖北承天府的念头。
这里面,除了思乡的情节外,还有回家寻找好运的意思。他甚至想,哪怕因为病情严重,在湖北承天府驾崩了,也可以叶落归根。
然而,嘉靖皇帝的想法被内阁首辅徐阶劝阻了。徐阶说:“您现在身体太虚弱,经不得路途中颠簸。”
嘉靖皇帝只好作罢。
过了一段日子,嘉靖皇帝找了一个借口,说:“湖北承天府遭受了洪灾,我要亲自去看一下,说不准因此我的病就好了。”
徐阶依然劝阻说:“当前天下很不太平,您身体又弱,可不能不顾江山社稷啊。”
嘉靖皇帝年轻时任性、倔强,如今老了,再也无法像以往那么任性了,只好从此打消回家乡的念头。
落叶未能归根,一生心系故土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他对儿女后妃是全无感情的,修道半生的耄耋老人,精神上想念的依然还是早已逝去的父母与魂牵梦萦的故乡。死前几日嘉靖还给大臣们念叨,希望能再回家一次,想祭拜一下父母陵寝。内阁首辅徐阶没有赞同:“臣不敢从命,一为圣躬安,二为国家计”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皇帝在遗憾中驾崩,享年60岁,他最终也没能回到那个心心念念的家乡。
对承天府的重视,对父母陵寝的牵挂,都随着朱厚熜的驾崩永远留在他的心中,后世子孙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乡愁情结也与他们丝毫无关了。
公元1567年1月23日,嘉靖皇帝驾崩,享年60岁。直到死去那一刻,嘉靖皇帝都没有实现再回家乡的愿望。
1539年嘉靖皇帝承天之行
嘉靖朱厚熜(1521-1566)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父亲兴献王是弘治皇帝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正德帝是弘治帝的独子,早逝无嗣。内阁首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 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 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府、年仅15岁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继位(1521),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十八年,朱厚熜回到了故乡承天府。这次南巡,是嘉靖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离京,它有着特殊的原因。
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生母章圣皇太后蒋氏去世了。在如何安葬母亲问题上:究竟是把显陵北迁至京师,还是把母亲的梓宫南葬在显陵呢?武定侯郭勋和大学士夏言主张把蒋太后的梓宫南祔,直隶巡按御史陈让却主张 " 奉睿宗皇帝遗衣冠与章圣皇太后合葬于大裕山,又以章圣皇太后遗冠帔奉以合葬于显陵 " 。群臣的建议不无道理,但当他从大裕山视察回来以后,却萌生了把慈宫南祔的念头。在礼部尚书严嵩的建议下,嘉靖诏令锦衣卫指挥赵俊星夜驰赴显陵,启视显陵玄宫,发现地宫渗透有水。这引起了嘉靖的担忧,于是他决定南巡承天,亲自考察显陵地宫的建制,并加以调度和安排,使父母圣体安心。
一、嘉靖南巡行程及停留时间
嘉靖十八年正月,朱厚熜在锦衣卫和官军万余人护卫下开始承天之行。随行人员包括翊国公郭勋、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左都御史王廷相等一干重臣及道士陶仲文。这次南巡路途遥远,行程艰难。三月十一日,嘉靖及其随行人员终于车驾至承天府。朱厚熜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即兴赋七言律诗《麦浪》一首:故国瞻依纯德山,礼制亲裁肃驾还。途边遮马禾苗长,道畔拂舆麦穗斑。迎风激叠苍云合,向日明堆翠雾间。成实愿饱吾民腹,须得灵膏自帝颁。
三月十二日,嘉靖拜谒了隆庆殿,祭告文在宸翰中。十三日,楚王朱显榕朝见嘉靖于行在旧邸。同日,嘉靖拜谒纯德山,诏令 " 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命改营焉 " ,钦定陵号 " 显陵 " ,赋五言诗一首,即《初谒纯德山喜而自得》。十四日,于行在旧邸,诏命悬安显陵祁恩殿、祁恩门牌额及增红门围墙。十五日,于行在旧邸,赐随行文武大臣金。十六日,于行在龙飞殿祭告上帝献皇帝,祭告社稷山川,并赐宴、赐书于楚王。十七日,车驾显陵,祭告皇考睿宗献皇帝,作《再谒显陵之歌》: " 茂茂兮,纯德山葱葱兮;王气接云霄小兆,允兹吉且豊屡视襎察慎秋毫。恭惟皇遂既孔安,伊何必复嘈嘈袛有思,亲独苦心几番血泪洒黄袍。" 十八日,赐翊国公郭勋等膳食,并再拜谒显陵。十九日,钦定显陵新玄宫式样,增建厢房,显陵重明门至弘载门一路俱易黄瓦。以陵寝启工,遣官祭告纯德山之神。命工部侍郎顾璘和内官监太监袁亨督理显陵事务、修建承天世子府及玄妙观,并更赐玄妙观匾额为 " 元佑宫 " 。二十日,嘉靖于行在龙飞殿接受群臣朝贺,并且颁诏于天下。始,礼臣请朝贺,辅臣夏言乞缓,帝不悦。严嵩不顾夏言的反对,坚请群臣上表奏贺,嘉靖同意了严嵩的建议。随后颁赦天下,免承天赋三年,湖广明年田赋五之二,畿内、河南三之一。同日,嘉靖还召见了承天府的父老乡亲,共叙乡情,并且赐予了酒食。他宣谕承天府的百姓: " 与故里众百姓每,我的父母,昔在孝宗皇帝时,封国在这里,积许大的德行,生我承受天位。我今为父母来到这里,你每也有旧老的,也有与我同后生的,但只是我全没德行,父母都天上去了,这苦情你每也见么?我今事完回京,说与你每众百姓,各要为子的尽孝道,为父的教训子孙,长者扶那幼的,幼的敬那长的,勤生理,做好人,你每依我此言语,非我不能深文,以便那不知文理之人教他便省的,你每可记着。" 这番大白话宣谕表达了朱厚熜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他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读来使人情真意切。二十一日,显陵兴工,赐从臣金,诏令显陵玄宫三月完工;同时赐给家乡宗族、父老乡亲等一百四十四人每人米四升,肉三斤,酒一瓶以示对家乡父老的感谢。二十二日,在隆庆殿祭告睿宗献皇帝和慈孝献皇后神位。二十三日,审议礼部祠祭司及兵部上奏事。二十四日,嘉靖离开承天北返回京,并赋《思恩》。
二、嘉靖南巡的影响
嘉靖的此次南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天时间,但却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扩建显陵,使"显陵规制如天子规制"。
嘉靖在南巡的第四天即三月十四日就诏令续建显陵祁恩殿、祁恩门牌额及增加红门围墙。十九日,诏定了显陵新玄宫样式。 " 命重明门至弘载门中一路,俱易黄瓦,左右厢房圆房,黄沿边绿心,日升月恒门南山,添接朝北转角廊坊各五间。" 三月二十日,献皇帝的宝壤动工,二十一日,诏令显陵玄宫三月完工。嘉靖的这次南巡扩建了显陵的规制。嘉靖十八年七月庚辰,显陵二玄宫成;十月,建二圣宫、宝城、旧邸宫殿、玄祐宫、恩诏圣谕碑亭、显亲达孝城垣门楼工程。嘉靖十八年及其日后对显陵的修建使得显陵的规制从藩王陵寝变成了天子规制。同治年间的《钟祥县志》对显陵的规制做了详细的描述:显陵城墙一千零四十七丈,陵前有陵恩殿和世宗亲自制定的圣德碑、祭告纯德山碑和纪端碑。显陵陵园由 30多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依山间台地,在长达 1300多米的神道上渐次排列有纯德山碑、敕谕碑、外明塘、下马碑、新红门、旧红门、御碑楼、望柱、石像生、棂星门、九曲御河、内明塘、陵恩门、陵恩殿、陵寝门、双柱门、明楼、前后宝城、宝顶等,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建筑与自然相互映衬。显陵最大的特色是一陵二冢的建筑格局是其他陵园所没有的。显陵有前后宝城 " 后宝城一座,周回一百有五丈,崇一丈有八尺,基厚一丈有一尺,巅厚九尺有九寸,四面向外,出水龙头十有六,俱白玉石为之,即二圣玄宫所在也" 。后宝城和前宝城以瑶台相连, " 一座周回一百有二十丈,崇厚如前即先帝玄宫旧所在也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坟冢代表了墓主人的两重身份藩王和皇帝。前一个宝城是兴献王死时作为藩王入葬的,后一个是嘉靖为其父母合葬时新修的,当时通过地道将其父的灵柩移到后一个宝城与其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既不破坏原墓,又体现皇陵制式的目的。
2、严嵩和夏言日后的斗争
夏言,正德十二年进士。性警敏,善属文。世宗嗣位以后,他就向世宗上疏条陈九事以上以"绝壅蔽矫诈之蔽",因而颇得世宗赏识,不久就调任吏部。当时世宗认为合祀天地不符合礼制,遂想分别建立二郊,而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断,夏言就上疏请嘉靖分祀天地,从而正合其意,嘉靖赐给他四品服俸。夏言以后遂不断地揣摩嘉靖的心思 "窥帝旨 ",又 " 赞帝更定文庙祀典及大袛礼,帝益喜 " 。当时的夏言可谓风光无限,既因为敏锐而百般迎合嘉靖,又优待下属,深得群臣的赞赏和羡慕。夏言的得势无疑引起了严嵩的嫉妒。严嵩和夏言是同乡,嵩 " 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权罔利 " 。可是在嘉靖承天之行之后,夏言的地位却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
三月十六日,即嘉靖拜谒完显陵后,严嵩请求群臣上表祝贺,而夏言却表示要 "乞俟还京 " 。嘉靖听后心里感到不快。严嵩察言观色,对嘉靖的意思心知肚明,仍然请求表贺,嘉靖也说到 " 礼乐自天子出可也。" 于是下令让群臣上表奏贺,随从的大臣以及当地的官员们纷纷前来祝贺,对嘉靖的孝心赞不绝口,嘉靖也感到特别高兴和满足。可是在嘉靖的心里对夏言已经感到不满了。回到京城后,夏言遭到了嘉靖一次又一次的责备和呵斥,而严嵩却一步步得到了嘉靖的赏识。夏言后来更为嘉靖拒于千里之外,三逐三召还。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坐曾铣事下狱,十月被杀弃市。
在嘉靖南巡途中,纵观夏言的活动轨迹,他与严嵩在是否上奏表贺上的争执,实际上就为两人日后的斗争埋下了伏笔。夏言和严嵩本是同乡,两人阿谀奉承,迎合帝意,这本是他们的共同点。最后权力、利益斗争的结果,因为夏言 " 志骄气溢,卒为嵩遂挤"。
3、嘉靖南巡后更不视朝
嘉靖崇信道教,其崇道行为对嘉靖朝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嘉靖崇道不仅是为人所诱,也源于其父兴献王崇信道教和承天地区的崇道之风。
南巡时,嘉靖信任的道士邵元节因病无法随行,邵元节便推荐道士陶仲文跟随。在嘉靖一行途经河南卫辉府时,忽有旋风绕驾不散,嘉靖问陶仲文: "兆主吉主凶?"陶仲文答: " 兆主凶,有火灾之虞。" 当晚,行宫果然失火,嘉靖险些丧命。脱险后的嘉靖认为陶仲文预测十分灵验,立即对陶仲文进行了封赏: " 以方士陶典真为神霄保国宣教高士 。" 自此,陶仲文深得嘉靖信赖并累加官进爵。在陶仲文的引导下,嘉靖也更加崇信道教。而郭勋、段朝用之辈也向嘉靖进献炼丹、炼金之术,使得嘉靖更加钟爱 " 静摄 " 。再后,嘉靖苦于生子多夭,陶仲文更是提出"二龙不相见"之说, 不仅朝臣难得见到皇帝,就连皇子也是如此。
" 帝自十八年葬章圣太后后,即不视朝;自二十年宫婢之变,即移居西苑万寿宫,不入大内。" 其中,固然有陶仲文等人引诱嘉靖斋醮而不视朝,但也有其他原因:一是明显陵是否北迁、蒋太后梓宫是否南祔,嘉靖一直犹豫不定,这些事情使得他无法专心斋醮和静摄,不得不同群臣商议,甚至带领群臣前往明显陵亲自拜谒和查看;二是因为嘉靖生父、生母的去世,加之嘉靖体质较弱,南巡时又遭遇卫辉火灾,其便希望通过斋醮等行为来祈求健康、获得长生。
" 明自嘉靖帝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 。" 嘉靖长期不上朝,于西苑理政,朝纲废弛,这也为后世神宗树立了坏的榜样。
三、结语
嘉靖承天之行是他承继大统以来的第一次离京,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钟祥。这次南巡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天,但在这十三天里,他的活动对嘉靖中后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巡期间,他拜谒显陵,祭祀睿宗献皇帝,重返纯德山,下令扩建显陵,召见父老乡亲并且蠲赋的决定,这一系列的活动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大礼议"。对显陵和旧邸的扩建使得显陵的规制如天子的规制,在实际上确定了兴献帝正统的地位。南巡途中,夏言和严嵩在群臣上表奏贺问题上的细微分歧导致了两人以后多年的斗争,这实则是明廷政局的变动在阁臣之间的反映。这次斗争的结果是夏言失利,严嵩获胜。从此严嵩掌权达几十年之久,明朝的政治格局呈现了另一番景象。
嘉靖皇帝晚年做了一件违背礼制的事
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谋逆,刺杀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全依赖方皇后才没有受害。为了表示感激,把皇后的父亲方泰和叔父方锐都进封为侯,起初,曹妃颇有姿色,皇帝很宠爱她,册封为端妃,日夜宠信。杨金英等因此利用机会,用绳准备勒死皇帝。结果把绳子打成死结,刺杀皇帝未遂。一同谋逆的张金莲害怕了,就去报告方皇后,方皇后急忙赶到,把绳子解开,皇帝才得救。
皇后命令太监张佐逮捕叛乱的宫人,说杨金英等人是按照王宁嫔指示进行刺杀,说,曹端妃虽然没有参与,但是肯定也知情,当时皇帝因为受到惊吓,不能说话,所以皇后就以皇帝的名义,把曹端妃,王宁嫔,以及杨金英等一同凌迟处死。并且诛杀这些人的亲族。实际上曹端妃并不知情,皇后不过借这次机会除掉这个女人。皇帝深知曹端妃冤枉,但是也很无奈。
嘉靖二十六年孝烈方皇后病死,而不是野史中的被火烧死。嘉靖皇帝亲自制定追谥的礼节,并且等待礼仪完毕,还颁诏天下。等到出了丧期,礼部的大臣按照制度应该把孝烈皇后的神主安放在奉先殿的东侧室,皇帝说,东侧室,不是正殿,孝烈皇后应该祔太庙。
于是大学士严嵩等请求把孝烈皇帝神主设位于太庙东,皇帝母亲睿皇后的神位旁边,明宪宗邵皇太后明世宗亲祖母右侧,以从祔于祖姑之义。皇帝说祔礼是很正式隆重的事情,不可以随随便便,皇后不是皇帝,是陪从皇帝的,要有一定次序,哪里有随便祔礼在其他皇后旁边的道理,应该按照朕的次序祔礼,不能随便乱来。严嵩说,祔礼的顺序,不是臣下随随便便说的,所以还是按照先朝惯例比较妥当。还是祔礼在明世宗母亲睿皇后旁边。
嘉靖二十九年嘉靖皇帝默默无语。后来大臣上疏说,孝烈皇后位居中宫,按照礼仪制度可以祔礼太庙,但是涉及到皇帝的数位皇后次序,这样我们臣子的意见,还是应该遵照先祖惯例,不应该破坏这样的规定。皇帝震怒。这时徐阶、杨思忠惶恐进言,周代建立天子九庙,三昭三穆,本朝的祖庙,是一个宫堂,但是不同宫室,跟周礼不同,今天太庙九个位置都满了,如果按照当今皇帝的辈分,明仁宗皇帝应该当祧,因为明仁宗是陛下的五世祖,如果在太庙增加两个位置,那么仁宗神位可不必祧,孝烈皇后的神位也能安放。
明世宗虽然不愿意遵守礼制,但是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正常的感情,人的感情怎么能总被那些冰冷的规定束缚?爱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如今,经历过生死危难的他对孝烈皇后的款款深情,即便阴阳相隔也无法阻挡。他在自己的晚年,多次强调要求,把孝烈皇后跟自己百年以后的神位并列在一起。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孝烈皇后能够真正伴随他,也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最终他的这个心愿也没有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