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老干妈的奇葩吃法你服吗?
让我们先从老干妈的故事讲起吧。
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陶碧华曾说,“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让很多网友听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前往往是国外的奢侈品在中国卖得俏,而今老干妈登上了知名的美国闪购网站Gilt,身价不菲(当然有没人买就不知道了),在微博上被戏称为“从平民一秒钟变格格”。
有趣的是,老干妈的英文名竟然被翻译成了“Godmother”,也就是“教母”的意思。老干妈与一众西式餐点食材、酱料,平起平坐。两瓶7盎司容量的“老干妈”辣椒酱 ,价格直奔11.95美元,还需要加上不菲的运费。
事实上在华人超市,老干妈很廉价……
网站上以优美的词汇对之加以形容,并被誉为全最顶级的热酱。
在社交网站Twitter,也存在着一大批“老干妈”辣酱的忠实粉丝,不断贴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搭配。
David Gagnon: 凯撒+鸡块+老干妈辣酱=超级美味!
Michael Boyce:“老干妈”搭配饺子、肉、蔬菜、豆腐……百搭!
Jen Haskell:假如你只让我用一种酱料做饭,我会选“老干妈”。
Nick Lightbody:世上最具业界良心的辣椒酱广告是啥?——“老干妈”辣酱很美味。
Simon Stahli:在韩国的一档美食节目中,“老干妈”获评“最佳剩菜伴侣”!
可见外国小伙伴对老干妈的热爱简直达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甚至发明了许多奇葩的吃法。可谓是无辣不欢。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网友可能就会疑惑:既然外国人那么爱吃老干妈,平时的饮食又离不开煎炸烤,但是他们似乎不会上火也一点都不担心?
西医对“上火”这个词嗤之以鼻?
“上火”一直是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话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上火这个词就跟我们形影相随。
早上上班,看见同事嘴角长泡,正呲牙咧嘴十分痛苦,一问,很可能回答会是“昨天没睡好,上火了”。
吃了小龙虾,第二天口腔溃疡,别人一问,回答也十有八九是“哎,吃虾,上火了。”
有天吃了很多辣椒,或者工作加班太多没有休息好,转天口唇起泡,红了,这也是“上火”了。
上火一直是个很笼统很模糊的说法。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嘴里长泡、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便秘……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你“上火”了。
上火好像一个箩筐,凡是这些症状都可以往里装。这好像是中国特色的科学,把表象当成病症整治。而且中国人动不动就上火,“怕上火,喝王老吉”已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但是在外国没有“上火”这一概念,西医甚至会认为“上火”这个词完全没有专业的医学素养。以前小编提到过“上火”一词,不少科普人士对我表示了鄙视:“上火是一个有责任首先纠正的错误观念”,“上火都冒出来了,不嫌丢人呐”……
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我们的医学术语里并没有“上火”这个词,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在西医里都有相应的病理解释和科学的处理方法。西医认为中医把一些列症状统称为“上火”是极其粗糙的简单概括,没有可操作性。
中医认为人体就一个八卦,一边代表阴,一边代表阳,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如果你出现口干舌痛、眼红目赤、牙疼以及咽喉干痛的时候,你就上火啦!这时候就应该清火了。
原来对于西方人来说没有上火一说,其实不是外国人不上火,而是外国没有中医的理论,他们将上火引起口腔溃疡、长痘等,都属于炎症,中医将上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西医分为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
上火是个模糊的概念,别人有精准的概念。
中西方文明的主要差别在于肠子?
也许有人会愤愤不平地说,西方人整天大鱼大肉,不喝稀饭,不吃面条,他们怎么不会便秘上火呢?
“我们的肠道本来就不适应吃那么多肉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德华曾说,中国人的肠道其实很堵!
小编在天涯论坛曾经看到一篇有趣的帖子,名字叫《中西方文明的主要差别在于肠子》,说的是,“如果我们东方人以肉食为主,首先是充分吸收了肉食的营养,造成营养过剩。而且由于肠子长,无法及时将腐烂的杂质排除体外,势必破坏了体内平衡。不良反应多为嘴发苦,身体燥热,厚舌苔,严重便秘等。也就是中医讲究的上火。”
这时,可能又会有网友吐槽:同样是人,肠子的长短还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食草动物,如羊、兔,肠子是其身长的二十倍左右。
食肉动物,如虎、狼,肠子是其身长的三至四倍左右。
草的营养价值低,肠子长了利于营养吸收,食草动物才能很好的生存下来。
肉的热量和营养价值大,不需要很长的肠子来吸收,肠子短了利于排泄,否则毒素长时间积存体内,不利于健康。
人类肠子的长短也有差异。欧美人的肠子是身高的三倍,亚洲人、包括中国人的肠子是身高的五倍。
怪不得有个说法,叫中国人是“花花肠子”,爱绕弯,美国人是“直肠子”,有啥说啥。
所以西方人的肠道长度比我们短很多,能够快速排泄,循环很快,肉类能够极快消化排出,不容易上火。而且经常生吃蔬菜,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他们一点事都没有。
有一种东西方的差别叫做体质和习惯,就跟外国人生完孩子不坐月子一样。
多刷牙真的能去火?
小编日常逛知乎时,看到有个知友分享他的故事。
“本人出国前,到秋冬季节一半时间都在上火。刚到英国时,牙疼去看过牙医,建议我好好注意口腔卫生,用电动牙刷和漱口水。现在吃更多肉更多油炸食物也没上过火,基本每顿饭后都会刷牙或者用漱口水漱口。英国儿童长出牙后就建议注册牙医,父母帮助刷牙。”
可见外国人十分注重口腔卫生,我们所谓的上火,表现症状常常都是口腔生疮,牙龈肿痛,喉咙不舒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不注重口腔卫生造成的。
吃了高蛋白的食物,留在牙齿缝隙里面的食物残渣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足够养分。如果碰巧你还吃了火锅砂锅,口腔黏膜被轻微灼烧更容易感染。
建议吃完大餐后好好刷个牙,或者至少用漱口水好好漱口,这些都比吃降火的东西强多了。
牙齿健康了,食物能得到充分咀嚼,能帮助肠道有效消化从而减少肠道工作压力而不至于积累毒素,从而获得不积肠胃火的效果。
所以良好的清洁习惯是避免上火的重要因素。而且外国人因为体味重,经常一天洗两次澡。如果国人也像很多欧美人那样早晚各洗一次澡,可能上火也会少些吧。
同样地,上火应该是跟饮食和水土有关系的。外国人爱吃肉类,可是他们却很爱吃沙拉,蔬菜水果,而且经常补充各种维生素。外国人爱喝冷饮,也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降火的目的。就像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比较阴寒潮湿,所以饮食需要辣椒来驱寒祛湿。
“上火”,外国人觉得这是隐私?
其实,貌似看起来外国人一点都不担心“上火”,但是一旦他们饮食不规律或是作息紊乱,还是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譬如,在大型外企,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几个平时只爱狂吃肉的外国同事开始大量地往嘴里塞蔬菜,午餐只吃几个水果,大量地嚼口香糖,或是皱着眉头从厕所里跑进跑出,不喝咖啡开始喝茶时,那肯定是他们上火了。
为什么他们不觉得自己上火呢?因为在外国这叫隐私!
因为你问他们:How are you doing 的标准答案是:I'm fine / I'm doing well / It's not your business。亲密朋友间的回答也是:I got some problems at work / GF / BF / family / games。
因为他们不会把牙疼,便秘,尿黄,口腔溃疡,口气重,排毒黑长硬等个人信息当成日常招呼跟你打。因为这些事只告诉:家庭医师 / google / 药房医师。
所以咯,外国人“看起来”就不会上火。
Tips 还是要照做的
总而言之,建议怕“上火”的你:
1.多吃含水分高的水果。不过水果里也有上火的,比如菠萝、荔枝、香蕉,这些就可以不用考虑了。
2.多吃粗粮。因为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预防由肠胃燥热引起的便秘。
3.杜绝上火的源头,少吃辛辣、燥热、油炸的食品。不吃是做不到的,但少吃还是可以控制的。
4.作息时间要正常,尽量将生物钟调到12点之前睡,让肝脏有休息的时间,上火的现象也会改善。
5.多喝水,多饮茶多喝汤。吃辣容易引起咽干唇裂等症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
6.饭后漱口,每天刷牙、用牙线。
7.还有就是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春天上火,和心理状态也是有关系的。
最近,小编一度沉迷于日剧《Unnatural》不可自拔,那就套用里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吧:“有功夫上火的话,还不如吃点好吃的去睡觉呢。走吧,去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