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梵蒂冈是世界最小的国家,没有之一,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
在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中,梵蒂冈排列倒数第一,还比没有我们一个村庄大,截止2020年1月15日人口也只有842人,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人只有不到一百人。居住的人们主要从事主教、神父、修女,而且基本上是意大利人。除了常住人口,那里还有大约3000名普通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由于梵蒂冈国家面积太小,很多国家应有的机构不得不安排在国土外的罗马城内,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意大利驻 当地的大使馆是设在意大利自己国家境内。
梵蒂冈GDP总量不足1亿美元的小国,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拥有巨大影响力。过去的梵蒂冈(当时被称为“ 教皇国 ”)在权力最鼎盛时,控制着整个西欧的话语权;而现在也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对几十亿人口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以至于现代的许多国家无不对其礼敬三分。 那么,梵蒂冈是如何诞生的?为何没被其他国家吞并呢?
意大利地图上的梵蒂冈
因为这个国家是被意大利完全包围着的,那为什么意大利不将其归入自己的版图呢?梵蒂冈在意大利境内,所以两国的渊源也是够久远的。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时候,罗马城主趁火打劫,兼并收复了意大利,建立政权之后,就把罗马城转交给了罗马主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皇”,在此之后,因为帮助法兰克国王丕平夺得了王位,受到国王的封赏,领土不断的扩大,这在历史上称之为“丕平赠土”。
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之后,教皇开始越发想要扩大自己的领土,获得更多的权势,建立起自己的教皇国。但不久之后,意大利开始统一,并且奉行科学理论,这对教皇的神权天授相悖,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萌生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前身。人们开始不信神,信科学了,那么动摇了他的根基。最后在枪炮之下,教皇退居到了梵蒂冈宫中,教皇国就此消失。直到一九二九年,意大利与教皇签订《拉特兰协议》,梵蒂冈成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但是国家元首依然是教皇,从红衣主教中挑选出来,选定后终身任职,也不会罢免。
罗马地图上的“梵蒂冈”
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Vatican City),最典型的袖珍国家,又称为教廷(The Holy See),属于欧洲,是一个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内陆城邦国,而且是一个国中之国,全境都坐落在意大利的国土中。更是城中国,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角落。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
其前身为教宗国,自从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梵蒂冈卫星图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译为“先知之城”,这样一座拥有浓厚宗教意味的小城配上这样的名字,让它在众多信徒中更为神圣。国家虽小,但却是天主教徒们的宗教信仰,尽管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但是人数也众多,大约每六个人就有一个天主教信徒。在这样有着深厚人数基础的教众下,意大利就没有了吞并的念头,睦邻友好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
梵蒂冈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彼得广场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点,随着教堂钟声响起,教宗在圣彼得大殿楼顶正中窗口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梵蒂冈的瑞士侍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5个多世纪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效忠教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每年都会有无数天主教徒来到这圣城,瞻仰这座天主之城。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
梵蒂冈的运输系统是一个小型系统,没有大型机场和高速公路,只有一个直升机场(为首脑官员参观梵蒂冈情况),罗马向梵蒂冈提供第二个机场服务。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城内的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圣彼得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梵蒂冈也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专门提供给人民阅读!
梵蒂冈博物馆,里面汇集了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艺术到近代文艺复兴等的艺术珍品,积累了基督教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底蕴。而梵蒂冈美术馆原是罗马教皇居住宫殿,里面珍藏了历代教皇的珍品,就连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都可以轻易看到。
梵蒂冈是如此的寸土寸金,这注定你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凡。在梵蒂冈斑驳的城墙上,微微抬头,便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志:“前方:梵蒂冈博物馆”。这如号角一般的路标,吹响了人们快步向前的旋律,令人们的心早一步飞向蜚声海外的梵蒂冈博物馆。它由12个陈列馆与5个艺术长廊组成,汇集了埃及、希腊、罗马古代文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是一座藏有无价瑰宝的博物馆。也是梵蒂冈奇迹的集中呈现。
博物馆的螺旋楼梯,装饰着历任教皇们的徽章,楼梯充分利用了错觉艺术,像极了DNA的结构,如同彰显科学与宗教的握手言和。在走走停停中,迎面而来的西斯廷教堂将整个梵蒂冈博物馆参观之旅引向高潮。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创世纪》和壁画《最后的审判》,富丽堂皇、巧夺天工,被誉为“绘画史上的神曲”。
它们的作者米开朗琪罗,在耗费四年完成此巨作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画家;甚至在完成了这惊世之作之后,仍写诗自嘲“我可不是个画匠”——可历史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在米开朗琪罗作画的四年零五个月中,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上去帮助他。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其绘画工程之浩大和艰巨性甚难想象。而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不妨去到幽静的梵蒂冈花园寻求一份安宁,这里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所在。
全球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这座大教堂位于广场西侧,早在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为纪念在罗马西北角殉难的耶稣门徒圣彼得,就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大教堂,为巴西利卡式建筑,称为老圣彼得大教堂。整体拉丁十字架式结构,属于巴洛克建筑风格,可容纳六万教徒。
由于教堂设计融合了对称美学、透视美学、比例学等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外观予人的视觉和谐而庄重,其廊檐上方有以耶稣为中心的11尊雕像,两侧各有一座显示格林威治时间与罗马时间的时钟,教堂正中有一个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距地面高达137.8米、周长71米的圆形穹顶,不仅是梵蒂冈城的制高点、也是全罗马城的最高点,游客可登顶眺望罗马景色。
梵蒂冈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小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美国、中国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梵蒂冈在全世界设有60余所大学、对全世界天主教会2000多个高级宗教职位有确认任命权,下辖天主教信徒8亿多人。
梵蒂冈境内仅有800余人常住居民,且大多数为神职人员,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0.44平方千米有多大呢?合算成亩就是660亩地,这个面积在我国可能就是一个村的面积。下面我们通过几组数据来对比一下看看梵蒂冈到底有多小。
1.梵蒂冈城国 VS 中国
中国是世界领土第三or第四大国家,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而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领土国家,面积为0.44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领土面积是梵蒂冈的2181万倍,这组数据是有点夸张,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两个主权国家的对比,因此这组数据对比是公平的。
2.梵蒂冈 VS 北京市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面积为16410平方千米,是梵蒂冈的3万七千多倍。
3.梵蒂冈 VS 北京故宫
梵蒂冈占地面积0.44平方公里(44万平方米),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梵蒂冈的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面积的三分之二大。梵蒂冈 VS 故宫 = 44万平米 VS 72万平米 = 44:72
4.梵蒂冈 VS 北京天安门
梵蒂冈占地面积0.44平方公里(44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0.44平方公里,跟天安门广场一样大。天安门广场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这样看来似乎又不是很小哦。
5.梵蒂冈 VS 北京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的面积约为0.27万平方千米,梵蒂冈为0.044万平方千米,一个梵蒂冈的面积约等于1.6个天坛公园,梵蒂冈的面积大不大?:)
在很多人的眼中,像梵蒂冈这样的袖珍国家,也就是在欧洲能够生存,在其他大洲,这样国家早就被灭国多回了,甚至是根本都不可能出现,而欧洲除了梵蒂冈,还有圣马力诺、安道尔(微信大国)、列支敦士登等这样的袖珍国家。
梵蒂冈城鸟瞰:鸟瞰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最小国家,面积仅仅0.44平方公里,还没紫禁城大。而其不到800的人口中真正拥有梵蒂冈籍的也只有一半数量。梵蒂冈无论经济、政治、军事等都可以说能忽略不计,就算联合国等计算各国每年GDP的时候都不带梵蒂冈玩儿的。
梵蒂冈城宪兵队罗马教廷帕拉廷卫队教皇瑞士警卫标识
目前梵蒂冈的防务工作主要由瑞士近卫队以及梵蒂冈宪兵承担:瑞士近卫队人数约为110人,负责保护教宗、显要人物及所有属于教宗的建筑;梵蒂冈宪兵人数约为130人,负责梵蒂冈城的社会秩序、边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调查及一般警务工作。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国家元首是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所以这个国家的诞生其实是和宗教密切相关的,而梵蒂冈如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也来自于宗教。
天然缺乏战略纵深的梵蒂冈当然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军事大国。据说当年斯大林就曾带着嘲讽的口吻问道:“梵蒂冈教皇有几个师啊?”事实上梵蒂冈在联合国承认的195个独立主权国家中是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然而这个弹丸小国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和美、中、俄等大国一样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这么说也许有人不会认同,甚至可能有人连梵蒂冈在哪儿都不知道。这其实主要是因为梵蒂冈至今未和我国建交,所以我国公民一般对梵蒂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受不深。
但梵蒂冈却持续了数百年的独立地位,不仅在意大利眼皮子底下逍遥自在,连美国等也对梵蒂冈忌惮三分——梵蒂冈的国际地位不可小觑。
各个版本的梵蒂冈地图
虽然从国家实力来看,梵蒂冈的确不值一哂,然而这块广场大小的国家,却是整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是圣座教皇的所在地。
梵蒂冈的国际影响力不在于国家实力,而在于宗教影响力,梵蒂冈是一个教皇国,教皇所在地,也是世界天主教中心。看过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基督教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进行的最宗教改革,才有了新教。但天主教在西欧依然有统治地位,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几乎都在天主教的阴影笼罩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宗派之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信徒超过14亿,相当于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在西方,宗教信仰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就算宣誓的时候也是需要将手放在《圣经》之上。中世纪时代,教廷更加是凌驾于世俗王权。所以,广泛信仰上帝天主的西方世界并不敢得罪教皇,进犯梵蒂冈,而天主教分布区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
本身梵蒂冈教皇是原来的罗马教皇,在中世纪的时候,罗马周边形成一个教皇国,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1377年,罗马城边上的梵蒂冈宫殿成为教皇的住所,也就是说现在的梵蒂冈城国就是原罗马教皇的别墅。而在1870年,意大利取得统一,占领了罗马城,教皇国被灭,教皇的世俗权利也被剥夺,只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所以罗马教皇只能退居梵蒂冈,成为梵蒂冈教皇,教皇的别墅梵蒂冈也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国家。
然而梵蒂冈的国际影响力依然那不可小觑,在世界各地信奉天主教的信徒近13亿人,就是中国中还有900万天主教信徒,梵蒂冈教宗(教皇)的世界影响力还是无与伦比的,很多西方国家领导人对其非常尊重。2015年,梵蒂冈教皇方济各到访美国,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迎接,包括一大批美国联邦政府政要都出席迎接。
虽然梵蒂冈几乎所有生活资料都需要外界提供,但梵蒂冈的文化、经济等实力也相当惊人。梵蒂冈区区之地集中了无数历史文化珍宝,更加在海外拥有数量相当惊人的资产。“有钱能使鬼推磨”用来形容梵蒂冈也并不为过。
再小,梵蒂冈也是个正式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非凡,甚至很多国家的影响力地位都难以与梵蒂冈相提并论。
圣彼得广场(Saint Peter's Square),亦译圣伯多禄广场,位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前,长340米,宽240米,由贝尔尼尼设计,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整个广场有两重的巴洛克式柱廊围绕。
梵蒂冈历史
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在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早期阶段受到了罗马帝国的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才在米兰敕令中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国教。这时尚不存在”罗马教皇“的称谓,当时的罗马主教与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4个地区的主教在职权上是平等的,这五大主教区都受到罗马皇帝的管制在,这一时期教权尚不足以同皇权分庭抗礼。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开始与涌入原西罗马帝国领地的日耳曼统治者合作并趁机掠夺土地。
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从日耳曼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全境,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将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授予罗马主教,也就是从这时起”罗马主教“的称谓开始逐渐被”罗马教皇“所替代,象征着教皇权威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犹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已大权旁落,实际统治国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宫相查理·马特。
就在公元732年查理·马特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查理·马特因此以铁锤查理之名被奉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尽管如此查理·马特却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公元741年10月22日查理·马特去世,他的权力转移到他的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手中。两兄弟共同拥立了墨洛温家族的一位后裔为王——当然这不过是表面文章,与此同时他们清除了所有忠于墨洛温王朝的贵族。兄弟俩的合作可不是出于手足情深,完全就是利益的联盟,当外部的隐患被清除干净后兄弟俩之间很快就爆发了权力之争。
在公元746年的决斗中弟弟丕平大获全胜,哥哥卡洛曼被迫遁入修道院。至此法兰克王国的实权完全操之于丕平之手,只是此时他头上依然还有着一位有名无实的国王,这在他看来是多么的不协调啊。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题——自古以来权臣篡位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君权来自于上帝的背书,篡夺君位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在欧洲当时严格的封建制度下各地贵族均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果丕平强行篡位又如何能服众呢?为此丕平希望争取罗马教会对自己的支持。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会支持自己的篡位行为呢?丕平开始为此冥思苦想。正当丕平冥思苦想之际上帝居然主动将一个绝佳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尽管当时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那是因为在基督教王国面前教权对其境内的贵族和百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然而面对当时还是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寻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时的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教皇的使节就前来寻求法兰克的支持。
教会势力的主动上门拜访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顺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良机,于是他通过地区主教向罗马教皇扎卡利亚斯捎去了口信:“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自然对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于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于是教皇答复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丕平的篡位行为开绿灯。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装客气了。公元751年丕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大会上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
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温王朝统治法兰克。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和教会势力之间结成了共同统治欧洲的政治宗教联盟,然而这种联盟对身为异教徒的伦巴第人而言是毫无约束力的:两年后伦巴第人兵围教皇所在的罗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这是罗马教皇首次离开罗马城去拜会一名世俗君主,丕平亲自为教皇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国王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
史蒂芬二世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同时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丕平承诺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却并不打算遵守诺言。756年丕平连续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丕平兑现了自己对教皇作出的承诺:将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后来教皇国的领地一度扩张到1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亚平宁半岛1/3左右的面积。
15世纪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此同时各国的王权得到极大的提升,民族国家逐渐取代了封建采邑国家,教皇已无法再干预各国的世俗政治生活了。1870年致力于完成统一的意大利派军队进入罗马城,罗马教廷从此失去世俗权力,此后一直蛰居梵蒂冈。1929年2月11日时任意大利元首的墨索里尼为争取天主教世界的支持而与教皇签署了《拉特兰条约》:正式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梵蒂冈的国际法地位由此确认,同时梵蒂冈已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梵蒂冈尽管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然而作为被意大利国土所包围的国中之国仍不可避免卷入到二战中。
当时的梵蒂冈教皇庇护十二世为避免战火波及到梵蒂冈致力于在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建立平衡:他动用梵蒂冈在宗教文化上的影响力以及梵蒂冈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交易换取了美国不轰炸罗马的承诺。同时他也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保持着某种默契,所以他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从不发表任何观点。他在回忆梵蒂冈与第三帝国关系的历史书上写道:梵蒂冈偏爱德国,这即使在纳粹上台后也丝毫没改变。当时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在教皇无缪误的信条下保持了沉默不语,但全世界犹太人及二战受害国家人民则对此进行严厉谴责。战后教廷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修正自己的历史观点。
从梵蒂冈在二战中得以避免遭受池鱼之殃这点就可以看出梵蒂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宗教的力量:教皇不仅是梵蒂冈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教主,身兼宗教领袖、国家领袖的双重角色。由于天主教在全球有十多亿信徒,这就使梵蒂冈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同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重要的影响力。即使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还有人敢怼,然而却几乎不会有任何人会找梵蒂冈的麻烦。像梵蒂冈这样的小国占了也没什么战略意义,反而会使自己承受不必要的外交压力,可谓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2009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与教皇本尼迪克十六世在梵蒂冈会面。
即使是强大如美国也不会去找梵蒂冈的麻烦。在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的人是基督徒,所以在美国没哪个政党和总统敢去招惹梵蒂冈,除非他们不在乎自己的选票。即使是美国总统见到教皇也都是毕恭毕敬。不仅美国如此,事实上基督教国家几乎无不如此。基督教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除了中国、日本、印度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外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几乎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国家。时至今日很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在宣誓时也是需要将手放在《圣经》之上的,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有着何等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说,国家都不从事生产,那么生活怎么办?梵蒂冈既没有工农业,也没有自然资源,生活必需品供应主要来自意大利。 由于拥有天主教信仰中心, 梵蒂冈具备庞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现在国家的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 、 教徒捐款和 梵蒂冈银行盈利 等。当地民众也十分富裕,人均GDP高达9.5万美元,排在世界第5位。
梵蒂冈除了在宗教上的影响力之外在国际金融和文化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梵蒂冈在北美、欧洲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资本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的经济部门,黄金和外储备超过100亿美元,因此有“国际金融帝国”之称。梵蒂冈除了是天主教的圣城外,还是一个艺术之都: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风格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中珍藏着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名家的作品。梵蒂冈还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其中收藏着具有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的众多艺术品。每年造访梵蒂冈博物馆的游客数量多到需要提前预约的程度。
事实上梵蒂冈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超过其规模体量百万倍的影响力,然而对此我们很多时候通常是感受不到的。这这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一般是隐性的,毕竟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核心要素在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尤其我国是秉承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宗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相当时间内是较为忽视的。现在看来宗教因素固然不会对国际关系起决定性影响,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一直存在。导致我们感受不到梵蒂冈的国际影响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迄今为止梵蒂冈未与我国建交,所以很多中国人对梵蒂冈缺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