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5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55分报道,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国内油价是否也要上调?如果要上调的话什么时候上调?对此,中国之声连线采访了中央台记者冯雅:
中国之声: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我国成品油该上调价格了,但是一直没有上调,你认为上调的难度在哪里,近期是否会上调呢?
冯雅:我想难度大家都有所了解。现在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完全好转,如果上调了油价的话,企业的成本势必会增加,对涉及到所有用油的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打击,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犹豫国内油价什么时候可以上调,上调的幅度是多大。因此专家认为,当前的国内和国际是适合进行联动的,如果这时候上调油价的话,浮动也不是很大。专家们也建议说发改委或者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己各部门的政策来执行,既然有了这个机制,就应该尽快的按照机制往上调油价,拖的时间越长,投机的成份越大。
另外,发改委在5月7号公的“油价管理办法”当中也提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一度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时候,可以相应的调整国内汽柴油的价格。但是《管理办法》当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成品油的价格计算方法,包括原油价格基准,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等因素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我们很判难断目前油价上调究竟迫紧到了什么程度。
中石化的董事长表示,对于成品油价格什么时候调整,中石化是非常的关注,也非常着急。因为目前按照60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中石化炼油业务就会处在一个亏损的状态,如果按照22个工作日计算的话,最晚到5月28号也可以调整价格了。
国际油价冲破60美元 国内汽柴油价上调压力加大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国际油价20日全面上扬,收盘突破每桶60美元关口。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国际油价上升趋势明显,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压力加大,从宏观经济形势综合考虑,近期国际油价上涨不会对国内企业生产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20日上涨1.94美元,收于每桶62.04美元,达半年多以来的最高点。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经济走势预期趋于乐观以及美元相对欧元贬值,是近期推高国际油价的两大因素。
“国际油价比预期中涨得更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说,世界经济出现企稳信号,作为经济回暖的先行指标,国际油价对此作出反应。预计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保持小幅反弹的态势,稳步上行。
北京中期期货公司能源分析师李哲说,今年前五个月国际油价完成筑底过程,随着夏季用油高峰期来临,汽、柴油需求季节性的增长将为原油价格提供有力支撑。
但他认为,市场需求目前仍未有实质性增长,油价上涨趋势尚缺乏坚实基础。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舒朝霞说,供需基本面尚不足以支撑国际油价当前高位。国际油价近期不断冲高中,金融炒作成分依然存在。随着经济信心的恢复,资金再度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推高国际油价。
她预计,近期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上升趋势。但油价走低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尚未充分恢复,美国经济出现好转最早也是今年年底,供需基本面不支撑国际油价短期内大幅上涨。
长城伟业期货公司副总裁席立认为,长期看原油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远大于下跌。他预计,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可能在每桶50至80美元的价格区间宽幅震荡。
近一个月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汽、柴油价格却迟迟未见上调。此轮国际油价冲高下,市场对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的预期再度显现。
舒朝霞说,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的计价公式,一个月前国内汽、柴油价格已具备上调条件。近期国际油价与3月25日最近一次调价时相比,涨幅已超过15%。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
舒朝霞说,由于涨价预期一个月前就已出现,社会囤油量上升迅速。此后调价预期有所下降,汽、柴油批发价接近国家规定的零售价上限,零售商利润空间减少,社会囤积意向有所减弱。近日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上调460元,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预期再度强烈。
中国两大成品油经销商中石油、中石化近日相继否认了停止汽、柴油批发的市场传闻。但表示,由于近期价格上调预期强烈,出现了一些买家买了货不提走以囤积的现象。据了解,中石化已对这种不正常需求采取了停止批发等措施。
舒朝霞说,在目前的国际油价下,中石化炼油板块已接近盈亏平衡点,企业盈利压力再度出现。
专家普遍认为,国际油价上涨将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但目前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尚在经济运行可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国际原油价格是产油国和消费国在市场诸多因素中寻找平衡点的结果。在中国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不充分的情况下,完全依赖国际油价波动而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是最佳选择。
牛犁认为,中国已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最近颁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也明确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国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应从理顺价格机制和节能减排出发长远考虑。 (记者 安蓓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