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新喀里多尼亚举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统独公投,此次公投如果独立,世界上将多一个新的国家。如预期,因为独立派呼吁卡纳克人抵制公投,新喀里多尼亚第三次公投投票率仅为43.9%,反对脱离法国的公投票占96.49%,赞成票仅占3.51%。投票率不高,令人担忧选举结果恐怕会引发动乱;投票率低于半数,这场公投的有效性恐怕也会引起质疑。
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大洋洲,法国认为是海外领地,联合国认为是非自治领土。联合国非自治领土,本质上是殖民地,联合国支持其独立,并认为其控制国只是管理者。世界上有不少联合国非自治领土,比如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 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法国控制的新喀里多尼亚,美国控制的关岛等,这些地方联合国不承认是控制国的领土,而是殖民地,支持其独立。
但是其他一些地方,比如英国的苏格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是各国的领土,与联合国非自治领土不是一个概念。
新喀里多尼亚地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位于南太平洋中部,主要由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洛亚蒂群岛组成。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的十分之一;2019年人口27万,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县的人口。镍矿储量丰富,拥有约占全球10%的镍矿。新喀里多尼亚岛环境优美,被称作为‘世界尽头的天堂’。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美拉尼西亚语和波利尼西亚语。
新喀里多尼亚岛大约在 6600 万年前与澳大利亚分离,随后向东北方向漂移,大约在 5000 万年前到达现在的位置。
新喀里多尼亚中央是山脉,北部最高峰是帕尼埃山(海拔约1629 米),南部最高峰是洪堡山(海拔约1618 米)。新喀里多尼亚岛大部分地区覆盖着潮湿茂密的植被,西海岸有适合耕种的大草原和平原。
新喀里多尼亚原居民(土著)主要为卡纳克人(美拉尼西亚人的一个分支)和少量波利尼西亚人。1774年,库克船长成为了第一个达到新喀里多尼亚的欧洲人,并把它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喀里多尼亚是苏格兰的拉丁语称谓,因为库克船长是苏格兰人,在这里库克船长仿佛觉得回到了故乡苏格兰。
英国人走后,法国人通过武力占领,于1853年把它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1854 年 ,法国人建立了法兰西港(努美阿),后来这里成为新喀里多尼亚的首府。1864 年成为法国犯人流放地,与当时英国的澳大利亚类似。从1860年代到1890年代,法国大约往新喀里多尼亚输送了2.2万犯人,是迄今为止法国海外监狱犯人最多的地方。1888年有个统计,当时岛上共有犯人10428人。
随着岛上白人增加,他们霸占了大多数资源,土著卡纳克人反而排除在外,甚至限制在保留地中生存。卡纳克人奋起反抗,在1878年的一场冲突中,卡纳克人用1000多人的代价,杀死200多法国人。这招来法国的凶狠报复,从1878年到1921年,卡纳克人从6万减少到2.7万。
二战时期,新喀里多尼亚组建远征军,跑到北非支援盟军,这支军队有法国后裔,也有卡纳克人。新喀里多尼亚成为重要的盟军基地,美国南太平洋舰队基地迁至努美阿,在珊瑚海海战中击退日本海军的舰队。当时驻扎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美军人数多达5万,与当地人口相当。
1946年,新喀里多尼亚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53年,新喀里多尼亚正式划归法国领土,当地居民也因此成为法国公民,但法国人及其后裔仍然控制了大多数资源。
新喀里多尼亚的卡纳克人的独立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岛上冲突不断,道路常有路障,甚至洞穴劫持人质、枪战等也时有发生,法国虽然一直在打压。
1976年,政府委员会成立,享有部分处理内部事务的自治权;法国委派的总督改为高级专员, 新喀里多尼亚在法国国民议会有两名代表,在参议院有一名代表。1986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新喀里多尼亚被列入联合国非自治领土名单,从而确定了新喀里多尼亚居民享有自治权。
1987年独立公投,98.30%的人支持独立,1.70%的人反对独立。
1998年,法国政府同新喀里多尼亚地方党派签订《努美阿协议》,法国承诺将部分权力移交给新喀里多尼亚,但国防、安全、司法不包含在内。《协议》还规定,若新喀里多尼亚行政长官由反对独立的人担任,则副官必须是一名支持独立的人。在今后15-20年内,新喀里多尼亚将就独立举行全民投票,如超过半数的人选择独立;如独立被否决,可在随后的4年中再举行两次投票,如独立在第二次投票中又被否决,将重新商议该群岛的前途。
2019年人口统计,新喀里多尼亚人口约27万,其中美拉尼西亚的卡纳克人占41.2%,波利尼西亚人占8.3%,欧洲后裔占24.1%,混血人占11.3%。
美拉尼西亚的卡纳克人和波利尼西亚人都是本地土著,人口是欧洲后裔的两倍以上,他们虽然占有的资源极少,人口增长率却比欧洲后裔要高。
新喀里多尼亚有三个省,南部省、北部省、洛亚蒂群岛省,首府努美阿位于南部省,欧洲后裔主要居住在努美阿及周边地区。反对独立的人,大多也在南部省,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根据《努美阿协议》
2018年11月4日,新喀里多尼亚举行第一次独立公投,43.6%的人支持独立,56.4%的人反对独立。
2020年10月4日,新喀里多尼亚举行第二次独立公投,46.74%的人支持独立,53.26%的人反对独立。
2021年12月12日,新喀里多尼亚举行最后一次公投,投票结果96.49%的选民支持继续留在法国。但此次公投的投票率仅为43.9%,与前两次公投超80%的投票率相差悬殊。
位于南太平洋中心地带的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具有特殊地位的海外属地,也是联合国认定的非自治领土。各条海空航线在此交织,使得这里成为航运枢纽。因此,自法国在当地确立殖民统治以来,一直不肯撒手。
在图中找到新喀里多尼亚(法)
(滑动下图,横跨太平洋)▼
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法国人也不得不做出退让。2021年12月12日,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迎来了的第三次独立公投。次日,公投结果公布,新喀里多尼亚继续留在法国。
地方不大(比北京稍大一点),事情不少
(图:esa.int)▼
根据与法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当地民众在2022年前有权举行三次独立公投。在2018-2020年的两次独立公投中,赞成独立的票数均未过半。对当地的独立派来说,这次公投是他们的最后机会。
法国国旗与“独立派”的旗帜▼
殖民统治的确立
虽然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殖民地,但却是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在1774年发现的。在库克看来,这里的风景与苏格兰十分相似,因此用苏格兰的别称“喀里多尼亚”命名这片土地。十几年后,第一批法国探险家才登陆此地。
库克船长多次探索太平洋
在1772-1775年航行中(下图),发现新喀里多尼亚▼
俯瞰努美阿,新喀里多尼亚的首都所在
如同阿佛洛狄忒出水时溅起的洁白浪花
(美就完事了,图:NASA)▼
当时,踏足这土地的欧洲人称呼原住民为“卡纳克”(Kanak),这在波利尼西亚语中是“人”的意思。
新喀里多尼亚被殖民者找到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有许多商人到访过这儿。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后,很多英国商人前往新喀里多尼亚寻找檀香木。
在欧洲殖民者尚未涉足这片岛屿之前
卡纳克人已经于此生活居住了千百年
(谁最早?图:Flickr)▼
19世纪40年代,法国武装进入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受前者支持的天主教势力一度和基督教发生冲突。19世纪50年代,随着岛上檀香木数量的下降,澳大利亚对该岛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了。1853年,法国人正式建立对新喀里多尼亚的殖民统治。
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把一切都烙上法国元素
哪怕到今天,法国的影响力也从未有减弱迹象
(这也有马克龙,图:Flickr)▼
19世纪中期,法国纳入统治的几个太平洋岛群,其经济价值十分有限。早期外来殖民者想要在当地发展种植业,然而除了咖啡、甘蔗外,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并不理想。
在当时,这些殖民地除了提升法国的国际声望外,没有多少战略意义,因此愿意主动移民过去的法国人很少。
正因此,当权者拿破仑三世决定把新喀里多尼亚作为罪犯流放地。之后几十年内,有近十万名犯人被流放到这里服苦役。
也不知道拿破仑三世怎么想的,巧了不是
上一个被流放海岛的皇帝不就是他大伯么?
(罪犯排队登船,图:壹图网)▼
此外,殖民政府还颁布了新的土地政策,并引进了大量牲畜,试图在当地发展畜牧业。为此,殖民政府对卡纳克人占有的土地以予承认,然后反手将“未被占用”的空置土地收入囊中。
对于这个所谓的“空置”,法国殖民者有最终解释权。但事实上,他们所征用的土地往往是暂时休耕的卡纳克人土地,不是无主之地。
开着船打上门来,跑马圈地,鸠占鹊巢
在当时的世界各地,殖民者玩着相同的把戏
(没有天理,图:壹图网)▼
其次,法国殖民者不承认卡纳克人的私人所有和家庭所有权,只承认部落所有权。这样一来,卡纳克人酋长就可以代表全部落向殖民政府出让土地所有权;而这在过去是需要整一个氏族集体决定的事儿。
同时,卡纳克人还被限制在殖民者圈定的“保留地”中。如此一来,卡纳克人的生存空间遭到极大挤压,只能逐步退到贫瘠的山区地带。
平原地带集中在西侧沿海
岛上大部分都是山地(图:google map)▼
新喀里多尼亚的发展
虽然有着各种殖民政策加持,但新喀里多尼亚的白人数量增长速度始终十分缓慢,有人归咎于罪犯流放地,认为其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使得当地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了。
1894年,法国殖民者暂停罪犯流放地政策,首次尝试鼓励大规模自由移民,并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业经济。而卡纳克人只能是给白人庄园主当长工。
殖民统治下,哪有什么公义可言
原住民尝到的,只有无尽的苦涩
此前,法国殖民者曾预言卡纳克人将很快灭绝,结果后者的人口数量却大幅增长。相反,法国移民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定居者纷纷离开,新喀里多尼亚的土地所有权变得越来越集中,小农资本主义在当地并没有奏效。
别高兴太早,他们很快又会卷土重来
然后再次占据这里,将自身存在“合理化”
(看现在,图:Flickr)▼
事实证明,新喀里多尼亚的未来在于采矿业,尤其是镍矿。这里的镍矿储量巨大,而且质量上乘。
1881年,由希金森创立的法国兴业镍业公司(Societe Le Nickel),到1889年产量已超过19000吨。到1900年,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出口量达到10万吨。
这一定是个富矿,120多年前产量就这么高。
(1909年镍矿海运发货,图:Wiki)▼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新喀里多尼亚的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采矿业成为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镍、铬和钴等矿产的价格并不稳定,曾因为镍矿供过于求,导致其国际市场价格一度腰斩。
这个地方自发现镍以来,就指着这碗矿产饭
如今,岛上产出的镍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0%
(真·家里有矿,图:shutterstock)▼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卡纳克人也是被忽视的参与者。一战期间,新喀里多尼亚、塔希提的白人和卡纳克人曾编为一个营并肩作战,卡纳克士兵的阵亡率是白人的两倍。
二战期间,选择支持戴高乐自由法国的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盟军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海军基地,而它也确实控制着通往日本和新加坡的太平洋航线。
时至今日,法国在新喀里多尼亚仍设有军事基地
地方不大,以至于有些美国军官都不知具体在哪
(瞅,搁这呢,图:Wiki)▼
卡纳克民族主义的复兴
两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参战的卡纳克人意识到了本民族的不平等地位。有不少在战争中为法国流血卖命的卡纳克士兵,在战后以此要求取得法国的公民权。
彼时,法国本土的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但不能忽视的另一大因素则在于镍矿产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工人大量短缺的现象。为了增加工人,法国政府也就不得不在殖民政策上做出让步。
1946年,法国人废除了限制原住民人权的《土著人地位法》,并给予卡纳克人法国公民的身份。此后,卡纳克人所能拥有的政治权利才得到些许改善。
把殖民地当兵源地,是法国人的老套路了
这些为法国卖命的士兵,没有得到应有尊重
(图:loopsamoa.com)▼
1957年,所有的新喀里多尼亚原住民都拥有了完全的法国公民地位。但政治权利的提升,没有改变卡纳克人的生存环境。近一个世纪以来,卡纳克人被长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在1953年之前,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卡纳克人通过高中毕业会考,也得不到任何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所以,尽管社会地位略有改善,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开始思考造成这种长期不平等的原因。
控制、压缩受教育的机会,本质是一种不平等
这种人为制造的阶层壁垒,把他们困在原地
此前,面对法国人殖民统治,卡纳克人于1878年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部落的土地被法国政府和亲法的卡纳克部落瓜分吞并。至今,很多卡纳克人认为这场起义标志着卡纳克民族意识的觉醒。
1969年,新喀里多尼亚出现了第一个独立运动组织。此后,诉求各色各样的政治组织先后出现,并在80年代出现了新喀里多尼亚独立运动高潮,各种暴力活动层出不穷,当地社会一度陷入混乱,到80年代末逐渐平息。
这些组织与岛上的法国驻军实力不成正比
而且法国搞分化策略,驻军中有不少当地人
(来跟我混,图:Flickr)▼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成功当选法国总统。独立派希望密特朗能承认新喀里多尼亚的独立;而反对派,尤其是来自法国本土的白人移民,则希望法国能继续维持统治。两大派系之间因对新喀里多尼亚前景的分歧,闹出了许多流血事件。
这岛屿上也生活着许多白人住民,不用说
他们大多数是亲法的,或者干脆就是法国人
(骑大马的都是什么肤色?图:Flickr)▼
1998年,法国政府、独立派、反独派达成了《努美阿协议》,明确规定法国政府会逐步移交除外交、国防、司法、财政以外的政治权力给当地政府,并可在将来举行最多三次全民公投。
不过,卡纳克独立派在新喀里多亚的人口构成中并未过半。因此,卡纳克人一度希望法国政府能够控制欧洲移民数量。但当地除了白人外,还有不少早些年亚洲劳工的后裔定居在于此,他们对这事儿的影响微乎其微。
亚裔在当地已形成社群,但不是主流人口
(有人去过吗?横屏观赏,图:壹图网)▼
趁着最近新喀里多尼亚这次独立公投,法国智库也开始借这事儿炒作“中国威胁论”。有意思的是,虽然过去中国镍矿进口最大来源一直是菲律宾,但从2016年开始,中国也在逐渐增加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进口量。
跟谁买,买多少,都是市场行为,市场决定
法国人呐,不要擅自加戏,不要砸自己生意
(努美阿港口,图:shutterstock)▼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派曾在2018年表态:“独立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地原住民卡纳克人的尊严问题”。卡纳克民阵(FLNKS)前领导人也说过:“只要还有一个卡纳克人站着,就会为自由而战。”
但就目前来看,新喀里多尼亚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接受法国的殖民统治。
看来,这盘棋最后还是没能下赢法国人……
(没有下一局了,图:Flickr)▼
新喀里多尼亚不独立,谁薅谁的羊毛?
新喀里多尼亚,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抖一抖脚,世界镍工业都打喷嚏的法国属地。
在这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太平洋上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
因为新喀里多尼亚又双叒公投拒绝了独立。
如今世界各地闹独立的有很多,但都遭到了所在国的严厉打压,而新喀里多尼亚却白白浪费了三次机会,这是为什么?是矿多人傻?还是想薅法国羊毛?
欧洲人到达之后的新喀里多尼亚:
1774年以前,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居民无忧无虑地在岛上过着下海打鱼,上岸种地的日子,当然在欧洲人到来之前肯定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由“岛屿发现者”的库克船长命名的,因为他认为跟他苏格兰老家比较相似,所以称之为新喀里多尼亚,以纪念他的家乡喀里多尼亚(罗马人对苏格兰称之为喀里多尼亚),岛上卡纳克人平静的生活慢慢被打破了。
虽然岛屿是英国人发现的,但是18世纪的英国正忙着殖民印度这块宝地,对新喀里多尼亚这样的岛屿,地球上多得是。
显然法国人对土地的欲望更大,1792年,一个法国探险家来到了新喀里多尼亚岛,成为登陆的第一批欧洲人。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法国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本着苍蝇腿也是肉的精神,法国人从1843年开始,传教士在军队的支持下开始向岛上的土著传播“福音”。
不过传播的方式就是“杀杀杀”,杀光所有不愿意接受“福音”的人。
1850年,借着12名法国船员被杀,刚登上法国帝位的拿破仑三世,直接命令军队开杀。这样终于在1853年,完成了对新喀里多尼亚所有岛屿的占领,新喀里多尼亚进入了法国殖民统治时代,被深深地烙上了法国的印迹。
新喀里多尼亚毕竟离法国太远,对于这个不毛之地想让法国人前来定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10年之后,即便是首府努美阿也只有43名法国移民。
没有自己人,这让拿破仑三世很着急,不会就要学,学着英国人对殖民地流放犯人的方式,将法国囚犯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岛,这让英法两国的囚犯在太平洋又成为了邻居,毕竟澳大利亚也是罪犯的后代嘛。
此后的将近100年时间了,承担法国囚犯流放任务的法属圭亚那和新喀里多尼亚岛共计被流放了10万余人,其中新喀里多尼亚承担了4万人左右。即便是囚犯,在法国人眼里也是高人一等的,为了补充劳动力,法国人从荷属东印度、印度支那、太平洋诸岛等地弄来了一批人,到20世纪初时,岛上的人口比例发生了惊天逆转,土著2.7万,欧洲移民2万人,这成为100年后,新喀里多尼亚岛不愿意脱离法国的重要因素。
新喀里多尼亚岛的独立运动:
法国对新喀里多尼亚的早期殖民统治是残酷的,为了让欧洲移民占据更肥沃的土地,法国政府占据了2/3的土地,1/4给欧洲移民者,包括那些被流放的法国囚犯,一旦刑满释放就赠送一块土地,吸引他们在岛上定居,仅剩1/10贫瘠且狭小的土地作为“保留地”给土著定居。尽管法国人高呼所有殖民地人平等,但是法国人的理解是殖民地上的“法国臣民”是平等的,都是被压迫的对象,而欧洲移民作为“法国公民”不是。土著们被迁移到了,指定的150个村庄集中居住,并且派法国军队看管。
有压迫就有反抗,尽管岛上的土著力量跟法国比起来就是鸡蛋碰石头,但还是进行了数次起义,其中1878年和1917年的两次起义规模最为庞大,不过这并没有给土著们带来待遇上的改善反而让许多土著被流放到周边的小岛上。
1946年以前,新喀里多尼亚的卡纳克人同欧洲移民唯一得到“平等待遇”的机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纳克人可以同欧洲移民有同样入伍的“权利”,去欧洲为法国人卖命,仅有8700名成年人的卡纳克人,被迫入伍1100人,四分之一死在了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数殖民地人跟随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换来了法国人的赏赐,1946年,法国宣布将海外殖民地更名为“法国海外领地”,并废除了《土著人地位法》,越来越多的土著人获得了公民权,而从1953年开始,土著可以进入法国的公立学校学习,1957年,所有的土著都获得了选举权。
但是这并没有让土著们满意,新喀里多尼亚第一个独立运动组织“红围巾”于1969年创立,公开要求独立,打响了现代新喀里多尼亚独立的第一枪。
最终在新喀里多尼亚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主张独立的“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另一个是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反对独立的“保卫喀里多尼亚在共和国内同盟”。
面对愈演愈烈的新喀里多尼亚局势,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先自治5年,再于1989年公投决定是否独立,但是独立派一秒钟也不愿意等待,差点在1988年引发了新喀里多尼亚与法国的“殖民战争”。
最终,1998年,双方达成了《努美阿协议》,主要内容:在今后的15~20年里,新喀里多尼亚举行全民公投,如果60%的人选择独立,则法国允许新喀独立,如果被否决,在接下来的4年里还可以举行2次公投,如果三次独立都被否则,那么双方就必须坐下来商量新喀在法国体制内的地位。
这一份看似平等的协议中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为即便是所有的卡纳克人都参加投票,并愿意独立,也达不到60%的水平,这才是法国放心新喀进行三次公投的原因所在。
新喀里多尼亚为什么独立不了?
法国作为和英国并驾齐驱的两大殖民帝国,目前在全球还有大量的海外领地,不过法国人跟英国人对殖民地的管理模式可不一样。
英国人比较懒,只要有钱收,其他一概不管,即便是作为英国明珠的印度,英国人也没有投入百分百的精力管理。在英属印度其实是分为土邦和直辖“一国两制”两种模式的,英印土邦由土邦的“邦主”自行管理,只要不反对女王就行,而直辖的各省,受英国影响较深,扶持了一批印度本土精英作为代理人管辖,比如甘地、尼赫鲁都是英国培养出来的。
而法国人在殖民的过程中更愿意“亲力亲为”,从总督到校长都是法国人一手包办,这样的好处就是殖民地得到法国文化的真传,对法国更加向往。最典型的就是法国的非洲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如今法国人根本不将他视为外国,就是自己的后花园,而马克龙抵达黎巴嫩的时候,受欢迎程度比自己国家的总统还热烈。
对于新喀里多尼亚,1953年正式成为法国领土,居民获得法国公民资格,1976年成立政府委员会,岛屿进行部分自治,并在法国的国民议会拥有2名代表。1986年,被联合国列为联合国非自治领土,这让法国压力很大,不得不给予更多的自治权。
二战后,法国为了补充本土的劳动力,更是引进了几百万讲法语的非洲黑人。
1959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更是视殖民地为己出,为了不分家,拿出了大笔金钱补贴海外殖民地提供大量的金钱补贴,以收买民心。
拿人家的手短,法国的海外领地被糖衣炮弹打倒了,甚至有的自治都不愿意要,生怕自治后法国“亲爹”给的钱少了,比如2010年法属圭亚那和马提尼克,投票决定是否获取更多的自治权,结果圭亚那70%拒绝要,马提尼克70%的人选择不要,连自治都不愿意,想让他们独立更是天方夜谭。
2018年,新喀里多尼亚进行了第一次投票,法国连脚趾头都不用算,就知道独立不了。
第一次公投以56.4%的人反对而告终,第二次同样高达53%的人反对独立。
而这第三次公投的投票率只有27%,就在这27%的人中,96%的人都反对独立。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来看看新喀里多尼亚的人口比例。
由于法国长期的移民,岛上20万居民,卡纳克人早已不占优势,仅占总人口的40%左右,而欧裔移民为37%左右,这样的人口比例即便是卡纳克人全部选择独立也达不到60%的结果。
所以尽管1998年的《努美阿协议》详细规定了参加投票的选民资格,比如父母一方在新喀里多尼亚、投票日或者2014年之前连续在新喀里多尼亚连续居住20年等等。
但是根本达不到协议所要求的60%支持独立才可以,更何况在法国的金钱收买下,并不是所有的卡纳克人都希望独立的。所以很多选民直接放弃了投票,因为毫无意义。
随着新喀里多尼亚第三次独立公投,不少西方公知和智库开始渲染东方威胁论,宣称新喀里多尼亚独立的背后有东方国家的推波助澜。因为一旦独立成功,对中国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突破岛链封锁,二是获取新喀里多尼亚丰富的镍矿资源。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新喀位于万里之外,如果中国海军抵达这里,太平洋上还有岛链稳定存在吗?
而岛上的镍矿更是掌握在法国埃赫曼、巴西淡水河谷以及加拿大嘉能可三大巨头手里,外来者根本无法插手。
不过这也看出来了法国为什么不能允许新喀里多尼亚独立,因为虽然这是一个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但是镍矿储量全球第一,产量更是名列前五。但是卡纳克人在历史上一直被排除在镍矿受益者之外,否则凭借全球第一的储量也让不到10万人的卡纳克人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问题来了,法国人会舍弃这么一大块肥肉,能让他独立吗?
公投,从来只是一个把戏。
是西方人发明的,所谓“民主”的把戏。
明明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却要跟侵略者一起投票决定土地的归属。
这不是很可笑吗?
印度人可以跟英国人一起投票决定大不列颠岛的归属吗?
法属圭亚那等一些法国海外领地,是因为没有矿,经济不行,所以不愿意独立,情愿留在法国内部薅羊毛。
新喀里多尼亚,守着世界储量第一的镍矿资源,却无法独立。
谁薅了谁的羊毛呢?
新喀里多尼亚闹独立失败,与中国有关?
中国是新喀里多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每年都要从新喀里多尼亚进口大量的镍和钴。
作者:正解局
本文授权转载自:正解局(微信ID:zhengjieclub)
前段时间,南太平洋岛屿新喀里多尼亚是否脱离法国ldquo;独立rdquo;的问题,一锤定音!
超过96.49%的投票者反对独立,他们要求新喀里多尼亚继续留在法国。
尽管还有反对留法的独立派高喊不愿认输,但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得知公投结果的当晚,依然兴高采烈地说:ldquo;今晚的法国更加美丽hellip;hellip;这种选择是一种骄傲和认可。rdquo;
法国,终究保住了这片海外领地。
这件事,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法国在近代以来通过疯狂扩张,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
即便是在二战结束后,众多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法国也还保留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上数目繁多的岛屿。
此次举行独立公投的新喀里多尼亚正是法国的一处殖民地。
它处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群岛和新西兰之间,是南太平洋海域的交通要冲,也是法国在太平洋诸岛施展影响力的重要支点。
新喀里多尼亚地图
在欧洲殖民者到访之前,该岛的土著是黄皮肤的卡纳克人,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
直到1774年9月,英国航海家库克在寻找澳洲的途中发现了该岛,这里的平静才被外界打破。
库克是苏格兰人,而苏格兰在罗马时代被称为ldquo;喀里多尼亚rdquo;。出于纪念家乡的目的,库克便将该岛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
但当时的英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该岛的价值,所以没有在这里建立有效的统治。
法国后来居上,他们在1853年将该岛收入囊中,新喀里多尼亚就此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库克船长,他是诸多太平洋岛屿和澳洲的发现者
法国人占领新喀里多尼亚之后,将许多卡纳克人的土地认定为ldquo;无主之地rdquo;,收归殖民政府和白人移民所有。
而那些丧失土地的卡纳克人则被赶到了贫瘠的山区,甚至沦为法国人发展种植园和开采矿山的奴工。
不仅如此,法国还从欧洲不断流放囚犯,并吸引白人前往此处移民,建设殖民地。
白人移民数量不够,法国就从柬埔寨、越南迁徙东南亚劳工到此。
许多原本在欧洲无钱无势的白人,一到新喀里多尼亚,便能迅速得到土地和财富,成为地位高于卡纳克土著的ldquo;人上人rdquo;。
经过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在如今新喀里多尼亚的27.2万岛民之中,卡纳克土著的人口只有10万人出头。
而欧洲移民和东南亚劳工的后裔人数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土著,成为了新喀里多尼亚的新主人。
2014年,该岛各族群人口结构,海蓝色为土著,深粉色为欧洲移民
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说法语、信天主教、看法国电视节目、高度法国化的岛屿。
由于在二战中,卡纳克土著居民纷纷参加抗击纳粹德国的战争,为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法国终于在法律上取消了对土著人的迫害,并在1946年立法将新喀里多尼亚纳入海外领地。
根据法国宪法,以及《海外省法》,像新喀里多尼亚这样的海外领地在实行法国本土法律的同时,也可以实行当地的法律法规。
它们甚至还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机关,可以自主决定当地的民政和行政事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摆脱法国中央政府的控制。
这些海外领地的行政长官,必须得到法国总统和内务部的承认才能上任。
停泊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法国军舰
而且它们没有外交权,其军事防务也由巴黎方面全盘控制。
也就是说,新喀里多尼亚等法属海外领地,本质上是法国领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单位。
卡纳克独立派的旗帜
对于这种自治,独立派不愿领情,他们认为法国的制度不适合该岛,且法国从新喀里多尼亚攫取的财富实在是太多了。
新喀里多尼亚并不是一个贫瘠的穷乡僻壤。
这里不仅旅游业发展良好,而且矿产资源异常丰富。
新喀里多尼亚富含铁、钴、镍、铝土等多种矿产。这其中,尤以镍矿开采最为知名。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镍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和防锈性能。被广泛运用于不锈钢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等多个领域。
新喀里多尼亚是一个镍矿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
新喀里多尼亚全岛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处于一个超大型红土镍矿床之上,可开采面积达到了5957平方公里。
而且,这些矿藏的含镍量往往在1.42%至2.58%之间,属于高品位镍矿,适合大面积露天开采。
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储量占全球储量的十分之一,出口量位居世界第四,是新喀里多尼亚最重要的生财之道。
全球主要产镍国家和地区的储量占比,褐色为新喀里多尼亚 来源:IEOM
然而,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开采权并不在当地人手中。
这里的镍矿、钴矿开采几乎被瑞士嘉能可公司、巴西淡水河谷以及法国埃赫曼集团(Eramet)这些国际矿业巨头所垄断。
这其中,以埃赫曼集团的影响力最为强大。
埃赫曼集团作为一个法国矿业巨头,与法国政府关系密切,是法国在非洲、太平洋诸岛开矿的主力军。
在新喀里多尼亚,埃赫曼集团通过子公司Socieacute;teacute;Le Nickel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早在1881年,Socieacute;teacute;Le Nickel公司便已经在新喀里多尼亚开采镍矿。
如今,他们每年在岛上拥有上万名员工,每年开采5.5万吨镍矿,每年能创造5亿多欧元的财富。
这些财富大多被矿业巨头和法国中央政府的税务部门收入囊中,无法直接让当地人受益。
Socieacute;teacute;Le Nickel公司在岛上的镍矿开采分布图
对于卡纳克土著们来说,他们的土地遭到了白人移民的侵占,社会地位低下,而宝贵的矿藏收益又被远在万里之外的法国本土攫取。
他们当然会产生脱离法国的想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卡纳克土著为主力的独立派就组织了多次抗议和暴动。
最终,法国政府在1998年与独立派达成了《努美阿协议》,同意新喀里多尼亚在未来20年内通过最多三次公投决定去留。
法国在这份协议中承诺,只要岛上有超过五分之三的居民同意独立,那么法国就会承认新喀里多尼亚是一个独立国家。
努美阿,新喀里多尼亚首府
2018年,新喀里多尼亚举行了第一次公投,有56.4%的投票者反对独立。
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原因,法国又将公投的时间再次延长。
2020年,该岛发起了第二次独立公投,有53.26%的投票者反对独立。
今年12月的公投,是被协议承认的最后一次有效公投,独立派在这一轮公投的惨败,实际上已经在法律上杜绝了新喀里多尼亚独立的可能。
投票正在进行中
这也难怪马克龙会在得知独立派公投大败后兴高采烈。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派的集会
要想让五分之三的岛民同意脱离法国,其实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儿。
新喀里多尼亚没有办法直接享受镍矿出口的收益,财政几乎全靠法国中央政府的拨款。
法国政府每年都会给予新喀里多尼亚15亿欧元的财政援助,要知道,新喀里多尼亚去年的GDP不过89亿欧元。
不仅如此,法国还在军事、安保方面挑了担子,新喀里多尼亚一旦独立,是否有能力保护自身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今岛上的大多数居民并不是卡纳克土著,欧洲裔和东南亚裔对于法国的认同远胜本岛土著。
他们也不希望因为独立而失去法国国籍,从而丧失在欧洲的便利条件,比如自由进出欧盟国家。
总的来说,岛民们对于脱离法国后的生活抱有疑虑,他们出于文化认同、财政和个人生活等多重因素,依旧选择了留在法国。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的时机,并不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新喀里多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每年都要从新喀里多尼亚进口大量的镍和钴。
特别是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需要大量的镍运用于电池的研究和制造,中国与新喀里多尼亚之间的贸易合作将会更加深化。
中国从新喀里多尼亚FENI进口的金属量 单位:万吨
而一些法国媒体和政客则借机炒作,认为中国在向新喀里多尼亚扩充影响力。
就连此次的新喀里多尼亚公投,也被他们用来炒作威胁论。
对此,中国早已表明态度,这纯属有些人ldquo;想多了rdquo;,新喀里多尼亚公投是法国内部事务。
一些法媒在该岛公投上,对中国话题的炒作
目前来看,中国与新喀里多尼亚的双边贸易非常稳定。
真实的公投,更有利于新喀里多尼亚的稳定,亦有利于双边贸易。
独立与否,中国并不关心,也不会操心。
做大镍矿贸易,才是最实在的。
参考文献:
1.Lyons M. The totem and the tricolour: a short history of New Caledonia since 1774[M]. UNSW Press, 1986.
2.王助. 新喀里多尼亚的自治与独立之路[J]. 世界民族, 2001(03):11-18.
3.Frankum R. New Caledonia: written images and metaphors of France and Europe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18 New Caledonian independence referendum[J]. 2019.
4.S Henningham. France and the South Pacific : a contemporary history[M]. Allen & Unwin, 1992.
2.耿庆军, 高原.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历程及前景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4, 22(11):8.
6.Connell J. The 2020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 The Slow March to Independence?[J].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2021: 1-17.
7.Connell J. Another Pause for Independence? The 2018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J]. The Round Table, 2019, 108(3): 24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