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博物院,馆藏了一件落款十分特殊的瓷碗,为“大明康熙年制”。看到这落款,也许很多读者就纳闷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所以“大明康熙”四个字就“有问题”了。这个“怪款”该怎么解释呢?经过文物专家的深入研究,最终还是找到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小编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南博的这件瓷碗是货真价实的文物,而不是坊间流传的赝品,那么出现“大明康熙年制”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揭秘之前,需要给您交代一个历史背景。在清朝康熙初年,官窑生产的瓷器一般都不允许留落款,因为康熙皇帝觉得,如果在瓷器上落款“大清康熙年制”,那么一旦不小心这个瓷器被打碎了,就是一种不吉利征兆征,寓意着“国破家亡”,所以《清史稿》上,就记载着他颁布的圣旨:“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康熙人到中年以后,国家的局势日渐稳定,康熙皇帝也就不在“迷信”。于是,官窑或者是民间私窑,在生产瓷器时就开始逐渐留下各种不同的落款,其中也不乏之前被禁止的“大清康熙年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又会突然冒出来个“大明康熙年制”呢?
在文物专家们的深入研究下,这个让人费解的谜团也终于被解开了,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清军入关后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但其统治的势力范围却主要还在北方,而对于南方的大片区域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统治作用。另外,在康熙十二年,又爆发了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内乱,史称“三藩之乱”的大动荡。专家们推测,也许就是“三藩之乱”期间,在清朝未实际统治的南方地区,当时的工匠就继续沿用着前朝国号——大明,故此,才有了“大明康熙年制”。
第二:朝代更迭本是历史的“铁律”,但明朝的臣子,确实不愿看到国破家亡。因此,当时清朝取代了明朝成为天下百姓的“新主人”,所以有很多前朝的臣民,就十分缅怀前朝(大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工匠就顶着杀头的风险,在瓷器上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落款,既表达了自己对前朝的思念,也抒发了心中对当下统治者的不满。
第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瓷器工匠大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甚至很多工匠大字都不识几个。因此,在瓷器上落款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照葫芦画瓢,工匠们在书写的时候,就很可能将“清”字,最后笔误成了“明”字,最后这件瓷器便“幸运”的流传至今。
除了专家们给出的三个主要原因,小编觉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南博的这件瓷器并不是清朝的,而是明朝的,其中的“康熙年”就有可能是当时制造它的工匠的名字,毕竟在百家姓中,也是有“康”姓的,比如我们都很熟悉康有为,康广仁等等——大明朝一位名叫康熙年的工匠制作的瓷器,这也是一种非常可能的解释。
在清朝康熙年间,瓷器出现“大明康熙年制”的款识,这背后的历史原因,基本都是小编上面提到的这些。所以专家指出,在研究文物的时候,还必须要熟悉它背后的历史,如若不然的话,再怎么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会出现这样的“怪款”……
“大明康熙年制”小酒杯来历
1996年,江苏南京,一老父亲临终指着书柜说:“那里面盒子里有一个小酒杯,你拿它去换点钱,还了欠款,剩下的盖房娶媳妇。”老人说完,闭上了眼睛。谁知,男子料理完父亲丧事,拿出小酒杯一看,瞬间傻眼了。
只见杯底上有“大明康熙年制”六个字,我们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康熙是大清王朝最圣明的皇帝,那前面“大明”两个字该如何解释?
现在父亲去世了,母亲走的又早。那这个酒杯是怎么来的?会不会是父亲被别人骗了?男子辗转反侧,整夜没睡。
第二天,他拿着酒杯来到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看到他进来,笑着迎了过去,轻轻的接过小酒杯。
工作人员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小酒杯。小酒杯胎质虽然轻薄,但却非常坚致细腻,拿专用手电筒一照,其内部文理清晰可见。
酒杯大半身都是纯白无瑕的,只有靠近底部的位置有着深蓝色的花纹,整个酒杯简单而不失高雅,虽然在时间的洗礼下,杯身已略微发黄,但是完全没有掩盖掉他原本的“姿色”。
但是当工作人员看到杯底的“大明康熙年制”的落款时,一下子愣住了。
工作人员沉思了一会,看了一下男子,进去报告给了馆长。馆长又察看了半天,也不敢出确定真伪。只好联系了鉴定专家。
男子的心七上八下,等专家的间隙,工作人员又询问起酒杯的来历,男子只说是祖传的,其他的他也不知道。
不久,来了好几位专家。经过几位专家和现代科技鉴定,这个小酒杯是清代官窑烧制的。加上其底部的六字款识,它的稀有,堪称无价之宝。
男子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现在这件底款为“大明康熙年制”的小酒杯,被专家视若珍品,收藏于南京博物馆中,被奉为国宝,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青花贯套纹酒蛊。
男子因献宝有功,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还有奖状。
那这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假货的酒杯,父亲又如何知道它是珍品,予以收藏的呢?这成了一个谜。
还有酒杯上“大明康熙年制”这六个字的来历,至今也是个谜。
明清时期对瓷器的制作,极为严格,别说是写错了底款,就是稍有瑕疵,也要就地砸碎,掩埋,避免流入民间。
更何况,康熙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这种词一旦出现,轻则惹来杀身之祸,重则满门抄斩。工匠们绝不会以身犯险。
那这件奇葩的官窑真品,其来历主要有四种说法:
1.是康熙“迷信”说,《清史稿》有记载,康熙忌讳瓷器易碎,寓意不吉利。所以康熙帝8岁登基,就下令不让瓷器上写年款。
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康熙后来想用词义转嫁,把大清写成大明,这样的话就是“大明碎了”。可清代官窑存世量很大,如果官窑都那样留字,应该有很多传世品,但“大明康熙年制”官窑存世极少。
2.制作于“三藩之乱”期间。其实清朝入关,在北京定都以后,实际上,只是真正统治了北方。南方一带,还落在吴三桂手中。
南方军民,痛心于国破家亡,前朝百姓很是怀念大明。因此,有些工匠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杯底印制“大明康熙年制”的字样,以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
3.也有人说,这个是大明王朝,一个叫康熙年的工匠,制作的杯子,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
4.还有一说法是清朝末期,有些太监偷偷的在外面制造赝品,然后把真品调换出来卖掉。在外面仿制的时候工匠慌忙间写错字,正好赶上太监不识字,不过工匠能把假货造的和官窑一样的水平,确实罕见。
不管这个杯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写成了这个样子,它都很幸运的留在了南京博物馆中,以其稀有和精美做工,成为了我国的国宝。
中华文化千年传承,每一件国宝中,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它门不仅仅是一件价值斐然的文物,更充分说明了古人的智慧。
青花贯套纹酒蛊,是我们与几百年前,顶级瓷器工匠们的一次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