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5日电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高级统计师赵建华今日表示,中国的反贫困力度在世界上也是举世瞩目的,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改革开放初,全国有2.5亿贫困口,到2007年,贫困人口只剩下140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
赵建华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网上座谈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赵建华表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赞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粮食达到了总量基本平衡的状况,这个状况给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
第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层次:
一是农业内部。过去主要以种粮食,种植业为主,现在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已经下降了52%,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畜牧业比重增加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30%多。同时,渔业也增加了将近8个百分点。
二是区域间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3个粮食主产省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过去一直说南粮北调的状况,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3个粮食主产省主要集中在北方,现在是北粮南运。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变化,过去农民是以种粮种地为主,现在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收了大量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现在有1.3亿农村劳动力到乡级以上的地域范围打工,使得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现在将近30%的农业人员从事非农业生产,70%在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农民收入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6块钱,到2007年,收入达到了4100多块钱。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增长非常快的。由于就业结构变化,使得农民务工收入增加,养殖业收入增加等。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农业,不再是以收入,过去实物都折成收入,现在现金收入很多。(据新华网直播)
中国贫困人口标准
国家统计局对贫困和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即指物质生活困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根据上述贫困和贫困线的定义以及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标识贫困线的指标。
197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多达2.5亿,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3。
根据对1984年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以及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农村的适用性分析,基本食品支出占总的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定为60%比较合适.1984年农村居民的贫困线119.73元除以60%,为1996元。
1984年农村居民贫困线确定后,再根据农村物价指数的变化,计算出 1985年以后各年的贫困线,即 1985年为206元,1986年为213元,1987年为227元,1988年为236元,1989年为 259元,1990年为 268元。到1995年这一标准为530元。
2002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2820万
2003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2900万
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
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2610万
按年人均收入669元-924元的标准:4977万
2005年中国贫困人口:
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
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
2006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2148万,3550万低收入人口
2007年:5700万
绝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683元以下:2148万
相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958元以下:3552万
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低收入人口2841万。
按世界银行标准(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据测算,我国在此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是1.35亿,其中农村人口1.2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