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那得非春晚莫属。每年的除夕夜,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守岁,电视里放的就是春晚。这档从1983年开始的春晚,已经走过近四十年的风雨,从当初的万人空巷、全民娱乐到如今的槽点满满、沦为鸡肋。春晚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辉煌,又如何会走向没落。我们不禁要问,拿什么拯救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的春晚?
观众点播,春晚封神1983年的除夕夜,当刘晓庆、马季、姜昆、王景愚四人以主持的身份,出现在央视晚会的舞台时,一场革命性的春晚开始了。谁也想不到,这场直到开播前十天才确定下名字的节目,竟然成为了央视春晚的开山鼻祖。那一届的春晚,一改往常录播的方式,以现场直播与观众互动、电话点播与全国互动的形式,真正实现了全民联欢。
其实,更早些的春晚甚至追溯到1956年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那时候的联欢晚会可谓大师云集,参加者都是日后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人物。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作家老舍、巴金,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爱国资本家荣毅仁等,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的历史人物。只是由于条件限制,这样的晚会只能小规模的内部传播,自然没有多少影响力。
真正的转变就到改革开放后了,那时候的人们思想观念初开,在敏感与解禁中迎来一次次的突破。就拿1983年的春晚主持人来说,有人反映相声演员姜昆和马季不够庄重,演员刘晓庆的衣着太过于时髦,但是一切质疑声,都随着节目的效果烟消云散。象征着“靡靡之音”的《乡恋》,也在李谷一的柔美歌声中让人陶醉。小品为王,三代经典突破远不止于服装与歌声,第一届春晚也开始出现小品的雏形。曾经扮演过阿Q的严顺开先生,一口气表演了三个节目——与扮演虎妞的斯琴高娃合作《逛厂甸》、自己独演的《阿Q的独白》和《弹钢琴》。此外,主持人兼哑剧表演的王景愚,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吃鸡》,直接把现场观众看的捧腹大笑。
如果说第一届春晚上的小品更像是试验性质的,那么第二届春晚上的小品直接登堂入室。那一年,陈佩斯与朱时茂横空出世,一个简单的《吃面》,制造了一连串的笑点。演员世家的陈佩斯,总是给人贼眉鼠眼的感觉;眉清目秀的朱时茂,扮演者仪表堂堂的正面人物。两个人一正一邪,插科打诨,造就了“小品王”的经典。
《吃面》之后,《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精彩延续,人们不禁为陈佩斯的喜剧天赋而惊诧。90年代一位老妇横空出世,她的“司马缸砸光”、“麻辣鸡丝”、“宫廷玉液酒”、“唐山腔的英语”,哪一个都是经典。她就是赵丽蓉老师。千禧年后,一直被赵丽蓉和陈佩斯压制的赵本山,诞生出井喷式的好作品。那些年不看赵本山,就算枉看春晚了。谁上谁红,谁红谁上?与相声、小品等传统艺术相比,音乐、歌舞算是新时代的产物。当大陆混沌初开,仍属思想懵懂之际,港澳台胞已经走在了前列。历届春晚中,港澳台明星也是一大亮点。早年间的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引起两岸三地的共鸣;此后的台湾歌手费翔,以《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
当港台明星通过春晚受益后,越来越多的人借助这个舞台走向千家万户。谭咏麟、小虎队、王菲、刘德华悉数登场,一首首经典的歌曲流传开来。以春晚为跳板,无数人实现了一夜成名。那时候的春晚宛如造星机器,人们以能登春晚为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夜成名天下知。
然而,随着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观众审美不断提升,近乎挑剔的眼光自然会失望渐增。而春晚审查制度的畸形,节目表演的模式化,更是加剧了大家对春晚的吐槽。以往谁上春晚谁要红,变成了谁红谁去上春晚,演职人员与春晚剧组的角色互换,也算是一种悲哀。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能在一声声叹息中失去了自我。后记无论你爱或不爱,春晚都是中国人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硬菜”。就算你再不看,它也会是你大年里的组成部分。大家或欣赏、或吐槽着春晚发生的一切,你我都是春晚的固定看客。
“各位观众,在这欢乐的除夕,中央电视台全体工作人员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春节愉快。”
这是当年主持人赵忠祥在1983年央视春晚的第一句新春问候。
从1983年到2023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台晚会已在除夕夜陪几代中国人走过40年,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春晚”。
经过40年的陪伴,“看春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春节过年贴春联、吃年夜饭之外的又一民俗。
然而,关于春晚,最多的却是吐槽的声音。
01
最惹人怀念的80年代春晚
春晚严格说是1979年就开始了,但都是录制好,然后到时候播放。
采用现在这种现场直播形式的,是在1983年的春晚。
80年代,一切从简,跟我们如今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你现在翻看之前的纪录片,你都有给中央电视台捐钱的冲动。
那时候的主持人,是观众本年度喜欢谁,谁就去做主持人,比如刘晓庆。
还有时候,由于相声演员嘴皮子溜,干脆客串主持人,这事情姜昆、马季就做过。
报幕的时候,姜昆数度忘词儿,马季一遍一遍提醒,最后姜昆来了句:“都让你报了,人家都知道了,晓庆你随便说两句吧。”
虽然不是专业的主持人,但这种不拘一格的报幕方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马季老师的《一个推销员》,“我们这个宇宙牌香烟哪,已经行销到了全国各地”虽然没有响应禁烟的公益号召,但给这个世界上增添了经典的段子与笑料。
当春晚结束后,错过现场直播、坚守岗位的一位首钢工人得知这个节目最好,通过现场热线联系到了马季,希望他为自己再说一段,马季先生就在电话里给他重新说了一遍。
80年代,很多港台、海外歌星通过春晚走进了我们的眼帘。
谭咏麟的《水中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都是当年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
87年费翔以《故乡的云》表达了海外游子(费翔在台湾出生,但在美国长大,算海外)对祖国的思念。
费翔出生在台湾,父亲是美国军人费伟德,母亲毕丽娜来自哈尔滨,外祖母祖籍山东烟台莱州。
费翔能上春晚本身也算巧合,机缘始于费翔与母亲前往烟台探视自己的姥姥。
1987年费翔与姥姥、母亲参加央视春晚的照片,仔细看,这祖孙三人还是蛮像的!当年的舞台没有现在的炫丽,但气氛很热闹温馨!
但走红的却是那首买一送一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每次当你悄悄走进我身边火光,照亮了我……
舞台上的费翔,1米91身高,五官清秀,中美混血脸庞独具异域风情,再加上舞姿酷炫,歌声优美,以及那迷死人的微笑,足以迷倒万千少女。
那一刻全中国男人的情敌诞生,他火遍了全国。
费翔1990年继续挑战自己,去百老汇参演音乐剧,举办告别演唱会的时候,中国大陆第一次有了追星的狂潮。
1981年,从戏剧学院毕业的费翔被星探发掘,参与演出单元剧《十一个女人》进入演艺圈。
第二年,费翔发了一张唱片《流连》,然后爆红台湾和东南亚,主打歌更是在排行榜蝉联冠军半年之久。
紧接着,费翔的事业演艺事业一路高涨,五年内录过8张专辑,
在新加坡剧场连开三天个唱,被评为“亚洲十大歌星”,还先后主演过琼瑶剧《昨夜之灯》、《竹篱笆外的春天》、港片《皇家大贼》等电影。
然而,在第八张唱片刚出完,费翔就突然消失在演艺圈,从此在台湾再没人敢发行他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费翔被彻底封杀了。
这其中的原因,还是要从费翔收到的那一封来自姥姥的信件说起。
信从北京出发,一手接一手传递,先绕到美国一圈再辗转到了台湾,十分不易。
姥姥在心里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她与女儿分开了40年就再无任何消息听说是去了台湾。
信中还有一张老照片合影,姥姥也是跟自己打赌,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女儿,这兴许是人生最后的机会。
全家对于这封信的到来无比激动,费翔母亲决定回大陆见自己的老母亲,但要知道当时从台湾去北京是非常出格的想法,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费翔还是想方设法回到大陆,带母亲见到了姥姥,还录制了自己在这里的第一张专辑,并且向全国台联自荐,表示愿意在春晚献唱。
他当时只是觉得如果自己能作为第一位代表台湾歌坛登上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很值得珍惜的宝贵机会,最终春晚总导演邓在军答应,还把姥姥和母亲请到现场。
一曲过后,每个人都很开心,姥姥在台下也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尽管费翔有一半美国人的血,但是踏上母亲的故乡,他把那一半中国人的基因全跳了出来。
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男神这种代名词,但费翔的火爆程度绝不亚于粉丝对爱豆的狂热。
不过,在风光的背后,费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上了央视春晚之后在台湾想上电视,做演出就奔就是不可能了,只是没想到这样的封杀持续了14年。
直到2000年他重回台湾,费翔的第八张唱片里面的歌曲如“爱就像短暂的梦”、“真心”等才跟他的其他歌曲一起以合辑的形式发行出来。
费翔对中国的热爱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一夜成名之后,费翔在内地开了60多场巡回个唱,还将部分收入捐给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
之后,费翔就回到美国发展了音乐剧和舞台剧,在百老汇当演员,收入就是固定的工资,那时还捐出数十万给中国奥申委。
2012年,费翔再次回归春晚献唱《故乡的云》,引起一波儿回忆杀,还参演了几部电影,被大众重新提起。
不过,时隔依旧,那年曾经喜欢费翔的人也早已安定下来不再狂热。
费翔的出现,也只是很多人曾经的一段青春回忆。
如今,费翔还依旧待在美国的家中,开启度假模式,生活过得十分自在。
02
90——2000年:港台歌星增多,小品盖过春晚
有了费翔这些人的成功经验,90年代更多的港台明星登上了春晚,像刘德华、叶倩文、梅艳芳等等。
尤其是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地道的偶像派歌手谢霆锋携董洁唱了一首《今生共相伴》,有疯狂女粉丝一度认为谢霆锋当年是真结婚而寻死觅活,董洁也因为此次春晚露脸开始了演艺生涯。
不过,这十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开始抢了相声的风头。
小品最初是电影学院训练学生的一种形式,但是在80、90年代的时候,经过朱时茂、陈佩斯的表演,小品的形式越发成熟。
再者,80年代春晚相声节目占的比重大,一堆相声演员,如马季、姜昆,甚至泰斗级别的马三立老先生也在春晚说相声。
这么多人挤在一个槽子里,肯定有人会去寻找别的发展空间。
相声演员得天独厚的口才,天然地会往小品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相声世家侯耀文先生,和赵丽蓉老师合作了《英雄母亲的一天》后,发现演小品更受欢迎,干脆说起了小品。
甚至,侯耀文和同样是相声底子、却在小品行当发展的黄宏公开调侃:“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
但相声界人才流往小品,只能说一个原因,最关键的还是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的崛起。
就比如说跟侯耀文合作的赵丽蓉老师,老人家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小品王”
赵丽蓉老师在96年春晚的时候寻求突破,开始参与群体创作,追求精工细作,比如与巩汉林合作的《打工奇遇》。
迄今为止,我们还能回想起老人家的顺口溜:“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到底怎么样,听我给你吹,”还有其他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探戈儿就是淌着淌着走”
从赵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出,小品表演的素材来自生活,且经过小品演员的演绎,更容易在春晚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快速激发观众的笑点。
这是相声演员端在那里,酝酿好长时间才抖一个包袱所不能比拟的。
遗憾的是,老人家于2000年7月份过世,“小品王”的称号也变成了另一个姓赵的人。
早在2000年,赵本山就因为和宋丹丹合作《昨天·今天·明天》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谁都记得“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但老赵也通过春晚的舞台,推出“自己人。”
在2005年之前,春晚接近年关的“点炮”节目都是赵本山、高秀敏、范伟这铁三角。
在朱时茂、陈佩斯告别春晚,赵丽蓉去世后,很大程度上,春晚小品全靠这三人撑起来的。
在高秀敏去世、赵本山告别春晚后,小品节目也越来越乏善可陈。
03
新世纪的春晚:创新之下一地鸡毛
作为春晚重头戏的小品,可能人们记得 贾冰 和贾玲。
但他们在表演的时候,感觉总是在使劲咯吱你,缺少了一点灵气,艺术这东西关键看祖师爷是否赏饭吃。
而这些在早年那些艺术家身上是看不到的。
还有就是这一时期的春晚,已经有了更年轻、更潮的元素,比如04年的时候,在当年最火的港台歌星周杰伦、阿杜,各自献唱。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春晚也从网络上找灵感。
水木年华在春晚唱的歌曲,最先就是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
某一年,连《老鼠爱大米》这样的口水歌也在春晚上登堂入室。
从这个现象就能看出,春晚在吸引年轻人关注方面下了狠劲,但这恰巧说明年轻人不看春晚的居多。
除了时代进步,人们娱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之外,还有春晚的档次在逐步降低。
拿《老鼠爱大米》来说,口水歌除了旋律简单容易学之外,没有任何营养,中国音乐要都是那样,早就完犊子了。
事实也证明了,果真如此,请问谁还记得《老鼠爱大米》的原唱在干嘛?
这些人本就没有多么出色的创作能力。
如果说这后来的春晚有什么亮点,大概是舞蹈了。
从《千手观音》到林志玲《绽放》,还有去年的《只此青绿》,舞蹈是真正地与现代科技,灯光舞台效果融合在了一起。
04
春晚为何一年不如一年
马季老师给首钢工人在电话里专门表演,让人看到了早年艺术家的亲民;
赵丽蓉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专门学习毛笔字,那“货真价实”的确有颜体的风味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家还专门学英语,唱过席琳·迪翁的歌曲,现场连唱带跳小虎队的《爱》,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和不断尝试突破。
唯有如此,他们创作的语言类节目,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般地搞笑。
现在的演员不具备老艺术家那种能力,是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重要原因。
但根本之处在于,春晚的本质,已经逐步淡忘掉了。
大伙儿春节都聚会,那么春晚就是一场更大的聚会,大伙儿在一起使劲儿闹腾。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春晚,灯光布景差,现场桌椅板凳也摆得不是很讲究,但这才是聚会本该有的样子。
以最受诟病的语言类节目来说,今年沈腾和马丽的小品《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而这个节目能够成功,就在于它的主题是讽刺,之前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赵本山的《卖拐》走的都是这个路线。
这些作品,因为接地气,有真实的讽刺对象和讽刺现象,所以引发观众爆笑,并且获得了自己应该有的好评。
2023年春晚女演员
但对于央视春晚舞台而言,它其实是在努力建树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合家欢娱乐环境。
所以,对于讽刺类的喜剧作品而言,显然也是慎之又慎的。
现在的春晚一本正经,确保不出差错,更像是完成年终总结。
所以,这就是你不爱看春晚的理由。
但今年的春晚有些许不同,经历了这三年,很多人和家人都分别了好久。
今年,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估计有着特别的温馨。
经历了许多,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极其普通的幸福生活。
我们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也祝各位琳叩募胰松硖褰】怠?
来年,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我们,我们为大家奉献更好的作品,咱们大家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