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崇祯皇帝非常勤勉 为什么还不能挽回明朝的命运

news.xixik.com   2015-3-24 23:08:47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明亡,天灾外敌是其次,内患才是第一位,而造成内患主要原因就是崇祯。首先崇祯本人非治国之君,国内长期紧缩,苛捐杂税;其次是疑心重,杀害袁崇焕;赏罚不明,囚禁孙传庭;听信杨嗣昌之言,导致众叛亲离,让李自成得以喘息;不懂谋略瞎指挥,最后造成孙传庭兵败;

提到各个王朝的亡国皇帝,大家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残暴,贪图享乐。的确,在人民心目中,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基本上都是昏君,这是由于皇帝的残忍无道,才会掀起人民反抗暴政的热情。明朝最为汉人统治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灭亡后,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叹可惜,让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几点,第一明朝是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第二点可惜就是说崇祯皇帝,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表现出的骨气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无论明朝末年艰苦还是奉行,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条,崇祯皇帝更是先杀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随后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话,随后自缢身亡,难道崇祯皇帝一点错都没有吗?其实非也,明朝本不该亡,偏偏亡了,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崇祯身上。

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也因为大明朝的灭亡,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君主?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这位神秘皇帝的一生。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崇祯都是和奸臣秘密勾结将兄长朱由校杀害而上位的,但实际上,朱由检和他哥哥明熹宗从小关系就特别好,而且他的兄长也特别看好这位弟弟,认为朱由检如果做皇帝,肯定做得比自己要优秀。所以在木匠帝朱由校病危期间,他把自己的弟弟叫到了跟前,宣布把皇位传给自己十七岁的信王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这位玩了一辈子木匠活,把大明王朝玩的岌岌可危的皇帝,在临死前竟然把皇位传给了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朱由检,也实实在在算害了弟弟一把。

中国历史朝代表

崇祯皇帝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勤俭为民,据传说他也是中国最勤俭的皇上之一。每天听见鸡叫就起来批阅奏章处理朝政,而且经常忙到半夜,这样的勤勉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不算后无来者,在一百年后清王朝也出了一位雍正皇帝,深得崇祯皇帝的真传,竟然活活给累死了,这是题外话。崇祯皇帝生活十分简朴,没有之前几位皇帝那样铺张浪费,他不近女色,所以故宫里也没有出现过灯红酒绿的现象,甚至他把皇宫里珍藏几百年的辽参拿出去卖,就是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也可见崇祯皇帝当时是真的想拯救大明王朝的。

纵观崇祯皇帝的一生,虽然勤勤恳恳,但没有什么政绩,能够流传下来的好事也就是铲除魏忠贤了。即位之后,朱由检深感魏忠贤权势之大,再加上朝中大臣对八千岁多有怨言,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准备除掉魏忠贤。他先是铲除了魏忠贤的左膀右臂,后来在魏忠贤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其拿下,挫骨扬灰。此举一出,举国欢庆,朝中的大臣更是把崇祯皇帝捧成了功比尧舜那样的明君,老百姓们也欢呼雀跃,纷纷赞崇祯为英明君主,吾皇万岁。

一时间,崇祯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阿谀奉承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功盖千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和手段。实际上,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政治能力,如果说他的勤恳和简朴是在和平年间,那么崇祯皇帝可能是一个能守住祖宗基业的平庸皇帝,可是他偏偏生在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需要一个匡扶社稷的明君才能保住万里江山,很显然崇祯不是那样的人,因此大明王朝才会败在他的手里。

崇祯皇帝不能识人,刚愎自用,过于信任言官而不能够任用可用的栋梁之才,因为诸多言官的联名举报,竟然中了满清的反间计,杀害了大将袁崇焕。袁崇焕虽然好大喜功,但在当时是保家卫国的主要力量,崇祯因小失大,为了在青史留名,使得很多贤良之臣不能得到重用,虽然不像前朝那样宦官当权,但是身边也是一群毫无用处的言官,整天叽叽喳喳,其实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最惨痛的事情就是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之后,希望崇祯皇帝能够封他做西北王,管理西北的一切事物,而作为交换,李自成愿意帮助明王朝反抗满清,这个条件对明王朝可是相当有利。且不说自己可以坐山观虎斗,让李自成和满清去打,就算作为一个缓兵之计也是相当好的,是崇祯偏偏相信言官那一套造反有罪的建议,竟然把这么好的提议给拒绝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但把祖宗江山给丢了,还拱手让给了外族。

这样一位优点和缺点都相当明显的皇帝,在临死前才发现自己身边除了一个太监,整天围绕着自己的言官一个也不见踪影,心里那叫一个悔呀。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听大哥的话,晚点再杀魏忠贤,如果八千岁的余威还在,大明王朝岂会落得如此一个下场啊。

因此崇祯皇帝虽然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抗清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又横征暴敛,向人民征收“辽饷”、“剿饷”、“练饷”等苛捐杂税。诸如此类种种原因,终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上台后,勤奋工作,宵衣旰食,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大明雄风。同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凭啥不招恨甚至有同情

但是悲催的是,他不但没能重振大明雄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促进了大明的灭亡。虽然在最后吊死煤山的时候,他说他不是亡国之君,那些大臣是亡国之臣。但是,谁都知道,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是一国之君,是绝对的领导。国家亡了,他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明朝之所以灭亡,还是有其它很多特殊原因。比如遇到了当时连续多年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比如遇到了明朝需要同时对付农民起义军与清军的双线作战。比如明朝末年朝廷党争的历史原因,造成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出工不出力等等。

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崇祯皇帝就推脱责任。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个努力想做得更好的皇帝,但是他没确实没做好。那么,他究竟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对,才造成了国家的灭亡呢?

我认为,崇祯皇帝的问题,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根本就不懂得该怎么来管理。因为不懂得管理,所以最终才造成整个团队乱成一片。

其一,崇祯没有明确清晰的用人标准。

一个管理者,要让职工知道怎样做才是好的,怎样做才是不对的。这样一来,职工们才会避免做那些错误的事情,向好的员工看齐。

但是崇祯上台以后,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一开始,是把魏忠贤等阉党打下去了。这给人一种感觉,崇祯是想在朝廷中弘扬正气,重用那些正直忠良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直忠良的人?就是那些“纯臣”。这一点,在很多朝代都体现得非常明确。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就对“纯臣”非常看重。“纯臣”就是那些品行忠良正直的人,比如他认为尉迟敬德、魏征这样的人,就是“纯臣”。尽管这些人多次反对他。但是,这些人是一心为国家,非常忠于他的。

但崇祯皇帝却没有这样的标准。本来杀了魏忠贤后,已经给大家一种他要弘扬正气,重用“纯臣”的感觉了。但是,接着,他重用袁崇焕一年,一开始表现出极端信任他,接着就把他杀了。而且袁崇焕还是受阉党的谗言,被杀的。

那么,大臣们就迷惑了,你崇祯想干什么呀?你究竟是想用忠臣纯臣呢?还是用奸臣佞臣呢?

其二,崇祯对大臣缺乏基本的信任。

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却一直高度怀疑那些大臣。

他一生发出去很多尚方宝剑。把尚方宝剑发给大臣,本来是对大臣极为信任的表示。但是,他根本没有让大臣发挥尚方宝剑的作用。还是说袁崇焕。他给袁崇焕尚方宝剑,但是,当袁崇焕杀掉不听话的毛文龙时,他却把这个作为一个理由,把袁崇焕杀掉了。这还有信任吗?

此后崇祯用过很多大臣,都是一会儿表现出极端信任,一会儿又把他杀掉了,以至于那些大臣们有一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感觉。这样,谁还会为他拼命呢?

再看看他的对手皇太极,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劝降洪承畴和祖大寿的。皇太极对洪承畴和祖大寿相当耐心。就算他们不愿意投降,就算他们投降以后,又再一次反叛,再一次反叛后又投降,皇太极都没有为难过他们。

所以,最终洪承畴和祖大寿等人,愿意死心塌地跟着皇太极,就算背负一个汉奸的名声,他们也愿意这样干。

其三,崇祯不能给大臣提供进取动力。

大臣当初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走上仕途,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向上拼搏奋斗?这个核心价值必须有。

汉朝的时候,那些大臣们的核心价值非常明确,就是要当将军,带兵上战场杀敌,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而且那时候干了什么,杀了多少敌人,杀了哪一级别的敌人,获得了多少牛羊土地,该得怎样的封赏,都非常明确。以至于班超这样的文官,也不愿意做文官了,要投笔从戎。

但是崇祯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们的核心价值不明确。就算魏忠贤当政的时候,核心价值都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巴结他老魏,就可以升官发财。但崇祯皇帝时候不一样。你就是对崇祯忠心耿耿,都很可能被杀,升官没有明确的标准。

因此,那时候的大臣,就只能自己干。要么大家结成朋党,形成利益集团,排斥异己,让自己这个集团利益最大化。要么就努力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闷声发点大财。

诚然大明最后的灭亡与崇祯的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崇祯当时向南宋的赵构一样,弃北京向江南逃去的话,大明还是有一丝的希望。不说复国,至少能在江南割据和北方的清对峙,就像之前的金和南宋对峙一样。赵构之所以能在南方站稳脚跟,主要原因还是他是皇室的正统,有足够的号召力,像张邦昌之流也只能俯首称臣,虽然他名声有够臭,但是不可否认就稳定抗金民心的方面功劳是绝对有的,说赵构是抗金的中流砥柱亦不为过。事实上,赵构的运气也不错,要是宋皇室全被掳走了宋自然就被灭了,要是留下了两个或者更多王爷,南方便会陷入割据,同样会被金各个击破而灭之。不多不少就留下一个宋皇室的后代正好延续了宋的命运。朱由崧的牌比赵构好 为何南明撑十几年就挂了

再看崇祯,他死后中国其实就已经分裂了,东北的满清,北京附近的李自成,四川的张献忠,江南更是建立了福鄂鲁桂4个分裂的南明政权,互相之间也没有合作,难免会被满清都消灭掉。

那么崇祯弃北京而走能不能保大明江山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城破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还是很强大的,各路军队都还在勤王的路上,崇祯这时跑路完全可以一直到江南,在南京定都,建立一个南明政权与北方农民军以及满清相抗衡。崇祯作为正统皇帝,完全可以号召明朝的各路军马而不必像之后那4王那样各自为战了,正如赵构的南宋一样,军队和政权的统一了对抗农民军和满清也肯定不是问题了。况且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后,只是享乐而不思进取,更没有攻取全国的雄心,农民军可没有什么推翻封建制度的伟大理想,一旦达到了目的,农民军便迅速腐化堕落。崇祯完全可以和北边的吴三桂联合起来和勤王军一起攻打李自成,恢复大明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就算崇祯想偏居一隅,当时也完全有这个环境,明朝政府虽退到了江南但是手里还是有百多万的军队,李自成不想去也不敢去南下打明朝,他只会在华北建立割据的政权。明朝完全可以在江南发展自己,甚至比英国更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至于东北的满清也不必担心,就算满清入关了先和李自成血拼,再和大明南北对峙,明朝可以丝毫不落下风,南宋能和金对峙,强大的明朝当然也可以。

可是崇祯帝非要等待1644年3月,李自成提兵50万兵临北京城下,(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为何死前杀了众子女妃嫔?)自己绝望地登上煤山自缢,上演了“国君死社稷”的悲情一幕!后人读史不禁重复一个问题,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南迁呢?其中原因很复杂,既有政治集团内耗,也有崇祯帝本人的因素,使得明朝最终丧失了南迁的时机。不谈政治因素,单单从军事角度入手,分析一下崇祯不南迁的原因,以及李自成怎么“绝杀”崇祯帝的?

1、崇祯帝的自信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誓师北征,此时的崇祯帝心里有数,他手里至少还有两张底牌。

其一,北京城防坚固。自永乐帝迁都以来,北京城遭遇过四次兵临城下,但都安然无恙,京城九门城高池深,无论是蒙古骑兵还是八旗铁骑,都只能望城兴叹;

其二,京城附近有四支精锐边军。明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设立许多军镇,统称为”九边“。京城附近有大同、宣府、蓟镇、辽东四镇,边军战斗力极为强悍。

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因此崇祯帝才有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李自成的大军即使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后,“必不犯天下重兵处(指大同、宣府)以入“,毕竟宣大的边军不是吃素的,李闯只能从河北进京,因此”朝廷之忧则在保定,不在宣大”。基于这种判断,崇祯做出了军事部署,他派遣内阁大学士李建泰“代朕亲征”,”统禁旅出保定“。

2、三个“万万没想到”

崇祯帝的计划很圆满,但现实很骨感,崇祯帝至少有三个”万万没想到“!

第一,没想到李自成这么厉害。李自成虽然出身农民,但毕竟是从尸山血海里面爬出来的,经过十几年战争洗礼,成长一员优秀的军事将领;而崇祯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于军事只能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因此两人的军事才能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李自成的这次北征只用了一招“剑出偏锋”,就让崇祯帝看似”完美“的计划付诸流水。大军渡过黄河后,李自成第一次分兵,他亲率主力北上,攻打山西中部、北部,另一路由刘芳亮率领数万人,攻取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北部一带,然后在向北进军河北中部、山东东部地区,切断崇祯南迁之路。

李自成攻占太原,他并没有按照崇祯的设想,攻取河北中部,而是率主力挥师北上,直取大同、宣府;同时进行第二次分兵,派部将马崇禧率领万余人,东出井陉,攻击李建泰所部,同时再设出一道防线,拦截崇祯帝的南迁。此时的崇祯即便是想南迁,也已经无法动弹。

第二,没想到民心、军心已散。李自成率大军北上时,除了在宁武关受到阻扰外,其他各地纷纷不战而降,崇祯帝依仗的宣府、大同也是如此。李自成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明朝廷在京城西边的防线轻松搞定。崇祯没想到,此时军心、民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在1643年孙传庭败亡之后,就已经悄然发生。

第三,没想到勤王军不来。当宣府、大同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这才意识到世态的严重性,他急忙下诏调遣兵马入京勤王,但结果又让他失望了。宁远总兵吴三桂率军踟蹰不进;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负伤,率军南逃;密云总兵唐通倒是来了,可直接率军投入李自成的怀抱;至于江南的勤王军也已经不可能来了,因为南北交通线已经被切断,崇祯帝圣旨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应该说崇祯的计划也并非完全没有成效,因为当北京陷落时,保定还在明朝的手里。但李自成剑出偏锋,直接攻取宣、大地区,这让崇祯帝措手不及。最终崇祯帝输掉了一切,但他也用生命赢得了后世的尊重!

自古有不少的君王有过城破身亡的,但那都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像崇祯这样有活路不走,非得寻死的傻瓜,真得算上“千古一帝”了。有人认为崇祯是明朝的好皇帝之一,我却不知好在哪里,先是听谗言杀掉的大明的长城袁崇焕,后来干脆自缢结束大明的社稷。大明亡于崇祯这样的君主身上只能说是大明的悲哀,中华的悲哀。

崇祯皇帝是可恨还是可怜?

第一个原因:崇祯失去对文官集团的控制

崇祯没上位以前,一直是信王,没有学习过正儿八经的帝王治国之道,做事完全凭着自己的性子来,他哥哥死之前拉着他的手说,兄弟啊,我马上就要走了,哥哥就把大明江山托付给你了,你要好好干,对了哥哥给你留了魏忠贤这些班底,他们可以辅佐你,你要好好利用,结果崇祯当了皇帝,首先就铲除阉党,结果自己又无法驾驭得了文官集团,导致大明帝国这个机器开始慢慢停转,直到死亡。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第二个原因:崇祯乱杀人才

首先性格决定一个人,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善变,在位17年换了50个宰相,兵部换了14个老大,刑部换了17个老大,大将杀了11个,巡抚也是杀了不少,可以说把明朝境内有才华的,没才华的人都几乎用遍了,真的是他们不行吗?其实不是,崇祯这个人耳根软,喜欢听风就是雨,而且对谁都不放心,只要谁办了错事马上撤职或者砍头,崇祯不是朱元璋,更不是开国时期的盘子,他所面对的是天启留下来的烂摊子,很多事情并不是杀一个两个人可以解决的,需要慢慢的调整治理,所以到了最后在崇祯手下干活的官员,尽量不说话,不干事,崇祯说什么,就拍手鼓掌,成了这样的状态,明朝怎么会不亡?

第三个原因:没有及时迁都

其实南京作为明朝的开国首都,一直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当时李自成他们北上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完成可以迁都到南京,然后以天子的名义号召队伍,进行调整,在北伐打回去,大家知道南明坚持了20年之久,崇祯也有着迁都的打算,但是不好表面,就打算让官员来提出迁都,自己在拍手决定,高高兴兴的完成这次任务,结果这些官员都反对迁都,也没人出头?因为他们怕了,不敢提了,怕万一不对崇祯脾气,自己在被砍头了,就亏大了,如果当时崇祯拿出皇帝的气魄,硬是强行迁都,明朝不见得就会灭亡。

通过以上几点,简单分析来看,明朝的皇帝皇朝可恨,但是他有是可怜之人,在位17年,勤勤恳恳,没有睡过一晚的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更不好女色,一生心血都用来治理国家,最后却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与其说崇祯可恨不如说他可怜,他如果生在太明年间,他或许是一位中兴之君,可惜可叹,在所有的灭国之君里,有几个人比崇祯做的更好呐?英宗兵败后,面不改色面南背北。 崇祯败亡后,慌不择路匆忙自尽。


投诉/举报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