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杭州之美,西湖之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杭州游玩,必不可少的景点就是游西湖了。或晴或雨,在湖上泛舟,你会看到长长的苏堤横贯南北,三潭印月的美景呈现在湖中。这长长的苏堤,美丽的三潭印月,已有千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建造者,就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县人(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
视角问题,很难拍到三个谭在一起的照片
“西湖十景”中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只怕要数三潭印月了,因为它被印在了人们日常使用的钱币上,且不止一次。
最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外汇兑换券1元(发行时间:1980年4月,停用时间:1995年6月,规格尺寸:152*58毫米),正面就是翠绿色的三潭印月图案;
然后是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也采用了几乎一样的图案—水中的三座石塔。
这三座石塔与苏轼有关。当年,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开有五个小圆孔,孔边饰浮雕花纹。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晴夜塔中点燃的灯烛与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州“市长”)。距离他第一次在杭州为官已相隔15年,然而世事沧桑,曾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因保护不善、杂草丛生,湮塞大半,苏轼痛心不已,大声疾呼“再过二十年,西湖不复存在!”
西湖是农田灌溉、百姓饮用的水源,一旦湮废,杭州百姓的生存堪忧!苏市长忧心忡忡,保护西湖,刻不容缓!经过请示、调研、动员,在第二年,他动员民众疏浚西湖,将淤泥用于修筑苏堤。
淤泥的问题解决了,杂草的问题怎么办呢?这难不倒苏轼,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沿岸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但必须要在各自地段内定期拔草,官府将租赁收费用于湖堤保养维护。
同时,他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划定界限,石塔以内不得种植,以免再次湮塞,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亦须至立条约束,今来起请石塔以内水面,不得射及侵占种植。”——《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这三座石塔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潭映月前身。不过苏轼所立三塔并非现在的三塔,旧址也不在现在的位置。据史书记载,三塔在第三桥望山桥左侧,中塔在第四桥压堤桥的左侧,北塔在第五桥东浦桥的左侧,三塔相距很远。
苏轼所立三塔在明弘治年间,就是公元1488年至1505年间被当时的杭州地方官捣毁,仅存三个塔基。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杨孟瑛复浚西湖,连这三个残存的塔基也被掘去了。
三潭印月大概是留在国人相册里最多的杭州经典景点
南宋叶肖岩《西湖十景图》之三潭印月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钱塘县令聂心汤为了恢复三潭旧迹,在堤南湖中现在的位置重建了三座石塔,从此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这3座石塔呈等边三角形排列,间距20丈即62米(杭州的吉祥数据,这是巧合),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呈球状,有5个小圆孔,饰有浮雕团,塔顶呈葫芦状,这一造型已成了西湖景观的标志。从此,三塔一直矗立在西湖中,历经400年风雨的洗礼,成了杭州的经典标志。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座石塔是明朝重建。我们从南宋画家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可一窥曾经的状貌,图中的石塔形状与今日的形状相似,也是由基座、塔身、宝盖、小亭、葫芦顶等组成,圆形塔身中空,画上题诗“三塔中间一月涵”,应该也是赏月的精妙所在。我们可以推断明朝重建是依据苏轼所建的原貌而来。
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
有人认为,苏轼建三座石塔主观上是作为清淤界限,客观上成了一道风景。峰顶君认为不然。苏轼是一个善于享受生活、追求艺术之美的人,哪怕身处逆境之中。他在建石塔时,应该是追求一举两得,既考虑了坚固以作界限之用,又考虑了美感以作观赏之用,否则立三根石柱就行了,何必建这么复杂的石塔呢?
苏轼疏浚西湖的举动,为我们留下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大名胜。我们在游览西湖美景时,应当感谢千年前的苏“市长”,铭记他的不朽贡献。
每到中秋之夜,园中的工人会乘船到达三个塔,并在每个塔中心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三十个,加上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月,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西湖的美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纷纷为西湖之美作诗填词、谱曲吟唱。
西湖小瀛洲位于杭州西湖中部,是一个湖心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
其实,三潭印月还是人们对湖上三岛中最大的小瀛洲的称呼。面积七公顷。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古时候,人们常把想象中的海上的琼山仙岛称为“蓬莱三岛”,分别称作蓬莱、方丈、瀛洲。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时候也恪守这种一池三山的模式,隐喻“蓬莱三岛”象征仙境。所以在西湖,人们也把湖心亭、阮公墩、三潭印月比作蓬莱、方丈、和小瀛洲。故三潭印月也有“小瀛洲”之称。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书“西湖十景”名时,“三潭印月”也是其中之一,这个碑亭就在岛上。位于九曲桥南北通道靠南的位置上,四面环水,绿荫披覆,是一个六角攒尖顶的亭子,下有石柱承之,两边有坐栏,碑石竖亭中。因为碑亭处于游人的必经之地,取景留影者络绎不绝。
碑亭亭柱上悬挂有几副楹联,最著名的要数康有为撰的长联: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祥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概更何之。
西湖苏堤
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the Su Causeway),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一过,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如梦如幻。
《元史》记载,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任知杭州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苏东坡和苏堤的故事
苏东坡是四川人,但他却似乎将所有艺术才情都留在了杭州
在杭州,有条马路叫东坡路,有道美食叫东坡肉
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雏形是他在杭州创立的,中国佛教的十方选贤制是他在径山寺开始的。
他在杭州写了有三百多首诗,其中一百六十多首写的是西湖,当然就包括那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不说他的诗
1071年,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遭到排挤,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为期三年,只是个二把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苏轼担任杭州市市长,实则相当于副市长。通判为宋太祖赵匡胤所设官名。通判是皇上亲自任命到各州,辅佐知州一起治理各州,通判可直接向皇上禀报各州的事情,如果有政令需要颁布,需要同时有两人的署名才能生效。
在这次期间,他和知杭州陈襄,重新制定规划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市民饮水问题。
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知杭州,这次是杭州最高长官,相当于杭州市市长。再次来到杭州的苏东坡发现,此时的西湖淤塞的更加严重。
根据苏东坡的回忆: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淤塞使得西湖越来越小
“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
如果没了西湖,杭州城可能就要没有了。
面临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写下了伟大的《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并提出了那个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同时也说明此时的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里主要有五条
第一条: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放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大概意思就是,每年四月初八很多人在西湖放生,给皇帝祈福
第二条: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 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意思就是城内的井水需要西湖水的引进,才可方便居民生活
第三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顷;每一伏时,可溉五十顷。意思是西湖里的水可以灌溉农田。
第四条: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说的是市内盐河通航能力取决于西湖的水的多少
第五条:天下酒税之盛,未有如杭者也, 岁课二十余万缗。说明西湖的水可以酿酒,酿酒就会有税收。
“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五万余丈,度用夫二十余万工……更拨五十道价钱与臣,通成一百道。使臣得尽力毕志,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
说的意思:我已经派人测量算过了,知道了所需要的人数和工程量,再给五十道度牒,加上之前的凑够一百道,然后换成钱,用半年时间就可恢复西湖唐朝时候的大小
朝廷看了觉得苏东坡这个方案说的太好了,非常支持。
2
但是,朝廷没有钱,只有度牒
苏东坡就用这100道度牒换了17000贯钱,又发起募捐,并将自己的字画拍卖,凑齐了所有需要准备的。从夏到秋,历时半年,雇佣20万人工,终于疏浚好了西湖。这可是900多年前,绝对属于拯救西湖的希望工程。
面对疏浚西湖挖出来的淤泥葑草
苏东坡用诗人那天马行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法,在西湖中筑起了这条横贯南北的苏公堤,现在人称之苏堤。
他还在湖水的最深处立了三座石塔,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三潭印月。苏堤有六桥,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束浦)、跨虹。两边种植了芙蓉、杨柳、桃树等植物,得名“六桥烟柳”,它就如同一条缎带,束住了西子湖的腰身。
3
1091年,苏东坡离任杭州
在他离开的时候,杭州“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福建人林希接任了知杭州之职。
他题写这条堤为“苏公堤”,并刻石建亭,这是“苏堤”名字的来历。
1269年,潜说友来到杭州做官,他加宽加高苏堤,补种了花木数百株。
到了南宋,画师评选十大画作,同时题十大景名,这是南宋十景的大致由来。
“苏堤春晓”被列为十景之首
1508年,杨孟瑛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再次加宽加高苏堤,使其“高二丈,宽五丈三尺”,大致相当于现在苏堤的一半。
1533年,县令王釴种植桃柳,后毁于兵火。
1699年,康熙皇帝御题西湖十景时,书写“苏堤春晓”四字景名,并刻碑建亭。
如今它就立于苏堤的望山桥和压堤桥之间。
4
这里想说一下这个“蘓”字,有人说这个字是错别字,甚至编造出苏东坡是左撇子的荒谬之言,纯属无稽之谈
据颜真卿的《干禄字书》记载,“蘓”为“蘇”的俗体字
在古代,一些汉字的左右上下部件,可以互换调用的
蘇”字这种"鱼”、“禾”对调的写法,在隶书中即已出现
清代顾南原所撰的《隶辨》中就收入了“蘇"字的这种写法
不仅在隶书,楷书、行书中都有这种写法
1751年,乾隆皇帝题写诗文,刻在了御碑的背面
1912年,堤上的杨柳被砍掉,种上了桑树
1920到1922年,修建环湖马路的时候,堤面改为了碎石路面
1927年至1937年,再次加宽堤身,铺种草砖花木,加筑沥青路
1937年到1945年,堤的两旁被种上了日本樱花
抗战胜利了,挖去樱花,重新种植上了桃树、柳树、芙蓉,海棠
1951年-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疏浚西湖
对苏堤再次加高、加宽,并修了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整修了沥青路面
1976年到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疏浚西湖
修复了“苏堤春晓”碑亭,翻修了苏堤上的游船码头
通过这次疏浚整修,西湖在198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4年,苏堤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苏堤上三个花坛被拆除,种上了三角枫、无患子等植物,恢复苏堤“桃红柳绿”意境。
2011年6月24日,西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苏堤功不可没。
如今的苏堤,长2797米,宽30-40米,穿越整个西湖,是西湖南北唯一的通道。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千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苏轼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
在我们感官认知当中,似乎觉得苏轼很悲催,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
但实际上苏轼还有一段仕途上非常高光耀眼的时刻。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但是哲宗皇帝太小,所以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临朝听政。
高太后是一个保守派,上来就给王安石新党一派一记闷棍,所有的新政全都给废了,然后重新启用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上台为相。
很快1085年8月,在司马光上台之后,苏轼就从一个原本的八品“团练副使”上升到正七品的“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之后,又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召回到中央。仅仅半个月又被任用为“起居舍人”。
虽然还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但是职位显然更重要了。因为起居舍人主要负责掌记皇帝的言行,皇帝出差,他跟随在左右,皇帝开会,他可以站在旁边练习。
在三个月之后,苏轼又升了,而且这回还是免试、保送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兼“知制诰”。
这个职位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是负责草拟政府公文和圣旨,通常的任命程序是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考核,但是苏轼是被特批的。
五个月之后,苏轼又荣升为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个就更了不得了,主要任务是撰写重大国事的政府公文,比如:册封皇子、皇后与外邦的外交信件等等。而且跟皇帝走的就更近了,甚至是直接参与国事了。
补充一下曾,担任这个职位的,那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家,比如说: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可以说,这个职位的下一步晋升渠道,那就是宰相,所以现在看苏轼距离宰相之位仅是一步之遥。
回过头来瞧一瞧,苏轼竟然只用了短短十四个月的时间,就从一个从八品的团练副使上升到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不是坐了“火箭”就是坐了“火箭炮”,的确很厉害。
苏轼凭什么升迁就这么快,难道就只是因为他是保守派的旧党吗?
当然不是,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可以窥见出缘由。
故事一根据《苏东坡传》记载,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职务期间,拟了约八百多道圣旨,文字铿锵有力,简练明确,内容引经据典,富有例证。
苏东坡在去世之后,有一个姓洪的文人接替了这个位置,自命不凡,认为才华是不输苏轼的,就得意洋洋的把当年和苏轼一起共事的一个老仆人喊过来问道:“我与苏轼相比不相上下吧?”
这个老仆人也是一个老耿直boy,没有死怼,而是直接怼死。
他回复说道:“苏轼写的并不见得比大人有多好,但是苏轼永远不会查书。”
故事二一次高太后喊苏轼写圣旨,交代完了之后,突然就问苏轼:“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苏轼赶紧回复:“团练副使。”
高太后又问:”现在身居何职?“
苏轼摸摸脑门儿,这是要做什么呢?但他赶紧回答:”现在是翰林学士。“
这下重点来了,高太后提高了嗓门,又问他:”你为何升的这么快呢?“
苏轼也是成年人,赶紧就回复:”这全仰赖太皇太后的恩典。“
谁料,高太后却回复说:”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就说:”那一定是皇帝的恩典。“
高太后面无表情,又说:”与皇帝无关。“
苏东坡这回真的蒙了,又回复说:”那可能是老臣推荐吧。“
(高太后可真是深不可测)
她接着又说:”这与老臣无关。“
苏轼这回真的不会了,只能呆呆的站在那里,心想完了,这是不是在说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牟利呢?
于是苏轼非常坦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臣虽然不才,但从来没有靠关系走过后门去运作升迁的事情。“
高太后听后,这才开始动情的对苏轼说:
”这是先皇神宗皇帝的遗诏。
先王在世的时候,每次吃饭突然不动筷子,那肯定是在欣赏你的作品。他时常说你是天才,很想用你,但是很不幸没能实现这愿望。“
话音落完,苏轼和高太后都潸然泪下。
总结
苏轼看似光鲜的升迁仕途,实则离不开自己的能力。”火箭“,不是谁都有资格坐的,那得有真才实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苏轼的被贬人生,看古人的济世情怀
苏轼是全才,多才多艺,在多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几乎无所不能。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还是著名的美食家。称他为天才也不为过。只是苏轼的仕途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由于苏轼任职时期,新党旧党之争激烈,加上他善于直谏,写文章直来直去,又容易夹杂个人感情,因此仕途几经浮沉磨难。先是自请出京,后遇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出狱之后被贬黄州,宋哲宗继位后诏回苏轼,但是苏轼看不惯旧党执政后的腐败,上书抨击。这样,苏轼是既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因而自求外调。这一年,是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来到杭州——知杭州(在杭州做知州)。
有些文章写:“北宋时苏轼两任杭州地方长官,尤其在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府期间……政绩斐然。”这里说“杭州知府”一职就有问题。
杭州因为苏轼的到来,一切有了改观。
苏轼曾在一首诗中大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眼里,西湖美比西施。
西湖湖体近似椭圆形,杭州地方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如果能对西湖加以开发,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必然能造福一方。但此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既然要疏通西湖,就必须把阻塞湖底的葑土和淤泥除去。那么,这些被挖出来的泥土又该怎么办呢?苏轼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又经过了仔细的思考,决定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苏公堤”,简称“苏堤”。从此“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还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了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座石塔的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蜡烛,与明月上下争辉。故称“三潭印月”。
苏堤建成以后,西湖的疏通工作也完成了。原本淤塞的湖泊,成了灌溉农田的天然水库。西湖地区成为了良田万顷、风光秀丽的鱼米之乡。
苏轼因为屡次被贬,祖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先后到过密州、湖州、徐州、杭州、黄州、常州、颍州、扬州、定州,后贬到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他的一生多次被贬,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每一处,几乎都有他做的诗文留世,每一处,都政绩斐然。
如果不是多次被贬,是否会造就一代伟大的诗人词人大家?是否会有《赤壁赋》那样的散文留世?是否会有东坡美食至今被人们品尝?他对曾经出任的各地的影响至今还在,海南,蛮荒之地,因他的到来而有了文化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不幸造就了千百人的幸福,个人的不幸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这二律背反令后世的人们唏嘘。